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74
2014/9/4   热度:157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74 子三、体破(分二科) 丑一、别徵诘(分三科) 寅一、破计现法涅槃(分二科) 卯一、于欲自在(分二科) 辰一、总徵 今应问彼,汝何所欲?若有于妙五欲嬉戏受乐者,为离欲贪?为未离耶? 这是第十五科「妄计清淨论」,这一科裡面分四科,第一科「标计」,第二科「叙因」,这二科昨天讲过了。现在第三科是「理破」,理破分二科,第一科是「别徵诘」,第二科是「结略义」。别徵诘分三科,第一科「破计现法涅槃」。这是前面「叙因」裡面说的,破这个执着欲界的欲乐和色界四禅,加起来是五现法涅槃,现在佛法认为那不是涅槃,所以要评破它,分两科,第一科是「于欲自在」分两科,第一个「总徵」。 「今应问彼,汝何所欲?若有于妙五欲」,假设有一这种人在欲界的天上那样微妙的「五欲嬉戏受乐」的人,我现在问问你?「为离欲贪?为未离耶?」那个受五欲乐的人,他的内心是已经排遣出去,欲贪的染污心了呢?「为未离耶?」为是那个人他没有破除去染污的贪心呢?这是提出来这麽两个问题。 辰二、别诘(分二科) 巳一、已离欲难 若已离者,于世五欲嬉戏受乐,不应道理。 「若已离者」,这底下第二是「别诘」,分两科,是「已离欲贪」。 「若已离者」,若是一个人他对于微妙的五欲没有贪爱心,他观察是不淨、是苦,他远离了那个染污心,「于世五欲嬉戏受乐,不应道理」。他若没有这个贪的染污心,他还是在对于世间的五欲还是很爱着的,很去享受快乐,这是不合道理的。因为他有厌离心,那麽他就不应该还去执着这个乐,那麽这也可以看出来那不是清淨。 巳二、未离欲难 若未离者,计为解脱清淨,不应道理。 这是第二个难问,「未离欲难」。若是那个人他的内心裡面,还有染污的贪着心去爱着五欲,那麽你执着享受五欲是解脱清淨就不合道理,因为那个有染污心,这是很明显的,不应该执着是清淨。 卯二、于观自在(分二科) 辰一、总徵 又汝何所欲?诸得初静虑,乃至具足住第四静虑者,彼为已离一切贪欲?为未离耶? 「又汝何所欲?」这是第二科「于观自在」,前面是破这个「于欲自在,这里破于观自在。 「又汝何所欲?诸得初静虑,乃至具足住第四静虑者」,有好多的放下了欲界的欲修学禅定,他成功了,他得到色界初禅、二禅、三禅,乃至第四禅。「具足住第四静虑」,就是非常圆满的,成就了第四静虑者。「彼为已离一切贪欲?为未离耶?」那个人成就了色界四禅的人,他是不是也排遣出去对于三昧乐的染着心呢?「已离一切贪欲为未离耶?」为是没有远离爱着三昧乐的染污心呢?我们是没有依据,没有遵循佛法是无漏的般若法门修学圣道的人,他成就了世间上的欲,或者是色无色界天上的禅定,他都是有执着心的,有欲界的欲心,有染着心,远离了欲成就了色无色定,定裡面有三昧乐,还是有染着心,他的心还是不清淨的。现在就提出这个问题,他成就了色界的四静虑,他在四静虑裡面或在四禅裡面,他有没有染污心爱着欲,爱着这个三昧乐的心呢? 辰二、别诘(分二科) 巳一、已离一切欲难 若言一切离者,但具足住,乃至第四静虑,不应道理。 如果你说他们不但是远离了欲界欲的染着心,色界天上的三昧乐,他也没有染着心。「若言一切离者」,这样说,「但具足住乃至第四静虑,不应道理」。他没有染着心,他只是圆满的安住在初静虑乃至第四静虑,这样说是不合道理的,因为若离了欲就不是三界内里的人了。离开了欲界的欲,不染着欲界的欲就不是欲界的人了。若是不染着色界四静虑的人,他就不是色界天上的人了,就超过去了,现在说他离开了染着四静虑的心,他还是住在色界天的四静虑裡面,那是不合道理的。 巳二、未离一切欲离 若言未离一切欲者,计为究竟解脱清淨,不应道理。 如果这样说,他若离开了染着心,他就不是色界天上的人了。既然他还在色界四禅裡面住,那可以知道他没有离开这种染着心。若没有离「未离一切欲者,计为究竟解脱清淨,不应道理」,那你执着安住在色界的四静虑裡面,那就是究竟圆满的解脱清淨了,那不是自相矛盾吗?是不合道理的。 这也可以看出来佛教的理论,若真实能够得到解脱,心裡面是不与万法为伴侣,这句话是对了。不与万法为伴侣,他的内心裡面是无住,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不住非声香味触法生心,心裡面是一切都不住的。湛然独立,的确有这麽一句话,的确有这样的意思,湛然独立。 这个我们欲界的人,色界天上的人,乃至无色界天上的人,这个心的内心的活动都是有伴侣的,不是单独心在活动,他是有个伴侣陪着他,陪着这一念心,就是这一念心活动的时候要有所缘境的。心是能缘的,境是所缘的,能缘心缘所缘境都是这样子,有心有境,欲界定这样子,色界天上的人这样子,无色界天上也是这样子,这都是有所住、有所着的。这个解脱了的圣人,他心裡面是无着的、无住的,就是没有境界的;这个心没有境界,所以心也就无分别住是这麽回事。所以这裡面这个现法涅槃论者,因为欲的享受染着嬉戏欲界的五欲,心情快乐自在。这是那是清淨,最胜的清淨,这是在色界四静虑裡面是究竟解脱清淨。这在佛法的定义上来看都不是的,你都是有所染着,都还有烦恼存在的,所以那不能执着是究竟解脱清淨。 寅二、破计沐浴支体(分二科) 卯一、总徵 又汝何欲?为由内清淨故,究竟清淨?为由外清淨故,究竟清淨? 这是第二科「破计沐浴支体」,前面是「破计现法涅槃」,第一科破完了,现在是破这个「计沐浴支体」,在水裡面沐浴支体就能得到清淨解脱。又是分二科,第一科「总徵」。 「又汝何所欲?」你欢喜什麽?「为由内清淨故,究竟清淨?为由外清淨故,究竟清淨?」这两条道你欢喜哪一个?为由内心清淨了才算是究竟清淨。唯独是外边,内裡边不管它,只是外边清淨了,心外,外边就是身体,身体清淨了就是究竟清淨。这是两个清淨,你欢喜那一个?你主张那一个? 卯二、别诘(分二科) 辰一、由内清淨难 若由内者,计于河中沐浴而得清淨,不应道理。 这是第二科「别诘」,就是「由内清淨难」。若是你主张内心清淨才是清淨,那样说「计于河中沐浴而得清淨,不应道理」,那你执着到河裡面用水来沐浴、沐浴身体清淨,那算什麽清淨呢?那是不合道理,还是不清淨。 辰二、由外清淨难 若由外者,内具贪瞋痴等一切垢秽,但除外垢,便计为淨,不应道理。 第二科「由外清淨难」,假设你说:我只要身体在水裡面沐浴得清淨,那就是清淨,这样说「内具贪瞋痴」,你内心裡面有贪心、有瞋心、有愚痴等,邪知邪见的一切「垢秽」。「但除外垢」,只是除掉了外身,身体上的垢,你就执着是清淨的,不合道理。这个道理很容易就破掉了。 寅三、破持狗戒等(分二科) 卯一、受淨不淨难(分二科) 辰一、总徵 又汝何欲?为执受淨物故而得清淨?为执受不淨物故得清静耶? 这底下破这个「持狗戒」,牛戒等为清淨,分两科,第一科「受淨不淨难」。先是「总徵」。「又汝何所欲?为执受淨物故」,这个「执受」,就是一般可以说是执着,就是你接受清淨的东西,就是清淨的东西就得到清淨。「为执受不淨物」,你享受或者是领受,享受不清淨的东西而使令你得清淨呢?这是提出这麽两个问题。 辰二、别诘(分二科) 巳一、受淨物难 若由执受淨物得清淨者,世间共见狗等不淨,而汝立计执受狗等得清淨者,不应道理。 这也很容易破了,只要是你认为,「由于执受淨物」,这若是持狗戒的人,持狗戒的人向狗学习,狗是吃粪秽的,还有其他种种的不淨。那若是你认为、你的思想认为是接受清淨的东西,不是污秽的,才得到身心清淨,你若是这样主张的话呢!世间上大家都有眼睛,都是共同的看见了,狗啊!牛啊!牠们都不是清淨的。「而汝立计」,而你成立你的思想是「执受狗等」戒,持狗戒、持牛戒这些事情,是得清淨,是不应道理。 巳二、受不淨物难 若由执受不淨物者,自体不淨,而令他淨,不应道理。 第二科「受不淨物难」。若说是你接受这个不清淨物,吃这些粪秽,粪秽啊!本身就是不淨,你执受这个不淨物了,这不淨物而能令你清淨,那有这回事呢?不是越吃不淨物是越污秽吗?那个来的清淨呢?你执着清淨,这就是太颠倒迷惑了啊!不应道理。 卯二、邪行正行难(分二科) 辰一、总徵 又汝何所欲?诸受狗等戒者,为行身等邪恶行故,而得清淨?为行身等正妙行故,得清淨耶? 这是第二科。前面是「受淨不淨难」。这底下是「邪行正行难」。先「总徵」。「又汝何所欲?」这些「诸受狗等戒者」,好多的,他们禀受他的师父的教导,他的师父教他去向狗学习,就持狗戒,向牛学习,向鸡学习,那就是持狗戒、持牛戒、持鸡戒这些事情。这样子的话,「为行身等邪恶行故,而得清淨」,那麽你的目的也是希望成就清淨,最胜的清淨。要怎麽样得到这个清淨呢?是「为行身等邪恶行」,向狗学习、向牛学习、向鸡学习那就是邪恶行。做这种邪恶的行为而能得清淨?「为行身等正妙行故」,或者向人学习、向天学习、向这些圣人、贤圣人学习,这个正妙行而能得清淨呢?这是两个,两条道路,你欢喜那一个?你主张那一个? 辰二、别诘(分二科) 巳一、由行邪行难 若由行邪恶行者,行邪恶行而计清淨,不应道理。 「若由行邪恶行者,行邪恶行而计清淨」,这不合道理。「行邪恶行」,怎麽能得清淨呢? 巳二、由行正行难 若由正妙行者,持狗等戒,则为唐捐,而计于彼能得清淨,不应道理。 「若由正妙行者」,你若主张修学正妙行合乎道理的贤圣善人的德行才能得清淨。那这样说,「持狗等戒,则为唐捐」,那就白辛苦了,不能得到清淨的。「而计于彼,能得清淨」,这「不应道理」。 丑二、结略义 如是离欲不离欲故,内外故,受淨不淨故,邪行正行故,不应道理。 「如是离欲,不离欲故,内外故」,这底下「结略义」。像前面说的,是离欲或者是不离欲故、或者是内清淨外清淨故、或者受淨物受不淨物故,或者邪行正行故。用这样的都是二门:「离欲、不离欲」是个二,「内、外」是个二,「淨、不淨」是个二,「邪行、正行」是二。用这各式各样的二门去观察,就知道你的思想是荒谬的、是错误的,不合道理的。 子四、结斥 是故此论非如是理说。 「是故此论非如理说」,所以你这个论法是不对的。这是第十五。 癸十六、妄计吉详论(分四科) 子一、标计(分二科) 丑一、所计 妄计吉祥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世间曰月薄蚀,星宿失度,所欲为事皆不成就。若彼随顺,所欲皆成。为此义故,精勤供养日月星等,祠火诵咒,安置茅草,满瓮频螺果,及饷佉等。 「妄计吉祥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这底下是十六科的最后一科「妄计吉祥论」。因为一件事出现了是吉祥,或者这件事出现了是不吉祥,这样执着这也是错误的。分四科,第一科是「标计」,标出来他的思想,分两科,第一科是「所计」,第二科是「能计」,就是约人说的。 「妄计吉祥论者」,他是…他的思想是什麽样呢?「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什麽见?什麽论呢?「若世间日月薄蚀,星宿失度,所欲为事,皆不成就」,若世间上这个太阳月亮薄蚀了,日蚀了,月蚀了,不完全了。或者是「星宿失度」了,失掉了正常运行的经纬度,这个度数。若是有这种事情的时候呢?人世间所想要成就的事情都不能成就了,就是不吉祥了。「若彼随顺,所欲皆成」。若是那个人他能够随顺精勤供养日、月、星宿等,祠火诵咒、安置茅草这些事情。「所欲皆成」,那麽他所欢喜的事情,所希望成就的事情就都能够成就。 「为此义故」,人世间的人,因为这样的道理的缘故,就应该精勤的供养日、月、星等。向日、月拿个什麽什麽…来供养这个太阳、供养月亮、供养星宿星辰。「祠火」,或是在这个庙裡面,或是什麽地方,来烧这个火,用火来供养。「诵咒」,或者是唸什麽什麽咒。还要「安置茅草」,安置茅草就是一直的燃烧这个火,就是这样子做。「满瓮频螺果」,还要准备这个「频螺果」,「瓮」就是缸,口小腹大的容器,满这个器裡面都是频螺果,有的是频婆罗树结的果,就叫做「频螺果」。有的说另外有一种果叫「频螺果」,这个果是红色的,果汁可以饮,果可以供养日、月、星辰。「及饷佉等」,这个「饷佉」是什麽呢?就是这个海裡面,就是水裡面圆的动物,但是有硬壳,有硬壳。那个壳…有的壳可以吹出很妙的声音,所以我们吹大法螺,在《法华经》上吹大法螺,就是那种东西。那麽就因为这些东西要去随顺供养日、月,这样子就可以得到吉祥,你若不这样做就不吉祥。 丑二、能计 谓曆算者,作如是计。 前面是标出来的「所计」,所执着的这些吉祥的事、不吉祥的事。谁有这种思想呢?「谓曆算者」,就是这些星相家,这些卜算的这些人,「作如是计」,他们有这种执着。什麽星啊,有什麽不对劲了,就表示人家会有什麽灾难了,怎麽怎麽地…「作如是计」。 这前面是「标计」。这底下第二科是「叙因」。「叙因」就是把这个「标计」再进一步的稍详细的说明一下,分两科,第一科是「问」。 子二、叙因(分二科) 丑一、问 问:彼何因缘,起如是见,立如是论? 丑二、答(分二科) 寅一、总标 答:由教及理故。 寅二、别释(分二科) 卯一、由教 教如前说。 卯二、由理(分三科) 辰一、出彼人 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乃至广说。 这是像前面说过了。这底下是「回答」。回答又分两科,第一科是「总标」,这二科是「别释」,分两科,「由教」。「彼由获得」,由教、由理分二科,由教由理是「别释」,「由理」分三科,第一科是「出彼人」,就是「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乃至广说」,「出彼人」。这底下第二科「显彼见」。 辰二、显彼见 彼由获得世间静虑,世间皆谓是阿罗汉。若有欲得自身富乐,所祈果遂者,便往请问。然彼不如实知业果相应缘生道理,但见世间,日月薄蚀,星度行时,尔时众生,淨不淨业,果报成熟,彼则计为日月等作。 「彼由获得世间静虑,世间皆谓是阿罗汉」,就是那个人,有这个思想的人,他也不是平常人,「获得世间」的「静虑」,不是佛法裡面的四静虑,是世间人能够离欲可以得到色界四禅的。那麽得到世间的静虑这个人,还是个凡夫并不是圣人,但是一般上社会大众认为他是圣人、认为他是阿罗汉,有这样的误会了,也就是越走越远了。 「若有欲得自身富乐,所祈果逐者」,假使有的人,他想要得到自家的富贵荣华,五欲的快乐。向他有所求,一求就成功了,「所求果遂」了。「便往请问」,那就信心更增长了,那麽有其他的什麽问题,都到他那去请问他。 「然彼不如实知业果相应缘生道理」,这句话是本论的作者,这是佛教徒说的话了。然那个得世间静虑的人,虽然也可能有超过一般凡夫的思想,但是他也不是圣人,他不能真实的明白这个业果相应缘生的道理,这个道理他还是不懂的。「由业力得果报」,世间上的人,你本身的思想和你的行为,思想发动出来的行为来创造你的命运,你的命运由你自己的思想行为创造的,不是「日月蚀,星宿失度」,会令你倒楣,没有这回事,也不是那个地方没有风水就令你倒楣了,都没有这种事情。 所以佛教的思想是自作自受的思想,和业果相应缘生的道理因缘生法,都是你自己的思想行为创造的。那麽那个得世间静虑的人,世间上的人认为他就是圣人了,实在那个人并不懂什麽,不明白业果相应缘…他不懂,那个得四静虑的人也是不懂,他也不明白,不明白他还装明白,说:「但见世间日月薄蚀,星度行时,尔时众生淨不淨业,果报成熟,彼则计为日月等作」。就是世间静虑这个人,他就是在骗人了。 他只是看见了,他没有别的智慧,他只是看见世间上的太阳和月亮薄蚀,就是日蚀、月蚀了。这个星辰也是不正常了的时候,而正好那个时候,在这世间上的众生,或者是淨业、或者是不淨业,善业、或者恶业,果报成熟了,果报成熟了,就会这个不淨业罪业的果报成熟了,就有些苦恼的事情出现,那麽这个世间静虑的那个人就胡说八道了,说你们现在都倒楣了。这就是这个日月星宿,「日月薄蚀,星宿失度」,给你们的不吉祥,是这麽回事,就这麽解释了。实在不是,这是众生的罪业。你的罪业这个时候成熟了,成熟了现出一些不吉祥的相貌,是本身的罪业为本,外边的太阳月亮这都是枝末上的事情,都是枝末,枝末的根本是在众生自己的心裡面,不是在外边。你去供养太阳、供养月亮没有用的,一点用没有。 辰三、明彼立 复为信乐此事者,建立显说。 那个世间静虑的那个人,人家认为他是圣人了,他就是在骗人了,他就说了「为信乐此事」的人。有些人相信他,欢喜他讲法的人,欢喜他主张的人,他就为他说一大套出来。「建立显说」,就是建立出来一大套的道理来,左说右说,前说后说,说出的一套道理来的。 子三、理破(分二科) 丑一、别徵诘(分二科) 寅一、总徵 今应问彼,汝何所欲?世间兴衰等事,为是日月薄蚀星度等作?为淨不淨业所作耶? 「今应问彼」,这底下是本论作者来破他,「今应问彼,汝何所欲?世间兴衰等事,为是日月薄蚀星度等作?为淨不淨业所作耶?」就是问他,这世间上这一个地区经济繁荣了,大家都富贵了,五欲也很充富的。或者这个地区经济衰退了,很多人倒楣了,很多这些事情。这些兴衰的事情是日月薄蚀星度等创造的吗?是这个创造不吉祥的事情、创造吉祥的事情吗?「为淨不淨业所作耶?」为是这个地区的人,这个地区的大众,他们的淨业所作是不淨业所作呢?你自己的行为创造的?是外面的日月薄蚀能创造你的吉祥、创造你的不吉祥吗?分两个问题,提出两个问题。 寅二、别诘(分二科) 卯一、日等所作难 若言日等作者,现见尽寿,随造福非福业,感此兴衰苦乐等果,不应道理。 「若言日等作者」,这是第二科「别诘」,分二科「日等所作难」。如果你说太阳、月亮,日蚀月蚀这些事情创造人间的不吉祥、或者创造人间的什麽吉祥,你若这样说的话,还有个矛盾。「现见尽寿,随造福非福业,感此兴衰…」,我们在事实上来看,就是这个地区裡面如果大多数人都长尽寿,就是长时期的…长时期的去造福,做很多的福业,很多人怎麽受持五戒十善,同情他人的苦难,自己能拿出来力量救护那些人,大家都能发好心,大家都有好心、慈悲心,没有恶心的话,长时期的大众都能这样做,那麽这个地方一定就会好的,就会繁荣,大家就会快乐。 其实不管是经济繁荣、不繁荣,如果这个地区的人,他的心都是良善的,立刻就是快乐的。不要说还要做好的什麽行为,大家都是仁义礼智信,都是五戒十善,你看这地区一定是和平了。平安就是福,就是和平就会快乐了,就是没有土匪了,就是好了。 所以若是「现见尽寿随造福业」,那麽这个地方就是会兴盛起来。若是这个广大的地区很多的人「造非福业」,那麽这个地方就是苦恼了。在那裡贩毒我拿着枪打你,你拿着枪打我,在那里就立刻互相的纠纷,立刻这个地方就不安住了,就很多的地方有很多衰相就出来了。这地方就痛苦了,这个地方就是不安乐了。「等」,就是还有很多的这些不如意的事情,或者如意的事情。那麽这样做,我们「现见尽寿,随造福非福业,感此兴衰,苦乐等果」,那你说是日月等作,这就是不对了。若日月作,那就不是他们这个地区的人福业非福业所作的了,若是福业非福业所作就不合道理了,是不是呢? 「若淨不淨业所作者」,这第二段。如果说这个地区的兴衰苦乐得失,是由这个地区的人淨业不淨业来创造的,若是这样说,「计日等作」,那你这个阿罗汉说是太阳月亮能创造的这件事,那就不合道理。若是我们自己的思想行为,创造的繁荣、创造的衰退。那我们在我们的思想行为上,改善我们的思想行为就会与盛起来了。如果说与自己的思想行为没有关係,太阳月亮他有这种能力,那我们没有办法。我们无能为力了,我们只好坐在那等着了,等着太阳月亮给你创吉祥,有这种道理吗?这一段结束了,下面第二段。 丑二、诘略义 如是日等作故,淨不淨业作故,不应道理。 这「结略义」,这个你说是太阳等作,「由淨不淨业作」,由这二门的「观察」,就知道你说的不对。 子四、结斥 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丑五、结 如是十六种异论,由二种门,发起观察,由正道理,推逐观察,于一切种,皆不应理。 「不如理作意」这一大科有长行有颂,长行一共是分五科,第一科是「标」,第二科是「徵」,第三科是「列」,第四科是「释」,这个第四科解释到这裡解释完了,现在第五科就是结束,结束这一大段。 「如是十六种异论」,前面「因中有果论」,最后这「妄计吉祥论」,由二种门:一个教一个理,或者说是汝何所欲?这下面都是分两门,前面每一段「汝何所欲」,以后就分两门了来观察。又两种门,每一种异论裡面都是由两种门发起观察,由这个门去观察你,看你合不合道理。「由正道理,推逐观察」,但是最后还是由佛教的道理为标准,「推逐观察」,你的虚妄论,你的妄计论。「于一切种,皆不应理」,这十六种异论都是不合道理,都是邪知邪见的话,那麽显示所有佛法才是真实不虚,能令众生离苦得乐,能令众生得大解脱的。这一大科算是讲完了。 《瑜伽师地论》卷八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五 己五、杂染施设建立(分二科) 庚一、徵 复次云何杂染施设建立? 前面在(第四卷)初就是〈意地〉这一科,第一地〈五识相应地〉,第二就是〈意地〉,这两个地,一共有十七个地,这两地说完了,就说「云何有寻有伺地?」「云何无寻唯伺地?」「云何无寻无伺地?」这三个地是「略以五门施设建立」,就是从五个部分来安立这三地,五个部分是那五个呢?第一个是「界施设建立」,第二「相施设建立」,第三个是「如理作意施设建立」,第四是「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这四个施设建立都讲完了,现在就是第五个「杂染施设建立」,解释这个建立。 「杂染施设建立」这一科裡面分两科,第一科是「徵」。「复次云何杂染施设建立」,除掉了前面那四种,又怎麽叫做「杂染施设建立?」这是提出这个问题。这个「杂染施设建立」,就是我们众生在生死裡面流转全面的情况,是这样意思。这先提出这个问题,然后第二科加以解释。 解释的第一科「显杂染」,分四科,第一是「标」。「谓由三种杂染应知」,这底下先是「标」,然后一共分四科。标完了就是「徵」,徵完了就是「列」,列完了就解「释」,这是先是「标」。 庚二、释(分二科) 辛一、显杂染(分四科) 壬一、标 谓由三种杂染应知。 「谓由三种杂染应知」,就是由于我们的众生有这三种杂染的事情,所以叫做「杂染施设建立」。这个「杂染」是怎麽回事呢?「杂染」就是染污。 我们这个凡夫也有一些人有智慧,像孟子道性善,说是人的心是善的;荀子道性恶,还有是谁?墨子是性也不是善、也不是恶,也会说出几句话来表示那件事。 但是在我们的佛法裡面,唯识学者的解释要比他们说得更明白。这个唯识学者的说法,他把它一样、一样事都单独的立起来,单独的立出来。说是心我们这个心,还有心所,有心王、有心所。我们一般人是说心王和心所统起来说,说这人很坏,说这人很好,我们就统起来这麽说,但是唯识学者不是,他把它分析出来。心本身、这心王本身的体性是无记的,也不是善、也不是恶,但是心所法裡面有的是善,有的是恶。 现在说「杂染」就是这个恶心所,贪瞋痴慢疑这都是恶法。这恶法它本身是恶、是染污的,它又能染污心。它自己是染污的,它又能染污这个心,使令心也是污染的,这个就叫做杂染。「杂」者「和」也,同他在一起叫做「杂」。我们无记的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的这个心,同这个染污的心所在一起呢?所以叫做「杂」,染污心所在一起的时候也染污了,叫做「杂染」,这个杂染有这个味道。或者说杂染就是染污,就是染污本身。杂染,这底下说这种情形不只一种杂染,有三种杂染,三种杂染是什麽呢? 壬二、徵 何等为三? 壬三、列 一、烦恼杂染,二、业杂染,三、生杂染。 「一、烦恼杂染,二、业杂染,三、生杂染」,这三种杂染。 这个「烦恼」它本身就是污秽的东西,就是杂染、染污。 这「业杂染」是什麽东西呢?「业」呢?有罪业、有福业、不动业,在世间上的业就分这麽三种。这个罪业,我们若造了罪业的时候也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杀盗YIN妄也害了自己,也害别人,所以这是染污。说是我没有造罪,我修善法,又去修禅定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得这个禅定,这不是罪业,但是这种业是取相、分别执着,执着心还是在的,还是不清淨,还是染污。我们就是造善,作善法,还是执着的,还是不清淨,还是不是那麽理想,所以也是染污,还是杂染。 这第三个「生杂染」是什麽呢?就是由烦恼杂染发动出来的业杂染,由业杂染就招感了很多的果报。「生」,就是果报,或者是人间的果报,天上的果报,三恶道的果报,这都叫做「生杂染」。为什麽也是生杂染呢?也是不理想,三恶道的苦恼太苦了,叫做「苦苦」,就是它生出来这种苦恼的境界,一现出来就是苦。现出来以后它没有灭,没有消失,还继续存在,还是令你苦,所以两个苦。 若是我得到人间、天上的果报呢?是快乐嘛,那不苦。不苦,但是坏了的时候就苦了,你若失掉了那种快乐的果报就苦,所以叫「坏苦」。所以还不是圆满,还终究有一天是无常了,无常了的时候令你苦恼。所以诸天死亡的时候都是苦;三恶道的众生,要离开三恶道的时候心情好一点;但是天上的人或是人间富贵的人,死的时候苦,因为同可爱的境界分离了,不得了,所以叫「坏苦」。 另外有一种众生就是「行苦」,就是他也不苦不乐叫「行苦」。行苦也是苦,因为「行」这个字就是向前进,走路叫行,行是一步一步向前走。我们众生说现在也不感觉苦,也不感觉乐,但是时间不是停留在那裡,它向前进,向前进终究是遇见苦了,不是坏苦,就是苦苦,所以还是苦。 这个「生」,在三界五趣裡面流转生死,也是杂染,也是不理想的东西。所以由烦恼发动出来种种的业,由种种杂染的业又得到种种果报的苦。 「烦恼」也是杂染,「业」也是杂染,「生」还是杂染,所以人在生死裡流转就是相续的杂染,只此而已,没有什麽好东西,没有这个理想的事情,所以称之为「杂染」。「三种杂染应知,何等为三?一、烦恼杂染,二、业杂染,三、生杂染。」 从这上面看, 这苦集灭道,苦集二谛:苦谛、集谛这二谛,就是三杂染。这几句话就是评定了在三界生死的流转都是可厌离的,不是可爱的地方。这是壬三,这以下是解释。 壬四、释(分三科) 癸一、烦恼杂染(分二科) 子一、徵 烦恼杂染云何? 这一科先解释「烦恼杂染」,分二科,第一科是「徵」。「烦恼杂染云何?」烦恼是杂染的,内容是怎麽个情形呢?这是问。 第二科是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标列」,分二科,第一科是「嗢柁南」。 「嗢柁南」我们在前面有解释过,翻个「集施」,「集所说义,施有情故」,把所要说的意思,用简单的文句把它表达出来,布施给有情,叫他开悟。这嗢柁南怎麽说的呢? 子二、释(分二科) 丑一、标列(分二科) 寅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自性若分别,因位及与门,上品颠倒摄,差别诸过患。 「自性若分别,因位及与门,上品颠倒摄,差别诸过患」,这四句话就把这烦恼杂染说完了。 底下第二科是「长行」,长行是什麽呢?就是「长」比前面那个颂是长,所以叫「长行」,这个就是解释这个颂的。 寅二、长行 当知烦恼杂染,由自性故,分别故,因故,位故,门故,上品故,颠倒摄故,差别故,过患故,解释应知。 「当知烦恼杂染,由自性故」,那「颂」上第一头两个字是「自性」、「分别故」。烦恼的自性是什麽?「自性故」。「分别故」,有差别。「因故」,烦恼的因。「位故」,就是前后的次第,深浅的次第。「门」一个门、一个门的。「上品故」这个烦恼是属于上品的?是中品的?软品的?还有属于「颠倒摄故,差别故,过患故」,一共是九段,也就是九个门,分九部分「解释应知」,解释这个烦恼杂染。这烦恼杂染内容是什麽呢?就是分这麽九个部分来解释它。 看这个《瑜伽师地论》作者的智慧不得了,这麽样解释这个烦恼。我们普通说是烦恼贪瞋痴就算了,但是这上面可不是,可是详详细细的解释出来。 丑二、随释(分九科) 寅一、烦恼自性 烦恼自性者,谓若法生时,其相自然不寂静起,由彼起故,不寂静行相续而转,是名略说烦恼自性。 这底下「随解释」。前面是「标」,标出来九个门,九大科,分九科来解释。第一科是解释「烦恼自性」。 「烦恼自性者,谓若法生时,其相自然不寂静起。由彼起故,不寂静行,相续而转,是名略说烦恼自性」。就是「略说」,简略的说烦恼的相貌,是这麽意思。 「自性」,就是它本身的情况。说是这个灯的情况,灯的相貌,说那个人的相貌,那朵花的相貌,就是它每一法本身的情况都叫做「自」,它自己本身的情况叫做「自」,不是通于其他法,所以叫做「自」。这个烦恼的相貌和非烦恼相貌就不一样。人有人的相貌,天有天的相貌,每一法有每一法的相貌,所以叫做「自性」。烦恼的自性是什麽样子的呢? 「谓若法生时」,就是说若那个烦恼那一法它现起的时候,「其相自然不寂静起」,它的相貌自然的不须要其他的因缘来帮助他,他就是不寂静,他现出来的就是不寂静的相貌。这个贪心来了,你的心就不寂静;这个瞋心来了,也不寂静;疑惑心来了心裡也不寂静;高慢心来了也不寂静,反正是不管是那一个烦恼,它总是有个不寂静的相貌。不寂静是一切烦恼的通相,一切烦恼的相貌都是「不寂静」,就是不安定,不安,是这样子。这一句话就是这样说了。 「由彼起故,不寂静行,相续而转」,由彼不寂静的相貌一生起来以后,生起来以后它并不一下子就能灭了。它「不寂静行,相续而转」,使令你的身体、使令你的心境、使令你的身心也随着烦恼那样子,也是不寂静行相续而转。身也不安,心也不安,相续的在那活动。而「转」就是活动,相续的活动。「是名略说,烦恼自性」,简单的说烦恼的自性是什麽样子?就是不寂静。 「由彼起故」,烦恼原来是有种子的,由彼烦恼的种子生出现行来,就是这麽意思。生出现行,烦恼本身是不寂静的,但是它不是孤独的,它是和你的思想在一起的。所以在你的身心上,你的身心要受它影响,也是不寂静。自己不寂静,令身心也不寂静,共同的就是不寂静,这就是烦恼的自性。你看这烦恼是什麽相貌?不寂静是它的相貌。就是乱,动乱起来了,所以叫做「不寂静」。 寅二、烦恼分别(分二科) 卯一、明种别(分十一科) 辰一、一种 烦恼分别者,或立一种,谓由烦恼杂染义故。 「烦恼分别者」,这是第二科「烦恼分别」,就是烦恼分别出来各式各样的烦恼,有差别。这裡分成十一科,由十一个部分来解释烦恼的分别。 「或立一种」,或者说烦恼有多少呢?只有一种烦恼,什麽呢?「谓由烦恼杂染义故」,就是这个烦恼它就是污染的,它是一切染污法的根本。因为有烦恼的染污,是凡与烦恼沾上边也都受到它染污了。所以总立为就是这麽一种烦恼,就是一种,就是「杂染义」,所以叫做染污的。 那麽这样说呢?所以这个我们凡夫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色受想行识、有各式各样的事情都受到烦恼的污染,都变成不清淨了。若是断掉了烦恼的人,就是大菩萨,他在人间度化众生,他也有父亲、也有母亲,他也是有眼耳鼻舌身意,也有色声香味触法,色受想行识,什麽都有,但是没有烦恼,他就不染污了,虽然他也和我们凡夫一样,像维摩诘居士,也有妻子、儿女,也有很多的财富,但是没有烦恼,没有烦恼都是清淨的,这是和凡夫不同!凡夫呢?「由烦恼杂染义故」,所以就是不管怎麽的都是不清淨。 辰二、二种 或分二种,谓见道所断,修道所断。 「或分二种」,或者是分成两种,两种烦恼。「谓见道所断,修道所断」,这是两种烦恼。 怎麽叫「见道所断」?「见道」是什麽?就是你觉悟了诸法实相的智慧,就是般若的光明。由般若的光明见到第一义谛了,这个时候是无障碍的境界,所以叫做「道」。比如这条道路从这能通过去,如果有障碍,障碍就是不通了,不通了就不是道了。是无障碍的境界,这是圣人的境界。所以这个「见道」明白一点讲,什麽是「见道」?就是觉悟了诸法实相的智慧成就了,成就了通达第一义谛的大智慧了,那叫做见道。 见道的时候所断除去的烦恼,这是一类,断除什麽烦恼呢?就是由分别引起的烦恼,由分别心引起的烦恼。我感觉色受想行识裡面有一个我,有一个常恒住、不变异的我,有我,就有我所有的一切,因此要保护我、我所,于是乎贪瞋痴都来了。就是由分别心引起的一切烦恼,在见道的时候都断掉了,是这样子。这是「见道所断」的一切烦恼。见道的烦恼,断了烦恼,也断了烦恼所引起的业,也断了烦恼业所得的果报,三恶道的果报没有了,见道的人不会再到三恶道去了。 其中还有一样事情,比如说女人,不管你是在家居士也好,你出家的法师也好,你是女的。你若是见道了以后,你这个生命体结束了,再不会再作女人的,这经上有说这个话,再不会再作女人。所以见道所断的烦恼还有这件事,「见道所断」。 「修道所断」,修道还是以般若的智慧,能见诸法实相的智慧,但是智慧没有圆满,还要继续的修,继续的努力的修四念处,乃至到佛才圆满的,还有修道。见道以后,还要修。修道的时候,他也有所断的烦恼,那就不是由分别起的,就是由任运而有的。就是不自觉的烦恼就来了,不是因为分别来的,不自觉的就会有烦恼。说高慢心,圣人有高慢心,他不是要分别才有高慢心的,就任运就出来了,高慢心出来了。还有其他的烦恼也是有,这个时候修道的时候就是数数的观诸法实相,观察色受想行识。这个初得圣道的人也修不淨观的,他也是「观身不淨,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也修这种观。当然也是像《般若经》裡面,《法华经》、《华严经》裡面,说是诸法实相的观他也是修。这样子不断的修,就把那任运而起的烦恼也逐渐的断了,乃至到佛究竟清淨。是「见道所断,修道所断」,从这两个部分来分别烦恼的不同,所以名之为「二」。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愚痴的核心是疑惑,能把怀疑放下,智慧就现前;只要有疑,疑就把智慧障碍了。为什么学佛的人不开悟?对于佛法有怀疑,对佛有怀疑,对经教有怀疑,对修行人有怀疑,修一辈子他也不会开悟,为什么?他障碍没除掉。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