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常与佛教五戒


2014/9/3    热度:558   

儒家五常与佛教五戒
  中国的道德范畴,有这么两条主线:一是佛教的‘五戒’;二是儒家的‘五常’学说。由于历史的原因,此二者时人都感觉陌生、遥远,因之于这种陌生,所以也让太多人站在了道德的边缘。但无疑它的内涵仍然指导着大部分人的道德准则,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五常’学说在文化上被传得极广,然而作为一种道德轨范却缺乏具体的修持方法。而佛教的‘五戒’则能填补这方面的不足。‘五常’与‘五戒’虽分属于两种哲学范畴,但却又有惊人的互补之处。五常者,即仁、义、礼、智、信;五戒者,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本文试就其共点进行如下阐述:
  一、仁与不杀:仁者,是古往今来无数人的人生最高德目,终极目标,我们也通常将那些有理想、有成就的名人,称之为仁人志士,可见‘仁’的涵义之广袤。然而,我们怎么去达到‘仁’的标准吗?或者是怎么向‘仁’靠齐呢?这在儒家中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然而佛教的‘不杀生戒’却是一个实践的标准。不杀生,就是对于一切有情的关爱,不但不能去杀害他,也不能对他起杀心。《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梁惠王见了一头牛觳觫而不忍杀之,易之以羊。虽然他是换汤不换药,但孟子认为那也无所谓,只是梁惠王见到牛而未见到羊而已,如果他能见到羊,也是能生起怜愍心的。孟子的教育方法不可不谓煞费苦心了。如果我们能渐渐推及那还何愁不众生平等呢?而佛教中制定不杀生戒即是如此,如果我们连一般的动物都不忍心杀害,那还有可能进而去做杀人放火的勾当吗?《东坡志林》记载宋真宗:“每行见昆虫蝼蚁,违而过之,且勑左右勿践履,此亦仁术也。所以行仁术并不是非要抛头颅、洒热血,关爱好你身边的每一个有情众生,不但要关爱随时还要准备好“杀身成仁”。
  二、义与不偷盗:讲义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一项人生观,如果不讲义气,会是让人很不齿的一种行为。更进一步的义气就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再者在我们生活中常出现的如义诊、义演、义卖等行为都是一种‘正义’的体现。那么不偷盗又该如何来解释义呢?古人有“不义之财不可取”之说,不义之财尚不可取,更何况偷盗的行为呢?反之,如果我们的人生若能恪守不偷盗的行为,也自然能慢慢成就为一个有义气的人。我们有个成语叫做“仗义疏财”,可见财与义是有必然关系的。想要成就‘大义’的人,迫切要做的就是谨持不偷盗戒,只有在严格律己之后,才能进一步奉献于他人,服务于他人。古时有一种‘义盗’,等于是这两者的一个结合,看起来是非常矛盾的,但却符合“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精神。
  三、礼与不邪YIN:白居易参禅作的偈诵有如此说的“儒家重礼法,道家养神气,重礼足滋彰,养神多避忌,不如学禅定,中有甚深味。”可见儒家的礼法是相当繁琐的,由于这些苛刻的礼法,人为地造成了许多人精神上的压抑,所以近代的部分先进人士就以封建礼教扼杀人的天性为由,将之斥为异端。然而在今日看来这是有失偏颇的,封建礼教中还是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摄取。时下之人也大不必非得按传统礼教的规定生活,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一总纲,则值得在生活中运用。凡是不符合礼教的东西,就不应该多看、多听、多言、多动,也就是对不符合礼教的东西不能存有觊觎之心。佛教的不邪YIN就是指不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而儒家也将违犯夫妻和睦等行为称之为越礼。不邪YIN就能保证夫妻间的和睦相处,夫妻间的和睦相处就能保证更好的做到孝养父母,教育子女。若能做到如此也就是全了礼,可见不邪YIN是全礼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四、智与不妄语:智慧是解决万事的智能钥匙,又是人生的导航仪、风向标。拥有智慧就等同拥有一切,要不怎么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非是书中藏着黄金屋与千钟粟,而是我们从书中掘取的智慧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宝藏。不妄语则应是有智之士必修的课目,如果不能做到不妄语也就显示不出你是有智之士。妄语又可细分为四点,即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妄言,即是指空言有、指有言空,也就是说假话,不诚实语,此类语言皆是虚妄不实的,以骗人为目的,故称妄言;绮语,即指言过其实,曲意奉迎,粉饰太平之语,也就是讲好听话迷惑他人,令他人造作不善之业,故称绮语;两舌,即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向此说彼,向彼说此,斗乱两家,使人不合,故称两舌;恶口,即是毁骂他人,以种种难听语言极尽羞辱于他人,故称恶口。若人患此四恶,则说明他的品性是极端低劣的,品性低劣的人自然他的智慧也无法升华。
  五、信与不饮酒:信用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否讲信用,是肯定他人的最好一个标准,“诚实守信”也成了经商的一大原则。尾生之‘信’,虽令人费解,但却成了千古美谈。既然能讲信用,他也一定能被人相信,这就成了一种定律。酒是一种麻醉品,饮用后能使人产生幻觉,失去理性。失去理性就很难掌握自己的言行,言行不一致就是失信于人。不但酒如此,其余如烟、毒品等也会麻醉人的神经意志。而此点又与前四点惜惜相关,一个人的‘信’若不成,前面所作的一切等同于在沙滩上建房子,终无所益;酒若贪杯,则杀盗YIN妄随之而来,种种恶业由之而生。
  两种文化虽时有碰撞,但在道德伦理上却极其相似,这种道德体系横亘于华夏大地一千多年,引领着整个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至今也影响着人类的价值取向。儒家的‘五常’提出了人生崇高而伟大的目标,佛教的“五戒”提供了实修实用的方法。简单而言,持好佛教的‘五戒’也就等同于完备了儒家的‘五常’,也就达到了仁人君子的为人标准。正如太虚的偈言:“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许多人学佛,常常会遇到魔障,这是什么原因?宿障深厚、不善用心。无量劫来,我们跟一切众生结了许许多多的冤仇,宿障深厚;不要说过去生了,我们这一生当中,没学佛之前,我们杀生吃肉,与这些众生结的冤仇就不知道有多少?宿障深重,这是无可奈何!要消除深重的业障,只有老实念佛;我们一心念佛,念久了,业障确实能消除。我们念佛,依照经典的教训去修,这是“善用心”,不会着魔障;我们违背佛陀的教诲,没有依照经典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去修学,这叫“不善用心”,就很容易着魔障。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