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止观
2014/9/3   热度:475
生活止观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忧郁症怎么来的,我们要懂得。一个人活在这个世间,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不知道为什么活的,又没有人教他,也没有看到一个好的榜样,怎么不患忧郁症?他怎么能够生欢喜心?生欢喜心,哪个人不喜欢?大乘教里面佛常常教人“常生欢喜心”。孔孟教人,《论语》头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说”就是喜悦,就是佛家讲的“法喜充满”。欢喜心从哪里来的?亲近善人,亲近圣贤,亲近仁人(仁义之人)。为什么?仁义道德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如查不亲近圣贤,不亲近善友,肯定你每天接受的是烦恼的薰习。烦恼日久天长不断地薰习,你怎么会不起烦躁?你起心动念决定是跟贪嗔痴慢相应。烦恼引导你,你的思想见解怎么能得其正?当然是邪知邪见,忧郁从这儿来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明法比丘
把身心静一静就是“止”;看一看身,看一看心,就是“观”。这个小动作经常练习就是实践生活止观。
把身心静下来,有时是拦下、冻结、伏住躁动不安,有时只是检证一下有无不安。而单纯地、放松地、不加好恶评断地看看身心,可奇妙地转化不安或烦恼,这是平常就可以实践,而且有药到病除的即刻效果,不必等待静坐时或密集禅修时才来化恼解厄。
在生活中,经常能静一静、看一看身心活动,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身心活动,如浮燥、攀缘、干扰他人等;增加必要的身心活动,如乐于助人、乐于闻法、不吝说法。愿意做,马上做,努力做,持续做,变成良好的自利利他习惯,这样做可以不断地洗炼内心的污染。
生活止观的实践,有时难以持续,是因为内心的片刻止观不够坚固,道念不够坚强,而使潜在的或当下的俗事干扰得逞。俗事的干扰会发动贪、嗔、散乱、亢奋、犹豫。但自己若订定一些处理原则并认真实践它,可以使干扰减少或消失。内心无事,内心无事,就安住于无事;内心有干扰,明知有干扰,而出离干扰的意愿、行动也能马上产生,整个过程如果都具有觉念,虽有干扰产生,内心却可以趣向于安定、解脱。
止观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就无法达到解脱。《杂阿含经》464经说:
“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止。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
止观必需双修,且需时时实践,使片刻的止观持续、坚固并足以获得片刻片刻的解脱自在。(《嘉义新雨杂志》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