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佛教戒律的形成及其弘扬
2014/9/3   热度:292
在佛陀成道后的头几年里,是没有戒律的,因为初期的佛弟子们都以好心出家,且其根基特别深厚,几乎一经点化,都能证入圣位圣果。“小乘初果已断邪YIN,三果断一切YIN”,至于偷盗,妄语就更不会有了,所以佛时初期的僧团,是用不着制订戒律来进行约束的。但随着僧团的日渐扩大,成分也趋于复杂,为了防范于未然,维护僧团的清净庄严,佛教的戒律也随着需要而逐渐制订起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法之难,难在它所说的意思是在言语之外,“意在言外”,说的是这个话,意思在外面,因此你不能执着言说,你执着言说,你什么也不会,什么也得不到。你要懂得它言外之意,那你就喜欢了,你就得受用了。古人常说,听经要懂得消归自性,什么是消归自性?消归自性就是心体离念。这归到自性,因为自性没有念。句句听得清清楚楚,决没有一点分别、执着、妄想,才叫消归自性。如果你把所听到的统统记在心里,那是不觉而有其念,就变成世间法,这是决定不可以的!那样学佛,无量阿僧祇劫也不能成就。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戒律是僧团的防腐剂,更是佛子了脱生死之正道,因为戒律正是为了断绝生死道中的业缘业因而制订的。如说:“欲知过去世,今世受的是,欲知未来世,今世作的是”。因此,佛在临将入灭时,告诫后世弟子要与戒为师,这显然是基于这个道理。
佛入灭后,迦叶尊者在万分悲痛中想到:为了佛教的精神及其救世的工作不至于因佛的灭度而陷于停顿,根据佛临灭前的:“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遗教经》的教诲,决心召集当时的大弟子们,编辑律藏。
据传说,律藏初次结集后即由迦叶尊者传阿难尊者,再传末田地、舍那波提、优婆崛多等。由于优婆崛多的弟子们对律藏内容的取舍不同,律藏便分成五部。即:昙无德部《四分律》、萨婆多部《十颂律》、迦叶遗部《解脱戒本经》、弥沙塞部《五分律》、婆粗富罗部《未传》。
部派时期,各派对佛陀的教义见解不尽相同,故又形成了戒律的多种版本。对初次结集的律藏本来面目,现在我们已经无法看到了。但纵观诸律本以及各派自己所传的戒律,无非是有所取舍而已,不管是南传巴厘文系的《善见律》,还是北传藏、汉文系的有部律,四部广律,其精神及其根本原则,大体上是一致的。可以肯定,第一次结集的律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两千多年过去了,佛陀的教义由南亚次大陆传遍了小亚细亚,甚至全世界。今天,佛教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弘扬,可以说,律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佛教的戒律存在,佛教弟子及其僧团的本质,也必将与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