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18


2014/9/4    热度:271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18

 

  申二、辨所见相(分二科) 酉一、辨不善善(分二科) 戌一、不善(分二科) 亥一、标相

  受尽先业所引果已;若行不善业者,当于尔时,受先所作诸不善业,所得不爱果之前相;犹如梦中,见无量种变怪色相。

  前面一大科里面「命终心摄」,在这一科里面分三科。第一科「略显三心」,就是善心、恶心、无记心,这一大科讲完了。现在是第二大科「广善不善」。第三科是显我爱的别,「显我爱」的「差别」。第二科「广善不善」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忆念」的「差别」,临命终的时候忆念有强、有弱的不同。第二科是「见相」的「差别」,临命终的时候会现出来各式各样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个这一科里面,第一科是「标由二因」,因为什麽临命终的时候会现出来种种的相呢?就是有二种原因。就是「彼于尔时,由二种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终」。那二种因呢?「谓乐着戏论因增上力、及淨不淨业因增上力」。由这个原因会现出来种种相,而后就死掉了,这个二因昨天讲过。现在是第二科「辨所见相」,所看见的事情。这裡又分二科。第一科是「辨不善善」,这又分二科。第一科是先辨这个「不善」的事情,又分二科。第一科先「标相」,标出来所见的相貌。

  「受尽先业所引果已」,说这个众生啊!他生存的时候,他享「受尽」了以前的业力,所引得的果报,以前的业力所得的果报,现在是尽了。这个受果报,以前的业力得到的果报,我们现在在享受它,也就是感觉的意思。在时间上刹那刹那的过去,到这个时候尽了,结束了,就是死亡了,临近死亡的时候。「若行不善业者」,他在生存的时候,他造了很多的恶业的话。「当于尔时,受先所作诸不善业,所得不爱果之前相」:「当于尔时」,当这个众生,在临命终的时候,接近死亡的时候,还没有死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就有一种现象,是什麽呢?

  「受先所作诸不善业」:这个「先」,就是他临命终之前,或者是几十年,或者是几百年,他造的这些不善的恶业。不善的恶业,主要就是十不善业,十恶业。身的杀、盗、YIN,口中的四种过失,妄语、绮语、恶口、两舌,那麽意业的贪、瞋、痴,主要的就是这十种不善业。在生存的时候造的这个不善业,由这个不善业所得的不爱果,不可爱的果报。这个恶业,当然是得恶果报,这个果报还没来的时候,要来之前的时候先有一个前兆,有一个现相,也就是「前相」,在果报之前出现一种情况、你先要去接触它。这个「受先」,就先接触那个恶业的果报的「前相」,先同它接触,这是也有这种事情。这果报还没正式来,但是先有一个相貌给你,给你看看,这个意思。

  「犹如梦中,见无量种变怪色相」,这个不可爱果的前相,究竟是什麽呢?这底下,譬如「犹如梦」,就是像人做梦似的。在梦里边看见很多种、很多种「变怪」的「色相」,变化出来各式各样的,不如意的境界,昨天也简单的说过,下面还有说。看见这些形相,总是不如意的境界。

  亥二、教证(分二科) 天一、引教

  依此相故,薄伽梵说:若有先作恶不善业及增长已;彼于尔时,如日后分、或山、山峰影等,悬覆、遍覆、极覆。

  这个前面只是简单说,先要接受、先要看到,果报的前相,这件事这是这麽说。这底下「教证」,就是引佛说的教,来证明有这件事,那又分二科。第一科是「引教」。

  「依此相故,薄伽梵说」,根据人在死亡的时候,作恶业的人会有这个前相,「依」据「此相」的缘故。「薄伽梵」,就是指佛陀说,旧的翻译翻作「世尊」。这个是我们讲《摄大乘论》的时候曾经提过。「若有先作恶不善业及增长已」,佛是这样说,若有众生他在死亡之前这一生,或者更前的一生,他造作了很多的罪过的事情。「及增长已」:这个「增长已」,是怎麽讲呢?这个「增长已」,是分几个意思,可以分二个意思说:一个意思是说,你造了以后,你又继续的造、继续的造恶业,继续的造恶业,就使令你以前第一次造的恶业,所熏成的种子,这个业种子增长了;你继续造,原来那个业力的种子就强大起来,所以叫做「增长」。这个这些「增长」,表示什麽意思呢?表示它的力量够了,可以去得果报了,若是你是造业了,造业这个力量不够,不能得果报,那就不能说是「增长」,这是一个意思。

  其次就是这个若是佛教徒呢?他有惭愧心他会忏悔,这一忏悔,就把那个业的力量减少了、减弱了,减弱了就不一定得果报,也可能得、也可能不得。那不能算是「增长」,不能算是「增长」的,这是一个意思。其次,就是要是这个人没有忏悔,没有忏悔那个力量就是大了,那麽就是所谓的「增长」了。

  若是临命终的时候,这个我爱的烦恼的滋润,我爱烦恼这后文有说到这件事。使令这个业力容易去得果报,是个爱。这个爱烦恼,因为这个先忆,我们没有修行的人,这个凡夫,遇见什麽境界,心裡面就虚妄分别。如意的境界就染着,不如意的境界就愤怒,就是这个烦恼能帮助你的罪业去得果报的,这叫做「润」,滋润的润。这个爱烦恼,就是滋润你原来的罪业,去得果报去,就是帮助它的意思。所以若是圣人没有烦恼了,阿罗汉断除一切这些爱烦恼,他虽然还有一种有漏业,但是不能得果报,这个地方有差别。现在这是说「若有先作恶不善业及增长已」,那他这个力量罪业也是很大,力量很大。所以就在他临命终的时候就出现了事情。

  「如彼尔时,如日后分」,这个佛就是这麽说,说那个众生啊!在那个时候,就是临命终的时候。他感觉的事情「如日后分」,就像太阳已经过了中午,就是太阳要落了,那个落了的时候。它就会阳光照着大山、这个山就现出了影像来,现出一个黑影、一个阴影。或是现「山」的影像,或者「山、山峰」的「影」像。那个「山峰」的「影」像,这个太阳一照,这个「山峰」的「影」像,在平地上现出一个影像来。现这影像裡边,也有三种差别。

  「悬覆、遍覆、极覆」:这个 「悬」,就是远的意思。「悬」远,从远远地,这个山的影就过来了,山的影就过来。这个是初开始的一种情形,就是不全。这时候这个临死的人感觉这个世界上不是光明,就是暗了,这个光,这个光明的度数暗下来了。这个「遍覆」,就是普遍的被阴影遮覆住了。那麽就是太阳可能还没有完全落下去,也差不多了,但是你在这个大山的对面,就是完全看不到光明,就是完全是阴影,但是还不是十分黑。「极覆」,这个时候完全是黑暗了,完全是黑暗的了,这是说这个临死的这个人,若是恶业发生作用去得果报的时候,就又显现出这种形相来,就是黑暗了。

  天二、释义

  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明趣闇。

  这是第二段解释前面这一段的意思。「如是补特伽罗」,说这个众生,这个有情,他是从光明的境界,趣向黑暗的地方去,到三恶道去了,去受苦去了,就表示这个意思。这个佛是这麽样的说这件事。

  戌二、善(分二科) 亥一、例相违

  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与上相违。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闇趣明。

  「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前面是说这个「不善业」现出来的事情,现出来的相貌。这底下是说这个「善业」,这个众生不是做恶的。「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若是这个众生,他不是在人间、天上,他在三恶道裡面「受尽」了「不善业」的「果」报,不善的果报结束了,结束了,也就是死亡的时候。「而修善者」,但是他以前有善业。这个在不善业果报之前,他造过善法,他创造过很多功德,这个功德现在要发生作用了的时候,临死的时候现出来的相貌。「与上相违」,和前面那个「不善业」不同,是「相违」反的,不一样的,那就是看不见阴影。

  「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闇趣明」,是这个众生他就从黑暗的三恶道裡面,向人天的世界去了,向光明的地方去了,这是表示这个意思。

  亥二、显差别

  此中差别者,将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

  说是这个众生,他这个做善业,善业果报成熟了,和前面的恶业不同的地方是什麽呢?就是「将」要「命终」的「时」候,「犹如」做「梦」似的,在梦裡面看见很多种「非变怪」的「色」。「非变怪色」是什麽「色」呢?是「可意相生」,就是令你满意、令你欢喜的地方,看见一个大花园,那裡有很多的树,有很多的花,有很多可爱的境界,有很多的楼阁,有很多美妙的音声,是些可爱的境界,那和前面完全不同了。这是说这个善。说不善、说善,临命终的时候,现出来相貌的差别。

  酉二、广不善品(分二科) 戌一、上品摄

  若作上品不善业者,彼由见斯变怪相故,流汗毛竖,手足纷乱,遂失便秽,扪摸虚空,翻睛咀沫;彼于尔时,有如是等变怪相生。

  「若作上品不善业者,彼由见斯变怪相故,流汗毛竖」,前面说这个不善、说善,临命终时的情况。这个不善和善说完了。这底下特别的说这个「不善」的境界,「广不善品」。就是详细的说一说,做恶业的临命终时候的情况,这个分成两科。第一科是「上品摄」,做这个罪业做的非常的严重的,是「上品」一类的。

  「若作上品不善业者」,若是这个众生,他创造了「上品」的「不善业」,最严重的恶事。最严重的恶事,就是做这恶业伤害了很多的人,这也是严重。或者是对父母、师长有严重的过失、罪过,那也是「上品」。「彼由见斯变怪相故」,他死了的时候,就是临命终要死的时候,他看见这样的「变怪」的「相」貌「故」,就是不如意,和恐怖的境界出现了。「流汗毛坚」,这个众生「流汗」,就流出来很多的汗,这个全身的寒毛都竖起来,这是恐怖的相貌。「手足纷乱」,说这个临命终还没有死,就要死的众生,这个「手」和「足」,就忽然间这样子,忽然间那样子掉动。这上说临命终这样子的时候,这是一种要受恶报的相貌。

  「遂失便秽」,这个众生这个「便秽」,说这个「便秽」。「扪摸虚空」,这个手在「虚空」裡摸,摸来摸去的。「翻睛咀沫」,这个眼睛向上翻,或者嘴裡面嚼,有口水,或者是什麽的这样子。彼于尔时,有如是等变怪相生」,「彼」那个临命终的有情,在临终的时候,有这些「变怪」的「相」貌出现。

  戌二、中品摄

  若造中品不善业者,彼于尔时变怪之相,或有、或无,设有不具。

  前面是说造「上品」的恶法的人;这个若造「中品」的呢?那麽「不善业」的,譬喻那个时候的「变怪之相」,「或」者「有」、或者没有。就是有,也不具足,就是不是那麽多,这情形就不同了。

  午三、显我爱差别(分三科) 未一、诸众生(分二科) 申一、举爱因

  又诸众生将命终时,乃至未到惛昧想位,长时所习我爱现行。

  这是第三科「显我爱差别」,「显」这个「我」的「差别」。这个「命终心摄」这一科裡分三科。第一科「略显三心」。第二科「广善不善」。第三科「显我爱」的「差别」,分三科。第一科是「诸众生」。第二科就是说圣人。说众生的情形呢?先第一科「举爱因」。

  「又诸众生」,又是很多的这些凡夫的有情,将要命终的时候。「乃至未到惛昧想位」,前面解释过,就是临命终的时候啊!他能够忆念他生平的时候造的善业、或者造的恶业,这个时候是麤想现行的时候,就是明明了了的,忆念他已前的经过,这样子想。这样子明明了了的,在思想以前的事情,刹那刹那的过去,「乃至未到惛昧想位」,可是还没有到「惛昧」的时候。「惛昧想」,就是想不明了了,到那阶段,还没到那个阶段,没到那个阶段,还是明了的,还是明了的时候。

  「长时所习我爱现行」,就是他忆念平生所造的善业、或者恶业,忆念过去以后,忽然间内心裡面有变化。什麽呢?「长时所习我爱现行」,久远以来,无始劫以来,「长时」期习惯了的这个「我爱」,这时候「现行」了,在心裡面显现出来。这个「行」这个字,也可以指心来说「心行」,就是这个我爱的这种分别心,显现出来了,显现在心裡面。这个「我爱」,就是爱着这个我,爱着这个我,这是我们凡夫很严重的一种烦恼,这个「我爱」。

  申二、明中有

  由此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报。

  「由此力故,谓我当无」,因为有我爱的烦恼,由于我爱烦恼的力量。「谓我当无」,自己心里想,唉呀!我要死了,我要没有了。那麽它这个意思呢?就是执这个色、受、想、行、识的身体是我。现在这个身体要坏了、要死了,这我要没有了,就是这种分别心。「便爱自身」,因为我没有了,这心情一生起来了,对这个生命体的爱着心更强了一点,更加强了一些,「便爱自身」。这样子爱着自已的这个身体,结果会怎麽样呢?

  「由此建立中有生报」,就由于你有这样的我爱,这个烦恼的关係,你就会「建立」,就是创造出来「中有」。这个「中有」我们平常说,就是中阴身。这个中阴身就是因为这样就出来了。前一刹那,这一个刹那间,这个色、受、想、行、识死了,这「中有」就出来了,中阴身就出来了。这个中阴身也因为这个「由此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报」。所以若是考试的时候问你:「中有是怎麽建立的」?那麽这个地方,正好是这个意思。临命终时,这个我爱现行,所以就有了中阴身,是这麽回事。

  「生报」,这个「生报」,就是中阴身结束了以后,所得的果报,叫做「生报」。譬如说他应该做人,人一刹那间投胎了,那麽就得到人身了,那个人身,就叫做「生报」。这个「生」,果报由业力发生出来的,所以叫做「生」。这个「生报」,为什麽叫做「报」呢?就是酬谢的意思。「报」,是酬谢的意思。酬谢什麽呢?你在生的时候,你做了很多的善事,或者做了很多的恶事,不能白做的,应该酬劳你,给你一个果报;酬劳你以前辛辛苦苦做的事情,或者给你一个安乐的果报,给你一个苦恼的果报来酬谢你,所以叫「报」。「报」这个字,原来是这样的意思,酬谢的意思。

  而这个「报」,当然是由业力创造的,可是要假藉这个我爱,假藉我爱的帮助,才能出现的。所以「由此建立中有」、「由此建立生报」这麽回事。「由此」这个「此」,就是我爱,由此我爱的力量建立「中有」;由此我爱的力量,建立「生报」。这个「润生」的烦恼,滋润的润,生长的生。有发业的烦恼、有润生的烦恼,现在这裡说,正好就是润生的烦恼。发业的烦恼是在生平的时候,你或者做善业、或者是做恶业;那个做善业、做恶业的时候那个的发动者,那是发业的烦恼。现在这是润生的烦恼,帮助那个业力去得果报,叫润生。

  未二、预流等(分二科) 申一、标差别

  若预流果及一来果,尔时我爱亦复现行。然此预流及一来果,于此我爱,由智慧力数数推求,制而不着。

  前面说是「诸众生」,这一切普通的人,没有修行的人。这以下是说圣人,你没得阿罗汉果,你不能入无馀涅槃,你还是要在这个,当然不到三恶道去,就在人天裡流转生死。那麽这个圣人它是怎麽情形呢?它临命时是怎麽情形呢?这个说一说,「若预流果」:「预」,是参预的意思。「流」者,类也,就是这裡有凡夫是一类,圣人又是一类;现在是参预圣人的这一类。他开始是圣人了,所以叫做「预流」,他最先成就圣道的,那就是初果圣人。

  「及一来果」,就是二果。二果圣人,他还要再来人间一趟,他现在是二果了,他要再来人间一趟,才能得阿罗汉果,所以叫做「一来果」,来一次就好了。若是三果就是不来了,不来这人世间了。那麽现在是说这个「初果」和「二果」,这个「若预流果及一来果」,这个两个圣人。「尔时我爱亦复现行」,临命终的时候他的我爱的烦恼,也是出现在心里面的,也有这个。唉啊!「谓我当无,便爱自身」也会有这种想法。

  「然此预流及一来果,于此我爱」,然而他究竟是圣人,不是凡夫,所以他们「于此我爱」,有智慧的,他会知道的,立刻会反省,唉呀!不对!爱着这个我是不对的呀!「由智慧力」,这个无我的「智慧力」,「数数」的去「推求」,不只一次的,一次又一次的观察这色、受、想、行、识是没有我的,我是不可得的,色也是无常的,受、想、行、识都是无常的。这裡面没有我可得,没有常恆不变异的我,他这样观察。

  「制而不着」,他能制服住他,不执着有我,用智慧制服住它,没有我的。这样就和凡夫不一样了,凡夫是不能这样观察的,这个时候这个圣人,他临命终的时候,他能这样观察无我。

  申二、喻道理

  犹壮丈夫与羸劣者共相角力,能制伏之。当知此中道理亦尔。

  第二科用一个譬喻说明这件事。说圣人能修无我观,能制服这个我爱的烦恼,这就说一个譬喻。就像一个很强壮的大丈夫,有力量。「与羸劣者」,与那个赢弱没有力量的人。「共相角力」,两个在那里摔角,争一争谁的力量大,「互相角力」。「能制伏之」,那个「壮丈夫」能把那个「羸劣者」制伏住,能打倒了。那麽这样说,这个初果、二果的圣人的无我的智慧,能把他这个这爱的烦恼制伏住,使令他不现行。「当知此中道理亦尔」,也是一样。这个初果、二果圣人,能降伏这个我爱的烦恼。

  未三、不还果

  若不还果,尔时我爱不复现行。

  前面说初果、二果。这裡说「不还果」,就是三果,他不还来欲界了,因为欲界的烦恼完全断掉了,所以没有力量再推动他来到欲界,所以他是不回来欲界了,他就到色界天、无色界天,或者是到无馀涅槃那里去了。「若不还果,尔时我爱不复现行」,因为这个时候他道力更高了,所以「我爱烦恼」是不活动了。不活动,但是他又没得无馀涅槃,那麽他还是要受生的,他用什麽来受生呢?就是用烦恼的种子。这个我爱烦恼的种子还在,就是初果圣人、二果圣人也是,他若是用这无我观,能降伏我爱的烦恼,使令我爱烦恼不现行了,那麽就等于是没有润生烦恼了。还不是,他的烦恼种子还在,就是用烦恼的种子来润生,还是要得生死的果报的,还是要的。

  如果这个初果圣人、二果圣人,他临命终的时候,「由智慧力数数推求,制而不着」,但是还是会有我爱的烦恼,那还是有我爱烦恼滋润他来到人间,或天上受生什麽的,还是有一点。可是和凡夫不同了,可也不同于不还果,它就有个差别。「不还果」这个爱烦恼,不需要修无我观,这个我爱烦恼也就不动了,也是不动,不会现行。

  卯二、死相差别(分四科) 辰一、解支节差别(分二科) 巳一、标简

  又解肢节,除天那落迦,所馀生处一切皆有。

  这个三果圣人,他因为道力高了,所以他能够这个我爱烦恼不现行。但是这圣人常常是修无我观的、也常常的修不淨观的,所以他的我爱是不可能现行的,所以他只有用烦恼的种子来取世,得生死果报的。

  「又解肢节」,这底下就是说这个「死相」的「差别」,「死相」的「差别」。这个前面是说「死」的「类」的「差别」,或者是凡夫、或者是圣人、或者是善心死、不善心死、无记心死等类差别。这底下说「死」的「相」貌的「差别」,分四科。第一科是「解支节」的「差别」,分两科。第一科「标简」。

  「又解肢节,除天那落迦,所馀生处一切皆有」,又是临命终的时候,有这个「解肢节」的事情。这个「肢节」,就是身体里边的一部份、一部份的组织,这个「肢节」我们头几天是讲过的。这个「肢节」,这个临命终的时候,这个水大、火大、风大起了一个重的变化,变化的时候,或者是水大、或者是风大、或者是火大,就去会碰到这个「肢节」,它裡面会碰到这个生理上的一部份,重要的地方会碰到;一碰到他是痛的不得了,也就死亡了,这个时候就死了,这就是「解肢节」的问题,下文还有解释的。

  「除天那落迦」,这件事在众生里面还有差别。就是「天」的众生,和「那落迦」,就是地狱的众生,这两类众生除外。「所馀生处一切皆有」,「所馀」的一切众生的地方,都是有这个「解肢节」的痛。「天」和「那落迦」,天和地狱为什麽没有呢?因为天是化生的,地狱也是化生。这个化生临死的时候是顿死,一下子就死了,所以没有这个「解肢节」的事情。但是地狱在生存的时候,受这个勐火各式各样的苦恼的境界的折磨,也是会碰到这个「解肢节」的,碰到「解肢节」也是痛,痛苦的不得了,所以地狱的众生很苦。现在这裡说临命终的时候,「天」的有情、「那落迦」的有情,是没有这个「解肢节」的痛苦的。就是其馀的,除了「天」、除了「那落迦」,剩馀的众生的地方,「一切皆有」,就是人、畜生、恶鬼、阿修罗,乃至一切鬼神,都有这种事情,「一切皆有」解肢解的痛苦的。

  巳二、辨众(分二科) 午一、列

  此复二种:一重二轻。

  「此复二种」,这裡面又有两种差别。一是「重」,二是「轻」。

  午二、释

  重谓作恶业者。轻谓作善业者。北拘卢洲一切皆轻。

  「重谓作恶业者」,临命终的时候,这个解肢节的痛有两种:一种是特别严重的,就是造恶业到三恶道去受果报的这些人。「轻谓作善业者」,这解肢节的痛,有轻微的,那就是因为是做善业的众生。做善业的众生,或者来到人间,或者到天上去受果报的人,那麽他没有这个解肢节的痛。「北拘卢洲一切皆轻」:这个「北拘卢洲」,是四大部洲的北,「北拘卢洲」,它是一个特别殊胜的地方。和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比这个三洲特别殊胜,那里人的寿命也长、福报也特别大。他们临死的时候,这个解肢节痛是属于「轻」微的一类的;而不像恶道,三恶道的人,你若是堕落三恶道的时候,那个解肢节的痛是很厉害的。

  辰二、根具不具差别

  又色界没时,皆具诸根。欲界没时,随所有根,或具不具。

  「又色界没时,皆具诸根」,这底以下是说明他果报,分两科。一是「标列」。二是「随释」。「随释」裡面「一重二轻。重谓作恶业者。轻谓作善业者。北拘卢洲一切皆轻」。「又色界没时,皆具诸根」,这是第二科「根具不具」。前面是说「解肢节」的「差别」,这个肢节的痛,是有轻、重的差别。这裡说「根」有「具不具」足的「差别」。「又色界没时」,「色界天」的众生临死的时候。「皆具诸根」,他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具足的。「欲界没时,随所有根或具不具」,我们「欲界」的众生呢?要临死的时候,随他原来所有的业力所得的「根」,或者「具」足,或者「不具」足。因为「欲界」的众生特别的凶狠,常常人与人之间斗诤,人与兽也会有斗诤,人与人之间也会斗诤,有互相杀害的事情,所以这个六根可能「不具」足,是这样的;或者是「具」足,或者是「不具」足。色界天他们不互相杀害,他们一直是很和平的,所以没有这个诸根缺的问题。

  辰三、调善不调善差别

  又清淨解脱死者,名调善死。不清淨不解脱死者,名不调善死。

  这又说到「调善、不调善」的「差别」。前面说「根具不具」的「差别」。现在「调善不调善」的「差别」,这是指心说的。他的心「调善、不调善」。这个「不调善」,就指烦恼说的,我们有爱烦恼、有见烦恼,烦恼还有种子,把烦恼和烦恼的种子消除了,这个爱烦恼见烦恼消除了。如果从教相上说,就是第七识,末那识所相应的烦恼,我见、我爱、我慢、无明,这种恆行不间断的染污的烦恼消灭了,这就表示一切的爱、见烦恼都消灭了。这样的人,叫做「清淨死」,叫做「清淨死」,清淨解脱死。因为这个烦恼,本身是一回事,有了烦恼,烦恼对这个身体会有爱着,爱着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爱着这色、受、想、行、识。这样的爱着的人,临死的时候都是苦恼,就有苦恼。

  现在说阿罗汉,他断除去爱烦恼、见烦恼,所以没有爱着这件事。或者说入无馀涅槃了,「清淨解脱死」。这个「解脱」,就是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苦恼的果报了;没有爱、见的烦恼,也没爱、见的烦恼所招感死的果报,这个色、受、想、行、识,是个果报;眼、耳、鼻、舌、身、意,也是个果报,那麽他就解脱了。没有这个苦恼果报的束缚,「清淨解脱死者,名调善死」。他心里面非常的调和,非常的和平,非常的良好的,没有爱烦恼、也没有见烦恼的扰乱,这叫「调善死」。这就是说是阿罗汉入无馀涅槃,这是「调善」的境界。

  「不清淨,不解脱死者」,前面是说这个「调善、不调善」的「差别」。这「不清淨,不解脱死者」,这个爱、见的烦恼没有断除去的,就是「不清淨」。他这个苦恼的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识还在,就在苦恼他,他就是「不解脱」。这种人,「不清淨」,「不解脱」的人,要是死掉了,那就不对了,就是「不调善死」;他死的不能说是「调善」。那麽临死的时候不是爱,就是恨,各式各样的烦恼在活动,所以不能是「调善死」。

  辰四、识捨所依差别(分二科) 巳一、渐次捨(分二科) 午一、从上分捨

  又将终时,作恶业者,识于所依,从上分捨。即从上分冷触随起,如此渐捨,乃至心处。

  「又将终时,作恶业者,识于所依,从上分捨」,这是第四科「识捨所依差别」。我们这个阿赖耶识,弃捨这个身体的时候,身体叫做「所依」。弃捨这个「所依」的时候,也是人与人也不一样,也是都有差别的。分成两科。第一科是「渐次捨」。第二科是「最后捨」。这个说到「渐次捨」。「渐次捨」,逐渐的弃捨这个身体,分两科。第一科「从上分捨」。

  「又将终」了的时候,「作恶」的人,「识于所依,从上分捨」,他这个阿赖耶识,对他「所依」止的这个身体。「从上分捨」,从最高的地方,一点一点的弃捨。「即从上分冷触随起」,阿赖耶识弃捨的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冷触」出现了,就是冷的。阿赖耶识在的时候,执持这个身体的时候,这个身是暖的;它不执持了,这个身体就变成冷的了,就变成死尸了。「即从上分冷触随起」:「从上分」,指头,从头部向下,「即从上分,冷触随起」来。「如此渐捨,乃至心处」,「作恶业」的人,「识于所依,从上分捨。即从上分冷触随起,如此渐捨乃至心处」,到心脏这个位置,到这裡就停下来了。

  午二、从下分捨

  造善业者,识于所依,从下分捨。即从下分冷触随起,如此渐捨乃至心处。

  「造善业者,识于所依,从下分捨」,那个前面说是造恶业的人,从上面开始冷。若是做「善业」的呢?「识于所依」的身体,「从下分捨」,从脚向上,一点一点的弃捨了。「即从下分冷触随起」,这个识弃捨的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感觉冷了,就现出冷,冷触的意思。「如此渐捨乃至心处」,就是这样子,一点一点的弃捨,最后达到心的境界,「乃至心处」。

  巳二、最后捨

  当知后识,唯心处捨,从此冷触遍满所依。

  前面是「渐次捨」。这是「最后捨」。「当知后识,唯心处捨」,我们知道,这个最后这个识从什麽地方弃捨呢?「唯心处捨」,就是心脏那个地方,从那里弃捨了。因为最初投胎的时候,这个阿赖耶识所相应的,就是心;然后逐渐的其它的部份也都圆满了。「当知后识」,当知最后这个识,所弃捨的地方是那里?「唯心处捨」,就是指心脏那个部位,从那里弃捨。「从此冷触遍满所依」,从这地方开始,这冷触就开始了,「遍满」这个「所依」的身体 ,都是冷的。不是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冷,不是的。这是辨这个「识捨所依」的「差别」。

  丑二、生(分二科) 寅一、徵

  云何生?

  寅二、释(分二科) 卯一、略(分二科) 辰一、标所由

  由我爱无间已生故。无始乐着戏论因已熏习故,淨不淨业因已熏习故。

  前面说到死,有「渐次」的「死」,有一下子就死了,顿死和渐死的不同;有善心死、恶心死、无记心死,就是各式各样的不同。我们一般说是流行一句话叫做『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畜牲膝盖离,地狱脚板出』还有这麽一句话。「顶圣眼生天」,这上面说这个作恶业的人,「识于所依,从上分捨。即从上分捨冷触随起」。这个阿赖耶识是逐渐的离开你这个身体,离开这个身体的时候是一阵一阵的,逐渐的捨,随捨的那个地方,这个冷触就现出来了。「如此渐捨乃至心处」,到心脏。这个造善业的呢?「识从所依,从下面捨」,从脚那个地方开始捨。那麽最后呢?就是也是到心处,到这里。「当知后识唯心处捨,从此冷触遍满所依」,这个全身体都是冷的,就是死尸了,就不是有情了。

  那麽我们中国佛教,这个汉地的佛教,流行的一句话就是这样:「顶圣眼生天」,最后这个识从头顶离开了身体,最后是在头顶,那表示什麽呢?表示这个人是圣人。「眼生天」,最后那个识是从眼睛走,那表示升天上去了。是「人心饿鬼腹」,若是他生到人间来,那他那个识就是在心脏这地方走的;这个识,阿赖耶识最后从心脏那个地方离开的,那就是人。若是这个人死掉了,会生到饿鬼道,就从肚子这里走的,阿赖耶识从肚子走。「畜牲膝盖离」,若是到畜牲的世界去呢?那它就是阿赖耶识,从膝盖那个地方离开的。「地狱脚板出」,若是到地狱去呢?那阿赖耶识最后从脚板那里出去的,从那里弃捨这个身体的。

  我们汉文的佛教流行的这麽四句话。但是现在这们读这个《瑜伽师地论》不是这样说的,不是这样说。不是这样说,那这句话从那里来的呢?就是从那里来的呢?就是这《摄大乘论》上也大概提了一点,就是真谛三藏的《摄大乘论》上提到,就是也和这意思,和这相同的意思。就是作恶的,造恶的,先从上面凉,这个识弃捨的地方从这上面开始凉,一直凉到脚;若是作善业的从脚凉上来,一直凉到头。那麽就会出来这件事,就出来这个分别。

  这里边就在《大毗婆沙论》上也有一点事情。《大毗婆沙论》说:是到恶道去,到三恶道去呢?是从脚。这个识,阿赖耶识从脚灭了。最后热的地方是脚,等到阿赖耶识从那走了,脚也凉了;最后热的地方就是脚。可是那个文上,只是三恶道都是脚,并没有分别是膝盖,这些事情没有这话。说是若是升天的话呢?它可说了,升天的话呢?是头。最后头是热的,是升天,这样讲。若是再来人间呢?是在心脏。在心脏这里最后离开的,阿赖耶识最后离开,是在心脏。若是阿罗汉,他入无馀涅槃的时候,他的最后出去也是心脏。这是这个《大毗婆沙论》有这样说法。但是其馀的说法呢?这个膝盖的这句话就没有根据。就看不出来是根据什麽说的。

  那麽这个《遁伦记》上就说是人的分别,是人分别的话;若是从本论上看,只是简单的这样解释。不管是升到天上去也好,到饿鬼道也好,你入无馀涅槃也好,最后从心脏这个地方弃捨的,就是这样分别,是这样的意思。

  这个里边,后边的文有说,人在投胎的时候,这个阿赖耶识,最初寄託的地方是那里呢?就是心脏。所以最后离开的呢?还是心脏,是心脏离开。但是这里面还有个问题呢?这心脏呀,翻译个心脏,这心脏是那一个,最后有这个问题,头几次我们有说过。是人的脑是心脏呢?是这个胸下面左边这个心脏呢?这也是个问题。我们对死亡的事情,如果没有学过佛法,当然不知道怎麽回事。现在这一大段把死亡的事情说的很清楚,说善心死、恶心死、顿死、渐死,逐渐的死,说了这麽多,所以应该是清楚了。下面一大段是说「生」。「生」又是怎麽回事,这里边有解释。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人,这个世间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我们要放下,我们不求得到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即使得到,应当立刻舍弃,为什么?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才清净。名利能染污你的自性,要把它舍掉,这是自利。真正自利,才有能力利他。我们能够闻到正法,就一定要肩负起护持正法的使命。首先,我们要护自己的觉正净,这就是护持自己的法;然后是帮助别人,护持他自己的觉正净,这叫护持大众的佛法。能护持自己、护持大众,就是护持十方诸佛的正法。即使是弘法利生,帮助别人,我们一定不失自己的清净心,为什么?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得度。否则的话,帮助了别人,自己出不了三界,那就变成三界之内的有漏福报,自己还是没办法往生。会修的人,自己一定往生净土!但帮助别人,不碍自己的清净;自己清净,不碍帮助别人,这才叫真正的功夫。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