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巴扎西活佛: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初步观想上师皈依境难以清晰是什么原因?应该怎么办?


2014/9/4    热度:322   

普巴扎西活佛: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初步观想上师皈依境难以清晰是什么原因?应该怎么办?

 

  问:初步观想上师皈依境难以清晰是什么原因?应该怎么办?请以实修经验谈谈自己如何观想上师皈依境?

  答:初步观想上师皈依境时,不易清晰地呈现上师之境相,此因修行时间过短,心尚在飘动之中,犹如浑浊(昏沉)、波动(掉举)的水面难以照出人影,故平时可将上师皈依境(尽可能放大)置于自己面前,数数观修,内心挚诚祈祷,随信心增上,日久自然易观。华智仁波切于上马的瞬间可以观想725位本尊,面貌与法器各异,毫发毕现。弟子问其何故?华智仁波切答曰:“此乃数数习得,亦为禅定增上之功德。”

  有者执著于通过短期修法即能观想出清晰的皈依境,而又难以做到,以至内心急躁,反而更加观不清楚,日久退失信心,反成法障。故应理智、客观地面对自之根机及修法现状,勿急勿躁,不松不紧,以松坦、平和的心态循序渐进,日久必现佳境。

-----------------------------------------------------------------------------------------------------------------

更多普巴扎西活佛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佛门常讲,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是佛门也盛传,“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但我们要知道,慈悲喜舍,是建立在定慧的基础上。你没有定慧的基础,就容易被人骗,你那个“慈悲喜舍”麻烦就大了。你明白这个道理,修学的次第就知道了,先修止观要紧。“止”,就是把你的妄想烦恼习气伏下去;“观”,就是保持头脑清醒。教下讲“止观”,念佛人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说实在地,你的定慧没有成就,你的慈悲喜舍是有限度的。定慧成就之后,这个慈悲就变成大慈大悲,为什么?你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你有神通、有慧眼。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