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文钞》续编下→15.感应篇直讲序(民十七年)


2015/5/23    热度:501   

人性本善.由对境涉缘.不加检察.遂致起诸执着、好恶、种种情见.以埋没本性者.此此皆是。由是古之圣人.各垂言教.冀人依行.以复其初。其语言虽多.总不出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而已。所言格物者.格如格斗.如一人与万人敌。物.即烦恼妄想.亦即俗所谓人欲也。与烦恼妄想之人欲战.必具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方有实效。否则心随物转.何能格物。致者.推极而扩充之谓。知.即吾人本具爱亲、敬兄、之良知.非由教由学而始有也。然常人於日用之中.不加省察检点.从兹随物所转.或致并此爱亲、敬兄、之良知亦失之。尚望其推极此良知.以遍应万事.涵养自心乎。是以圣人欲人明明德.止至善.最初下手.令先从格物致知而起。其所说工夫.妙无以加。然欲常人依此修持.须有成范.方易得益。五经、四书.皆成范也。但以文言浩瀚.兼以散见各书.不以类聚.颇难取法。而未多读书者.更无因奉为典型也。太上感应篇.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祸YIN、之至理.发为掀天、动地.触目、惊心、之议论。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为善者得何善报.作恶者得何恶报。洞悉根源明若观火。且愚人之不肯为善.而任意作恶者.盖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今知自私自利者.反为失大利益.得大祸殃.敢不勉为良善.以期祸灭福集乎。由是言之.此书之益人也深矣。故古之大儒.多皆依此而潜修焉。清长洲彭凝祉.少奉此书.以迄荣膺殿撰.位登尚书後.尚日读此书.兼为以送人.题名为元宰必读书。又释之曰.非谓读此书.即可作状元宰相.而状元宰相.决不可不读此书。其发挥可谓透彻之极。然见仁见智.各随其人之性质。此书究极而论.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则可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断三惑以证法身.圆福慧以成佛道.况区区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此书注解甚多.唯清元和惠栋之笺注.最为精深宏畅.惜非博学之士不能阅。次则汇编.实为雅俗同观之最上善本.而不甚通文之妇孺.犹难领会。唯直讲一书.为能普益。然文虽浅显.词甚优美。浅而不俗.最易感人。香涛居士.出资千圆.排印广布。亦有同志.各相辅助.愿令此书.周遍寰宇。庶几人修十善.家敦孝弟。知祸福之唯人自召.善恶之各有报应.则谁肯为恶而召祸乎。此风一行.善以善报.则礼让兴行.干戈永息.人民安乐.天下太平矣。愿有财力智力者.或广印以流布.或说法以讲演。俾未失本性者.愈加纯真.已失本性者.速复厥初。其为功德.何能名焉。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贪嗔痴”称作三毒烦恼,所有一切烦恼都从这三个根本烦恼生出来的,所以叫做根本。贪嗔痴如要归纳,就归纳成一个,贪心最毒! 佛教我们布施,就是度我们贪心的。菩萨修行的纲领有六个,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度悭贪。古人常讲,“爱不重不生娑婆”,你为什么会生到娑婆世界?为什么会去搞六道轮回?说实在话,都是贪爱的心太重。我们贪爱的对象非常广大,包括世间的五欲六尘、出世间的大小乘佛法。世间法不贪了,贪佛法行不行?还是不行,还是搞六道轮回。贪是生死轮回的根本,这一个烦恼最难拔除,可是非拔除不可;你要不能拔除,就不能出三界,就不能够免轮回。由此可知,布施供养是佛门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修学的手段。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