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第四章 众生相种种
2014/9/4   热度:205
href="/wumin/2013/03/140602216549.html" target="_blank"> 第四章 众生相种种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众生”一词,本是佛典中梵文“萨埵”(Sattva)的意译,正译“有情”,《唯识述记》卷一释为“有情识”——即所有具情(感情、情绪、性情等)和识(心识)的东西。用这个词来概括同属有情识的一切种类,要比现代通用的“生命”二字语义更为准确。本书中多处用“生命”,是不得已随俗而已。众生,梵语称“膳那”,有众多共生、五蕴和合而生、在众多生死之中等释义。实际上,人们大概都作“众多生灵”理解,更近“有情”之原义。 佛典中所描述的众生种类,要比古代诸家学说和现代自然科学所涉及者多得多,不仅包括肉眼可见的人和动物,而且数说了许多人肉眼不见的有情类,并对其生存状态、形相、生活方式、寿量、业因等,作了颇为详悉的介绍。浏览一下佛教对众生种类和情状的描述,起码可以使人开拓眼界、放开思路,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大概会有所启迪。
----------------------------------------------------------------------------------------------------------------- 更多陈兵居士佛学内容 -----------------------------------------------------------------------------------------------------------------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大乘经》上常讲,境随心转,相由心生。你的心是主宰,所以你一生的享受,完全要自己负责任。你怨天尤人,你造的是罪业,所感受的是苦报,是痛苦,不是乐报。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