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月读体律师的律学思想研究
2014/9/3   热度:448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 【中文关键词】见月; 律宗; 律学思想; 传戒; 丛林兴革; 【英文关键词】Jianyue; Vinaya School; Vinaya teaching; Precept transmission; Reformation of monastic discipline; 【中文摘要】本论文名为“见月读体律师的律学思想研究”。见月是明末清初重兴律宗的巨匠,被尊为律宗千华派二祖。他依三昧律师受具足戒后,即随侍三昧传戒诸方,并开始阅读律藏,后继主宝华山隆昌寺法席。见月一生以弘扬戒律为使命,自身禀性正直,规过无隐,生平行事,依佛制律,如法严持。其戒律思想具融通特色,并肯定了戒律的神圣性、及其对僧众的重要性;于传戒上,依律藏建立布萨、传戒正范、刊定法典,使后世学者知所遵行,不堕非法,并建立石戒坛,垂范后世,成为各方的模范;于丛林兴革上亦取得相当的成绩,他以戒律为基础,首先建立规制,革除弊端,其次以谨遵佛制而行事,后继之以建设道场,为天下丛林创立风范,隆昌寺被誉为“天下第一戒坛”,是明末清初时成功改革丛林的典范。 【英文摘要】This thesis presents a study on the Vinaya teaching of Preceptor Jianyue Douti. Master Jianyue was one of the masters who revived the teaching of Vinaya School in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has been recognized as the second patriarch of the Qianhua Sect of the Vinaya School. After his full ordination by Preceptor Sanmei, Jianyue assisted Master Sanmei to transmit the precepts in various places and began to study the Vinaya pitaka himself. Later, he became the ...
第一章 绪论 9-13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真正持午,如果他不用天文日历,最好在十一点半以前吃饭,大概就不会过中。 日中以后只能喝水,在戒律里面讲没有沉淀之物可以吃。水不沉淀,蜂蜜不沉淀,蜜糖不沉淀。豆浆、果汁会沉淀,凡是有沉淀的东西都不能吃。现在我们看到许多持午,下午水果、牛奶、豆浆也吃,这在戒律上讲全部都破斋了,持午功德完全破掉了。还有日中一食,吃的东西是有定量的,绝对不是把三餐东西一餐吃掉。他怕饿特别多吃一点,这样不行,这个错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文献属性】四川大学,宗教学专业,200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见月读体律师的律学思想研究
【英文标题】A Study on the Vinaya Teaching of Preceptor Jianyue Douti
【文章作者】杨昌谐
【指导教师】陈兵
本文结构,除第一章绪论,第五章结语外,主要内涵为:
第二章:时代背景。一种思想的产生必定有令其产生的背景因素,这当中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当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欲探讨见月律师的律学思想,当先对其所处时代有所认识。本章分二节作时代背景的论述,第一节论述佛陀制戒之本怀与中国戒律的弘传,说明佛教戒律的形成和佛陀制戒的目的以及佛法传到中国后,戒律在中国弘传的概况...
一、研究动机 9-10
二、前人研究成果 10-11
三、论文章节纲要 11-13
第二章 时代背景 13-39
第一节 佛陀制戒之本怀与中国戒律的弘传 13-21
一、佛陀制戒之本怀 13-15
二、中国戒律的弘传 15-21
第二节 明末佛教环境与戒律的弘传 21-39
一、明末佛教环境 21-29
二、明末戒律的弘传概况 29-39
第三章 见月律师的生平事迹及其著作 39-52
第一节 生平事迹 39-45
第二节 著作 45-52
第四章 见月律师的律学思想与实践 52-87
第一节 见月律师的戒律思想 52-65
一、戒律思想的特色 52-57
二、戒律思想的宗旨 57-65
第二节 见月律师的传戒贡献 65-75
一、戒坛的成立与演变 65-69
二、见月的传戒贡献 69-75
第三节 见月律师对丛林的兴革 75-87
一、立《共住略策》十约 76-80
二、恢复律制芳规 80-83
三、建设道场 83-87
第五章 结语 87-91
附录 91-92
参考文献 92-97
声明 97-98
后记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