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86


2014/9/4    热度:234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86

 

  天三、供养佛等(分二科) 地一、举于佛所

  又亲于佛所,供养承事。

  这是「与现法果」,这一大段文里面也是有不善业有善业的不同,现在这里是第三科「供养佛等」,这里分两科,第一科「举于佛所」。「又亲于佛所,供养承事」,这个「与现法果」,就是现在发心做种种的功德,现在就能得到果报,这里面前面已经说过两科了,现在第三科说是「供养佛」。「又亲于佛所」,自己亲自在佛的这个地方,「供养」佛,为佛做事情,也是一样能得现报。这是「于佛所」,第二段是「例于僧所」。

  地二、例于僧所

  如于佛所如是,于学无学僧所亦尔。

  「如于佛所如是」,是这样子。「于学无学僧所亦尔」,就是在佛的弟子里面有二类,就是已经悟入圣位的人有二类:一类是学,一类是无学。「无学」,就指四果阿罗汉以上的圣人说;「学」,就是初果、二果、三果。这大众僧里面,这个「僧」这个字,不是指个别一个人说,就是四个人以上很多很多的出家这些圣人,若是供养佛的时候,当然随佛来的或者五百比丘,或者是一千位比丘,或者还有很多的比丘。那麽佛这是单独说一段,这底下说佛的弟子,对于大众僧里面有属于「学」,还在继续修学圣道的,圣道还没有圆满,已经成就圣道,圣道还没有圆满,这时候叫做「学」,已经圆满了叫做「无学」。这样的大众僧「亦尔」,也是一样,也可以能得现法果。

  亥二、例损害

  若即于此尊重事中,与上相违,由损害因缘起不善业,受现法果。

  前面这是指在这麽多的良福田做功德,以下是做恶事,所以第二科是翻「例损害」。

  「若即于此」,假设一个补特伽罗,一个众生,他在这麽多有道德有圣德的佛陀,或者是大弟子,这「尊重事中」,已入圣道的人都是尊重,在这样的境界里面。「与上相违」,和前面说的事情是相违背的,或者是做恶事,或者是毁谤,或者是伤害,或者种种不饶益的事情。「由损害因缘起不善业」,由于他内心里面有损害的动机的因缘,发动出来种种的罪业,那麽这样情形会怎麽样呢?「受现法果」,他也会遭遇到会得到,现在就会得到很多苦恼的果报,会得到现法果,还有后法果的。

  未三、与他增上果(分三科) 申一、标

  与他增上果者:谓亦由受现法果业。

  前面一段是「与现法果」,这个业力现在能得果报。这是第三科「与他增上果」,分三,第一个是「标」。「与他增上果者:谓亦由受现法果业。犹如如来所住国邑,必无疾疫灾横等起。」这个「与他增上果」分三,第一科是「标」。

  「与他增上果者」,这句话怎麽讲呢?就是「谓亦由受现法果业」,这也是由于你自己做了功德,或者是前多少生做的功德,或者现在做的功德,而现在得果报的业力的关係,可是又有其他人的力量,是「与他增上果」。就是另一个人的大的力量啊,他的力量就是影响了很多人,使令很多人受到影响,或者好的,或者是坏的,那叫做「与他增上果」。这样说从「与他增上果」这句话来说,是另外一个人的力量,我们受到了影响,这叫做「与他增上果」,可是这个「增上果」,又不全是这样子。「谓亦由受现法果业」,也由于自己,自己也有这种业力,所以得到了这样的事情,受到了影响。这两句话是标出来,这个「与他增上果」的大意。下面解释,先解释由佛的力量,「举佛世尊」。

  申二、释(分二科) 酉一、由佛等力(分二科) 戌一、举佛世尊

  犹如如来所住国邑,必无疾疫灾横等起;佛神力故,无量众生无疾无疫,无有灾横,得安乐住。

  「犹如如来所住国邑」,我们举一个例子,就说是佛陀他这个时候在这个国度里面,某一个城市在这里住,某一个地方住。「必无疾疫灾横等起」,那麽这一个地区决定不会有病,不会使令有流行的病,不会这样,不会有灾有大的灾难的,这种恶的事情的影响,这种事情的威胁,没有这些事情的生起。

  「佛神力故,无量众生无疾无疫,无有灾横,得安乐住」,这个地方为什麽没有疾疫灾横等起呢?因为有佛的神力的缘故,无量无边的众生没有疾没有疫,没有疾病,没有灾横的生起,大家能够很安乐的居住。那麽这件事就是这样意思,就是由佛的力量「与他增上果」,是这样解释。可是这里面「亦由受现法果业」的关係,和自己还是有关係的,这是一样。

  戌二、例轮王等

  如佛世尊如是,转轮圣王及住慈定菩萨亦尔。

  这是第二科「例轮王等」。「如佛世尊」的佛神力,是有这样的「与他增上果」的事情,是这样。「转轮圣王及住慈定菩萨亦尔」,这是转轮圣王和安住在慈三昧的菩萨也有这种威力,能令他居住的那个地方有这样事情。

  酉二、由菩萨施

  若诸菩萨以大悲心观察一切贫穷困苦,业天所恼众生,施以饮食、财穀、库藏皆令充足,由此因缘,彼诸众生得安乐住。

  前面是由佛等的力量,这底下「由菩萨施」的力量,叫「与他增上果」。「若诸菩萨以大悲心」,菩萨的内心有大慈悲的这种心,「观察一切贫穷困苦」,这个大慈悲心观察一切众生的贫穷的困苦,生活困难。「业天所恼众生」,这个贫穷困苦,为什麽会贫穷困苦呢?是「业天所恼众生」。这个不相信佛法的人,就是连我们中国人都有,也有这样有同样的思想,认为人世间的灾难是天的意思,天降下来这个灾难给我们受苦,天的意思。按佛法的意思不是天,是自己的业力,是以自己的业力有这样的罪业来扰乱我们,所以我们有贫穷困苦。所以这个一般人内心里面所谓天,实在就是业力,所以叫做「业天」。由业力的罪业的力量,使令我们受苦恼的,这样的人,也就是说若诸菩萨以大悲心观察「业天所恼众生」,就是这样的意思。

  「施以饮食、财穀、库藏」,那麽菩萨有大福德所以能布施他饮食,布施他的财穀,给他的库藏,「皆令充足」,使令他们的生活美满了。「由此因缘,彼诸众生得安乐住」,这就叫做「与他增上果」,有这样的事情。那麽这上面这个意思,本来是自己自作自受,自己造了这样的罪业,自己去受这个苦;自己造这样的福业,自己会得到安乐住,这是前面的意思。现在「与他增上果」,这一段文又另有一个意思,就是也能得到别的大力量人的影响,也受到他的影响。那麽这一方面这是得到好的影响,反过来说也有反面的上的事情,这个大恶人他也能「与他」众生的「增上果」,他能推行一种政策,使令很多人都苦恼,那麽当然也是由「受现法果业」的关係,也有这种事情。

  申三、结

  如是等类,是他增上所生现法受业应知。

  这是结束这一段文,就是说「如是等类」,这相同的情形,「是他增上所生」,是另外一个人的强大的力量,所引起的「现法受业」,是这样情形,应该这样知道。

  巳二、损益门(分二科) 午一、举损害门(分三科) 未一、标

  损益门者:谓于诸有情,依十不善业道,建立八损害门。

  前面是「与果门」,「与异熟果」乃至到「与现法果」,说这些果。现在是说「损益门」,这个业的门有这麽多的不同,有损也有益,从这业就是门,从业门上就是发出来这个损益的事情。这里边分两科,第一科「举损害门」,先是「标」。

  「谓于诸有情」,就是这个于诸有情,这个很多很多的众生,「依十不善业道」,众生他的身口意造作了十种恶业。这个佛菩萨对于众生的十种恶业,在这上面加以分析建立「八」种「损害门」,依这个十不善业道建立八种损害的,对于众生有所损害的门,就是由这个门出来这一些不饶益的事情。

  未二、徵

  何等为八?

  这是问,前面是标,这是问。什麽叫做「八」呢?

  未三、列

  一、损害众生,二、损害财物,三、损害妻妾,四、虚伪友证损害,五、损害助伴,六、显说过失损害,七、引发放逸损害,八、引发怖畏损害。

  「一、损害众生」,这十不善业一开始就是杀害生命,那麽就是「损害众生」。你造了这样的业,也就是有了一个门,从这个门里面就会生出来很多不饶益的事情,「损害众生」。

  「二、损害财物」,就是盗、偷盗,你造了偷盗的罪业以后,你也就有一个门,从这个门就是「损害财物」,损害这些事情。就是你造了损害众生财物的这种盗业,于是乎就有一个门,这个门还是损害你的财物的。

  「三、损害妻妾」,这是对男人说,这就是YIN欲,欲邪行。那麽你在因地的时候,你损害了他人的妻妾,你又是有个门,有个门将来你的妻妾就有问题。

  「四、虚伪友证损害」,这是妄语是虚伪,就是说些虚伪的话。这个「虚伪友证」,这里面又有一个意思,就是于妄语来损害人,这妄语是虚妄语,但是以真实语的面貌说出来的话,本来是说谎话,但是这个谎话是,不是用妄语的态度,而是用真实语的态度,真的你是怎麽怎麽地了,所以叫做「证」,有这种味道。这个「虚伪友证损害」,这个「友」字,这个字是不是「反」字?反证,这个道理是一样,总是用真实语的态度,证明说这个人怎麽怎麽不好,实在目的就是来伤害这个人,这又有一个门。

  「五、损害助伴」,这是离间语。你说这个离间语使令人,这个「助伴」就是亲友,就是彼此间有感情的关係,你用离间语加以损害,这又出来一个门。

  「六、显说过失损害」,这是粗恶语。粗恶语就是很明显的,一点不含蓄的,就是说些暴恶的语言来毁辱这个人,来损害这个人,这又出来一个门。

  「七、引发放逸损害」,这就是绮语。说这个杂秽语引发出,本来人家的心还是很平静没有什麽不对,但是听见了你的这样的语言,就引发出来种种放逸的行为,这就是你那个绮语的损害,对他人的损害,这又出来一个门。

  这前面就是身三、口四,「损害众生」,「损害财物」,「损害妻妾」,这是杀、盗、YIN的身三的三业;底下「虚伪友证损害」,「损害助伴」,「显说过失损害」,「引发放逸损害」,这是口中的四过,语言上的四种过失,加起来就是七个门。

  「八、引发怖畏损害」,这就是十不善业道的最后的三个,就是贪、瞋、痴。由于自己的贪瞋痴展转不断在活动,又引发出来很多的罪过,使令人怖畏的损害,就是这样子。那麽这加起来一共是八个「损害门」,这八个门对于众生都是有所损害的,原来就是自己创造的也就是。

  午二、例利益门

  与此相违,依十善业道,建立八利益门应知。

  这是第二科,前面是「损害门」,这里「利益门」。

  「与此相违」,与前面这个十不善业道是不同的,怎麽不同呢?「依十善业道」,不杀生,不偷盗,不欲邪行,不虚伪友证损害,不损害助伴,不显说过失损害,不引发放逸损害,不引发怖畏损害,所以和前面是相反的。「依十善业道,建立八」种,对于一切众生有利益的门应该知道,是这样意思,这是损益门。

  这个「业门」,这是第五科这个业门说完了。看前面这个十善业、十不善业,这与异熟果,与等流果,与现法果,与增上果,各式各样的说法。其实都是,完全是在众生本身的思想行为上分别出来的,但是佛若不这麽说,我们还是不明白。

  寅六、业增上(分三科) 卯一、徵

  业增上云何?

  这是第六科,前面是第五科是「业门」,现在说「业增上」。「业增上」怎麽讲?就是业力的重,业力怎麽叫做重业,强大的业力,这个业力怎麽会强大呢?就说这个道理。分三科,第一科是「徵」。「业增上云何?」就是怎麽叫做业力会强大呢?这是「徵」,底下是「标」。

  卯二、标

  谓勐利极重业。

  这就叫做「业增上」,就是我们创造的这个业力,我们内心是非常的「勐利」,由勐利的心发出来勐利的活动,这样所创造的业就是「极重」的「业」,极重大、极严重的业力。

  卯三、释(分二科) 辰一、标列

  当知此业由六种相:一、加行故,二、串习故,三、自性故,四、事故,五、所治一类故,六、所治损害故。

  这底下是第三科解释,怎麽叫做「勐利极重业」,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标」,第二科「随释」。

  「当知此业由六种相」貌可以明白的,第「一」个就是「加行故」,「二、串习故,三、自性故,四、事故,五、所治一类故,六、所治损害故」,一共是这六项。由六种相可以知道这业力是极严重的,那麽这是「标」。底下解释,解释也就是分六科,先解释这个「加行」业。

  辰二、随释(分六科) 巳一、加行

  加行故者:谓如有一,由极勐利贪瞋痴缠,及极勐利无贪、无瞋、无痴,加行发起诸业。

  「加行故者」,由于这个「加行」,就是採取行动。「加」这个字就是用力量的意思,就是勇勐大的,勇勐的力量行动,所以这个业力就重了,这个缘故,底下再加以解释。「谓如有一」,就是说譬如有一个人,「由极勐利贪瞋痴缠」,就是由于这个人他很勐利、很勇勐、很锐利的贪瞋痴的烦恼,现行的烦恼,这个「缠」,活动出来的烦恼。由这样的烦恼,「加行发起诸业」,所以这个业就重了。

  「及极勐利无贪、无瞋、无痴,加行发起诸业」,那麽这个前面「极勐利贪瞋痴」,是造恶业造罪业,底下「及极勐利无贪、无瞋、无痴」,那这就是善业了,乃至到无漏业了。就是善业也好,就是有漏业也好,无漏业也好,都是由自己的心创造出来的,什麽心呢?就是「极勐利贪瞋痴」,「极勐利无贪、无瞋、无痴」,就都是由心创造的,心勐利故,所以造的业也特别的勐利;心若不勐利,那个业力也就不勐利,就是这麽回事。

  巳二、串习

  串习故者:谓如有一于长夜中亲近修习,若多修习不善、善业。

  「串习故者」,这第一个是「加行」,加行是指发动业力的那个叫做「加行」,心来加行是这样意思。底下这二科是「串习」,怎麽叫做「串习」呢?「谓如有一于长夜中亲近修习,若多修习不善、善业」,这叫做「串习」。就是说有一个人,「于长夜中」,这个「夜」是没有光明黑暗,那就是众生在无明的长夜中,久远以来一直到现在,长时期的。「亲近修习」,「亲近」就是接近,与这个不善业去接近,那也就是令自己欢喜的意思;「修习」,自己参与这个罪业的事情去造作。造作的时候不只造一次,「若多修习」,又造一次,又造一次,不断的造,所以这个业力就重了。

  这底下说「善业」,于长夜中亲近修习,若多修习「不善业」,于长夜中亲近修习,若多修习「善业」。我们在生死里面,在无明长夜中亲近了三宝,亲近修习善业,若多修习善业,那这个善业也就会强大,是这样意思。这个是在内心里面,有强烈的无贪瞋痴,有强烈的贪瞋痴,业力会重,去造作这件事的时候,是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的造,所以这个业力会重。不管是善业、是不善业,都是这样子。

  巳三、自性(分二科) 午一、依不善业辨

  自性故者:谓于绮语,麤恶语为大重罪;于麤恶语,离间语为大重罪;于离间语,妄语为大重罪。于欲邪行,不与取为大重罪;于不与取,杀生为大重罪。于贪欲,瞋恚为大重罪;于瞋恚,邪见为大重罪。

  「自性故者」,这个第三个理由是叫做「自性」,由于自性故而使罪业重。这里分两科,第一科「依不善业」来说。

  「谓于绮语,麤恶语为大重罪」,这个「自性」,这里说自性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在你造的业本身来说,业的本身来说轻重,是这个意思。「谓于绮语,麤恶语为大重罪」,譬如说我们说一些放逸的语言,说一些污秽的语言,令人心不清淨,引发别人的放逸,这种语言和麤恶语来对比的话,「麤恶语为大重罪」,那种暴恶的语言,罪过就大,大过这个绮语。这个麤恶语和绮语来对比来说,麤恶语的罪过大,「麤恶语为大重罪」。

  「于麤恶语,离间语为大重罪」,这个麤恶语和离间语来对比的时候,这个离间语的罪过大,这样说,这样比较。「于离间语,妄语为大重罪」,这个离间语和麤恶语来对比,离间语是罪过大;但是若和妄语来比较,离间语还不算大,是妄语的罪过大。这四种语言里面,妄语的罪过是特别大的,这样说。这是四种语言里面,看出来「绮语」的罪过轻,「妄语」的罪过大。

  「于欲邪行,不与取为大重罪」,这底下是身业,身业来说,欲邪行这是个罪过,但是若和不与取来对比的时候,不与取是大重罪,这偷盗的罪业大过欲邪行,大过这件事。「于不与取,杀生为大重罪」,「于不与取」,这偷盗的罪业已是很大,要是和杀生罪来对比的话,杀生罪是最大的,它的罪过重,最严重。那麽这身三种业力,这「杀生」罪最大。所以十不善业一开头先说杀,然后说盗、说欲邪行,它是这样讲。口中四过呢?「妄语」也在先,这样的排列次第。

  「于贪欲,瞋恚为大重罪」,看这意业的三种,第一种是贪欲罪,第二种是瞋恚,这两种对比起来,「瞋恚为大重罪」。「于瞋恚,邪见为大重罪」,邪见的罪过还要大过瞋恚,比瞋恚大。这可见邪见就是愚痴,什麽叫愚痴?就是「邪见」。邪见的罪过太大了,因为这无明黑暗它是罪过的根本,一切的罪过都从这里出来的,所以它的罪过大。这是约十不善业来说罪过的轻重,罪过最大的地方。

  午二、依善业辨(分二科) 未一、于三褔事

  又于施性,戒性无罪为胜;于戒性,修性无罪为胜。

  这是第二科「依善业」来「辨」别功德的殊胜。

  「又于施性,戒性无罪为胜」,又于这施、戒、修这三种善法,三种善法里面,第一个是布施,这布施在它本身上看,本体上看叫作「性」。布施本身上来看,和戒本身上来对比的话,「无罪为胜」。这个戒,我不杀生、不偷盗、不欲邪行、不妄语、不饮酒,这个戒本身它和布施来对比的时候,戒有什麽好处呢?「戒」能不犯罪,不造罪。施不是,施虽然也是一种善法,但并不表示这个人不杀生、不偷盗、不欲邪行,他可能还是有罪的。有罪的布施功德不是太大,要能够持戒,能够没有罪,不要造罪,这件事才殊胜,是胜过布施的功德的。

  在这上很明白的说出这件事,这个也的确是,你若是劝人布施,他有可能还同意布施,你要劝他受戒那不行,我不想受戒,你拘束我的自由那不可以,你妨碍我的自由这是不行。但是这里面说出来,戒的体性没有罪,不造罪,胜过布施的功德。这在果报上看,布施有功德,但是罪过太多了,跑到畜牲的世界去受福,跑到大象,跑到龙的世界、金翅鸟的世界那儿去享福。但是若持戒清淨,是人天的世界,人天那要比畜生是高得多了。是「戒性无罪为胜」,若是又能布施、又能持戒不是更好了,所以是「戒性无罪为胜」。

  「于戒性,修性无罪为胜」,我们能够持戒不造罪,功德是殊胜了,但是还有比它更殊胜的,就是「修性」,就是修禅定,这若修襌定又高过了持戒的事情。因为你若不修禅定,虽然能够杀、盗、YIN、妄的罪过不做,但是你的三业还很难说完全清淨,因为你没有定力,他总是还是浮动的,还有问题。所以若是修了禅定,把内心也清淨了,心里面也没有这些过失,内心清淨这无罪过的境界,又胜过了持戒,又比持戒功德还是更大的。所以若能够有禅定,你若能有戒又有定的话,那是在色、无色界天以上,而不是在欲界。能够持戒,当然你是在欲界里面得一个尊贵身也是好,但是还不如有禅定是更好。这是从施、戒、修三种福事,来对比修禅定的功德大。

  未二、于三慧事

  于闻性,思性无罪为胜。如是等。

  这底下从三种智慧来说,这智慧怎麽样才能够成就呢?就是闻、思、修。这智慧从什麽地方来呢?第一个地方要多「闻」,就是要阅读好书,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从这里面会有智慧出来,所以这是一个方法。第二个方法要「思」惟,听闻了正法以后,心里面要专精思惟,就会出来智慧。所以若是说我没有智慧,我怎麽样才能有智慧呢?这是个得智慧的方法,要听闻正法、专精思惟,会有智慧。

  这麽多的智慧门对比起来,「于闻性,思性无罪为胜」,只是闻还不行,只是闻这个人还会去造罪的,你若能够深入去思惟,这智慧一增长了,你情感就受到影响,这罪过是从情感来的。若能够深入的专精思惟,智慧增长了,能胜过你自己的感情,这智慧能胜过那个感情,那麽就会无罪了,罪过就减少减少,能调整自己的思想行为,能够降伏烦恼。这个思惟思所成慧有这样的力量,所以「思性无罪为胜」,他能胜过闻所成慧。

  那个「修」前面说了,施、戒、修那个「修」。这修慧又能胜过思慧,因为思慧这时候虽然专精思惟,还没有定,智慧是增长了,但是没有定;若是得了定的时候,那个智慧是更利害,能够强过思慧的。所以佛菩萨大智慧告诉我们,你若想有智慧,就是这样子,闻、思、修会有智慧;说我想要得到福报,就是施、戒、修。施、戒、修得福报,闻、思、修得智慧。「如是等」,就是这一类的。

  这是第三科「自性」,从我们的思想行为本身来说,这业力的重,不管是善业、是罪业,这重是在这里,是这样讲。底下「事故」。

  巳四、事

  事故者:谓如有一于佛法僧,及随一种尊重处事,为损为益,名重事业。

  「事故」就是这样意思了,就是有六种相,业的增上有六种相:一、加行故,二、串习故,三、自性故,四、事故。这个串习本来也是「事」,就是你去造作这件事,你发出来这样的行为去造这事,一次又一次的作,这个业就会重。这底下第四段又是「事」,这事和前面有点分别,有点分别怎麽说呢?

  「谓如有一于佛法僧,及随一种尊重处事」,在佛宝这里,或者法宝,或僧宝这里,「及随一种」,你能在佛法僧三宝里面做功德,或者随一种,只是在佛宝,只是在法宝,只是在僧宝那里,「一种尊重处事」。「为损为益」,你或者是做损害的事情,或者是做饶益的事情,那麽你这业力就是重。譬如说在父母那里做功德,这业力也是重,你在父母那里造罪,这罪过也是重,若在一般人那里做功德、做罪业,那不能和父母比。这就是「尊重处」所,所造的业就会重,这是第四。

  巳五、所治一类

  所治一类故者:谓如有一,一向受行诸不善业,乃至寿尽无一时善。

  这是第五科叫「所治一类故者」,这句话怎麽讲呢?「谓如有一,一向受行诸不善业」,就说有一个人,头一个「一」是指人说,第二个「一」和「向」放在一起念,连起来「一向」,就是一个方向,他没有转变。这一个方向「受行诸不善业」,他接受这件事,他就去做,做什麽事呢?做「诸不善业」。如果今天做不善业,明天又做善业了,后天又去做不善业,也做不恶业,是有变动,那不叫做「一向」,那叫多向了。现在「一向」,只是做「不善业」。

  「乃至寿尽无一时善」,乃至到最后临命终的时候,也没有一个时间去做善法,一直做恶业,那麽这个人的恶业就会重。「所治一类故者」,这「所治」是什麽呢?这恶业是所对治的,我们佛教徒站在佛教的立场,要把恶扫出去,要消灭了它,所以叫「所治」。所治这个恶业,若是我们一直做恶业,这恶业就是重了,是这意思,叫「所治一类」。

  巳六、所治损害

  所治损害故者:谓如有一,断所对治诸不善业,令诸善业离欲清淨。

  这是第六科「所治损害」。「所治损害」怎麽讲呢?「谓如有一,断所对治诸不善业,令诸善业离欲清淨」,这是说譬如有一个人,他是佛教徒,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佛教徒,不是一般人,他有什麽了不起呢?他「断所对治诸不善业」。因为他深深的相信了有漏的罪业是不得了,就连烦恼都在内了,这东西是个大害,是个大患,这烦恼贼是个毒蛇,毒蛇在我卧房里面怎麽能睡着觉呢?睡不着的呀,所以他发心要断这「所对治」的「诸不善业」,他心里面能有这样意愿,就了不起啊,心里面能发出这种心愿,我要断我一切的罪业,断出去所对治的诸不善业。那这事要怎麽办呢?这一定要修学三十七道品,修四念处了,用四念处来对治这一切的业,这一切的有漏业。

  「令诸善业离欲清淨」,这样就是我们一般说做十恶业,十恶业当然是罪业,我们不做十种恶业,我们做十种善业。但是我们做善业的时候,我们还是不清淨,还是我我所,还是我我所去做善业的,还是不清淨。现在若修这四念处无我、无我所,所以使令这一般的十善业,「离欲清淨」,没有贪瞋痴的力量,没有欲界欲,没有色界欲,也没有无色界欲;没有这个欲,就是无所得的境界了,使令一切的业都变成清淨无漏的业力了,是这样意思,这个业力是最强大的。

  前面那个世间上一般有所得的心情,去造罪业造得很大,或者造善业造得很大,那还都不算大。现在修出世间的无漏业,能对治世间的一切这些业力,这个业力是最大最大的、最殊胜的,是无漏的业力,这样意思。这「业增上」就这麽讲。为什麽业力会增上强大?这边说出六个原因来,加行故,串习故,自性故,事故,所治一类故,所治损害故,会说出这麽多的理由,为什麽业力会强大,说出这麽多的理由。我们一般的为人,看其他的一些书,或者听别人讲解,说到业力轻重,都是小小的解释解释,那有这样说的这麽详细的,没有,很少有这样说的这麽详细。

  我今天在上课之前心里有妄想,妄想什麽呢?我在这里想起来我这个妄想。我们在法云寺这小小的佛学院,来这来学习佛法,一天只听了一课,一个星期加起来才四课,太少了,感觉到不满足,的确是少不算多。但是再想一想,《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我们每一天,一天是学了这麽一点,学了这麽一点,感觉到少,是的不多。但是如果是你从小学、中学、大学,你读书读了,假设是读了十二年,不要说十二年,读了二十四年,读了四十八年,读了一百年,你读书读了一百年,然后再回头想,你知道读书是怎麽回事啊?读书是怎麽回事?

  读书这个事情就是智慧,增长智慧这件事,增长智慧这件事,怎麽能增长智慧啊?我昨天读的,我读了什麽我忘了,我忘了,我昨天读什麽,我要去看看我才知道,不然我就忘了,昨天读的我今天就忘了,若是去年读的,今天是什麽都不知道。读书是应该这样读书吗?应该是这样读书吗?不是的。这样你能增长智慧吗?我看不能。所以应该怎麽样,不是上课多少的问题,你应该自己不断的温习,把这段文不断的温习,读一遍再读一遍,读一遍再读一遍,你常常的思惟,常常的思惟,你常常多多的思惟,你这一段的文义在你的心里面就深刻一点,你就容易记得住,你记得住就是增长智慧的因缘成就了,就成就了你智慧的因缘,就成就了。说是你不温习就放在那里忘了,忘了不行,这是应该注意的地方。若这样说,一天讲一课也不算少,你要注意,你要注意读,也不算少,这是一个你要注意的地方。

  第二、我们从《瑜伽师地论》一开头,说我没听过讲,没有关係,你是大学毕业生,你不是没有读过书的人,你还是可以读,可以从头前面读,说还没讲过的,你也读,你也从这读读,从这读。这个我们并不是封闭的,大家都是开放的,你也是这麽多的参考书,我妙境也是这麽多的参考书,也没有多一样,你有参考书,你随时你可以读,去看,我读到这个地方,这地方有点问题,我从这去看参考书,如果不懂,不懂记下来,大家可以讨论,大家讨论。如果你这样子,讲课已经讲的多温习,没有讲的也预先也可以去读,这样子一天讲一课,一个星期讲四课不算少,不是很少的。

  我再说一句,好像是签支票似的,如果你能够把《瑜伽师地论》,不断的阅读,不要多贪心,你不要是坐在这里去看那里,去看那里,你不要,你就是专一的把这《瑜伽师地论》,三年内你能专心的把他读通了,你将来就不得了。我说一句这个不十分好听的话,如果你把《瑜伽师地论》能这样读,把参考书也是一样的这样读读读,将来你三年以后,你再听任何人讲经的时候,多数你都不感觉到满意,不会满意的,感觉这人讲经不及格,他不及格,他要再学他才能讲经,你就会有这种感觉,感觉他讲经讲得不好不圆满,很容易常常会讲错,就算是对了,就是也不圆满,就是「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与言」,这句话是经验之谈,的确是这样。

  你不要去光看这一段,你不管学那一部经、那一部论都是一样,我每一段都生欢喜心吗?不可能的嘛,不可能是这样。也有的人这不要讲,我们从这个地方讲,从这挑,挑出来这段好,我原来我也想,想从(声闻地),从(声闻地)开始讲,前面的好像先不要讲,我有这个想法。后来我一想这弥勒菩萨他安排的次第,先是(五识相应地),后来(意地),他安排是的,我怎麽可以不随顺他的意思,我自己重新安排,他这样安排他一定有个道理的,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有寻有伺地),这三地从这里,现在讲到这里,但一定感觉到前面是对的,从开始学习是对的,不要自作聪明我从这里讲,不必。但是我们人,尤其是聪明人,就是欢喜捡便宜,你们都是太笨了,就是我有智慧,我要单独有个办法,其实就是愚痴,还有什麽智慧。当然我说这话都是不好听的话,你就好好学,当然我说这话刚才说,你学了《瑜伽师地论》以后,你的高慢心非常的高,人家大法师讲经,你听了都不满意,但是自然是这样子。

  我们明白点说,有那一个人啊,阿弥陀佛!专心的去学习《瑜伽师地论》的,只是走马看花的翻一翻,还就算不错,多数都是不行的,没有专心,只是某一部分的经论用用功而已。而重要的经论,《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我认为在佛法里面是最重要的书,但是这两部书特别用功的也不是很多,不是很多。但是你若看印顺老法师,他《大智度论》非常的熟,他《瑜伽师地论》他也熟,他写的书都是用《瑜伽师地论》上的,但他没说,他没说。但是你若读《瑜伽师地论》以后,你再去看他的书你就知道,他的《成佛之道》很多都是在这上地方的。你心里面…。

  当然我想,我若不说这个话,你们心情怎麽想?心情怎麽想?我刚才说,这等于是学了《瑜伽师地论》,学完了增长过失,增长什麽?增长高慢心,任何人都瞧不起。不过我是说这种话,是形容《瑜伽师地论》学了以后,你对于佛法的认识很不平常了,很不寻常的。你其他的书就是言之滋味而已,小小的有这麽一点而已,但是《瑜伽师地论》完全不是,他是明明白白的很详细的告诉你,你要做大法师,你看你这资料多麽丰富,就管一个业字,要讲多久才能讲完,多麽丰富。说我不想做大法师,我想修行,你要这更重要,里面说到止观的地方非常的丰富,也是丰富,也是特别丰富的。

  另外当然这话我是说过,我们学《中观论》,我想要学禅,《中观论》就是禅,《大智度论》就是禅,但是我感觉到《中观论》的禅还容易,还容易学。《瑜伽师地论》的禅不容易,难,他说的道理和《大智度论》不一样。最容易的是《大乘起信论》,《起信论》的禅是容易学的,但是《中观论》就是难一点,但是《瑜伽师地论》更难。如果你想要做大法师,你不学习《瑜伽师地论》,当然《瑜伽师地论》和《成唯识论》是一回事,你若不学啊,你就会碰壁。你在那讲得很好,但是忽然间遇见一个问题,你有困难,你若不懂这唯识,你讲不通,你就有困难。

  这个我们就说《金刚经》上,「法尚应捨,何况非法」,这句话就不是容易讲的,就是不容易讲,这就和唯识有关係。《金刚经》很多地方与唯识有关係,但是你若没学过唯识,你就不知道怎麽回事,就别人怎麽讲,我参考参考,也就给人讲就算了,不知道啊。所以有人《金刚经》我懂了,你不要再讲了,你懂了?谁敢说这句话啊。《金刚经》也好,《维摩诘经》也好,都不是容易讲的,你非要是通达了中观,还要通达唯识,你《金刚经》才能讲得好一点,你《维摩诘经》才能讲得好一点,不然是不行,你就搞不通,好像是懂了,结果还是不行,你自己都是这样,那麽听的人又怎麽样呢?所以我想,这个我们只…。

  当然多数人认为到佛学院来就是听讲,还不知道应该学习「静坐」这件事,现在我们不说静坐,就光说讲,讲这一堂,你若应该是自己若有时间的时候,你要读这个,你要读,已经讲过的你要温习,没讲过的也若有时间也要读,还是要看参考书的,你慢慢的慢慢的,你才能有法味,才能有法喜,你这三年你就有成就。这个《瑜伽师地论》,你若学习不会辜负你的,你的光阴没有白过,但是你若是不这样做,我讲过去就算了,回讲的时候对不对不就算了,那就不行。我今天看看这本书,明天看那本书,都是一看就完了,结果你的记忆力未必能摄持得住,结果是这三年就是空过了,你不行,非要你要专一要深入,你才能够可以,才可以的。说这些閒话都耽误课了,好了,已经过点了,就讲到这里。

  我们一般的在各地方讲经法会,多数都是还有没信佛的,还有初开始信佛的,都是这些人来听经,他也不知道你讲得对不对,你讲对他也迷迷煳煳,讲不对他也迷迷煳煳的,有的时候有些因缘,他忽然间有点灵感,佛法很好有点信心,所以讲经大家都可以讲了。但是你若是深入的学习,那情形不同,情形不一样的。我说这话,不但说现在的人,你要把《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这些重要的经论都学通了的话,不要说现在的人讲经去听一听很多的问题,就古代的大德的着作,当然我看是宋朝以前的好一点,宋朝以前的大德是好一点,以后的大德的着作,你看看都有问题,我说这话好像太高慢了,都有问题啊。从那以后,我们中国这个政治不稳定,随时就是有问题,很多的重要的书随时就烧火烧了,他想学没有参考书,但是他若是有智慧的人,他也可以讲,他也可以写,就是有个着作留下来,留下来,你现在看,他就是有所不足。

  但今天的佛教似乎有点反常,就是清朝以后,这个重要的经论着作失掉了,又回来了,回来了,好像这个时代的人,也还是佛菩萨慈悲,种种的增上缘酝酿到现在,学习佛法的人才容易,因为参考书多。现在南传佛教的藏经,也翻译成我们汉文了,我们也可以学习,所以这个事情比,我们现在佛教徒学习佛法容易。

  也还是最近这二十年,三十年也可以,也可以说四十年,这四十年内出现了一个印顺老法师,这是一个特别的事情。当然是传统佛教的人,都不欢喜这个印顺老法师,不欢喜归不欢喜,传统佛教的老法师,没有一个人敢写文章指责印顺老法师的,没有。你儘管不欢喜,但是你不能指责他,他也时常的说出了话,也着作里面批评了密宗,批评的非常的厉害,很多不好听的话,但是密宗那些有程度的人,没有一个人敢说他不对。为什麽?一看他的书,知这个人读书太多了,不敢说他,你不敢说他。他没做什麽事,他好像做几年方丈,以后他就不作了,他就是读书讲课再写文章。游心法海六十年,现在不只六十年,我看至少七十年,加上宿世带来的智慧,宿世带来的智慧,和今生的栽培,那就是这样子。当然他的法语完全能令人满意的也是,有些不满意的也是有,但是重要的地方你不能动摇他,任何人不能动摇他。

  但是这件事,我刚才说任何人不能拣便宜的,非要自己朝亦是、夕亦是,常常的这样用功去学习,你才能有成就。你说我拣他的便宜,把他的拿来我看一看就好了,不行,还是不行的,只能做个增上缘可以,你非要自己用功不可。佛在世的时候,那就不要说,佛灭度以后,还有很多大阿罗汉都是圣人,大菩萨境界也还是可以,等到渐渐的圣人少了的时候,佛法就思想溷乱,思想溷乱,这里这麽说,那里那麽说,究竟谁说得对?谁也不说什麽,谁也不说什麽,都是煳煳涂涂的。但是若是你自己肯用功肯学习,你的眼睛明亮了,你就知道,你才能知道,你不努力,不努力老是煳煳涂涂的。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最执着的东西对你的伤害最大。你对哪件事、哪个人、哪句话执着心最强,它对你的伤害就最大,人就是这么被伤害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