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102
2014/9/4   热度:209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102 未七、缘起缘性(分二科) 申一、辨缘性(分二科) 酉一、举无明望行(分二科) 戌一、问 问:无明望行,为几种缘? 「问:无明望行为几种缘?答:望诸色行为增上缘,望无色行为三缘,谓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现在是第七科「缘起缘性」。「缘起」就是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一共是十二支;「缘性」就是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就是「因缘的体性」,因缘…缘起的差别性,叫「缘性」。这一段裡面分成两科,第一科是「辨缘性」,第二科是「释妨难」。现在第一科来说这个因缘的差别性,这麽讲好了。分成两科,第一科「举无明望行」。分两科,第一科是「问」,第二科是「答」。现在是问。 「无明望行,为几种缘?」这个十二缘起的第一支是无明。「无明」在前面我们解释过,无明是什麽?是心法。有色法,有心法,无明是心裡面的昏昧性。「望行」第二支是行。这「无明」和「行」相「望」,就是相对的时候,为几种缘?无明对行来说,无明有几个力量来帮助这个行呢?是这个意思。这个「行」的生起,无明给它多少力量,或者这麽讲也可以。就是给它做几种缘。一共就是四种缘,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一共四个缘。「无明」对行来说,它能给它做几种缘,做几个力量呢? 戌二、答(分二科) 亥一、辨二种 答:望诸色行为增上缘,望无色行为三缘。 这底下是回答,回答分两科。第一科是「辨二种」,辨别两种情形,那两种呢?色行,无色行。「望诸色行」,这是一种;「望无色行」,这又是一种。 无明缘行这个「行」,分两种行,一个是色行、一个无色行。这个「行」这个字,一共是分三种行,这身行、口行、意行,身、口、意三行。身口意三行裡面,这个身行、口行呢呢?是属于「色行」,是有形相的;这个意行呢?是心法,不是地水火风,那麽就叫「无色行」,是这样意思。 这两种行,「无明望行」,这个无明若对色行来说它有几种缘?是什麽力量呢?「为增上缘」,无明对这个「色行」来说,它在四缘裡面是增上缘,就是帮助它起来活动,帮助它生起活动,那麽就叫做增上缘。这个身的活动、语言的活动,无明都能有力量帮助它们,就是这麽一个缘,帮助它们生起活动。这个无明是心、是心法。这个心帮助身活动,帮助语言的活动,这当然是很顺理成章,这应该是说得过去了。 「望无色行为三缘」,无明若对「无色行」,对这个意行,那麽内心的活动,指内心的活动来说,那个「无明」能给它几种力量呢? 亥二、释三缘 谓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谓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就是三种。三种,第一种是「等无间」,等无间我们前面讲过好多次了,就是前一刹那心过去了,倒出来一个空位,后一刹那才能生起,这就叫做「等无间缘」。前一刹那灭去了,后一刹那才能生起,有这麽一个缘。如果它不灭,后一刹那不能生起,那就没有等无间缘。现在这个无明「望无色行」,就是望心行,对心行来说,第一个缘就是「等无间缘」。 第二个是「所缘缘」,就是次一刹那心要依前一刹那心为缘,才能生起,生起来以后又能去缘前一刹那的心,所以就是「所缘缘」。 还有一个是「增上缘」,增上缘就是帮助它活动,次一念心生起来帮助它活动,做种种的活动,它都能有助力。这样说呢?无明这个心法,对于「无色行的心法」有三种缘;对于「色法」只有一种缘-「增上缘」,有这样的差别。第一科是「辨二种」,第二科是「释三缘」,解释这个三种缘。 酉二、例馀支相望(分二科) 戌一、标例 如是馀支,为缘多少,应如此知。 「如是馀支,为缘多少,应如此知」,这无明望行是这样子,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乃至生缘老死…其馀的支,它有多少缘也应该这样子可以知道了,这就是说的这麽一个缘。「标例」,这是第二科「例馀支相望」,前面说无明望行,那麽例馀支相望也就应该知道多少了。分两科,第一科是「标例」。第二科「别辨」,别辨裡面先「约有色支辨」。 戌二、别辨(分二科) 亥一、约有色支辨 谓有色支望有色支,为一增上缘,望无色支为二缘,谓所缘缘、及增上缘。 「谓有色支望有色支,为一增上缘」,这个有色的支望有色支,什麽…那一支是有色支呢? 譬如说这个名色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这个名色这一支,这个名是心法,色就是色法了。这个有色支望有色支,望六处,名色缘六处。六处裡面眼、耳、鼻、舌、身,这五处是「色支」;意处就是心法,就是「无色支」了。所以名色裡面的「色」,要对六处来说就是「有色支望有色支」,有色与有色相望。相望,看看他们的关係,在四缘裡面是那一种关係呢?「为一增上缘」,只有一个缘,就是增上。前面的四大、名色裡面的四大,能逐渐的、逐渐的加强前五处的成就,就是这麽的一个缘。 「望无色支为二缘,谓所缘缘及增上缘」,就这有色支若对无色支来说,对无色支来说,那是一个呢?就是有望于生(我们或者说这个望于生),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这个「有」这个字就是无明缘行那个「行」,裡面也有心,也有无色支、也有有色支。身口就是「有色支」,意就是「无色支」了。现在说那个「有色支望有色支」,那麽就是望生、有缘生。「生」呢?就是识缘名色,就是名色,裡面也有色、也有无色。若有色就是拿一部份,就是这两支拿出来一部份,就是有色支对有色支,那就是谓一个缘,就是「增上缘」了。 或者生缘老死,「老死」裡面,这老裡面也有心,也有无色支,也有有色支。四大衰退了,那就是「有色支」;这个念慧衰退,就是「无色支」。「老」这个字是通于「有色支」,通于「无色支」。念慧衰退是心,是「无色支」;四大衰退,诸根衰退,那就是「有色支」。 那麽生缘老死那个「生」,生就是名色支,名色支裡面有色,就是有色支对有色支。若是对于「老」裡面的无色支,那就是有色对无色。 「谓有色支望无色支为二缘,谓所缘缘及增上缘」,这个「所缘缘」是心法,才有所缘缘。那个念慧它能缘这个生支,也有「增上缘」的力量。 亥二、约无色支辨 若无色支,望有色支,唯为一缘;望无色支为三缘,谓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若无色支,望有色支唯为一缘」,无色支望有色支,刚才也讲过了。这无明缘行,无明望行,那麽就是无明是心法,是「无色支」。「望有色支」,就是「行支」裡面有一个色支,有个色。「唯为一缘」就是「增上缘」了。 「望无色支为三缘」,这个无色支望无色支,譬如说「爱缘取」,爱是心法,是无色支,取也是无色支。就是无色支望无色支它有三个缘,一个是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这样子一共是四句,统统讲过了。 申二、释妨难(分二科) 酉一、不说因缘难(分二科) 戌一、问 问:何故诸支相望无因缘耶? 前面是说「辨缘性」,就是在十二缘起裡面辨别这个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辨别这四个缘。这以下是「释妨难」,解释其中有些不…有些妨碍的地方,分两科,第一科是「不说因缘难」。 在四缘裡面,前面讲这一段裡面,只说到增上缘、等无间缘、所缘缘,没有说到「因缘」,所以这是个问题,就提出来。 「问:何故诸支相望无因缘耶?」四缘裡面没有说「因缘」呢?这是什麽道理呢?这是问,底下回答。 戌二、答 答:因缘者,自体种子缘所显故。 这个「因缘」不是说彼此相望,这个支和那一个支相对望,不是这样。「因缘」是自己和自己来相望的。自己和自己相望的。譬如无明,就是无明的种子能生起无明的现行。譬如爱烦恼,生起爱烦恼的现行。六处,六处的种子生六处的现行。它不是和别的支相望,是自己和自己相望,那叫做「自体种子缘所显故」,自家的种子来显示这个因缘的道理。 而现在这个文是诸支相望,无明支对行支、行支对名色支、名色支对六处支、六处缘触、触缘生、生缘老死,都是在现行上的法上相望的,没有谈到「自体种子缘所显」的意思,所以没有提到「因缘」。当然是有因缘的,每一法都有因缘,可是这裡就没有提这件事,是这麽意思。 酉二、说依因果难(分二科) 戌一、问 问:若诸支相望无因缘者,何故说言:依因果体性,建立缘起耶? 「问:若诸支相望无因缘者」,这底下第二科说「依因缘果难」。你说不依因缘,为什麽又说依因缘果呢?这又是一个问题。也是分两科,先「问」然后「答」。「答」中分两科,「总明摄」,总明它们有该摄的道理,也有因缘的道理。 「问:诸支相望无因缘者」,若是说现行的十二缘起,不谈种子,就是活动出来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彼此相望,就不需要谈到因缘,若这样的话,「何故说言依因果体性,建立缘起耶?」那你又为什麽说依这个因果的体性,因的体性、果的体性来建立十二缘起呢?这样说就有「因缘」的意思了,怎麽能说没有呢?问,底下就回答。「总明摄」,总明也包括这个意思。 戌二、答(分二科) 亥一、总明摄 答:依增上缘所摄,引发因、牵引因、生起因故,说名为因。 「答:依增上缘所摄,引发因、牵引因、生起因故,说明为因」,前面说「因果体性建立缘起」这个话,还不是依因缘的意思来讲的,是「依增上缘所摄」的,所摄属的「引发因、牵引因、生起因」,这三因都是属于「增上缘」,都属于增上缘。属于增上缘的引发因叫做因,牵引因叫做因,生起因叫做因,所以叫做「因果体性建立缘起」,还不是说决定是指因缘说的,当然这裡面是包括着因缘在裡面的。 这个牵引因和生起因、这个引发因,这说了三个因。引发因,牵引因,生起因,前面那个十因四缘裡面有解释过。这个《披寻记》裡面说的也很好: 《披寻记》三一二页: 依增上缘所摄引发因等者:《缘起初胜法门经》说:唯依一增上缘说无明缘行,次第乃至生缘老死。此增上缘复有二种:一远,二近。当知远增上缘,即此所说牵引因;近增上缘,即此所说生起因。前能引后,展转增胜,即此所说引发因。是故经说唯依一增上缘。此中三因,如前〈有寻有伺地〉释。(陵本五卷十页) 「依增上缘所摄引发因等者」,这《缘起初胜法门经》裡面说,唯依一个增上缘说无明缘行,次第乃至生缘老死,此增上缘复有二种,一个是「远」的增上缘、第二个是「近」的增上缘。当知「远」的增上缘是什麽呢?即此所说的「牵引因」。 这个牵引因是什麽呢?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是「牵引因」。它引什麽呢?引出来识、名色、六处、触、受,这是「牵引因」。 「近」增上缘,即此所说「生起因」。这个「远」的增上缘就是「牵引因」;「近」的增上缘就叫做「生起因」。 生起因是什麽呢?(就是触缘受,触缘受不在内),就是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样爱取有就是「生起因」。这个爱取有这个生起因这个话,为什麽叫做「近」增上缘呢?约它和生老死相近,爱取有就是生老死了,它近。若是前面的无明缘行,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对生老死来说就是远了一点,所以都是增上缘。但是有远、近之别,有远近之别立的名字就不同,一个是牵引因,一个是生起因,是这样意思。 还有一个因就是…「引发因」怎麽讲呢?前能引后展转增胜,前一支引起了后一支,无明引起了行、行引起识、识引起名色、名色引六处、就是生引老死,这叫做「引发因」。 引发因是通于牵引因和生起因的,所以这三个因是不同的,故名为因,就是这麽回事。 这样子说牵引因是远一点,生起因是近一点,有远近之别。在这裡面譬如说爱缘取,当然也有一个因缘的意思、也有因缘的意思的,也不能说没有。 亥二、别配属(分三科) 天一、引因摄 问:几支是引因所摄?答:从无明乃至受。 这底下「别配属」,前面是「总明摄」。这底下别配属,各别的来配这个两种因。 「几支是因缘引因所摄」,在十二缘起裡面那几个支是属于「引因」的呢?「答:从无明乃至受」,这个无明、行,这是「能引支」。识、名色、六处、触、受是「所引支」。这是一个能引,一个所引。 天二、生因摄 问:几支是生因所摄?答:从爱乃至有。 就是爱缘取、取缘有,这就是「生因所摄」。 天三、二果摄 问:几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摄耶?答:于现法、后法中,识等乃至受,于生老死位,所摄诸支。 「问:几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摄耶」,这个生因所摄,能生因就是爱取有,所生的就是生老死了。这裡面又问,又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二果摄」。「几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摄耶?」它是「生因」和「引因」所造成的果,这造成的果有几支呢?这是问。 「答:于现法、后法中,识等乃至受,于生老死位,所摄诸支」,那就是「生、引二因果所摄」。「于现法中」,就是现在的生命体裡面,有「识、名色、六处、触、受」一共是五支,这五支是「引因」,「于现法中,识乃至受」。「于后法中」呢?后法中就是「生老死」,后法中加上了「爱取有」,加上爱取有去熏习「识、名色、六处、触、受」,这个就变成了「生因」了。就是有爱取的熏习,这个「识、名色、六处、触、受」,就叫做「有」,就叫做「生因」;若没有爱取的熏习,「识、名色、六处、触、受」,就叫做「引因」。有熏习,叫做「生因」;没有熏习的时候,叫做「引因」。生老死呢?就是这个生因的果,生因的果。 所以这样说呢?「生引二因果所摄」是谁呢?就是现法、后法中的识、名色乃至受,它就是「引因」,它也是「生因」。由此引因、生因感得生老死的果。这生老死是果,这就是二因所得果,这就是这一句话,「于生老死位所摄诸支」,那就是「生、引二因」所得果,这样意思。 未八、缘起分别缘(分九科) 申一、十二支次第分别(分二科) 酉一、辨为缘(分十一科) 戌一、无明缘行(分二科) 亥一、望与无明为缘(分二科) 天一、约不如理作意辨(分二科) 地一、问 问:若说无明,以不如理作意为因,何因缘故,于缘起教中不先说耶? 这是第八科。前面是第七科,这第八科缘起的「分别缘」,分别这个它为什麽是缘?为什麽它是缘?这个无明,为什麽它是十二缘起裡面的一个缘?这是分别这个缘,分九科。第一科是「十二支次第」的「分别」,分两科,第一科「辨为缘」,辨别为什麽它是缘。又分十一科,第一科是「无明缘行」,先解释这一科。这一科又分两科,第一科「望与无明为缘」,又分两科,第一科「约不如理作意」来「辨」别。第一科是「问」。 「若说无明以不如理作意为因」,这在《阿含经》有这个说法,《阿毗达磨论》上也是这样说,说是十二缘起裡面第一个是无明,「无明」有没有因缘,有没有因呢?「无明以不如理作意为因」,因为有「不如理作意」,才引起「无明」的。无明是怎麽来的呢?由不如理作意来的。你不合道理的分别心,就会引起无明的活动,是这样意思。 若是这样的话「何因缘故于缘起教中,不先说耶?」在这麽多…很多的经裡面说到「缘起」的时候,没有先说这个不如理作意呢?「无明」是由「不如理作意」生起的,为因生起的,那麽只说无明,为什麽不说不如理作意呢?提出问题。底下回答,回答分四科,第一科「标」。 地二、答(分四科) 玄一、标 答:彼唯是不断因故,非杂染因故。 这个十二缘起裡面没有说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是无明的因,因不如理作意而有无明的生起,那为什麽不说不如理作意呢?这底下回答,「彼唯是不断因故」。彼不如理作意「唯是」,只是不能断无明,不能使令无明中断的一个因由。 「非杂染因故」,它不是无明杂染的原因。无明杂染不是由不如理作意来的,所以就没有说不如理作意。这十二缘起裡面没有说不如理作意,不说不如理作意有两个理由,一个是「不断因」、一个「非杂染」。不如理作意不是杂染,一个不是断无明的因,要把无明消除了,不是不如理作意,不是它。这前面是「标」,这后面解释。 玄二、徵 所以者何? 为什麽这样讲呢?底下又回答。前面先解释,解释分两科,第一科「由非染污」,因为不如理作意不是染污的。 玄三、释(分二科) 黄一、由非染污 非不愚者起此作意,依杂染因,说缘起教。无明自性是染污,不如理作意自性,非染污,故彼不能染污无明,然由无明力所染污。 「非不愚者起此作意」,这个不如理作意,它也是个有为法,谁生起不如理作意呢? 「非不愚者」,不是那个没有无明的人。就是有无明的人才会生起不如理作意,就是这样。这样说呢?无明以不如理作意为因,不如理作意还以无明为因,互相为因缘而生起的,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 「依杂染因说缘起教」,这个依杂染因说缘起教,说这个十二缘起的圣教,它裡面有原则的,,什麽原则呢?要是染污的,才把它列在十二缘起裡面。 「无明自性是染污」,列出无明来了,什麽原因呢?无明它的体性是染污的,不是个好的,是有污染,所以把它列在无明裡面。 「不如理作意自性非染污」,它不是染污性,就不符合缘起的规则。「故彼不能染污无明」,这个非如理作意,虽然能够为无明作因,但是它不能染污无明,因为它没有染污,不如理作意这个时候还没有染污。「然由无明力所染污」,那麽不如理作意,它本身是不染污的,但是由无明的力量把它染污了,把不如理作意染污了。 这样情形呢?不如理作意不是最初的,所以不说它,十二缘起裡面不说它了,不说它的名字。不说它的名字,就是它不是杂染法,它也是在无明以后生起的。因无明故所以有不如理作意,所以不把它列在前面,是这样意思。 黄二、由非业因 又生杂染业烦恼力之所熏发,业之初因,谓初缘起。 这是第二科「由非业因」。这个「不如理作意」不是「业杂染」的理由,不是业杂染的原因,所以也就不列在「缘起」裡面。这底下说明这个道理,「由非业因」。 「又生杂染业烦恼力之所熏发」,这个「生杂染」,就是色受想行识在五道裡面现起来,在五道裡面现出来色受想行识了,那都是染污的。这个染污是怎麽来的呢?是业「所熏发」,是你造了或者福业、或者是非福业、或者不动业,得到果报了,才有这个「生杂染」的现起,是这样。这个「生杂染」是业所熏发,「业之初因谓初缘起」,所以把它列在无明裡面,生杂染是业所熏发,业之初起「谓初缘起」就是「无明」。 「生杂染」呢?是「烦恼力之所熏发」,不但是业,还有烦恼。烦恼的力量来熏发它,它才能够现形,它才能够成为果报,是这样子。所以是…这个生所以是杂染的关係,就是业的杂染的力量,烦恼杂染的力量,没有提到不如理作意,这裡面没有不如理作意的事情。 「业之初因,谓初缘起」,业的开始的那个因缘,那就是最初的缘起就是「无明」了。 玄四、结 是故不说不如理作意。 「是故不说不如理作意」,所以就不提这个不如理作意了。因为不如理作意它非染污,它不应该排在十二缘起裡面;第二它为无明作因缘,但是无明也为不如理作意为因缘的,所以它不是最开始的一个。所以不能够把它排在十二缘起裡面,这是解释这个问难这个事情。 天二、约自体辨(分二科) 地一、问 问:何故不说:自体为自体缘耶? 「问:何故不说自体为自体缘耶?答:由彼自体若不得馀缘,于自体杂染不能增长亦不损减,是故不说」。这是第二科「约自体辨」。前面是「约不如理作意辨」,现在第二科「约自体辨」,约不如理作意辨别无明。现在约无明自体说,它本身来说。分两科,第一科是「问」。 「何故不说:自体为自体缘耶?」什麽原因不说「无明」的自体,为「自体作因缘」呢?过去的无明为现在的无明作因缘,可以这样说吗?为什麽不这样说,要说不如理作意为无明之因呢?这样说。这底下回答。 地二、答 答:由彼自体,若不得馀缘,于自体杂染,不能增长、亦不损减,是故不说。 由彼无明的自体,无明这一法就是我们的心,这一刹那心就是无明,这个无明的自体若不得其他的因缘来影响它的话,无明自体的杂染它不能增长,它也不损减、也不减少。若得到其他的因缘,得到如理作意的因缘,得到其他种种戒定慧的因缘,那无明逐渐逐渐的就损减了,所以不是它本身就能够有这个作用。 「是故不说」。所以没有说无明自体为自体因缘,没说这个话,就是它本身没有这个力量,所以不说了。 亥二、望与行为缘(分三科) 天一、约二愚辨(分二科) 地一、问 问:何因缘故,福行、不动行,由正拣择功力而起,仍说用无明为缘耶? 这是第二科「望与行为缘」,前面说「自体辨」,现在说「望与行为缘」。 「何因缘故福行、不动行,由正拣择功力而起,仍说用无明为缘耶?」这个问题也有意思。是什麽理由、什麽原因这个「福行、不动行」也是以无明为缘起呢?说这个意思。这个「福行、不动行,由正拣择功力而起」,这是由于那个人是一个有正确的智慧的人,有正确智慧的人的观察,应该做好事,不要做坏事,所以「正拣择」的力量生起这个福行、生起不动行的。这个福行、不动行还是由智慧发动的。比如作三恶道的事情,那当然是由无明发动的,是烦恼发动的。 现在这裡说是福行、不动行是由正确的智慧(「拣择」就是智慧),智慧的能力所发起,所创造的,应该说这个「行」,就应该说是由如理作意发动,就是对了,为什麽「仍说用无明为缘」,由无明的因缘就会发动出来福行、不动行呢?这个是不合道理嘛!「答」,这底下回答。 地二、答 答:由不了达世俗苦因为缘,起非福行;由不了达胜义苦因为缘,生福及不动行,是故亦说彼以无明为缘。 「由不了达世俗苦因为缘,起非福行」,这裡还是说由无明为缘而生起,它还是有道理的,怎麽说呢?「由不了达世俗」,由于有无明的关係,不明白「世俗苦因为缘」世俗的苦因为缘是什麽呢?就是世俗的人,一般社会上的人,也知道这是苦。比如老病死,人都是感觉到是苦,没有一个人认为这是乐的。说爱别离,我们社会上的人也知道是苦,怨憎会也知道是苦,所以这些苦恼都是世俗的人就知道,但是若是有了无明,他就不知道,他不了达世俗苦因缘故。「起非福行」,就是造作了很多罪过的事情,而这些罪过的事情就使令你去受苦的,到地狱受苦、到畜生、饿鬼道去受苦,或者在人间受苦。你不知道你做了这种事情,将来是要受苦的,那麽这个不知道就是无明,所以「仍说用无明为缘」,这样意思,这是一段。 「由不了达胜义苦因为缘,生福及不动行」,不了达世俗苦因为缘就会造恶业,第二个造福业、不动业,那是那一个无明造的呢?由彼「不了达胜义苦因为缘」,由于那个人,就是我们了,不明白,从胜义谛上来看,天上的人还是苦。人间的富贵荣华也好,天上的富贵荣华,乃至到色界天、无色界天的那个最殊胜的禅定,那还是「胜义苦」,在胜义上来说,也都是苦恼的境界,并不是乐,那麽这麽还是「无明」嘛。「由不了达胜义苦因为缘,生福及不动行」,所以他也就会创造一种…这种福德应该是稍微大一点的福报,就是在广大的地区,为人民、对人民有贡献,有贡献的,或者是在佛法僧裡面有大的功德。那麽这个事、这种人,他还是有无明的,有执着心的,他做了功德有执着心,那还是「无明」。「不了达胜义苦因为缘」,他不知道这是胜义苦的因缘。你若不做这种功德,你不能生天;你不修这样的禅定,你不能到色界天、无色界去,那麽这样呢?而去到人间也好到、到天上也好,虽然也是不错。但是在佛菩的萨来看那裡还是苦,并不是乐,所以「由不了达胜义苦因为缘」。 这个「胜义」什麽意思呢?这种苦要通达胜义的人才能知道,就是圣人才能知道。圣人才能知道世间富贵荣华是苦,天上的禅定境界也是苦;凡夫不知道,所以叫做「胜义苦」。那个世俗苦,世间人是知道的;胜义苦,世间人不明白。说是我们没有生到天上去,我们在人间。在人间这个时候,他如果这个心情是不感觉苦,也不感觉乐的时候,不苦不乐的境界这还是苦,但是我们凡夫不知道,要圣人才能知道,所以「胜义」。 所以「不了达胜义苦因为缘,生福及不动」,他就能够去创造这五戒十善的功德,就生福了;去努力的去修行,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他成就了这个「不动行」,就是成就了。 「是故亦说彼以无明为缘」,所以也就说福行、不动行是正拣择功力而起,也是说以无明为缘的。后边这个是说「不了达世俗苦因为缘,起非福行,由不了达胜义苦因为缘,生福及不动行」,这也是「以无明为缘」的,他也不知道这是苦、空、无常、无我。 天二、约三业辨(分二科) 地一、问 问:如经中说:诸业以贪瞋痴为缘,何故此中唯说痴为缘耶? 这底下来辨别这个无明,前面是「约二愚辨」,一个「不达世俗愚」、「不达胜义愚」,这一科讲完了。这底下「约三业辨」,约三业来辨别。「天一、约二愚辨」,「天二、约三业辨」,约身口意三业辨、辨别这件事,分两科,第一科「问」。 「问:如经中说诸业以贪瞋痴为缘」,我们作福业也好、作不动业、作罪业,是从什麽因缘创造的呢?「以贪瞋痴为缘」,不是贪心,就是瞋心、再不愚痴心,所以才会有种种的业的创造。 「何故此中唯说痴为缘耶?」经裡面说以贪瞋痴为缘嘛!你现在为什麽只说「愚痴」的无明为缘,而没有说那贪瞋为缘呢?这样问。这是提出问题。第二科就回答。 地二、答 答:此中通说福、非福、不动业缘;贪瞋痴缘,唯生非福业故。 「答:此中通说福、非福、不动业缘」,这裡面不是个别的说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不是个别的,这裡面是统一起来。统一起来,这三种业通是以无明为缘的,而去造福业、非福业、不动业的。 「贪瞋痴缘,唯生非福业故」,若说是贪瞋痴为因缘,说会造业,它只是造非福业说的。若无明为缘,能造福业、还能造不动业,也能造非福业。若无明为缘,它裡面的涵义就广大了;若只是说贪瞋痴为缘,那个范围是小的,范围小一点。所以「通说福、非福、不动业」,所以就说无明为缘了。 「贪瞋痴缘,唯生非福业故」,如果是经中说以贪瞋痴为因缘,那只是说创造了一些不可爱的果报,所以叫做「非福业故」,非福业所感的苦恼果报。 这是第二科「约三业辨」,这底下第三科「约缘行辨」,也是分两科,第一个问。 天二、约缘行辨(分二科) 地一、问 问:身业、语业,思所发起,是则行亦缘行,何故但说无明缘行? 这解释这个问题。「身业、语业」,身业的活动、语言的活动是「思所发起」,由你的思心所发动你的身业、语业的。由思心所发动出来这件事的,不然它不会去做这件事。身业、语业是思所发起的。 「是则行亦缘行,何故但说无明缘行」,这样说呢?我们的身业、语业的行,也能发起种种有功德的事情,也能这样子的,也有这个力量,「是则行亦缘行」。这样说,这「无明缘行」不只是无明缘行,行也能缘行的,就是我们的行动上的要求能做出来这种事情,所以「行亦缘行」。 「何故但说无明缘行?」为什麽十二缘起裡面只说无明缘行呢?这个道理说得不圆满了!这批评这件事。底下回答。 地二、答 答:依发起一切行缘而说故,及依生善染污思缘而说故。 这裡有两个理由,一个是「依发起一切行缘」,就是这个无明它能发动一切的「行缘」,一切行的因缘,世间上一切的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所发动的一切的事业,就是都是无明发动的。无明「发起一切行缘而说故」,所以说无明缘行,而不去说是身业、语业,思所发起,「行亦缘行」不这麽说,身业、语业。 问身业、语业,这「约缘行辨」,前面是「约三业」说。这个身业、语业是思心所发动的,就是有一个目的的,为了完成那个目的,就发动身业、发动语业去创造去,创造这件事,是这样子。 「是则行亦缘行」,这样说呢?「行」也能为行做缘起,「何故但说无明缘行」,为什麽只说无明能缘行呢?这是提出一个问题,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通常经论裡面都说是无明能发动福行、罪行和不动行,现在提出问题,这思心所也能发动出来身业、语业的行,为什麽不说思所发起,而单说无明发起呢?提出这问题。 「答:依发起一切行缘而说故」,这是第一个理由。这个无明它能够普遍的发动一切的行,为一切行做因缘。福行、非福行、不动行,无明都能发动出来,所以就说无明缘行。若是思心所也能发动出来行,它只能发出身业、语业的行,那就是不是广,不是普遍的,那个涵义是狭的、狭窄的,所以就不说了。 「及依生善,染污思缘而说故」,还有一个原因呢?这个思心所能推动出来的是身业、语业,但是有的时候它的力量不是很强;若是由无明来发动,就是特别有力量,所以「及依生善染污思缘而说故」。 比如说是由思心所能发动出来善的活动,「生善」生出来善的活动,或者是发动出来染污的活动,由内心的思心所发动出来这两种活动。但是有的时候思心所发动出来是无记,并不是善、也不是恶。若由无明发动,那就比思心所来的力量大,所以依无明来发动「生善、染污」的作缘,所以就说无明,而不说思心所了。而思心所发动出来的因缘,也是由无明发动的,所以无明是最根本的,所以就说无明缘行,而不说思心所了,这样意思。 戌二、行缘识(分二科) 亥一、问 问:识亦以名色为缘,何故此中但说行为缘耶? 前面是「无明缘行」,这底下第二科「行缘识」。这个「识亦以名色为缘」,说我们这明了性的识,它的活动,它「以名色为缘」,它要以名色为它活动的因缘,要有名色这个识才能活动,所以名色是识活动的因缘。说是活动因缘,「何故此中,但说行为缘耶」,这十二缘起裡面只说行为缘,说行为识的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而不说名色为识的缘,不那麽说,是什麽原因呢? 亥二、答 答:行为识杂染缘,能引、能生后有果故。非如名色,但为所依、所缘生起缘故。 「答:行为识杂染缘,能引、能生后有果故」,这个「行」由无明发动出来的种种的福行、罪行、不动行,这个「行」它能够为识作杂染的因缘,因为有无明的关係,这个行都是杂染的,能令识杂染,能令识不清淨。 这样创造了以后呢?「能引、能生后有果故」,它就能引发出来识、名色、六处种子的果。能生出来「后有」的生老死的「果」,能有这样的作用,所以就说行为缘识,而不说以名色为缘,就不那麽说了。 「非如名色,但为所依、所缘生起缘故」,这底下是说不以名色为缘的理由。「非如名色」这一支,它但能为识作依止处,为识作所缘境,能令识生起而已,它没有无明的那个力量,能令它「行为识杂染缘,能引、能生后有果」的力量。名色没这个力量,还是由无明这行才有这样的力量。名色没有这个力量,所以说行缘识,而不说名色为识缘、为识的缘。 「为所依」呢?这个名色这个「色」为识的所依,就是前五根。若是第六识,也有第六意根,那就是「名」了,这是「所依」。「所缘」呢?识生起了嘛,又能够缘受想行识。这样说呢?这个名色是识生起的因缘,能生起活动的因缘。但是造种种业那还是「行」的力量,所以说行为缘识,不说名色缘识,不那麽说。 这个我们作善业、作福业,当然是要有一些智慧,要有一些善心所,才能发动这个福业、发动这个不动业。可是呢?这福业和不动业的最后的结果,也还是在生死裡面的事情。在生死裡面的事情,还不是解脱的涅槃,所以也还有无明的成份,还有无明的成份来发动这件事。这个若是造罪过的事情,那就是发动福业的智慧是没有,没有发动福业的那个智慧,那就是说造这个罪业的时候,也还是无明为因缘生起的。全是无明的因缘所生起的。 这个或者用近、远两个字分别,作福业的时候,造不动业的时候,于它直接发动的这个力量,是一种良善的心理活动。或者是相信因果的这种信心,智慧发动的。但是远的方面来说呢?也有无明的力量在裡面。若是造罪业的时候,不管是近、不管是远都是「无明」了,都是无明创造所有的罪业的。所有的罪业都是无明创造的了。 所以发动非福业的时候,和发动福业、不动业有一点不同。现成的文句上说,就是「异熟果愚,发动非福业」,这个「胜义愚,发动福业、不动业」,现成的话是这样意思说的。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句名号包括一切经、一切法门,没有一个漏掉的。所以说,念一声“阿弥陀佛”,就把所有一切诸佛统统都念到,一尊佛都不漏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华严》经上说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