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少欲能安身
2014/9/4   热度:208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少欲能安身 现在的人,除了高楼大厦之外,穿衣服更是讲究名牌,即使再昂贵也想买,这就是现代人的虚荣心;为了满足虚荣心,造成多少苦恼啊! (中华民国76年12月3日) 释迦牟尼佛为教育众生而示现人间;他以最平常的生活、以身作则来教育我们,他不只是在家弟子的模范,更是出家弟子的导师。 他决不显异惑众,他的生活与平常人一模一样,也是要穿衣、吃饭,生病时一样要吃药,一切生活与我们毫无差别。既然如此,那他也和我们一样,有此身躯就必须有住处,所以,现在我们要来谈谈佛陀僧团生活四事的第四项——居处。 我们常在经文中看到:「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每日吃一餐的规定我们已经解说过,而他们住在何处呢?当然是远离人群、比较静谧的地方。 第一个创建的精舍 就像现在的静思精舍,也是处于偏远的郊区。但是现在交通非常发达,搭车只要一、二十分钟就能到达市内,精舍与市区距离大约十二公里,当初佛陀的住处与聚落之间的路程也差不多这样,只是那时候交通不便,行走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 现在的人常有一种错觉,认为修行一定要到深山去。事实上,佛在世时,并不是在深山修行。大家想想看,他每天都要出外托钵,与人群有所接触,而来回差不多要花两、三个钟头,可见一趟路约一个多钟头。 去年慈济医院举办健行活动,院长亲自率领医院同仁健行至精舍,大约行走了一个多钟头。可见佛在世时所居住的地方,距离聚落与现在精舍到市区的路程是差不多的。 他们出外托钵回来之后,就在树下休息。当初佛陀在树下成道,后来说法讲经也在树下,因为印度非常酷热,比较凉快的地方就是树下,所以他选择在树荫底下说法,而树下也成了他们晚上休息的地方,这就是「树下一宿」的生活。 佛陀初转*轮时,僧团人数并不多,所以「树下一宿」在印度是合情合理的。有一次韩国的妙喜法师来台湾,他带了两卷录影带来,画面中有许多印度人在热闹的街道旁随便一躺就睡着了;不管是车站或市中心,他们的生活就是这么简单,随便一个山洞都可以当成住家,在里面生活。 现在是如此,我想,两千多年前的印度人更是过着原始生活,所以,印度人的民俗习惯——露天而宿,对他们来说是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但是中国人就很保守了,叫我们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随便坐下、躺下就睡,是很奇怪的,根本不合乎中国的民情风俗,所以印度「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生活方式,傅到中国就不适用了。 当初佛陀修行成道时,跟随他的弟子还不很多,他带领少数弟子到处弘法,行脚至何处就在那里露宿。后来出家僧众慢慢地增加,就形成了僧团;既然成一个团体,就要有一个修行聚会的地方,于是第一个精舍便在印度建立,即是「祇园精舍」。 祇园精舍又称祇树给孤独园,身为佛教徒都会常常诵念《阿弥陀经》,在《阿弥陀经》一开始就提到祇树给孤独园,因为佛是在此处讲经的,这是印度最早创设的精舍,为僧团第一处正式修行居住的地方。 寸土寸金,铺满祇园 为何称做祇树给孤独园呢?佛世时代,有一位给孤独长者,他是舍卫国的大臣,他想和邻国联婚结为亲家,所以就让自己的儿子和邻国大臣的女儿结婚。有一天,他到亲家家里拜访,看到亲家的家中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他以为是亲家为了欢迎他的光临,特意制造这么热闹的气氛。 结果亲家很坦白地说:「你来我家,我可以简单地招待,但是有一位出世圣人——人间稀有的世尊要来这里,所以我要人事铺张,表示虔诚欢迎。」给孤独长者心想:亲家为了一个人的到来而如此殷勤恳切、虔诚地欢迎,可见此人一定非常了不起。他不禁生起好奇的心态,迫切地想知道这个人究竟是谁? 那天晚上,他满脑子都是疑问。第二天,天还未亮,他就起床走到户外,想等待这位伟大人物——世间稀有的圣人。在灰茫茫的天色中,忽然看到西方天边有特别闪耀的亮光,他不由得向西边走去,当他走近那个地方时已将黎明。他看见树下有一位非常庄严的修行者,便忍不住走到修行者的面前,但不知如何表示对他的恭敬;正在犹豫不决时,许多天人从天而降,围绕于圣人的身旁,五体投地礼拜,仪态庄严地问讯作礼。 给孤独长者看了,心中非常欢喜,也随着天人五体投地、问讯作礼。从此人间就有这种礼佛的仪式。 他礼佛之后,就到佛陀面前,请佛为他开示。佛陀为他开示优婆塞(在家男众)的教法,教他三皈依,然后为他讲五戒。给孤独听佛开示之后,深深觉得:一个国家、社会或家庭,若想和睦太平,唯有佛陀的教育才能办得到。 为了使国家强盛、人民和睦、天下太平,给孤独长者便请佛陀到舍卫国,并希望能为佛建一所精舍,以供养佛陀。佛陀也认为因缘成熟,出家僧众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居处,所以就答应他的请求。 给孤独长者一点也不迟疑滞留,马上回到自己的国家。但是,找来找去,都没有适当之处,希望有一个安静又接近城区的地方,并非易事。最后,他终于看中一个地点,那是祇陀太子平时休闲游玩之处,他与太子协商,拜托太子把土地卖给他。 祇陀太子很舍不得卖土地,但给孤独是全国人民最尊敬的长者,他之所以名为「给孤独」,是因为他时时布施给贫困孤老无依者;所以这位乐善好施的大长者,深受全国百姓的敬爱。当时,祇陀太子不敢得罪他,便提出一个难题,说:「既然你喜欢,我怎敢说不,但是价钱很高!」给孤独长者说:「不论多贵,只要我能取得这块土地兴建精舍、供养佛陀,我都不会吝惜。」 祇陀太子就说:「那么,你就用金子铺地吧!你要多少土地,就用多少金子铺满,能铺多少就给你多少土地。」给孤独长者毫不吝惜,非常慷慨地答应他的条件,于是马上开启金库,将里面所有的宝藏一车车地载到花园,用金子铺地。现在我们说的「寸土寸金」,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 给孤独长者这种慷慨、虔诚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祇陀太子,眼看他就要把土地铺满了,祇陀太子赶紧说:「停下来、停下来!我已经被你感动了,是否这个功德由我们共同来做?看你如此虔诚、慷慨,可见你要供养的圣人——佛陀,不只是值得你来供养与敬爱;我想,他也值得我敬爱与供养。所以,是否能让我们两人共同做此功德?」 给孤独长者说:「不行,我已经发心单独来做,为了表示我的虔诚、恭敬,所以我一定要把这块土地铺满!」他坚持不断地铺下去,太子在一旁非常懊恼,他觉得自己再富有也没有用,这分功德若不做,实在很遗憾!他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办法。 他跟长者说:「你可以铺满土地,但是却不能把金子贴在树上,我这块园地最漂亮的就是这些树,我要把这些树都砍掉!」给孤独长者一听,非常着急,他想:如果把这些树木砍掉,一块光溜溜的土地有什么美感呢? 这时换成给孤独长者来请求他了,他说:「拜托!拜托!千万不要砍树,如果你要做功德,那很简单啊,这些树就算是你的布施,我们共同来完成这项功德。」给孤独长者的智慧如此高,布施之心量如此大,祇陀太子非常高兴,反正只要有他的名字,这个布施功德有他的分就好了,这也表示自己虔诚、恭敬的供养心。 所以,这个新建的道场就称为「祇树给孤独园」,也就是祇陀太子布施的树,加上给孤独长者捐赠的土地,简称为「给孤独园」或「祇园精舍」。总之,祇园精舍就是给孤独长者为佛陀僧团建立的第一所精舍,也是佛教在印度的第一座精舍。 这表示佛陀的人间化,尽管当初印度人在树下、山洞、户外等地睡觉是很自然的生活,但是为了表示人不能离开居处卧具,也为了便于弘法,所以佛陀接受这所精舍的捐赠。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莲池大师说,“愚人除境不除心,智人除心不除境”。觉悟的人他去什么?去识心。觉悟的人,他去能变的那个识心,他不去外头境界。于是,他得到的是什么?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真得自在了。愚人一定要找一个好环境、理想的环境,他是心外求法。他不改变他心理,找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苦恼,为什么?还不尽理想。理想的环境到哪里去找?心地里面去找。外面境界找不到!在外面境界上找一个理想环境,那可找惨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