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因果思想


2015/5/23    热度:689   

印光大师因果思想

佛法流传已有两千多年,其博大精深,为现代人所广泛认同,但普通大众对佛法的了解却依然停留在十分粗浅的水平,而且世间人也难得有一个合适的渠道去了解佛法,佛法似乎成了宗教人士的专利品。本来是一个普度众生、利益社会的宗教,却因种种原因,没有充分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竞争的时代,物欲横流,信仰迷失,其实更需要佛法的滋润,才能挽救人心,改变社会。使人人找到精神的家园,回归本有的真我;使社会趋于和谐稳定,天下得以太平。虽然很多人并不怎么了解佛法,但佛法对世人的影响,已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是我们日用不知而已。很多观念如「因果报应」、「普度众生」、「念佛往生」、「极乐净土」等观念早已流传于世,但普通民众,包括一些初学佛的人,对它们的认知却很少,甚至还有很多根本的误解。其中因果报应的影响则可谓深入人心,因其相对于高深的佛法玄理,它易为人知,而且生活中随时有可见可闻的事例为证,所以易为人所接受。但随着现代社会观念的变化,与我们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因果报应思想,也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了,甚至遗弃了。可一旦报应现前时,我们往往又后悔不已,心中不甘承受自招的果报,而一味的怨天尤人。我们可以淡妄它,遗弃它,但因果不会淡忘我们,不会遗弃我们。无论信不信,因果都将伴随我们度过一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如果我们能够对因果观有正确的认识,那么佛法对我们的人生将会有极大的帮助,让我们树立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去接受过去,去把握现在,去改造未来;进而去追求解脱,念佛往生。人生将会从黑暗中迈向光明,从苦海中走向解脱。

因果是一宇宙自然规律,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之一,然而人们对因果的认识多是模糊不清。虽佛法经典对因果有太多系统完备的阐释,但一般人不可能去深入这些浩瀚的经典,更不可能去作一些深入的研究。近代净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对因果有很多精辟的开示,让我们可以不费太多时间精力,就可以对因果有正确的认识,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修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我们跟着印光大师一起来认识因果,了解因果,深信因果吧!

一、常人对因果的误解

俗语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可见人们普遍认识到:一个人行为上的善与恶,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后果,时候一到,必有报应。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遇到为善得恶果、作恶得善报的事,很多人由此开始否认因果的真实性,认为因果报应只是一种空幻的理论,是宗教人士制造出来的麻醉剂,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等。即使学佛的人,也有很多对此疑惑不明。对于这些误解,印光大师在《文钞》中有精辟的论述,可以给我们解疑答惑,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因果报应。

1、故事虽小,影响颇大

一般人对因果报应的理解,大多局限于现世现报,一旦遇到行善遭恶果,作恶得善报的事情,就会对因果报应产生怀疑,念佛人有的甚至动摇信心,这其实是对因果报应的误解所致。《印光大师文钞》中提到一位信佛老太太遭遇车祸的故事,这一故事虽小,但影响却很大,使得那些与她同修的人对佛法中的因果报应产生怀疑和误解。这不但是时下不学佛的人常有的疑问,而且很多居士在学佛过程中也常常遇到如此困惑,现将居士来信摘录于下:

今有一疑问,请求老法师慈悲开示。弟子吃素念佛,已经多年。因为信佛之人,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所护念,天龙八部,大力神王,常随拥护。往世恶业,亦渐消灭,纵有怨怼,不能为害,此乃佛经所说,决非虚语。讵于三月间,接到上海舍亲处来一讣闻,系一极信佛之张太太,吃素已二十余年,常到居士林听经。逢人必劝念佛吃素,心极慈悲行善。不料一日,送素菜与某师兄,在马路上行走,为汽车轧死。后(尸体)为巡捕房收去,至三日后,其家子孙晓得,始去领归安殓。余闻悉之下,非常惊惶,至今疑惑不解,且佛会中人闻之,亦均不安。故特上书,恳求老法师开导,指示所以然之故,何以临终如是之苦,究竟可能往生西方否?(续编上·复周颂尧居士书)

周居士来信中主要谈到两点:一、张太太极信佛,吃素念佛,慈悲行善,为何会遭遇车祸?二、临终遇到如此之苦,是否还能往生西方?这两点,是每一个学佛者尤其是念佛人最关心的。让我们看印光大师的回信:

接手书,知阁下于佛法道理,尚未真明。吾人从无始以来,所做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须知人之修持,果真诚无伪,便能转业,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凡夫肉眼,只能见当时之吉凶事实,不能知过去与未来之因果何如。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惨死,或者由此苦报,便可消灭所造三途恶道之报,而得生善道,或在生有真信愿,亦可往生西方。但吾人既无他心道眼,不敢臆断,谓决定往生与决定不往生也。其可决定者,为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为善而得恶报,乃宿世之恶业果报,非现在之善业果报也……以因果之事,重叠无尽,此因未报,彼果先熟,如种稻然,早种者早收;如欠债然,力强者先牵。(续编上·复周颂尧居士书)

我们先看印光大师在回信中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印光大师说:「吾人从无始以来,所做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须知人之修持,果真诚无伪,便能转业,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凡夫肉眼,只能见当时之吉凶事实,不能知过去与未来之因果何如。」此即告诉我们,无始以来,我们所做的恶业无量无边,如果恶业有体相的话,尽虚空遍法界也不能容受。如此多的恶业,自然非一朝一夕的修行所能转变。而真正认真修行的人,或因修行之力,及三宝加持,而转重报为轻报,转后报为现报。如此观,则受报正是消业也。然而这不是我们凡夫肉眼所能见到的,所以我们不明其原因而妄生疑虑。其实学佛人遭遇此事,也正说明佛法讲因果报应的真实不虚,即使是学佛人也依然在因果之中,逃离不了因果的责难。无论何人,都得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承担后果,这才是真正平等的因果规律。所以过去很多大修行人他们也会承受常人难以理解的一些「恶果」,明白「熟者先报」的道理,就不会疑惑了。

第二,遭受此苦能不能往生?一般人都认为临终要正念分明、善护助念等才能往生。大师言:「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惨死,或者由此苦报,便可消灭所造三途恶道之报,而得生善道,或在生有真信愿,亦可往生西方。但吾人既无他心道眼,不敢臆断,谓决定往生与决定不往生也。」印光大师判断其是否往生,不是看外表,而是看其内在是否有信愿之心,如平时真有信愿,则决定往生,若无信愿,或因消业而生善道。以此说明:往生在信愿,而不在其他。所谓「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也。念佛人闻此,自可着眼于信愿,而不必过于去顾虑死缘了,死缘我们无法把握,信愿则可以自己决定,所以我们只管安心念佛、老实念佛,其他的因缘固然平时可以去预种远因,如常为别人助念,善于照顾他人等等。但果报如何,也只有求阿弥陀佛加持,任凭佛的安排。

2、因果报应,真实不虚

这一小小的故事,为什么会引起震动?大师对产生这一误解的原因做了分析,指出对佛法的不深入和不深信才是造成误解的根源,而不是因果报应有误,同时批驳了不信因果的邪见。其言:

汝等诸人,见此老人,得此果报,心中便有「为善无福,善不足为」之邪见,故致惊惶疑惑,其知见,与未闻佛法之人,有何异同?倘深信佛言,决不以此事,作此惊惶疑惑之态。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见异相,便生惊疑。无善根人,遂退道心。倘造恶之人现得福报,亦复如是起邪见心。不知皆是前因后果,及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及转现报轻报为后报重报等,种种复杂不齐之故也。(续编上·复周颂尧居士书)

观印光大师所说即知,很多人对因果有误解,除了自己的无知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未能深信佛言,故「稍见异相,便生惊疑。」所以学佛之人,一定要深信佛言,不可因自己暂时的无知而疑惑佛智。

为了让人们深入了解因果的真实不虚,以除邪见,深信佛言,《文钞》对因果报应的真实不虚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说明为何会有「善人得祸,恶人得福」的原因,使我们心中更加明了因果报应的复杂不一:

于现生中善人得祸,恶人得福,凡夫不知前生宿业,谓为因果有差,报应多爽。有他心宿命通者见其丝毫不乖,情理两得。报应之道,种种不一,未可以现生为断也,故经明三报。三报者:谓现报、生报、后报。(三编上·复丁福保居士书五)

由上可知,那些不信因果的人都是因为不知佛法中的因果是通乎前世、今生和来世的,只有建立在生命轮回基础上的因果报应才是真实不虚的。那些只求现世现报,只信现世因果的人,他们的因果观人为的割裂了三世,所以对很多「行善得祸,作恶得福」的事相自然不能理解了。如果明了报有「现报、生报、后报」的道理,就知道一切都是因果,熟者先报,强者先牵。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间一到,必然受报。

佛言真实,佛法不虚。不论知之与否,信与不信,因果报应都是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真实不虚的。大师言:

善恶因果,如影随形,如响应声。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三编上·复念佛居士书)

能够如此相信因果报应,才是真正的深信佛言。虽然我们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道理,但只要能仰信佛言的真实不虚,以佛知见为知见,自然也不会产生疑虑,甚至邪见。

二、怎样正确认识因果

1、俗世因果观与佛门因果观的异同

世俗人虽也相信一定的因果,但因不明了六道轮回、三世相续的道理,所以世俗人的因果观与佛法的因果观有很大的差异。世俗之人目光短浅,只着眼于现世现报,佛门的因果观则是 「三报」,即现报、生报、后报。能详知三报的道理,则于因果认识将更清楚明了。《文钞》言:

现报:谓现生作善恶,现生受祸福,此世间凡夫所共知共见者也。

生报:谓今生作善恶,来生受祸福,世间凡夫虽不知见,而大力鬼神天仙犹能知见。

后报:谓今生作善恶,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方受祸福。若三四五生及十百千生,天仙或能见之;若至五六七八万劫,声闻道眼犹能见知;若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非如来五眼圆明者不能见也。(三编上·复丁福保居士书五)

肉眼凡夫,智识短浅,只着眼于现报,不知还有生报与后报。甚或有人因不见现报,故抱有侥幸心理,为恶而欲免遭报应。这都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因果观所致。只有「三报」思想才能让人明白今生每一恶念恶行,都必得相应的果报,哪怕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都逃脱不掉!所谓「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如此久远的果报,自非凡夫肉眼所能见,惟有五眼圆明的佛才能彻知。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可知菩萨与众生的差异即在于对因果的认知不同,菩萨深信因果,因而知道要从因上修行,只有不种恶因,才能断绝恶报。凡夫则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所以只畏后果而不畏前因,因此常种恶因而自食苦果。

⑴因果有浅深

佛法虽然属于出世之法,但是所有世间经世之道都包括在里面,其中很多为人处世的教训与世间圣人所倡导的学说并没有两样,比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等等,这正是佛门因果观中较浅显的部分与俗世儒学相通之处。这些思想可谓遍布世间,深入人心。但是世间圣人所倡导的学说,只是强调人人都该尽自己的义务和本分,却没有详尽说明能够尽到义务和本分与违背自己的义务和本分这两种行为的本质差别。佛法却作了明确的区分,指出尽义务与守本分的人才能得善报,反之则必遭恶果。世间圣人学说虽然可以教化人心,因未阐明三报的道理,所以惟有仁人君子方能依教奉行。对于那些顽劣之辈,要么伪为,要么悖逆,难以见效。但如果顽劣之徒能教之以三世因果的道理,则其必定畏惧恶报,为不善之时有所不敢;羡慕福报,想做善事的时候勉力而为。如进而依之修心,还可以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故《文钞》中极力发挥因果浅深的道理:

如来所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法,深则见深,浅则见浅。以之修心,即可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以之治世,即可胜残去杀,返浇还淳。(续编下·学佛浅说序)

大师从世出世两面阐释了因果报应的深远利益。以之修心,则是「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的大法;以之治世,则是「胜残去杀,返浇还淳」的根本*轮。俗世因果观的浅见与佛门因果观的深入,在此已清晰可见了。可见惟有佛门的因果报应思想才能深浅随宜,真正普度众生,兼济天下。

⑵福祸有远近

佛门因果观与俗世因果观的差异,除了有深浅之别,还在于佛门所说的福祸,其来时有远有近:‘有在即刻即世者,有在来生后世,及多生多劫者。’不知福祸有远近的人,见为善而得祸,就说善不可为;见作恶而得福,就说恶不可止。这些都是不知因果通三世的愚痴之见。近在眼前的报应人人可见,但那只是三报之中的现报。而生报和后报,则要隔一生或隔若干生才能现前,没有宿命通的人是见不到的。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大师做了形象生动的比喻:

123下一页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供养佛,不是佛需要供养,而是佛需要一个因供养而解脱的你。佛,圆满具足,一切不缺,如如不动,他不需要你一丝一毫的供养。我们供养佛,是借助这个供养的行为,放下自私,放下对自我的贪执,来换取你的清凉自性。所以,一切供养都不是你在施予别人,而是你在滋养那个奔向解脱的您,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