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125


2014/9/4    热度:310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125

 

  寅十八、顺清淨作意

  顺清淨作意者:谓由此故修六随念,或复思惟随一妙事。

  这是第四大科,〈本地分〉的第四科,〈三摩呬多地〉。这一科在「随释」里面分四科;第一科「总标」,第二科「安立」,这两科讲完了;现在是第三科「作意及所缘」这一科。「作意及所缘」这一科里面,在「别辨」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七种作意」这也是讲完了。现在第二科是「四十作意」,这个修止观的作意里边有四十种的不同。这里边分三科:第一科是「徵」,第二科是「列」,第三科是解释。解释这四十个作意里边分三十一科。那麽现在,我们是第十八科,「顺清淨作意」这一科。

  什麽叫做「顺清淨作意」?这个「顺清淨作意」,就是由此作意令我们的心得清淨,字面上就是这样意思。「谓由此故修六随念」,在经上的缘起,是在阿练若处住,说这个修行人在寂静的地方住,心里面有恐怖,所以对自己用功修行有障碍,所以这个比丘就对佛报告这件事,所以佛就开示这个法门令他不恐怖,这样意思。现在这个法门在四十作意里面叫做「顺清淨作意」。

  「谓由此故」,就是由于「此」顺清淨作意的原故,这位比丘修习这六种随念,就可以得清淨。当然这里面有详细的事情,底下再解释。「或复思惟随一妙事」,或者是你在修止观的时候,思惟随顺其中一种可喜乐的事情。

  《披寻记》三八四页:

  顺清淨作意等者:闻所成地说:有二种具足随念六行差别,能令心没诸修行者,正策其心,令生欢喜。谓归依具足随念有三种行,证具足随念有三种行。于佛法僧随念之行,名归依随念。于趣涅槃行、趣资财行、趣生天行,随念之行,名证随念。(陵本十四卷二十页)。如是名为六种随念。又依自增上生事及决定胜事,谓己身财宝盛事作意思惟发生欢喜,是名思惟随一妙事。如是思惟随顺修道诸欢喜事,随顺证得极清淨道及果功德,名顺清淨作意。

  「顺清淨作意等者:闻所成地说」,这是〈三摩呬多地〉,下面有〈闻所成地〉。说有「两种具足随念六行差别」,「两种具足随念」,加起来就有六种修行方法的不同。「能令心没诸修行者正策其心」,这里面用功修行的人,倒不是说是恐怖的时候要这样修行;就是在沉没的时候,这个「沉没」就是轻微的惛沉,这「轻微的惛沉」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这个所缘境失掉了,这个「沉没」就是不显现、不出现、不见了。我们修止观的时候,你修止也好,修观也好,都是要有所缘境;这个所缘的境界在你心里面,要很明了地的现前才可以。现在不明了了、失掉了,所以叫做沉没。这个沉没的时候,那就不能修止观了,心就不清淨了。所以现在说「能令心没诸修行者」,心在沉没的这麽多的修行人,你修这个六随念的时候「正策其心」,他能够很正确地、很好地来鞭策你自己,使令你这个心振奋起来。「令生欢喜」,使令你这个心,你修六随念的时候,你心里面生欢喜心;生欢喜心这个所缘境就回来了,又可以继续地修止观了,是这样意思。那麽这就是一个破惛沉的方法,破除惛沉的方法,这个六随念。

  「谓归依具足随念有三种行」,前面说「具足随念」有六种行差别,这底下解释。这个「具足随念」里边有两种;第一种是归依具足随念,就是佛法僧三宝是我们的归依处,我们能够具足地来随念三宝,随顺三宝的功德去忆念去,那麽这就叫做「具足随念有三种行」。「证具足随念有三种行」,另外还有三种行是叫做「证具足」;这个「证具足」,「证」在这里是成就的意思。你成就了这种随念,这三种修行法你都具足了,那有三种行。那麽合起来,就有六种行。这是标出来这两种三种行。底下再解释。

  「于佛法僧随念之行,名归依随念」,这是第一个。这个佛法僧是我们的归依处,我们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的。你能够不惛沉,也不散乱,随顺佛法僧的功德去忆念的这样的修行,叫做「归依随念」。这个「念佛」的这种方法,我们通常念佛就是念佛的名号,重覆地念佛的名号叫念佛;但这里面不是,这是念佛的功德。经论里面列出来的方法就是念佛的十号的功德,念佛的「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念这个十号,这也就是佛的功德。佛是以德立名,念佛的功德这叫做念佛,这是念佛。

  其次是「念法」;这个念法,我们也不是太熟悉这件事,念法怎麽念法呢?这是在《阿毗达磨论》上、在《阿含经》里面有提到。念法第一个是念「善说」,第一个是「善说」的意思;这个「善说」就是佛能够善巧方便地宣说这样的佛法: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道真是道。佛能这样地为我们宣说世出世间的因果的道理,这叫做善说。不是佛的人宣说不来的。第二个是「现见」,这个念法的时候怎麽念呢?第一念法是「善说」,第二是「现见」。这个「现见」是什麽意思呢?我们听佛说的这样的佛法,我们现在就去修这样的止观:观苦,观它的苦集灭道的道理,也就是修止观。那麽这麽观的时候,你现在这样观,你现在就能成就,不是说等到来生,不是;你现在就能成就,你现在就可以得圣道,那麽这就叫做「现见」。这佛的法是现见的,这个话的意思,表示不是很难的事情,不是难事。观察这色受想行识是苦,那麽真实是苦,这话是真实不虚的,那麽这也是容易现见的。观察它是无我的,那麽真实是无我的,也不是个难事。观察是无常的、是空的,那麽真实是无常、是空,不是一个困难的事情。所以是能现见,你真实能见到苦集灭道,你就是得圣道了,这叫做「现见」。善说、现见,再就是「无热」。这个「无热」是什麽呢?就是佛说的这个八正道,佛说的这个苦集灭道的这种法门,非常清淨,里边没有烦恼;里边是清淨的,没有错误的、没有染污。就是譬如医生看我们的病,给我们开这个药方,这药方开的恰到好处,能够去掉你的病,而不会给你製造病痛的,所以药裡边没有病,是这个意思。就是佛说的这个法门里面是清淨无染,它真实能有这种作用,所以叫做「无热」。

  「应时」;善说、现见、无热、「应时」。这个「应时」是什麽意思呢?就是你现在能这样修这个八正道、修这个现观、修这个止观,你现在就能成就这个现观,而不会等到将来的,不是。不会等到将来,不会等到后来的时候,就是现在就可以成就,这是一个解释。再呢,修学圣道、修这个止观、修这个八正道、修三十七道品、修这个四念处,不简别时间的,不说一定是什麽时候修,不是;什麽时候都可以修,白天也可以修,黑天也可以修,早晨也可以修,晚间也可以修,不去计较非要什麽时间,不是的,这是「应时」。但是我看《阿毗达磨论》上讲,就是你现在这样用功修行,现在就能成就,不必等到将来的,不是。这样就和前面「现见」有点相通的意思。那麽这就是「应时」。第五个念法是什麽呢?就是「引导」的意思。这个「引导」是什麽意思呢?就是你修佛说的八正道,你这样作如是观去用功,它能引能导到见道去,它有这个作用,能有这个作用,能导向这样。这个是「引导」,这是第五个。第六个是「如实知见」,就是你作如是观的时候,他就能真实地见到苦集灭道,你就能够真实地: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道真是道,你作如是观的时候。那麽这是第六。第七个是「智者内证」。这个「智者」是什麽呢?就是佛和佛的弟子,这些阿罗汉、这些得圣道的这些菩萨。佛和佛的弟子,这些人都是智者,这些智者他们已经这样子成就了这个法,就是已经有这麽多的圣人这样成就了的。那麽这一共是七样,就是这样来念佛所说的正法。

  从这一共七样来看,第一个「善说」是佛说的,底下「现见」都是讲修行的事,最后一个「智者内证」就是已经有这样成功了的人。从这上看呢,修学圣道不是个难事,不是很难的事情,是可以成就的,而且表示现在就可以成就;「现见、应时」,不是等到将来成就的。在这个《阿含经》上和《般若经》、《宝积经》这些经论上看,得圣道的人,就是听佛说一坐佛法,这一坐说的法,当时就有人得道。在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看,他在安居中;三个月九十天的安居得初果了、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得四禅八定了;也有人七天得初果,有人两个七,有人多少个七;但也有人没有成功,也是有。那麽这样子去念佛所说的正法,就感觉到不是很难,得圣道不是很难的事情。问题是什麽呢?就是你先要学习通达,通达了「观法无我」这事你通达了,然后你这样去观,它就是容易成就。「观一切法空」也是一样,你要明白什麽叫做「空」,然后观这空是很现成的事情。加上了戒、定的增上缘,这个智慧是容易成就的。所以念法的时候能使令你有信心,有坚强的信心。

  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僧随念」就是念随佛修学圣道的这些人,他们已经得初果了、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了,有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样念。这是三宝,三宝这都指圣人说的;僧宝这个地方,是指入圣道的人说的,没入圣道的人是僧,而不能说是宝。在《阿毗达磨论》上倒是很明显的标示出来这个意思。

  所以于「佛法僧随念之行」,念佛、念法、念僧的时候能令我们的心清淨,生欢喜心,这心就不沉没了;心不沉没的时候,这止观的境界就可以现前,这样意思。「佛法僧随念之行,名归依随念」。

  「于趣涅槃行、趣资财行、趣生天行,随念之行,名证随念」,这个「趣涅槃行」,应该说就是佛的八正道就是趣涅槃行。但在六随念里边,佛、法、僧,第四个就是戒,这个「戒」是趣涅槃行,就是它能向前进到涅槃那里去,这个戒是「趣涅槃行」。而这个六随念「念戒」的这个时候,是在忆念自己的戒是清淨的;这个轻戒、重戒我都持得很清淨生欢喜心,那麽这样子为智者所讚,为有智慧的人所讚歎,他不诃责我而能讚歎我,那麽这就是念戒,叫「戒随念」,也是生欢喜心。

  佛、法、僧、戒、「念捨」,这六随念里面第五个是「捨」。「捨」是什麽呢?就是我能够破除去悭吝心、悭贪的心;我能得到清淨的财、我能够布施去帮助他人,所以叫做「捨」,这个「捨」是这个意思,这是第五。

  第六个是什麽呢?「念天」。六随念最后是「念天」;这个「天」就指四大王众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就是六欲天。念这六欲天怎麽念法呢?是念六欲天的人,为什麽他们能够往生到天上去呢?他们有信、戒、闻、捨、慧,加惭、愧就是七个。就是他对佛法僧有信心;「戒」、他也有戒;「闻」、他能听闻佛法,听闻苦、空、无常、无我的佛法;「捨」、他也有捨的功德,有布施的功德;有「慧」,就是通达四谛的道理,感觉到人生是苦、是无常、是无我的,有这种认识。他有这样的功德的时候他就能生到天上去。那麽这个比丘能这样观察的时候,也观察自己我也有这样功德,所以我要死了以后我也能生到天上去,这比丘这样思惟。信、戒、闻、捨、慧,那麽这样念天,念天是这样念法的。

  这样说这个「趣涅槃行」就应该属那个「戒」。「趣资财行」就是那个「捨」。「趣生天行」就是「念天」。我也具足了信、戒、闻、捨、慧。我们初学佛法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要具足这五种功德;对于佛法僧要有信心;第二个要持戒清淨;第三要多闻,多闻佛法;再有捨、要弃捨悭贪的垢;慧、就是要通达四谛,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但简单的说就是通达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要心里面能够有这样的正念。那麽具足了这正念,当然这五种念也还是有深有浅的。

  这样子这叫做「趣涅槃行、趣资财行、趣生天行,随念之行,名证随念」,就是自己成就了这样功德,而能这样随顺的忆念。这是在(陵本十四卷二十页)里面有解说,「如是名为六种随念」。「谓由此故,修六随念」这文是这样意思。

  「又依自增上生事及决定胜事」,这底下解释这个「或复思惟随一妙事」这个怎麽解释呢?就是「又依自增上生事」,这个「增上生」这句话就是属于人天善法;说我现在是人,我在人的世界我有这麽样一个程度,但是我希望我能够具足了六随念,具足了五戒十善,使令我将来的生命还好过现在,比现在还能够如意,叫「增上生」,就是殊胜的生命,更圆满的生命。我不能修这个出世间的圣道,但是我世间上的这个生命,我能得到一个更圆满的生命;不但是不堕落三恶道,在人天里面我也感觉到特别的殊胜,那叫做「增上生事」。「自增上生事及决定胜事」,这个「决定胜」就是出世间的圣道。「增上生」这件事不是「决定胜」,因为有可能我生到天上去,或者再来人间享受宝贵,又可能迷惑了,对于佛法没有信心也可能做恶事,有可能会跌倒了有可能又跑到三恶道去了,所以不是决定胜利的。若是你能修学无漏的戒定慧,那得了圣道,那一定是胜利而不会再退下来的,所以叫做「决定胜」。

  「又依自增上生事及决定胜事,谓已身财宝盛事作意思惟发生欢喜,是名思惟随一妙事」,这里解释这个「增上生事」。「谓已身财宝盛事」,谓自己所成就的圣财,「财宝」不是世间的财宝,就是在佛法里面得到的信、戒、闻、捨、慧,这是财宝,这是一个殊胜的作意,在这个殊胜的事情上作意。「思惟发生欢喜」,我原来是很普通通的人,我现在发财了,我有了圣财;信、戒、闻、捨、慧;我将来不会跑到三恶道去,一定在人间或在天上享受这种清淨的富乐,那麽心裡就生欢喜心。

  这个是从佛法讲善恶的缘起来观察,而不是强调、不是注重现在的安乐,不是注重眼前的安乐,而是注重将来的生命;我将来我能够有更好的成就,注重这件事。如果只注重现在,将来若是不注意的话,那是危险的,可能苦恼了。这样子思惟就发生了欢喜心。所以「或复思惟随一妙事」发生欢喜心,「是名思惟随一妙事」。

  「如是思惟随顺修道诸欢喜事,随顺证得极清淨道及果功德,名顺清淨作意」,那麽这个就是属于那个「决定胜」的事情。这样的思惟「随顺修道」,那就是戒定慧了、就是八正道,那麽这是一个特别值得欢喜的事情。「随顺证得极清淨道」,前边是说自己这样学习修行,这一句话是「证得」,你成就了初果、二果、三果,这殊胜的清淨的功德。「及果功德」就是已经成就了果的功德;有因的功德,有果的功德。那麽这加起来名「顺清淨作意」,这样叫做「顺清淨作意」。

  寅十九、顺观察作意

  顺观察作意者:谓由此故,观诸烦恼断与未断;或复观察自己所证,及先所观诸法道理。

  这是第十九科「顺观察作意」。这个「顺观察作意」是什麽意思呢?「谓由此故」,谓这个修行人,他修行了七天、或者修行了三年、或修行多久了,他有点成就;有成就的时候,他不认为自己决定是有成就,他很谨慎地先观察自己。「谓由此故」,由此顺观察作意故,「观诸烦恼断与未断」,这个人有没有修行其中主要的一个相貌就是断没断烦恼,这个经论上是这样讲,就是观察自己这个贪嗔痴的烦恼是断了呢?是没有断?这叫做「顺观察作意」。观察这个烦恼是断、是没有断?那怎麽样观察呢?就是把自己这个分别心,观察这个色声香味触接触,内心与色声香味触接触的时候,看内心里面怎麽反应,就知道是断、是没断了。

  「或复观察自己所证,及先所观诸法道理」,或者是再观察自己所成就的功德。所成就的功德是各式各样情形,完全是不一样的;那麽你成就了禅定的功德了,你成就了欲界定、未到地定、乃至四禅八定的功德了,你成就了慈悲喜捨四无量心了,种种的功德,或者是你把《大般若经》背下来了,把《华严经》背下来了,那麽这都是「自己所证」。「及先所观诸法道理」,或者是你以前所修行的法门,观察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我、一切法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你观察这样的道理,你观察地很顺,而没有昏沉也没有掉举,而能够忍可于心,「观察道理」。那麽从这些事情的观察,就知道自己烦恼是断是没有断?成就了多少地功德?这叫做「顺观察作意」。

  寅二十、力励运转作意

  力励运转作意者:谓修始业未得作意者所有作意。

  这是第二十科「力励运转作意」。「谓修始业未得作意者所有作意」;「谓修始业者」就是才开始修学圣道的人,就是我们从文字的佛法上的修习,达到了一个程度以后,你正式地修止观了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因为我们无始劫来的烦恼很刚强的,你若想要用止观的法门来调伏这个烦恼的时候,要「力励运转作意」,你要特别地用力量,特别地要用力量。用力量的时候,「运转」就是用止来调伏,或者是用观来调伏,或者是用不淨观、或者是持息念、或者是慈悲观、或者什麽什麽…,就是多方面地来调伏这个贪嗔痴的烦恼,这叫做「始业」,才开始修这个圣道的业,修学圣业。

  「未得作意者」,他还没得到未到地定,还没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还没成就;这个时候,这初开始用功修行都在欲界定里面,还没能得到未到地定,叫「未得作意」,后边有解释。这个时候叫「力励运转作意」,初开始用功修行的时候,是辛苦一点,要「力励运转作意」。「所有作意」,这个修行人他内心的作意,叫「力励运转作意」。

  寅二十一、有间运转作意

  有间运转作意者:谓已得作意,于上慢缓修加行者所有作意。

  第二十一科。「有间运转作意」什麽意思呢?「谓已得作意,于上慢缓修加行者所有作意」,就是这个人他不怕辛苦,又减少睡觉又减少饮食,万缘都肯放下了这样用功修行;没有白辛苦,得到未到地定了,叫「已得作意」。已得作意这个人,他还要继续修行,继续修行的时候,「于上慢缓修行加行者」,他在他的止观里面,他用功修行的时候很缓慢;就是不是特别地精进,就是慢缓修加行的人。他内心里面所有的作意叫「有间运转作意」。这个地方,他运转作意修止观地时候「有间」,就是不全是理想的,其中有间隔、还有一点缺失,这个「间」是这样意思。但是这个缺失,又不是我们初开始用功内心裡边的那种境界,也不是;是已经得到未到地定以后,以后他继续用功修行地时候,其中还有些不圆满,叫做「有间」。

  「有间」我们知道,得未到地定的人虽然是心里面有一点定了,但是他烦恼没有完全清淨,他还是有欲心、高慢心,各式各样地烦恼还是有,但是很轻微。但是这个人是用功的人,还是修行的,那麽修行的时候他会…,我们前面说这个初禅里面有寻、伺、喜、乐、一心,那个「寻、伺」就是在未到地定里面要修行这个出离的寻伺、不恚寻伺、不害寻伺,就是这些观察、这样用功,还不是纯是色界四禅的境界,所以叫做「有间」,有间缺。他内心里面的所有地作意,叫「有间运转作意」。

  寅二十二、有功用运转作意

  有功用运转作意者:谓即于此勇勐精进、无有慢缓修加行者所有作意。

  这是第二十二科「有功用运转作意」。「有功用」这话还是努力的意思、努力地用功修行。这个人是什麽呢?「谓即于此勇勐精进」;前面是慢缓,「于上慢缓修加行」。这个人不是,他不慢缓,他能勇勐地精进,他不怕苦不惜生命,去静坐去修止观,这个勇勐精进修止观。勇勐精进地修止观没有慢缓地情况,结果他有一个什麽成就呢?是「无间缺运转作意」,他心里面没有间缺了,这就是已经得到色界定了。这个人「即于此勇勐精进、无有慢缓修加行者」的人,他内心里面所有的作意,他这个无间缺,但是要努力才可以。这是第二十二。

  第二十三「自然运转作意」,分两科,第一科是「标」。

  寅二十三、自然运转作意(分二科) 卯一、标

  自然运转作意者:谓于四时决定作意。

  这个「自然」是什麽意思呢?前面是「有功用」就是特别的努力;现在这个「自然」就是不用特别的努力,他就任运地他心里面就与道相应,所以「自然运转作意」。这里边分成四种不同,「谓于四时决定作意」,四个时、他能决定的这样用功修行,那四个时呢?前面是标,这底下列出来。

  卯二、列

  一、得作意时。二、正入已入根本定时。三、修现观时。四、正得已得阿汉时。

  「一、得作意时」,就是由欲界定进了一大步,到了未到地定了,这叫「得作意」的时候,是自然运转作意,这是第一。第二是「正入已入根本定时」;「入根本定」就是色界四禅,「正入」就是现在在入,「已入」就是入了以后了,这个时候也是自然运转作意。「三、修现观时」,第三个就是修苦、空、无常、无我、修四念住的时候,在定里面修四念住的现观的时候,就是现前观察名为「现观」,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就是现在你能够这样修止观,观察修四念住的时候,这个时候也是自然运转作意。「四、正得已得阿罗汉时」,你修现观这时候你得阿罗汉道了、或者已得阿罗汉道的时候,也是自然运转作意。这是分这麽四个时候。

  《披寻记》三八五页:

  自然运转作意等者:此中四时约二清淨差别为论:一、谓世间,二、谓出世间。于世间中复有三别:一、得三摩地,及此中说得作意时。得作意相,如下声闻地释(陵本三十二卷二十页)。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即此中说正入已入根本定时。于此二时所有作意,是名世间清淨作意。又修现观,由内作意无间,有无分别决定智现见智生,是名修现观时所有作意。乃至最后学位,喻如金刚三摩地生,无间永断修道所断烦恼,是名正得阿罗汉时所有作意。从此以后,心善解脱,于诸住中及作意中,能随己心自在而转,随所乐住或圣或天或梵住中、即能安住。随乐思惟所有正法,能引世间或出世间诸善义利,即能思惟,是名已得阿罗汉时所有作意。如是应知出世清淨作意。

  「自然运转作意等者:此中四时约二清淨差别为论」,约两种清淨差别为论,什麽呢?「一、谓世间」,第二是「谓出世间」的清淨。「于世间中复有三种差别」,第一是「得三摩地,及此中说得作意」的时候,得作意的相貌「如下声闻地释」(陵本三十二卷二十页),在这个地方就说到得作意的相貌,就是得未到地定的相貌,你们可以去看一看。

  「二、三摩地圆满」,三摩地圆满就是从得未到地定进一步,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那麽叫作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第三个时间是三摩地自在;就是得到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时候,虽然是三摩地圆满,但是里边还有爱、见、慢的烦恼,那时候是不自在。佛教徒在得到四禅之后,在四禅裡面修四念处,灭除去爱、见、慢烦恼,这个时候就是三摩地自在。这个「自在」和「圆满」有这样不同。「即此中说正入已入根本定时」,是这个意思。

  「于此二时所有作意,是名世间清淨作意」,就是「得作意时,正入已入根本定时」,这是叫作「世间清淨作意」;按世间人的立场来说,这个人就是清淨了。得了四禅了就算是清淨了,他的爱、见、慢也没有了,就是清淨了。

  「又修现观」,这是第三个,「现观」是什麽呢?「由内作意无间有无分别决定智现见智生,是名修现观时所有作意」,这个「由内作意」就是在你得到未到地定,或者得到色界四禅,你在奢摩他里边你能够修止观、修四念处,能够「无间」。

  我们从《大智度论》上看,从现在《瑜伽师地论》上看,都是在定里边修止观,修观是在定里边,而不是说从禅定出来去修观,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头几天,你们没有去,在北院那位传道法师,传道法师也是很用功学习佛法的人,但是他说这麽一句话:「从定里边出来修观」。当然他也有根据,但是我们去看《解深密经》,《解深密经》有「分别瑜伽品」,你从那儿上看,乃至从这个文上看,都不像是从禅定出来修观,是在定里边修观,都是这个意思。但是其中有一样事儿我们也应该明白:我们现在用功修行,我们现在没得定,我们也先寂静一会儿,把这心或者是用数、随、止这三个方法,或者是修数息观,或者修不淨观,或者是以息为所缘境,或者是随息的所缘境,或者以心为所缘境,或者是以诸法空为所缘境,总而言之心在那里定一会儿,然后再修观;这个不能说是在定里面修观,因为我们没得定嘛!这不能说。若是已经成就定了,是在定里面修观。各位可以注意,若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可能也不大注意这个事;提出这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印象会深刻一点。你就会知道,究竟是在定里面修观呢?是出定修观?你就会明白了。你有了这麽一个注意了一回,从经上看就能看出来:「由内作意无间,有无分别决定智现见智生」,这个「内作意」就不是外,就是在定里边作意,而不是在定外边,在定里边。

  「作意无间」就是这个人特别精进。「由内作意无间,有无分别决定智现见智生」「有无分别」,这是说你见到诸法实相的时候,这心是无分别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见到无为法的时候心里是无分别的;有为法、心里面有分别,无为是不能分别的。所以「有无分别的决定智」,这个智慧是「决定」是什麽意思?就是不会退下来的;成就了以后,就是永久是成就而不会失掉的,叫作「决定」。

  「现见智生」,这个智慧是现见的;成就了以后你心里面是明明了了的「现见诸法实相」,而不是听别人讲的,不是;是你内心里现见诸法实相了。这个智慧出现了,「是名修现观时所有作意」,就是修止观的时候的作意;这个时候也是「自然运转作意」。前边「得作意时,正入已入根本定时」这都是属于世间的有为法;说这个人得了未到地定了,这个人得了四禅了,这是世间的事还不是圣人。修「现观时」这是佛教徒在禅定里面修止观成就了,是这样意思,「所有作意。」

  「乃至最后学位,喻如金刚三摩地,生无间永断修道所断烦恼,是名正得阿罗汉时所有作意」,这个「乃至」就是初开始你有了「无分别决定智现见智生」,这是初果,按小乘佛法是初果;按大乘佛法就是初欢喜地。「是名修现观时所有作意,乃至」下面是说阿罗汉,那麽就是二果、三果,经过这两个,到最后的学位,还是属于「学」,就是「阿罗汉向」。在这时候用功修行,你成就了一个三摩地,「喻如金刚三摩地」,就像金刚那麽样坚固不可破坏的三摩地。这个三摩地出现了,「喻如金刚三摩地生,无间永断修道所断烦恼」,这个金刚三摩地的定力出现了,在这「喻如金刚三摩地」里边修四念处、修无我观;还是那「无分别决定智现见智生」,当然这时又比初果又进步了,比初果、二果、三果都有进步。这个智慧生出来,就是「永断修道所断烦恼」,「修道所断烦恼」就是爱烦恼。分别我执、分别法执在初得无生法忍的时候断了。断俱生的我执、俱生的法执,那就是大菩萨;八地以上的菩萨到佛的境界。现在说阿罗汉,就是俱生的我执,也就是那一切的爱烦恼都断掉了,这是修道所断的烦恼。那麽见道所断的烦恼就是见烦恼,现在修道所断的就是爱烦恼,「是名正得阿罗汉时所有作意」,就成功了。

  「从此以后心善解脱」,他的心不为爱烦恼所繫缚,不为见烦恼所繫缚,「于诸住中,及作意中,能随己心,自在而转」。「于诸住中」,有圣住、有天住、有梵住,各式各样的住,及各式各样的作意中;能随自己的意、能随自己的心,「自在而转」,没有障碍。愿意怎麽样就怎麽样;愿意有天眼通,天眼通就现出来;愿意天耳通、有天耳通;愿有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随意自在的示现。「随所乐住」,随你欢喜,你愿意住在什麽地方就住什麽地方。住什麽地方呢?「或圣住」就是空、无相、无愿;「或天住」就是四禅八定;「或梵住」就是慈悲喜捨;这麽多的住里边「即能安住随乐思惟」,你就能安住在里边,随你欢喜思惟的「所有正法,能引世间功德或出世间诸善义利,即能思惟,是名已得阿罗汉时所有作意。如是应知出世清淨作意」。有世间的清淨作意,有出世间的清淨作意;而这麽多的作意,都是「自然运转作意」,这是这样的意思。

  从这自然运转作意来看,也都是在定里边;「得作意时,正入已入根本定时」,自然运转作意是定;「修现观时,正得已得阿罗汉时」,也是在禅定里面,这可以很明白的知道这件事。

  寅二十四、思择作意

  思择作意者:谓毗钵舍那品作意。

  「毗钵舍那」翻个「观」,就是观察、思惟,所以叫「思择作意」。这也可以知道用功修行的时候…。看有些古德的着作裡面看出来,还不确定;修行究竟是有分别呢?是无分别?都是不确定,还有点犹豫的样子。现在我们从《瑜伽师地论》看,明明白白的,「思择作意」就是内心里面是有分别的,当然这是清淨的分别。

  寅二十五、内摄作意

  内摄作意者:谓奢摩他品作意。

  这是第二十五「内摄作意」。「谓奢摩他品作意」,「奢摩他」翻个「止」,就是无分别,无分别作意。「内摄」,心里面不攀缘一切法,摄心在禅定里面无分别;但是这个无分别也还是作意,就是「引心取境」。这个触、欲、胜解、念、定、慧,这个「定」是个心所法,还是心;但是心安住在所缘境上不动、明静而住,所以还是「作意」。

  寅二十六、淨障作意

  淨障作意者:谓由此故,弃捨诸漏,永害麤重。

  第二十六科「淨障作意」。「淨障作意」是什麽呢?「谓由此故,弃捨诸漏,永害麤重」,也就是有止也有观、有观也有止修这四念住的话,就能够「由此淨障」的作意就能「弃捨诸漏永害麤重」,就是能断烦恼了,是这样子意思。

  《披寻记》三八六页:

  弃捨诸漏永害麤重者:此中初句谓断诸缠,次句谓断随眠。

  「弃捨诸漏永害麤重者:此中初句」,就是「弃捨诸漏」这一句「谓断诸缠」,这是把一切烦恼的现行的活动息灭了,弃捨了一切烦恼的活动,这是「诸缠」。「次句谓断随眠」,「永害麤重」就是把烦恼的种子消灭了,消灭了以后,永久也不会再有烦恼了,所以叫「永害麤重」。

  寅二十七、依止成办所行清淨作意

  依止成办所行清淨作意者:谓由此故,依离一切麤重之身,虽行一切所缘境界,而诸烦恼不复现行。

  「依止成办所行清淨作意」第二十七科;这句话什麽意思呢?「谓由此故,依离一切麤重之身,虽行一切所缘境界而诸烦恼不复现行」。这个「依止成办所行清淨作意者」:「谓由此故」,也就是由于你不断的用功修行。「依离一切麤重之身」,就是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的这个身体「离一切麤重」,还是你的身体,但是你的身体里没有麤重了,「离一切麤重」的身体。

  「虽行一切所缘境界」,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虽然也在一切境界上活动,「行」就是活动,「而诸烦恼不复现行」,但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里边没有烦恼活动,烦恼不再活动了,这就叫作「依止成办所行清淨作意」。这「依止」就是你这身体,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由于不断的努力成办了清淨的功德;你有无漏的戒定慧了,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去面对色声香味触的时候,心里面没有烦恼了,这个时候的作意叫做「依止成办所行清淨作意」。

  寅二十八、他所建立作意

  他所建立作意者:谓诸声闻所有作意;要从他音、乃能于内如理作意故。

  「他所建立作意者」,这是第二十八。「谓诸声闻所有作意」,就是听佛说法而修学圣道的这些人,他们内心的作意。「要从他音」,他一定要从「他」、从佛说法的法音去学习,「乃能内如理作意故」,他才能够在内心里面去有止观的作意,才能修学戒定慧的;不然他自己不能,那麽叫做「他所建立作意」。

  这是二十八;二十九「内增上取作意」。

  寅二十九、内增上取作意

  增上取作意者:谓诸独觉及诸菩萨所有作意;以不从师而觉悟故。

  这个「独觉」就是出现在没有佛,没有佛法的世界,那麽他就自己能得圣道,这人是谁呢?就是「独觉」。「独觉及诸菩萨所有作意」,「菩萨」当然也是入圣位的这些菩萨,那他也可以这样。「以不从师而觉悟」,他不须要依赖师长的教导,他就能觉悟圣道,所以他的作意是「内增上取作意」,就是他心里面有强大的善根,他就能够…也一样的观察所缘境叫做「取」,他就觉悟圣道了。这就是他以前,前多少个生命,遇见佛的多、听佛说法听得多、他栽培的善根特别多,就是「久种三多」,所以他不遇见佛的时候,「不从师而觉悟」,叫做「增上取作意」。这底下第三十「广大作意」。

  寅三十、广大作意

  广大作意者:谓诸菩萨为善了知生死过失出离方便,发弘誓愿趣大菩提所有作意。

  「广大作意」是什麽呢?「谓诸菩萨为善了知生死过失出离方便」,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善了知」,这个「善」或者是善巧、或者当「能」字讲;能了知生死是有过失的,生死中没有可爱的事情,是有过患的。「出离方便」,他又能够了知出离生死的法门,叫「出离方便」。这样子「发弘誓愿」,于是乎他建立广大的一个誓愿。广大什麽誓愿呢?「趣大菩提」,我想要得无上菩提、要广度众生,有这样的作意。这是第三十。底下第三十一「遍行作意者」怎麽讲?

  寅三十一、偏行作意(分二科) 卯一、世尊

  遍行作意者:谓佛世尊现见一切无障碍智相应作意。

  「谓」这个得无上菩提的世尊,他能现见一切法;不管是众生和众生的世界,一切一切都没有障碍、都能通达,这样的作意就是「遍行作意」。一切的境界他都能够通达无碍,所以叫做「遍行」。这是第一科,第二科是「菩萨」。

  卯二、菩萨

  若诸菩萨遍于三乘及五明处,方便善巧所有作意。

  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不但对于佛法通达无碍,他也通达「三乘」:通达声闻、缘觉,他也能明白。「及五明处」,「五明」就是内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还有声明,这五明;在这五明里面也能方便善巧的通达无碍。内明是属于佛法,其他的四个明属于世间法,菩萨都是通达无碍,这样子才能够广度众生的。他所有的作意也名之为「遍行作意」。「遍行作意」这分两科,第一科就是指世尊,第二科是指菩萨。

  这一科解释这四十个作意解释完了。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至善圆满的教育还是要从孝亲尊师上扎根 佛陀的教诲,第一就是教我们孝养父母,知恩报恩。孝养父母是觉悟的行为,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孝养父母的。孝顺是随顺性德,不是随顺烦恼,不是随顺无理的要求。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人懂得孝亲,而后才知道尊师,所以至善圆满的教育还是要从孝亲尊师上去扎根。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