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四)
2014/9/4   热度:853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四) 下面解释“成就”二字的涵义。 【成就者,言此清净不可破坏,不可污染。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坏相也。】 “此清净”,就是国土的清净总相,也就是国土性、量、形色等的无量清净差别相。“不可破坏、不可污染”是解释清净成就。“非如三界”一句是反显。 一成永成,才是真正的成就。会变坏、会污染都不是成就。三界是烦恼和业造作的法,既是造作的法,就都归于破坏,有情的根身有生老病死,器界有成住坏空,都是破坏相。而极乐国土是如来法身智慧所现,所以“无衰无变,建立常然”。也就是一经现起之后,就永远没有衰弱、变坏。这就是一成永成,叫做“成就”。 密部《大乘密严经》说:“佛已超过彼,而依密严住。极乐庄严国,世尊无量寿。”(密教说的密严净土,就是极乐世界。大日如来,就是阿弥陀佛。)这部经有一句话说到:“密严净土,超诸佛国。如无为性,不同微尘。”(《密严经疏》里解释:密严净土如同法性土,远离无常的过失,以这个原因说它如无为性。这个净土唯一是清净如来藏心所现,因此不是微尘所成。)三界由众生的惑业所成,因缘相续时,由微尘积聚成世界,因缘消散时,世界又破灭为微尘,因此是破坏相。 再者,有福德力维持时,现前清净;福德消尽时,又变现污秽,所以是污染相。这是从观待上解释污染,也就是相对于下下,上上为清净,上上的清净会转成污染,所以是可污染。就有漏的体性来说,三界是纯一杂染,无有清净,这是从总体上说三界是污染相。 但是极乐净土显现的一切清净相都是如来法身智慧所现,不同于众生惑业所成,所以永无破坏、永无污染,是为真实成就。以下对二十多种功德说的“成就”都应当如是理解。 【观者,观察也。彼者,彼安乐国也。世界相者,彼安乐世界清净相也。其相别在下。】 这是解释“观彼世界相”一句。“观”是以自己的心发起观察;“彼”是指彼阿弥陀佛成就的安乐国土;“世界相”指彼安乐世界国土中的清净相。清净相的各类差别,比如国土的体、量、形相、妙色等方面的清净相,将在后文具体解释。 以下解释“胜过三界道”一句。先解释道,再解释三界,再解释胜过。 一、解释道 【胜过三界道。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此果,酬如此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 道是能通的意思。就像道路能从此地通往彼地。以如此的因感得如此的果,以如此的果酬报如此的因。由因通到果上,所通的果是回报因,因此名为道。比如为了求取现世五欲的快乐,造作恶业,由此就趣入恶趣,受火烧、饥饿、役使等的苦报,就是恶趣道。为求取来世的五欲之乐或者禅定之乐而造作善业,由此就生在人、天,获得受用五欲或禅定喜乐等的果报,就是善趣道。 三界的道并不是在外面有什么道,而是自己的心如何起惑造业,就如何变现苦乐果报,这样的果正是酬报原有的业因。因上的业行能通到三界的果报,而所得的果报正是酬报因上的所行,所以比喻为“道”。 二、解释三界。其中有二:(一)分说三界差别;(二)总明三界体性。先说三界差别。 【三界者。一是欲界,所谓六欲天,四天下人,畜生,饿鬼,地狱等是也。二是色界,所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等是也。三是无色界,所谓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天等是也。】 三界就是欲、色、无色三界,是有情流转的处所。先说欲界,有上下两层。上层是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下层是须弥山下四洲人类,以及畜生、饿鬼、地狱。无论上、下,都有对外五尘的贪欲,特别有男女的YIN欲,所以称为欲界。其中福德多的,超胜人类,享受天报,但一样有对外五尘的贪欲,有男女的YIN欲。往下,欲越重,罪越重,就越往下堕,以地狱为最苦。贪欲渐轻,就生在人道中。 其次是远离五欲,以定力化生色界。随定力浅深,住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中。由于不起心向外贪著五欲,能摄心住定,所以不同于散乱欲界,住在色界中。 第三,能不著在色身相上,以定力化生无色界。以定力浅深,又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重天。 (二)总明三界体性 【此三界,盖是生死凡夫流转之暗宅,虽复苦乐小殊,修短暂异。统而观之,莫非有漏。】 以上的三界就是生死凡夫流转的暗宅。“宅”是住处的意思。“暗”指不出现见诸法真实性的光明,下至地狱上至天界,众生都处在无明愚暗中,不见无我空性。虽然在三界的上下处所,苦乐稍有差别,寿命暂时有长短的差异,但总体上观察都是有漏的体性。也就是说,三界是惑业力感召的果报,无论感受什么,都是苦的自性。苦受是苦苦;乐受是坏苦,享受过后就变坏成苦苦;舍受是行苦,成为引起后来一切苦的前因。 【倚伏相乘,循环无际。杂生触受,四倒长拘。且因且果,虚伪相袭。】 “倚伏”,《老子》里面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祸患过后就有福出生,享福过后又有祸降临。“乘”是随逐的意思。“倚伏相乘”就是祸后面跟随福,福后面连着祸。“循环”,就是荣辱祸福,周而复始。“无际”,就是生死轮转在没有对治之前就不会停息,无休无止。 “触、受”是十二缘起中的两支,是前世造无明、行、因位识这两支半,经爱、取滋润所引的果报。“杂生”意思是众生因中造业很杂,有善有恶,果上生的触和受也就很杂。凡夫刹那刹那就系缚在各种各样的触、受当中,无力摆脱。 “四倒”就是无常执为常,非乐执为乐,无我执为我,不净执为净,在见上完全是颠倒的。“长拘”就是长劫都困在这四种颠倒见中,脱不出来。三界众生心心念念都处在常、乐、我、净四颠倒中,由起伏不断的颠倒分别,辗转地起惑、造业,受无量生死。 “且因且果,虚伪相袭”:袭是承袭的意思。由因上虚伪,感果就虚伪,叫“虚伪相袭”。因上是我和我所的虚妄分别,以及由此所生的种种计较分别,这些就像梦中的分别,没有真实义,都是虚妄的。以虚妄的分别为因,所现的三界器情现相,也像幻师幻变的幻马等,或者梦中变现的美女等一样,都是无而现的虚妄相。所以三界从因到果只是“虚伪相袭”。 三、解释胜过。其中有三义:(一)明安乐净土;(二)生死永断故,而说胜过;(三)圆满普贤行愿故,而说胜过。 先明安乐净土。 【安乐,是菩萨慈悲正观之由生,如来神力本愿之所建。】 安乐世界是法藏菩萨慈悲正观中所出生,阿弥陀如来神力本愿所建立。 净土的因有两个:慈悲和正观。“慈悲”是给予众生现前和究竟利乐的大慈心以及拔除众生一切粗细诸苦的大悲心。“正观”就是般若正观,从了达诸法本来不生不灭而发生正观。正是对邪而说,观有生有灭是邪观,观不生不灭是正观。总之是由悲智双运而出生极乐净土。 从果上说,极乐净土是如来神力本愿所建。“如来”指如来藏或法界、真如在福慧圆满而现前清净时的不可思议智慧身。“本愿”就是因地所发建立净土普度众生成佛的大誓愿。“所建”,就是以如来法身为因,以因地本愿为缘,在成佛时任运显现极乐刹土无量无数的清净相。 (二)生死永断故,而说胜过 【胎卵湿生,缘兹高揖。业系长维,从此永断。】 这一句是赞叹安乐国土普度众生顿出生死的大用。“缘兹”,“兹”就是上面说的慈悲正观所生、神力本愿所建的西方净土,“缘”是以净土为极殊胜的增上缘。一往生净土,就毕竟永离胎、卵、湿三种生。由于净土天人从莲花中化生,所以在四生中简除化生,以胎、卵、湿代表一切三界受生。“高揖”,就是在很高的地方往下拱手行礼。“高”表示生在净土,已经高高超出三界,“揖”表示永远的告别。 “业系长维”,就是由惑业苦连绵不断所形成的生死长链。“系”是系缚。就像绳子把人系绑在树上,烦恼和业把众生系缚在三界中。系缚的体性是结蕴相续,粗分上说,就是舍一个三有身,又取另一个身,辗转相续;细分上说,就是五取蕴刹那刹那地相续。这样的相续从无始辗转而来,漫长无有边际,所以是“长维”。“维”是连结的意思,就是一环扣一环,连环不断。 “从此永断”就是一往生净土就永远截断惑业苦循环的生死长链。原因是:净土的境缘极为清净,有佛力加持极乐人民的心,不再起丝毫贪计我的妄念,不生烦恼、不造有漏业,因此就永远截断了生死流转。 (三)圆满普贤行愿故,而说胜过 【续括之权,不待劝而弯弓。劳谦善让,齐普贤而同德。】 这一句是说由往生西方自然能圆满普贤行愿。 “括”是箭的尾端。“续括”就是把箭的尾端顶住弓弦,一直往后拉。“权”是方便的意思。由“续括”能使箭发射出去,所以是放箭的方便,叫做“续括之权”。对应下一句的“弯弓”。“不待劝而弯弓”,表示不必等待他人劝发,自然就发心起行,行菩提道。这是说极乐净土中所现的一切庄严,都有不可思议的加持作用,行者一入于这样的国土,就自然引发道心,不必别人劝导,自然住在正念正观中,自然行持菩提行。比如听到鸟鸣叫时,自然引发悲心。得到佛光照触,立即增益菩提心。听到池水说无生法,当即生起般若正观。身处在楼阁中,普见十方净秽国土,自然发起断恶行善之心以及悲心、菩提心等,从而趣向一切种智。 在善导大师的《般舟赞》里,有多处文句显示了这一点。比如:“宝鸟连声奏天乐,一切见者起悲心。”“见树闻波成法忍”“听响闻音皆得悟”“礼佛一拜得无生”“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行愿自然成。” “劳谦善让”总的是说无我相。虽有功劳,却不居高;虽有善行,而不争先。处处无我,就是劳谦善让。由于无“我”,而能对一切普行礼敬、普行称赞,乃至普行随喜、恒顺、随学等,很快就成就与普贤菩萨同等的功德,因此是“齐普贤而同德”。这是弥陀本愿第二十二愿中所说“现前修习普贤之德”的成就。 正因为有速疾圆满普贤行愿的大用,普贤大士以身作则带领华藏海会法身大士,一致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普贤菩萨发愿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胜过三界,抑是近言。】 由此可知,偈文所说的“胜过三界”还只是就浅近处说。实际上,极乐净土不可思议的功德妙力,只有佛的智慧才能彻底了知,即使十地菩萨凭自力也不能完全彻知。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此二句,名庄严量功德成就。】 这两句名叫庄严量功德成就。也就是说明所成就的国土量的功德是怎样的。 极乐世界有三类庄严——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本论首先依次讲述这三类庄严。(其中国土庄严有十七种,佛庄严有八种,菩萨庄严有四种,共二十九种),末后把三类庄严摄入一法句,也就是清净句,所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是观察门的总脉络。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量功德者。见三界狭小,堕陉陪陼。或宫观迫迮。或土田逼隘。或志求路促。或山河隔障。或国界分部。有如此等种种拘局事。是故菩萨兴此庄严量功德愿。愿我国土如虚空广大无际。】 (陉:山脉中断处。陪:重叠的土堆。陼:水中的小块陆地。迫迮:逼迫狭窄。促:狭小。) 这一段讲述了佛因地兴起国土庄严量功德的因缘。也就是观察到国土量的苦相,见到三界狭小,大地上有残垣断壁、有悬崖、有丘陵、有小岛,或者宫殿楼观逼迫狭窄,或者田地狭窄、道路狭小,或者有山河阻隔障碍,或者国家间分立疆域。有这样的种种拘碍局限,因此兴起庄严量功德的大愿:愿我成佛时,国土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 以下解释“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一句。 【如虚空者,言来生者虽众,犹若无也。广大无际者,成上如虚空义。何故如虚空,以广大无际故。】 “如虚空”,是说国土虽然来生者很多,但仍然像没有人来一样。以“广大无际”的缘故,成立国土犹如虚空。也就是为什么国土犹如虚空呢?因为国土广大没有边际。 “际”是指十方中每一方的边际。所谓国土有边际,就是从国土中的某一点出发,往一个方向走,最终会走到边上。而极乐国土不论往哪一方向延伸出去,都得不到边际。以国土无边际的缘故,不论来生者有多少,都始终如同虚空般开阔广大。 这里把“如虚空”解释为国土空旷开阔,依据的是《无量寿经》里讲到的“所修佛国,开廓广大”一句。对这个“如虚空”要这样来理解,我们观察:如果一个国土的量是有限的,那来生的人越多就越局促,超过了限量就不能再容纳。但是极乐国土广大没有边际,来生的人再多,国土也不出现任何拥挤的相。 比如大城市里楼房密集,空间紧张,走出屋门,四周都被高楼遮挡,抬头只见巴掌大的天空,就像生活在牢笼里一样。但极乐世界国土无边无际,住在这样的国土中,无论在某处,无论往哪个方向去看,都是无限开阔,这叫“广大如虚空”。 【成就者,言十方众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虽无量无边,毕竟常如虚空,广大无际,终无满时。是故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成就”是以上所发“国土量如虚空”的大愿已经圆满实现。也就是法藏菩萨成佛,依本愿力从法身智慧中任运流现无边际的国土,十方往生者,已经来生的、现在来生的、未来来生的,虽然无量无边,但是极乐国土毕竟恒时如虚空一样广大无际,没有被充满的时候。因此说“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汉译吴译《无量寿经》里说:如果让八方上下无数佛国中的无数诸天、人民、蜎飞蠕动都往生极乐国土,数量极多,不可计量,而佛国始终如一,不见有增多的相。 以上的“量功德庄严”,不但要对比秽土的狭小和净土的广大来作事相上的观察,而且要摄事入理(这里的理是理体、本体或法性的意思。“摄事入理”,就是种种事相都摄入理体。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理上会引生很深的信解。) 那么怎么把事相摄入理体呢?这就要紧扣本论核心的句子:所谓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上面注解上讲的“依法性入清净相”说的是同一妙义。总之要认识到净土的庄严事相唯一是阿弥陀如来的妙心所现,是法性所现。法性中没有实有的东、南、西、北等方,当然更没有任何一方的边际。由于法性无有边际,法性所现的极乐国土也就无有边际。 【问曰,如维摩方丈,苞容有余。何必国界无赀,乃称广大。】 “维摩方丈,苞容有余”这一句出自《维摩诘经》。这部经记载,有一次维摩大士示现生病,佛派遣文殊菩萨前去问病,跟文殊菩萨一起去的有八千菩萨、五百声闻和百千天人。维摩大士的居屋只有一丈见方。当时大士示现神变,须弥灯王佛就送来了三万两千个狮子座进入丈宝,每个狮子座有八万四千由旬,方丈室里全部包容,没有妨碍。“赀”是计算的意思。“国界无赀”就是国土的范围不可计量。 这里提一个问题:像维摩丈室,在一丈见方的小屋子里能包容极为广大的事物,为什么一定要国界无量才称为广大呢?言外之意就是不要把“广大”只理解成国土的范围很广大,在很小的空间里一样能呈现广大。 【答曰,所言广大,非必以畦畹为喻。但言如空,亦何累方丈。】 (“畦”是五十亩,“畹”是三十亩。) 回答:凡是说到“广大”,不一定是五十亩对三十亩那样的“广大”。“广大”有这样两种:一是相对于另一个法而说的广大;二是绝待的广大。比如,地球相对于一座城市是广大,但放在银河系里,地球只是渺小的一点。所以地球的广大只是相对而说的广大。但这里净土的广大只说到如虚空,因此超出了有限的数量,这不是相对安立的大、小范畴,而是绝待的广大。 所以,从“如虚空”这三字看出极乐国土没有大小的相可得,整个国土的量并不是落在数量中的狭小或广大,它不是有具体范围的定量的相。既然没有相对的“狭”和“广”的相,那就不用说什么“在狭而广”了。 “何累方丈”的“累”字可以作两种解释:一是烦劳,既然没有大小的相可得,也就不必费口舌说什么“在小而大”?二是妨碍,由本愿力从无相法性中所现的净土万物,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大小等量,所以不妨小中见大,在狭而广。比如在一座楼阁里可以普见十方无数刹土等等。 【又方丈之所苞容,在狭而广。核论果报,岂若在广而广耶。】 这一句说的“果报”应当从众生方面解释。原因是阿弥陀佛因地的发愿,是为众生建立净土,他见三界的量狭小、局促,就由悲心发愿要成就如虚空般广大无际的净土来给众生受用。所以广大无际的净土是指往生者现前安住的净土。“方丈之所苞容,在狭而广”,意思是说当时印度人见到的维摩丈室确实是一丈许的狭小屋子,只是维摩大士以神力使得里面非常广大,因此这是在狭而广。但极乐世界是法藏菩萨成佛之时,随本愿从法身智慧中现出的广大无际的国土,凡是往生的人都是生在这样广大的国土中。这不是生在一个狭小的国土里,而这个狭小的国土里能包容广大。所以这是“在广而广”,果报更为殊胜。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行就是认错、改错的过程。能让你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人,这叫善知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