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87


2014/9/4    热度:200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87

 

  寅七、业颠倒(分二科) 卯一、徵

  业颠倒云何?

  「业杂染」这一科是分九大段,第一段是业自性、业分别、业因、业位,乃至到现是第七科「业颠倒」。这个「业」的「颠倒」是怎麽一回事呢?这是问。底下解释,解释先「标列」。

  卯二、释(分二科) 辰一、标列

  此有三种应知:一、作用颠倒,二、执受颠倒,三、喜乐颠倒。

  「此有三种应知」,这业有颠倒的这回事,一共有三种颠倒应知:第一个是「作用」上的颠倒,第二是「执受」的颠倒,第三是、「喜乐」的颠倒,分这麽三种不同。这以下就解释,分三科,先解释「作用颠倒」,「举杀生业道」,在杀生业道这一方面。分二科,第一科「于误杀」,「标颠倒」。

  辰二、随释(分三科) 巳一、作用颠倒(分二科) 午一、举杀生业道(分二科) 未一、于误杀(分二科) 申一、标颠倒

  作用颠倒者:谓如有一于馀众生思欲杀害,误害馀者。

  「作用颠倒者」,这个「作用」就是杀生的这种行为,在出现的时候有错误,是什麽情形呢?「谓如有一于馀众生思欲杀害」,就是说譬如一个人,他对于另外一个有情,假设是某甲,他内心里「思欲杀害」,作了一个计划,想要杀害某甲。「误害馀者」,但是在正式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错误的杀害了某乙,没有杀到某甲,杀害了某乙,这就叫做「作用颠倒」。「作用颠倒」是这样意思,就是想要杀害的那个人没杀到,杀到另外一个不想杀的人,那麽这件事虽然是杀了,但没有满足他的本意,这个业作的不圆满,这叫做「业颠倒」,这叫做「作用颠倒」。这个「颠倒」这里面,那麽这个人没有犯杀罪吗?这也研究这个问题,这第二段「辨相似」。

  申二、辨相似

  当知此中,虽有杀生无杀生罪,然有杀生种类、杀生相似同分罪生。

  我们应该知道这件事里面的情况,虽然这个人他有杀生的行为,他的确是杀害了一个人,但是这个人没有杀生的罪过。因为他的动机没有心杀这个人,对于这个被杀害的人来说,他没有心杀他的,就是没有这个动机,是无心的;所以在犯罪这一方面来说,不够成犯罪的因缘,这因缘不具足,所以说虽然是有杀生的行动了,但是没有杀生罪。没有杀生罪,但事实上是杀生了,他没有杀生罪,这地方要怎样来审判?

  「然有杀生种类、杀生相似同分罪生」,虽然说他没有杀生的罪过,可是他有于「杀生种类」,杀生是一件事,他现在这个行为,于这个种类是相似的,「杀生相似」,于杀生种类相同的这种行动。「同分罪生」,相同的罪过生起来,还是有罪,还是有罪的。但他又没有心杀这个人,就是误杀,那麽将来会怎样呢?在《披寻记》上说的这个意思,这个人是不下地狱的,这个人不下地狱,他只是将来再到人间的时候,得到寿命短促的等流果而已,只此而已,因为他没有心,没有心这个事情。

  这件事若按阿赖耶识的熏习来说,这道理也可以讲出来几句话的,就是他的目的想要杀某甲,就把某甲杀了,满他的愿望了。那麽满他的愿望,而又有这样的行动,满他的愿望,这样子在他的阿赖耶识里面,如实的熏习了种子了,那麽这当然是够成了杀生的罪,那麽是要到三恶道去走一走。若是没有杀到他想杀的人,他杀的时候可能认为是想杀的人,可是杀完了的时候,不是,那麽这可见在阿赖耶识就没有熏成这种罪过,没有熏。但是可有这麽一件事,这个业力没有圆满,这个罪过没有圆满的造作,没有作成圆满的罪过,那麽阿赖耶识里面的熏习也就是不圆满,不圆满所以不到三恶道受根本的业果。但是有这麽一件事,将来在人间受寿命短促的等流果,只受到这麽一点过失就算了,这麽样来决定这件事。

  未二、于非情(分二科) 申一、标颠倒

  若不误杀其馀众生,然于非情加刀杖已,谓我杀生。

  前面是「于误杀」,就是在有情这一方面有了杀生的行动,但是「误杀」。这一段是「于非情」无情物,就是想要杀某甲,杀了一块木头,杀了一棵植物,或者是一个什麽东西。那麽也可能会那个被杀的人,有善知识告诉他,他躲开了,放了一个假的东西,放一个木头,用一个东西把它履盖住,就是相似的好像有一个人在那里。那麽他去把它杀了,杀了结果是一个木头,或者是一捆草,那这样说是「于非情加刀杖」,不是有情。

  前面「误杀」还是杀有情,现在说这个「若不误杀其馀众生」,那麽是误杀什麽?误杀一捆草,或者是一个木头。若是这样的话,「若不误杀其馀众生」,没有误杀有情众生,误杀了一个「非情」,「然于非情加刀杖」以后,「谓我杀生」,他认为我把这个人杀死了,结果那个人没有杀到,这还是一个误杀,不过就是所杀的是「非情」而已。那麽这样的「业颠倒」,罪过是怎麽情形呢?

  申二、辨相似

  当知此中,无有杀生,无杀生罪,然有杀生种类、杀生相似同分罪生。

  「当知此中,无有杀生,无杀生罪」,前面是有杀生,这个是没有杀生,因为没有杀害一个有情,所以也是没有杀生的罪过。「然有杀生种类、杀生相似同分罪生」,可是于「杀生种类」,有相似的杀生活动,所以也还是有那个「同分」一样的「罪」过生起来。生起来因为他没有构成杀生罪,他将来的罪过是什麽呢?在他的增上果,《披寻记》那里,增上果得到没有光泽的果报,没有光泽的增上果。他假设是种个苹果、种个橙子的话,就是不是那麽光泽,就是不是那麽好。那麽这是一种「颠倒」。

  午二、例不与取等

  如杀生业道如是,不与取等一切业道,随其所应,作用颠倒应知。

  这是第二科「例不与取等」,前面是「举杀生业道」来说,这底下这个不与取等的罪过和杀生是相类似的,也是搞错了。

  「如杀生业道」是搞错了,是这样子,那麽「不与取等一切业道,随其所应,作用颠倒应知」,也是,想要偷某甲,偷到某乙的东西,或者想要怎麽怎麽的,总是不是原来所计划的那件事,搞错了,那这样子也不构成罪过的,这是一种。

  巳二、执受颠倒(分二科) 午一、执无罪褔(分二科) 未一、标彼立

  执受颠倒者:谓如有一,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施无受,乃至广说一切邪见。

  前边这个「作用颠倒」是这麽一回事,现在这底下第二段是「执受颠倒」,「执受颠倒」是什麽意思呢?解释一下。分两科,第一科「执无罪福」,这是思想上的问题。分两科,第一科「标彼立」。

  「执受颠倒者」,这个「执受」是他内心的思想,他这个思想很坚定的,他很坚定的有这样思想,那麽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由这样错误的思想所造的罪,这和一般人也不一样。这底下举一个例子,「谓如有一,如起是见,立如是论」,这个人有这样的见,有这样的论,什麽见?什麽论呢?「无施无受,乃至广说一切邪见」,前面讲过了,这个人的思想「执受颠倒」,他的执受是什麽执受呢?认为这个「施」是没有什麽意义,没有什麽功德,说是我们施能得大富,没有这回事,没有施,当然也就是没有「受」。「乃至广说一切邪见」,无因果的这种邪知邪见,他们有这样的「执受」。

  未二、显彼执

  彼作是执,毕竟无有能杀、所杀,若不与取乃至绮语,亦无施与、受斋、修褔、受学尸罗;由此因缘,无罪无褔。

  前面是「标彼立」,他立如是论,他有这样的见解,「立如是论」。这底下就详细显示出来,他的思想究竟怎麽一回事,详细的说出来。

  「彼作是执」,那个人他内心的固执是这样子,「毕竟无有能杀、所杀」,「毕竟」就是究竟的意思,没有能杀的,也没有所杀,没有这回事情,都是没有因果的这件事,这个「杀」是这样子。「若不与取乃至绮语」,也是没有这回事情,与取、不与取,也没有功德,也没有罪过,「乃至绮语」也是这样子;「亦无施与、受斋、修福、受学尸罗」,也没有说是「施与」的功德,「受斋」的功德,「修福」的功德,「受学尸罗」的功德,都没有这回事情,他有这样子无因果的知见。

  「由此因缘,无罪无福」,由于他有这样的思想,所以他认为你造的恶业也没有罪,你做善业也没有福,没有这回事情,他有这样的执受,他接受了这样的思想,他还坚定的认为是这样子。这是第一个第一段是「执无罪福」,无罪无福。这底下是第二段「执福无罪」,有福而无罪,这和前面不同。

  午二、执褔无罪(分二科) 未一、于杀生

  又如有一,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有众生憎梵、憎天、憎婆罗门,若彼憎恶,唯应杀害;杀彼因缘,唯福无罪。

  他这个「见」和「论」是什麽样呢?假设有一个有情,他对于这个大「梵」天的这种事情他憎恨,他有这样的想法;还憎恶这个「天」,对于天他也是不高兴,憎恨天;还憎恨「婆罗门」,有这种人,是这样子。「若彼憎恶,唯应杀害」,那个憎恶那个人,对于梵、对于天、对于婆罗门有憎恨的人,你对这个人就应该杀掉这个人,「唯应杀害」。「杀彼因缘,唯福无罪」,杀害了那个憎恨的那个人,虽然是有这麽一件事情,但是你会有福,会得到好的果报,而没有罪过的,对这样的人若杀害他,是有福而无罪,这个人有这样的执受。

  未二、于不与取等

  又于彼所起不与取,乃至绮语,唯获福德,无有非福。

  前面是说「杀生」,这底下说「不与取等」。前面说是被他杀害的这个人,是有功德,而没有罪过。「又于彼所」,又于彼人的地方,发动这个「不与取」的事情,乃至欲邪行的事情,乃至妄语、「绮语」的事情,对于那个人这样子对待他的话。「唯获福德,无有非福」的事情,能得到可爱的果报,而没有罪过。那麽这种人他们有这样的思想去杀,去做种种罪过的时候,这又是一种叫做「执受颠倒」,这是执受的颠倒。

  巳三、喜乐颠倒

  喜乐颠倒者:谓如有一,不善业道现前行时,如游戏法,极为喜乐。

  这个第三个颠倒,就是「喜乐颠倒」。怎麽叫做「喜乐颠倒」呢?「谓如有一」个人,「不善业道现前行时」,「不善」就是恶,现前去发动去造作这个罪过事情的时候,「如游戏法」,就像人心里面很快乐在游玩似那样子,「极为喜乐」,特别的喜乐。造了罪过将来要受三恶道的果报,这是恐怖的事情,应该要有恐怖的心,有忧愁的想法,而他不是,他有快乐的想法,这叫做「颠倒」。这种「颠倒」,照样一样是将来要受果报的。「执受颠倒」,也是一样要受果报,并不因为执受而将来不受果报,没有这回事情,这是叫做「业颠倒」。

  寅八、业差别(分三科) 卯一、徵

  业差别云何?

  前面是第七科「业颠倒」,现在是第八段业的种种不同,分三科,第一科是「徵」。「业差别云何?」前面说各式各样的业,有轻、有重、有门、有种种的事情,但是究竟都是什麽叫做「业」呢?这是问,底下列出来。

  卯二、列(分二科) 辰一、体性差别

  谓有作业,有不作业;有增长业,有不增长业;有故思业,有不故思业。

  这是第二科「列」,「列」分二科,第一科是「体性差别」,业的体性,业本身的差别是什麽?第一个是「体性差别」。

  「谓有作业」,这个业是有作而成,「有不作」业而成。「有增长业,有不增长业;有故思业,有不故思业」,这是这个「体性差别」。底下「如是定异熟业」,底下第二科是「种类」的不同,有一类一类的不一样。「体性」不同,是业的体性上不一样,这个桌子它是木头成的,这个桌就以木为它的体性,这个桌是以铁造的,以铁为它的体性。现在这个业的「体性」是什麽?这上面就说是作业、不作业、增长业、不增长业、故思业、不故思业,这是业的体性,在体性上说的。

  辰二、种类差别

  如是定异熟业,不定异熟业;异熟已熟业,异熟未熟业;善业,不善业,无记业;律仪所摄业,不律仪所摄业,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业;施性业,戒性业,修性业;褔业,非褔业,不动业;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顺现法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过去业,未来业,现在业;欲繫业,色繫业,无色繫业;学业,无学业,非学非无学业;见所断业,修所断业,无断业;黑黑异熟业,白白异熟业,黑白黑白异熟业,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曲业,秽业,浊业,清淨业,寂静业。

  「如是定异熟业」,这以下在「种类」说的,不是一类的,也是各式各样的。有「定异熟业,不定异熟业;异熟已熟业,异熟未熟业;善业,不善业,无记业」。定异熟业,不定异熟业,这是二个;异熟已熟业,异熟未熟业,也是二;底下善业,不善业,无记业,这是三了。「律仪所摄业,不律仪所摄业,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业」,这是三。「施性业,戒性业,修性业」,这又是三个。「福业,非福业,不动业」,又是三。「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也是三。

  「顺现法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这也是三;「过去业,未来业,现在业」,又是三;「欲繫业,色繫业,无色繫业」,也是三;「学业,无学业,非学非无学业」是三;「见所断业,修所断业,无断业」,这又是三;「黑黑异熟业,白白异熟业,黑白黑白异熟业,非黑非白无异熟业」四个,「能尽诸业」,这个「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曲业,秽业,浊业,清淨业,寂静业」,这又是一种。

  这是列出来各式各样的业,这底下再解释,第三科是解「释」,解释分二科,先解释这个「体性」,属于体性这一类的。分三,第一科是「作不作业」。分二科,先解释「作」业。

  卯三、释(分二科) 辰一、体性摄(分三科) 巳一、作不作业(分二科) 午一、作

  作业者:谓若思业,若思已所起身业语业。

  解释什麽叫做「作业」。这个「作业」,这业是由造作而成的,你若不造当然没有这件事。但是谁造业呢?「若思业,若思已所起身业语业」,就是我们的心造作的,那麽就是以心为体,为它的体性。这个「思业」是什麽呢?现成的话就是审虑思、决定思,审虑思、决定思这个话,就是在想要造这件事的时候,先要做一个计划,做一个全面的,一个详细的计划,计划好了这叫做「审虑」,计划好了以后叫做「决定」,好了就这样做。这计划的时候也好,最后决定的时候也好,都是自己的心,都是造业者内心的事情,由心来做的。所以「若思」,有审虑思、决定思来创造这件事,那麽所以叫做「作业」。

  「若思已所起身业语业」,这个「思已所起」,就是你决定了以后,叫做「思已」;决定了以后,由你决定的内心发动出来的身业、语业,这就叫做「作业」。由「作」而成的业,就是由你心里面这样动作,最初是计划决定了,做的时候还是由内心的指挥,如是如是做,所以这业的体性是什麽?就是人的心,还是这麽回事。

  午二、不作

  不作业者:谓若不思业,若不思已不起身业语业。

  「不作业」是什麽呢?什麽叫做不作业呢?「谓若不思业」,因思而成业,因思而成业,这个业造好以后就不思了,而这个时候这个业就潜伏在那里,就是业种子了。业种子造好了以后,这个业就在那阿赖耶识那里,潜伏在那里,所以这时候这个业是不动作的,不动作了,是「不思已」。「若不思已不起身业语业」,造作的时候,是要起做身业、语业,身业、语业发动了,把这件事造完了,当然是不起身业,不起语业,那麽业力已经成就了,它就是不作,就叫做「不作业」。前面这个「作业」,是约正在造作的时候,名之为作业;这个「不作业」,是造好了以后,这个业种子潜伏在那里,这叫做不作业,原来是这麽意思,这是一种。

  巳二、增长不增长业(分二科) 午一、增长(分四科) 未一、标简

  增长业者:谓除十种业。

  前面是作、不作业,解释完了。这底下是第二科解释「增长不增长业」,先解释「增长业」,分四科,第一科「标简」,「标简」,这个「增长业」的事情,里边很複杂,须要简别一下,就这个意思叫做标简。怎麽标简呢?「谓除十种业」,什麽叫做「增长业」呢?就是那十种业挑出去不算数,剩馀的就是增长业,这样意思。

  未二、徵起

  何等为十?

  这个「除十种业」,「何等为十」?第二个问,把那十种业不算数,那十种业是什麽呢?这是问,底下就是列出来。

  未三、别列

  一、梦所作业,二、无知所作业,三、无故思所作业,四、不利不数所作业,五、狂乱所作业,六、失念所作业,七、非乐欲所作业,八、自性无记业,九、悔所损业,十、对治所损业。

  「一、梦所作业」,这是梦所作业,这个做梦的时候,在造一种罪业,或者是造一种功德业。有的时候,在静坐的时候打瞌睡,打瞌睡里面做梦,还是静坐,有这种事情;本来是静坐,但打瞌睡,瞌睡轻微的还不要紧,重的就是在做梦了,梦中还是在静坐,还在摄心不乱修止观,还这个事情,的确是有这种事情。

  现在是这样情形,这种业怎麽一种情形呢?这种业是不增长业,这种业软弱力量不大。力量不大的原因呢?做梦的时候在拜佛,做梦的时候在那里拜佛,或者是静坐,或者是读经,也是修行的事情,但是和醒觉的时候拜佛、念经、静坐,有什麽不同呢?力量弱,力量不强。就是做梦的时候,也是内心的分别,不做梦也是内心的分别,同是心的分别,但是你做梦的时候,你这心被那昏睡的境界冲击了,力量软弱,力量不大,力量不强大,造的罪业不一定会得果报,不一定,这个是「梦所作业」,这是一种。

  第「二」种是「无知所作业」,这无知所作业怎麽讲呢?就是对于所做的这件事不太明白,不是太明白,究竟这件事是有功德呢?有罪过呢?都不太明白,这个里面的情形,怎麽情形都不太明白,但是他也就好了,就是做了,煳煳涂涂的就把这业作了。也有可能是说了一句话,别人去把这业造了,但是是由于他这句话,才去做这件事,这样情形就是「无知所作业」。这个无知所作业,也是不是有力量,力量也不大,你做功德也是,做罪过也都是一样。

  「三、无故思所作业」,这个「故思」就是有意的,有意的来发动这件事,来造这件事,这是「故思所作业」。现在是「无故思所作业」,不是故意的,不是有意的,不是有意的要做这件事,他没这种意思去做,但是这个事情也是做了,那麽也是有这种情形,「无故思所作业」。这里面事情也是很多,譬如说另外有一个有权力的人,下命令叫你去做这件事,但是你自己不愿意做,但是这命令来了不得不做,那麽就是「无故思所作业」,你自己不想做,这叫做「无故思所作业」。这样的业力也是软弱,不是很强,有可能得果报,也可能不得果报。但是若是你自己做,做得很欢喜,做功德也好,造罪过也好,那又情形不同,情形不同。

  「四、不利不数所作业」,这个「不利」,这句话应该这麽说,「不利所作业」,「不数所作业」,这应该分两句话。「不利所作业」怎麽讲?就是没有勐利的贪瞋痴来发动,去造这件事,造这个或者罪过,或者是功德。这个心情虽然也是有意做,但是做的不是那麽踊跃,这个「利」就是勐利,这个地方可以这麽讲,锐利,就是这个动机很强大的叫做利;现在是「不利」,就是没有一个有力量的锐利的动机,那这个业力造的,也是可能是做成了,做成了不一定得果报,也可能得果报,不一定。「不数所作业」,就是这件事是做了,但是又不愿意做;这「数所作业」,做了一次又做,做了一次又做,叫做「数所作业」,数数的做叫「数」。现在「不数」,做了一次不愿意做了,那这叫「不数所作业」,这情形也不同。

  「五、狂乱所作业」,这个「狂」就是「乱」,这个「狂乱所作业」是什麽呢?明白点说就是神经不正常,神经有点不正常。神经不正常这种人,他所作业不决定,不一定得果报,因为他那个,主要是第六意根不是前五根,主要是第六意根,第六意根里面有问题,这个心乱,心没有一个明确的思想,他就是煳煳涂涂的,但是他的神经有点错乱,这种人就是「狂乱所作业」,这不一定得果报。

  「六、失念所作业」,失念所作业是什麽呢?这个人精神是正常的,没有神经病,精神正常,他是明白的,做善得善报,做恶得恶报,他是知道。但是这时候失掉了正念,也就会去做罪,做这个恶事,做恶事,但是他心里面也知道,做恶事是得罪过的,要得罪过的。这样的情形,他虽然是造了罪,但是受到了因,他知道将来要得果报,所以造的时候,心里面也不是太自在,所以叫「失念所作业」。他是有念的、有正念的,这个人不是一个太坏的人,是有正知正见的人,但是他做错事情了。这种人和一般无正知见的人所造的业不一样,所以这个业也不一定得果报,就是他造的时候心里也不欢喜,明白点说就是这麽意思,「失念所作业」。

  「七、非乐欲所作业」,「非乐欲所作业」就是自己也不欢喜做这件事,那麽这种情形是什麽呢?就是有别人推动他做这件事,会赚钱的,会得到什麽什麽好处的,他自己不是太愿意做,别的人来推动他,他也就好好去做了。这个前面说那个「无故思所作业」,当然和这个有一点相通,相通但是也有点不同。譬如是假如说一个人下命令,不做也得做,这是一种情形;现在不是下命令,他的好朋友劝他做这种事,那麽这和下命令不同,所以叫「非乐欲所作业」,不是自己欢喜做这件事,但是也做了,做的时候还不是太欢喜,这样子。

  「八、自性无记业」,这个所作的业本身,这业的本身是无记的,也不是善,他的动机也不是善,动机也不是恶,由这样的动机造出来了一种业,那麽这是「无记业」,不能说是善,也不能说是恶。那麽它也就力量薄弱,也不容易得果报的,所以叫「自性无记业」。

  「九、悔所损业」,就是业是造了,造了以后又会后悔了,会后悔这个地方是表示忏悔,是佛教徒或者遇见善知识告诉他,积极忏悔能够把所造的业受到忏悔的影响,把这忏悔的力量伤害了这个业力,这个业力就不强了,就「悔所损业」。

  「十、对治所损业」,前面是说忏悔,这地方说「对治」。说对治主要是佛教徒,佛教徒你修四念处、修无我观,无常无我这麽观,那就把所造的业力伤害了,那就不一定会得果报。这事是那样,这个所造的这个业力,没有得果报的时候,就在种子的状态,种子状态,你这时候若是修禅定,或者修四念处观,能伤害这业力,能使令这个业力它这种子薄弱了,或者是把这种子消灭了,那麽叫做「对治所损业」。所以若有三恶道的业力,得初果以后就不会再堕入三恶道了,这是「对治所损业」。

  这个在《十六观经》上提到,那个下品往生阿弥陀佛国的人,到了阿弥陀佛国以后,花开以后,听观世音菩萨说诸法实相的道理,他就修这无相的般若,就能灭他在娑婆世界所造的罪业,能灭这个业力,那裡提到这件事,「对治所损业」。

  未四、结名

  除此十种,所馀诸业,名为增长。

  这是第四段结名字、「结名」,这叫做「增长业」。「增长业」就是除掉上面说的这「十种」业,剩馀的这一切业叫「增长业」,是这样,这个增长是这样意思。前面这十种是业,是什麽业呢?看这地方解释。

  午二、不增长

  不增长业者:谓即所说十种业。

  前面说的那十种就是「不增长业」。看这个文,什麽叫增长?什麽叫做不增长?譬如说是我造了业,或者造罪业,或者做功德,做完了以后心里欢喜,若有机会还是造,那麽那个业就是在「增长」,那个业力它的力量就会增长;若是说我忏悔了,哎呀不得了,有罪过,再也不可以造,他心里面或者修观一切法空、无常、无我,这样子这业力不能长,你这样的心情就使令这个罪业能消损它,它「不增长」,它的力量不能再大起来,只有逐渐的萎缩了,所以「不增长业」,这是一种解释,还有不同解释。所以叫做「不增长业者:谓即所说十种业」。

  巳三、故思不故思业(分二科) 午一、故思

  故思业者:谓故思已,若作业若增长业。

  前面解释了两种,一个作业、不作业,增长业、不增长业。现在第三科解释「故思不故思业」,分两科,先解释「故思」业。

  「故思业者:谓故思已,若作业若增长业」,就是自己有意的去要造某一种业,那麽在造的时候,先要经过自己的计划,「故思已」,然后再造这个业。这样子你所作的这个业,「若作业若增长业」,这个业力可能是增长业,因为你不是一时的冲动,你是经过了一个时期的考虑观察决定,而后造这个业,这个业多数你不后悔的,多数是不后悔。不后悔那麽这个业就继续增长,由是你内心的同意,内心的欢喜,使令这力量就会逐渐的强大。所以「谓故思已,若作业」,「故思已」,你可能这个事情做成功了,就是「作业」;「若增长业」,因为你不后悔,所以你这个业是增长。

  午二、不故思

  不故思业者:谓非故思所作业。

  不是有意的,一时的煳涂做的业,是怎麽怎麽样,那麽这个是叫做「不故思业」。那麽这个业那就不一定了,不一定是做的圆满,也不一定是增长。

  辰二、种类摄(分十五科) 巳一、定不定受业(分二科) 午一、顺定受

  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

  这底下是第二科「种类摄」,前面是「体性」,现在是「种类」,分十五科,第一科是「定不定受业」。分两科,「顺定受」是第一科。

  「顺定受业者」,造了这个业,这个业就是随顺的过去了,一定要受果报,就是「顺定受业」。「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那麽这个业是重业,这个是重业就是一定要受果报,「若作若增长业」。

  午二、顺不定受

  顺不定受业者: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业。

  也可能是自己经过计划而做,但是这个业是轻业,轻业这业力做的轻,它力量不够,它不能增长,那麽就不一定受果报,所以叫做「不定受业」。这个「不定受业」,你最初造的时候造的轻,「不定受业」,但是以后有因缘又继续造,那就变了,变成定受业了,又不同,造罪业也是,做功德也是一样,也是这样子。

  若是这个「不定受业」是罪过,可是经过了什麽因缘,有的时候是烦恼来了又继续造,使令变成「增长业」了;但是又后悔了,又忏悔了,那又变成「不定受业」了,会有变化。等到忽然间有一个因缘,这个业力得果报了,得果报的时候很苦,念观世音菩萨,求观世音菩萨救我,叫我这个病赶快好,这里面就是有问题,有可能很快的就容易把这业给转了,念这观世音菩萨灵了;有的时候不容易转,哎呀观世音菩萨不慈悲我,就是他不知道本身作业,其中複杂的情形有关係,有关係的,是这麽回事情。这是顺定受、顺不定受业,底下第二科「已熟未熟业」。

  巳二、已熟未熟业(分二科) 午一、异熟已业

  异熟已熟业者:谓已与果业。

  这个「异熟」就是果报,果报已经成熟了的业,那就是果报就来了,就出现了。那麽这是什麽呢?「谓已与果业」,就是你过去造的业,或者是今生造的业,这个业现在发生作用,给你一个果报这种业。这种业如果说是现在,那就是正在得果报的时候,那就叫做「异熟业」。

  午二、异熟未熟

  异熟未熟业者:谓未与果业。

  就是这个业是造了,但是这个业还没有发生作用,没给你果报,那就是在未来了;或者是你现在造业,也可能是过去造的业,也可能是现在造的业,但是它现在没有发生作用,那就得要等到将来,现在没有给你果报,「未与果业」。

  巳三、善等性业(分三科) 午一、善

  善业者:谓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业。

  这底下第三科「善等性业」,就是三性。先说善,这个什麽叫做「善业」呢?「谓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业」,就是你在创造业力的时候,你不是用贪心、用瞋心、用愚痴心为因缘发动的业,没有贪、瞋、痴,没有这个三不善根的力量,是用三善根的力量发动出来这件事,去创造这件事的时候,那麽这件事就是「善业」,就是清淨的一种功德。

  说是我们若是用这样子去观察去,一个人做的是不是善业,这件事做的是善业吗?你就是要做「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那麽就是善业。如果自己有贪心、有瞋心在里面,那不是善业。所以社会上有些聪明人有智慧的人,他善于蒙蔽,心里面会这样子、那样子很多事,表面上他会蒙蔽;但是若用佛法来看,你蒙蔽谁呢?不能蒙蔽的,你自己很清楚的这是一种善业,这是不善业。你蒙蔽谁?

  午二、不善

  不善业者:谓贪、瞋、痴为因缘业。

  你的动机里面有贪、有瞋、有邪知邪见为因缘,来创造这件事,那就是「不善业」,蒙蔽不了的,还是不善,这样子。

  午三、无记

  无记业者:谓非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亦非贪、瞋、痴为因缘业。

  这是第三「无记业者:谓非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亦非贪、瞋、痴为因缘业」,这样子造的业,那就是属于「无记」。这个做这件事的动机里面,没有「贪、瞋、痴为因缘」,也没有「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所以这就是无记的心情,那麽这个业就是叫做「无记」了,这样子。这样的多数是不容易得果报,因为你的心好像做也可以,不做也可以。若有贪、瞋、痴的心,非要做好不可,做成不可;若无贪、无瞋、无痴这种智慧的境界,他也是一定要把这个有意义的事情把它做成,你用的心力特别强,所以它一定会得果报,是这样意思。

  巳四、律仪等摄业(分三科) 午一、律仪所摄

  律仪所摄业者:谓或别解脱律仪所摄业,或静虑等至果断律仪所摄业,或无漏律仪所摄业。

  「律仪所摄业者」,这是第四科,第四段「律仪等摄业」,这一共有三种。「律仪所摄业者:谓或别解脱律仪所摄业」,「或」是不决定,「别解脱」就是一样一样的解脱,就是这个佛教徒七众弟子所受的戒,那就叫做「别解脱律仪所摄戒」。七众里面比丘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还有一个学法女,这是五,这都是出家人。出家人的这个「别解脱律仪」,是尽形寿的不作恶,也尽形寿的没有欲,离欲。若是优婆塞、优婆夷受的戒,只是尽形寿不作恶,但是不能离欲,不能离欲。这个八关斋戒叫做近住,近住似乎是和这个优婆塞、优婆夷不同,但是时间短,也不是尽形寿,短时间的也不作恶,也没有欲,但是不是尽形寿,所以和比丘出家的戒不同,和在家戒也不同。一共有这三类的不同,是「别解脱律仪所摄业」,当然这个是有出离心的动机,出离心那又比一般的又不同,这是属于圣道了。

  「或静虑等至果断律仪所摄业」,那麽这个「静虑」,那麽这就是定共业。「静虑」就是你成就了色界的四禅,那麽就是「静虑律仪所摄业」,你成就了色界四禅的人,自然是清淨的,三业清淨,也是有「律仪所摄业」。这个「等至」就是四空定,是无色界的四空定,你成就了色界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叫做「等至」。这个「等至」也可以说「至等」,「等」就是定,你达到了定的境界,那麽就是叫做「等至」;或者你成就了定才达到那个地方,那叫「等至」。这样子,「静虑」是色界的四禅,「等至」就是无色界的四空定,四空定你成就了,这个人当然一定要成就色界的四静虑,然后才能进一步成就无色界的四空定,这个人当然是有定共业,自然是三业清淨。「果断律仪所摄业」,「果断」也还是「静虑」和「等至」,你成就了色界四静虑,你成就了无色界四空定的果,你自然是能够断欲界的一切过失,欲界的过失已经断了,而且也能够预防使令它不生起,所以叫做「果断律仪所摄业」,这是指定共业说的。

  「或无漏律仪所摄业」,「无漏」就是指佛教徒的圣人,得初果以上,他能见道以后断除去分别烦恼,继续修道又能断除去俱生的烦恼,这个时候你能够使令三恶道的业力种子消灭了,不再会到三恶道去了,决定不到三恶道去了,所以叫「无漏律仪所摄业」。这样子,一个是别解脱律仪,一个定共戒,一个道共戒,这三种。

  午二、不律仪所摄(分三科) 未一、标

  不律仪所摄业者:谓十二种不律仪类所摄诸业。

  这是第二科,前面是「律仪」,这里是「不律仪」。这指什麽说的呢?分三科,第一科是「标」,底下是「徵」。「不律仪所摄业者:谓十二种不律仪类所摄诸业」。

  未二、徵

  何等十二不律仪类?

  这底下这句话是「徵」,底下是「列」出来。

  未三、列

  一、屠羊,二、贩鸡,三、贩猪,四、捕鸟,五、置兔,六、盗贼,七、魁脍,八、守狱,九、谗剌,十、断狱,十一、缚象,十二、咒龙。

  「一、屠羊」,做这种罪过的事情,这是不律仪。第二是「贩鸡」,也是不律仪。第三是「贩猪」,养肥了就卖,卖出去赚钱这些事情。第四个是「捕鸟」。第五个是「置兔」,就是网那个兔子,做这种事情。第六个是「盗贼」,这样职业的人。第七是「魁脍」,魁脍就是以前有叫脍子手,这应该表示这犯罪的人由这个人去杀掉,叫做「魁脍」。八是「守狱」的人,就是牢狱有犯人在那里,这人在守狱,这里面有很多罪过的事情。九是「谗刺」,谗刺就是那种人,专能够挑别人毛病残害人,说坏话这种人。有些人很有学问,很善于写文章,善于说别人的坏话,这种人也是罪过的很。第十是「断狱」,是做什麽的,是不是法官?我不懂这事情,「断狱」。十一是「缚象」,能够捉这个大象的,捉这个象的。十二还能「咒龙」,大概印度有这种事情,用咒来咒这个龙。这一共是十二种,这十二种是「不律仪所摄」,都是属于恶业。这底下是第三科。

  午三、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

  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业者:谓除三种律仪,及不律仪类业,所馀一切善不善无记业。

  「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业者:谓除三种律仪」业,前面别解脱律仪,静虑等至果断律仪所摄业,无漏律仪所摄业,除掉这三种,「及不律仪类业」也除掉,「所馀一切善不善无记业」,就叫做「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业」这样子。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你家里有两尊活佛,那就是你的父母。不孝养父母,而去供养佛,佛不会接受。我们要以孝顺父母的心,来服务每位老人;以恭敬佛菩萨的心,来恭敬每位老人。要帮助父母破迷开悟,常生欢喜心。养父母的身,养父母的心,养父母的志;志做到圆满,孝道才圆满。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