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论——原始佛教哲学理论的基础


2014/9/3    热度:511   

  五蕴论——原始佛教哲学理论的基础
  “五蕴”也译作“五阴”,即色(地水火风四种原素及其所造的一切,相当于物质)、受、想、行(意志、意向)、识。佛教把它们看作是构成世界万物和众生的五种因素。认为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聚合,又在一定的条件下离散,因此众生的生(聚)灭(散)无常。既然众生和一切事物无非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那么,它们就没有常住不变的实体或规定性。生命体生灭无常,无常给人带来种种痛苦,因此就不应当贪恋人生,而应追求摆脱一切苦恼的境界。

  五蕴论本来是佛教用来反对婆罗门教的梵天(婆罗门教所奉的创造之神)造物说的重要理论,是原始佛教的哲学基础。从它与人生的关系,可以证明苦、集、灭、道四谛。由五蕴的聚散离合,可以推论出佛教的“三法印”(三种基本标志):一是“诸行无常”,谓一切事物、现象生灭不定;二是“诸法无我”,指一切事物、现象没有主宰者和常住不变的本性、本质;三是“寂静”,谓永远超离生死苦恼的境界是清净永恒的。如果再加上“一切皆苦”则成“四法印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真正修行要历事练心。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历事练心!哪是菩萨?你要是会用心,没有一位不是菩萨,善人是菩萨,恶人也是菩萨,个个都是菩萨,都是我的大善知识,成就我自己的清净心,成就我自己一心不乱。别人以恶意对待我,我想他是我的善知识,替我消业障;别人善意对待我,他也是我的善知识,他要我学谦和,学恭敬!所以一切善人、恶人,顺境、逆境,好事、坏事全部都是自己的善知识。在这个境缘里面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大慈悲心,这才叫上善,你才有资格到西方极乐世界。否则的话,你这一生佛念得再好,心行不善,只是西方极乐种了善根,这一生去不成。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