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五 《修心八颂》讲记之二
2014/9/4   热度:548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五 《修心八颂》讲记之二 佛教断除烦恼的方法是很多的,有小乘断除烦恼的方法,有大乘显宗断除烦恼的方法,还有密宗断除烦恼的方法,这些方法的结果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小乘行人证悟阿罗汉的时候,也彻底断除了所有的烦恼障,只是没有断除烦恼障的一些习气——所知障。 什么叫做烦恼障呢?就是由自私心、我执而产生的贪心、嗔心、无明、嫉妒、我慢等等。 为什么称为“烦恼”呢?这有两种原因,第一,当嗔恨心、嫉妒心等念头进入心相续的时候,就会让人很不舒服、很苦恼,所以称之为烦恼;第二,烦恼如果串习以后,就会在阿赖耶识上留下烦恼的种子,到了一定的时候,这个种子会成熟。烦恼种子成熟的时候,肯定会产生痛苦。由于它还会导致下一世的痛苦,因而称之为烦恼。 为什么叫“障”呢?有了烦恼以后,它就不会让我们获得解脱,它是解脱道上一个很大、很严重的障碍,所以叫做“障”。 什么叫做所知障呢?除了烦恼以外,众生还有很多的执著,这些执著阿罗汉也没有断除。阿罗汉虽然没有我执、自私,也没有贪心、嗔心,但是还有一些细微的执著。执著什么东西呢?执著外境、内心,这些执著叫做所知障。 为什么叫所知障呢?有了这样的执著以后,就不能精通、证悟真正的法界如来藏,这是成佛的一大障碍,所以叫做所知障。 我们现在不需要区分什么烦恼障、所知障,只需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了。断除所知障,现在还不是当务之急,问题的关键,是要断除烦恼障。 怎样断除烦恼障呢?刚才我们讲了,方法很多:小乘是以回避为主——很多烦恼不敢面对,而是尽量回避,回避以后,就可以减少一些粗大的烦恼,趁着粗大烦恼较少的时机,先通过小乘修法断除细微烦恼,随后,粗大烦恼也就自然断除了,这是小乘断除烦恼的方法。 大乘显宗断除烦恼的方法不是躲避,而是把烦恼转为道用。怎么样转为道用呢?有两种方法,一个是菩提心,譬如说,从小乘的观点来说,我执是一定要断除的,小乘佛法从来不认为“我执”可以转为道用,所以要断除“我执”,而不会保留“我执”,但是,大乘行人却利用我执来发菩提心——“我”要度化众生,“我”要成佛,“我”要利益众生等等,这些都是以“我”为起始点,从而把我执转为道用的方法。烦恼转为道用的方法在佛经里面讲了很多,《入行论》里面从头到尾讲的都是烦恼转为道用的方法。 另外一种烦恼转为道用的方法,是在证悟空性以后。一般而言,证悟空性以后,不会有太大的烦恼,即使因为以前的习气而产生烦恼,也不会像普通凡夫的烦恼那样严重,不会影响修行和成就,这也是烦恼转为道用的方法。 而从密宗最高的境界来说,就根本不会认为烦恼是什么不好的东西,密宗的见解很高,认为烦恼就是智慧,轮回就是佛的坛城、涅槃,轮回和涅槃从来没有分开,烦恼和智慧也从来没有分开,但是,这种见解离普通人的境界还非常遥远。 以上三种层次的方法,都是断除烦恼的方法。我们目前应该怎样断除烦恼呢?下面这个偈子告诉我们: 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 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 无论是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我们都要观察、监督自己的行为。时时刻刻都要有正知正念,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个很重要。 正念是什么呢?就是不忘记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随时都要提醒自己;所谓正知,就是时时刻刻都要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想什么、干什么,身、口、意三方面都要观察。观察的同时就会发现,自己是否在说不该说的话,或是在想不该想的东西,或是在做不该做的事情。 发现这些问题之后,断除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对我们初学者来说,密宗断除烦恼的方法还不是太适应,我们目前可以做到的,就是小乘和大乘显宗的一些方法。譬如说,当我们发现一个新的嗔恨心、贪心、傲慢心、嫉妒心等等的苗头刚刚冒出来的时候,就不能让它发展,而应当机立断地加以控制,如把对方观想为父母等等,或静下来想一想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等,通过这些对治方法,肯定烦恼当下就可以大幅度下降,这样就比较容易消灭这些烦恼。如果是在人群当中产生了烦恼,就先回避一下,找个地方静下来坐一坐,修一修菩提心、无常等修法,心态立即就可以调整好。如果不及时制止而任其发展,当烦恼在心相续中串习得很坚固以后,就不好处理了。 当然,这些方法只是暂时地、表面上地解决问题,还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因为过了一会儿,这些烦恼又会恢复如初,但这些都是离我们最近的修法,通过这些修法,立即就能减轻很多烦恼。对我们来说,解决表面上的问题也很重要,先把表面上的问题解决了,把烦恼降下来,不让它影响我们,驱使我们去做杀、盗、YIN、妄等恶业,以后则慢慢通过修行来彻底解决烦恼,这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要控制烦恼呢?因为烦恼不仅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痛苦和伤害,还给其他人带来很多的痛苦和伤害,所以要断除。 具体的观想方法,在以前的《慧灯之光》里面已经讲过了,《广论》和《入行论》里面也讲了很多。方法一定要懂,不懂方法就没有办法断除烦恼,但仅仅懂方法、懂理论,也不能解决问题,而只能减轻一些烦恼,改变一些习气等等,佛也是这么告诉我们的,所以要实实在在地修。 作为在家人,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修行,更没有时间去学很多的理论。如果既不修行,也不闻思,烦恼怎么能解决呢?对凡夫来说,断除烦恼是很困难的事情,不是想解决就能解决的,所以,我以前也要求过,只要我们每天都能安排固定的时间,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甚至四个小时,若能长期坚持,就应该可以控制或断除烦恼。 我们去年讲的麦彭仁波切的空性修法,是非常具体的修法,虽然字面上不多,藏文就是一、两页纸,却是非常好的诀窍。在五加行修完以后,大圆满还有一些不共同的加行,这些不共同加行修完以后,在没有修正行之前,就可以修这个法。 虽然密宗也采用中观的观察方法,但与显宗的方法稍有不同,释迦牟尼佛在《入楞伽经》等佛经里面讲了,我们以前也讲过。譬如说,人对狗扔石头的时候,狗不会追人,而会去追石头;人对狮子扔石头的话,狮子却不会去追石头,而会去追人,最后设法把人吃掉。因为狮子知道,人被吃掉以后,就不会再有人对它扔石头了,狗不懂得这一点,所以就去追石头,最终也不会解决根本问题。 这个比喻说明,显宗修行人或没有诀窍的人在修空性的时候,是往外观察,用种种方法去推理、观察山河大地等外在的东西,最后把外境抉择为空性,但这样修的效果不是很好。 最好的方法,是先不观察外境,而是观察自己的心。对我们凡夫来说,虽然外境有一定的影响,但所有的外境,都是内心种子成熟以后产生的现象。就像投影机一样,投影机投射在屏幕上的图像来源不在外面,而是在投影机里面,要控制图像、破坏图像,就不能到屏幕上去搞破坏,而要把机器破坏掉,这样图像自然就被破坏了。 观察自心的方法去年讲过,这次就不再讲了,大乘佛法真正的修法也就是这些,不知道你们现在有没有修?无论大圆满、大手印还是大中观等修法,其基本的要求都是:第一,要有足够的资粮,第二,要有坚定的信心,信心和资粮具备以后,就可以证悟。佛在大乘显宗经典里面也提到过,证悟如来藏的唯一方法,就是信心与资粮,只要有了信心与资粮,就能逐渐逐渐地证悟。 作为居士,我们不可能根本没有信心,但密宗对信心的要求很高,如果我们既没有资粮,信心也很一般,就没有办法证悟大圆满。 我们这样的人要想证悟,最稳妥的方法,就是以前讲的观察方法,不过,因为心的本来面目或者本性远离一切戏论,不可言、不可思,已经超越了思维和语言的范围,所以不能通过推理来完全证悟,但推理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放下很多执著。 以前没有推理的时候,我们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导致了很多烦恼。通过观察以后,就知道这一切不是实在的,而是如幻如梦的,这样就可以减少一些烦恼和执著,再加上进一步的修行,就有可能慢慢证悟。虽然这种修法的证悟速度有点慢,但我们这种根机的人也只能这样退而求其次了。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修这个修法,如果没有修,那是非常可惜的。如果这样下去,就永远也不能控制我们的烦恼! 打个比方说,在生病的时候,如果我们知道什么药可以治好自己的病,这个药的服用方法也知道,治病的药也有了,但我们却不去服用这些药的话,会不会减轻痛苦呢?不可能! 同样的道理,如果学到了修法,就一定要修!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可以修。我上次也讲了,虽然在家人在外表和一些行为上不能和出家人完全等同,但内心却可以与他们保持一致。出家人修什么,在家人也可以修什么;出家人思维什么,在家人也可以思维什么,精神、思维都可以完全一致,所以务必要修。 潜伏在我们心里的烦恼,已经不是一、两百年,或一、两千年的历史了,从无始以来,烦恼就一直在我们心里串习,那么多的烦恼一直发展到今天,想立即放下是不现实的,但是,只要我们修行,肯定终究可以放下。 学佛的最终目的,是断除烦恼。小乘行人是断除自己的烦恼,大乘菩萨要断除一切众生的烦恼。不过,要断除众生的烦恼,首先就要断除自己的烦恼。如果连自己的烦恼都没有断除,学佛就等于白学——今生积累的一些福报最多能让下一世不堕地狱等恶趣,其他不会有什么结果,更不可能断除其他众生的烦恼,所以一定要修行。 除了每天例行的修行之外,我们还应该利用一些不需要上班的假期,在半个月、一个月或者是七天左右的时间中,到一些圣地,比如莲花生大师等成就者修行过的地方,或者是在自己家里闭关专修。 修行的时候,要选择自己适应的环境。适应的意思是说,一到某个地方,心里就很开心。假如符合这个条件,哪怕是在城市里都可以。如果没有机缘到圣地修行,则在自己家里修行也是很不错的。 佛也曾经说过:“吾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依自己”,我已经告诉你们所有的修行方法,为你们指明了解脱之道,但是,解脱不解脱,还是要靠你们自己。如果你们认为断除烦恼不是很重要,你也可以不修行,但如果不修行,就不能断除烦恼,不断除烦恼,也就无法获得解脱。关于这一点,大家务必要三思。 当所有的加行修法修完了以后,是不是仍然不需要修大圆满或大手印呢?当然不是。大圆满、大手印我们一定要修。 要知道,密宗是极其方便快捷的法门,只有往昔积累了极大福报的人,才有听闻修持密法的缘分。在贤劫千佛中,只有三尊佛宣说了密宗,其他佛都不讲密宗。也就是说,密宗出现的几率只有佛出世的千分之三,所以密宗是很难得、很珍贵的,我们一定要修! 修密宗一定要修加行,要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开始。在没有修人身难得,没有培养出离心,更没有培养菩提心的时候,我们不主张、不赞同修大圆满,因为大家的根器还不适应、不成熟,在没有成熟之前,修这些法也没有用。到了适应的时候,我们会鼓励大家修密法的。 如果没有断除烦恼,我们以后肯定还会遇到很多很多的痛苦,因为我们是凡夫,凡夫的阿赖耶识里面,已经埋藏了数之不尽的种子,虽然这些种子里面也有好的,但绝大多数都是不好的恶业种子。这些恶业种子以后必然会成熟,成熟以后就是无穷无尽的痛苦——衰老的痛苦,死亡的痛苦,中阴的痛苦,下一世的痛苦…… 人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幸福、完美,整个六道轮回就更恐怖了,在面临这些痛苦和恐怖的时候,每个众生都是非常脆弱的,哪怕是世俗人认为非常了不起的国王、将军、学者等等,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也跟我们一样无奈。 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目前所做的一切世俗的事没有任何作用,金钱、地位、名誉,都不能解决烦恼。即使拥有全世界的财富,即使是全世界最有名、最有地位的人,也同样有烦恼。在面对痛苦的时候,都是两手空空没有任何办法。虽然我们从小到大一直都很努力、很积极地为生存奔波,但在那个时候却不值一分钱!如果今生不解决烦恼,什么时候再有解脱的机会就很难说了,所以一定要修行。 愿我目睹恶劣众,造罪遭受剧苦时, 犹如值遇珍宝藏,以难得心爱惜之。 当我们看到性格下劣的众生遇到很大痛苦的时候。譬如说,在屠宰场里,看到畜生遭遇被宰杀的痛苦;或是知道某人正在承受难忍的病痛之苦,却没有钱去看病;或是其他众生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痛苦,需要我们去帮助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些众生当作宝藏一样对待。 一般来说,在遇到金矿、钻石矿或者珠宝聚集的宝藏之际,我们会迫不及待地去挖掘,去开发,这样就可以发财。同样的,当我们发现这些众生受痛苦的时候,千万不能逃避,而应积极主动地、高兴万分地投入到帮助众生的事业当中。为什么要高兴呢?是不是看见这些众生受痛苦而感到高兴?当然不是!众生痛苦菩萨怎么可能高兴呢?高兴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有这个机会去利益众生。 譬如,前几年发生海啸的时候,作为佛教徒,就不能找种种原因退却,说什么“那个地方很危险,我不愿意亲自去帮助他们,而只能给他们捐点钱”等等,平时我们修菩提心、发菩提心的时候想得也很好——要为众生如何如何,恨不得把自己的生命都马上捐出去,但真正在众生遇到危难的时候,就退避三舍,这就不是大乘修行人的做法。 我们虽然也有烦恼和痛苦,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人,也需要佛菩萨的加持和帮助,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帮助其他众生,这是一个机会,这个机会是非常难得的,我们不能忘记这一点!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堕入地狱、饿鬼道或者旁生道,有没有这样的机会?没有!不要说三恶趣的众生,即使是天人,有没有利益众生的机会也很难说。虽然天人因前世的善业,而拥有健康、长寿、受用等世间福报,但他们却不一定有利益众生的念头,非天就更没有了,唯一拥有这种机会的,就只有人。 利益众生的机会千载难逢,做一个有钱、有权、有名利的人不是很难。如果我们真正相信因果,哪怕在佛像前供一朵花,这个福报都足够我们在多世累劫中做有钱、有权、有名利的人,但是,做一个有利益众生机会的人,却是非常难得的。 本来每个人都可以有这样的机会,然而,很多人却没有这样的概念。我们很幸运,不但有了这样的机会,而且也懂得怎样去利益众生。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今天有人告诉我们:你只能选择一个东西保留到后世,你们会选什么?金钱、健康还是智慧呢?我认为,其他什么都可以不保留,但有一件事情不能不保留,那就是利益众生的机会。假设没有利益众生的机会,那我们生存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吃喝玩乐吗?保留这些值不值得?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生命,他们吃的、穿的、用的都不一样,但他们都可以维持自己的生命,吃穿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 你们回去一定要好好地思维一下,如果你们最终选择了利益众生,我认为至少你们的想法是很好的,即使不一定走上了大乘的路,但至少往大乘佛法靠近了一点。 凡夫的心非常不稳定,自己都拿不定主意。即使我们想保留这种机会,也不是想留下来就能留下来的。如果想保留利益众生的机会,第一是要发菩提心,第二是要积累资粮。 我们一定要发自内心地思维,不要只是表面上念念经,说什么“我要修加行,要是不修加行,我就不能听密法、修密法;如果不修密法,我就会堕地狱,那样好痛苦呀”等等,凡事都以自私为宗旨。当我们充分了解自己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既没有出离心,也没有菩提心,那就是十分可悲的事情了。 譬如说,在飞机激烈颠簸,即将发生空难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被扔下去,其他人就可以存活的话,我们能不能选择被扔下去,那个时候就很悬了!都不想死了!你们有没有想过这种情况,我是想过的,真的很难!在生死关头,就不一定像在飞机走得很平稳,或在地面上修菩提心时想得那么容易了,所以,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才能真正考验自己。 再譬如说,在没有生病,或没有痛苦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可以做到自他相换、自轻他重,但是,真正要把别人的病痛和苦难转移到我们身上的时候,很多人就准备往后退了。 这是可以理解的,凡夫肯定是这样,但也没有问题,我们可以慢慢地进步,只要在飞机颠簸的时候,在生病的时候,能有一点点类似的发心,就已经很不错了,我们要鼓励自己。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自己的价值观不错,但实际上全都是颠倒的。因为我们的价值观是颠倒的,所以我们的选择也是颠倒的;因为我们的选择是颠倒的,所以我们的后果也是颠倒的——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不想要的东西偏要源源不断地来。 我认为,建立一个准确的价值观,比任何一个理论都重要。我们一定要树立起正确的生存目标,并往这个方向奋斗,如果除了吃喝玩乐,没有任何理想,那就跟动物完全一样了!这是佛说的,不是我说的,但我发自内心地同意佛的这种说法。 如果没有闻思修行,没有利益众生,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你们能不能找出,除了闻思修行以外,还有什么可取的人生目标?反正我想不出来,如果你们也找不到,就最好接受佛的劝告,将成佛利众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这个目标以后,就要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奋斗。什么是奋斗?修行就是奋斗! 第五句颂词的大概意思,就是讲如何把烦恼转为道用: 愿我于诸以嫉妒,非理诽谤本人者, 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在我们没有任何错误,至少没有故意伤害任何人的情况下,倘若他人没有任何理由,纯粹是以嫉妒心诽谤我们——无论是从世间角度,还是出世间角度来诽谤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 如果是不修行的世间人,特别是不修大乘佛法,不发菩提心的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对付这个人,或是诽谤、或是伤害,不达目的,誓不甘休。 但大乘佛法却要求,大乘修行人绝不能与众生争论、计较,宁可做失败者,不能做胜利者。要心甘情愿地接受亏损失败,并将胜利与利益奉献给别人。 我们能不能做到呢?肯定是很难,难没有问题,也很正常,因为我们刚刚开始修行,没有一个刚刚开始修行的人,是非常完美的。不仅是我们,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的以前很多的修行人,在刚刚开始修大乘佛法的阶段,也和我们一样,但他们有耐心、有精进,所以能逐渐克服自私心,并最后获得菩提果位。我们现在也要这样去做——无怨无悔地把胜利奉献给众生,自己去领取失败。 可能很多人对此不理解,尤其是受过西方文化教育的人就更觉得不可理喻,但佛的要求就是这样。如果我们按照这个要求去做,最终真正的胜利者是自己;如果我们在这些问题上一定要去争斗,一定要当胜利者,我们也可能会在一些场合、某些环境下成为胜利者,但这不是真正的胜利者,而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入行论》里面讲得很清楚,凡夫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一切问题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从来都没有考虑大众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计后果地杀、盗、YIN、妄等等,什么都敢做。任何时候都是为了自己占领好的位置,任何一个事情都不会谦让众生。即使有一点慈悲心,也只是针对自己的亲戚、朋友等等,这样的发心是非常狭窄的,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讲,还不是什么发心。 而佛却与此截然相反,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众生,以众生为中心,以众生的利益为出发点,从来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 二者最终所得到的结果也是相反的,虽然佛从来没有考虑自己,但佛已经成就了;凡夫一直都在为自己着想,最终却什么都没有得到! 如果我们想成就,第一个要放下的肯定是自私心。自私心放不下,什么都不会得到。当然,放弃自私心也是有过程的,程度可以逐渐加深。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放下所有的自私心,佛也没有这样要求,即使佛这样要求,我们也很难做到。 首先我们要做到的,是断除杀、盗、YIN、妄等恶劣行为,然后在此基础上,去做利益众生的事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遇到事业上的竞争等问题时,第一,不能伤害对方;第二、能让多少就让多少,目前我们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但佛的要求不是这样,而是无缘无故地把胜利让给别人,高高兴兴地接受失败。 即使今天做不到,也不用灰心丧气,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修行,很多身、口、意的行为与动机,和世间人基本上是一样的,最多懂一点道理而已,所以我们做不到,但只要能开始修行,开始走上菩提道,开始推翻自私心,就已经很不错了。有朝一日我们的修行到位了,则无论在任何问题上,都能做到将胜利奉献给众生,失败自己去接受。 虽然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也强调利益他人,也做了很多值得随喜的慈善事业,但他们的修行深度却不够。佛教却与之不同,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认为,大乘修行人首先要尽量帮助众生,其次是在这个基础上修行,这是最关键的。如果不强调修行,所谓的菩萨道也只能在人世间帮助一些众生,其他就无能为力了,但这样的帮助却不是很究竟,所以一定要修行。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只强调自己的修行,而不需要帮助别人,这两个都是极端。大乘佛教就是这样要求我们的。 有些人会有疑问:虽然自己发了菩提心,但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却显得很自私,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很正常的,答案很简单,就是修行深度不够的表现。 在修行还没有到位时,打坐的时候,我们也许会觉得,无论发生了什么争论,自己也能不和众生计较、争论,心甘情愿地把胜利奉献给众生,自己甘当失败者,但在日常生活中真正面对时,要做到就很难了。 菩萨从来不会设法从众生身上得到什么,而是一直考虑自己可以帮助众生获得什么,能为众生做点什么,所以,当我们遇到具体问题时,至少要想起这一点,这是我们的原则。这些大乘的伟大发心,有时看起来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有时又离我们很近,如何拉近这个距离呢?就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所有刚刚修行的人都是这样的。 为了鼓励我们,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也曾有过种种示现:有一次,一个婆罗门女人在肚子上放了一个装食品的盆子,外面用衣服包起来,显得肚子很大,她去到僧团里面,当众诽谤释迦牟尼佛,说释迦牟尼佛让她怀孕了。 大家都知道,佛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断除了这些业力,他不可能真正遇到这样的问题,但释迦牟尼佛知道,末法时代的大乘修行人是不好当的,就算你全力以赴地帮助众生,一心一意地度化众生,哪怕对众生再好,众生在烦恼炽盛的情况下,也不但不会感恩图报,反而会以怨报德,设法诽谤我们、打骂我们,这些都是事出有因的。佛之所以这样故意示现,就是为了让末法时代的大乘修行人在受到众生伤害时,能回想起佛陀的伟大、智慧与慈悲:连佛陀当年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这点委屈不算什么,这是很正常的,不值得斤斤计较。我现在是一个凡夫,本来就有烦恼,也有很多错误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众生诽谤我,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不能因此而倒退,我要往前看,把所有的众生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 如果没有这样的示现,有些修行人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一旦众生对他不好——诽谤、伤害等等,他就会失望:哦!原来利益众生不是很容易的事,众生的事我管不了,我还是干脆去修自己的解脱道,自己证悟阿罗汉的果位吧!从而选择了后退之路,佛陀通过当年的“表演”,就在最大限度上防止了这些问题的出现。 这种领受失败,奉献利益的选择不但不会造业,而且还会积累很大的资粮;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在与众生发生争论时,一定要当强者、胜利者,则哪怕暂时是胜利者,但因为我们这次当胜利者伤害对方而造下了恶业,将来一定会在极不愿意的情况下,非常被动地接受失败。这是因果的自然规律,不是释迦牟尼佛在吓唬我们,更不是释迦牟尼佛创造的。
---------------------------------------------------------------------------------------------------------------- 更多慈诚罗珠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一般人以为到寺院、庵堂里面去舍一点钱,这就叫布施;其实错了,那不是布施的真正意义。在事上讲,一切众生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全心全力地去帮助他,这叫布施。如果人家生活上有困难,我们帮助他,这多半是属于财布施。佛教我们修财布施,目的是帮我们断悭贪,我们要量力而为。如果你有家庭,你有负担,你一定要考虑家庭最低生活的需要,有多余的,这才可以修布施帮助别人。如果你全都布施掉了,你就会遭遇困难,那不是佛教你的,那是你自己的迷信。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