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89
2014/9/4   热度:310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89 未二、秽(分二科) 申一、外道摄 秽业者:谓即曲业,亦名秽业。 「杂染施设建立」,杂染有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现在是「业杂染」的这一大科。「业杂染」里面有九大科,第一科是「自性」,「业自性」、「业分别」…,乃至第八科是「业差别」。「业差别」里面分两大科,一个「体性差别」,一个「种类差别」。现在是「种类差别」里面有十五科,现在是第十四科「曲等业」,这里面是说三种业,曲业、秽业、浊业,这个曲业上一次讲过了,现在是这个解释「秽业」。 就是前面说的「曲业」,就叫做「秽业」,但是他也有特别意义的,在下文有解释。 申二、此法异生摄 又有秽业,谓此法异生,于圣教中颠倒见者,住自见取者,邪决定者,犹预觉者,所有善不善业。 「又有秽业,谓此法异生」,这个前面说秽业,也就是曲业叫「秽业」,这是单独指非佛教徒,其他的外道说的,是指这样人说的。这样人怎麽叫做「秽业」呢?「于圣教中颠倒见者」,就是在佛法里面「颠倒见者」,他虽然也学习佛法,但是他没有得到佛法的正见,他还是有邪见的,有错误的想法。譬如说:佛法说无我,他说佛法是有我的,这个有我论是佛法,他有这种颠倒见。那麽这样的颠倒见,他发出来的善业,或者不善业,就名之为「秽业」,污秽了佛法,溷乱了佛法。 「住自见取者」,另外也是佛法里面的人,他「住自见取」,这个「取」就是执着的意思;「自见取」,是自己的看法是对的,我爱着我自己的看法,他就安住在这里,就是他对于自己的看法,认为是非常好的,不接受别人的教授,这是「住自见取者」,这样的异生。「异生」在佛法里面,他是属于凡夫的身份,他是应该接受教导、教授、教戒的,但是不接受,他安住在自己的这个框框里面,不接受佛菩萨的教训,叫做「住自取者」。 「邪决定者」,「邪决定者」就是他的决定是错误的,所以叫做「邪决定」。「邪决定」是指什麽说的呢?就是他对于一切法相本来都是缘起的,但是他认为一切法都是空了,不符合缘起的定义,违背了缘起的定义,认为一切法都是空了,不能安立因果,他这样的决定叫做「邪决定」。 「犹预觉者」,这个人没有决定,佛法究竟是有我、是无我,是空、是不空,他是犹豫不决这种人。「所有善不善业」,前面说这几种人,颠倒见者、住自见取者、邪决定者、犹预觉者这四种人,他们也会有善业和不善业的行为的,这善业不善业就都名之为「秽业」,不善业是秽,善业也是秽了。 未三、浊(分二科) 申一、外道摄 浊业者:谓即曲业、秽业,亦名浊业。 前两种业说完了,这以下说这个「浊业」,浊业也就是「曲业」,也就是「秽业」,「名」为「浊业」的,这麽样讲,当然这也是指外道的人说的。 申二、此法异生摄 又有浊业,谓此法异生,于圣教中不决定者,犹预觉者,所有善不善业。 第二个解释,这个「浊业」另有一个意思。「谓此」佛「法」中,他还在凡夫的阶段,这个人在「圣教中不决定」,虽然学习了佛法,对于佛法没有能够胜解,他不能够决定。「犹预觉者」,他心里面还在疑惑是怎麽回事情,不决定,这样的人他做善的时候,善会有善报吗?做不善业会有不善报吗?都还在犹豫,所以他做的「善不善业」,就名为「浊业」。 午二、第二义(分二科) 未一、标唯外道 又有差别,唯于外道法中,有此三业。 前面解释这三种业是第一种解释,这是第二种解释这三种业。「又有差别」,这三种业又有不同的解释,「唯于外道法中有此」三种业,不只佛法里面,这是第一解。第二个意思是「释曲等名」。 未二、释曲等名 由邪解行义故,名曲;由此为依能障所起诸功德义故,名秽;能障通达真如义故,名浊应知。 「由邪解行义故,名曲」,外道为什麽他做的善不善业是曲业呢?「由邪解行义故」, 因为他有一种邪知见的思想,他的思想是邪知邪见的,不正确。或者是断见,断灭见,不相信有因果,或者说一切一切的遭遇都是神的力量,那麽在这样的思想推动下,他做的善业,他做的恶业,都和正常的情形不同了。所以由这种「邪解」,发出来的行为,这种行为就叫做「曲业」,不正确。 「由此为依能障所起诸功德义故,名秽」,由此邪解为行为的依止处,那麽他做出来的这种善不善业有一种力量,能障碍所生起的「诸功德义」,就是对于社会有真实良好的贡献,但是由于邪解的障碍,使令他不能得到一个很好的果报,都有障碍,所以叫做「秽」。 「能障通达真如义故」,前面「能障所起诸功德」,是有为的功德,这「通达真如义」是无为的功德,所以这个邪解行,还能障碍他「通达真如义」,故「名浊」,所以叫做浊。「应知」,应该这样子注意。 巳十五、清淨业等(分二科) 午一、清淨 清淨业者:谓此法异生,于圣教中正决定者、不犹预觉者,所有善业。 这是第十五科了,什麽叫做「清淨业」呢?「谓此法异生」,谓此佛法中的凡夫,「于圣教中正决定者」,虽然是凡夫,但是他进步了,他学习佛法的时候,他能够有一个符合佛意的决定信心,不犹豫的信心,他所理解的佛法能符合佛意,他能这样的决定下来,那麽这就是不同了。「不犹预觉者」,他不是说是究竟是有我是无我呢?是有因果是无因果呢?没有这个疑惑。「所有善业」,他由这样决定的清淨信心,发出来的行为,那都是善业,会得到很好的,很令人满意的一种果报。 午二、寂静 寂静业者:谓住此法非异生者,一切圣者所有学无学业。 这是第二科,前面是说「清淨业」,这底下说「寂静业」。「谓住此法非异生者」,谓安住在佛法里面,已经成就圣道了,不是凡夫了。「一切圣者」,这是已经断惑证真了,见到真理了的人,在佛法里面他能够成就两种功德,一个是能断烦恼,一个是能见到真理,断惑证真,那麽这个人就是圣人了。如果没有断烦恼,他就不能见真理,不能见真理,那他就是凡夫;现在不是,这个佛教徒已经是圣人了。 「所有学无学业」,这个圣人分两类:一个是学,一个是无学。就是虽然是断惑证真,但是功德还没有圆满,还要继续不断的努力修学佛法,那就叫做「学」;已经达到一个高层次,分断生死已经完全灭除了,到了无学的境界了,那就是「无学」业。这个「有学」,那麽在小乘佛法来说,就是初果,由初果开始是「有学」,到阿罗汉以上就是「无学」;在大乘佛法来说,初得无生法忍的初欢喜地,那叫做「有学」,到佛的时候叫做「无学」。 这个「有学」,初入圣道的人,他有一个什麽事情我们应该要注意的?他有一个什麽事情,有个特别的事情,我们应该注意的。什麽事情呢?我们凡夫的这种内心活动的相貌,我们是凡夫应该很明白,很明白我们凡夫心里的活动,凡夫的心里活动,贪心随时会动,瞋心随时也会活动,境界出现的时候,有的时候令人满意,有的时候令人不满意,那麽心也就随着浮动,我们凡夫是这个样子。但虽然是凡夫,若学了佛法以后,就和没有学习佛法的时候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是什麽呢?就是什麽时候开始名之为佛教徒,就是对于佛法有信心了,「正决定者」。 对佛说的真理,我内心里面忍可了,肯定了,是这样子,这是真理。有了这样信心的时候,又有一个什麽相貌呢?就是自己有一点希望,我也愿意做圣人,这个信为欲依,信为欲依。我相信做生意会发财,如果你有这样心情,你也就可能有一点意思要做生意,是这个意思。我相信佛法说得是对,有凡夫、有圣人,有圣道是大安乐处,我有这样的信心,这也就等于说不相信佛法的时候,一切一切都是自己给自己做障碍的事情,都是苦恼的境界。所以我有点厌弃凡夫的事情,对圣人的境界有仰慕之心,有希求的愿望,这就叫做有信心,这时候可以名之为佛教徒了。 说是佛法好像也好,但是你还没有说,我也想要成佛,我也想要得圣道,你没有这种希求心,你的信心还没具足,你的信心还没具足。而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出家人,肯把世间上的五欲放弃了,那就很明白的说,你是对于圣道有极切的希求,要成就这个愿望的,不然为什麽要出家呢?要放弃世间五欲呢?这就是很明显的表示有这样的愿望。有这愿望的时候,其中有一件事是什麽呢?当然主要就是人与物的关係,人与人之间的关係,人与物的关係,人与人之间的关係。人与物和人与人,虽然是物和人是不一样,但是有共通的地方,有什麽共通的地方呢?就是心随时会贪,随时会愤怒,随时会这样子。 可是若学习圣道的时候,这个圣道是做什麽用的?佛法里面说的苦、集、灭、道,就是这个道,就是要学习这个圣道。学习圣道,是在什麽的地方要用这个圣道呢?要用这个圣道,就是在你心那个地方,你心一动,就在那个地方要用圣道,要用圣道的,要用,要用最明显的一件事,就是我对这个人说的话,我生欢喜心了,这时候你要用圣道,使令这欢喜心达到一个标准的地方,不要和不相信佛法以前是一样的。我没有相信佛法,我非佛教徒的时候,我对这个人欢喜,我对这个人不欢喜,出了家学习圣道的时候,要和在家的时候不同,要和非佛教徒不一样。怎麽样才能不一样呢?就是要用佛法在这个地方发生作用,最明显的一件事,你说的话来诃斥我,侮辱我的时候,我心不要动,我心里不要动,我不要因为说一句话不顺意,我就和他是仇人了,不应该是这样子;也不要因为他说一句好话,我就要特别和他好,也不是的,也要用圣道来清淨,来清淨这一念的欢喜心;这一念的愤怒来了,也用圣道来清淨这个不欢喜,这个愤怒的心,用圣道来清淨一下,来清淨一下。 我这个人和一个人建立的关係,人与人的人际关係建立,要符合道的要求,圣道的要求,我不要像以前不相信佛法那个时候那样子,不应该那样子。说我还没有办到,但你应该这样学习,应该这样学习。说是我穿上出家人的衣服了,佛法是学习了,但是我不用,佛法我一点也不要用,人与人之间的关係,人与物中间的关係,就和非佛徒一样,这是不对的,这是不对的。如果说我还没有做到,我用佛法来反省自己,来清淨自己没有做到,但是你是这样做了,你还是可以还算好,说根本就没有做,这是不对的,根本就没做是不对的。我是做了但没有做到,没有做,但你常常做,常常做,就一定能做到,一定能做到的。要是根本不做,你永久也做不到,你永久就是在那个凡夫的位子上面,你很难符合「正决定者」这个话,你很难的,你很难成就的,不容易成就的。要是那样的话,这个「清淨业」你很难成就,下面说是「寂静业」,更难做到了,更难做到。 说出了家以后,不听师父的话,说是有了什麽问题的时候,要听师父的话。你为什麽要拜师父?我说我出家要仪式上需要,那是欺骗人的事情,那是表面上,不是真实师徒的关係,不是。真实的师徒关係,就是你修学圣道的时候,日常生活的爱恶欲,这些日常圣道的应用上面,这个地方,一个是自己要用经律论的法来对付自己,一个是自已经律论上的佛法我用不来,那就得要听师父的话,说我不听,我自已要怎麽地就怎麽地,那你没有拜师父,你出了家还没拜师父,还没有拜师父。说我的师父不及格,我不必听那是可以,我不用听,他也不懂怎麽回事,那不用听师父的话也可以;那你就得要以法为师,以法为师,就是经律论这是我的师父,说《瑜伽师地论》是我的师父,《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我的师父,《法华经》、《大般若经》,就是这些法是我师父。 如果我也不能以法为师,人也不能为师,你就是没有师父了,你就是没有师父。没有师父的时候,这个时候是怎麽的一种境界?是怎麽一种境界?这事要想一想。我是说了,出了家的时候,我拜了师父,然后我不听师父的话,那你究竟是拜他做师父,没拜他师父呢?说拜了,为什麽不听师父的话呢?说我不听,那麽你拜师父就是假的了,是假的了。佛在世的时候,当然佛是圣人,我们从心里面会发出恭敬心,那麽又听他的教导,我们能够诚意的去学习修行,很容易得圣道,这是无可否认的事情。说是若到未法时代,谁是我师父?当然这里面是有问题,是有问题,能不能得圣道,也都在这里面会知道,这就是种种因缘的问题了。但是最初可能都还是发好心,不见得就是有意的是一种轻浮的行动,不见得。既然是这样子,就在这个地方要从新想一想,要想一想。 当然在我们中国的佛教和印度的佛教,当然和佛在世的佛教,正法住世的佛教,当然是有差别,当然是不同。不同归不同,但是我们若是发心到了佛学院来,到了佛学院是有学习经论,是佛菩萨的法语,虽然我不是拜观世音菩萨剃度的,我也不是拜弥勒菩萨剃度的,但是我听见了观世音菩萨,听见了弥勒菩萨、文殊害萨、普贤菩萨,我心里还是恭敬,当然还是有恭敬心的。那就有弥勒菩萨是我师父的意思,乃至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都是一样。那麽我们学习《瑜伽地论》,当然以弥勒菩萨为主,弥勒菩萨就是我的师父,那还是有师父的意思,你还是要听师父的教导。 若学习了《瑜伽师地论》,我头些日子也说过,已经学过的要好好读,没有学过的也要读,虽然不能完全明白,也知道多少,后面还有很殊胜的佛法都要学习;已经学习了的地方,也有些很甚深的地方,我都要多温习、多思惟。这样子你内心里面对于法,有一个好乐心,对于法的好乐心继续继续的增长,你对佛法的学习也就不同一点,他也不容易懈怠,精神也能集中一点。但是我们还是没有到圣位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係,还容易有问题的时候。所以我今天特别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子,你若用圣道来调心,人际的关係它就会好一点,好一点;说我不用,我还是用无始劫以来的旧家风,你说我不好,我就和你是仇人,那样是不对的,那样是不对。这个初开始,人际的关係有点问题,都还是轻微的,你还容易回转,如果你始终是这样执着,越来越厉害,都是自己的障碍变成的,变成了障碍。 所以这里面说到「清淨业」,这清淨业不是经本上说清淨业,你自已要创造这个清淨业,要这样子才行的。这个「寂静业」,就是已经成功了的人,成功了的人,这个寂静的对面就是动乱,动乱就是烦恼的意思,现在寂静就是没有动乱,就是没有烦恼了,没有烦恼了,这心里面就寂静。这个有生有灭,就是流动的境界;无生无灭,就是第一义谛的境界。这个第一义谛,你若能证悟了第一义谛,那心里面就是寂静的,他这个烦恼不动了。所以这「寂静业者:谓住此法非异生者,一切圣者」,一切圣者有共同的相貌,就是寂静,心里面不动,就是他住在他自己的境界,他寂静;他来到凡夫的世界,凡夫的这一切有为法,也不能影响他,他还是寂静的,所以来到世间来,世间法所不能污,不能染污他。「所有学无学业」,这都是「寂静业」,这是我们要努力学习的地方。 这是种类里面第十五种业,从这个定不定业,熟已熟未熟业,善恶无记的业,律仪不律仪,非律仪非不律仪业,这个施业,施戒修,还有福业、非福业、不动业,分了这麽多的类别,顺乐受的业,顺苦受、不苦不乐受,顺现法等业,过去等业,欲繫等业,学等业,见断等业,黑黑异熟等业,曲等业,现在是清淨等业,一共分这麽十五科,这里是讲完了。 寅九、业过患(分二科) 卯一、徵 业过患云何? 这是第九科是「业」的「过患」,这是业的过患,前面是第八科「业」的「差别」。造了这种业会有什麽过患呢?这是说这个问题。先问「业过患云何」?是怎麽情形呢?这是问。底下解释,举出七种过患来,先「标列」,标出来。 卯二、释(分二科) 辰一、学七种(分二科) 巳一、标列 当知略说有七过患:谓杀生者,杀生为因,能为自害,能为他害,能为俱害;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现法后法罪,受彼所生身心忧苦。 「当知略说有七过患」,我们做了错误的事情,我们应该注意它是有过患的,什麽过患呢?「略说」,要略的说一说,简略的说一说,有七种过患。「谓杀生者」,我们举出做了什麽错误的事情呢?假设说这人是杀害生命,他若做了这种事情。「杀生为因」,他就会有七种过患,他杀害了一个生命,他有七种过患。那七种呢?「能为自害,能为他害,能为俱害;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现法后法罪,受彼所生身心忧苦」,有这七种过患,这七种过患把它列出来了。 巳二、随释(分七科) 午一、能为自害 云何能为自害?谓为害生发起方便,由此因缘便自被害,若被繫缚,若遭退失,若被诃毁,然彼不能损害于他。 底下叫「随释」,把所列出来的东西加以解释,先解释这个「能为自害」。 「云何能为自害」呢?说我若杀害了一个生命,这件事对我自己有害,有什麽害呢?「谓为害生发起方便」,就是说这个人他有预谋,我要去杀害这个人,做这个计划,做好了计划,我就开始行动了,就是「发起方便」,就是行动,发起去杀害那个众生的行动。「由此因缘便自被害」,由于你去要杀害对方的时候,结果你被对方害了,「便自被害」,结果你被对方杀害了,就是自己计划了,有预谋的作了计划,结果你一採取行动的时候,对方把你害了;有人去打老虎,结果被老虎咬了,自己并没有打到老虎,所以你要去杀害那个人,结果你被那个人杀害了,「便自被害」。 「若被繫缚」,或者自己被人绑起来了。「若遭退失」,或者自己有什麽特别功德的地方,就失掉了;说我有什麽财富,我失掉了;或者我有什麽地位,因为我去杀人去了,结果人还没有杀到,我的地位没有了,「若遭退失」。「若被诃毁」,你做了恶事,社会上的舆论就指责你,「若被诃毁」。「然彼不能损害于他」,他是想要害对方去,结果被对方害了,自己得了这麽多的过犯,而自己又没能损害对方,想要是伤害对方,结果没能,做不到,这就叫做自害,「能为自害」。 午二、能为他害 云何能为他害?谓即由此所起方便,能损害他;由此因缘,不自被害乃至诃毁。 这是解释第二种「谓即由此所起方便,能损害他」,也就是说这个人有预谋,然后按照自己的计划,就开始行动了。「能损害他」,他计划得很周密,採取行动很厉害,对方措手不及,就把对方害了,「能损害他」,把对方害了。「由此因缘,不自被害乃至诃毁」,这样子他自己没有什麽害,没有受到对方的伤害,也没有什麽繫缚、退失、诃毁的,这些事情没有,他做得很成功,就是对方受他害了,这是一种害。 午三、能为俱害 云何能为俱害?谓即由此所起方便,能损害他;由此因缘,复被他害,若被繫缚乃至诃毁。 怎麽叫做「俱害」呢?「谓即由此所起方便,能损害他」,把对方伤害了。「由此因缘,复被他害」,你伤害了对方,同时对方也伤害了你,所以叫做「俱害」。「谓即由此所起方便,能损害他;由此因缘,复被他害」,就是「若被繫缚乃至诃毁」,自已也伤害了对方,而自己也受到了伤害,这样意思。 午四、生现法罪 云何生现法罪?谓如能为自害。 这是第四个过患,怎麽叫做「生现法罪」呢?「谓如能为自害」,像前面说的那个自害,你去害他,结果被他害了,这个等于就是有罪,就是现在有这种苦恼。 午五、生后法罪 云何生后法罪?谓如能为他害。 就像前面第二条,你把对方害了,还有后遗症等着你,将来也是没有完,还有后患,「后法罪」,将来一生,这笔帐还要再算一算的,那就是「后法罪」。不只是今生,不是人的生命,不是中断了的,还有后生,后生一直延续下去的,你杀害他,将来他有因缘还来伤害你的,这是「后法罪」。 午六、生现法后法罪 云何生现法后法罪?谓如能为俱害。 这是第六条「谓如能为俱害」,互相的伤害,互相都受到害。那麽这件事,现在有苦恼,将来也还是没有完的,人与人之间的恩怨,一直相续下去没有完的,这个恩爱也没有完的,这个怨也没有完的,就是一直相续下去。只有遇见佛法以后,我们修学戒定慧,断除自己心里的贪瞋痴,这时候和任何人的恩爱,任何的怨,都可以停下来,不然的话,没有停止那一天的。 午七、受彼所生身心忧苦 云何受彼所生身心忧苦?谓为害生发起方便,而不能成六种过失,又不能办随欲杀事,彼由所欲不会因缘,便受所生身心忧苦。 「云何受彼所生身心忧苦」呢?这是最后一个,这个「忧苦」,身是苦心是忧,当然有忧就是有苦,有苦也就有忧,就是这样子。「谓为害生发起方便,而不能成六种过失」,这就是说那个人,他为了要去伤害对方的生命,他发出来行动,但是没有成功,「而不能成」。你想…,他还被对方害了,你说这个人他心里不忧苦吗?这个第一条「能为自害」,这是忧苦。「能为他害」这件事,你若真的杀了人,被杀的人虽然就算是当时死掉了,他不能来报复,你心里安吗?心里也是不安的,这还是有问题的。这前面一共有六条,都有过失,不管你是那一条,你都是有过患的,身心都会有忧苦的。 「又不能办随欲杀事」,这就指那第一条,你没能够成办,你心里面想要杀害的事情,那个事情没有做成,没有做成心里面也是忧苦。「彼由所欲不会因缘,便受所生身心忧苦」,这个人由于他所要成就的事情因缘不具足,因缘不具足没成功,心里失败了,所以「便受所生身心忧苦」。 辰二、指广说(分二科) 巳一、约犯尸罗辨 又有十种过患,依犯尸罗,如经广说应知。 前面是指出来七种,说七种过患,这底下说出来十种过患,所以这是广说。这个「十种过患」,《披寻记》上说到,这个本论二十二卷八页,金陵刻经处的本子,那地方的确是,我是翻来看了一下,的确有十种过患。「依犯尸罗,如经广说应知」,这底下加以解释,「约犯尸罗辨」。 巳二、约犯五事辨 又有四种不善业道,及饮诸酒以为第五,依犯事善男学处,佛薄伽梵说多过患应知,广说如阐地迦经。 「又有四种不善业道」,那麽就是杀生、偷盗,乃至欲邪行,乃至说谎话这些事;「及饮诸酒」这就是第五,那麽就是五业,「以为第五」,这就是五种不善业道,但是饮酒是属于遮戒。「依犯事善男学处,佛薄伽梵说多过患」,就是依据我们犯了这五种罪过的事情。「善男学处」,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应该学的这五戒,你若是毁犯了,「佛薄伽梵」会说你有很多很多的「过患应知」,是这样子,这就是指广。 「广说如阐地迦经」,这「阐地迦」是一个淨事男的名字,在这部经里面说到受持五戒,你若毁犯了有很多的过患,这个意思。这是业、烦恼杂染,「业杂染」这一科讲完了,「烦恼杂染」也讲完了,「业杂染」也讲完了。 癸三、生杂染(分二科) 子一、徵 云何生杂染? 这是第三科说到「生杂染」,这个「生」就是生命,由业、烦恼两种杂染为因,所得的果报色受想行识;业、烦恼是染污的,所以染污的因,得到的色受想行识的果报,也是染污的,也是苦恼的,所以叫做「生杂染」。这个「生杂染」这一科裡,分两科,第一科是「徵」。 「云何」叫做「生杂染」呢?我们从〈五识相应地〉开始,一直到现在这里,都还是说一些令我们背尘合觉的事情,劝我们不要迷惑颠倒,能够觉悟世间之苦,能够发道心,这一类性质的佛法。现在到「生杂染」,也是这样意思,也还是叫我们觉悟的意思,但是在这里可是开始有深义了,有佛法的深义在这里边了,和前面可是有点不同了。这底下就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总标列」。 子二、释(分二科) 丑一、总标列 谓由四种相应知:一、由差别故,二、由艰辛故,三、由不定故,四、由流转故。 怎麽叫「生杂染」?就是由四个相貌来解释生杂染,「应知」,就是应该要注意,应该要通达的。那「四种相」貌呢?「一、由差别故,二、由艰辛故,三、由不定故,四、由流转故」,由这四个相貌,就可以认识这个生的杂染了,这是「标」出来。 底下解释,就先解释这个「生差别」,第一个「由差别」,解释这个「生」,生命的不同,分二科,第一科是「标列」。 丑二、随别释(分四科) 寅一、生差别(分二科) 卯一、标列 生差别者,当知复有五种:一、界差别,二、趣差别,三、处所差别,四、胜生差别,五、自身世间差别。 「当知复有五种」,这个「生差别」还有五种,一个是「界差别」,第二个是「趣差别」,第三是「处所差别」,第四是「胜生差别」,第五是「自身世间差别」,这一共是有五种,五种这又是「标列」出来。底下是随释,先解释「界差别」。 卯二、随释(分五科) 辰一、界差别 界差别者:谓欲界及色无色界生差别。 这个「界差别」是指什麽说的呢?「谓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众生,生死凡夫的众生,在生死里流转,就是这三个世界,一个是欲的世界,一个是色的世界,一个是无色的世界,就是有这样的差别,这是不同的。凡是在欲界里边流转生死的,虽然众生也很多的种类,但是都是有欲的;色界天是没有欲了,虽然是也有很多种差别,但是都没有欲了,色界天有甚深禅定的人;无色界天也是没有欲,但是连色也没有了,只是精神的活动,这是很概要的加以分类。这个众生的「生差别」,就有这三种不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差别。 辰二、趣差别 趣差别者:谓于五趣四生差别。 「趣差别者」,这是第二科「趣」的「差别」,这个「趣」,我们以前是讲过,就是你不能在这里住,你暂时在这里,你一定还要到另一地方去,接着去。说是我们在人间,我们在天上,感觉天上很好,但是你不能在这里久住的,你要离开这里到另一个地方去,说那个地方你欢喜你去,不欢喜你也得去,这叫做「趣」。但这里面主要的是指这个生命的生命体,这个果报体说的,主要的这个正报,这个色受想行识的这个正报说的。「谓于五趣四生差别」,就是这五趣,那麽这样说,就把阿修罗道或者放在鬼道里头,或者是放在天道里面。「五趣四生」,胎、卵、湿、化四生的差别,这是「趣差别」。 辰三、处所差别 处所差别者:谓于欲界中有三十六处生差别,色界中有十八处生差别,无色界中有四处生差别,如是总有五十八生。 第三个是「处所」的不同,处所的不同,前面这个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有处所的意思,但是这个地方说处所就更详细了。「谓于欲界中有三十六处」的「生差别」,欲界有这麽多,这在前面的第四卷,本论的第四卷里面有说过了,欲界有三十六处的生差别;「色界中有十八处」的「生差别」;「无色界中有四处」的「生差别」,前面那个第四卷也说过了。「如是总有五十八生」差别,这三界这数加起来是五十八生。 辰四、胜生差别(分二科) 巳一、于人中(分二科) 午一、总标 胜生差别者:谓欲界人中有三胜生。 这底下说到第四科「胜生差别」,第一个是「界差别」,第二「趣差别」,第三「处所差别」,现在第四「胜生差别」。「胜生差别」是什麽意思呢?「谓欲界人中有三」种「胜生」,有三种胜生,那三种呢?第一个是「黑胜生生」。 午二、列释(分三科) 未一、黑胜生生 一、黑胜生生。谓如有一生旃荼罗家,若卜羯娑家,若造车家,若竹作家,若生所馀下贱贫穷,乏少财物饮食等家,如是名为人中薄福德者。 这叫做「黑胜生生」。这个「黑」,或者说他前生造过恶业,所以叫「黑」;但还是在人间受果报,所以还是「胜」,他得到这种「胜生」。现在这个人,就生到「黑胜生」的一类里面去,所以叫做「黑胜生生」。 「谓如有一」种人,他生到「旃荼罗」的家里面去了,「旃荼罗」是干什麽的呢?中国话叫屠儿,就是以杀生为职业的人,这样子。「若卜羯娑家」,中国话是除粪秽家,做清洁工作的。「若造车」的「家」,「若竹作家」,作这个竹,以作这个竹为职业的人。「若生所馀」的「下贱贫穷,乏少财物饮食」的「家」,财物不足,饮食也不够,生活困难。「如是名为人中薄福德者」,少福德的人。 未二、白胜生生 二、白胜生生。谓如有一生刹帝利大富贵家,若婆罗门大富贵家,若诸长者大富贵家,若生所馀豪贵大富,多诸财穀库藏等家,如是名为人中胜褔德者。 「二、白胜生生。谓如有一」,这个「白」就是善法,由善法为因来到人间受果报叫做「胜」,这样的生命叫「白胜生」,那麽这个人他生到白胜生的族类里面。「谓如有一生刹帝利」,就是国家的领导人,统治阶级,当然这种人是「大富贵家」。「若婆罗门大富贵家」,婆罗门是读书人,有高尚的思想,「婆罗门大富贵家」。「若诸长者大富贵家」,这指什麽说的呢?窥基大师解释说这种人有特别的机能,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特别的专业知识,有特别的能力,或者是他为国王能够服务,那麽得到大富贵这种人。「若生所馀豪贵大富」,没有在政府里做高官,但是他也有能力能至富,大富贵家;「多诸财穀库藏等家」,这些人财富特别多,有很多的粮,穀粮,很多的库藏里面都是很丰富的,这种人家。「如是名为人中胜褔德者」,这人中特别有福德的人。 未三、非黑非白胜生生 三、非黑非白胜生生。谓如有一非前二种生处中家者。 这「非黑非白」就是这种人,原来也没有大的恶事,也没有大的善法这种人,这个就是指作生意的,印度作生意的人,吠舍这一类的人。「谓如有一非前二种生处中家者」,不是前面的黑胜生,也不是白胜生,不是那两种家者,就是处中的,这加起来这是欲界,在人间中有这三种「胜生差别」。底下第二科「于天中」,天上。 巳二、于天中(分三科) 午一、欲界天 又欲界天中亦有三种胜生:一、非天生,二、依地分生,三、依虚空宫殿生。 「又欲界天」里面「亦有三种胜生」,一是「非天生」,那就是婆罗门了,婆罗门有天福。「二、依地分生」,这是地居天,在地面上居住的天,就是四大王众天和忉利天。「三、依虚空宫殿生」,这是个空居天,那麽就是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些「虚空宫殿生」,在虚空里面有宫殿,那特别有富乐的境界,这是欲界。 午二、色界天 又色界中有三种胜生:一者、异生无想天生,二者、有想天生,三者、淨居天生。 「又色界中有三种胜生」,那三种呢?「一者、异生无想天生」,他还是凡夫,但他有无想天的那种禅定,这都是指外道的境界。「二者、有想天生」,就是其馀的,由初禅乃至到第四禅,这是凡夫天,也通于圣人。「三者、淨居天生」,就是五淨居天,纯粹是圣人了,不是凡夫了。 午三、无色界天 又无色界中有三胜生:一、无量想天生,二、无所有想天生,三、非想非非想天生。 「又无色界中有三胜生」,也有三种胜生,「一」是「无量想天生」,就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这两种是无量想天生。「二者、无所有想天生」,就是第三无所有处天,这一类的天叫无所有想天生。第「三、非想非非想天生」,就是无色界天最高的一层天,说「非想」就是没有粗显的想,但是有微细的微微想,所以还不是无想,这样的天,这是一种。 辰五、自身世间差别 自身世间差别者:谓于十方无量世界中,有无量有情无量生差别应知。 「自身世间差别者」,这是第五段。「自身世间差别者」指什麽说的呢?「谓于十方无量世界中」,前面这是说我们娑婆世界,大概的情形是这样子,除了娑婆世界之外,还有十方虚空里面,还有无量无边的世界中,有无量的有情。「有无量有情」,所以也有「无量生差别应知」。这一共是五种,这五种就叫做「生差别」。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风水是境界,境随心转,你的心能做得了主,风水随你心转,不是你随它转。是它随你转,你就很自在!如果你不学佛,那好,你心随境界转,风水影响不影响你?一定会影响你。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