生命只是一团泥


2015/5/23    热度:519   

  一座大山上有个小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

  这天,来了一个达官贵人,为小庙捐了很多财物。他在庙里住了一段时间,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热情接待。他告辞后不久,又来了一个书生。

  这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晕倒在庙门外。老和尚见了,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样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

  小徒弟心里嘀咕起来——上次那位达官贵人,为庙里捐了那么多的财物,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斋饭;如今,一个不知哪儿来的“叫花子”,师父还如此厚待他,难道师父是老糊涂了?

  书生住在庙里的那段时间,小徒弟没给他好脸色看,有时候趁着师父不注意,就端出已经馊掉的斋饭,还不给他吃饱。

  书生告辞后,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个菩萨,放在庙堂正中,对小徒说是庙里新近请的菩萨。

  小徒弟每天都很认真地给菩萨上香,对着菩萨叩头,虔诚地念经。

  一个月后,老和尚又将那泥菩萨削琢成一只猴子放在庙堂当中。小徒弟发觉菩萨变成了一只猴子,吓了一跳,几天都没去上香。老和尚问:“怎么不去上香了?”“师父,那菩萨变成一只猴子了。”小徒弟回答。

  老和尚拿过那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萨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小徒弟的面前。小徒弟愣愣地望着师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头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经,不再理他。

  这一敲打,使小徒弟顿悟过来。他说:“师父,我明白了。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就像这团泥,都是一样的,只是塑造了不同的表象而已。而我之所以对前面的达官贵人谦恭对后面书生无礼,都是因为被其表象所迷惑啊。”

  老和尚笑了:“其实,认识那平平淡淡却奇妙得可以捏塑出无尽形象的生命之泥,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所在。”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 禅宗公案禅宗思想佛理禅机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经论里面,常常劝导我们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虽然很难,可是不发菩提心,就谈不上修行。 菩提心的反面是迷惑,迷惑的人纵然有修,成就是很有限的。一定要破迷开悟!修行的功夫,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毛病习气,自己一定要知道,知道是觉悟,不知道是迷惑。 就以日常生活来说,有一点小小的不如意、不自在、不痛快,我们在习惯当中,都觉得这个无所谓,都没有留意这些现象,哪里知道,这些现象就是造业! 这其中的道理,不读佛经的人不知道,未能深解义趣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不高兴?为什么不自在?还不是分别执着。你要没有分别执着,你哪里会有这种心态?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