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传戒法的昙柯迦罗——中国佛教史话之十
2014/9/3   热度:493
首传戒法的昙柯迦罗——中国佛教史话之十 注译: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今天讲,修行的功夫,从什么地方看?从你的念头看。你在一切法里头,还有没有得失?还有没有取舍?只要有得失取舍,你就是凡夫。如果你对于世出世间法没有取舍得失,给诸位说,你念佛、拜佛、诵经、观想是样样得力。这个得力也就是六祖所讲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常生智慧就是功夫得力之相。真正修行的功夫在什么地方?就在训练清净心。我们求福求慧,这个“福”是不是世间名闻利养?不是的。你要是把世间名闻利养看作福,求这个,你把佛的意思看错了。福是什么?福是定,就是清净心。心清净才是真福,清净心多快乐!世间有钱的人、有地位的人,虽富不乐,他苦,不算有福。快乐是福,离苦得乐这是福,所以清净是福,快乐是福,不见得要富有!佛说“人身可贵,人身难得”,你心地清净,才能体会佛这句话的意义;不是清净心,你读这个句子你不懂!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方 之
戒、定、慧三学,是佛教的主要内容,而三学又以戒为首。区别一个人是不是佛教徒,就看他是否受过戒。末受戒的人,虽然自称对佛教有信仰,但严格讲起来,是不能称为真正佛教徒的。佛教徒分在家和出家两种,在家居士受五戒,出家比丘和比丘尼分别受二百五十戒和五百戒。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之后,最初近二百年中,没有受过戒的佛教徒。直到三国曹魏时期,才有正式的传戒仪式和受戒人。在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举行传戒仪式的是印度僧人昙柯迦罗。
昙柯迦罗,公元三世纪人。据梁慧皎《高僧传》卷一说他是中印度人,家富有,“幼而才悟,质像过人,诗书一览,皆文义通畅。”他精研过四《吠陀》[1]知识渊博, 自称“天下文理,毕己心腹[2]。”可是二十五岁时,他到一僧人住处,见有《法胜昆昙》一书[3],他翻开一看,茫然不解:再细看,更使他糊涂。因此他感叹自己学习多年,看的古典经籍也不少,从来是“义不再思,文无重览”的。现在看到佛书,却出乎意料地不懂,这里面一定有更深奥的哲理。他请一位僧人为他略加解说,结果他懂得了深奥的三世因果的道理。他认为这些深奥的佛理,非俗书所可比拟。如是他就舍弃世间的荣华富贵,出家修道,研习大乘经论和诸部律典。
昙柯迦罗不喜专守一地,而是愿意到处参访游化。魏嘉平年间(公元249—253年),他来到中国的洛阳。这时魏国境内虽然已有了佛教,但道风不正:有僧人,但都未受戒,只剃除须发,以示不同于俗人而己。
昙柯迦罗来华的目的,主要在弘法。当时一些未受戒的中国僧人请他翻译律部并为之受戒,他不同意,说:“律部曲制[5],文言繁广,佛教未昌,必不承用[6]。”但是华僧的恳切要求,推辞不了,他只好满足他们的愿望,译出了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僧祗戒心》 (即《僧祗律戒体》)一卷,另请其他印度僧人译出传戒的《羯磨法》[7],由昙柯迦罗为戒师,正式为中国僧人传戒,是为中国佛教有传戒之始。昙柯迦罗弘法数年之后,不知所终。
在昙柯迦罗传戒之前,佛教最初被看成是外来的神祗。自公元二世纪中叶安世高译出部分经典之后,人们对佛教才有进一步的认识,知道它不仅是一种精神可以依托的宗教,而且还有深奥的哲理。自昙柯迦罗传戒之后,中国才有正式受戒的僧人。从此,印度流传的各种律典,就陆续传译到中国。昙柯迦罗在中国虽译经不多,但他首译《僧祗律戒本》,首传戒法,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很大。他是华夏传授戒法的第一人。
[1]《吠陀》又译《韦陀》是印度最古老的四部典籍。
[2]梁《高僧传》卷一。
[3]《法胜昆昙》即《法胜昆昙心论》六卷,优婆善多著,北朝高齐时代那连提黎耶舍译,是解释法胜尊者的《阿毗昙心论》十品的著作,归功于本,故名。
[4]梁《高僧传》卷一。
[5]曲制:释迦牟尼成佛之后,十二年未制戒。所谓戒,是轨范行为的准则。因为僧团中某些成员出现了不轨行为,佛才开始制戒,每一条戒的制定,都有一段曲折的因缘,故名曲制。
[6]梁《高僧传》卷一。
[7]《羯磨法》就是举行传戒仪式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