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湘清:因果报应录 第二篇 杀人恶报类 10 酷太守绝子绝孙


2014/9/4    热度:384   

唐湘清:因果报应录 第二篇 杀人恶报类 10 酷太守绝子绝孙

 

  明朝万历年间,江苏省高邮县有一个姓徐的读书人,历任郡守的官职。他执法极严,因为严励得过分,竟残酷成性,对于部下小小的错误,也必予以重责,绝无宽恕余地。衙门中的差役,如果做事稍有误期,常要受到笞打的惩罚。有一个差役,因为办事误了六天,徐太守竟大发雷霆,把那差役连打三十大板,打得遍体鳞伤,虽经旁人代为苦苦求饶,仍不能息去怒火,以致差役竟死于杖下。可怜差役的家中,遗有弱妻幼子,那幼子听到差役惨毙,惊吓致死,差役的妻子,也上吊自杀,一家三口的性命,就此断送在徐太守的手中。后来徐太守罢官返乡,家中只有一个爱子,有一天,这宝贝儿子忽然生病,对父亲说:“有人来追我了。”接着又说:“我有什么大罪?要杀我一家三口呢?”说完以后,这唯一的宝贝儿子,竟一命呜呼。从此徐太守成为一个绝子绝孙的孤人。(取材自功过格)

  湘清按:佛教认为瞋恨是人类心理三大毒素之一。像本篇故事中的徐太守,就因为瞋恨心太重,以致怒不可遏而致人于死,终于受到绝子绝孙的恶报。而瞋恨心的发生,大多由于缺乏宽容而起,所以我们学佛人要宽大为怀,才能祛除瞋恨的心理毒素。还有说到绝子绝孙,有二点要说明,就是恶报与自愿牺牲有别,例如和尚为了普救众生,自愿绝子绝孙,或是在家人也有为了专心一志致力于救人救世的伟业,自愿断绝生育,这种自动的牺牲,是一种最大的善因,绝不能与恶报相提并论。犹如吴凤为了救人,自愿受到被杀的惨死;而世上的恶人,也会受到恶报而惨死;但同样的惨死,一是自愿的牺牲,一是恶行的恶报,二者有霄壤之别,不能混为一谈。本文的“绝子绝孙”一语,是为了警世而记事,但此语绝不能用于对人。若以“绝子绝孙”一语对人,那就是最大的恶口。尤其我们中国人的子孙观念最重,若说人绝子绝孙,是最令人刺心伤心的。凡是有关此类语句,切忌对人,免犯恶口之戒!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学什么?学用心如镜,这个心要像镜子一样,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诸位想想,镜子有没有分别、执着?没有,所以佛教给我们“用心如镜”,要清净,要不动,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看镜子,外面境界现前了,它里面也现前,虽然现前,镜子沾不沾染?不沾染。佛菩萨用心如镜,就像镜子一样,没有取舍。为什么没有取舍?取舍到了极,到了究竟处了,没有取舍了。用心如镜,镜照外面的境界,一样也不会漏掉,样样清楚、样样明了,决不染着。不但以后不染着,正照的时候就不染着。。我们平素,在生活里头,一定要懂得用心如镜,再坏的逆境,不会起嗔恚心;再顺心的顺境,不会起贪爱心。。我们学佛,学什么?放下分别,放下执着,这个心要像镜子一样。佛教给我们“用心如镜”,我们如果真正能用心如镜,那去佛就不远了! 。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