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与原始佛教


2014/9/3    热度:392   

  现代生活与原始佛教

  /吴老择 主答

  【问答篇】

  蒋月凤:禅宗说一切从心去做个起源与中国所谈到“吾日三省吾身”从内心去反省,这两者有何差别?

  吴老择:反省是对自己行为的思考与禅宗的唯心不太一样。所谓三省吾身是一种回忆,不一定是唯心,好像说一种经验的训练,不一定完全归给心来处理。例如,早上做了一些不合理的事,下午做反省修正不太通或不合理之处,虽是一种心的动作,但并非归心来处理所有一切问题。禅宗是归给心来处理,一切为心所生,与一般的思考不一样。

  谢建民:原始佛教如何应用在现代生活,请吴老师作一个介绍?

  吴老择:现代人的生活非常复杂化,古代较为单纯。感觉三十年前跟现在比,时代改变,对物质想法的价值观改变,弱肉强食,显然社会没讲伦理,没讲道德,相当现实。在这种情况下要用什么样宗教立场领导社会?当今台湾的各种宗教也没有一套让社会平和的改善办法。物质生活使得精神崩溃,大部份人每天为钱奔忙,不择手段求财,社会贪婪现象到处可见,密宗的念咒求明牌、买股票,咒术性、神密性一时兴盛,这种情形不可能改善社会精神生活的缺失,只能增长社会更加贪婪野蛮。人不仅要物质还有精神文化层面。

  很多大居士大法师常提到祷告、念佛来减轻人的罪过,生病喝大悲咒水,这种几千年的不文明的方法,现代人还拿来使用,是一种开倒车的做法,但这些现象在台湾相当风行,假使这方法可解决人类问题,那社会早就改善。佛陀当时看到婆罗门教,对自己因缘不作思考引用外力祷告,祷告万能,祈求降福,颇不以为然,这种古代的宗教,现代人还可相信吗?生意怎么可依靠这些风水、命运呢?不做商情调查、消费反应,掌握进货时机,那一定要失败。什么行动、什么结果要自己负责,了解因果这是原始佛教所重视的,不是用祷告可解决问题。我常说:供养佛陀吃饭,佛陀就一定会救度你,不是这样。现在中国式请吃饭就是请帮忙,以这种方式信仰宗教,供养、祈求等回报,实际上佛教布施不是这种情形。佛陀相当反对祷告万能,祷告是没有伦理内涵,佛陀讲因果律,自己做为,业就随行,行为的好坏,随后显现,自负行责。当时印度伦理不发达,以宗教仪式解决,好坏给仪式负担,对自己行为无所谓,对错不需考虑,祈拜牲口愈大,神愈满意,福报愈多,现代人还能接受这种想法吗?

  中国驼鸟式说法:现代文明我们比不上美日,但精神文化比别人强。实际上,本身精神文化也是相当低落,因为我们对自己行为多不愿负责,要强化精神文化,一定要从自己行为改善,身体要健康需自己注意,若暴饮暴食,打速赐康、海洛因,结果当然是手脚发抖,中毒,神经破坏,下场凄惨,这些现象需自行负责,不可能是要求念咒、求符水,可解除痛苦。找什么金刚上师作法,有效吗?当然是不可能。所以新的伦理需依原始佛教的因果论、缘起论的支持,才有新的道德观。大乘佛教的道德观也不通,因为大乘佛教讲许多方便法,行善救济求功德,期望救度,救度解决一切。其实没有谁救你,你必需向自己行为负责。例如:开快车,又跟旁人谈天,分散注意,那发生车祸就很频繁。有一个神话,一位信仰关公的信徒,开快车发生车祸,那关公被问到为什么没有救他呢?关公说,我的千里马一小时才60公里,他车子开120公里。当我追到他时,他已一命呜呼!这是一个笑话,但值得深思。开快车不注意安全,不是神可救助。从原始佛教的因缘考量,若要以咒符、阿弥陀佛贴在车上,也是没有效果。

  人需要自爱,阿含经内有很多是谈自爱,我今天翻译一段,也是在谈自爱,相应部的憍萨罗相应,内容几乎都谈自爱,假使一个人不自爱,而会去爱别人,那是假的。大乘一再批评自爱的人是独了汉,其实这都是错误的。自己能立足才能考虑别人,若对自己身体、精神不照顾,那怎能顾他人?所以,要找一套新的伦理观,一定要从阿含经内找,大乘佛教内找不出来,我敢保证。佛陀将咒术性、秘密性去除掉,强调一定要建立以人行动的善恶为基准。

  人的价值不仅在物质,还有文化,还有文明,钱很多的人,而生活得很痛苦的很多,并不是钱多他的办法就是好的,对大寺院来说,不是寺院超大间就好,就有代表性,真正是要看是否对这社会提出好的想法。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不要老是那一套超度、拔荐,不要老是那套,一定要有精神文化建设。现在的精神文化已走入非常低潮,将至破灭,凡是有心为社会为佛教的有心人士,应找个新思考方式,那就是要依阿含经来配合。

  张慈田:吴老师提到要发扬伦理学需从原始佛教去找,但有人认为原始佛教的伦理比较弱,应要用儒家的伦理观来补充,您对这点有何看法?

  吴老择:他是有中国式的孝道思想,所以会这样认为。释迦佛的伦理不是建立在孝上。孔子的伦理道德都在谈孝顺父母,家庭式的构造,孔子的伦理观我不一定赞同,也不一定适合现在,现在中国大陆及台湾都找不到孔子那个时代的伦理想法,工业社会都市人口来自乡村,台北市85%外来人口,大部份离开家庭,孝顺父母来得及吗?父母老了,倒下去了,死了,来得及孝敬吗?所谓“父母在,不得远行”已不太可能。以前结婚后,需要子孙多,求祖先福气,现在人只要生一个或两个孩子,价值观已改变。若从孝经逐一思考,有相当多不适合现在社会。

  黄中豪:这样说来,原始佛教的伦理观是否会太弱?

  吴老择:不会。建立个人善的行为,这就很强,不会很弱。我们可大声说,这就可维持社会的价值。我看斯里兰卡现在还是以佛教为中心,虽少部份回教及基督教,但社会上以佛教道德为标准,看起来不像台湾的人那么粗暴。一般人在说台湾的人道德很好,但实际上并没有很有道德。提倡原始佛教可以来改善道德观。

  谢建民:依照原始佛教的缘起观,若在独裁的政治环境,例如:印顺法师因说一些原始佛教的东西而受到安全的威胁,而放弃理念的坚持,在类似此种情形下,如何来做选择比较好?

  吴老择:印顺法师在其《游心法海六十年》提到,这是他身为研究佛法者的最大耻辱及最大的无路用。实际上,也无法坚持到底,若要坚持到底一定捉去关。当时续明法师也因别的案件,被关了三天,当时他是我们的老师,而我们这些学生也颇耽心被捉。在那时不仅社会黑暗,包括佛教也是最黑暗的时期。

  谢建民:碰到这种情形要如何?

  吴老择:像这种时代,你若反抗一定只有死路一条嘛,只好等像现在开放才大声来说。(众笑)

  谢建民:在杂阿含记载佛陀时代,弟子除了出外托钵,就是在树下、精舍内静修,几乎没有人际关系,原始佛教所教修行方式,大多偏向独处、离欲这方面,那么在现代社会,如何来适应人际关系?

  吴老择:在人际关系方面,原始佛教比大乘佛教还好太多。原始佛教为了托钵吃饭必要与一般人接触,不仅饭盒供养,偶时会请比丘说法,所以会有很多往来。当时原始佛教的人际关系包括组织、开会、检讨比现在台湾佛教,大乘佛教好太多,因为现在多是独立门户或山头主义。在佛陀时代时没有这种现象,是大家一起共事互相往来,另外,有关新、旧比丘的接触、互动,我认为,这些是值得现代企业来学习,有关上司与部属的关系,现在多是一种命令的、绝对服从的方式。在原始佛教对敬老之举,按一定顺序,但彼此间的人格是平等的,例如:沙弥年少,但当他看到比丘犯戒可以检举,若不检举,沙弥就犯戒,并不是小就要服从,也不因为是对上面就可敷衍,这样可防止断层与不来往,这种配合是相当合理。因此原始佛教的人际关系我认为是比较适当的。 张慈田:在经典有记载在家阿罗汉,您对这有何看法?

  吴老择:阿含经内我还没看过有在家阿罗汉,以我所了解,在家仅至三果若要证阿罗汉果需真正离欲,烦恼的漏尽。在家如能见法证初果就已经不错。我自己不敢说有那种功力,我没有什么特别修行方法,仅晚上睡前作些思考及禅坐的训练。

  谢建民:杂阿含内有很多修行方法,其中很注重四念处的修行方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吴老师对四念处的了解如何?重点何在?

  吴老择:四念处对出家者相当重要,要离欲,由此下手,由四念处达到无常观,无常观后还有白骨观等一连串的东西。我们先理清一下“念” “念”不是一般的念,实际上它含有观的含义。假使没有观就不是四念处。我们常会有一些恐惧、紧张、不安定、不自在,好比说开车看到貌美女孩就为所吸引,而造成事故,这就是因为没有正念。

  谢建民:在家人修行初果见法,何谓见法?吴老择:见法就是体会到四圣谛法,苦何谓是苦,若没有体会苦,那就是无明。见法,就是见四谛法,也就是见缘起法。之后还有层层体验一直深入。

  陈炳宏:我们一般做事,方法有两种一为反覆来做,一为由浅入 深,阿含经内佛陀所示是那一种?

  吴老择:由浅入深。这譬如入海若一下至深处,一般心理会造成惊恐,若慢慢入海就较易适应。目前大乘教派常说,读阿含经是小根小器,其实刚好相反,阿含经的四谛法才是大根器的人。大乘才是对小根小器说方便,易接受,而要体会十二因缘,八正道,大乘是不一定体会到。

  蒋月凤:那为什么大乘佛教远盛于原始佛教?

  吴老择:佛陀寂灭后,失去领导,恶见丛生,无人指正,各个见解不同,约过二百年,衍生成部派佛教,再经二百年才有大乘佛教。那为什么大乘会兴盛?因为它流传到那里就与当地风俗结合,比较没原则,比如到中国,就依中国文化,拜祖先、进塔、进主、长生禄位、消灾等,大乘也依附在里面,所以几千年,也还能存在。上次在研究所论文发表会,我提到佛陀并不是以秘密起家,不是咒术起家,他纯粹是一个教师,教导人民革除社会的黑暗,并不是用神秘力量,而是探讨问题,推动大家执行改善。到了大乘出现,慢慢又恢复祭祀万能这一套,又与密教结合,在印度佛教因而灭亡。

  蒋月凤:为什么现在才提倡原始佛教,当时没有人用原始佛教来反驳大乘佛教?

  吴老择:中国天台智者大师,把原始佛教判为小乘不了义,不圆满,这种判定造成一般人的扬弃,一直到太虚大师稍有提起,但整个佛教已被禅宗及阿弥陀佛所盖,发生不了多大作用。所以我一直提倡佛教新思想运动,应以原始佛为最优先,大乘佛教有些好的部份是可承认,但不一定要采用,要以原始佛教为中心来推动。

  谢建民:现代生活如何来学习五阴非我?

  吴老择:五阴的解说在杂阿含里占很大份量,在阴相应内,有几十经的叙述,我曾经将这些内容一一校对彼此的差异。人是以五阴的自我为单位,我执是依此而产生,“我”在印度文化内占有相当地位,我有分为梵我与小我,小我由梵我而来,小我清净后会回到梵我,这是印度对“我”的简述。我执,在佛法是一种恶见,错误行为由此产生,无我并不是我的完全消失,而是要了解,我是各种条件色、受、想、行、识构成身体的存在,是物理化学与精神化学的过程而已,在这里面要找一个独立存在,永久不坏的东西是没有的,凡事是因缘所成,因缘所合。以此原理来看,有我执就会产生不民主、独裁、家庭有争执、不能适应社会,一个人若没有我执,他就不会倒下,像我没什么我执、没身份、没有利、没出身背景顾虑,所以很轻松,一项事业作不好,可以马上放弃。当我是留学生时因一时转变,没有经费来源,我就去开货车,有收入、可维持生活,不需向人借钱,活得很好,所以很灵活、自由。若有我执,无论职务高低,一定无法适应时代变化,失序而受挫。所以无我,对实际社会生活非常重要。要除我执,要从五阴谈起。

  黄中豪:老师说无我是从因缘来看事情,无一个固定的想法?

  吴老择:一个固定的想法是说,执著在那个我,变成我执。实际上是因缘所生,不可能永远在此,时常在变化。

  黄中豪:现在一些宗教界提到无我,是无我的感觉,你问他,他是谁,他说不知是谁?

  吴老择:哈哈....,那把神经抽掉就没有感觉了。

  黄中豪:刚您提到做佛教新思想运动,要从阿含经找资料,我们现在所看的是中国翻译,而您现在翻译是南传巴利文,这两种内容是否有差异?

  吴老择:是有一些出入,北传是求那跋陀罗所译,他本身是大乘佛教师,所以有些地方常有大乘佛教的用语。好比说:菩提,他加入心,变成菩提心,问题就产生了,原始佛教谈菩提不谈菩提心,原始佛教没有这个菩提心,除此以外还有要注意看的。南传内容,对在家人所述也相当多。律藏的内容大家也可参考,律本身对出家所定,但因有许多是由在家人对出家人的不当行为提出反应,释尊知道后,随而改善。那从这里我们可追索它的原因,了解当时的情况,在台湾有些法师,劝导不要看律,说什么看律犯戒律,会堕地狱,那我宁愿入地狱,让你们去成佛好了。掩盖资料源头,这是因为大乘的内容有些与律内容相悖,而对自己没有信心,然后禁止信徒参考,这个实在很不恰当,应该是自己要好好研究,鼓励大家了解。当然看律目的并不是要批评出家人,是要了解当时佛教情形,佛陀的想法,印度的风俗习惯,帮助对阿含经的了解,甚至了解印度民俗学,了解古代社会组织,我到处都鼓励人看律。我说过出家人不可念咒语,慧律法师说我胡说八道,实际上,念咒是犯戒律,假使他对律有研究的话,在南传律比丘尼戒波夜提法49和50条,比丘尼不可念咒,北传律也有说到。为什么是比丘尼呢?因为念咒就是要治病,亲像三姑六婆,妇女比较会有这种情况。

  蒋月凤:我们看律藏要根据什么版本?

  吴老择:四分律或五分律较接近南传,等待今年我们把所有律部整理完成,就会整体更清楚。所以要理解阿含经,让律助益是很大的。

  黄中豪:前一阵子,吴老师到斯里兰卡,不知那边情形如何?

  吴老择:拜访,为了以后派一些学生去学巴利文,先了解那边学校情况、费用、研究内容。

  黄中豪:以前台湾有人去研究过吗?

  吴老择:一位去,待不下。想要用钱买文凭,我写信去骂他,他两个月就回来。原始佛教没有方便。他们不要钱,文凭、文化怎么可用钱买?

  张慈田:原始佛教经典内有提到神通的事,吴老师认为一个证果阿罗汉是有这种东西,还是宣传而已?

  吴老择:不需要到阿罗汉果就有神通,鬼就有鬼通。神通的解释可用很多角度来解说,下水不沉,立在空中,这种练气功就可以。世界上练气功下水不沉,我见过。这不是佛教的特色或价值,这些外道都会。阿罗汉最主要是烦恼的漏尽、清除。在佛陀时代神通被禁止,利用神通,吸引人们供养,这不仅会造成社会困扰,而且用这种手段为了生活是宗教者最下贱的行为。一位清高的宗教者应是用德行来化众、帮助人。在阿含经也谈很多神通,但要如

  何去理解是一种技术。

  前几天我到圣严法师那边,是大专学生夏令营,共七十几位学生,去讲三小时,主题是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的关系。扯到释迦佛是否需要保镖,类似拿著金刚杵的护法神,当提婆达多从山顶滚下石头要谋杀释迦佛,护法神在半空中用金刚杵将石头击碎,这种是漫画、小说的好体材,满足小孩是可以,那稍有知识者是骗不了。佛教是不是需要这种发胡子拿大刀的来保护,佛教需不需要这些暴力?

  在南传国家,仅一尊佛像没有什么护法爷,顶多旁边是舍利弗和日犍连等尊者,观念与我们不同,绝对没有发胡子拿刀,拿枪之类。韦驮爷是何许人物,知道吗?他是婆罗门教梵天的其中一天之神,为什么会跑到佛教来?他会帮你护教吗?佛教需要这些暴力吗?这些很少人理解。所以当天我讲三小时,里面仅两位同意我的说法,这两位学生再来找我,以前他们没听过。我说在台湾仅有我说这种。关帝爷他杀了多少人,佛教需要他来保护吗?佛教需要他来杀人吗?这是相当的错误。

  谢建民:吴老师,目前深入经藏,南传大藏经以外,个人在一般生活中如何依正法修行?

  吴老择:什么是修行?我们讲一句话也是修行,好比有一个人要自杀,可能会因你一句话而有所改变。在行、住、坐、卧、讲话、身口意动作,就有很多修行的表现,不是无念无想不讲话,刚才我们说人际往来这是修行。有一次一位朋友两夫妻吵架,闹离婚,到我这里,我问最初两位要结婚时有没有这么糟?回想一下,当初要在一起的彼此意见如何?为什么今天变成这样?要追察原因,假使我是密宗,那念一些大悲咒水,或是画一张符咒放在她丈夫床头,让他回心转意,吴老师不会这一套,我不会。你要追求因果,今天为什么会吵架,然后互相调整。以我为例,我每次碰到太太生气,就先躲起来,为什么,她气在心头我若在旁插话,她大声,我也大声,就吵起来了。因此,我先躲起来,等她高兴了,才换我来说明,问她刚才为什么生气,那问题好解决了。假使我用一张符咒放在她先生的床头,即使有效,时间一过,还是照常吵架,但知道道理以后,永远都不会吵。

  谢建民:吴老师,深入缘起法,对您本身的贪、嗔、痴的减轻是否有直接的关系?

  吴老择:有很大的关系。对贪嗔痴比较容易放下,比较不会执著住,比如说我做生意亏本,可能会很痛苦睡不著,亏了是过去的事,我只能反省是为什么会亏本,再做的时候如何能不再重蹈覆辙,所以如果知道佛法,会往前走,不会往后追。执著以前如何如何那是没用。一般常说三世因果,我常提出批评,讲那些有什么用?前世即使你是皇帝,现在是小百姓,以前富裕有吃穿有很好的过去,谈那些有何意义,重要的现在要面对生活,那一个比较切身,是追求几千年前的事,还是研究如何为现在而活?目前佛教最大的失败是追寻过去,幻想未来,放弃现在。原始佛教是站在现在。善业是建立在现在,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

  谢建民:吴老师的性情是年青时就那么好,还是学佛以后才改善?

  吴老择:我少年二十多岁时还很凶悍,常常到处打架,而且去学习拳术及拳击,信教到寺院后就渐渐改善。

  张慈田:印顺法师提到“中论是阿含经的通论”,您研究原始佛教,依您认为中论有这种地位吗?

  吴老择:看要从那一部份来说,阿含经内容有很多,看要从那一个角度来讲。依我看中论是比较接近阿含。可能他有他的看法,至于他用什么角度看中论与阿含的关系我不太清楚。现在台湾佛教界研究教义,多数是中观、唯识、真常唯心,再来就是密教,大乘佛教分为这四部份。中观是最初期的大乘,是比较近阿含,但是它的很多观念已渐为理论化,原始佛教阿含经最大的特色不是谈理论,这一点不可误解,不是谈辩证法。引入理论化、体系化是很好的代志,但是佛教的本质上变成空洞化,仅在语言上翻覆。实际上,原始佛教是重实践,不只是用理论分析问题。

  (1991.1.10.吴老择老师用台湾话讲于台北市向觉杂志社,本文仅是问答部分。整理的文稿未经吴老师过目。吴老师现主编《汉译南传大藏经》、《妙林杂志》,并任教妙林巴利文佛学研究所及高雄元亨佛学院。)(本文由朱永赐整理)

  (1991.2.《新雨月刊》第42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行是修什么?把错误的行为修正。杀生、偷盗、邪YIN、妄语、两舌,这是错误的行为,把这些错误的行为修正,永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两舌,这就叫修行。“修行”这两个字的定义,不是说我每天读经是修行,我每天拜佛是修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杀盗YIN妄,那修行有什么用处?拜佛也没有用处,做再多的好事都没用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