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1)
2014/9/4   热度:433
妙祥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1)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佛举出了“人有二十难”,这个“举难劝修”,“举难”就是把人有二十难都给举出来,让人知道这个娑婆世界的这些难处,也就是这些苦处。我们应该很好的修行,不受这个难,知道怎么样遇境,而且能转境,在境中难修能修。 “贫穷布施难”,有时候有的人说:“我现在太穷了,要是不穷我就布施。”实际上这都是穷人的一种推辞之语。他本来就是不想布施,他说“我将来富足了再布施”,这就是贫穷人的一大特点。他不知道要尽心尽力去布施,他考虑些什么呢?“我一旦布施给你了,我就没了”。所以说,贫穷布施难。 这个事情我过去遇到过,那时候在山西乞食的时候,还有在本溪乞食的时候都遇到过。在山西遇到一个有病的,去乞食,他说:“哎呀,我早晨就开始有病了,昨天也有病,这两天都没吃饭。我都没吃饭,哪有饭给你啊?”他有病不吃饭,说没有饭给你。他说自己贫穷,所以就不想布施。为什么贫穷?就因为他不布施,不布施就不断地贫穷。他越贫穷,越不想布施,本来福报因缘来了,他就推到病那块。当时我还这么想:“哎呀,他还没吃饭,我是不是把我乞来的那点食物给他一半、给他一部分?”后来我一转念:他只不过是推辞,那满地都是核桃。他是有病不想吃,而他却说他没饭吃。所以说,人就是这样悭吝。 所谓“贫”,不光是物质贫,更主要的是善根贫。为什么贫穷?因为他不种善根。僧人上你那去乞食,你就是给一口东西,就能获无量的福报。就这些东西都不肯施,而且这都要到你的门前了,一口饭都不肯布施,你说多难!他自己称自己穷,穷的原因就是平时不愿布施。 过去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最贫穷的人,夫妻俩就一条裙子。那时候的印度男的也穿裙子,他俩就一条裙子,谁出门谁穿,人穷到这个程度。满地都是布,但就是没有他的份。最后实在贫穷到极点的时候,他俩想到了这么一点:“我们这么穷,就是因为生生世世不布施,所以就变成今生这种贫穷。我们要想不贫穷,就得布施。怎么去布施?分文没有,就这么一条裙子,没了裙子就不能出去乞食,要饭都要不着。咱俩穷得太难受了,实在是难以忍受,干脆把它布施了,咱俩饿死就饿死吧,来生得一个富贵的命,可别这么受穷,受穷是真难受啊!” 正好赶上是迦叶尊者还是谁搁那乞食路过,他就把尊者叫住了,说:“我有一条裙子,你能不能替我供养佛?我听说供养佛得的福报最大了。”尊者知道他这种贫穷,说:“可以。”就把这唯一的一条裙子拿走了。 佛正好在给一个国王讲法,尊者就过去了。礼佛后,对佛说:“我经过贫穷的一个家庭,夫妻俩很穷,拿条裙子叫我供养佛。”佛马上就把这裙子接过来了,说:“这可以,这可以。”你说那个裙子两个人共同穿,得多埋汰、多脏啊,佛一点也没有嫌弃,就接过来了。 接过来以后,事情就发生奇迹了。佛就说:“这人非常贫穷,贫穷得两人就剩这一条裙子了,他发心委托尊者布施,布施才能脱贫。”这国王不信,打发个大臣:“你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如果是真的,就帮他;要不是真的,欺骗佛,那就要处罚他。”后来去了一看,两人什么都没有了,就那条裙子都布施了,和尊者说的一样。最后,国王就在宫里拿车往外拉东西给这两人,这两人转眼之间就成为富裕的人了,就是一念供佛的关系。布施能舍贫,而人因为贫穷就不布施,所以他就永远地贫穷。贫穷代表了不布施,不布施才会真贫穷。 我们知道了“贫穷布施难”,而且越在贫穷的时候,他越不敢布施,因为它涉及到自我的利益。比如这一口饭,你说给他,自己不得挨饿啊?是不是?在本溪乞食也是那样,本溪那个人告诉你:我这有病的人还没有饭吃,哪能给你?就是这样。贫穷人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说贫穷布施难。 但是有的人也不是这样,我看很多家庭挺贫穷,他也很大方地布施。实际上,别看他家里贫穷,但是这个能布施的人,他心里不贫穷。而且有很多人的布施是无相布施,他那个财产都放在别人那保管,放在“银行”里,想取马上就来。等他需要什么,大家马上就帮他。所以那个是表面贫,心不贫。 这是第一个,贫穷布施难。而且我们往往都这样,有时候谁跟你要点东西(指念珠),我们就考虑:我就剩一个了。人家说:“你这念珠给我吧。”“给你,我不就没了吗?”这都是贫穷布施难。就一个,他就不能给别人,所以他永远就一个。如果他无条件地给别人,虽然是没有了,但他会获得无量的“念珠”。所以我们得认识这个。 有的人生怕布施以后,那个“念珠”回不来了,“要是万一回不来怎么办?”他求的就是事相上的东西。我们说贫穷布施难——布施能不贫穷,特别是我们的心里不贫穷。真正的布施能把我们的贪心除去,那才是真正的富裕。人再有东西,实际上也是贫穷,不布施也是贫穷。 要想修道首先就得能够布施,这是六度万行里的第一条,而且这个布施讲得非常严。佛在《地藏经》里讲了,应该如何布施,国王如果看见乞食的来了,都得下心,就是要有平等心,对别人要有恭敬心,亲手把布施的东西送给贫穷乞食的人,而且还要含笑而说,满脸都是笑模样,非常客气的把这个东西布施出去。佛说这样能够获福。这个布施难,而且富有布施也难。还有一个,布施得好好做,这才行。如果不布施,它就障道,因为他吝啬,有我执和法执,我执、法执都比较坚固,所以他就得受贫穷报。 第二个,“豪贵学道难”。这是说,人不经历一番寒彻骨,他不知道学道的好处。而且人往往在贪欲上下工夫,只要是有钱有势,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满足现状了。你叫他出家学道,他说:“那不是我学的,那都是谁学的呢?都是那些吃不上饭的人才肯去学道,像我这样人用不着学道,我有吃有喝的,干吗不去享受呢?”这豪贵人他就这样,大部分都是在家里吃那点福报,用那点福报。而真正的福报他不去用,那就是道,他反而不见,光见到眼前这点小的利益,而丢了大的利益。所以很多有钱人,你叫他出家,他说:那不行。 但也有个别,听说有一个演员出家了。出家以后盖了一座寺院,但那寺院还收门票。虽然出家了,但还有很多习气改不掉。也有个别好样的,能真出家。但大部分有了钱财以后,你叫他出家,那就难了。所以说,有钱有势都障道,而且容易堕落。你看那有钱有势的,有很多人来给捧场,特别是周围的朋友,很少有几个知心的朋友劝你修道,大部分都是劝你怎么花钱享受,所以很容易堕落,何况修道? 第三个,“弃命必死难”。舍身为他人的人太难了,特别是知道要舍命,要是不舍命还行,说:“我这帮助别人一下子,不舍命还可以,但是如果受伤舍命,这得考虑考虑。”比如说,有小孩掉井里了、掉水坑里了,但自己也不会游泳,怎么办?只好不救。所以说,知道自己会死,弃命去完成搭救别人的人太少了。 但是呢,也有个别人就是这样的。以前有位师父就这样,看到一个小孩掉井里了,他马上就跳井里把那小孩给托上来。等把小孩托上来了,他想到:哎呀,我也不会水啊!“扑通”就下去了。他救人那会儿也没想那个事,最后把人救了,这才想起自己不会游泳。这样的人,他没想到死,所以他能有勇气。如果一个人知道一旦这么做肯定死,他能不能去做?这个特别难。有的人说:“我能,我知道会死,但是我也能去做。”这个就不好说了,真要做到是很难的。 来果老和尚为了救父亲,父亲得了一种重病,怎么治也不好。最后,他晚上就到那个中堂,就是家里的祠堂里,拿个刀和磨石,就要去割肝脏,他上去一刀就要割那胸膛,这一割没割动,赶紧磨刀,重新割,“咣咣”。起先还没割开口,后来把那口割开了,肝脏就出来了,黑乎乎的,他就给割下一块。你想一想,把那胸膛割开不说,还要把肝脏给弄出来割一块,割一块以后,又不紧不慌地用一个腰带把那地方系住,给包住,收拾干净了,就像没事似的,拿自己的肝脏就给他父亲炖着吃了。 他父亲吃完,这个病就好了。好了以后,也不知道吃的是自己儿子的肝啊,告诉他:“你再给我做点。”还要再做一回,第二回就没给做。后来他父亲的病确实好了。我估计,他父亲若没好,他还能做。他就是这种人,舍命必死也要去做。你真割完,说不定真就死了。那个是有生的可能,也有死的可能,所以说,他这是难行能行。如果我们知道肯定得死——去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就很难做到。 过去的小说里,董存瑞炸碉堡,有那么个故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咱不太清楚。虽然是打仗的事,但是他确实能够舍命,估计还是环境给他造成的这种条件。但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就不是这样了,他看到老虎饿得连虎崽都喂不了了,这对母子俩眼看就要死亡的时候,他就跟他的哥哥说:“我准备把自己喂给老虎。”他就用竹子把自己的脑袋给扎开了,一头就攮在了老虎跟前。老虎连过来喝血的这个能力都没有了,动都动不了了。他把自己的血送到老虎的嘴边,那老虎就喝。老虎喝一点有一点劲、喝一点有一点劲,喝了佛的血、吃了佛的肉,最后恢复过来了,就把小虎崽也救活了。弃命必死,必须以死才能救护众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的,只有佛菩萨能做到。我们应该向佛菩萨学习,像佛一样,这样才行。 比如说持戒,有人说:如果不伤筋动骨,这行,我能持。这就算很不错了。有人说:我就是死,我也持。只是嘴上说,要真正叫你去死,而你也能持戒,那才叫真正持戒。所以说,舍命护戒的人就更少了。 我们大家应该知道,作为一个佛教徒就要随时舍掉生命,来护持佛法,护持佛的戒律,并不是说徒有其表,说:“将来我一旦想去舍命的时候,佛菩萨会保佑我,不会让我死的。”都是抱有这种想法。在学戒时态度挺坚决,一旦听说真正要以死去护戒,他可能是舍戒,他不舍那个身,是不是?大多都是这种心理。所以这都不能成佛道,必须得有那种舍命护戒的心,才能够速速地成佛道。 这个事情确实是比较难,而且我们在行持中,有时候就更加难。我们得点病了,“不行,我得治疗、我得看、我得养,一旦死了,我不能修道了怎么办?”所以说,知道要舍命,有时候就不肯往前努力去做了。这都是弃命必死难,怕自己丢了命,有这个就很难成就。如果我们能够舍命去修,知道自己必死而且能努力去做,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地通过这一难。 第四个,“得睹佛经难”,就是得到和看到佛经最难,这句话说得太好了。过去很多人在没信佛之前都是看外道的书,从来不知道佛讲的是什么,都认为是封建迷信,甚至送到眼皮底下他也不看。所以这种人很少有善根,善根不多。当我们能够看到佛经的时候——能看到、能摸到、能见到,这已经在“得”之内了。这时候你虽然是刚看一点,但在得到佛经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躲过一难。看到佛经,你就已经躲过一难。所以说,不能见到佛经本身就是难处。 就像那个北俱卢洲,人活一千岁,虽然寿命很长,但是他不信佛法、见不到佛法,没有啥实际意义。你寿命再长,不见佛法有啥意义?是不是?佛讲的,就是能得到半句偈子,他都可以舍去自己的命,那才是真正的意义。因为佛偈能使人解脱,能躲过一切灾难,能让人真正地成就,但是见不到的人就不容易成就。 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能看到的经书很少很少,我们现在不断地看到各种经典,而且还出家,这个难已经在离开。我们有大善根,有大善根的人才能见到佛和经,所以这个非常好。但是更多的人为什么看不到佛经?佛讲的东西,他根本不信,因为他有难处,什么难?就是障道,就是五逆十恶的罪业,所以叫难。因为有这个难,所以见佛不信、见经不闻,这都是很可怕的。 第五个,“生值佛世难”。值佛住世,在佛住世的时候,我们能够见到佛、听闻佛法,这个难。现在我们都很想修行,但是已经远远地离开了佛住世的年代。佛已经走了三千多年了,你说我们三千多年前干吗去了?那时候见到佛不就早成就了吗?没成就的原因,就因为不是生在佛前,就生在佛后,老是和佛的因缘靠不上去。佛住世的时候就没我们,我们那时候也许在地狱受苦,要不在其它道里,就是见不到佛。所以说,值佛住世的时候最难,这个难是最难的。 现在有多少人不信佛,就是有佛法他也不信,这本身就是难处。如果我们相信佛的戒律,相信佛说的法门,我们去努力做,就可以避免这一难。修行就是这样,你如果不去真修,你就有这一难,不见佛。如果你真正地肯修、持戒,你这一难就免掉了,你这就是见佛。不光是三千年前能见,就是三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只要能做到,是照样可以见佛的。因为什么呢?戒律就是佛,佛就是戒律。你严格持戒就等于见佛,不持戒就不能见佛。 讲到这点,我顺便给大家说一下。有人说持戒得人天福报。有个居士问我:“师父,有人讲了,持戒得人天福报,对还是不对?”我说:“持五戒得人天福报,如果持菩萨戒得菩萨果报,持佛戒得佛戒福报。” 现在有的人就讲了:“单纯持戒不能成就,如果你不念佛,单纯持戒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的人这么讲,到底对不对?这种讲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戒律就是佛,佛就是戒律。你持戒就等于在修佛,因为这个戒律是佛说出来的,所以你就是在往成佛的这条路上走。我们如果能够持戒修行,是能够成佛道的。 说:“师父,你有什么证据?”《楞严经》上讲的优波离尊者,是二十五圆通之一,严格持戒,他就是以严持戒律、执身而得心通。见到心了,通达一切法,见到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事情,得到真正的心通。以执身而得圆通,就是严持戒律,“执”就是专门持戒,严格要求自己,最后得到心通。心通是什么?证道了。二十五圆通那都是菩萨地位、大阿罗汉地位,真正开悟的人。 你能说持戒光得人天福报,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成佛吗?这种说法根本不正确。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不信你看《楞严经》,《楞严经》里讲的二十五圆通就有这一圆通,是不是?执身得成就。所以说,那种说法不正确。人天福报指的是持五戒得人天福报,那是基础。持五戒的人都能得人天福报,何况你持这么多戒,你说你能不成佛吗? 持戒就是佛住世。比如说不杀虫子,不喝有虫水的公案,那位比丘最后渴死了,但他第一个见佛。见佛,就是花开见佛悟无生,就是开悟,是不是?他生天以后就见佛去了,因持戒而得到人天福报,马上就去见佛。见佛就得到心开,这就成就了,是不是?就为了持那一条戒律,能够舍命去持,他就得了这么大的福报。所以说,我们如果能够严持戒律就等于佛住世,佛住世,那我们就躲过这个第五难。 好,今天就先讲到这,明天再继续讲。 继续讲《遗教三经》里的《四十二章经》。咱们现在又增加了五个沙弥,但《四十二章经》的前面这部分已经讲完了,没听着的怎么办呢?一个是大家看看原文,等到有录音出来了,大家再听一听,就不再重复。 上回讲到第十二章,“举难劝修”。“举”就是列出来,“举难”的目的主要是叫人修行。佛讲了,人因为有这二十难,所以不能得道。因为这二十难正是我们修行障道的地方,如果我们克服这二十难,那我们就能速成佛道。 原先讲了“贫穷布施难”,人越穷他越不想布施,因为布施了自己就没有了。你剩最后一口饭的时候,你怎么布施,是不是?要是给他了,你得挨饿,甚至就得死,这个就非常难。这不光是今天了,头两天也是,每天我都省一口食物,要是有花生我就要省三粒花生,给一些小的众生。今天吃一吃,吃到最后,一抬头,花生没了,全给吃了。你说这不耽误事吗?最后怎么办,就把自己嘴里嚼的那些吐出来,放在那里了。放那里,它也不够三个花生粒,只够一个花生粒,怎么办?又把那个瓜子嗑出来,先嗑俩给它,管它大小的,反正这份心思先尽到了。 但是从嘴里往外吐的时候,很可能就产生一种想法:算了,明天再说。这不行,我们一定得什么呢?就是贫穷到没有东西的时候,我们依然要努力去布施,就哪怕咽到喉咙眼,也得想办法把它抠出来,何况还在嘴里,还没咽下去呢!你得想办法吐出来给它,要布施,我们就得这样。特别是最后的一口东西,一定要能够给,把它吐出来。这样的话,我们不断地克服“贫穷布施难”,越贫穷越能布施,我们就会得增上缘。这在以前都讲过了。 还有“豪贵学道难”,就是富贵、有地位,但他不肯学道,因为他认为世间很顺利、很长久,他的荣华富贵永远存在,生命也是很快乐,也用不着去为它担心,所以他就不想学道。 还有一个“弃命必死难”,如果你为某个事情非要舍去自己的生命的时候,这个特别难。说我要舍命,只是嘴说,但是没有一个是真正为了某个事情而舍命的,所以说“弃命必死难”。但是我们学佛人一定要有牺牲的精神,你在修行佛法中,特别是在持戒上,你必须得有一个什么心呢?以死护戒的心。每条戒你都得用生命来护持,你要是不用以死护戒的那个心来护持,你的戒持不到底。 你别看是微小的戒,比如说妄语,妄语只是嘴上一动的事情,有时候我们想不妄语,你就得豁出生命。比如一个事情要成功或不成功,如果你撒句谎,这个事可能就办成了,你要是不撒谎,可能这个事就不能办成。你能不能不妄语?宁可这个事不办而不妄语?说:“我能,我宁可丢庙,没房子住,我也认可。”你能做到这点就非常了不得。 高官厚禄控制不了你,另外还有个情感的问题。比如说,你父母有病了,得的是重病,当你父母问你的时候,“我得的是什么病?”你能不能告诉他实话?要是告诉他实话,他可能就病上加病;你不告诉他实话,撒谎说:“你没事。”就犯妄语。虽然你是在亲人面前,如果要是犯妄语,是方便妄语也好,什么妄语也好,你就离佛十万八千里——佛也就离开你了,离开你十万八千里。 说:“不能吧?我是为了我父母好啊,我为了亲人好啊,我这是怕他干吗……”你千万不要上那当。为什么这么说呢?情只是一方面,但是你妄语的这个根子是重要的,你去掉情,剩下的就是妄语。情是暂时的、是一时的,你不妄语,它是延长的,它会进入你种子识里,能涉及到你整个法身慧命的问题,涉及到你能不能够见佛的问题。有的人说:“这哪行啊?我为别人的事可以方便撒谎。”你撒谎,离佛就远。特别是弃命,这还没让你死呢,只是为了亲人的一个情,你都放不下。有时候你那个情放下了,这个情又放不下。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这一点正是我们容易犯的毛病,而且犯的时候还认为自己很正确,说:“我这是为了救父母,可以方便。”实际上,你若使用这种暂时的方便,就失去了真正的大方便。如果你直说或者用一种“方便”的说,而不去妄语。我说的这个“方便”不是指方便妄语的方便,是采取方法“方便”,或是不答,或是怎么答,或者把它岔过去不谈这个。只要你不妄语,你就没有离开佛。你想,你要是没离开佛,父母的病不就治好了吗?就在被治之中。 你觉得:我为了叫母亲放心,或者父亲放心,或是我的亲人放心,而说了这样的话。是!表面上他可能得到一时的安慰,但是由于你的心离佛远了,你的父母反而失去了被治疗的机会,因为只有佛才能治你的病。这叫什么呢?这叫弃本求末,舍掉根本的东西而求一个末的东西,舍掉了一个须弥山而求了一微尘。人就很容易犯这种过失。 作为一个人来讲,你记住,永远不要去妄语。这是你最大的本钱,而且是转一切境界的本钱。只有这个才是真方便。为什么要给大家讲这个问题?我们学佛人第一个就不要妄语。妄语,佛马上就离开。特别是在情面前,说:“男女情我可以放下,这个父母情……”你也不能妄语,你可以打闲岔,岔过去,但是不能妄语。只要你妄语的心一起来,你父母就失去了被救的机会,所以说,你想救父母必须不妄语。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这一点恐怕不见得有人给你讲。你别觉得这是个小事,成道不成道就在这上,你要是不知道这一关,就是个大漏洞。 所以说,弃命必死难。你为了亲人的感情、为了亲人的幸福,甚至亲人的生命,能舍掉自己、舍掉自己的一切来护持这个正念,它非常难。而且还有更重要的,比如你掉井里了,这人来拉你,正好是个女人,你要是被她拉一把,就可能得救,你要是不被她拉,就被淹死。没有什么余地,如果是平时,我们还有别的方法,没有,就这一个,这时候你怎么办?明知她是个女人,你是想得到生命,还是想守戒律?虽然碰一下女人不犯根本戒,这个时候你能不能宁可掉到井里死了也不去碰女人?有人说:“女人拉我了,把我拉出来以后,我再忏悔,我以后再好好学。”我们可能都得犯这个毛病。所以说,叫你“弃命必死难”哪!很难做到,但是我们的佛门弟子能做到。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群比丘,走到半道中,就被强盗给抓住了,衣服都被收走了,一丝不挂的。这些强盗就要把这些僧人杀掉,其中一个强盗就说:“不必杀他们,费那个事干吗?我告诉你个办法,拿草把他们捆上,他们就不敢动弹,因为他们是持戒的。”因为持戒的关系,所以没有杀他们,而用草把他们给捆上了,在太阳底下晒着。 过去的印度人除了袍,里面没有衣服,没有其它东西。他们全是光着身子,被草捆着,就搁那太阳底下。这时候国王正好走过那地方,国王就问:“哎呀,诸比丘,你们怎么像肥羊一样在这捆着呢?你们在这干吗呢?怎么都在这不动弹?”比丘说:“我们遇到强盗了,被人家用草给我们捆住了。”国王就说:“这一根草能捆住你吗?你一挣断就完事了,你在这等着,不被晒死,饿也得饿死。”这几个比丘就答了:“佛所制戒,我们宁死不能犯。”佛所制戒,宁死都不犯!最后,那国王感动了,下命令,赶紧把他们那个草给解下来,给他们衣服穿,让他们获得自由。 过去那出家人都是怎么守戒的?佛制不允许毁草,不许踏草地,这个草就能把人给捆住。大家看看,过去这些比丘是怎样来行持佛的戒律的?所以他们得道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以命来换戒的。这段故事叫什么呢?“草系比丘”,就是草缚比丘的意思,因为他们这样以死护戒而成为千古美谈。这不光是一个人这样,集体都这样。 还有一个不喝有虫水的比丘,自己宁可渴死也不喝。过去都是以生命来护持微小的戒,自己宁可死,也不去犯戒。这个“草系比丘”是没死,而不喝有虫水的比丘确实是因为渴而死。他虽然是死了,但是生天了,最后马上见佛,是不是?所以说,我们在修道中“弃命必死难”。 再一个,“得睹佛经难”,看佛经难。别说睹佛经了,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有寺庙,不信佛的时候连看都不看,根本就不知道佛经是什么意思,连听都听不见,到处都在唱“阿弥陀佛”,也不知道。所以说,善根不发现的时候,你得到佛经都难。 再一个,“生值佛世难”。能生在佛出世的时候,能在那时候听佛的教化,这特别的难。过去在别的地方,寿命长的长到什么程度呢?最长的都是千岁,有一千岁的、还有五百岁的、还有二百岁的、还有一百岁的。咱们现在属于一百岁的那个范围,这个范围还能听到佛经,如果是一千岁的人或是五千岁的人,有时候他都不知道有佛,他也不知道死,因为人的寿命那么长,好几千岁,他哪来的死啊? 有个人的孩子死了,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问国王,说:“我的孩子又不吃又不喝的,这怎么回事?他怎么不说话呢?”国王说:“你那孩子已经死了,你别抱着他,会发臭的。”他说不可能,他从来没有听说过死。过两天,那小孩子发臭了,最后没办法,送给国王,“我知道了,这孩子确实能死,现在都臭了。” 最后,这国王没办法,就教育这国内的人。干吗呢?就是赶紧的修个大鼓,把这人皮给扒下来建鼓,就敲那人皮鼓。大家一听,这鼓的动静怎么不一样呢?怎么这么难听呢?后来知道这是人皮鼓。“哦!原来人有个死。”就那样的国家,知道个死都难。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是最好的,我们知道有生死存在,你必须学佛,要是不学佛,生死就面临了。像那个没有佛法的地方,不知道有佛的地方,那更难,那是八难之一。 所以说,我们知道有生死,本身是个好事情。不要以为这个娑婆世界,人的寿命很短是坏事情,实际上是好事情。我们知道生死无常,我们能修行,不再追求,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这个是好事情。我们生在这个世界,虽然生命很短,但是我们能够睹到佛经,这是好事情。如果我们能够生在佛世,那就更好了,很快就成道。但是那个难,我们不是生在佛前,就是生在佛后,遇到佛是很难的。 再一个,“忍色忍欲难”。见色不动心,有欲望不冲动,这个难。上回给大家讲了,为什么要两点钟起床?就是要克服这个欲望的心。这个欲望心从无始劫来,它就是我们轮回的根本,你不克服它,永远不会成佛道的,所以第一个下手的关键就在它。所以我们要两点钟起床,过了两点,你三点、四点就可能欲漏。一个月你得有几次欲漏,有的甚至几天一漏,如果你一贪睡,再吃得过饱,很快就造成这种现象。如果你两点钟能起来,吃得又少一些,而且晚上睡觉前都要忏悔、读经,这个欲漏就很快克服了。时间久了,就可以克服这个欲漏,就可以证无漏的。虽然难,但我们也得走。 再一个,“见好不求难”。见到好的东西不要,而且能够舍去。这个舍去并不是抛弃这个东西,是我们不动心念,也叫不求,不动心叫不求。比如说我们吃饭,这一碗饭里有两三种菜,你爱吃的菜正排在后面,你不爱吃的菜排在前面,你能不能次第去吃?有的不行,刚开始几口还行,吃着吃着那筷子就自觉不自觉奔着好的去夹了。(编者注:“筷子“这是以世俗作比喻,大悲寺僧人过斋时用匙。)等扒拉出来的时候,你能不能又把它放回去?放到嘴里,你能不能把它吐出来?说:“我要改正这个习气,我吃错了,我把它放下。”能不能?所以说,见好而不求,就是不动心,难!大部分人都容易犯这毛病。 我们吃饭的时候为什么要次第吃呢?就是让你舍去那个有求之心。不光这个事,就是任何事情、好东西,我们不动心念。特别是饭菜的问题,不是说见好的我就不吃,专门吃坏的,并不是这个意思。有啥吃啥,要次第吃,给你什么吃什么,这比较如法。给坏的不起烦恼,给好的不做好的想,就永远不求。 不求,这个难啊!有时候你就得豁出命去。我上回跟大家讲了,跟他们新剃度沙弥没有讲。比如说行脚的时候,遇到有病了,又感冒,头又疼,肚子不好那是常事,一天上厕所肯定得好几回,甚至晚上老出去,没有十次八次,也差不多少,根本就没有热乎气,睡个草垛想多呆一会儿也不行。脚疼,还拉肚子,最后还遇上个感冒,还头疼,这可坏了。钱不用说,肯定是没有,药也没有,这怎么办? 那时候想:去要吧,去化缘,跟人家药店去要。到底应不应该?怎么办?那时候做种种的思惟,忍着吧,忍着。你虽然在那忍着,但脑子里那个妄想不断地出现,到底是应该去或不应该去?老是在那斗争,就推理这到底应不应该。那时候我不像你们,还有人给讲,那时候谁给我讲?是不是?那就俩人在那走,谁给你讲?这些戒律人家没说,那时候刚受戒,也不太懂,都是自己在思惟这东西,到底应该怎么做?那时候就等于自己往前闯的那种。 后来始终没有顺着自己的习性去做。在休息的时候,坐在一个大石头上,性空师坐那头,我坐这头,低头一看,这草地有十片药——有两个是半片的。我当时还没捡,还寻思:这谁扔的药?药和我有什么关系?药要是没有字,我敢吃吗?是不是?我就顺便捡起来一看,真带字——“安乃近”,退热药,就安乃近这种药有字。哎呀!真是不可思议。 后来我捡了九片,那两块半片的没捡。我一看那药片都是新放的,就悄悄拿起来了。我以为性空不知道,性空也看到了。后来隔了两年我才跟他说这事,我寻思:说这也没啥意思。他说:“我知道。”就是说,你能不求,虽然是难,但这正是不难的地方。 我们修道就因为“不求难”,所以才有个不求,我们就要把难变成易。如果你要是真不求,就是容易。关键是人见好不求太难了,见好的就想要。看什么都好,看个袜子也好、鞋也好、弄个笔也好,老想跟人家换过来,“这我得玩几天,玩完了再给你。”所以说,见好不求难。 我们不行,不管好不好,我们必须得有一个不求的心。如果你求的心念一死,它就有一个真求现前了。你不求,它反而是真求,你越是求反而越不得。就乞食也是,如果你抱着“赶紧给我饭吧”,你看他给你不?他就骂你一顿,就刁难你。如果你保持一种心,给不给无所谓,但是我的心已经尽到了,我的责任尽到了,我宁可挨饿也不求。你抱这个心去乞食的时候,会很快、很顺利的,而且给你的饭菜还非常好。你要是起心动念,外面马上就反应。所以我们得知道,“见好不求难”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一个弊病。如果不管好不好,都不求,那正是我们修行应该做的功夫,也是最容易成就的时候。 【解】此第十二章,略举二十难事以为劝诫也。顺情则易,逆情则难。然能深发肯心,则虽难而易,其或但随流俗,则虽易亦难。夫贫穷则布施为难,故虽少许之施,得福甚多,不可不勉力也。然现见有贫而能施者,乃富人反不肯施,则悭鄙为何如耶。 “此第十二章,略举二十难事以为劝诫也。顺情则易,逆情则难。”你顺着这个走,它好像挺容易,你逆着那个情就难。“然能深发肯心,则虽难而易”,刚才我讲了,你看着是难,实际上难的是最容易的事情。 “其或但随流俗,则虽易亦难。”你如果顺情去说,表面上容易,实际上是难。比如说,我刚才讲了妄语和重病的关系。你若妄语,看着是非常容易就把事情办到了,实际上是最难的事情。你已经使你的亲人失去了治疗的机会,也使你失去了成就的机会。看着是容易,实际上是难。 “夫贫穷则布施为难,故虽少许之施,得福甚多,不可不勉力也。”就是布施不在多少,但关键是越贫穷你越能布施,得福更多。你不可不勉力而行,你必须得努力去做,这才行。 “然现见有贫而能施者,乃富人反不肯施,则悭鄙为何如耶?”有贫穷样的人能施,而富人不肯施。确实有一些富人不肯布施,不光不肯布施给你,连自己他也不“布施”,他也不吃、也不喝,就知道攒钱,攒到什么程度呢?最后绝子绝孙,谁也不给。 佛经里讲了,有那么一个人,临死时攒了许多金子,但没儿女,最后交给国库了。国王问佛,佛说:“这人永断善根,堕落地狱,永远不会再富了。”为什么不再富了?因为他不肯布施,对自己也悭吝,由于贪心,所以他不会再富有了。只有布施才能够富裕,因为他不布施,所以就变为贫穷。 为什么他今世又得到富裕呢?因为在以前,可能是迦叶佛那个时间,他看到了一个辟支佛从那路过,他发心说:“我应该供养他一顿饭。”就供养了辟支佛一碗饭,辟支佛就吃了。辟支佛吃完,他又后悔:“我还不如给我的仆人吃了,还能干点活。给他这秃头干吗呀?”他起这种心念。他因为布施了辟支佛,所以就得到了富裕;因为他又起了后悔心,所以他不能受用。他的生活就像仆人一样,有好的他不能吃,因为他吝啬,所以不能享受。最后,他由于悭吝,没有种下种子,这个地就没有收成了,把善根全断尽了,最后堕落地狱里。所以说,富人反不肯施,这个事有。 【解】豪贵学道,例施可知。人所最重者身命,诚能弃命,则何事不可为者。然未闻保命畏死之人,果能长生不死,则亦何事贪惜耶? “豪贵学道,例施可知。人所最重者身命,诚能弃命,则何事不可为者?”就是如果你能舍命,就没有什么事不可成功的。 “然未闻保命畏死之人果能长生不死”,没听说有吝惜生命反而不死的人,没有那种人。越害怕,他到该死的时候也得死,命在那块。 “则亦何事贪惜耶?”就是说,你用不着去贪惜。生命也是这样,不该是你死的时候,你用不着去担忧。你贪着,该你死你也跑不了。有很多人不就是因此而破戒吗?为了保住生命,身体有病了,“得了,破戒吧,把身体养好了好修道。”他是那么个意思。最后破了斋戒,病也治好了,身体也胖了,但寿命到了,就得死。寿命到了你就得死。你说你这何苦来的?如果你守了戒律,不去做,你的寿命就可以延长,病也会因为寿命延长而逐渐好转。他那是想不开。 【解】佛经难睹,今幸睹佛经而不研精殚思,则与不睹何异?佛世难值,今幸值佛世而不及时进修,则与不值何殊? “佛经难睹,今幸睹佛经而不研精殚思,则与不睹何异”,就是说我们睹佛经难。佛经那是多少劫中黑暗里的明灯,苦海里的航船。得到佛经,我们能得度,一句话就得度了。如果我们得到佛经,但是不学,就和没睹到佛经是一样的。你不按照去做,也和没看佛经是一样的。所以说,应该珍惜,应该去做。 “佛世难值,今幸值佛世而不及时进修,则与不值何殊”,就是说我们很难遇到佛在世的时候,而且就算遇到佛在世,但不进修,与佛不在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现在虽然佛不在世,但是我们要是努力去修,和佛在世一样。佛说“以戒为师”,严格持戒就等于佛在世一样,就是这样。虽然佛不在世,我们如果能够严格地修持,敢去做,那我们和佛在世是一样的。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道理。 【解】色欲虽恒情所好,然或察其味少苦多,或观其如幻如影,则亦何难忍制。若见好时,知其未必可求,则贪心自息。 “色欲虽恒情所好,然或察其味少苦多”,就是说色欲虽恒情所好,见到色欲都想追求。你要是仔细地观察,是没有啥味道的,而且苦处最多。人现在都知道了,结了婚就等于进了监狱一样,判了无期徒刑,和屎尿混一堆去了。一时的冲动,最后换来了永远的痛苦。我们都是大丈夫,看明白这点事情了,所以大家都出家修行,这就是我们的聪明之处。 “或观其如幻如影”,就是说女人像什么呢?有一个比喻,就像一个花瓶,虽然装饰得很好、很庄严,但里面装的全是大粪。贪图女人的人就是光看到花瓶外面的华丽,而不知道里面全是一堆臭粪,还成天觉得挺好呢!她在骗你,声音在骗你,色相在骗你,处处在骗你。所以说,人一定要远离色欲,如果不能离开色欲,那将来就是堕落的因缘。 “若见好时,知其未必可求,则贪心自息”,我们要知道,见到好,只要你说这东西好,如果再去求,那就是堕落了。如果见到好不求,我们的贪心就熄灭了。什么最富贵?就是没有贪心最富贵,没有贪心的人最富贵了。 我们有求就是痛苦。我以前给大家讲过,我为什么学佛呢?第一个原因,就是看到《宣化上人开示录》里的一句话:宁死不求人。当时就把我震憾了,我说:天下还有说出这种话的?我多少年就堕落痛苦中,就寻找这句话,找不着,不知道解脱,不知道怎么办了。求人吧,又不是自己的本愿,求人还非常痛苦。给别人办了很多事情,而你再求别人的时候,别人反而还不理你,另外我也不想求,但是不知道怎么办。那时候看到上人这句话以后,产生了一个极大的震憾,我说:天下还有这么个人,能说出这样的真理来。当时就感觉到了一种解脱,马上就立誓了:宁死再不求人了。 好,以后再讲,今天就讲到这里。 人有二十难,大家应该记住,一定要把四十二章经中的这二十难想法记住。因为这二十难正是我们的难处,我们的一切灾难就因它而起。如果克服了这二十难,我们外面就没有难境。我们外面为什么有这么多难境呢?这么多不如意呢?就是心里有了这二十难。有了二十难,外面就有种种的境界要起来,我们的心要是随境被转,境就来侵蚀我们的心。你想不被境侵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外面的境就是你心的变化,所以你的心必会随着境转。那时痛苦和烦恼就不断地生起,使我们感觉到活得特别艰难,难得你连死都跑不掉,就这种程度,特别痛苦。 刚才举了这二十难,有“贫穷布施难”。以前讲过了,这个布施特别难,不光是贫穷布施难,就是有钱布施也难。过去我很少布施,所谓的布施,也就是朋友之间的“布施”。所谓朋友之间的布施,无非是等价交换的意思,我给你了,你将来还得给我;或者你给我,我再给你。它有一个来往,就是熟客之间,你跑也跑不掉,我今天给你,明天就回来了,是不是?它是那种,不属于布施类的,属于交换。真正的布施就是你布施了,马上就算了,这很难。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不能布施,因为什么呢?比如要饭的来了,你想得挺好:将来要饭的来了,我给他点吃的,给点好的。等要饭的真来了的时候,你一摸兜、一摸到钱的时候,或拿着东西的时候,就放不下,就不割舍了。那个心就特别的不割舍,很难去布施。所以说,不光是贫穷布施难,有钱也布施难。 还有一种人不肯布施,他可能认为:我不布施,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不要福报就完事了。而且我不给他,以后他也不给我,就完事了。他以为这么想就可以了,就能解决问题了,布施没有什么了不得。实际上,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因果在里面。布施能得,只有“施”才能“得”。就像粮食似的,比如说,一个人有十斤粮食,你利用这十斤粮食不断地布施,它又不断地增加,所以你能活命。如果你要是不布施,就等于坐吃山空,吃来吃去就这十斤粮食,吃了你就不会再有,因为你没有布施。布施就等于下种子一样,不布施,你没有收获,最后就贫穷,就得饿死。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人特别的吝啬,临死的时候没有儿女,但他有许多黄金,最后没人接收,全部收入国库。这个国王就问佛,说:“这人为什么有这么多黄金,但不能受用?”佛说:这人过于吝啬,不布施,包括对自己,他也不“布施”,他吃糠咽菜,捡着吃也不肯花这笔钱。最后佛又说:“这个人将永断善根,永远地断掉善根,堕入地狱,多少劫不能超生,永远不会再富有。”因为富有的根子是由什么来的呢?由布施来的。没有布施,他就没有善根,所以永断善根。不是布施不布施的问题,关键是这个善根的问题,布施就是善根,是生长善根的一种方便。由于不肯布施,就把善根给断掉了。 我们以为布施是个人的事情,是自己愿意不愿意的事情,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是你能不能增长善根的事情。大家以前都轻视这个布施,以为这是你和我的关系,我高兴就给你点,不高兴就不给你。实际上你不知道,这关系到你是否要增长善根的问题,你要不想增长善根那就不布施,最后善根慢慢地就断掉了。一旦断掉了善根,怎么办?就是堕落地狱里。因为布施只是方便,它主要是培养我们的善根,而我们的善根在一般情况下是很难生起来的,特别是不学佛,善根是很难生起的。 过去我就有过这个体会。要饭的来了,要个一毛两毛的,这可以给。你再找我多要,我就觉得你贪,就不给,这就是吝啬。等到学佛以后,有一回看到一个女人,挂个牌子在那道边站着,写上:“各位救救我,我母亲现在病在旅馆里,不能走了,需要路费和治疗费,谁能帮我一下,我来生做牛做马来偿还。”我一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就受不了了,就好像自己的父母在求我一样,所以那时候就掏出十块钱给她。给她以后,觉得这十块钱能解决啥问题呀?能解决买药还是解决路费?还不行。最后又回来了,又掏了很多,赶紧给她。还得扭头马上走,干吗要走?一个是眼泪止不住了,另一个是什么呢?也怕自己生起后悔心,但那时候不能生。 善根是靠什么增长的呢?靠佛法来增长。因为你不断地增长善根,才能学到佛法,它俩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不要把布施看成与佛法无关,或是我个人的行为。实际上,布施是得善根的最好的一个方便,最方便快捷。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里就讲了,第三条就是“广修供养”。为什么要广修供养?就是要不断地培养我们的善根。要学会布施,因为只有布施才能得。我们得的是什么?得的是善根,因为善根能生出一切福报。 我刚才讲了这个例子,这个人由于不布施,就得到了下地狱的果报。为什么他今生能得到这么大的福报?佛就讲了,在迦叶佛的时候,他有一天看到一个出家人,实际上这个出家人已经证到辟支佛果。这个和尚过来以后,他就发起心:我要布施一碗饭。于是拿一碗饭去布施这个老和尚,同时他又想:“我布施你这一碗饭,将来我要发大财,我要得黄金,得无量财宝。”当时就做这种想法。 等这个和尚吃饭的时候,他又后悔了,他说:“哎呀,这饭怎么给这秃头吃呢,要是给我的仆人吃该多好啊,这不是浪费吗?”由于他布施辟支佛的功德,所以今生得到无量的财宝,多生多世用不完的财宝。但是由于一念的后悔之心,说不如给他的仆人,所以他的生活永远像仆人一样,虽然有财富,但是不能受用。所以说,布施一定要真诚。你以为你起心动念想点什么事,别人不知道,布施就完事了?那都有因果跟着,如影随形,这是很厉害的。所以说,这个布施难。 为什么今天要把这个讲一讲?因为我们大家在一起生活,互相之间要帮助。实际上并不是帮助别人,是你在不断地种植善根。说:“我才不帮你,你太笨了。你脚那么埋汰,我才不帮你洗呢。袜子坏就坏呗,跟我没关系,我还得想法把你的袜子给扔出去。”完了!你最后的结果,你自己想像一下就可以知道,以后你就不要想得助于别人。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布施。 这个“施”有多种施,有财施、有法施。财施就是把财产布施给别人,谁缺什么就给、就布施。同时还有法施,法施就更难了,特别是人在困难的时候,一定要给人讲法,让人家心里能够得到安慰、得到平静。如果道友之间哪个起了烦恼,我们应该互相劝解。几句好话,就像温暖的太阳一样;如果说几句坏话,那就像三九的寒流一样,这确实伤人。 有人说:“你看看,我犯了一个过失,你说怎么办?”你说:“那完了,你这人就算拉倒了,你这人跑不了了。”这坏了,这人本来就够伤心的,你这一句话,他甚至就不想活了。或者人家有病了,说:“你这人太坏了,所以你这病不能好。”完了!这就不是法布施了,这叫恶布施。恶布施得什么果报呢?就像人往天上吐唾沫似的,最后还得落到自己身上。你说得多狠,将来就有多狠的果报落在你的身上,甚至还要超过这倍数,这个就这么厉害。 我们一定要学会善布施、法布施,比如说人家有病,我们给予安慰,说:“你这病不要紧,这只是一时的一点痛苦业报。你已经学佛了,而且各方面都很精进,一旦业报去了,那将来永远得自在。有时候有病还好修道,你给大家做个榜样,这非常好的,所以我们大家都向你学。”你看,这几句话叫人心里生起温暖、生起了信心。你以这种法布施,将来在你困难的时候,就有无数的人、无数的菩萨来帮助你。所以法布施更重要,我们一定要进行法布施。 还有无畏施,当人困难的时候、恐惧的时候,他都挺身而出,绝不威胁人家,吓唬人家。比如晚上,人家挺害怕的,你说:“你别害怕,我陪你。有我在你放心,有什么事我来承担。我在前面走,你别害怕。”这叫无畏施。有的人不是,一看别人害怕,就起心动念了,就更想吓唬吓唬他,“你这下完了,你这样不能受戒,不能成佛,你这一生就那么地了,你就混吧!”这样的人就不是无畏施。如果能给人施无畏的,是行观世音菩萨的愿力。这个无畏施是观世音菩萨十四种功德的一种,是非常了不起的。如果我们能够给人无畏施,你本身就进入了观世音菩萨那个位置。这个是“贫穷布施难”。 还有“豪贵学道难”,豪贵就是说富有,富有学道难,因为他有很好的生活条件,所以他很难发心学道。所以我们修道就不能给大家很好的条件,因为条件过好了,就会学道难。比如给你一个好地方、温暖的地方,你可能睡觉;给你过度的吃的,你可能产生贪欲,所以说都不行。我们一定要远离这些贪欲,远离贪欲容易修道。 所以说,苦修是正确的,如果不苦修是不能成道的。宣化上人讲了:翻遍大藏经,没有一个祖师是不经过苦修而成就的。现在有很多人就说:“用不着苦修,那是无益之苦。”实际上这种说法就是谤佛,因为佛说:若想成就,都得从苦修开始。特别是初学佛的人,一定要给他讲苦修,怎么样来苦修。苦修包括燃灯、燃臂、燃指供佛,这都属于苦修的一部分。这个都是菩萨行为,所以我们应该学。 还有“弃命必死难”,知道这样做必定会死,但还能够勇敢地去布施,这个难。人往往都是想长命、想永远地长寿,而不知道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的,它不断地生灭。不用说用佛法来看生命,就是世间人也会很明了地看到。看到这个人不断地衰老,周围的邻居不断地死亡,或亲属不断地故去……这本来就是个生灭法,而我们老执著在这里,不肯放下自己的命。实际上,你不放弃的结果会怎么样呢?你照样还是死,你跑不掉的,所以用不着在这上面下功夫。 你想下功夫,就要想怎样利用好这一段时间去修佛道,永远不再要这种色身,而得到一种不生不灭的身,那才是我们那个本体,那才是真身。你不能在这个色身下功夫,色身永远是个生灭法,没有实际意义。 你如果拼命地保护你的色身,同时你也会失去你的真身,保假会失真。你保住假的,真的就会失去了。如果你能够舍去假,那你就会得到真。为什么舍假能得到真呢?因为真和假本来是一个,有假就失掉真的,有真就不会有假的。所以说,我们如果去掉假的,就会得到真的。如果你能一念放下,真的就会现前,一旦真的现前,假的也会变成真的。这并不是叫你马上死去,而是一种转化。这里面还有妙有,这时候得到的真的虽没离开假的,但是和这个假的可不一样,这个称为妙有。好,这个简单讲一点。 还有“得睹佛经难”,看到佛经最难。大家都有体会,在没学佛之前,我们根本就不懂得佛法,而且也不懂得佛理,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没有学佛时候的那种愚痴,太可怜了!一旦得到佛经,我们的心里就有了靠山了,就好像找到一个家,我们这个心才真正地放下。要是没得到佛经,没有看到佛经、没听到佛法的时候,我们的心只不过在世间不断地漂泊,就算你家财万贯也没有用,那心老是不安定的,随时都要失去。 包括现在的有钱人、有地位的人,你看他今天这么样,但他担心明天能不能保证还是这么样,他根本就没有这种保证,谁都保证不了。他所依靠的势力不能保证他,因为所有的势力随时都可以抛弃他;财产随时都可能贬值,也不能保证他;还有各种的灾难随时要他的命。所以说,他根本就没有任何保证,包括他需要的亲人和情感,随时都会失去的。比如说女人可以改嫁,可以看上别人;孩子可能结婚,人家走了,另有新欢,就完事了;父母衰老了,病得不行了,可能离开你。 所以说,情感也是靠不住的,惟独能靠得住的就是佛法,它永远和你生存在一起,而且能让你永远脱离这些痛苦。惟独佛是最珍贵的,是我们最大的靠山。我们想知道佛,就得睹佛经,有了佛经就有了一切。你看几个字或一本书,你看它很简单,但是要比我们现在这个色身的生命,不知要珍贵多少万倍,你舍多少生命,也不能换来佛经这种真理。我们应该生起这种心。 再一条就是“生值佛世难”,这个跟大家讲过,生在佛在世时特别难。这有两种佛在世,一个是佛住世的时候,我们没有见到,不是生在佛前就是佛后,这是一个“值佛世难”。我们这个难,好在还有佛像、还有佛经、还有僧人,我们这还算不错的。最难的就是北俱卢洲那些上千岁的人,五百岁到千岁,或是两千岁的人,这些人听不到佛法,也不知道生死。因为人的寿命都非常长,根本就很难看到一个人死不死的问题,他不知道世间还有个死,就知道人不断地活着长大,更不会听到佛法,所以这些人更难。 还有一种佛在世。虽然现在佛不在世,但有佛的戒律在,有大乘经典在,和佛住世没有什么两样。所以我们这一难还是比较小,主要是北俱卢洲那些人比较多。这一难虽然是比较小,但有很多人由于善根的浅薄,他不能信佛,也不知道有佛法,你一说佛法,他就说是迷信。包括我们以前也是这样,没信佛之前都是把信佛当成一种宗教、一种迷信,根本就不相信,是不是?就像一个游子永远不知道他的父母、不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所以说,这是非常可怜的! 再一个,“忍色忍欲难”。就是见色不动心,欲望起来能控制住,这个比较难,这已经成为人类最大的一个难处。我们现在已经走了第一步,远离了女人,又不断地修行,忍住这个欲望,克服了种种欲望。虽然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个色和欲确实是非常难断的。因为有了色、有了欲,我们就堕落。 以前我跟你们中的大部分人讲过这个欲望。人身就是欲望的组成,人身也是欲望的一种果报。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欲望心就会堕落人身,立为人,横为畜生;如果是百分之三十的欲望心,这时候就升天,往上走;如果是百分之七十的欲望心,就堕落水族、水轮里,堕落水轮这一道,就不住在土轮里;如果有百分之九十的欲望心,这时候就堕落地狱。所以说,六道轮回皆以欲望和色心来决定的。修道,你不断这个,想成佛道是不可能的。 有的人说:“我在家修道也能成佛。”你在家,你这个欲望断不了,你怎么能成佛?十方如来都是因为没有欲望心而成佛,所以十方如来都是出家相。你有家,那个“家”是什么?家是欲望的一种掩盖,由非法变成合法的一种掩盖。因为人不断地贪欲,为了掩盖这个贪欲、这个不好的行为,于是弄个名称叫家,最后由非法变成合法。什么叫“家”呢?就是欲望的变化。 有人说:“我在家修道也能成。”他说在家修道也能成,在欲望里也能修道,你说这不是可怜到极点了?是不是?那只能在六道里轮回。家是不净的,所以佛叫人远离火宅,远离家庭,家庭就是火宅。贪恋家庭就等于贪恋欲望,这没有什么区别的。 “忍色忍欲难”,不贪色、不贪欲比较难。而且有些欲望和色心,有时候自觉不自觉就生起来了。甚至没有想,也没有去看,它都会生起来。甚至一注意、一动念,甚至不动念,见一面,这个欲望心有时候就不断地生起来了。说:“我没有动心。”实际上,我们无始劫的习气存在那里面,它必然要造成反应。说:“我没动念,怎么还有反应呢?”实际上,是我们心里还有那种污垢在活动,还有这种欲望心在活动,只是我们没有察觉到,以为它没有动。但是境界一来了,我们就要被转。 为什么能被转?不是人家在转我们,是我们的心里有这个污垢在活动。比如说,外面有个人来了以后,我怎么不敢看她?而且生起一种莫名其妙的想法,甚至有一种不好的想法。说:“这些人太烦人了,你怎么上这来了?就怨你,若没有你,我哪能这样?”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究竟,因为这种心并不是她给你造成的,是你自己造成的。 因为什么呢?因为平时你放松自己的禅定,放松自己对欲望的控制,而且平时起心动念,老往那种因,种来种去你里面就开始活动了。你还没察觉出来,这一片土地已经被你动弹了,所以它要生根发芽的;生根发芽了,最后就要结果了。 所以说,你必须要在平时下功夫。比如说:不贪香牙膏、不贪香皂、不着香花鬘……这是沙弥十戒里的规定。不打扮自己,不每天照镜子,不老脱袜子看自己的脚、手,或对自己的皮肤爱惜……你如果这样,这个欲望心就很难生起来。如果你一贪恋这些,虽然它还不是马上形成一种女色或者欲望,但是它作为一个基础,这些微尘作为基础,一旦这些微尘积累过多的话,最后就会发生在色和欲上,就要起心动念了。所以说,我们心里的欲望并不是外面造成的,是我们心里有了污垢。 有的说:“不是啊,你说的虽然很有道理,但是终归是她来了才发生的。”是不假,她之所以能来,我们能见到,都是你心里污垢给造成的。这并不关她的事,是你的心里有了污垢才促使她来,而她来了,你就起心动念。实际上,你就算不看到她,也会起心动念,因果已经成熟,难逃法网。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比如释迦族被灭掉的时候,这个刀兵劫现前了,整个释迦族都被琉璃王给杀害了,血流成河。在释迦族被灭掉之前,目犍连尊者用钵盛了五百人,用神通托到天上去了。举到天上,那既没有刀兵劫,也没人杀他,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你说那样还不好吗?最后那也化为血水。佛说:“你也救不了。” 通过这个例子,你就知道因果的厉害。所谓的刀枪火海,那只是一种相,主要的不在那里,关键在于你的心里是否有这种污垢。你要是没有污垢,这种境界就不会现前,它也不会让你起心动念;如果有了污垢,就算她不现前,一个狗现前,你都会起心动念的,就这么厉害!甚至女人不现前,就是男人现前你也会起心动念;自己看到自己的脚、手,它也会起心动念,就那么厉害!它并不是外界的关系。 但是为什么我们要远离外界?就是因为我们自己有了心里的污垢。这种外境是我们心里污垢的一种变化,但我们要利用我们的能动性,要利用我们的善根,要远离,不要造成下一次的原因。所以说,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这一关,要克服。平时一定要检查自己的沙弥戒行是否清净?是否戴手表?那都不行。手表不能戴,你只能是找个绳拴在身上。 戴手表也同样会引起我们的起心动念,撸胳膊,第一眼不光看表,还看那个胳膊。另外还觉得我富有,或是对时间产生时间相等等的。而且它不光是表,同时也是一种装饰,给你一种慢心。现在这种情况少了,现在的表几块钱一个,有的满地扔,满地是。我记得,那是六几年、七几年的时候,谁要是有一块表戴着,那就了不得。我那是六八年的时候下乡,我母亲给我一块表,那简直是非常的了不得,那农村人羡慕死了,“你看他戴块表。”那时候就那样式的。 所以说,它能使人产生一种慢心,“我比你强。”这都不行!另外它也是污垢的一种表现,所以不能戴在手上。我们为了利用它,可以带在身上。南传佛教都是把表揣在身上,他不戴在这里。有时候南传佛教也不用这东西,就看太阳。好像是笨,实际上人家最聪明了,一点儿杂念都不肯用在外面。我们表面上是得到方便,实际上已经把妄想用在别的地方了。就简单举个例子,就是说,我们对沙弥十戒一定要注意。 另外,不要串门,不要串寮房,不要上别的屋去看。你就是要守住你的眼神、六根,不要满哪看,这都是摄你的心。不要鼻子老动,“哎呀,这花真香!”完了!只要你为了香,就有一个臭在跟前,什么臭?女色和欲望是最臭的东西,你一贪恋花香,马上就有那种东西现前。 过去我看过一本书,一个人写的小说,乱编的。说有个女人专门给男人下一种药,男人吃了这种药以后,就专门对一个女人特别特别的好,你就是放个屁,他也认为是香的,怎么也是好的,他对任何人都不放在心上了。后来这个人的药被破解了,被破解的时候才发现,“哎呀,没有比这更脏的女人了!”他也不知道他这一生拼命地追求她是为什么。就是他当初以为那女人是个香,追求那个香,所以最后被骗了。 我们也是这样,为什么老是去不掉欲望心?就因为我们贪图一个香味。香是什么香?世间只要有一样是香的,我们就有欲望心,有香就有欲望。那么我们修道要不要香味呢?我们是无“香味触法”,要断掉一切香味。断掉一切香味,那我们成为枯燥的人,是不是?你不知道,断掉香味才会有真香。那是清净香,永远的香、永恒的香、不生不灭的香,你世间香根本无法比拟。所以说,我们丢掉宝贝,尽求那些垃圾。就像苍蝇似的,它硬说那秽臭是香,它硬说那厕所香,它以臭为香,我们就和它没有什么区别。 我们如果断掉世间的一切香味,就会得到无上的菩提。无上的菩提才是真正的清净,那真正的清净才是真正的香。这种香味是从心里生起来的,遍虚空、满法界都是这种香味,它是永恒的,这才是真实的。我们有时候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就会变成一种枯燥、断灭,那都是不正确的说法,那绝对不会的。因为物极必反,而且失掉假的,真的就会现前。 刚才讲了“忍色忍欲难”。我们现在两点钟起床,就是为了断掉这个欲望,所以大家都能坚持两点起床,本身就是在忍欲。有的人说:“师父两点钟就把我们叫起来了,叫我们去打坐,我们还困得叮当乱响的(指不断瞌睡的状态),你让我们睡足了,再去打坐不一样吗?坐那都溜直的。”你那时候溜直了,但你那个欲望怎么办?因为睡觉要多梦,只要过了两点,你要是不起来,甚至两点半、三点,马上就有欲漏在等着你,一点都不客气。 所以说,两点钟起来正是断欲漏的时候。我们现在两点钟起来,不是光为了一个坐禅的问题,而是你起来,本身就在断欲,你知道这功德有多大啊!说:“我这太累了,疲劳,我多躺一会儿,师父你让我多睡一会儿吧,哪怕让我多躺十分钟也好。”实际上,我是真心疼你们,你们年纪轻轻的就开始修道。咱们过去都是睡得足足的,都六七点钟也不起来,你们现在这么早就起来。但同时也替你们高兴,因为你们在修圣人之法,你们在往成圣人的这条道路上走,所以不能可怜你们,一定要让你们从这条路走下去。因为你们要成为圣人,所以必须两点钟起床。还要右侧卧、吉祥卧,睡眠时还不要脱袜子、不要脱衣服……这一切一切都是为了断欲。包括香牙膏,这些东西都应该断掉。 我们还要做一种饮食上的断欲,不让大家吃得过好,也不能吃得过坏了。过坏了你就生气,没法修道了,说:“这也不如我意,吃得又恶心,这也没吃饱。”但如果给你过好了,你的欲望心就会生起来。因为欲望心它取决于各种贪欲,包括对财、色、名、食、睡的欲望,都会产生一种色欲。因为欲望和色都是一条根,色是由各种欲望组成。你只要有各种欲望,它同时都会在女色上,在欲望心上起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平时把一切的欲望都要克服掉,这样才能克服这个男女欲的问题,这个是很厉害的。这是我们修道最关键的一个地方,也是我们现在感觉到最殊胜的一个地方。 咱们现在两点钟起床,头两天吉林北山那个比丘尼寺院来了个师父,她说她们的寺院是两点半起床。我寻思:还真不错。我说:“不过你们比我们还晚了半个小时。”咱们两点钟起床已经成为无价之宝,大家在起床的时候一定不要偷懒,马上就起。起来不是别的,是为了你成佛,成圣道。欲望不是不能去掉,而是我们敢不敢走这条路。沙弥十戒和我们现在所要求的一切,都是为了去掉欲望。 特别是早晨坐禅、跑香。坐禅是产生定力,跑香是把我们在坐禅时的一些余欲,剩余的欲望处理掉。余欲,就是剩余的意思,因为我们坐禅有时候昏沉了,有时候没坐好,还有一个欲望没有处理掉的时候,它就会生起来。你这时候怎么办?你要是再继续坐下去,可能被欲望所转,你控制不了它。现在有一个跑香,你不断地跑,这个欲望、这个妄想马上就断掉了。这不断地跑香,不断地跑、不断地跑,这一跑动,脑子里什么想法也没了,光去跑了,怕磕着了,怕撞着了。这一跑,脑子一清醒,这时候欲望就没了。欲望变成什么了呢?变为精神,也就是变为神。什么是神?就是我们的清净心,就是减少无明。如果无明增多了,我们的神就没有了。 所以说,早晨一定要参加跑香。有的人现在有一个小的计划、小的方便,一看下座了,赶紧上厕所,上厕所连溜达,刷刷牙,活动活动。那天甚至还有个人上外面坐着去了,他以为:“这下我可占了大便宜,你看你们这些傻子,就跑吧,看累的。你看我这多聪明,我又不犯过失,条件又允许,我上外面溜达。”实际上你不知道,你吃了个大亏。 “举难劝修”。上回讲到了“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还有一个“被辱不嗔难”。 “被辱不嗔难”。因为我们都是被境转,不断地造业。因为我们的心都是为了求好——有求之心,求好、求顺利、求味道……老是要求一切东西都要超越别人,老是不肯和人平等地去对待问题,我们的心就是这种心。我们有了这种心,求好、求顺利、求味道……这种有所求之心,最后就得产生被辱。因为你所求之心已经变得坚固,最后就有一个你不求的在那块。因为啥呢?你把所谓好的、需要的东西都坚固起来,因为你坚固它,就有一些被排斥的东西。由于你这种的坚固,最后排斥东西,排斥什么东西?不好的、不顺的、味道不好的东西,你要排斥它。由于排斥的原因,最后造成了外面被辱的行为,有求和被辱它俩是一个,所以就产生了这个难。 我们外面之所以有不顺利,就是因为我们心里的有求之心在那地方搁着。有求之心越坚固,你排斥的能力就越强,外面被辱的结果就越大,它俩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求好、求顺利、求味道生起来以后,排斥力量就越来越强,对不好的就非得排斥不可,所以你想不起嗔恨心那就更难了。 有求之心,被辱的这个因果就成立了。如果你要是不求的话,不求顺利、不求味道,这个被辱的因缘就越来越淡了,而且也不会起嗔恨心。我们要知道这个辱,就是有求之心变化所得来的果实,那是跑也跑不掉的。就像人吃饭一样,你只要是贪好、贪吃,吃得越多、越贪吃,你排泄得越厉害,它是生灭的一种必然结果。 我们想达到“被辱不嗔”的结果,首先要去掉的就是有求之心,不求好、不求顺利、不求味道。如果我们不求,这样的话,就减少了我们的分别心。由于分别心的降低,被辱的结果数量自然也会降低。你这面降低多少,它那面也会降低多少。它降低了,这个嗔恨心就很难起来。 我们都知道,嗔恨心就等于火。你平时修行修得很好,攒了一堆资粮,但是由于嗔恨心过大,最后生起一把火,就把这些资粮全给烧掉了,所以嗔恨心最误事。但是嗔恨心不是无缘无故生起来的。说:“我这个嗔恨心,没法控制了。”它不是没法控制了,是个必然的结果,你想控制也跑不掉,因为你平时的所求之心太坚固了,里面有好、有顺利,这个嗔恨心就在等你,你跑也跑不掉。有的人就说:“到时候我不发脾气。”你想不发脾气,那时候都难了,很难不发脾气。我们想不发脾气,就得在平时下功夫,不要有所求之心。你要是把这个心放平了,外面的一切事情就平了。 咱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剩的大米饭,你不求好,也不挑这里的味道,你吃了还觉得挺满意,心里还挺舒服的,还挺好的。你说这嗔恨心哪有起来?是不是?你要是感觉这个大米饭不好,眼睛就到处看,看有没有好的,怎么是这个味道?心里就不平了。 你在这个上不平,在别的上就会发生毛病。等你吃完饭了,或者下去了,甚至喝口水或干点别的事情,谁只要是碰你一下,你的火马上就着了,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甚至互相之间谁要是碰你一下,“你干吗碰我?”火借此就着了。明知道不应该发火,但也得发。他这里有一个贪求之心,如果你要是没有这种贪求之心,这个嗔恨心就降下来了。 比如乞食生活:一天吃饭都很难保证,每天不断地走,不在一个地方呆着,也不知道前面前途如何,前面有没有人?人情关系已经没有了。因为你刚在外面建立好关系,一会儿工夫就走了,你想现建立,都来不及。没有这个人情关系,互相又不认识,而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什么条件都不让你具备,唯独具备的就是老佛爷给你的那个钵——你是出家人。就能具备这一点,这是你的保证了,其它的什么都没有。 你到一个新的地方,你想求的条件一概不存在了。人家还不信佛,又把你想具备人家是居士、信佛的这个条件也给抹除去了。人家不信佛,“我不理你,我还把你当成骗子来看。”但是你又要吃饭,这个时候你去乞食,你这个心里:“只要能给我点饭就行了。”什么好坏,说你两句,那已经不在乎了,这个心里已经能放下了。这时候你就不在乎他怎么说了,他甚至说:“你干吗呀?你是不是骗子?”大门使劲一关;或者“你去去去……”但无论怎么撵你,你那个嗔恨心都起不来。这玩意就怪了,就是因为你的所求之心,这个求好、求顺利、求味道已经降低到最低标准了,所以嗔恨心起不来了。 我们的嗔恨心为什么能起来?为什么会有被辱的机会和起嗔恨心的机会,就是因为有求之心。我们想克服这条,没有别的办法,除了理解上面的情况之外——那已经在境界中了,我们应该在因地下功夫,无所求。就像这件衣服似的——百衲衣,不是我喜不喜欢,而是我这一生就保持这件衣服就完事了,别人再给我送衣服,我也不要。所以别人拿衣服来诱惑你的时候,或叫你起嗔恨心,你就起不来。 比如说别人拿了件衣服,“我得了件衣服,我有好的穿。”他怎么穿、怎么说,对你来讲都没有关系。所以叫你发火,你也不会发火,它没什么关系。或是说:“你得不到。”——你根本就不在乎得到和得不到的问题,因为你不想要它,就没有这个概念,所以这个嗔恨心就不起来。不起这个嗔恨心,被辱的机会也就没了,因为你心里没有这个概念,他怎么说都和自己没有关系。 就像人家谈钱似的,咱们不摸钱,那面说:“今天我花多少钱买什么东西。”或者:“我今天捡了多少钱,或挣了多少钱。”你在旁边听着,这跟谁说话呢?跟我没关系,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样我们就自在了。因为什么自在?因为我们没有贪心。在因地上下功夫,所以被辱的机会就少了,而且嗔恨心也就少了。 你不要在别的地方求,如果有求,你要是不生气才怪了;如果你不求的话,不求这些好东西,我跟你说,保证你生气少,心里保证平。如果你有求,它能平才怪呢。“这东西怎么没给我呢?完全有理由给我,不给我不行。”就是这样。我们的心有时候为什么不平呢?就是有求之心。不光是这个事情,什么都是这样,甚至站排要站第一第二,我们都去计较。你计较什么?最后一看,都是嗔恨心的原因。你得记住什么呢?如果无求之心,辱这一关就能过去,嗔恨心这一关就能过去;如果你有求之心,就过不去关。它是个必然的结果。 我们在被辱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这是一个境界现前了,是自己所造的业已经现前了,就是有求之心现前了。这时候应该看到什么呢?这是我们改正毛病的最好的机会。就像一个病,已经形成了一个肿瘤——我们造了很多业形成肿瘤了,既然已经形成了,我们怎么办?大夫来给我们动手术的时候,我们是否让大夫把这东西拿出去?有很多人就因为害怕大夫,看到大夫的手术刀和大夫的严肃性,有时候甚至生气了,“干吗呢?不用手术!”生气了,他排斥大夫。因为排斥大夫,最后把自己的生命给误了,这就不合适了。 所以说,当被侮辱的时候,正是我们要解决病的时候。有的人认为:“我被侮辱了,这实在是难以忍受,而且心里相当的不平。”这也是难免的。为什么难免呢?因为他不知道是自己造的业。有的人就知道:“这是我造的业,是我惹的祸,而且是我心里的不平。”你要是这么思惟,能降下去一些,但还不是最好的方法。 被侮辱的时候,如果你能够有正确地思惟:“这是我去病最好的机会。”这样的话,我们只要是难忍能忍,这个罪业马上就消除去了。就像一个大夫治病似的,你咬牙忍耐的时候,就把这个肿瘤给割掉了,就给你清除了。如果你要是一点也不让碰,说什么也不让碰,这个肿瘤只能是越保留越大,你还得在那搁着。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想成就,这一关必须得过。 我们现在出家了,就舍掉了很多贪心:不摸钱,日中一食,连穿点好衣服都很难,刷牙的牙膏也不能挑好的……什么东西都“刻薄”(不贪)到那么个程度了。虽然是做了很多,但是因为我们无始劫来就造业,还有一个嗔恨心的根子在那块。这个根子是由于“六贼”不断地造业所形成的一种变化,所以就有境界来现前,它的变化就是被辱。 我们每天都要遇到这种情况,挨香板、挨说……在沙弥这个位置上有被辱的条件存在,你们存在的条件是什么呢?就是挨说、挨香板子、得听话、依教奉行。大戒师有大戒师的特点,它换个方式;师父这地方有师父的特点,他也换个方式,都换个方式。人人都有被辱的机会,每天都有,不是说有一个人有,有一个人没有,每个人都有,关键是我们怎么利用这个被辱的机会。我们在因地,这个分别心我们一时克服不了,但因果已经形成了,就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想法把它解决。 首先你得认识问题,强行地认识问题。比如说挨了香板,“哎呀,这肯定是在被救。”你把这个香板当成一根救命的绳子、或是一个锡杖……你在往下堕落的时候,有一人拿一根很长的棍子来救你,你抓着这个棍就可以得救,就掉不进深坑里,否则的话,就掉进深坑。你要是这么思惟的话,你就愿意挨这个香板。 你要是认为:“是谁在找我别扭,跟我过不去?”等等原因。你这就等于你放弃了救命的这根绳子,就得掉下去,那没办法,掉进嗔恨的火堆里去。时间久了,左一次、右一次,最后就形成一个大因果。这个大因果由于过重,这个世界的土地不能支撑你这个嗔恨心。你这个嗔恨心一大,三千世界都可能被你破坏,这块的土地就要被破坏,最严重的时候就可能断裂,这土地马上就不现前了,最后就得堕落下去,一直沉到哪去了?沉到水轮里或沉到地狱里去。果报就这么大! 这个不是假的。我们看着土地坚固,那是我们的善根在那块,因为我们做了很多的善事,所以才能在这个土地上生存。这个大地这么坚固地托着我们,这是因为我们有善根在那。如果善根没有的时候,这个土地就像虚空一样,渐渐地就不存在了,就想站住脚,那是不可能的事,就往下堕落就完事了,就像从高楼上“噗通”一下掉下去,什么阻挡都没有。说:“我平时站的土地哪去了?”早已空掉了,没有这东西。 是怎么进到地狱里去的?就这么进去的,因为土地不能托着他,水也不能托着他,空气也不能托着他……哪个道都不能托,最后就堕落到最底下的地狱里去了。 这个被辱,你得知道它的原因——有分别心。同时知道它也是好事,什么好事呢?是被救的一个因缘。特别是咱们,你想不被打,那是不可能的;你想成就,一天不挨几香板子,那说明你偷懒。你不挨香板就说明你在偷懒,为什么?说:“我坐得好,我不被打。”是,你在那方面好,但是你也在回避某些问题。 因为啥呢?比如说,干活的人就经常挨说,因为他这活有干不好的时候;你不干活、偷懒的人,躲得远远的,保证不挨说。没挨说不等于你就干好了;挨说的人不见得没干活,因为他做了很多的事情,必然会有一点不足的地方。通过这些事情,我们就更应该清楚了,被辱的时候是一个好机会,被救的机会,而且是清除病的机会。在这时候,我们一定要忍。 刚才讲了打香板的问题,像来果老和尚,那是大德啊!一天挨了四百香板,一天四百!这个不是小数。你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要是咱们来讲,挨香板的肯定是坏人、不听话的人,但是人家来果老和尚一天挨了四百香板,后来成就了。通过那天以后,他才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学,不断地做,最后香板打不着他了。 香板打不着,在他来讲是个好事,说明他很努力。在我来讲,有时候还真不如挨几香板,因为挨几香板那是很舒服的事情,那个我慢心一下就下去了。平时有我脾气、我大、我如何如何,一挨香板子,你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了。当你一接受的工夫,这个心里不知多坦然,无始劫的业力都消除去了。谁能割舍豁出去打你几香板?你求人家,花钱也雇不来呀! 我看见谁被打香板,有时候挺可怜他被打,我可怜哪块?我怕他发火,怕他忍受不了。但我同时也很羡慕他,他很有修行,如果能忍受住,将来是个大成就,无始劫的业障就被这一香板给打散了。你本来应该掉下去,最后被救上来了,这不是坏事。所以说,你在修行中要是不挨说,那都不是好事。 有人就说:“师父,我之所以现在脾气大,都是你给我惯的。”说是我给惯的。是不是那么样?真是那么样。有些人平时确实做得很好,我也不舍得说了,因为他很少有毛病。但是最后的结果呢?好的就像虚空,用了就没了。像吃饭似的,吃完就拉倒了。最后,不好的沉下来了,剩下一个脾气出来。这不是坑人吗?要是你成天挨打……是,好的方面不太多,但由于你把这坏的去掉了,剩下的就是好的。 这里要讲的例子有很多。像这个不昧因果,特别是被辱的时候不昧因果,不起嗔恨心,这个更难,这是罗汉境界。比如大目犍连,当时那些外道、裸体外道对大目犍连恨坏了。因为大目犍连不断地显神通,外道被折服得五体投地,怎么也超越不了他。所以这个外道就生气,集中了人,大目犍连正好在那路过,他们就把大目犍连围上,拿石头、瓦片等砸他,大目犍连后来就被砸成肉酱,死了。 最后有人来问佛,说:“大目犍连有那么大的神通,他怎么会被砸死呢?”佛说:“大目犍连完全可以不被砸死的,因为他有神通,有这个力量。但由于无始劫的业障,有这个因果,他不想昧这个因果,也想早早还这笔债,同时又想给大家做出一个为法舍身的这种行为,所以心甘情愿地承受这个因果。”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大目犍连被砸完以后,外道都走了,大目犍连这时候又把这个身体恢复原状,后来就到佛跟前去了,进入涅槃。曾有人问大目犍连,说:“那些外道打你的时候,你的神通哪去了?”他就讲了,大概意思就是:因果现前,一通也不通了,啥也不好使了。 大目犍连那时候有神通,别说肉体被毁掉了,他可以把肉体化作微细身,他可以把身体化成虚空一样,你说一个石头还能碰着他吗?石头搁这过,他可以穿越石头。那石头对他来讲,本来就没有什么分别的东西,是不是?他看石头和虚空没有什么两样,石头能把这样的人给砸着吗?能把虚空砸坏吗?不可能的。大目犍连只不过示现一下,就是让众生看看,知道因果的重要。另外呢,教化因缘到此为止,就该走了。 而这个裸体外道杀罗汉的行为,把一个国王给震怒了。也不知道是哪个国王,生气了,最后设了一个大火坑,一千多个裸体外道全给投入火坑,活活给烧死了,那也是非常惨的。 一般的毁佛运动,将来的结果都是非常惨的。现在大家都知道那个塔利班政权毁佛,不到一年的时间,政府就被撵得没有了,政府也毁了,整个国土都是战火,人民流离失所,连找个安身的地方都没有。 包括*轮功也是这样,起先也毁佛、砸佛像,最后结果,被政府抓的抓、关的关。一听说谁练*轮功,像是看见最大的敌人似的,都给关起来了。什么原因?毁佛呀!就这结果。法界是绝对不允许有丝毫的这种行为,它是一种自然的规律,这并不是佛定的。法王在这里,就是谁也动不了。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我们能在这个时期去学佛法,能明白这个道理,真是太殊胜了。 头些日子来了个人,他的父亲是国家某单位的副局长,上鞍山来参加佛事活动,特意到咱寺院来看看,住了一宿。他第二天就跟我谈这个问题,他说:“师父你对*轮功怎么看?”我说:“*轮功之所以有这果报,主要以毁佛、谤佛所引起来的,而且他的果报不在于眼前这一点,将来要下地狱去。”因为谤佛、谤法王,他最终的果报要下地狱,而且这个罪不是一生两生的问题,一旦下了地狱,是多少劫都在地狱呆着,这个果报非常重,非常可怕。 而且国家马上对*轮功进行了一种强制性的措施,制止他们,虽然我们大家在理解上可能有点难度,但是确实预防了他们下地狱。就像人得了一种传染病,而他自己并不知道这病厉害的程度,大夫发现了这个病,就强行给了一种药,就把他的命救了。 所以我说了,国家对*轮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有的人认为是激烈,有的甚至认为不合适,认为是不自由……但我说这是在救人,而且这种救人的功德太大、太深!国家肯定有一个兴旺之兆,那是可以消灾免难的。将来有多大的灾难,因为国家这种行为,绝对能消灾免难。因为它救了这么多的人,使很多人避免遭受*轮功的危害,不但将后人救度了,就是练了*轮功也给救拔很多,只有少数人还在继续顽固,但是已经没有它的市场了。所以说,国家的功德是无量的,而且非常深远。 我给他们这么讲完以后,他和同伴都点头了,非常认可这个问题。我说的是实话。所以说,不能光看眼前表面的这一点,用一种感情用事。说:“你看这挺好的人,干吗不给人自由啊?”你自由,再自由往哪儿放?一个是把佛教毁了,咱佛教就彻底毁了;再一个,能毁了更多的人。所以我说国家一定是得过高人的指点,才会采取这种办法,才有这么大的功德。 就讲这个因果的关系。 所以我们特别要注意,就是被侮辱的时候正是好的时候;被管制的时候,正是不让你堕落的时候。虽然强行采取了一些措施,使你觉得不自由,但是你被救了。所以说,被侮辱的时候就是被救的时候,应该知道那是在被救。我们做这种思惟以后,就会不起嗔恨心。 如果认为有个“被辱”,嗔恨心就会起来。你只要有那一念认为:“这个人欺负我,他瞧不起我,对我有想法。”这嗔恨心肯定得起来。因为你这一念就是嗔恨心,不用再找第二念了,这一念就是嗔恨心所化成的。如果你在这个心要生起又没生起的时候,你能用功把它控制,不这么想,刚一想——“啊,不能这么想,不应该这么想,他是帮我。”一会儿又想,“不对,他就是在欺负我!”“不行,他是帮我!”你就这么反复地斗争,斗来斗去,最后能把它压住,同时你也能成就,就把你成就了。 那个嗔恨心可厉害了,所以你就得反复地压。特别是咱们集体生活中,有时候难免的。因为我们是来被教化、受教化、来成就的,不是一种做客的事情,所以挨说是很正常的,被打香板是很正常的、被批评是很正常的、被罚跪是很正常的,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我说,虽然在大家面前好像是不光荣,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确实是很光荣的事情,很光荣很光荣的事情,不要觉得这有什么难堪的。 说:“怎么就专门找我别扭?我怎么就学不好呢?”不是这样,是你将来很快要成就的一种表现。来果老和尚挨了四百香板,表面看,大家都得笑话:“你看这个人傻头傻脑的,这一天让香板给拍的,从早晨拍到晚上,一天四百香板。”大家都得笑他呆头呆脑的,啥也不是。最后的结果是——人家开悟成了一代祖师大德!同样,有很多被打香板的、挨骂的,备不住将来也是祖师大德,是不是?所以一定要正确认识,这是个好事情。 好,这个问题就讲到这。大家看看,对这个问题还有什么疑问的,可以提出来,我给大家解释解释。或是还有听不明白的地方,觉得哪地方还有点儿想不开。 弟子:师父,是不是被辱和污辱之间还有一个因果关系? 有。 弟子:只不过这个事是今天开始起因,或者是之前有因,今天是果? 刚才不是讲了么,这个因果就是他有求之心、分别心所造成的。 弟子:他就是自己有一种求顺、求一个快乐的心,肯定有这种东西,然后对外界不顺就产生排斥。这个说也好、看也好,到时候境界现前的时候就把握不住了,其实这个是最关键的,那我怎么能转这个观念?就这个问题请师父给大家讲一讲。 这个主要是有求之心。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吃饭的问题。你发现这个馒头,“哎哟,好,这里还有枣,还挺甜。”你要知道,你只要发现了“好”和“甜”,外面就有个因果在等你。它是生灭法,有好就有坏,好坏相依。你只要产生“好”,那个“坏”同时也相对地要产生,那个坏也是你生出来的。 有时候我吃饭就不敢想,说“这个好”,这一动念,肯定就有一个“坏”在等着我,不一定在哪块,非得找你别扭不可。就这么动个念都不行,何况你其它更粗的相了,譬如吃住的问题、穿和用这些东西,只要你起一个“这个不好,这个好”,只要你动这么一念,因果就形成了。 弟子:师父,我过去吃饭倒是有这种情况,挑挑拣拣,现在倒没有。可有的时候我对这些米饭,其实是属于胃口不受的问题。现在不存在连着吃两顿,过去连着吃两顿的时候胃口受不了,但是现在一看就产生有点不爱吃,有这种现象。 这种现象表面上是我们病所造成的原因,实际上还是我们心里的障碍。你说:“不对,我吃完了胃酸,或是胃不舒服,消化不好,确实存在。”这都是强调理由,严格来讲是强调理由。从生理上来讲,我吃了这个东西,这个物质确实在我身体里要产生反应的,好像是一种很必然的现象,但是你不知道,这种必然是我们没有转境的结果。 因为一切物质它都是空相的,它没有实体存在,什么色声香味、馒头、米饭、酸、碱、疼痛、病苦……都没有实体存在。如果有实体存在的话,佛就不会说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为这些东西都没有实体存在,是由于我们的分别心,这面分别,那面就坚固。你如果在这面说“米饭有好坏”,那面病情就要生起来;那面病情生起来,你这面对米饭的要求或排斥,就更加强烈。这么互相的颠颠倒倒,最后结果是什么呢?就是非要在这里起烦恼不可。 比如说物质问题,咱们不说空相的问题,就说那普通的。我们如果去乞食生活,就为了一口饭,有没有都成问题,你还敢挑那里面的好坏?这个好吃不好吃,剩几天了,什么米饭、馒头……什么条件都没有。只要今天能有吃的就行,别说那个,就是一把草、一把干树叶、一个干苹果,只要不是烂的,至于有没有营养先不管了,只要能把肚子撑起来,它现在不“咕噜咕噜”叫,就算第一了。还讲什么条件?啥条件都没有。 有人在吃饭上就提出很多的条件,实际上都是被境所转。你不知道,在困难的时候,这些东西都不存在。像吃饭,咱们在屋里吃饭,细嚼慢咽,甚至还想喝点水,“师父你给我做点粥啊,光吃这干的我咽不下去呀。”或是等等的其它原因。 你知道乞食生活是什么状况?咱就拿乞食来举例子,坐到那个村子中间,那小北风呜呜地刮着,周围甚至还有雪花,河都冻上了,乞来的饭都是凉的,有的还不够,有的还是少的……就在那村子中间吃。那小风刮的,人坐在那儿都受不了,还得成天吃乞来的凉饭,连风和饭一起吃。跟谁讲去?有时候连咸菜也没有,还菜、还水果?啥也别讲了。就是能吃饱肚子,我还能走道,今晚能找个地方休息,能往前走走,能暖和暖和,这就很好很好了,没有什么再好的东西了。那时候你什么分别心也没有了,至于吃完以后,是否胃疼、拉肚子,不管了。 每天晚上都得上几回厕所,不管是大方便还是小方便,总得上厕所。一个是吃的也多;另外呢,寒、冷、凉,肾脏不好。一会儿一趟,刚捂热了,就得出去,一晚上折腾到天亮,你说还能睡觉?跟谁讲这些条件?啥条件也没有。就是因为能够在这种条件下生活以后,而且不退道心,非常勇猛地去前进。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物质虽然不能完全空掉,但已经空掉很多,所以对物质就不那么执著。就吃个白菜叶炖豆腐,那吃得简直像过年似的,非常好。 原先我不吃粉条,那时候别说粉条,什么都能吃了,啥毛病都改掉了。我们毛病的生起,就是因为我们在顺利的情况下生存着;另外,我们的有求之心太强烈了。 而且这玩意还怪,乞食还有一个特点,如果你想吃到好的东西,就是精美的食物,比如说吃一点咸菜、能吃点热乎东西……这些东西都得靠什么现前呢?不是靠有求之心,是靠你头一天不动心念、这一上午不动心念,什么都不要思惟,就静静地去修行,你中午乞食的时候,那食物就要比你动思维的好, “哎呀,今天给我点什么吃的呢?今天我能到谁家去乞食?我能遇到谁?”你想像的东西永远不会都成就,而你不想求的时候,它就完全超出你的要求而满足你,法界就这么真实。 最后我发现这个秘密,以后再也不敢想了。一想,中午就没有好的了,甚至还没有吃的了。你要是不想,苹果、咸菜,这东西还真有;如果机会好了,可能还能吃点花生,或吃点花生仁,就这么个事。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分别心越大,外面的痛苦越大。并不是食物对我们造成痛苦,是由于我们的分别心大才造成了痛苦。如果你没有分别心,就是吃最次的东西,都可以当最好的东西吃,而且能享受到。如果你有了分别心,就算给你最好的东西,你也认为是最坏的东西。所以说,这个食物有没有意义?本无意义,它是一个空相。食物本身是空相,别看它现前,它也是个空相,它不会给你造成什么好和坏的分别。 有的说:“不对呀,那馒头就是馒头味,米饭就是米饭味。”实际上,馒头也没有馒头味,米饭也没有米饭味。那味是什么呢?是你分别心产生的这种结果。如果你认为是米饭和馒头所造成的好和坏,那都是被相所转。馒头和米饭本无实体可得,就是一种空相,什么也没有,是我们心里有分别所产生的味。有分别心,就有一种痛苦在那搁着呢。你本来是喜欢吃米饭,就算给你米饭,你同样也是痛苦,你认为这个米饭可能不白,或是蒸得不好,或这里没搁点枣,或没搁点豆,或是给你少了……种种原因,总是让你心里不愉快。所以说,愉快不愉快不在于物质的变化,在于你的分别心。 我们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问题。你在物质上下功夫,绝对不会获得你的理想,也不会得道;只有把物质看空看破了,你才能得道。物质只是一个配音演员而已,就像演双簧戏似的,后面有个主体在那地方,前面只有个表演的。那表演有啥意义?你后面只要不动,前面这个就没有啥实际意义。 我们通过这就知道了这个道理,所以你别在这个好坏上下功夫,你就算求到好也是个痛苦,因为这个痛苦是有求所造成的,并不是物质所创造的,就是顺利这个好也不是物质所造成的。你求到的东西,它永远是一种空相,永远是一个生灭。而且因你所求而产生的痛苦就在后面等着你,你不用合计,跑也跑不掉。 虽然你眼前认可了,没发生痛苦,等将来发生的时候叫你根本受不了。因为你欢喜越大,生起的痛苦也就越大;你欢喜越小,生起的痛苦也越小。所以你不能在这上去下功夫,我们在哪下功夫呢?就在不分别心上下功夫。不分别,你反而能转物质,就算最坏的东西也会变成甘露。 你看我们乞食的时候,那回乞食,他给了苞米馇子做的酸汤子,头天晚上剩的酸汤子,冰凉冰凉的一小碗,给我了。后来又乞到点小饼子,就杏这么大的两个小饼子,那个给饼子的小孩还说我怪可怜的。还有一个抱小孩的妇女给了三块小地瓜。这一钵饭总共就这点东西,但是我吃起来,就觉得这些东西相当甘甜。 不是饿的关系,而这些物质可能在他们吃、我们现在吃、饱的时候吃,它就是两个味道。什么原因?因为它的内涵没有被破坏,内在因素没有破坏。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吃了好东西反而感觉不好呢?因为它的内涵已经被你破坏了,里面的法已经失去了。因为你那个是在法的基础上吃的食物,是以法味为第一殊胜,所以它是甘露。它的内涵没有被破坏的时候,你吃什么都是甘露,消灾免难,而味道也绝对不一样。 我也跟台湾法师讲了这个问题,咱就说两顿饭的问题。他说他们那早晨也喝早粥,但是过午不食,也不吃硬食,早晨喝点粥就完事了。他认为这个方式也是佛说的,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就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我说:“法师,我有一个看法。我以前乞食的时候,有一回,早晨有人供养了半钵豆浆。因为头一天晚上我给他讲法,他非常感谢,早上追了很远送了半钵豆浆。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就把它当成水喝掉了。喝掉的结果是什么呢?我这一上午就打嗝,打的全是臭气,一种消化不良的臭气,这一上午非常难受。平时在中午乞来的食物都非常香甜、非常清净,而这天中午吃的东西就没有这个味道了。”后来台湾法师说:“内涵被破坏了。”法师对咱的说法非常认可,他说,你们是真从实际去修。 所以说,必须日中一食。你早晨小食,虽然在某些方面说是不犯——实际上不是不犯,你只要多一口东西,你中午的食物都会改变的,都会破坏这个日中一食的内涵,会破坏它里面的法味,就这么厉害! 所以东西不在好坏,一切物质都是一种空相,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分别心。如果没有分别心,这些东西就变为你的自在,它有你也自在,它还能助你的道。如果你有分别心,它绝对是诱惑你下地狱的一个陷阱,它会把你拉到陷阱里,拉到那里去了,那是一点也不客气的,就这么个道理。人有时候想避免这种环境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处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上,它必然有很多的物质要现前,所以你不是克服它,就是被它拉下去,就这么两条路可走。 我们现在走的这个路程,就是想从这个火坑里跳出来。不是说师父吝啬,这个衣服不给大家,这个刮脸刀不给大家,这个刀片不发,这个手巾不发,那么多衣服搁那堆着,那么多鞋搁那堆着,为什么又要你们不断地减少那些东西?不是因为吝啬。因为我知道那个东西绝对是个陷阱,为什么我喜欢这套衣服(百衲衣)?最起码,我有了这套衣服,看到再好的衣服,我不动念。不动念就是宝贝。谁诱惑我,我不会为一件衣服所牵着跑,所以这是很好的东西。 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的那种原则,不是故意做作,我们主要是保持心里那个清净,那个才是真实的。至于物质的东西,它永远是一个空相,你要是把物质当成一种实有,坏了!为什么说物质是一种空相呢?谁能答一答? 弟子:比如说那有个粉笔盒,就不拿走,它也是空的。因为什么呢?它本身就没有,是人后来制造才有的,粉笔盒本身不存在,没有个粉笔盒的问题。 那有它是不是空的? 弟子:是空的。 有也是空的? 弟子:这也是空的。 没有它也是空的? 弟子:也是空的,粉笔盒本身就没有。 我就想问问大家,这个为什么是空的?有它也是空的,没有它也是空的,什么原因? 弟子:一切有为相全是虚妄。 对,全是虚妄。但是为什么它是虚妄的?咱得追到根上,为什么它是虚妄的? 弟子:因为心的分别。 说到根这块了,由于分别心所造成的。但是为什么分别心会造成这种结果呢? 弟子:由于贪心的不断生成而造成的。 为什么说贪心不断地生成,而造成了这种分别心?这种分别心从哪来的? 弟子:在觉上加明,在加明的这一念,分别心就起来了。 好,这讲得挺好。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说,你本来就是在空相之中,世界本来就是空的,你在空上又起心动念,所以就是觉上加明,明上加明,这是《楞严经》的道理。为什么?因为你应该知道,外境和内境是一个,并不是两个。你以为外境是由于分别心造成的,但是你不知道,那个分别心所造成的东西和造不成的东西,都是你自己,不是有第二个人。说是“我心造成的”,那外面那个不就是你的心吗?你还上哪找? 昨天讲了“被辱不嗔难”,现在讲“有势不临难”。我把这个解释给讲一下。 【解】若被辱时,但以情恕理遣,则嗔意自平。视富贵若草头露,何容以势临人。 大家可能已经看了。就是说人有势而不用、而不去求,这很难。他这讲了,“视富贵若草头露”,什么叫富贵?就是钱物、名利……都在这个富贵里。“若草头露”,谁能说一下,什么叫“草头露”呢?你说一下。 弟子:就是草尖上的露水,既小又很短暂。 是。草头露,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早晨有那么一点点;当阳光一旦出现的时候,它就不存在了。富贵就和这个一样,我们看着是有,当一面临着生死大事的时候,什么都抵不过去了,它一点用处也不抵。有的人认为:“我有钱,有势力,我可以说了算,我气可以不平,或是我如何如何。”但是你不知道,你那富贵和草头露一样,在太阳没有出来之前,意味着还有露水可得,还有那么点意思。等太阳一旦出来的时候,早就无踪无影了。在你生死现前的时候,你这富贵根本就像草头露一样,啥作用也不起。 富贵如草头露一样,我们今生修道就是把富贵看破了,把富贵看成草头露一样,因为它不能帮我们了生死。不但不能帮我们了生死,反而障道,它障你了生死。你没有草头露,就不会存在幻想;你有了草头露,就想入非非,想入非非就障道。 “有势不临难”,就是你有了这些富贵、这种势,有了这些东西,你想不用就特别难,非得想法用不可。有钱了,你走到谁跟前,人家一说:“这个东西如何如何。”你那心里头就不平:“哼,我这有钱,这点算个啥?我早就把它盖起来了。”人家说:“这个事还挺难办的,你看我们现在受了这么多的委屈,忍了这么多……”你心里话:“如果是我,我一句话,打个电话,那个市长或那个领导、那个大队书记就去替我把事办了。”它就在无形中起来,就算和你没关系,它都要起心动念,所以说富贵障道。 所以我们应该视富贵为草头露,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远离这个富贵。不是外面有个富贵让我们有所得,是我们心里的一种幻觉,和自我的一种表现。我们不断地追求这种富贵,无非就是要高人一等,而把我们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绝不让别人超越自己。就这种心理,所以他就产生了一个富贵的概念。 实际上你不知道,为什么说这个富贵是草头露呢?草头露就是幻境,如梦如幻亦如电,就是一个幻境。从历史上看,那些帝王最富贵,富贵到一个国家都是他说了算。最后的结果,就当几年皇帝,下去了就算完事。一死,什么都是别人的,啥都不是你的,甚至比平常人死得更惨,死无葬身之地。几千年以后还被挖掘出来,说:“你这尸体是干尸,有研究价值;你的珠宝都要贡献贡献。”这就是因果。而且杀了那么多的人,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是要偿还果报的。 我们一定要记住,要有势不临,千万不要追求这个东西。你如果费心费力去研究这个富贵,以富贵为目的,达到了你的某一种理想。实际上你只是白费心思,最后的结果就是像露水一样、像幻境一样,马上就会消失。我们在修道上也是这样子: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没有能力的时候,和那些没有能力的人;当我们能吃饱饭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没有吃饱饭的人;当我们受表扬的时候,一定要想到那些被批评的人;而且当我们走道的时候,觉得很有力气,一定要想到那小虫子缺胳膊缺腿的时候。你这才有个低下的心,这样才能有势不临。 这个有势不临,不是光在有人的时候你这么去做,还应该在什么时候做呢?比如走道,你晚上走夜路,这个马路中间如果没人,你就走到中间。实际上,你已经产生一种势,这种势就是“大”的意思,就是“慢”的意思——也是我慢的意思。觉得这会儿没人了,八字步就迈上了,“这时候我可以静静地走了,有人的时候我可以谦虚,这会儿没人,我可以不谦虚了。”实际上这也是有势,你也造成了这种势。你只要造成这种势,这个“大我慢”就出现了,这个慢心就出现了。我们要想做好一个人,就要无论内外,不管有人无人都不去追求这个东西。所以说,有势不临难。 另外,比如说我们坐那块,人家给你一个苹果吃,你觉得很欢喜。特别是只给你苹果,没给那个人。把你看得很尊贵,这时候你是一种什么心理?你是一种痛苦,还是一种快乐,还是一种满足?有的人就是一种满足心:“哎呀,给我而没有给他,还是人家瞧得起我,说明我比他要强,而且我在这里受到重视。”或者是先给你后给他,我们这个心里就有不平了,而且有一种沾沾自喜的那种心理。这种心理最障道! 咱吃水果就有个特点——他们可能还不太清楚。就是在吃水果的时候,差一个人不到位,我都不吃。我这么发心,虽然并没有强调大家随着做,但大家都主动这么做,“师父不吃,我们也不吃”,就共同地完成这个。就是为了克服什么呢?克服这个有势。你别看先分给我,先分给我也不先吃,大家都必须同吃,我才能吃;有一个人不吃,我也不吃,哪怕他是外来的、新来的、是个居士也好,只要在一起过斋,我们就得共同享受这个。 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成这个有势不临,不要追求,有势不用。你在有多大的权力和能力的时候,你都不要去用,不但不用,而且生起一种什么呢?就是一种惭愧心。如果是给了我而不给那个人,我会生起一种什么心?会生起一种痛苦,我觉得:你没给他,就等于侮辱我一样,你是瞧不起我。因为你认为我好,认为他不好,这个不是我的目的,我需要的是什么呢?天下都平等。你如果对我好而对他不好,而且你对他有特殊不好的这种情况,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不是说明没给的那人或是没收到的那人没知识,而是说明我没修行好,因为我的心不平等,造成了这种局势,我给人的印象是我比他高贵,我平时说话瞧不起别人,而且贬低了别人,抬高了我自己,所以造成了我有名有利,人家供养给我。所以我觉得惭愧,而且绝对是一种痛苦的东西。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有这种心,有势绝对不贪求。 咱们常住规定了:一切供养归常住。为什么要归常住呢?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管有了多大的富贵,一定要和大家平等地分。不管是困难也好、痛苦也好、或是富贵也好,都要交给常住共同去处理这个问题。 有人说:“行,师父你说得对,你把这个富贵交给大家,大家能理解,这是师父慈悲,能把富贵交给大家。那为什么把痛苦也要交给大家?为什么痛苦也要让大家共同去受?你自己的痛苦自己受,为什么要大家也同样来感觉这个东西?这是不是一种自私?” 表面上看好像是自私,实际上它有特殊的道理。因为什么呢?因为痛苦也好、好也好,我都要交出去。交出痛苦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共同和我来承担这个问题。我们求的不是痛苦和不痛苦的问题,求的是什么呢?和合的这种心,需要和合的这种心理,就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有问题我就要和他商量,“你看我这个困难怎么克服?”要有这个心。放下我执,不要想到“困难就是我自己的,好处是给别人的”,实际上你这里还有个自私,因为坏的后面就是好。所以大家在一起克服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会成就这个和合心。那光你自己成就和合心哪?困难,那不是好事啊?也是好事。你把困难留给自己,实际上也等于把好事留给自己了,这也不行。 就像干活似的,这一堆煤我一个人也能干,但是不能光我一个人把自己改造了,而叫你不改造,咱俩都得同时改造,我就招呼你。在别人看来,说:“你这人太偷懒了,这点活你就自己干了得了,怎么还招呼我?叫我休息休息,你自己干吧。”但我不那么想,我干,肯定能去掉我身上的毛病,如果你也干,咱共同把这毛病去掉,这就好了。 所以说,对困难、对富贵一律平等。富贵没有真富贵,贫穷没有真贫穷,痛苦没有真痛苦,这两个问题你要是把它打破了,我们就会有势不临,心往往就处在一种平等的状态。由于这种情况,我们才会慢慢调节自己的心理,看到外境,不管富贵或是贫穷皆是一种幻境,而求的是什么呢?求的是心。目的就是这一个目的,没有第二个目的。所以说,这些东西——富贵和贫穷,它已经不成问题了。在别人看有差别,在你看来没有差别。法法平等,没有差别,有什么差别? 所以说,我们就应该好好地去悟这个事情。千万记住,你要是不把这东西(势)看成你的一部分,而应该看成是修行的一个助道因缘,绝不利用它去产生自己的那种“快意”,心里马上就平等了。我们大家平时要好好体会这个东西,特别是别人有病的时候,你不能说闲话,“哦,他尽有病。你说你笨不笨?怎么尽有病?你说你难不难受?你看你这姿势也不好看,你看我现在多好。”完了!你有这种心,实际上就不好了。我们的每一步都要想到大家,决不让自己产生一丝一毫的慢心,这才能做到有势不临,否则的话,我们很难做到的。 好,今天就讲到这。 继续讲“人有二十难”,上回讲到“有势不临难”,今天讲“触事无心难”。 【解】观事境同梦所缘,何必劳心措置? “观事境同梦所缘”,就是说,我们观很多的事情,和梦是一样的。一个梦,你用不着去跟它拼命,确实不值得。我们人犯的最大的毛病就是把梦境当真,把梦当真。 我们现在都有体会,比如说咱们现在修行的问题,我们修行究竟怎么去修?有的拼命去修,对不对?对,我们应该拼命修,但是你用哪个心拼命去修?它这就不一样了。比如说修密的,“哎,我要修成个密。”这本身就是有心去修,想求个“有”字,有心。刚才我跟定悟师父说了,我说:“什么叫修密呢?就是没有秘密的时候,你才是个秘密,有密都不成密。世上的一切秘密都不存在了,那就是密。若世上还有密,那就不是密;真正的密就是没有密了,那就是密。修密、修密,就修这个,修得世上什么都没有了,都真相大白了,那就是真正的密。”触事也是一样,“触”——就是接触的意思,我们接触到事情马上就要起心动念了,所以“触事无心难”。为什么我们“触事无心难”?谁能说一说? 弟子:遇事情跟没有这个事一样,就是因为看到有这个事才会心烦。 但是为什么“触事无心难”呢? 弟子:因为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由我们心里所变化出来的,所以你触到事情就必然跟心有关系,就动了你的心境。 他讲得很好。 这个事情是因为什么而生起来的呢?它是因为你有了心而生起来的事。有心,什么叫有心?这不是说我们那个真心,而是有那个妄想心的时候它必然有事,它俩是一个东西。你心只要是一动,外面的事就生起来了。只要外面的事一生起来,就说明你已经有心了。你说,有了事,它能无心吗?只要有心,它就要生起事,心、事是一回事。 当然,我们说的这个“心”是虚妄的心。我们只要生起虚妄的心,起先是虚妄的心,由虚妄的心不断地扩大,由幽隐到微细,由微细逐渐地变成一般的细,一般的细最后变成粗,变成粗的时候就是事。如果这个事情发生了,说明我们心里的这个妄想已经变粗了,这个虚妄变得更虚妄,虚妄加虚妄才变成事。这个事和心是一个东西,所以说触事无心难。 如果我们能知道心事不二,虚妄的心必然要产生虚妄的事,虚妄的事代表我们虚妄的心在动。如果我们知道心、事不是两个,它是一个虚妄在变化,你要是知道这个变化了,这种幻境马上就破灭了。它破也得破,不破也得破。就像演戏似的,如果你在后台看完了,再上前面去看,他怎么表演,你心里也知道那就是演员。他怎么打扮、怎么表演、怎么装相也不好使。他唱的调,他再怎么把腔勒得紧,你也知道他是演员,所以这场戏演完了,它达不到那种演戏的效果。演戏是要你信它为真,你当不起真,它就破灭了。 我们也是这样。触事无心难,就因为你不认识这个心,见事就被事转,你以为外面还有个事,所以跟着事情去跑。你要知道,这个事就是你自己心动所造成的,虽然我们平时把它看得很坚固,它坚固到什么程度呢?甚至打雷、下雨、地震,甚至要你命、生死无常、日月星辰……这些事都那么真实,比如在大地上跺跺脚,大地非常坚固,你拿挖掘机都挖不动它,放炮有时候都崩不下一个坑,都那么厉害。这么坚固的事情,如果你的心要是看破了,大地无寸土。一旦看破了这些东西,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像虚空一样,马上就破灭了。 就像人做梦似的,梦里非常坚固,家庭、生活……感到非常热闹,你这起心动念简直了不得了。但你一旦知道是梦,醒的时候,它啥也没有了,就那么轻松。刚才那么坚固,还有这个、还有那个,这一醒来怎么都没了呢?就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能知道这个事情是虚妄心生起的幻觉,这个事情马上就灭了。如果你不知道,你要触事无心就很难办到。为什么很难办到?虽然你有点定力,甚至不看、不瞅、不听,但是你心里还没有真正把它看破,只是压服住了,不随它转。就像别人打你两个嘴巴子,你不看,一会儿可能忘了。忘是忘了,但是你心里的想法:它还是真的。所以说,你不如直接入手,怎么直接入手?知道是由心产生的妄想所变成的事情,这个事是妄想加妄想,变得非常粗的时候才变成事情。所以看到事情的时候,一看:这地方有一朵花,这花挺香,得了!就知道自己的妄想已经不知道变化多少个了,并不是花香。 就像我们吃饭似的,今天吃的那个杏,你看是那个杏酸,还是我们的嘴酸呢?要是嘴酸的话,我们不吃杏它也应该酸,平时它不酸,嚼嚼舌头也没有味,舌头哪有酸味?它没有味。要是杏酸的话,我们没吃的时候,看着杏它也应该酸啊,但它不酸,所以杏也不酸。那为什么还得吃了以后,舌头接触了,通过这么些动作它才变酸呢?还得我们知道是杏,它才变成酸的,你要是不知道是杏,它都不会酸的。因为你第一眼看到:啊,这是杏。还没等吃就条件反射了,马上就酸起来,这一吃,“哎呀,真酸!”虽然通过了很多的过程,一层层的,但我吃个杏确实是酸的,吃个桃可能是甜的,吃各种东西有各种的味道。这个东西到底真实不真实?谁能答一答,这个事真实不真实?大家想想看。你说。 弟子:这全是假的。《金刚经》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切有相,皆是虚妄。那这个虚妄是从哪儿来的?比如这个酸从哪儿来的? 弟子:酸是从心里的妄想执著出来的。 在心里的妄想执著出来的。那怎么在杏上就酸,在苹果上就不酸呢? 弟子:这我说不清楚。 但是它苹果不酸变成甜,甜和酸没啥区别。他说得对,就是因为我们心里有个虚妄的东西。这个杏本身就是一种虚幻,它没有实体可得的,不是有杏在那块让你酸,它没有这个东西。是我们想像出了杏,酸同时也被创造出来了,它是我们心里的妄想所造成的。就是说,我们的心造成了事,酸和杏就比如是事,这是个虚妄的东西。本来就是虚空,啥也没有,是我们那个心不断地演变,最后造成了一切物质世界。一切的物质世界,都是我们虚妄的心所产生的。 佛在《楞严经》里讲,你不知道,你的色身外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皆是你的心里物。我们从来都不相信这个。我们说是信佛,虽然多少有点信了,要是不信不能出家。但是真正地相信,还得你开悟以后,亲眼见到的时候,你才真正地信。在你没有真正见道的时候,还只是一般的信。但大家的这个信心已经生出来了,只不过在等待机会。 如果想得到这个机会,想很快地开悟,你就平时对任何事情都不要追求。你不追求,离开悟就近了一步。开悟都是一步步走的,不是说我这, 一下子就成功了。我们像收拾破烂似的,好几大箱子东西背着,然后你就要开悟去,那不好使。 你看看开悟的人,那屋里收拾得,东西都很少。要是攒着好几箱东西,那就不能开悟,因为他已经被事物转了。事情一多了,那心已经变化了;那心都变化到那么个程度了,它怎么能清净下来?你想让心清净下来,外面的事物你得减少,不贪;不贪着事物,就说明你的心已经在清净。说:“等我心里清净的时候,我就不贪了。”有时候事和心互相影响,你有了物质,它就影响了心;由于你的心贪着,又产生了物质,它互相影响。 所以说,这个事你不把它弄清楚还行?那你怎么办?我们就在心上下功夫。心,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是不是?看不见、摸不着不等于不存在,我们就不管从思惟上,还是从事相上都不让贪心生起来。我们先从事相着手,每个事相都让它清净无染;它清净无染,我心里就清净无染。就从它下手。 有的人说:“你们这么修行,执著呀,你应该修心。”修心,他不知道事就是心,他认为另外还有个心。事外再去求心,那属于外道,那纯属外道,还修心呢!事就是心,是我们心里的垃圾,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事相上下功夫,只要在事相上下功夫,很快地你就会放下很多的妄想。 咱举个例子:我们吃东西时如果不贪,不贪好、不贪坏、不贪甜、不贪酸,你看看,食物吃的时候你就不分别,吃什么都香,你那个心就少分别了多少次。实际上物质你还是吃了,你不是没吃,还是那点东西。但是你挑来挑去,先吃它、后吃它,紧着吃还紧着生气,给他没给我,多了少了,好了坏了……就吃饭这么点事,你就分别了多少次。 就这么点物质同样能要你的命,既可以叫你成佛,也可以叫你堕落地狱。所以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上,一定要想办法做到触事无心。怎么样触事无心?就是把事情看破了。看到女人,就像看到死鸽子似的。你看看,那死鸽子和活鸽子没啥区别,羽毛也是那么白,眼睛好像还是那样,但是你要是看它脑袋一耷拉,就知道死了。 我们看到人也是这样,看到男人、女人长得相貌好,那个好和那个死鸽子没什么区别,它就那样,没有说这里有个好、有个坏。因为啥?那个好坏是我们心里分别出来的,并不是外面有个好、有个坏。那个好坏不取决于相貌,是因为我们心里有好坏,就认为它好。 外国人认为鼻子大好,中国人认为鼻子短好,这个好是我们自己在分别,实际上就和死鸽子一样,有啥意义?我们就认为那个腥臭的东西(女色)最好,所以就被事相转。 我们要触事无心,就是遇到事后,知道这是心里的污垢。你心里的污垢越大,外面的变化越大,包括现在的电脑、飞机、大炮、轮船、飞船,这都是你心里的污垢不断地堆积所形成的幻境。只要你心里的污垢越多,心眼就越来越小,外面的东西也就越来越丰富。因为你把所有的心都用在这个上面了,所以无明越来越厚,人越来越堕落。人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被物质所转。佛法叫你舍去你的财产,目的是干吗呢?就是让你减少污垢,减少你心里的负担和污垢。 有的人认为:“物质和心没有什么关系,它能助道,能引起我们的兴趣,能让我们安心修道。”是,当给你的时候,你是兴奋了一阵子,但它带来无穷无尽的遗憾和害处,它害你终生。当时那个兴奋并不是一种清净,只是物质贪欲中的那种兴奋点。我们把自己贪欲的兴奋当作一种安心和清净,就像人吃了一个带有蜂蜜的毒药,他光品到了那个甜味,不知道那后面的副作用,将会有死亡来临的。 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事物就是心的变化,我们如果贪著事物,妄想不断地增加,就是心在不断地堕落。如果我们对事物不贪着,心里马上就减轻了妄想和起心动念的过程。如果不断地减轻、不断减轻,终有一天就要有个大翻个,这一下子就要从梦境中醒来,心不颠倒。《心经》里讲了“心不颠倒”,心不颠倒即是佛。 我跟大家讲一个我师父讲的故事,这是他给一个居士讲的,我在旁边听。他说:有一个老和尚在庙里修得还挺老实,还挺好,有一天他就来告假,挨个屋告诉,说:“我准备要回去了。” 人家说:“你怎么要回去?” 他说:“我现在跟大家来告个假,我准备回去了。” 人家说:“现在你修得怎么样?” 他说:“我现在这个心哪,也没有什么,就这么翻个个,心就翻个个就完事了。”意思是:我就翻个个,我就跟大家告个假,准备回去了。 大家寻思:这心翻个个,可能是闹心,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也没往心里去。他告完假了,过两天就往生走了。可能是炼出舍利还是怎么回事,大家才知道了:哦!他是预知时至,早就告假了,告诉我们了,“我这两天要回去了”,人家提前知道了。后来才明白他那天说的什么意思,说:“我这个心现在翻了个个,和过去不一样了,就这么翻一下子。”就这一下子就成就了。 佛法就是这样,心不颠倒就完事了。你想心不颠倒,就得触事无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把平衡打破了。你把原先的平衡打破的时候,它像天平似的,突然就翻了个个,完事了,就那么点事。我们的生死问题——还有没有生死问题了?也就解决了。不大个劲,但是不大个劲也很难。很难不是说没法行,难就难在我们行和不行的问题上。 你要想触事无心,别人骂你一句,你别吱声;别人拿你的东西,你别计较。特别是集体生活,在一个寮房的时候。有很多人烦那种生活,他觉得这屋里太挤、太闹腾,四个人一屋嫌闹,三个人一屋还嫌闹,两个人一屋还嫌闹,最好一个人一个屋——一个人一屋就没人唠嗑,还嫌闷得慌。就想着:我需要就来,不需要就走,想达到那种环境。他是一种回避的方式,表面上是在不贪着事情,实际上不是不贪着事情,而是被事情所转,他要求的东西也是事。有时候我们说触事无心,什么叫触事无心?不是逃避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样当下无心的问题,当下要看破的问题。并不是逃避,是当下要看破! 再给大家讲个例子。有个人听说不杀生戒很好,而且愿把一切众生看成父母,他就用他的胳膊和身体去喂蚊子。有一天喂蚊子去了,那小蚊子就不断地吃,这个吃完又跑来一个,一个两个扎还行,那三个五个扎就有点难受,还疼、还痒、时间还长,后来十个、二十个地来,没完没了地吃,他就有点受不了了。但是一想自己有誓言,要度一切众生,忍着吧。忍着忍着,最后想:行,这最后一个走了就拉倒了,再来就不算数了,今天到此为止。就开始“关门”了,不开放了。但是一看还有蚊子,最后寻思寻思:唉!还是给吧,喂吧。 你想一想,这个血、时间,忍受了这么多也没有什么变化。他只是按照那个古大德开示的慈悲方式去做了,左一次、右一次地老这么做,但也没什么变化。当他抬腿往回走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腿了,没有腿还能进屋,哎,这个好!像在虚空走一样,光有个上身没有腿,腿郎当郎当根本就没有作用。 我们平时都知道这个腿能走道,不断地走,一步一步迈得还挺疲劳、还挺累的。哎!他那时候没有腿,腿没有了还能进屋,这才知道那布施的功德这么大。那蚊子腿就长,不断地喝不断地抻腿。他还以为白布施了,最后没想到随着供养蚊子的功德,悟到了一种特殊的境界里去了。他知道了人这个能走和所走、有腿和无腿都是虚妄的。 你想一想,一下打破了这个迷,你说多殊胜啊!就是供养点蚊子,就达到这么样的程度。有的人用这一生去追求,可能都没达到这样的情况,而他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人走道都是骗人的事情。 你想一想,这还没有往空想,只是在做善事、在布施。这种布施是无相的布施,因为他把众生都当成父母、未来佛去想。这只不过是在进行修心的一种方式,而他自己的一种境界就现前了。 所以说,触事而且明白心,知道事就是心的变化,不住在事上,而住在无相上,很快就有这境界。就是说,你不要躲,不要回避事情,见到事情一定要无心。怎么无心?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不贪着任何事情。任何事情都要把它看成空相,你才能与心相应,慢慢达到你的“不难”的这种程度。 有时候遇到外境,心就起变化,并不是外境能使心变化,是我们心里早有那个污垢在等着,等着因缘;因缘一来,心里就起心动念了。我们如果知道事就是心的变化,是虚妄心的变化,这个“无心难”就会变成容易了。我们犯不着为事情去操心,本来很自在,你何必呢?像苹果酸、甜,你管它干吗?你管,你真管得了吗?你想叫那个杏不酸,那好使吗?一加糖又变成甜了,是不是?无论在哪上下功夫,都不如无心。你觉得你在下功夫或在努力,都不是正确的。怎么样才正确?当下无心,那是最重点的。事情做也是无心去做,心不住在任何事情上,那就是容易。 如果你在这里起心动念,那都是一个难。再说,一切事情用不着你去管,它的自然规律在那里。你看我们每天忙活来忙活去的,好像我能盖座楼,我又能盖个房子,我又能盖这个……那都是一种幻境。我们只是随缘消旧业,如果你认为“我能盖房子”,只要产生了执著和感情,你就被它转了。你就算把它盖到天上,它也是个幻境,今天有了,明天可能就灭掉了。地球都是幻境,何况它呢?太阳都是幻境,何况这点事?我们一定要看开,看开就自在了。 触事无心难,关键是要我们认识心,如果认识心就不难。但是对待事情一定要知道,要守戒律去做。戒律就是让我们触事无心,一切戒律都是让我们触事无心。戒律防什么呢?防非止恶,就是不让你起心动念。什么是非?你起心动念就是非,就是恶。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遇到事情,第一个就要守戒。 守戒不是为了一个戒相的问题,是怎么样达到你心里不被污染。减轻污染,终归有一天要开悟的,就在这上下功夫。要是不信,咱就比量比量,你说:“我就不用,我使劲贪,最后能开悟。”这种人恐怕天下没有一个。 你看那些祖师大德,第一个就是舍掉自己的财产,去求开悟,有的甚至开悟了还扔掉财产。那庞家四圣,庞蕴可能在马祖手下开悟了,最后弄个船,把自己的万贯家财都扔到湖里,连送人都不送,也不做善事也不去盖庙,往湖里一扔就完事了。他开悟了,悟的是什么?最后明白了,就是这些财产障他的道,要不可能早开悟了,是不是?由于他不贪恋这些财产,放下了,所以就开悟了。开悟了以后就更放下了,更不去贪了。 只要是贪的人,你就放心,他没开悟。左一件衣服、右一件衣服,左一样要、右一样要,什么都是好东西,一看就知道没开悟。反正我就看了,你们这里面谁攒得东西多,我知道你没开悟。攒得少的,我就怀疑你是不是开悟了。以后发现你们东西少了,我就知道你们快开悟了;要是东西多,我就知道你还没开悟。开悟和这个事情绝对有关系,严持戒律的人,那肯定是要开悟的人。因为啥?因为他知道那戒律绝对是降伏其心的,他不再看成是一种执著了。 现在有很多人把持戒看成执著。今天就来了个居士,盖县茅蓬的,她说她挺护持寺院的,来跟我讲。但是和妙融师父(注:大悲寺下院道源寺住持,原来在盖县茅蓬)老犟,说有人讲念一句佛号就可以在大光明之中了,而且他讲法也讲持戒。我没容她讲,我说:“你先别讲,你听我讲两句得了。”如果我跟她讲,她就跟我对着讲。僧人老跟她对着讲,那有啥意思?争执起来也没意思。 我说:“你讲得好坏我不听,别人讲得好坏我不听,我看他最终效果怎么样。有的人听完以后不持戒了,你说这是怎么回事?本来过午不食一年多了,最后反而破了斋戒了。你说你持戒,最后为什么把人家斋戒破了?而且人家本来修得很精进,结果有的不修了,最后修不起来了。我不管你讲的是什么,但是你达到的那个效果,就和那个本愿法门一样,就造成这效果,你自己考虑吧!” (编者注:本愿法门:日本一个打着净土宗的旗号的附佛外道,否认因果,歪曲理解净土宗的教义,说只要你现在念阿弥陀佛,不必持戒,无论造多少恶业,将来都可以往生。) 她刚要讲什么,我说:“你别讲,咱俩也没有时间去争论,另外你跟我争也不好,你先忍受忍受。”她乐了。我说:“我给你提供点看法,你去看看戒律是怎么说的。不是你随便提一提‘也要持戒修行’,就顺便说说不行,而是看你把戒放在第几位上?你说持戒是不是作为一种装饰说的,借着说持戒的话,先破戒,后拿戒做一种掩饰?要看最后造成的是什么结果?”后来她不吱声了。现在的人修道就这么难。 昨天我跟那个居士唠嗑,现在有很多居士又学什么呢?学菩提功去了,学了佛又学菩提功去了。说“你念两年《金刚经》都不如我练半年菩提功”,现在的外道都是这样式的,这叫附佛外道。现在外道非常猖獗,去掉一个*轮功,还有其它的*轮功在。包括说自己在大光明之中、在大*轮中……这都是*轮功那一类的行为,都是大妄语。我说:“这些人死了以后就得下地狱,地狱罪偿完了做鬼,做完鬼了做畜生……就轮回受果报。”他们不信,怎么给他讲也不信,没办法。但也得跟他们讲,现在外面的事情就是这么不可思议。 我们想修道——为什么要穿百衲衣?就是为了遇事无心。你想,你要是穿好衣服,贪求好衣服,人家说:“我这件布料可好了,你看看多好,这布料还标准,特别适合僧人穿,还利索。你看看,这布料太好了。”你要是想左换衣服,右换衣服,那就贪了。那心早就嘣嘣嘣跳,“有什么办法让他能给我呢?”想这主意。 如果你穿百衲衣,一生就这一件,虽然你贪心还没完全放下,但最起码它是个盔甲,能保护你。你终身就要这一件,人家给你再好的也不要,“那些东西和我没关系。”虽然你不能看空,但最起码也能放下,“我不要那东西了,要那东西也没有用,我终身就这一套了。”一看这衣服,我今生就这一套,你给我也不能穿,我还得交常住,费那么大劲干吗?不如不要,拉倒吧!一下就防过去了。触事,你只要不贪,就能慢慢达到无心的程度;只要你有贪心,就坏了。所以说,我们要尽量那样去做。 【释】触事,就是遇到一切事,能以无心处之。事情来了也不要紧,随意处理;事情过去了,也不要紧。“事来则应,事去则静”,没有执著心、妄想心,这叫无心。 触事无心,宣化上人讲得很明白,就是遇到一切事能以无心处之。看来咱没讲错,讲到根本那块了。必须以无心处之才能解决这个无心难的问题,其它什么道理都不好使,这个是根本。所以说,事情来了一定不要贪,以不贪来处理事情。过去了我也不追求,也不再去撵,说:“这个机会错过了,太可惜了,我去找去吧。你看看,我刚才那一句话你就不布施了,看来是我说错了,赶紧找你去道道歉,你还是布施吧!”那完了,那又被转了。你别听他骗你,他想布施,你怎么说都会给你;他若不想布施,他忽悠忽悠就把你骗了,没有用的事情。 盖不盖楼咋地?咱就是这个原则:你想盖就盖,你要是不想盖就算了。你想叫我再去跟你攀这个缘,我也不愿意攀缘,不去攀这个缘。但是你来发心盖房子好不好?好。我该跟你唠的,我也得给你唠。因为啥呢?这是正常的,就是你不发心我也得跟你讲。你发心的时候,因为你发心的关系,我可能多讲一点,这很正常。所以说遇事要无心,一切事情都是幻境。 现在讲下一个,“广学博究难”。 【释】广学,就是广泛地学习。博究,就是多多地研究,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这是宣化上人在《四十二章经浅释》中讲的。这个是蕅益大师讲解的: 【解】广学而不博究,如入海无指南针,安能会理? 我们刚才讲了,就像入大海一样,人在生死大海里,没有佛法的理论支持,在大海里没有方向,你知道往哪游?哪是岸边?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必须知道岸边,有个指南针告诉你方向,得这么走,你才能渡过这个生死大海。那你就得学习。“广学”,深深地学,而且非广不可,不广不行,一定要在“广”字上下功夫。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广? 弟子:智慧无量无边,无穷无尽。 这叫广。你这一下说得我都没有话说了。他讲得很对,智慧无量无边。谁能再具体地讲一讲?他把总题目都给我讲出来了,我都没办法往下讲了。谁能再具体地给我讲一讲? 弟子:通过汇集才能广。 弟子:空一切相,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 一切即是一。我也不问了,你们把我想讲的话全讲完了,我这没法讲了,这也太厉害了,太好了。 什么是智慧?就是把所有的智慧都集中在这一个上,那才叫智慧。如果分散了,就不是智慧。汇集,要汇集在一起,叫智慧。说“这面一个智慧,那面一个智慧”,那不叫智慧,那也不叫广。虽然你占了很多地方,但它还有很多空档的地方,所以不广。 比如十个“一半”的东西,都加一起还是一半的,是不是?只能说是十个“一半”的东西。汇集一起的智慧,什么是汇集一起的智慧?就是一切即是一个,一个就是一切。换句话说,就是大无外、小无内,这才是真正的广。你要想真正的学广,你的广就得大没有外、小没有内。谁能说一说,这叫什么? 弟子:那是虚空。 就是虚空。大无外、小无内,这是虚空。还有谁能说一说? 弟子:佛的本源。 佛的本源。还有没有说的? 这都说到家了,都不错。大无外,小无内,像虚空一样,遍满一切处。什么是遍满一切处?就是我们那个心,这个心就是一切佛的本源。通常说的佛只是化身佛、报身佛,只有法身佛才是真佛,那就是我们的心。只有求到我们的心,才会真正的达到广学。 说:“师父既不让我们多看书,也不让我们看本。”但是我让你们广学,你别说我没让你们广学,因为我叫你修的是心。你要是说我不让你广学,才真屈了我。说:“师父什么都不让我们学。”但我让你学广,哪个广?你从根本上下手,修这个心,只有心才能解释一切万物,其它什么事情都不能达到这个广。学其它的好不好?好!五明好不好?好!还有很多的好不好?好,都好!但是它广的程度就有限量,它被限定到一定程度了,所以非真正的广。 慧明大师给人讲课就讲了,讲个“大方广”,说要听哪种广?他给讲了三种广,说:“最高的法,我这一生也讲不完这个广。你要是听小的广,咱俩还可以勉强谈一谈。”最后把那个方丈给征服了,真的成为法师。我们都知道这个故事。虽然一个字也不认识,因为他知道一个“广”字,所以把那个老方丈给征服了。哪个是广?他知道是心,心才是广,你要谈心,咱俩就谈个没完,这一生、两生也谈不完这个东西。 我们想学广,也得学这个心。只要是修心的人就得奔这个道,虽然还没有成就,但你学的法门就是真正的广。广学,我是这么解释这个问题。你要是多看书,我说你那叫窄学,虽然有很多的东西很有道理,但这是窄学,你不如直接修心。只要是直指人心的地方,都是广学。咱并不否认那些知识,很多都是很对的,那些知识也是奔着心去的,但是有个究竟和不究竟的问题。我的意思是:你们赶紧捞多一点、真一点,奔这个去。这样的话,很快就成就了,容易成就。这个是广学。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具体地学,具体学也是为了修这个心,只要是为了修这个心,你学什么都属于广学里的。但是为什么咱们限制多看书?因为你一个问题还没弄清楚呢,太多了,你就嚼不烂了。只有放下一切的时候,你才能广学。该学的东西你也应该学,但学的目的是为了心。这是广学的问题。 还有一个就是“博究难”,“博”就是渊博,又要广博又要究竟,这个难。你想,我们学的佛法理论和世间的理论,能不能达到真正的广、真正的博和究竟?包括世间法,你能不能解释清楚?你解释了医学,解释不了其它的科学;你解释了其它科学,解释不了医学,你也解释不了人生;你解释了人生,解释不了动物的一生;你解释了地,解释不了天……你能达到博吗?能达到究竟吗?是不是?你就算达到博,你能不能知道它为什么是这么个起源? 像今天周居士问我,他说有人给他讲了,这个人从哪来,人是怎么成佛的,佛是怎么变成人的……他讲这个事情。后来他又讲了,说做好人就可以成佛。我说:“人和佛是两个概念,人是六道轮回的一个过程;佛不属于人,也不属于这类,你别把佛也当成人看,这也是不对的,佛就是佛。” 有人说:“人觉悟了,还是人,但是已经成佛了。”这种说法,我看还不正确。觉悟了就觉悟了,觉悟了哪还有人相、我相、众生相?没有这个东西。他还保留了人相,又表示我已经成佛了……他就欺骗不懂的人、没开悟的人。说得好像是挺有道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他就是认为六道众生离不开本相。 佛是无相的,遍一切处,像虚空一样,他没有相貌,有相貌那就不是佛了。佛之所以现身,那是因众生的需要。佛并不现身,是什么现身呢?是众生的需要。佛没有什么去度谁不度谁的事,是你的需要,所以佛就反应了。并不是佛现身,是众生的需要。 就像有一个鞍山的居士来问问题,他问:“观世音菩萨为什么现三十二相来度众生?为什么现女人身,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踩着龙?为什么文殊菩萨骑着大狮子、普贤菩萨骑着大象来度众生?”他这个意思就是说,他们怎么以这些方式来度众生——我还忘了是什么意思了,好像就是来度众生的意思,为什么他有这么多的本领?可能是这么个意思吧。 当时我是这么答的,我说:“观世音菩萨他也没变化,谁也没变化,是众生的需要,并不是观世音菩萨要现出骑着龙,因为什么而骑着,他是根据众生的需要。因为佛菩萨以不动,也就是不生不灭而能够周遍一切法界,而且能够现各种身。”如果你起心动念,你一个身也变不了,只有不起心动念,才能真正地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想博、想究竟,你就得知道:只有见真心,你才能真正地博。你知道心,你才能达到究竟。 如果知道一切都是唯心所造,你广学博究就不难了。如果离开这个,你学什么都难。但是并不否认我们学佛法的很多的部分,学很多的部分是为了什么?就为了求这个心。如果你不是为了求这个心,而是求文化,那你就不是广学博究。 有的人他不相信,说:“那不对,那哪对呢?我要是不背下一切,我怎么能说话呀,怎么度众生去?你看我讲了很多很好的理论,把他说服了,你如果不讲,他就不服。”真是讲服的吗?要是讲能服,那我们天天放录音带,放这些东西,他服了就完事了,何必人去讲,是不是?如果非要人去讲的话,有很多人都能讲,但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不能服?说“那个理论好”,有很多人也能讲很多理论,有的还照样不服,那是什么原因?就是说,服不服在哪儿呢?在你这个心是否真实,这个心是否能够清净,人才服,不在别的。离开这个心,你就既没有博、也没有究竟。离开心就一无所成,你学什么都是外道,离开心就是外道。我们想学一切法,就不要离开心。 我们知道了这种广学博究,只有学心我们才能够成就自己。谁能说一说,什么是自己的心?怎么样找到这个心?用什么来处理这个心?很快就找到这个心? 弟子:消除烦恼。 消除烦恼,用什么方法来消除烦恼?最快最好的方法。 弟子:尽最大努力达到无念,一点一点地接近无念。 好,看来你这钟偈没有白唱。无念能求得这个心。这都很了不得。 大钟那上面写着:一念不生,万法庄严。万法庄严就是心,只有心才能万法庄严。只有一念不生,你才能求到这个心;无念了,你才能求到这个心。念佛也是为了达到无念,你参禅也是为了达到无念,你修密最后也得达到这个,哪个都离不开这个。只有一念不生,你才能求到这个心。所以说,你求到这个心的时候,既是广学又是博究,你要是这么去修就对了。所以学法一定要学到究竟的地方,我们就好用功,还省事,心里还清凉,对不对?我们这样的懒汉,这是最好的办法了。咱们“懒”,没办法,只好用这个掩饰掩饰吧。 好,这个“广学博究难”就讲到这。今天讲了两条,也没有备课就讲了,就大概讲一下子,咱们一定要把它记住。这些东西你要不这么解释,不这么样去看问题,说老实话,你学的就是二乘佛法;要是不客气的说,就是外道了。你只有不离开这个,你才能奔着佛法去。就这么讲,还不知道是不是佛法呢。只是我们相应地去学,学到哪儿,还靠我们自己努力。只有你心里与佛相应了,那才称为佛法。 好,今天就讲到这。 上回讲了“广学博究难”,还有一个“除灭我慢难”。 【解】恃学而生我慢,如沃壤以滋稊稗,反害良禾。 【释】除灭我慢难:人人都有一个我慢,能把我慢除灭了,没有我慢,这也不容易的。 (编者注:此“除灭我慢难”没有录音,接下来为“不轻未学难”。)
---------------------------------------------------------------------------------------------------------------- 更多妙祥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在家戒律,“不杀生”摆在第一;出家戒律,“不YIN欲”摆在第一,为什么?出家要了生死,要出三界,YIN欲不断,三界不能出。佛在经上讲得很详细,YIN欲是六道轮回的根,你根没有拔除,你怎么能离开六道?佛还在经上说,“爱不重,不生娑婆”,这个“爱”是男女的情爱。我们为什么生生世世在六道搞轮回?第一个因素就是“YIN欲”。《楞严经》上讲,“YIN欲不断,轮回就不能出去”,轮回苦,太苦了!YIN欲是超越轮回的障碍,不断就不能超越,换句话说,不断也得断,非断不可!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