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人在世间


2014/9/4    热度:488   

慧净法师:人在世间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意思是世间的恩爱再深,拥有再多荣华富贵,也只是一时的因缘和合,时间一到,就各自离散。人愈是贪恋,因缘离散时就愈痛苦。我们要了解,世间的本质就是如此。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这两段话,都是从《无量寿经》摘录出来的。

  人生世间,因为贪图五欲,所以都在「爱欲之中」;但其实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这并不意谓我们死的时候,才是「独死」,才是「独去」,包括活着的时候,也是「独生」、「独来」。

  虽然我们有亲近的家人朋友,但内心深处依然是孤独的,难得有可以谈心的知交。有句台语说「心事谁人知」,想来大家都有同感吧!所以即使与众相处,真相也不出「独」字。

  何况「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当我们临终受果报的时候,不管是到苦的地方,或是乐的地方,是善道或是恶道,都要自己承担,没有人可以替代;即使想替代也替代不得,这就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

  除非是阿弥陀佛来承担我们罪业的重担,救度我们于轮回,否则八万四千无量法门,没有一个法门,没有一个人,能够代替我们的生死轮回。

  《地藏经》言:

  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父子至亲」,父子的亲情是天性,在人世间,自然会彼此慈爱、孝敬,可是一旦死亡,到了地狱就各走各的路,因为每个人三业行为都不一样,所以死的时候,就随各自的业去受果报,不能相逢。所以「歧路各别」。

  即使有百千万分之一的机会相逢了,也「无肯代受」。为什么?地狱之苦自顾尚且不及,如何能够彼此代替!

  此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这段话有个典故。有一对父子,居无定所,今天乞讨到这个地方,明天又到另一个地方。好不容易安顿下来了,父亲又告诉儿子,这也不是我们的「家」,到了这里还是作客,不能长久。

  当初看到这段典故时,内心有着深沉的伤悲。我们在这个三界六道,娑婆世界是客,能够长久的只有极乐世界,所以「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世间眷属,缘尽则离;图久远者,当结佛缘,同念弥陀,同生极乐。

  世间眷属虽然恩爱相处,但这个缘份也十分短暂,几十年过了,缘尽了,就彼此离散,不能再相聚。人生就是这样无奈、这样悲哀。希望再相聚,就要结佛缘,彼此都「专称弥陀佛名」,彼此都「愿生弥陀净土」,如此,今生为六亲眷属,未来也能继续和乐相处。

  ──摘自〈第十八愿之义〉第五课(2005.5.15)

----------------------------------------------------------------------------------------------------------------

更多慧净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这个世间人,心量很小,嫉妒心很重,容不得人,看到别人有好处,自己心里就很难过。你发心学佛,你周围的这些人,看到你想学好,心里很难受,想方法障碍你,想方法陷害你,这个事情很普遍,到处都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心里就嫉妒、难过,这个毛病是众生无量劫以来都有的,不要教的,与生俱来的。佛法教给我们随喜功德,随喜功德是对治嫉妒,懂得随喜功德,懂得成人之美,就能把嫉妒的障碍打掉。随喜是什么?是成人之善,成人之美。看到人家做好事,我们生欢喜心,不但生欢喜心,我们还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他,这就是随喜。大家要晓知道,我有能力,我帮助他;我没有能力,我生欢喜心,他有多大功德,我得多大功德。他修那个功德好辛苦,我得来毫不费力,这个要有智慧!在世间人心量很小,我们要示现大心量;现在世间人都不能包容,我们要表现能包容,我们要做好样子给人看!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