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戒律的缘起
2014/9/3   热度:498
略说戒律的缘起 据载,佛陀所制的第一条戒,是在传道十二年后,因为一位弟子须提那,受母亲的逼迫,与他原来的妻子行YIN事而起。这件事各部《广律》中都有记载。这里录《五分律》的记载说: 由以上引须提那的YIN行,而引发释尊制戒的事,在《佛教戒律学》一书中,提到:“佛教防制YIN欲极严”,如: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菩萨跟凡夫有什么差别?一个是觉,一个是迷。菩萨有智慧,有定力,有无量的善巧方便,能令一切众生得大善利;凡夫没有智慧,感情用事,天天在造恶因,天天在搞生死轮回。菩萨具足大智慧、大慈悲,给一切众生种佛种,令佛种不断。佛种中,“佛”这个字的意思是觉。换句话说,令佛种不断,第一个意思是自己,第二个意思才是别人。自度而后才能度他,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他,这佛在经上讲得很多,“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由此可知,“佛种不断”是自己的佛种,不是别人的佛种。自己的佛种,就是觉而不迷。授三皈依的时候,我们讲过,“佛者觉也,觉而不迷;法者正也,正而不邪;僧者净也,净而不染”,由此可知,什么是佛种?就是自性的觉正净。不迷、不邪、不染,这是自性。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
则慧法师 著
“诸法因缘生”,戒律的产生也是有它一定的因缘,并不是佛陀无故制定的。《藏经 四分律第一》中,有一个公案记载说:
有一天,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在闲静的树林中打坐,忽然起了一个念头:“过去佛中,哪些佛的佛法久住?而哪些佛的佛法不久住呢?”想到这儿,他就不再坐了,起来行到佛陀那里,恭敬围绕,坐定之后便将这个问题问佛,请佛陀开示。佛陀告诉他说:过去有三位尊佛“拘留孙佛、拘罗含牟尼佛、迦叶佛的佛法久住世间。而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的佛法不久住世间”。舍利弗问其所以然,佛陀告诉他说:因为前三佛广为弟子说法,为诸弟子结戒说戒,教诫弟子“是事应念,是不应念;是事应思维,不应思维;是事应断,是应具足”。所以,在佛及诸大声闻弟子入灭后,余佛弟子们可依佛所说的来行持,因此佛法能久住。而后三佛的原因是,自己专心于厌离现证,没有为其弟子广说教法,也不结戒说戒,只是以意念教其弟子“是事应念不应念,是事应思维不应思维,是事应断就具足”。这样,其佛以及大声闻弟子入灭之后,后来出家学佛的人就无所依住,由此佛灭则法也随之而灭,不能久住。
舍利弗听后,就连忙起来礼请世尊为弟子们结戒说戒,广制教法。佛说:“舍利弗,汝且止、且止。佛自知时。舍利弗,如来未为诸比丘结戒,何以故?比丘中未有犯有漏法,若有犯有漏法者,然后世尊为诸比丘结戒,断彼有漏法故”。
佛初成道弘法的时候,其弟子们都以好心出家,都是上根利智者,往往只要一闻到佛法,或是佛陀三言两语的开示点化,都能立即证入圣位圣果。小乘初果断邪YIN,三果断一切YIN;初果耕地,虫离四寸,至于偷盗和妄语,当然也不会再有了。因此当时的佛弟子都是洁行之士,不会有所毁犯,所以在佛初成道的十二年中,是佛教僧团中最清净的。佛陀自然也就没有设定形式规范(制戒)的必要,此中:第一佛陀是不会无因而制;第二也是充分体现了佛陀对弟子的尊重。只是仅为无事僧略说:“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的戒经。此中含有身、口、意三业的清净,此三业如果清净则一切清净,整个的戒律也无非就是戒此三业的。
直到后来,随着佛陀弘化的越来越广泛,出家众越来越多,组成了僧团。据传,佛经中常说的“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如此之大教团,在传道四年间便形成了。再加上,世间有很多人看到佛弟子的利养丰厚,所以也跑来出家,这样许多根机薄劣者进入了佛门,致使僧团中的分子龙蛇混杂。不如法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引起了许多世人的讥谦,而破坏了佛门的清净,影响了佛门的形象,同时也障碍了修道。那么,固定的团体内部规范就有日益迫切的需要了。于是佛陀根据弟子们所犯,随犯随制,随制随说,通过当众初制,到再制到定制,这样才相继完成了整个戒律的制定。所以,戒律不是预先订定,而是“随犯随制”的。
“时彼众中,有长者迦兰陀子,名须提那;闻法欢喜,即作是念:如我解佛所说,夫在家者恩爱所缚,不得尽寿广修梵行,出家无著,譬如虚空;我今宁可以家之信出家修道。……佛言:甚善!汝父母听未?答言:未听。佛言:一切佛法,父母不听不得为道。即白佛言:我今当还启白父母。……父母答言:止!须提那,莫作是语。吾先无子,祷祠神祇仅而有汝。一子之爱,情念实重;死不相远,如何生离?汝家饶富,金银宝物,恣汝修德;现世爱乐,何用出家夺吾情志!苦请至三,父母不许。便从坐起,住于别处,作是誓言:若不出家,终不复食,于此而死,何用徒生。即便不食,至于六日。亲戚闻之,咸来慰喻言……诸友亦来谏止,苦言如上……父母闻衔泪答言:听子出家修梵行,但为我共要时还相见。……于是须提那拜辞父母绕三匝而去。还至佛所,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父母已听,唯愿与我出家受戒。佛言:善来比丘,修诸梵行,我善说法,断一切苦。佛说是已,须提那须发自落、袈裟着身、钵盂在手,即成沙门得具足戒。
出家未久,时世饥馑,诸比丘入城分卫,都无所获。须提那子在闲处作是念:今此饥馑,乞求难得。我所生处,饮食丰乐,当将诸比丘还我本邑,令得供养,并福度彼。便从坐起,与诸比丘还到本邑住林树下。父母闻之,敕其妇言:汝可庄严,如吾子在家所好服饰。父母将之,同诣彼林。时须提那见父母来,起迎问讯。父母语言:汝何用毁形在林树间?可还!舍道在家修善。白父母言:不能舍道,还就下贱。如是至三,执心弥固。父母呜咽,舍之还家。须提那妇,数日之中便有月水,即以白姑。姑欢喜言:是有子相。即敕庄严如前服饰,父母复将,共诣彼林。时须提那问讯如上。父母复言:汝何用毁形在林树间,受此风露饥寒困苦?汝家财富,天下所知,但我私宝积没人首。况父母物孰能量计?汝可还家恣意修善,现世受乐后享福庆。白父母言:如子所见,五欲伤德、观乐如电、忧苦延长,终不以此捐梵行。如是至三,答启弥厉。父母复言:尔虽吾子,今为释种;违我以道,夫复何言!但祖宗辍祠,人伦情重;王宪嗣绝,财物没官;吾备之矣。汝岂不知余愿所期,在汝续种?汝其思之,吾言尽矣。
时须提那闻诲悲泣,默默奉命,便与妇同归。在于本室三反行欲。时须提那犯此恶已,即自悔责:我今失利,云何于佛正法出家,而不究竟修于梵行。羸瘦憔悴,才有气息。诸比丘见问言:汝先好颜色,今何憔悴!将无不乐梵行犯恶罪耶?答言:我犯恶罪,是故尔耳。即问:汝犯何罪?答言:我共本二(妻子)作不净行。诸比丘言:汝所作不善,非清净行、非沙门法,不随顺道。种种呵责,如佛所说呵责已,将至佛所,以事白佛。
佛以是事集比丘僧。诸佛常法:知而故问,知而不问,知时问、非时不问,有益问、无益不问。诸佛常法:有五百金刚神侍卫左右,若佛问三反,不以实答,头破七分。佛问比丘,欲何所说。诸比丘重以白佛。佛问须提那: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言:汝愚痴人!所作不善,非清净行、非沙门法,不随顺道。此不能令未信者信;令信者退!……汝初开漏门,为此大恶。波旬常伺诸比丘短。汝今便为开魔径路,摧折法幢、建立魔麾。须提那!宁以身分内大火坑、若毒蛇口,不应以此触女人身。汝所犯恶,永沦生死,终不后能长养善法。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以十利,故为诸比丘结戒。
何等为十?所谓:僧和合故、摄僧故、调伏恶人故、惭愧者得安乐故、断现世漏故、灭后世漏故、令未信者信故、已信者令增长故、法久住故、分别毗尼梵行久住故。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行YIN法,得波罗夷,不共住”。
《四十二章经》中说:“佛言,天下有五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制命不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値佛世难”,须提那是独子,而出身正是豪贵之家,不惜拂逆父母之意,坚决出家求道,此事已经非常的难能可贵。而与妻子行YIN之事,纯因父母以“祖宗辍祠,人伦情重;王宪嗣绝,财物没官”两大理由相逼,不得已而为之,洵非贪欲之故。衡诸常情,诚可矜悯者。但世尊认为,初开漏门为此大恶,终不复能长养善法,从而制定子第一条YIN戒,宣布“波罗夷不共住”(摈弃出佛门之外的处罚)之重罪。这里非常明确说明了,一旦成为佛门的比丘,无论什么理由,都不可犯YIN戒。这就象《四十二章经》中所说的:“爱欲莫甚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男女大欲牵动全部根尘,其引诱力因而最为殊胜。所以《楞严经》中也说到;“YIN欲为障道之因缘,障道之根本”。佛教中主要是以去执解缚为本务,而以色欲尤其于洪水猛兽,立此为出家沙门第一戒,也就自有他深刻的道理了。
佛陀由此而制第一条戒。从此,佛教的戒律也就陆陆续续的制定起来。那么,佛陀之所以制戒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僧团的清净、庄严,也为了比丘们的戒体不失,好成就道果。
佛教的戒律虽然很多,但都不离五戒的基本原则,一切戒都是由五戒中分支开出,一切戒的目的也都是为了保护五戒的清净。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也是伦理的基本德目。而此五戒的究竟处,却又是了生脱死的正因,我们学佛的宗旨,就是在于了生脱死,作为学佛的人,如果真能将五戒持得绝对清净,那么离佛国的净土,也就不远了。因为比丘戒是通向涅槃的桥梁,比丘戒却又是由五戒升华的境界。
所以在《戒律学纲要》中说到:戒的功能是在断绝生死道中的业缘业因。比如说:“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事,今生做者是”。要是我们不造生死之因,即使不想离开生死,生死之中也不会找到我们的踪迹了。可见戒律的制定,不是佛陀对于弟子们的一种束缚,而实在是佛子的解脱道,也是僧团的防腐剂。佛子如果没有戒律作为生活轨范的依准,了生脱死是不容易的,僧团如果没有戒律作为统摄教化的纲领,佛教的状态,不仅是一盘散沙,也将会是乌烟瘴气!
因此,佛在临入灭之时,当阿难代众问及:“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入灭后,依何为师”时,佛陀答:“当以戒为师”。圣严法师举例说:正象一个国家,元首可以死,死了一个,再选第二第三,乃至一百一千个元首。只要国家的宪法存在,大家依法而行,这个国家的政制政体,也将不动不摇,并且达于永久。佛教也是这样,只要戒律存在,佛教的弟子及其僧团的本质,也必能够与世长存了。从以上世尊历述过去佛,法住的久暂来看,无不是以是否制戒摄僧为本,所以戒律关系佛法的住世,是非常重要的,释尊之所以制戒,也实是为此。因此,正法久住,是佛陀说法度生的崇高理想,也是制订戒律的最深意义。我们生居于佛灭后二千五百多年的今天,仍然能见闻佛法,仍能在佛法中修学,当知就是受如来制戒摄僧所赐的!而且据载,经典是可以通佛弟子、天仙化人等五种人说,戒律却只有佛能制。由此可见,戒律在佛法中,是更为根本而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