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的上座部佛教


2014/9/3    热度:512   

  西双版纳的上座部佛教

  作者:蔡惠明本文:

  我荣幸地参加由上海玉佛寺兼静安寺方丈真禅法师率领的上海佛教参观团到云南省进行友好访问。除朝礼昆明名刹圆通寺丶筑竹寺丶华亭寺等外,还专程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泰族自治州等地参访。西双版纳泰族丶布朗族等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迄今还保留很多上座部佛教寺塔,传统习惯,泰文大藏经等,使我们大开眼界,学习到不少新的知识。上座部佛教是世界佛教的一个重要派别,在斯里兰卡丶缅甸丶泰王国丶柬埔寨丶老※等东南亚国家迄今有-深远的影响。一切佛法都是适应众生的佛法,法法平等,重在契机。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均源自释迦牟尼佛的圣教,应当互相尊重,团结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里扼要介绍西双版纳上座部佛教的情况,以飨本刊读者,并请予指正。

  西双版纳上座部佛教属巴利语系,与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源。它和北传的小乘佛教在教义丶学说上都有不同的发展而各具特色。中国汉文大藏经中关於北传小乘的经丶律丶论三藏均有比较完整的译本。东晋高僧法显曾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抄写经律,但所携回译出的『杂阿含经』原本是否为巴利语已无法查考。南朝齐永明七年(四八九)译出的『善见毗婆沙』和梁天监十四年(五一五)译出的『解脱道论』则出於南传。我国南山律宗奉行的法藏部『四分律』也和南传同一系统。律宗解释律义常引『善见律毗婆沙』中的律文。中国最早得戒的此丘尼是由斯里兰卡比丘尼铁萨罗等前来传授的,因此汉地戒律与南传有很深的渊源。在教理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的内容。在南传三藏中『小部』的『本行藏』即集录各种波罗蜜行的事-,承认佛道与声闻道不共,为大乘理论的先河。尤其是南天竺一乘宗的「含先同一真性,客尘障故。」的初期禅宗根本思想与中国大乘佛教主张「心性本净,为客尘染」的理论如出一辙,异曲同工。近代学者研究认为:中国禅宗始祖菩提达摩所传的壁观禅法,可能与南传定学从地遍处入手应用地色曼荼罗有关。由此可见,南传巴利语系佛教与汉传大乘佛教具有深厚错综的关系。

  据史料记载,约在七世纪中,上座部佛教由缅甸传入中国泰族地区,当时仅是口传心受,没有建立佛寺丶佛塔,也未建成正规的僧团。约在十一世纪後,因现今泰国北部的那兰泰君主是西双版纳的第四代召片领的外孙,经常派使者来送礼物,使当时兴起的「润派」佛教传入泰族地区,并很快深入传播。泰历六三九年(一二七七)正式创制泰文,开始在贝叶上刻写佛经。泰历九三一年(一五六九)第十九代召片领刀应猛娶缅甸洞吾王朝金莲公主为妻,缅王派遣僧团随同公主带来大批三藏典籍和佛像,在景洪地区修建一批寺塔,使上座部佛教在西双版纳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泰文大藏经是用贝叶或皮纸刻写的,因方言不同,分西双版纳泰文(泰仂文)丶德宏泰文(泰哪文)和泰兄文三种,而以西双版纳泰文为主。它同其他南传巴利语三藏基本相同,也分经丶律丶论三藏和藏外四大部份。经藏为五部尼柯耶,即长部丶中部丶相应部丶增支部四部『阿含经』和十五种汇集的『小部经』。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由五百四十七个佛本生故事集成的『本生经』。律藏为波罗夷品(比丘戒本)丶波逸提品(比丘尼戒本)丶大品(包括佛传丶两安居丶医药丶僧服等十章)丶小品(包括羯磨丶减净丶生卧具丶仪法丶佛典结集等十二章)丶附录(比丘戒丶比丘尼戒解说及大丶小品的注释)。论藏为『法集论』丶『界论』丶『人设施论』丶『双论』丶『发趣论』丶『海事』丶『摄阿毗达义论』等七部。藏外,属南传佛教藏外部份泰文不全,只有五种。

  泰式佛寺由大殿丶僧寮和鼓房等组成,中心佛寺设布萨堂(戒堂)和藏经阁,较大的佛寺有白色舍利塔,有的由几个佛寺合建并共管舍利塔。大殿是主要活动场所,它和所有上座部佛教寺院一样,供释迦牟尼佛塑像一尊,两傍与列柱饰挂具有优美民族风格的佛传丶佛本生故事画。男性儿童十岁左右由父母护送入寺为僧,约二十岁左右还俗。不愿离寺的继续学习升为比丘。由於十年动乱和社会上种种因素,现在青少年入寺为僧仅是举行一下仪式,真正在寺终生为僧的不多。年龄较高,知识丰富的出家丶在家的长老更少。一般僧人的佛学水平较低,僧纪也较松弛。据到一九八九年年底统计,西双版纳地区已恢复佛寺五○三所丶佛塔六十八座丶在寺僧众五一二五人。在景洪地区,我们看到新建在春欢公园山丘上的曼阁佛寺,砖石混凝土结构,但仍保留泰式民族建筑形式。

  为了促进各民族佛教徒之间的团结,南传丶北传佛教应当建立经常的联系和了解,为弘扬佛法丶救度众生共同合作,促使法轮常转,佛光普照。关於上座部佛教,以後有机缘当再撰文介绍。补白:

  人间五欲事无涯 利锁名缰割不开 若把利名心念佛 何须辛苦待当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中国古人讲“淡泊明志”,这个里面,最重要的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淡泊名利,养清净心、养平等心。 日常生活当中,不论在什么时候,不论在什么地方,心地总是保持清净、平等,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不动道场”,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真正净土。 “心净则土净”,净土在哪里?真正的净土是在心里头。你现在就居净土,将来舍报之时,一定往生弥陀净土,这个净土跟西方净土感应。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