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杀戒


2014/9/3    热度:214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中对杀戒的描述极为详细,下面的分析旨在从中理出一个头绪,为后面的安乐死分析提供一个依据。这里依次需作三层区分,即犯与无犯、可悔与不可悔及可悔的轻重。
  先谈区分犯戒与不犯戒(无罪)的标准。有两种情况的杀人行为是不犯戒的。(1)对行为本身的不自觉,即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如:
  若狂、不自忆念杀者无罪。
  有居士起新舍,在屋上住,手中失梁,堕木师头上,即死。…佛言:“无罪。”
  (2)对通常情况下不可能致死的行为的后果的不自觉(此处有例外,见下中罪可悔条),如:
  又一居士山上推石,石下杀人。…佛言:“无罪。”
  次谈区分可悔与不可悔的标准。凡是故意杀人且致死的行为均不可悔。这里的“故意杀人”意味着(1)“杀”(包括身、口二业)——对行为本身的自觉;(2)“人”(包括人胎)——对行为对象的自觉;(3)“故意”(“令彼因死”)——对行为结果的自觉。这里的“致死”意味着(4)事情如所料发生。只有具备了这四个因素的行为才是不可悔的。这样的例子很多,就不举了。
  末谈区分可悔罪轻重的标准。经中讲的可悔的种类有五种,及中罪可悔、下罪可悔、三方便可悔、小可悔和可悔等,但并未给出后四者的确切差别,所以这里单给出中罪可悔的区分标准,而将后四者统称为“可悔”。中罪可悔有两种情况,即(1)对通常情况下不可能致死的行为的后果的不自觉,但在行为之前,对方已经给予了警告,如:
  又一人坐,以衣自覆,居士唤言:“起!”是人言:“勿唤,我起便死。”复唤言:“起!起!”便即死。…佛言:“犯中罪可悔。”
  (2)事情不如所料发生,包括(i)对行为本身的不如所料,如:
  又一人病痈疮未熟,居士为破而死。即生疑。佛言:“痈疮未熟,若破者人死是中罪可悔,若破熟痈疮死者无罪。”
  (ii)对行为对象的不如所料,如:
  若居士方便欲杀人,而杀非人,是中罪可悔。
  (iii)对行为结果的不如所料,即被害人因种种原因未死。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功德是定慧,积功累德好不容易,一发脾气,嗔恚之火把你的功德烧掉了,你的功德就没有了。你要是修行一辈子,到临命终时发一下脾气,那什么都完了,太可怕了!所以,修行人最怕的就是嗔恚,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发一顿脾气,所有一切障碍统统都来了,业障都现前了。可是几个人能不发脾气?所以说,对别人发脾气,什么人受伤害?自己受伤害。你骂别人的时候,别人受的伤害小,自己受的伤害太大了!不能忍辱,喜欢骂人,别人受的伤害小,自己受的果报大,为什么?那是地狱的业因。你在造地狱的业因,这个麻烦大了!真正有智慧的聪明人,怎么会干这种事情?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