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的“五时八教”判教论


2014/9/3    热度:1166   

判教是对全部五台山佛教经典和学说归类和划分等级,一般体现判教者对所信奉教义的态度,反映他们与别的教派的思想分歧。判教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通过比较和调和各种五台山佛典中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思想,为本派的理论提供经典和历史的依据。判教思想发端于印度佛教,其理论和方法是在中国佛教中成熟起来。中国佛教的判教思潮源于南北朝,五台山隋唐时代建立的主要佛教宗派都有自己的判教说五台山。天台宗的判教是“五时八教”。
  所谓“五时八教”是“五时”和“化仪四教”、“化法四教”的统称,它们分别是从佛说法的时间、形式和内容诸方面对佛教经典进行划分和归类。“五时”是从时间上划分五台山。第一、华严时,指佛刚成道后讲《华严经》。第二、鹿苑时,指佛成道12年后在鹿野苑讲诸部《阿含经》。第三,方等时,指鹿野苑时之后8年佛讲各种《方等》经。第四,般若时,指方等时之后22年佛讲诸部《般若经》五台山。第五、法华、涅檗时,指般若时之后8年佛讲《法华经》和《涅檠经》。当然,这种时间顺序是根据教义需要排出的,并不反映经典产生先后的历史真实次序五台山。
  “化仪四教”侧重依据佛说法的不同形式来划分。一、顿教,指《华严经》所讲不历修行阶次,顿至佛位的教义;二、渐教,指从讲诸部《阿含》到《般若》,此需依次渐修;三、秘密教,指各人听到的与自己理解能力相适应的教义;四、不定教,各人听到与自己理解能力相应的教义,但各人有不同的理解。
  “化法四教”侧重据佛说法内容来划分。一、藏教,指小乘三藏(经、律、论)教义;二、“通教”,指诸部《般若》,因其既讲深奥的道理,又包括浅显的道理,故名;三、别教,专为菩萨讲的其他方等(大乘)经典;四、圆教,指《法华经》教义,因其圆满、圆融,故名。天台宗人把“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喻为“药方”和“药味”的关系。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 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人在学什么东西?就是把妄想去掉而已。妄想去掉,心就定,心就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而不是我念了多少部经、念了多少部论,我也会写、我也会讲,那没有用处的!又会写,又会讲,那些世间人都会!把佛法当作世间一种学问去研究,他搞的是佛学,不是学佛。学佛是要搞戒定慧,佛学是搞世智辩聪,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学佛,成就的是功德;佛学,成就的是造业!搞佛学,不但功德没有,福德也没有。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