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欢喜自在·自谦
2014/9/4   热度:320
证严法师:欢喜自在·自谦 自我修养如同开辟一畦良田,先前一定要下功夫去除杂草、乱石,也就是要先清理自己的心地。 我们在人群中,哪一个人特别有才能呢?世间并没有一个特别能干的人,放大心胸来看,比我们贤能、有德的人比比皆是。学无止境、德无止境,道也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自谦。 一个人如果骄慢,一定会受人群排挤。因为自我骄慢的人,处处想与人一较高低,即会产生排除别人的心理:表现在日常的行为上,当然也会成为别人所排挤的对象。 有的人说:「这是我的习气。」你我他各有不同的习气,将我的见解、思想与行为,全部归纳成习气而不肯改过:任由自大骄慢、与人争斗的心态一再产生,以致不能自制。 自我修养如同开辟一畦良田,先前一定要下功夫去除杂草、乱石,也就是要先清理自己的心地,才能谦虚宽纳别人。 心田中最容易陷于罪恶深渊的,莫过于高傲骄慢。所以我们一定要谦虚,将自高自大的心理赶紧收敛缩小。要小到能容进别人的眼里、走进人的心里,常常让别人的心中映有你的形象,却不会感到有所障碍。若能做到这种程度,对人有敬重的心,自然自己也会成为被他人所尊敬的对象。 要求镜中人笑,要自己先笑:要求镜中人可爱,自己要先表现得可爱。 立信 一个人若无信,说再好的话,都很难使人放在心底。 人生最有价值的,就在一个信字;若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就是半个人生,也是不健全、残废的人生。因此要走上人生的康莊大道,必须先在人群中建立让人信任的人格。 要获得别人的信任,就要先相信别人。对别人疑神疑鬼,如何获得别人的信任?因此,我们要互相培养这分信心。佛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所有的功德都是从信开始,有一分信就能发挥一分功能:发挥一分功能,就得一分功德。 功德的意思是内能自谦(自信)、外能礼让(信人),想修养到内谦外让,就要下功夫。 一个人若无信,说再好的话,都很难使人放在心底:因此,我们要让别人信任,要先建立自己的信用。 如何让别人相信?也是要「缩小自己,放大心胸」,将自己缩到最小,小到放在别人眼底决不会刺眼,还能钻到他的心中,获得他人的信任。 建立自信,然后相信别人,这样世界必会和睦相让而无争斗。 存诚 以「诚」待人,则人人可爱、人人可亲。 人生最美丽、最宝贵的特质,莫过于「诚」与「信」。 什么样的人最可爱?什么样的人最可亲呢?以「诚」待人,则人人可爱、人人可亲。 人生若能以「诚信」作为待人处世的准则,则彼此就能以纯真的本性,来利益人间。 在我们尚未认识道理之前,因受到社会的熏习,使清明的本性受到污染而迷失了自我:我们了解宗旨后,就要快快去掉无明,回归纯真的本性,回归自己可敬、可亲、可爱的本来面目。 以一分诚于内的感恩心待人,以一分彼此信赖的心意从事人间事业,这是多么幸福的人生,多么纯真恳切的人生轨道。 凡夫由于受到后天的污染而多心、多欲,一心直向欲境奔驰,一切的恶皆由此所致。人必须去掉多心多欲的习气,去杂还纯、去伪归真,才能回归自我的真如本性。 人生的道路究竟从何而来?目标又何在?在学佛的境界里明白的显示,它是一条至纯至诚,与真理相合的正确道路。我们要走上这条道路,必定要诚心求佛道:理在内、行在外,诚于中、形于外,一切举动配合自己所了解的道理。设若只为装饰自己的名位,道就不纯不诚,自然也无信可言了。 能诚必定能取得别人的信任,能互相信赖就没有欺骗的形态。所以具备诚信,是做人应有的基本态度。 希望人人心怀纯诚厚德,培养诚信,用最纯真、最诚意、最信实的态度来共创人间净土。 从善 若时时从附善人,承受他们的教化,就能增加福德。 君子和小人的差别,就在于义与利之间而已;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则完全贪图利益。 我们若要避开无义之事,就得「不亲愚人」——愚者是指没有智慧,完全只为自己着想,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的人。人必须时时「思从贤善」——常常追随贤人善士,如此,就可增长智慧:若时时附从善人,承受他们的教化,就能增加福德。 善恶的标准,很难做一个绝对的评价,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智慧或愚痴,可以观察此人平时所喜好亲近的人、事、物,以便作为评论的依据。 人生在世,很多人不知从何而来,更不知往何处去?在这茫茫的人生旅途上,我们应该寻找自己未来的去处,求得一个正确的方向。假若常常亲近愚痴之人,则前途将茫茫然,方向也容易偏差。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自己已经迷惑不清了,若再亲近愚者,很容易随波逐流,舍义求利,迷失自我。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既不求山珍海味的饮食,也不求高楼华厦的居处,看轻物质上的享受,也看淡了私利,不去追逐。平时待人做事敏捷勤快,谨慎深思,选择有意义的事情,趋向正义之道,并跟从贤德之人,能思从贤善,亲附上士,引导我们增长慧根慧力,修福修德。 愿我们都能从世间万法中得到超越的智慧。 自在的生活 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没有常住不灭的;「烦恼」徒令人度日如年。 一般人的心念常常变幻不定,有时生欢喜之念,有时起怨怒之意,有时则萌恨之心;原因在于面对各种不同外境时受到了影响。 面对喜欢的人,我们往往生起占有自私的爱念。 事实上,爱是苦啊!世间有多少人,为了爱而受尽痛苦折磨,造成终身遗憾!尤其是男女之爱,很多人为了不能获得对方的爱,由爱生恨而造下杀业。因此,人际之间一分狭隘、占有的自私爱念,往往不是变质,就是迁移了。 人为了自私的感情,可能造成终身的遗憾,更会连累到爱他的亲人也受到痛苦的煎熬。 一个人自私爱念的生起,尚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而仇恨、怨怒,更易造成罪业。 人对仇恨能永记在心,但对恩情却无法长记不忘,感恩之念通常非常短暂,很容易变异。一般人常用一句话来形容:「十餐米糕饭,一餐吃稀饭。」即使以前享用了许多丰富的美菜佳肴,全都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别人今天让我吃了一餐剩余的稀饭而愤恨难消,轻易将别人往日的恩情一笔勾消。这就是反恩为仇,变异的凡夫心。 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没有常住不灭的。若能够有这种心理准备,则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会觉得很平常而能淡然处之。 我们应该提起勇气,勇敢面对无常的生与死、顺与逆、乐与苦,因为这些事实随时都会来临,不管人愿意或不愿意、欢迎或不欢迎。「烦恼」徒令人度日如年,若能坦然接受就会过得更轻安、更自在。 世俗人的心,往往变灭无常,因外境的左右而浮动,身不由己。我们要训练自我,心念不执着:水远以欢喜的心来迎接每一个当下,就能掌握人生幸福快乐之舵。 尽本分 我们若能把一切工作、一切付出,都认为是自己的本分事,这就做到了谦虚的修养工夫。 一个愈有修养的人就愈是谦虚,愈有学问的人愈觉得德学不足。因为世间的学问浩瀚如大海,何况出世的教育,更是无量无边。了解道理后,才知道自己距离真理尚远:自觉渺小,才愈会向前精进。 人最怕的就是自大。自以为一切功能皆具备,这样便容易骄傲自大。人应该缩小自我,扩大心胸,以谦虚的心求取学问。 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经,陈设在图书馆中,占地有限:假设能将之放在自己心性的藏经阁中,则潜力无有限量。能以自己的心灵来吸收人生真理的教育,不断地精进、不断地发挥效用,则「一理通,万理彻」。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无不是我们应该容纳接受的教育。 人人应该自谦,在一个团体中生活,才能培养「和」的气氛。不要自认为事事比人能干而耀武扬威,败坏了修善的形象,也破坏了别人对己身的观感。 所以我们应谨守本分,若有人称赞你「功德无量」时,即应出自内心来回答:「这是本分事,是我应尽的本分。」 我们若能把一切工作、一切付出,都认为是自己的本分事,这就做到了谦虚的修养工夫。 增长善念 人生无常,再不赶紧结善缘、生善念,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对一个还没有生起善念的人,要善加培养同情、爱愍的善念。 每一个人的本性都有「爱」,只是有些人还未生起一分「同体大悲」的心。 一般人遇到病人或死人,都不免产生畏避的心理;若能将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便知道自己该如何对待:若能体会到往生者也是自己「同体大悲」的亲人时,难道还会坚持不肯接近死去的人? 很多人虽然有爱心,但却无法培养「同体大悲」的平等爱念,这样的人我们应该赶紧鼓励他,使他培养博爱、慈悲的善念,去参与慰问病患,甚至愿意亲手去扶持、照顾:敢为往生者换寿衣,来表达至诚的善念。只要善加培养训练,自然能使他也生起同体大悲的平等爱念。 所以,我们应当要「未生善令速生」——让善念尽快地长养。人生无常,再不赶紧结善缘、生善念,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因此我们要自我鼓励,并鼓励他人培养慈悲爱念。 他人若已拥有一分爱心,我们要积极鼓励他,使他的爱心绵延不断。不只是一时短暂的爱心善念,还要使他们能保持长期不断的精进心,去完成菩萨的道路。 大地万物都在演说「成、住、坏、空」四种道理,人的生理也有「生、老、病、死」四相:有谁来到人间能够常住不灭呢?所以我们要把握生为人身的难得机缘,力行善业,精进而不放逸——即「已生善令增长」。 学做圣人 来人间而不迷失人性,能做人榜样的人,就是圣人、贤人。 世间人可分为三种——圣贤、凡夫、衣冠之人。 有觉悟的智慧,具足良知良能,领导人间、教育人群、净化人心者,是圣贤。 佛陀自幼生长在幸福如意的环境中,却能不受迷惑;他只有一个心念——爱普天下的众生。他要给众生的,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心灵上无穷无尽的喜乐。这种超越凡夫的清净智慧、高风亮节的气质和行为,正是圣人典范。 菩萨也是圣人,他以佛陀的教育身体力行、拳拳服膺,不但上求佛道,还要下化众生,儒家的孔子也是圣人。总之,来人间而不迷失人性,能做人榜样的人,就是圣人、贤人。 第二种是凡夫。尽管有善念,但心念不定:如能遇到好的缘或受到很好的宗教教育,就会好好随着这分善缘付出爱心,发挥救人的功能。但凡夫的心就是欠缺「定」力,很容易遭受外界的引诱和旁人的煽动,被境所转而回复到凡夫的心念。 第三种是衣冠之人。看起来像人,但所做的却是非人的行为,这样的人目前社会上很多,是穿着衣服却迷失了人性的人。 人都有过去,也都难免会犯错,但是及时改正错误,就可以去除前愆,甚至超凡入圣,成圣成贤,作为人世的典范。 说「错话」 一个人做错事是难免的,但是若一而再、再而三地说「错话」就不可原谅了。 人有不同的习气、不同的形态,所以做错事是难免的。可是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说「错话」,就不可原谅了。所谓的错话是指:妄语——谎话:两舌——搬弄是非:绮语——无意义的花言巧语:还有恶口——粗暴的言语。 一个会说谎的人,他的行为就会有偏差,多数说谎的人是为了掩藏自己的错误:也有很多说谎的人对许多事情根本不知、不见,甚至是非颠倒,却还一派胡言、强词夺理。 「两舌」是指故意搬弄是非,使朋友间相互仇恨、感情破裂。这种诬是为非、积非成是、东家长西家短,口舌苛利如剑的人,除了伤害他人、暗埋众生之间的仇恨种子外,同时也替自己种下无量的恶果。 「绮语」意谓专爱说甜言蜜语的话。这种好听的话只能维持短暂的时间,因为缺乏诚意,久而久之,就会显露出言行不一的虚假面目。 能说不能行会颠倒是非,花言巧语会迷乱人心,口蜜腹剑的行为更是不可原谅的。对治这些毛病,应加强「声」与「色」的修养。 「声」指言语,「色」指形态,前者为「口」、后者为「身」。口业不修,要修身就难了。所以我们要以平等大慈的心念修口业,所说的话,一定要以利益众生为前提,与人相处应该多多宣扬好人,时时表扬好事。 月光的联想 人间的光明除了日之外就是月。佛教将日光比喻为智慧,月光比喻为慈悲。 月亮晶莹的柔光,能使人心地澄清。 人间需要光明,而人间的光明除了日之外就是月。佛教将日光比喻为智慧,月光比喻为慈悲。因为日光可分别世间的真理现象,照遍宇宙万物的形象:而月亮柔和、清明的银光就像菩萨的慈悲心一样,照遍众生心地的暗处,使欲念瞋心得到清凉。 佛陀修行成佛的时刻就是在半夜天将亮时,月亮即将隐入山中,而星星仍停留在天际,月光与星光同时映入佛陀的心地,他的心中涌出一股清净的光明。因此,佛陀觉悟了宇宙间的真谛。 所以说,慈悲柔和可消除人心的黑暗,引发智慧的光明。 人生的苦恼来自人的贪心、瞋怒心。我们平时修福修善就像在造林一样,从埋下种子、发芽,到茁长成一片树林,其间若贪瞋心一起,就如同一把火,会将过去所培养的慈悲心行完全烧光。 因此,要常以法水滋润心地,时时培养慈悲心、实践慈悲行:就像一股静柔的月光,光明而清凉,以此来消除众生的烦恼苦焰。 希望人人将心比月,将月的清净光明映入心中,时时刻刻将慈悲清凉的气氛散布于大地众生,使人人共享「月爱」的光芒。 良药苦口 真理如苦口良药,要能感觉到苦、能触到痛处,这个人才有救。 一般人都以为聪明就是智慧,其实不然。聪明不一定具有智慧,但智慧一定包含聪明。 什么是智慧?智慧是一颗仁慈、善良的心,是能辨别是非善恶的慧根,能发挥对社会人生贡献的力量。所谓「计利当计天下利」,能「乐人人之乐为乐,利人人之利为利」,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什么是聪明呢?是一种计量利弊得失的能力,以一己之利为利。利己之利、贪婪诡诈,就是聪明而无智慧之人的象征。 现代人大多偏重在聪明,对于良言正语偏不听从,视追求人生真理为畏途并敬而远之。 他们反而比较容易接受感应、神通、命相、消灾等玄谈异行,往往去求相命仙指点迷津。 上印下顺上人曾如此说:「这有如肚子痛的时候,吃鸦片可镇痛,但不会根治,鸦片愈吃会使病情更严重,造成慢性中毒,中毒会愈来愈深。 」 大部分的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聪明的话以及一味曲意奉承的话,被捧得高高的,就感到心花怒放。然而,人生中能真正根治病源的却是苦口良药。 真理如苦口良药,要能感觉到苦、能触到痛处,这个人才有救:如果没有感觉,就像鸦片中毒太深,良药对他也无可奈何。 所以,很多人听到真理时会觉得不好受,因为每句都像针锋一样刺中他的心。但是如果不逃避,诚恳接受忠言之劝,且承认已做错的事,就能增长智能善根。 人生不能留白 人一旦「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精神就会萎靡不振,失去生命的意义。 多数人常在睡梦中消磨掉宝贵的时间。 睡梦不专指「睡觉」,还包括「无所事事,虚度光阴」。人一旦「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精神就会萎靡不振,失去生命的意义。有句谚语说:「少年易老,学难成。」时光总是稍纵即逝,若不把握现在还年轻时努力学习,等到年迈时想再学习,往往就时不我与了。 一切事业都得经由时间的累积,才能渐次达到目标:除了把握时间,还要下功夫、聚精会神地学习。在这个世间,我们都是初学者,当要提起勇猛精进之心,以刻苦的精神、耐劳的毅力来学习。 有一幅对联——「静里常思前日过,老来补读少年书。」在一日之中,我们要常静下心来省思过往的不是:纵使到了老年,也要再温习年少时所读的书籍。年轻时就应及早向学,即使年岁已经老人,也不可轻易服老,仍旧要努力学习,切莫浪费生命。 在长时期的忙碌中,难免会有疲累之时,但是我们要懂得利用时间,切莫懈怠放逸,更不要在睡眠中虚度光阴。 让每个时刻都保持清醒,让生命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业,分为“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于一切众生有利益的是“善业”;于自己有利益的,不利于众生的是“恶业”;谈不上善与恶,非善非恶这一类的是“无记业”。善业起贪爱,恶业感得嗔恚,无记业的果报是愚痴。我们一天到晚都在造作,天天都在制造贪嗔痴,业障怎么能消得掉?甚至有些人念佛都起贪嗔痴!怎么念佛起贪嗔痴?他一天念一万声,我念二万声,要超过他,这是贪心、傲慢心、嫉妒心,试问,这样念佛能往生吗?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