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西归直指?疑问指南(第四节课)


2014/9/4    热度:275   

益西彭措堪布:西归直指•疑问指南(第四节课)

 

  【问:修行求出生死,故贵无生,慕西方而愿往,得毋乖于无生之义乎?】

  问:修行求的是出生死,所以贵在契证“无生”。希慕西方而愿求往生,不是有违于无生的真义吗?(问者认为既是求往生,就不契合无生义。)

  【答: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生为无生者,断见之所惑也。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者,第一义谛也。】

  答:把生看成是一个实有的人从娑婆生到极乐,这就落于常见。因为前面的人和后面的人是一体,这个人就成了不变的常法,所以是常见。把无生看成没有任何缘起显现或者没有缘起生,又落于断见。实际上,既不是有一个实体从此方生到彼方,也不是根本没有后面的莲花中化生,而是明明有莲花化生的同时,了无生的实体可得;在无有生的实体可得时,又有无欺的莲花化生、相好庄严等显现,这才是生而无生、无生而生、空有不二的第一义谛。

  【盖妙真如性,本自无生,因缘和合,乃有生相,以性能现相,故曰无生即生;以相由性现,故曰生即无生。】

  这个妙真如性本是不生不灭的,本自无生,以因缘和合而有生的现相。因为无生的性能现相,所以说无生即生。又因为相是由无生的性显现的,所以说生即无生。

  如果无生的性体是全然不生,或者说根本不现相,那就成了毫无妙用的体,这是不成立的,性是时时起用、时时现相的。如果所现的相是实有的生,那这个相就有它独立的自性,成了跟真如性体无关的他体法,也就成了性体外有相,这也不成立,因为没有一个相不是性体显现的。

  【知此则知净土之生,惟心所生。若疑远而难到,则心包太虚,量周法界,夫何远之有?】

  懂得这一义理,就知道“净土的生是由自心显现而生”。如果怀疑距离遥远,难以到达,但是真心含裹太虚空,它的量周遍法界,哪里有什么远呢?

  如果我们的心只是肉团心或分别心,那极乐世界就成了心外的法,自己和极乐世界就有一个极远的距离。实际上,我们的真心是含裹太虚、遍周法界的,极乐世界就在自心中,哪里有遥远的距离?又何必怀疑路远难到呢?一心相应时,即是往生时。

  【问:十方佛土,净妙者多,今偏指极乐,又偏赞其境胜缘胜,何耶?】

  问:十方有很多清净微妙的佛土,现在专门指归极乐净土,让人求生,又专门赞叹极乐净土境殊胜、缘殊胜,这是为什么?

  【答:此间国土,众苦所归,纵有乐缘,皆招苦果。西方不然,所以经云:“是诸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答:这里的国土是无量众苦汇集之处,纵然有快乐因缘,最后都招来苦果。西方净土却不这样,所以经上说“极乐净土的众生无有众苦,只领受种种安乐,因此名为极乐”。

  【试以两土,略一较量,岂特天渊?】

  如果对娑婆和极乐两个世界稍作比较,他们之间的差距何只是天地的差距?

  【只如此方投胎,必在胞十月,分娩之际,与鬼为邻。彼则质托莲房,安坐妙香宫殿,既不受胞胎之污秽,复不累母氏之劬劳,而人世之生苦谢矣。】

  像这里娑婆世界在人道投胎,一定要在母胎里受十个月的大苦。分娩的时候,母子离鬼门关只有一步距离,生命极其危险。而生在极乐净土,神识寄托在莲胞中,安坐在妙香宫殿里,既不受胞胎的污秽,又不拖累母亲辛苦生育,人世间受生的苦就从此永远息灭了。

  【此方年老之人,发白面皱,腰曲背驼,坐起须人,奄奄一息。彼则法味资神,永无衰老,十方国土,瞬息往来,而人世之老苦免矣。】

  这里娑婆世界的人到了老年,头发变得苍白、满脸堆起皱纹、弯腰驼背,坐下和站起都需要人搀扶,奄奄一息。而极乐净土的天人,用法味来资养心神,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永远没有衰老,一瞬间就能往来于十方无数国土,人世间身心衰老的苦就彻底免除了。

  这里娑婆世界的人,身体是由惑业的力量形成,在五蕴身成熟之后,就逐渐出现种种衰退之相,饱受老苦。净土圣众莲花化生,不是有漏的血肉之躯,没有肉身的衰老,而且以法味资养心神,长养慧命,所以没有发白面皱、气力衰减、六根衰退等等的老苦。在整个极乐净土中,看不到任何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的现象。那里的人越活越安乐,越活越自在,希望中更有希望,前途中更有前途!永不衰老!

  【此方一遇疾病,则呻吟床褥,宛转哀号。彼则具大神通,有大威力,国中不闻痛痒之名,而人世之病苦绝矣。】

  这里娑婆世界的人一遇到疾病,就卧在床上辗转反侧,哀号呻吟。而极乐净土的天人具有大神通、大威力,在整个佛国里连痛和痒的名字都听不到,人世间的病苦就永远绝迹了。

  这里人类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四大种就好像四条凶残的毒蛇,被关在身体这个箱子里,只有在四大达到平衡时,才有暂时的健康,只要有一界的势力增盛,就会损害到其它三种界,而出现各种疾病,使人备受病苦的折磨。

  而在极乐净土,情况迥然不同,阿弥陀佛因地发愿时已经设计好了:凡是生到极乐国的人,都得到莲花化生的金刚之身,具有大神通、大威力,没有丝毫四大不调的病苦,所以一往生就彻底脱离了病苦。

  【此方人必有死,死必有罪,唯有低头就缚,押付阎罗。彼则一托莲胎,便成金刚不坏之体,相好光明,寿命无量,而人世之死苦捐矣。】

  这里娑婆世界的人,受生之后就必定有死亡,死亡时就必定有罪业,到时只有低着头乖乖地被鬼卒捆绑,押着交给阎罗王审判。而极乐净土的人一托生在莲胎中,就成为金刚不坏之体,相好光明,寿命无量,人世间的死苦就彻底抛掉了。

  这里的人都有一死,死时谁身上都有罪业,既有罪业,就要随罪业受生。人是很可怜的,糊里糊涂地生下来,又糊里糊涂地起烦恼造业,最终又糊里糊涂地随业漂流!这样生生死死有什么意义!

  生老病死是娑婆世间的常态,每个人自从业力受生被套入到生的圈套之后,就只有不自主地受老、病、死的侵害。而极乐净土无老、无病、无死,是安稳的乐土、无死的国度。

  【此方有合必有离,劬劳之父母,难保长存,恩爱之夫妻,类多各散。彼则法中眷属,永远相亲,宁有爱别离之苦乎?】

  这里娑婆世界的人类,有聚合就有分离,辛劳的父母难保长久活在世上,恩爱的夫妻多数在因缘尽时分道扬镳。轮回界就是这样,会合的尽头就是别离,留下的只有悲伤忧苦。而极乐净土中大家都是以法结成的眷属,不是世间业缘和贪爱结成的眷属,所以永远以道相亲,哪里会有烦恼所生的爱别离苦呢?

  人世间亲爱别离时的忧苦,分手时的悲伤,都是从爱执产生的。极乐净土,人与人以法相亲,清净无染,不是以贪爱互相执著,所以没有爱别离苦!

  【此方仇敌相寻,有怨必报,大怖切心,无可逃避。彼则相亲相敬,无非菩萨胜友,相与周旋,曾有怨憎会之苦乎?】

  这里娑婆世界结了怨,仇敌就一定会上门报复,内心生起极大怖畏,没办法逃避;而极乐净土,人与人相亲相敬,往来的都是殊胜的菩萨友伴,哪里会有怨憎会苦呢?

  【此方人类,皆为衣食奔波,妻子驱遣,困苦万状。彼则念衣衣来,想食食至,宫殿园林,无非七宝,各各受用自然,曾有所求阙绝之苦乎?】

  这里娑婆世界的人类为了生活奔波忙碌,为了养活家庭被迫受人驱遣,做牛做马,疲惫辛苦,无法描述。而极乐净土,念衣服,衣服就来;想食物,食物就到。宫殿园林都是金、银、琉璃、珍珠等七宝合成,每个人的种种受用都是自然而来,称心如意,哪里有所求缺乏的苦呢?

  这个世界的人类有生活的所求,为了果腹充饥、保暖御寒,就必须以劳作来换取受用。而且组成了家庭,就有养儿育女的负担。这些促使每个人每天都要奔波劳作,备受辛苦。而极乐净土的人依仗佛的大愿力大福德力,不必劳作,受用自然,没有求不得苦。

  【不特此也,】

  不止以上七个方面有苦乐的差别。事实上,娑婆世界有多少种苦,极乐世界就有多少种乐。

  【此方则丑秽形骸,根多缺陋。彼国则光明赫奕,相好庄严。】

  这里娑婆世界的人,形象丑陋、身体污秽,六根多有缺陷,而极乐净土的人光明显赫,相好庄严。

  【此方则头出头没,轮转生死。彼国则一证无生,永不退转。】

  这里娑婆世界头出头没、轮转生死。而极乐净土,一证得无生法忍,就永远不退转,不堕生死!

  “头出头没”是生生死死的形容。出一个头,就是到世间来做一世人,人头一没又死掉,又出一个羊头,又做一世羊,羊头一没,又出一个天头……,这样无穷无尽,就是轮转生死!轮回,就是无数段生死的组成,有什么实义呢?好不容易生了,又死掉!又好不容易生,又死掉!究竟得了什么?生时苦,死时更苦,唯一是苦的流转、苦的长河。

  【此方则丘陵坑坎,荆棘成林。彼国则宝树参天,黄金为地。】

  这里的器世界环境恶劣,丘陵坑坎、荆棘成林、高山险阻、沙漠荒凉,极为浊恶。极乐佛国器世界清净,宝树参天,黄金为地,环境悦意、清净,具足功德。

  【又此方则观音势至,徒仰嘉名。彼国则二大菩萨,亲为胜友。】

  而且,在这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只能仰慕大名,不能亲身依止。在极乐佛国,观音、势至二大士就在自己身边,可以亲自随从依止。

  【彼此较观,境缘迥胜。境胜者,可以摄取净之心;缘胜者,可以助修行之力也。】

  像这样,比较观察娑婆和极乐两个世界,就能看出极乐净土的境缘远胜过娑婆秽土。所谓“境胜”,就是指极乐世界的色、声、香、味、触五境能把极乐天人的心摄在取清净相上面,也就是,眼取清净色、耳取清净音、鼻取清净香、舌取清净味、身取清净触,所缘都是清净,心也因此时时清净。所谓“缘胜”,就是指主尊、眷属、器世界环境这些缘,都能增长修行的力量。

  【问:欣厌之心,即爱憎之念,爱憎乃生死岸头事,非修行人所宜,奈何?】

  问:欣极乐、厌娑婆是爱、憎的心,而爱、憎是生死这边的事(也就是生死的因),修行人不应当起爱憎,如何是好呢?

  换句话说,修行人应当无爱无憎,现在让我们起爱憎之心,这合理吗?

  【答: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虽具爱憎之心,然非世间之爱憎,乃十方如来转凡成圣之爱憎也。】

  答:“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虽然有爱憎的心,但不是世间范畴的爱憎,而是十方如来教人转凡成圣的爱憎。

  世间的爱憎是缘轮回内的事起贪爱、起厌恶,它的结果只是堕入生死,而不能脱出生死。而十方如来教人的爱憎却能转凡成圣。比如说,厌恶法、欣善法,能使人离恶法、入善法。厌自利、欣利他,能使人离小乘入大乘。厌自心秽、欣自心净,能使人离染法入净法。所以是转凡成圣的方便。

  四明尊者在《妙宗钞》中说:“取舍至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舍自心的染污、取自心的清净,在到达极点时,和不取不舍并不是两条道。

  【若非厌离,何以脱此娑婆浊世?若非欣慕,安能生彼极乐莲邦?盖惟厌离而后能转凡,欣慕而后能成圣也。】

  如果不厌离娑婆,怎么能脱离娑婆呢?如果不欣慕极乐,怎么能往生极乐呢?因为只有厌离,而后才能转凡;只有欣慕,而后才能成圣。

  发起欣厌之心,是转变自己心态、行为的前方便。比方说,世间人讨厌做某一种职业,喜欢另一种职业,他就会付诸行动,去转变职业。又比如厌恶某地,向往另一地,就会舍此地迁往彼地。总之,要有欣厌的心驱使,才会转变行为,果也才能随之而变。以这个道理,极乐世界是殊胜的净土,不欣慕就不会发愿往生;娑婆世界是浊恶的秽土,不厌患就不能舍离。

  【问:此间饮食衣服,宫室器皿,必待营为,方能受用。云何极乐世界,一应享福之事,皆可自然而来?】

  问:在娑婆世界生存,饮食、衣服、住宅、生活器具都要靠经营、劳作,才能受用,为什么极乐世界所有享福的事都能自然而来?

  【答:享福之事,皆从修福而来。北俱卢洲,其饮食衣服,皆能受用现成,何况阿弥陀佛,万福庄严之宝刹乎?】

  答:享福的事都是从修福而来(也就是以修福为因,得享福之果)。虽然南赡部洲人需要靠劳作来获取受用,但并非任何地方都是如此。比如北俱卢洲,人的饮食、衣服都能受用现成;还有在化乐天,天人能够以自己的心化现种种而受用,这些娑婆世界欲界人天还有这样的受用,何况阿弥陀佛无量福德庄严的清净宝刹?

  【《大阿弥陀经》云:“此讲堂宫宇,初无作者,亦无所从来,以彼佛愿大德重,自然化生。”】

  《无量寿经》中说,极乐净土的讲堂、宫殿最初没有作者(不是某个建筑师设计画图、建筑工人砌砖盖瓦而建成的),也不是从某个地方搬过来的,又不是从地面逐渐建起来的,而是因为阿弥陀佛愿力大、功德重,自然化现。

  【又云:“他方佛刹,悉皆为善,无造恶之所。故其福德,亦皆自然。其次有世界,为善者多,为恶者少,亦有自然之福,不待修营。若此世界,为恶极多,为善极少,故不自修治,物无自有。”】

  《无量寿经》中又说:他方的佛刹,人民普遍恒时行善,绝无造恶,所以,以这样的因感得享福都是自然。其次有一些世界,行善者多,造恶者少,也有自然的福德,不需要经营、劳作。而这个世界造恶者极多,行善者极少,所以自己不劳作就得不到资具受用。

  【问:念佛往生者,临终之时,皆见佛与菩萨,亲来接引。经云:“诵持往生咒三十万遍,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卫护是人。”假令十方世界,皆诵真言,皆求佛与菩萨接引,阿弥陀佛安能皆住其顶,往而迎之乎?】

  问:念佛往生的人在临终时都见到佛和菩萨亲自来接引。经上说:诵往生咒达到三十万遍时,阿弥陀佛就恒常住在他头顶上护佑他。假使十方世界的众生都诵往生咒,阿弥陀佛怎么能安住在每个人的头顶上呢?假使十方众生都求佛和菩萨来接引,阿弥陀佛怎么能前往迎接每个人呢?

  【答:天上日月之光,犹能普照世界,不患光之不足,何况佛之誓愿神通乎?】

  答:天上日月的光明尚且能普照世界,不怕光不足够,无论大地多么广阔,有多少花草树木,都能一时普照在每一处,何况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大神通?无论十方有多少众生诵咒求愿,佛都能一时在每个众生前现身。

  又比如,天上只是一个月亮,但地上的江河再多,都能同时在每条河中映现月影!月亮不来,河水不去,因缘和合,就自然在每条河中现出月影。就像这样,念佛诵咒者不去,阿弥陀佛不来,因缘和合,就在每个人心前显现佛身。

  【问:华严会上,普贤菩萨,现坐道场,众菩萨尽其神力,不能得见。今往生者,皆博地凡夫,如何即能见佛?就其所见之佛,果与菩萨所见之佛,无以异乎?】

  问: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现坐道场,众菩萨穷尽神力也见不到。现在往生者是博地凡夫,怎么能立即就见到佛身呢?他们所见的佛跟菩萨所见果真没有差别吗?

  【答:佛相总如是,所见各不同。初生西方者,所见不过佛之粗相,如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之类。若《华严经》所云:如来有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相,恐非大菩萨,不能见也。】

  答:佛的本相恒常如是,众生随自心的染净,所见的佛身也各不相同。初生到西方的人,见到的不过是佛的粗相,比如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之类。像《华严经》所说:“如来有十华藏世界海极微尘数的大丈夫相”,恐怕不是大菩萨就见不到。

  佛身不是固定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只是在心未得清净的众生前显现的。《观经》上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每一相有八万四千好,每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每一光明普照十方世界,摄受念佛众生不舍。说的就是报身相。

  【譬之诸天所食须陀之味,一器之中,色味各别。又如有病人与无病人,共尝一物,甘苦迥殊。】

  譬如很多天人在同一个容器中享用美味,每个天人所见食物的颜色、味道各不相同。又比如,病人和健康人同吃一种食物,滋味很不相同。比如正常人吃油炸食物觉得很香、吃得津津有味,得胆病的人一见就生厌离心,吃了立即呕吐。所以,同一所缘境,以众生心不同,所见也就不同。

  【所以世尊佛土,本极严净,螺髻梵王,只见如自在天宫,余皆见其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见佛亦如是。】

  所以,释迦佛的刹土本来极为庄严、清净,螺髻梵王所见的佛土就像自在天的天宫,其他人都见到刹土中土石山峰,充满不净、恶浊的现相。也就是,浊世众生以他的业感,所见到的只是丘陵坑坎、荆棘砂砾,充满秽恶的现相。见佛也是如此。

  阿弥陀佛本自如如,净土九品有情随自心的染净,见到与自己相应的粗细不同的佛相。

  【问: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即生莲花一朵,若能精进,其花渐大,徜或退惰,其花萎落,信乎?】

  问:在这里念佛,西方的七宝池中就生一朵莲花,如果能精进,这朵莲花就越开越大。如果懒惰退转,这朵莲花就随着枯萎,这种说法可信吗?

  【答:此易明也。譬之大明镜中,凡有物来,必现其影。且如舍卫城中,树提伽楼阁,不过白银琉璃所成,然其墙壁中,犹能现出一城中事,何况阿弥陀佛清净庄严之宝刹乎?此间念佛,彼土生莲,固无疑也。】

  答:这是很容易明白的。就像一面大镜子,有东西来,就必定显现它的影像。(比如,物体在东边,镜子在西边,彼此一旦构成了缘起,在镜子里就自然显现物体的影像,物体没有进入到镜子中,镜子也没有吞纳物体,因缘和合,影像就显现了。)又比如,舍卫城中有一座“树提伽楼阁”,不过是用白银、琉璃做成的,但在它的墙壁中还能现出整个城市的事情,何况阿弥陀佛清净庄严的宝刹!这里念佛,彼土就生莲花,当然不必要怀疑。

  极乐世界可以比作一面广大无边的明镜,念佛的心向着极乐世界,在双方的因缘和合时,就在极乐净土这面明镜里现出莲花的影像。法尔如是。或者说,此方众生以念佛能感,彼方佛陀以愿力能应,两心相应时,就在西方七宝池中生出莲花。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学跟学佛,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学佛才真得受用。把经典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都搞清楚、搞透彻,并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那才叫学佛。学了佛,能够把佛菩萨的教诲落实,变成我们的思想,变成我们的见解,变成我们的言语行为,我们才真得受用,真得利益。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