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的普适性
2014/9/3   热度:335
戒的普适性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欲动。则心动;心动,自然烦恼丛生。得与失、荣与辱、起与落,这些东西,你在乎的越多,心里就会越痛苦;你舍弃的越多,内心就会越清静;分担别人的痛苦,可以消解自己的痛苦;拿出自己的温暖,可以得到别人温暖的馈赠。这就是爱的神奇力量。放不下、心底无爱、闲得无聊,都会是烦恼的根源。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
《涅槃经》中指出:戒有两种,“一、性重戒,谓杀、盗、YIN、妄皆性业也,不待佛制持而不犯,性自是善;犯而不持,性自是罪。若犯之者,其罪极重,是名性重戒。二、息世讥嫌戒,谓佛所制,出家之人,凡世间治生产业,及一切非道所宜之事,皆不应为,以止世人之所讥诮、嫌疑,是名息世讥嫌戒。”(引自《三藏法数》)
《华严孔目》指出:“戒有二者: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谁犯了就有罪,如杀盜YIN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许作,如饮酒等戒是。”(引自《三藏法数》)
不论是否佛教徒、不论是否曾受戒,犯性戒即是有罪,这具有普遍意义,这并非“原罪论”,而是智慧圆满的佛陀在深入观察行为与业果的关系后,对于颠倒众生的慈悲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