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19


2014/9/4    热度:534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19

 

  丑二、生(分二科) 寅一、徵

  云何生?

  这是第二科「生」。「意地」裡面分五科。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第五科作业裡面,分二科。第一科「约通相辨」。第二科「约最胜辨」,这个「最胜辨」裡面分十五科。第一科是「分别所缘」。到第十四科,是「死生」。「死」,前面讲完了,究竟「死」是怎麽情形,说完了。现在是第二科,说到「生」,一个生命的开始,是怎麽一种情形?分二科。第一科是问,「徵」。「云何生」,前面一大段说死明白了,「生」又是怎麽个情形呢?下面解「释」,解「释」裡面分二科。第一个是「略」。第二科是「广」。略说「生」的道理,分二科。第一个「标所由」,「标」出来「生」的原因,为什麽会「生」呢?

  寅二、释(分二科) 卯一、略(分二科) 辰一、标所由

  由我爱无间已生故。无始乐着戏论因已熏习故,淨不淨业因已熏习故。

  「由我爱无间已生故」,这「生」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我爱」。执着有我,爱着我的自体,是「我爱」。这个就是末那识,第六识当然也是有「我爱」,通于六识的;从无始劫来就有这种「我爱」,从来就是不间断的现起这样的「我爱」,这是第七末那识,这样子。「已生故」,久远以来就是这样子,这就是生死的一个原因。生命开始的一个原因,这是第一个原因。

  「无始乐着戏论因,已熏习故」,这是第二个原因。就是从无始劫以来,久远以来,「乐着戏论」:「乐着」,也就是爱着、也就是染着、也就是执着,执着这个「戏论」。「戏论」,就是一切因缘生法,都是空无所有的,都是虚妄不真实的;但是我执着它是真实的,这就是「戏论」。在执着的一切法相上,安立种种的名句文。依名句文而有种种的语言分别,从语言分别上,又引起种种的执着烦恼,不断的这样虚妄分别,这都叫做「戏论」,都是不真实的,这样子「乐着戏论」。你不断的这样「乐着戏论」,就在阿赖耶识裡面,熏习了名言种子。使名言种子,亲生一切法的力量,它是亲生一切法的力量,那麽就叫就「因」。这种「戏论」是一切法生起的原因。

  这种「因已熏习故」,就是在得果报之前,久远以来不断熏习,已经熏习成就了,这「因」已经成就了。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三个「淨不淨业因已熏习故」,或者是染污的、或者是不染污的,这样的业就是内心裡面有目的,而表现在身、口上的行为,这叫做「淨不淨业」。这样的「淨不淨业」,它也是受生死的一个原因,也是「已薰习故」。实在这就是《摄大乘论》裡面的那个三种熏习。

  这个「淨不淨业」,就是那个有支种子。「无始乐着戏论因已熏习故」,名言种子。「由我爱无间已生故」,就是我执种子。就是《摄大乘论》的三种熏习,一样的。「无始戏论因」,这是因缘;「淨不淨因已薰习故」,是增上缘;那麽「由我爱无间已生故」,它也是增上缘。这是「标所由」,就是立出来生死的原由,就是因为这三种熏习,才有生命的开始。

  辰二、释得生

  彼所依体,由二种因增上力故,从自种子即于是处,中有异熟无间得生。

  这是解「释得生」的情况。有了因就有果,果就是所生,因是能生,这个「释得生」。「彼所依体」:这个「彼」是什麽呢?就是这个我爱。就是我、我执,它所依之体就是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因为色、受、想、行、识是所爱的,这个「我爱」,是能爱的。这所爱的体,这我爱的所爱的体性,就是这个果报,就是色、受、想、行、识的果报。

  这个「生」,「云何生」:这个「生」,就是指生命体的出现,叫做「生」。就这个色、受、想、行、识,由无而有了,就叫做「生」。这所依体的这个色、受、想、行、识,怎麽出现的呢?「由二种因增上力故」,就是由前面的名言种子、这个有支种子,这个「淨不淨业」,这两种因的力量;这个「增上」,表示这个力量很强大的。前面列出来三种,而这底下只说二种,而实在这个「我爱」是通于下面名言种子,也通于「淨不淨业」的。因为你名言戏论的时候也以「我」为基础的;造作淨不淨业的时候,也是以「我」为基础的。

  如果若「无我」的时候,就是圣人的境界了。圣人的境界那是第一义谛的境界,就不会有名言的戏论,也不会去造作「淨不淨业」的这种事情的。所以「我爱」,是名言戏论、「淨不淨业」的基础,是这样意思。所以说到这两种也就包括了「我爱」了,包括「我爱」在里面了,由这两种的力量,也就是这三种力量。「 从自种子」,这彼所依体,这个五蕴,这个果报身体,就从它自己的种子那里就出现了,这个就是「无始乐着戏论因」,是这个五蕴的种子。「淨不淨业」,是帮助这个种子,帮助这名言种子去得果报,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从自家的种子,就出现了它的果报了,但这裡边是怎麽回事呢?

  「即于是处,中有异熟无间得生」:这个「是处」,就是这裡,就是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什麽地方呢?你若是造了淨业,那就是在人天这个地方;你若造不淨业,那就是在三恶道那个地方。所以「是处」,就是六道的地方了。在这个地方,「中有无间得生」、「异熟无间得生」。这个「中有」,就是中阴身,中阴身就出现了,「无间得生」。那个「死有」就结束了,有生有、本有、死有、中有,四个有。这中有,我们前面解释过,死有和生有之间那个生命叫做「中有」。这个「异熟」,就是果报,就是生有和本有,叫做果报。那麽这个死有的一刹那灭掉了,「中有」就「无间得生」;中有死掉了,这「异熟无间得生」。这裡说是同时的。「中有无间得生」,从自种子「无间」而生中有,「无间得生」异熟的果报,是这样意思。

  这个怎麽生呢?就是这麽生的,就是你有「我爱」、我执的熏习,有「乐着戏论」的熏习,有「淨不淨业」的熏习的因,所以就生出来果报了,这是「略」解释,简略解释。这以下第二科是「广」解释。

  卯二、广(分二科) 辰一、总明五趣(分二科) 巳一、中有生(分二科) 午一、有色界有(分七科) 未一、彼生时

  死生时如称两头,低昂时等。

  这以下是第二科「广」解释,「广」解释又分两科。第一科「总明五趣」,那麽没有列出阿修罗的名字,所以就是五道,先「总明五趣」。这分两科。第一科说「中有生」。第二科说「异熟生」。现在说「中有」。「中有生」分两科。第一科是「午一、有色界有」,那麽无色界就是没有了,先说「有色界有」。这一大科里分七科。第一科是「彼生时」,彼中有生起的时间。「死生」同「时如称两头,低昂时等」。「云何生?」那麽中有生了,异熟也生了,这个生和死是对论的;而死和生是同时的,一刹那间死了,就那一刹那就是生了,是这样意思,死、生是同时的。说一个譬喻:「如称二头,低昂时等」,像我们人用它来量物的轻重的时候,轻重的时候是用这个「称」。那个「称」是「两头」的,一头「低」、一头「昂」,一头高、 一头低,这高和低是同时的。现在这里我们原来这个生命体,在死亡的那一刹那,同时就是生的一刹那,也是这样死生是同时的,这麽讲法。

  未二、彼根形(分二科) 申一、根

  而此中有、必具诸根。

  第一科是「彼生时」。第二科是「彼根形」。说到这个中有的「根」、中有的「形」相,说到这两件事。这两件事第一科,先说「根」。「而此中有,必具诸根」,先说这个中有,异熟现在不说。中有生的时候呢?「必具诸根」,一定是具足六根,六根都是具足。这个中有是化生,胎、卵、湿、化四生。这四生之中它是属于化生,化生是无而忽有,就是原来没有忽然间就有了,和胎生、卵生、湿生,不一样。它无而忽有,这业的力量,由淨不淨业的力量,无而忽有,身分顿起,这身体忽然间就出现了;所以决定是具足六根的,是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具足的,这是说到「根」。

  申二、形(分二科) 酉一、别辨相(分二科) 戌一、造恶业者

  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闇夜。

  这底下是第二科是「形」,就是中有的「形」相,中有是什麽样子呢?这是说一说,分两科。第一科「别辨相」分两科。第一科「造恶业者」,或者是造善业。这个「造恶业」的中有是什麽样子呢?这「造恶业」的人,他所得到的中有的生命,「如黑羺光」,就像黑色的羊的光那样子。这个「羺」,我查字典是胡羊,胡不是汉人,就是蒙古人。匈奴,古代是匈奴,后来说是蒙古。蒙古他们的那个黑色的羊,黑色的羊,那黑色的光。这个中有就是黑色的羊。「或阴闇夜」,或他那黑的颜色,就像黑闇的夜间,是没有月光、也没有星光,黑闇的境界的样子,这个中有的样子,就是那样了,是黑色的。

  戌二、作善业者

  作善业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

  「作善业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说这个人,他不做十恶业,不做五逆十恶,受持五戒十善,修学善法;那他所得到的中有,「如白衣光」,像这个白色衣服那样的光,像那样子,是个白色的。在四川有一个姓朱的是个大学教授,他曾经有一本书,也流行一个时期,好像这个人是抗战时期还在。说他死的时候,白光冲天,那可见这个人是很有一点修行。「如白衣光」。「或晴明夜」,没有云,而有月光,那样的夜间的一个形相。这个中有的相貌是那样。

  酉二、明为境

  又此中有,是极清淨天眼所行。

  前面说是辨中有的形相,这一科完了。现在第二科「明为境」,说他是「天眼」所见境界。「又此中有」,说人死了,是有「中有」。我们不要误会,中有不是鬼;中有是通于地狱、饿鬼、畜牲、人、天的,没有正式得果报之前,先是中有的身体,是这样子。那麽你说有「中有」谁看见了?「是极清淨天眼所行」,这是「极清淨」的「天眼」通所见的境界,你没得「天眼」通的人不得见,是不得见。

  这个「极清淨」的「天眼所行」,是得到四禅的人,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个禅里面,你得到一个禅,你再修天眼通成功了,你就有天眼通了。这个「极清淨天眼所行」这个意思,就是你得的这个禅要特别清淨。这个意思这个禅,有味禅、有淨禅、有无漏禅。这个味禅就是得了禅的时候,爱着禅的味,爱着禅这个轻安乐的味道,那就不是极清淨的禅。若淨禅就是不爱味、不爱着也不生高慢心,这样子的禅,叫极清淨的禅。由这样的禅去修天眼通成功了,有天眼通了,那叫「极清淨天眼」。就是这样意思,「即清淨天眼」。

  这样的禅,多数那是要佛教徒才行,佛教徒得到四禅的时候,在四禅里面修四念处,就能够把爱着禅的这个爱着心取消了,清除了,那麽这个禅就是淨禅。但是这个时候还没能得圣道,得圣道就是无漏的。所以这是「极清淨天眼所行」的境界。这个中有是这样的天眼才能见到的,一般人不得见,见不到。

  未三、彼爱欲(分二科) 申一、离先我爱

  彼于尔时,先我爱类不复现行,识已住(往)故。

  这个木版本的《瑜伽师地论》,是「住」,「识已住故」。这个《披寻记》上面是个「往」。「识已往故」是「往」。「彼于尔时,先我爱类不复现行」,说到中有的时候,就是已经死亡了。前面假设他是人的话,这个人已经死了,死了以后才出现中有的,所以说到中有,已经弃捨了原来的果报了。这样子这个时候说「彼于尔时」,「彼」那个有情的众生在那个时候,就在中有出现的时候,在中有出现以后。「先我爱类不复现行」,在中有之前叫做「先」,就是临死还没死的时候。这个「我爱」,长时所习的「我爱」就活动起来,我要死了!没有了!这样一想,反倒爱着这个臭皮囊,叫「爱」,那叫「先我爱」。

  这个「类」,「先我爱类」,这个「类」,是类似。这个类似怎麽讲,这个「我爱」,第七识有「我爱」;而这个第六识也有我爱,它们是一类的。第六识的我爱,和第七识的我爱相类似,是相类似,所以叫做「类」。但是第七识的我爱,是俱生的;第六识的我爱,是分别的,也有俱生的我爱。第六识的我爱分两种:有俱生的我爱、有分别的我爱,分别所生的我爱。第七识没有分别,它是俱生的我爱,但是都是我爱,都是一类,彼此相类似,相类似还是不一样的。

  「尔时,先我爱类不复现行」,不再活动了。因为那个已经离开了,把那个身体已经弃捨了,现在有新的生命,就是五蕴,有这个中有的这个生命出现了。所以那时候那个我,「我爱类不复现行」,不再现起了。这个话是那样说,在那个前一个生命要死,还没有死的时候,出现的那个我爱,当然也通于第六识,通于第六识的。那麽那是好像勐烈了一点,那个我爱勐烈了一点,比平时的我爱强了一点,但是很快的,就入于无记。因为那个我爱的分别心出现了的时候,心裡还是明了,这个明了心一过去,就变成无记了;变成无记,这时候开始死了,开始死亡了。那样的我爱不再现行了,这个「不」再「现行」也有什麽意思呢?其实这个我爱没有不现行的时候,一直是我爱;一直是爱,但是有一点差别,就是有强弱的不同。这个中阴就是中有,这个时候也是有色、受、想、行、识,还是有我爱,但是这个时候,和前那个临死时候那个我爱,不那麽强,有强弱的不同,应该是这麽说。

  这个这裡我通常说守尸鬼,那就是得了果报以后,对前一个果报还有一点维护的意思,这样情形也是有,但是这个都不同了,和临死的时候,这个我爱类还是不一样,所以是「先我爱不复现行」。「识已住故」,这个「住」啊!我看那说「往」也是可以,比较好。这个《披寻记》上的解释是用「往」字来解释,而不是用「住」字。就是「识已往故」,就是他这个中阴身,中有啊!已经到受生的地方去了,不在那个死尸那裡了,不在原来的生命那裡,所以「先我类不复现行」这麽样讲。就说这样说呢?这个「住」,应该是「往」字比较好,「识已往故」。这是第三科,一共七科。「有色界有」,一共是七科。现在是第三科,「彼爱欲」,说这个中阴身还是有「爱欲」。有「爱欲」分两科。第一科是「离先我爱」,原来那个我爱没有了。

  申二、起现境爱

  然于境界起戏论爱,随所当生,即彼形类中有而生。

  这是第二科「起现境爱」,是对现在所接触的境界有爱着心。说他没有我爱,并不是说他没有爱,这是境界变了,他心情上也是变了,只此而已,还是有爱,有境界爱。是「然于境界起戏论爱」,这个中阴,这个中有这个时候,他还是有爱的,先我爱虽然不活动,还是有爱。有什麽爱呢?就是他接触的境界,他还是生起了「戏论爱」。即使没有好爱的,但是他还是爱,所以叫做「起戏论爱」。这个「戏论爱」的情形下面说的清楚,说的很明白,这个就是简单的这样说。

  「随所当生,即彼形类中有而生」这句话很重要。「随所当生」,这个中阴身,前边说出他的颜色,这个黑色的;若是恶业就是黑色的,像阴暗夜;若是善业,就是白色的、白光,但是究竟是什麽样子?还没说得清楚,这句话说出来了。随这个中阴身,这个中有,随他的业力所应该投生的地方,投生的果报。或者是人间,或者天上,或者三恶道。「即彼形类中有而生」,他那个中有的样子,就是他当生在什麽地方、什麽果报,就是那一个形相,那一类中的形相的中有而生。

  譬如说他是做老鼠的话,那个中有就是老鼠的样子。若是做牛的话呢?那个中有就像牛的样子。若做一条蛇就是蛇的样子。若做人,那中有就像人的样子。若做天,就是天的样子,就是这麽意思。就是那样的中有就生出来了,这样说,我们对中有的面貌,就更清楚了一点,更清楚一点。「随所当生」的果报处,「即彼」果报的「形类」就出来了,出来了中有了,就是那样的中有。这是说这个中有的烦恼,中有的爱欲的烦恼,这是第三科。底下是第四科「彼眼摄」。

  未四、彼眼摄(分三科) 申一、见趣无碍

  又中有眼,犹如天眼,无有障碍,唯至生处。所趣无碍,如得神通,亦唯至生处。

  「又中有眼,犹如天眼,无有障碍」,这裡又说到中有,这个中有的五蕴身上面的眼根,他有点特别。「犹如天眼」,他并没有说是,他有禅定得了「天眼」,不是。但是他的眼睛像「天眼」似的。「无有障碍」,在眼所见境就,就是色;在色的境界上,他是无障碍的,有特别光明的颜色,或者是有变化的颜色,微细的颜色,种种的颜色,他都是能见,而没有能障碍他的。天眼无障碍,他那中有的那个眼,也是无障碍的。但是也有个限度,「唯至生处」,这个他这个中有的眼睛的力量,只是能到达那个他所投生的地方,能看见到那裡,看见那个生处无障碍,不可能障碍,使令他见不到,不可能的。这不是普遍一切无障碍,不是的。这是「唯至生处」他能无障碍。这是他说他的眼。

  「所趣无碍,如得神通」,这是第二个特别的地方。这个就是他走路,他在行走的这种力量,他要什麽地方去,「所趣」,就是他所到的地方,他想要到什麽地方去,「无碍」,无障碍。「如得神通」,就像得神足通的那个人的境界似的,没有障碍。是「亦唯至生处」,他也不是普遍的,他只是到他投生的地方去,是无障碍。无论高山、大海都是无障碍,几千里、几万里他一下子就到了,也是无障碍的。那麽这是「彼眼摄」,说他的眼睛的特别,和与眼有关涉的事情都在内,这分成三科。第一科是「见趣无碍」,见到他往生的果报的地方是无障碍,这是这个。第二科是「见自境界」。

  申二、见自境界

  又由此眼,见己同类中有有情,及见自身当所生处。

  他这个眼睛,「又由此眼」,又由于他有这样的好的眼睛,能看见他自己的「同类」。中有与中有是「同类」,「同类」的中有的有情,他都能看见,这裡并没有加以拣别,是天的,如果他是天的中有,那麽他能看见人的中有,乃至三恶道的中有,他都能看见,都能看见。这若从这件事上去分别,这个世界上这个中有太多了。众生很多很多人随时会死掉,很多人在死,乃至一个蚂蚁死了,乃至一个狗死了、一个小鸟死了,都是有中有身的,这个中有太多了,那麽中有能见中有,能看见。「及见自身当所生处」,他应生的之处,他也能看见他生到什麽地方去,他能看见。

  申三、视往诸趣

  又造恶业者,眼视下淨,伏面而行。往天趣者上,往人趣者傍。

  「又造恶业者,眼视下淨」,这裡第三科「视往诸趣」。这是看他所到的地方去,也有一点特别,怎麽样情形呢?是「又造恶业」罪业的人,他这个中有呢?是「眼视下淨」,他这个眼睛,是向下看,向下看,感觉下看的地方,就看到三恶道的地方,看见那个地方美妙,生欢喜心,所「眼视下淨」。「伏面而行」,他这个面是向下的,所以眼视下,就是「伏面而行」的关係。「伏面而行」看那个畜牲,他都是「伏面而行」。面向下,叫「伏面」。那麽所以我们人睡觉的时候,你不要伏面而睡,不要那样睡。所以佛告诉我们吉祥卧有这个习惯。所以「伏面而行」,这个「造恶业」的人的中阴身,是「伏面而行」的。

  「若天趣者上」,若生到天上去的人呢?他是面向上的,面向上走路。「往人趣者」呢?是「傍」。这个「傍」,实在来说就是前,就是向前走,向前走。那麽若往「天趣者」,就是向上走。三恶道,就是向下面,向下。向下这里面就是「伏面而行」,就是向下,这样意思。那麽这是「彼眼摄」,这是第四科「彼眼摄」。

  未五、彼寿量(分三科) 申一、初七日

  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

  这第五科「彼寿量」,「彼」中有的「寿量」。就是继续生存叫做「寿」;但是是有「量」的,有时间可量,可以量一量,有数量的。那麽他的「寿量」是多少呢?分三科。第一科是「初七」。「初七日」,第一个七天。「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若是他没能得到成就生命的因缘,没能成就有生命的因缘。「极七日住」,最长,极长的时间就是生七天,他能生七天,到了七天结束就死掉了。说是「若未得生缘」,假设他若是做人,或者这个众生是狗,狗死了,这个中有他要去做人,做人当然就是要有父亲和母亲。但是他父亲在一个地方,母亲在另外一个地方,那他就得等,他要等,等他父母到一起,那麽这就是要有时间的。不过现在坐飞机是快一点,会快一点;但是又不一定,你办手续有时候办不下来。「极七日住」,就是能够等到七天,他的寿命只有七天。「有得生缘,即不决定」,那就不一定。或者等一天,或者等两天,不能超过七天他就死掉了。

  申二、次七日

  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

  「若极七日未得生缘」,若是他的寿命只能七天,可是七天内没能遇见,这个因缘还不具足。这个凡夫境界很难说不具足的,但是现在这个世界上,这个文明的国家,进步的国家又有一点不同。譬如现在人有避孕,假设做人的话,若避孕他就困难,就不能去投胎,就不能去投胎。好像头多少年有个居士向我讲,有个龙王,有龙王向他申请,要到他这裡来投胎,向他申请,后来他同意了。同意了,就是生了一个男孩,这男孩有什麽不同呢?脾气很大。有这个事情。

  那麽另外一个原因呢?假设这个人受戒了,这个人受八关斋戒,说是他是在家居士夫妻,受八关斋戒,有两种情形:一个是由于这个中有的力量,使令他破戒了。他就是不能守,这个戒律不能守,这是一个。所以一切众生,这个佛教徒,有的人能持戒、有的人不能持戒,总总因缘,也是你的烦恼的轻重有关係,也有另外有力量有种种关係。那麽假设若是坚持,他受了戒这个坚持的要不犯戒;或这个人出家了,他坚持的守戒清淨,那麽或者他找不到这个母亲,他一定是这个人是他母亲;但这个母亲他出家了,他持戒清淨,那没有辨法,他想要做人就困难。这个业力有的时候他父亲是决定的,母亲不决定;也有母亲是决定,父亲不决定。若一般的人来说,那就是越轨了。他的母亲和别的人有关係了,因为他父亲不能来,那麽就和别的人有关係了;若是决定是这个男人是父亲,那他母亲不能来,那他父亲和别的女人有关係了。如果是都不可以,那就是他做人做不成了,就有困难了。所以这就是非要等,要等到因缘。「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是第二个七,就是「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还是七天,最长是七天。

  申三、馀七日

  如是辗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得生缘。

  「如是辗转未得生缘」,这是第三科「馀七日」。「如是辗转」没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七个七天,可以七天一死,死了以后,又化生还是中有。又七天,就再「辗转」最长,就是七个七天。「自此已后,决得生缘」,那从这以后,他是决定得到了生命成就的因缘了。这在《大毗婆沙论》上是有这个说法,和这个说一样。说是最长,就是七个七天;但是也有说没有限度,没有限度。没有限度但是有个问题,就是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的佛教徒,因为听闻了佛法以后,生大欢喜心,做善得善报,他就是诚心的做善法,去利益人,尽己之所能,利益一切人;只要对于人有好处,他努力去做这件事。那麽这个好心肠而能做好事,真实的利益了很多人的话,功德无量无边。

  功德无量无边,我看那《造像量度经》上说,这个频婆娑罗王为什麽能做国王?原来是造佛相,造过菩萨相,就是这个功德使令他做国王,他造佛相功德这麽大。其实若是人在二十岁开始信佛,这个人若有多少福报的话,有多少智慧的话,那他若是活到一百岁,有八十年去做功德,你看该做多少功德。那麽《大毗婆沙论》就是提出了一个难题。你说是中阴身一定是七七四十九天,不能过。那麽这个众生若是做了功德,来生他应该做转轮圣王、做金轮王,不是一般的铁轮王。做金轮王,那麽这个时候,我们现在这世界上人寿才最多一百岁,或者一百二十岁也不算多。不是金轮王出世的时代,那麽他的中阴身只能四十九天?那他做转轮王吗?提出这个问题。那麽他回答,他说他到别的世界去。他不能在我们这个世界做金轮王。那麽这样解释这个问题。

  那麽这是主张中有只能够最长,就是七个七天。我初出家的时候,来到寺院裡面做出家人,在家居士做佛事要七七四十九天,就是不明白?后来才知道就是这麽回事。就是中阴身,只能七七四十九天。四十九,就是在每一个七的最后一天,做超荐的佛事。这个说法,也不是太合道理。这裡面说了,他若是一下子,他的父母一下子就因缘具足了,不需要七七四十九天,他就是得果报了。所以若是做超渡的佛事,也的确有功德,你早一点做,不要等这七天一做、七天一做,你愿意做七次,不如连续做七天。这样好过七天一次、七天一次,好过那样子。所以「乃至七七日住,自此以后,决得生缘」,「决」定「得生缘」。

  我们初出家,或者出家多少年,我听这老法师讲经说法,说是这个事、说是那个事。我们从那来的这麽多事情?你若学一学《瑜伽师地论》很事情都在这裡来的,很多事情都从这裡来的。我们看这个《成佛之道》印顺老法师说:把这些佛教的法门,把它登记一下,一样一样的把它们登记一下,这是什麽意思,这个话?因为我们佛法裡面,当然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事,出了家以后,少少的学了一点佛法,就不学了,做什麽?修庙。各处去讲经说法,只学了那麽一点,其他的佛法没有学过,不知道。不知道!现在印顺老法师慈悲,你不知道,我给你登记一下,从三皈依,从听闻佛法开始,一直到最后成佛,什麽法门?什麽法门?一条条登记出来。那从什麽地方来的呢?就是《瑜伽师地论》。就是从这裡来的。

  这个我们人,佛教徒,现在的佛教徒稍好一点。以前的佛教徒,都有门户之见,我是禅宗,我一定守住我们老祖师的家风,就是这样子。我是天台宗、我是华严宗、我是什麽就是这样子,这样办法。结果呢?自己把自己限制了,其他都不知道;如果你不要这样子,那就是你的智慧会多一点。你从我是天台宗,我把唯识宗的书多学一点也是好,你会知道的多一点,很多的事情都会知道。我们从印顺老法师的着作就看出来,阿弥陀佛!他在《中观论颂讲记》上说,『唯识是不能了生死的』!他说过这话,但是他讲的东西,多数是《瑜伽师地论》的,都是从这裡来的。所以应该,当然是各有各的因缘,尽可能多学习,博学多闻;如果年纪大了那也不必,年纪轻你尽量多习。人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你用的时候,你嫌少。在学的时候呢?我学很多了,我不用学了。这是个矛盾的地方。

  「如是辗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自此以后,决得生缘」,主张这样子、主张那样子都有困难,有困难就有问题,有问题你能解释。我们看《大毗婆沙论》你看它,就是有智慧,说是阿罗汉做的,五百阿罗汉做的。也可能是阿罗汉,但是不管是不是阿罗汉,总是它也是无障无碍的,这是说一切有部的论师的主张,说是无障碍的。当然别的学派的论师也是有大智慧,但是我们没有看见他们那麽大的着作,说一切有部的论师《大毗婆沙论》两百卷;《瑜伽师地论》是一百卷。它是两百卷。现在这《清淨道论》我们这叶均居士,原来是了参法师,他翻出来的,南传佛教讚歎《清淨道论》真是不得了的好;但是和《大毗婆沙论》比,我看还是差很远。你若读读《大毗婆沙论》你看它味道,当然《大毗婆沙论》是更广了一点。当然我们这样说《清淨道论》,我们由苦、集、灭、道这样子去,发扬佛法的道理,我们还是讚歎好,还是好好多学习也好。

  未六、彼当生(分二科) 申一、无转变

  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于此类生。

  这底下是第六科。一共是七科,这是第六科「彼当生」,「彼」要得果报,说这个事情,分两段。第一个是「无转变」。「又此中有,七日死已」,说这个「中有」,他就能活七天,就死了,不能超过七个七天。「或即于此类生」这句话怎麽讲呢?这个前一个生命一刹那间死了,一刹那就是中有就出来了;而这个中有刚才说了「即彼形类,中有而生」,就是下一个果报的开始,这个中有。说是那个众生他是应该是做牛的,那麽这个中有就是牛的形相,那就是这个牛的果报开始了,但是不是正式的,还要到牛的世界去投胎的。所以这个「即于此类生」。「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于此类生」:「或」者,「或」,有个不定的意思。「即于此类」,这一类的众生的世界,他就得果报了。

  申二、有转变

  若由馀业可转中有种子转者,便于馀类中生。

  前面这一句话是不转变。这是第二段「有转变」。「有转变」是什麽意思呢?「若由馀业可转」,若是有其他的业力,其他业力能转变。「可」者,能也,能转变。中有种子,是所转变,这个能转变有其他的业力,能转变中有的种子,使令中有的这个种子转变了。「便于馀类中生」,就跑到别的众生类去得果报了,就转变了。譬如说是现在说人,他的这个业力是在人间受生,在人间受生,刚才说过一定是这个父亲、这个母亲,但是父母都出家了,他没有辨法就去投胎;别的人很多的男女,但是没有缘不行,没有缘就是不可以。如果有缘也是可以,如果没有缘,他的人的果报不能得了。不能得,那麽人的业力,得不到因缘这个业力就潜伏下来了;潜伏起来那麽就是这个别的业力出现,别的业力出现,就跑到别的众生那裡去受果报了。说是「若由馀业可转中有种子转者,便于馀类中生」,这是「可转变」的。

  但是《大毗婆沙论》的主张是不可以转变的。中有的业力是不可以转变的,他主张这样子。不可以转变,那麽别的部派,说是可以转变。有什麽道理,有什麽事实可以证明呢?举出这个频婆娑罗王,他的儿子阿闍世王,阿闍世王造反了,阿闍世王造反的时候把他父亲频婆娑罗王羁起来了,失掉自由了,不给他饭吃,当然这种事情也是很平常,世界上就是这样子。这个名利、这个权位这种事情出现的时候,没有父子、兄弟、朋友,没有这件事。那麽他的父亲做皇帝,要打倒他父亲,自己要做皇帝,是这样的情形。那麽在这个《观无量寿佛经》上说,这个韦提希夫人还偷偷的给频婆娑罗王送饭吃去,后来阿闍世王发觉了,又把他母亲也羁能来,不准她去送饮食。但是在《大毗婆沙论》上说,佛是派这个目犍连尊者,到这个频婆娑罗王那裡去,告诉他,佛说:我对你所帮助的,我能帮助你的事情,我已经都做到了;就是你现在这个事情,我没有辨法帮助你,你应该受这种若,你忍耐一点吧。佛去和他说这句话,佛没有说我的神通很大!不要紧!我也可以帮助你。佛不说这句话,佛说:我能做到的我都已经做了,我对你的帮助,能做到我都做了。

  你看这个《阿含经》,和看这个《大毗婆沙论》这些经论,佛说话很真实的,很有分寸的,这是实实在在的这样子。结果是阿闍世王,受了八关斋戒是怎麽的,这个频婆娑罗王,就这样死了,明白点说就是饿死了。频婆娑罗王是初果圣人,但是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说好像是三果。这和《大毗婆沙论》是不同一点。我这故讲完,那麽就饿死了,而这个频婆娑罗王在生存的时候,他是愿意死了以后,到这个兜率天去,愿意往生到兜率天去的,而现在呢?他死了以后,他这个中有,从人间到天上去,经过毘沙门天王这裡,正赶上那毘沙门天做饭。这个饭香出来了,他正在饿的时候,他就是在毘沙门天这裡化生了,就是毘沙门天王的儿子,变成他的儿子了。那麽这个好像是那一个学派,根据这件事,这个中阴可以转变,这个中有是可以转变。他原来是生到兜率天的中有,不是四王天的中有,但是到了四王天,到了毘沙门天呢?就转变了,变成四王天的中有了。这是可以转变,那麽用这一件事,来否定说一切有部的意见,你说不可以转变,不对!

  那麽这时候,说一切有部说:不是!在本有的时候有这种事情,而不是中有,他这麽讲,来疏通这个困难。但现在这个《瑜伽师地论》的意见,这个作者的意见,就是可以转变。「若由馀业可转中有种子转者,便于馀类中生」,就是可以转变,不是不可以转变的。这个我们看送往生这件事,有的念佛的人,这个淨土业没成功,临命终时也会颠倒。但是若助念的时候,可能就会好转。那麽这件事也可以証明,那麽是可以转变的。可以转变,不过这个地方说转变,从助念往生的事情上看,这不是中有,是本有。这是在本有的时候,还没完全死亡,没有完全死。从前面那个讲死,到现在讲生,中间这一段时间内,就是到还没有到惛昧想位,心裡面还有明了性的时候,这时候是可以转的。这个还不能用这一个助念得往生的事情,来否认说一切有部的主张,还不能。不过现在这《瑜伽师地论》意见说是可以转变的。

  我的意思,这一些文快一点讲,结果讲的还不够快。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业障是与生俱来的,人人皆有;如无业障,是佛菩萨再来。业障重可以忏悔,忏分事忏与理忏:事忏要发露忏悔。业造作之后一定有果报,发露的意思是使恶业作增上缘,不要藏在里面,发泄出来,使人知道,能早日了结。事忏力量薄,不能消灭恶业的种子。理忏要修定,是见性。见了性才能转业,转阿赖耶识成根本智。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