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原始佛教
2014/9/3   热度:285
回归原始佛教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自己学佛了,家里面设个佛堂供养佛像,这不是供神,不是祈求神来保佑,你要是用这个心态去供佛,你已经是迷信。供养佛像的用意有两个。一个是报恩,知恩报恩。这一种圆满智慧福德的教学,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我们供一尊佛像是纪念他,念念不忘这个老师,是这么个意思。就如同我们中国人在家里面堂屋供养祖先牌位的意思一样,“慎终追远”。第二个意思比第一个意思更重要,“见贤思齐”。看到佛像,他是凡夫修成的,我今天也是凡夫,我应该像他一样,也要修成佛。看到观音菩萨,我要学观音菩萨,我要成观音菩萨;看到阿弥陀佛,我要学阿弥陀佛,我要作阿弥陀佛。这个意思重要,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向佛菩萨学习。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张慈田
回归原始佛教的用心是要将佛陀的真实教法展现在人间,续延佛陀的法身慧命。
原本的佛法是直朴的、平实的,是你我可以经验的。谈“无常”的道理,可以消除对人事物的粘著系缚的痛苦;谈“苦”,使人重视它存在与扰乱身心的事实,并集中焦点处置它;谈“无我”,可以体证五蕴身心是应因缘产生,没有永住、常在的实体我,而打破自私及自我中心;谈“涅槃”,是认定个人及社会的贪嗔痴三毒之火可以自知自证地分分熄灭乃至澈底熄灭。这些教法佛陀不断地、反覆地教导,成千成万的弟子亲证到与佛陀同等的自在、解脱、离系的境界。
在历史上,佛陀的法脉除了战争与恶王的毁灭之外,遭到很大的挑战,并非来自外道的教理,而是来自佛法被改头换面,从“无常”乃至“涅槃”无不或多或少变色。变了色的佛法,被称为“异方便”而包容,潜藏在大乘经典中,它的存在有市场需求,也能吸引成千成万人的仰信。
台湾佛教以往是“大乘佛法”的天地,但是印顺法师的《佛法概论》(1949)、顾法严译的《佛陀的启示》(1968)及一些原始佛教的著作的发行,才开始承接佛陀的法脉。印顺法师本身重视原始佛教是因为他研究佛教起源的需要的缘故,他在感情上与理智上都信奉历史上的“大乘佛法”(特别是初期大乘),亦即他在介绍原始佛教时还不够忠实,还难免说声闻人悲心不足、“急于求速证”、“初期佛法的时代适应性,是不能充分表达释尊真谛的”之类贬抑的话。我们对立场“坚持是大乘”的人理解原始佛教,谈“回归佛陀时代”,须要持一些保留态度。
在以“大乘佛法”为主流的台湾,很难得地能激起这么一阵修学阿含的热潮,我们寄望佛教界能正视释迦牟尼的原始教法,不要以“小乘”的偏见来排拒原始佛教,也寄望大乘教徒能有因缘修学原始佛教,进而摒除“异方便”的历史包袱,而正确地踏著古仙人的道。
(1990.5.《新雨月刊》第34期)(2004.5.24.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