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五讲
2014/9/4   热度:459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五讲 【原文】如是次第。 此结答也。由上如是胜劣、能所、实假、有无、故云如是次第。此略结上文,总标五位章门,下乃备列百法名数也。 甲一、经文简释 “如是”指的就是五位百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五种,一百个法。“次第”,前后的排列顺序。心法排在第一位,心所法排在第二位,色法排在第三位,心不相应行法排在第四位,无为法排在第五位。 排列是有顺序的。 ◇第一位心法心为什么排在第一位呢?我们造善业,造恶业,我们在轮回,在修行,学佛,成圣成贤,成佛作祖,都需要靠我们的心,所以说“一切最胜故”,在一切法当中,心王最殊胜。 ◇第二位心所法心所,就是我们内心的活动的状态、活动的过程,一共有五十一个法,也有善的,也有恶的,也有善恶不定的,也有无记法,种种,都是同我们内心相应;反过来说,我们内心有了这样种种的不同的状态,不同的心态,就叫做“与此相应故”。 ◇第三位色法 “二所现影故”,谈的是色法。色法是我们心王、心所法所变现出来的影子,常常讲“如影随形”,我们看电影,电影里一幕又一幕,我们看的时候,会以为是真的;电影结束以后,电视,我们看完了以后,或者电脑,看完了以后,一关机,这些影像都不存在了。色法也是如此,它是虚幻不实的,它也是在不断不断地变化。我们心有生住异灭,色法本身也有成住坏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所接触到的、所感受到的,仅仅是色法的形象,色法的表层,也就是说,这种色法本身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影子,虚幻不实的。 ◇第四位心不相应行法 “三位差别故”,就是十一个心不相应行法。它是从心法、心所法、色法这三种法上面假名安立的,不是一个实体。(现场话筒出了问题)这个话筒也是无常的,比如我们刚才这个话筒来说,没有声音。没声音,你说,我们是得到还是失去?我们失去了“声音”,得到了“没有声音”——你也可以说是得到,你也可以说是失去,它这个东西都这样,它也是有次第的,如是次第。其实人,人的认识,增加跟减少,它都是人的一种思想的观念,人的一种认知问题的角度。我们操作的时候违约次第,所以它就不能正常,不符合如是次第的缘起,我们符合如是次第,它就不会有问题。 ◇第五位无为法我们学佛法,常常容易发生的问题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自己想象出来什么是佛法什么不是佛法。比如说我们常常会认为说,我们自己一个人在那边静静地打坐,虔诚地念经,与人不往来乃至闭关等等,这些是佛法。实际上,这些都是我们修行佛法的一些方法,不是佛法的本身,如果认为说这些就是佛法,除此以外就不是佛法,(是不对的。)实际上,佛法最高的境界——无为法,是在有为法的基础上来显示的,“四所显示故”。 甲二、我们生命状态的升降与佛法密切相关 乙一、总示圣凡之理 我们持戒也好,戒杀也好,放生也好,世间上面的种种伦理道德也好,都是佛法的一种体现。六凡四圣,都是同佛法有关系的,就是:佛法学好了、用好了,我们人的生命的境界就往上提升;学不好、用不好、学错了、用偏了,人生命的境界就往下坠落。 乙二、明示我们的生命状态与一切众生息息相关 我们觉得佛菩萨的境界很高,不容易体会,不容易把握,那我们就以人为例。 比如我们一个人,他活在世上,是很难生存的,需要很多人(为我们服务)。我们吃的,我们穿的,我们用的,我们所依赖的一切,都是无数的人为我们服务,包括现在的人,包括过去的人,包括未来的人。我们要活下去,都有无数的人为我们服务。我们吃一餐饭,里面有米、有菜、有油、有味精、有盐,等等。菜要有人去种,种菜又需要肥料、种子等等。我们要吃到,也很不容易,要到街上去买;(在)街上(卖菜)要经过很多道工序,才能够到我们的城市里来;农民再去耕种,等等。我们穿的衣服也是如此,有许许多的人层层相应。我们住的房子,我们坐的车辆,(都是许多人劳动的成果。) 我们平时接触到的人,看到的人,等等,这些都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缘所生法。你在家里也好,在单位里面也好,在寺庙里面也好,在基金会、慈善团体也好,(都存在很多种人际关系。) 【以“依赖感”为喻,阐述人际关系中存在的种种心相】 在家里有当父母的,有当儿女的,现在的小孩从小就娇生惯养的,对父母有很强的一种依赖感,到学校往往也是如此,有一种依赖感,在单位(也)有依赖感。依赖感,就是事情来了,总觉得会有人来管这件事。在家里会有父母来管,在学校他觉得会有老师、校长去管理,在单位里会觉得顶头上司,经理、主任、总经理会管这个事情。他有依赖感,就不去操这个心。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对你很赏识,让你做这个、做那个,刚一开始很积极,觉得领导对我很赏识,过了一两年,一件事、两件事、三件事以后,你会觉得,我做事情都是为领导在做事,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做事情都是在为老师做,为家长做,再往下想,好像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上面的影响,都受上面的控制一样,人就会生起这种心。 刚开始是依赖感,不想去做,往后人家交代去做,交代去做就觉得不是自己愿意去做的,是上面人交代的,虽然也很高兴,但总不是自己的事,慢慢慢慢,就会觉得自己很多事情不能自主,完全听人家的摆布,觉得这个不做也不行,不听也不行,上面的话不听也不行。刚一开始你的心态好,上面的人说是对的;今天心态不好,上面人说这个,你就认为他的话不对,应该怎么做,应该换一种方法来做才是正确的。 乙三、深谙无常调整自心,善巧处理人际关系的种种问题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非常正确地来认识在人与人关系的过程当中自己内心的问题、内心的状态,这非常的重要。 世间上面的一切执着,最后都会产生冲突,大到国家、民族,小到个人、团体,都是有执着产生冲突,也就是有冲突都是因为有执着。不产生冲突,有两个方法:一个就是不跟你接触,两个、三个,或几个关系不好,我不见你,不理你;一个要去除执着,要断除执着。佛教告诉我们是从心里来用功,要断除执着。你如果不见人、不和人接触、不理别人,你就是跟众生结怨,至少是结怨,有违缘,我们常常讲违缘。人也好,环境也好,它不断在变化,天天都在变化,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我们如果对环境产生过度的依赖感,就会被人际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所困。自然环境,(有)春夏秋冬;人也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有种种的现象。如果我们一味要求别人要如何对我们,今天怎么对我们,明天也怎么对我们,后天也怎么对我们,就是一种执着。 所以我们学唯识、学佛法,就会认识到要改变环境、要改变人的关系是很难的,怎样才能做到不难?大家都想去改变,就不难。犹如有一个地方,非常不卫生,大家随便吐痰、随便丢垃圾,你扫完他再扔,丢下去,地弄脏了,擦干净又脏了,一个人忙不过来。卫生间也是一样,寮房也是如此,如果每个人都讲卫生,每个人都有这种意识,就容易(保持卫生)。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不讲卫生,你说:“地怎么这么脏不擦一擦?衣服这么脏不洗一洗?”他肯定听了不高兴。你就想办法说,让他知道没有卫生什么过患,他就会改变。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小组十个人,法师交代下个礼拜一卫生评比,那么他就很注意,哪个人卫生搞得最好。评比的时候大家打勾,不合格的就不打勾,他就容易接受。 这个就有方法的问题,我们的方法不对路,人就不容易接受。这个也就是处理一个事情,会牵扯很多人的问题。那么,怎么来处理?会有很多选择,方法很关键,方法也是因缘所生法,否则你就很难说这个人讲卫生,那个人不讲卫生,这个很难说,他可能今天刚好不讲(卫生),明天又很讲卫生,不讲卫生只能代表今天的水平,是不是?可能这一个同修,他本来就不讲卫生,他刚好今天很讲卫生,今天你看到了,那都不好说的。你如果评比就不一样的,我们在学校里,每周、每半个月卫生评比,有一个红旗,卫生搞得好,红旗就会到寝室里边去,教室也是一样,自然人的心就上进。我们看起来这个事情很简单,就是一个红旗在流动,但是他能够解决很多问题,让大家觉得很合理。如果哪个老师说哪个房间卫生好不好,人家不一定会服气,他也很难说很准确的,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看法,看法合理不合理,另当别论,人都会有人的看法。 比如说,人有技能,人有知识,犹如我们做音像来讲,或者我们拍照片、摄像来讲,它里面都有很多技术含量在里头。技术含量我们是不是都能掌握,这个也很难说。永无止境,任何一个行业的知识都永无止境,也就是说,环境在改变,技术也在改变,人也在改变。你昨天认为这个照片拍得很好,今天看到别人拍可能更好,为什么呢?别人设备更先进。这个时候我们自己就会很苦恼,自己会觉得照相的技术比昨天好很多,但是比别人的差距很大,内心就很苦,比较分别就产生痛苦,那个时候,你还想不想继续往下做,就有很大关系。你只想为什么人家会做那麽好,没有想到人家专门经过培训,设备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你如果去这么想,才是符合因缘所生法。好、不好,都跟因缘有关系,好、不好,里面都是有次第的,有次第最后才会变成果,乱了次第,果就产生不了。 乙四、用佛法的标准来改善我们的心,才能提升生命境界 我们内心的喜悦,内心的快乐、内心的解脱,都是指我们内心的功夫,跟外界是有联系,但是没有必然联系。比如说;你在一个小茅棚里面读经,坐在那里思维佛法,可能会很有意思,就非常快乐,非常有成就感,非常喜悦。你在一个高楼大厦,书读不进去,即便说你有再好的设备,再好吃的东西,再好玩的玩具,不一定会有快乐可言,是不是? 人的心是不可捉摸的,你很难讲他一个人就是怎么样,好?不好?他是千变万化的。比如我们大家静静的坐在那里,你在想一想,究竟是什么人坐在那里?实际上,我们坐在蒲团上,只是我们的身体坐在那里,因为我们会认为说这个身体是我的,我的身体坐在这里,所以我就坐在这里,这个作意就是我执,就是我们人对身体一种非常坚固的执着,一种微细的无明,是非常深刻的。你的身体坐在蒲团上的时候,很少人会认为“我没有坐在这里”,你说“我没有坐在这里”,人家也会觉得莫名其妙:“你明明坐在这里,说自己没有坐在这里。”这就有一个问题,“我”跟“我的身体”的关系。比如说,你看到我,你在看到我的时候,你肯定通过眼睛,通过大脑在思考,通过心里面在分别,所以你看到我,你看到一个人。你的身体实际上没有动,还是在原来的位置,所以我们坐在那个地方的时候,我们的心不一定就在那个地方。你的人坐在拜垫上,坐在蒲团上,不一定心就在拜垫上、蒲团上。你人坐在那里,你可能在想昨天是怎么回事,昨天出坡我在干嘛,昨天晚上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家里什么事情没有做完,没有用手机会不会有人打电话,实际上你的心没有在蒲团上面,你会想回到手机那里去,这都有可能的事情,你说哪个是我?都不好说。 所以我们一直以来把这个身体当成是我,忽略了我们人的心不断的过程,不断的状态,这就是世间法。世间法告诉我们的一些标准,我们要解脱,要成贤成圣,要在佛法上面有成就,必须按照佛法的一套来做,才有办法扭转,没有按照佛法的标准来做,我们的心是杂乱无章,是无序的状态。只有照佛法的标准来做,我们的心才是有序的,才是规范的,才是清净的。 甲三、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之共学学处 昨天我们讲到广论里头的三种应该学的,三种不应该学的,我们今天再往下看。翻到109页,昨天学的是三种遮止,三种修行。遮止应学,修行应学。今天我们要讲“共学”,109页第二段,共学。所谓共学,前面的就是别学,别别的,三宝,佛宝、法宝、僧宝分开,共学是三宝合在一起,一个完整的概念,合在一起。前面,三种遮止,三种修行,对佛应该怎么遮止、应该怎么修行,对法应该怎么遮止、应该怎么修行,对僧应该怎么遮止、应该怎么修行,这个是别学,三种遮止、三种修行,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本身就是修行,修行进止。现在这一科谈的是共学,三宝合在一起,佛法僧合在一起。 乙一、分别解说六种共学 共学分六。 ◇初者,“随念三宝功德差别,数数皈依者”。这个分成六科,第一科是“随念三宝功德差别,数数皈依”。“随念三宝功德差别”,三宝是一个完整的概念,随时随刻我们都要忆念三宝的功德和差别。数数皈依,就是我们要常常皈依三宝,忆念三宝的功德。“谓数思惟如前所说,内外差别,及三宝中,互相差别,并其功德。”前面所说内外差别,佛法与外道的差别,以及三宝中互相的差别和其功德,这些我们都要随念,皈依。我们只有念三宝有功德,才会去皈依,如果我们对三宝的功德忘记掉了,记不起来,或者三宝的功德很陌生,我们就不会有皈依心。你说三宝离我们很远,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怎么会去皈依?只有三宝有恩、有德、有功,我们才有办法去培养一颗皈依的心。 ◇第二种,“随念大恩恒勤供养,嚼啖之先亦当供养”。三宝对我们有大恩,恒常是永远,勤是精进。供养,做到什么程度呢?“嚼啖之先亦当供养”,就是我们要吃饭之前、喝水之前,都要先供养,供养三宝。就是时时刻刻把三宝放在心里,时时刻刻都忆念三宝的恩德,时时刻刻都需要有对三宝的皈依心。 ◇(第三种,)再翻到113页,“随念悲故,亦应安立于诸众生于是道理,谓由悲愍,随能安立诸余有情令受皈依”。“随念悲故”,大悲心,“亦应安立于诸众生于是道理”,我们懂了三宝的功德,懂了我们该皈依、供养,那么因为三宝的悲愍,三宝的智慧,福德因缘,我们应该“安立诸余有情令受皈依”,三宝对我们个人的生命、人生有如此重大的影响,有如此重大的作用,能够得到这样一种功德,殊胜的功德,我们也应该让更多的众生皈投三宝、皈依三宝。为什么要这样子呢?因为佛、三宝,所缘的所有的众生,大悲心,我们安立诸余有情令受皈依,这就是学习了佛的悲功德,佛陀大悲的功德。法,昨天谈到,不损恼有情,我们今天还要让有情得到法的殊胜的利益,这是皈依。 ◇第四,“随作何事,有何所须,皆当供养启白三宝,弃舍世间诸余方便”。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有什么需要,皆当供养、启白三宝,弃舍世间诸余方便,就是说我们没学佛以前,没皈依以前,我们做的事,特别是我们有求的东西,有需要的东西,都是世间法,我们学佛法,就不一样了,做的事、需要的东西,首先和三宝联系起来,供养起来,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要做事,我们要“求”得到的东西,如果同三宝联系在一起,就是三宝的事业,都是三宝功德的体现,一切时中都能够做到至心皈凭三宝,内心就会有无穷的动力,就会清净、轻安,人的思维就会正确,人的见解就会正确,就不会有很多世俗的观念,慢慢这些世俗的观念就没有掉了,世俗原有的这些分别心就没有掉了。 这些都是对治,不是说我做事一定要给佛说,要给什么人说。我们对佛、对三宝启白的话,肯定都是好的事情。这里边谈到说我们吃饭,我们做事,都要启白三宝、供养三宝、皈依三宝,我们需要的东西,也报告三宝,这些都是非常好下手的法门,这些就是我们佛法的实践,这样去实践,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你说“我们天天做,你烦不烦?”那证明你的心态有问题。如果没有这种心态,我们烦恼去不掉。就犹如你在家里吃饭,你吃饭,首先要想到父母有没有回来,父母没回来不能吃,要等一等,你如果没有这个作意的话,还得了?你肚子饿你就吃,吃完你就跑,你在家里肯定不好,肯定对父母不孝顺,是不是?很简单的事情。那么我们学佛,“啊,我们先供养,供养完我们再吃”,这个心就不一样。对父母也是如此,你在单位也一样,单位领导请客,领导没有来,你吃完就跑,两天就让你回家去。我们对三宝也是如此,这个就是修行,就应该这么做才是正确的,不这么做,就会有问题。 ◇第五种,“由知胜利,昼三夜三,勤修归依分二:摄分所出胜利,教授所出胜利。”我们皈依三宝有殊胜的利益,勤修皈依,具体怎么修,下面有一大段我们可以学,总之要知道三宝的意义,“昼三夜三”,昼三时、夜三时都要勤修皈依。这个“昼三夜三”,也不是我们一天修六次就可以,他是代表我们一天到头都应该有皈依心。我们修皈依法门,就是要让我们皈依心不断,恒勤、恒常、精进,永不间断,我们才有皈依心,不是我们想不开的时候才要来皈依,你说“哎呀,菩萨,我没什么方法,救救我”,那不行。“现在这些问题解决不了了,只有去找法师”,那也不行。你自己要想方法去解决,你去找法师,法师也要找你们,一样,对不对?你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了。 那为什么解决不了呢?我不听你的,你又不听我的,你说怎么做我也不照你的做,你说了我也不照你做,我说了你也不好好做,就违背了行政的伦理,一定要去找一个比我们这些人更大的、上位的、当官的人出来才可以,这就不对的,这不是佛法的用心。佛法学得好,这个事做不成,你会知道是哪个人在捣乱,你心里有数。你不要说“你在捣乱”,你跟那个人关系好一点,他就不捣乱了,这很简单。你说“你怎么在捣乱呢?”“你说我捣乱,那我就捣乱吧”,就越来越乱,这个就是缘起法。就象刚才我们这个扩音器有毛病,你不能去说“为什么有毛病呢?”你不能跟他说的,你随便哪里碰一下就好了,他本身有毛病,你说他有毛病他一样有毛病。有毛病,你把他修理好,就没毛病了。人也一样,他有毛病,你把他修理一下,就没有毛病了。你不修理一下,他毛病去不掉,你说对不对?说还是不管用的,你要去办,把他毛病去掉,事情就好办。弄这个扩音器,不一定要什么法师,什么人去,你只要懂就可以了,就能解决。做事情也一样,不一定要上面,你只要懂这个方法,通达这个缘起法,你都能去做。你现在弄了一个,大家想不开,愁眉苦脸,那么可能来了一个小孩,来了一个小沙弥,他给你讲一个故事,这个问题可能就没了。 这些都是人的情绪,都是人的烦恼,我们的心被烦恼控制了,然后我们的行为又被我们的心贼控制,这都没办法,你只有去转烦恼,把烦恼转过来,那心就正常;心转过来,行为就不会有问题。所以人的行为有问题,是因为人的心有问题;人的心有问题,是因为人的烦恼在起作用,病毒在起作用。电脑的病毒在起作用,要消毒、杀毒,同一个道理,有障碍,你就把这个障碍去掉。 ◇我们对皈依三宝的心要达到什么程度呢?115页,倒数第二段,“第六,下至戏笑乃至命缘,应当守护不舍三宝”。“下至戏笑”,你都不能开玩笑说自己要舍皈依、要舍三宝,这种玩笑都不能这么说,“乃至命缘”,乃至死命的因缘,乃至死了,我们也不舍皈依、不舍三宝,这个是从最低程度到最高标准,最高就是死,如果人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对不对?他都不怕死,他死都不怕。乃至最小的,就是一个戏笑,“应当守护不舍三宝”,“身命受用,定当舍离”,我们人的身体,人的寿命,我们这一生当中,虽然可以受用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寿命,但是都是要舍离的,都会死的,“若为此故”,如果为我们的生命、身体、我们的寿命弃舍三宝,“则一切生辗转受苦”,你生生世世都在轮回,都在受苦,“故任至何事,不舍归依”,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不能舍弃皈依。“作是念已”,我们这么想以后,“数起誓愿”,常常发愿,“虽为戏笑亦不应说舍归依语”,我们常常发愿说,乃至戏笑到死命,我们都要皈依三宝。“诸先觉等说一学处谓随往何方,于彼如来应学归依,未见根据。”过去的祖师大德,过去有人这么说,怎么说呢?“一学处谓随往何方,于彼如来应学归依,未见根据。”这个是说,皈依某一尊佛,或者皈依某一些人,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只是皈依某某佛,某某僧团,这种皈依的解释是没有见到根据的。 前面谈到六种共同学处,“如是六种共同学处,是如《道炬释论》中说”,是《道炬论》中谈到的共同的学处,“各别学处初三种者,契经中说。后三种者,出于归依六支论中。”各别学处,初三种者,初三种,就是三种遮止,契经中说。后三种者,就是修行应学,出于《皈依六支论》。宗大师说,我这个六种共学出自《道炬论》;各别学处里头,初三种遮止在经典里面有说,后三种修行应学是出自于《皈依六支论》说。 乙二、破除党执 这里面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皈依是皈依十方三宝,这是很关键的,皈依十方三宝,我们功德才大。如果我们一直在分党分派分执,我们这个学习就会有毛病。因为我们在世间党执,这一帮那一伙,最后你对佛也分党执,那还得了?你这个佛皈,那个佛不皈,这都是不对的。皈依本身就是皈依三宝,三宝就是概括一切的。成佛,佛佛道同,悟的道理都是一样,所以我们修皈依,对三宝的功德,我们不能去分割,他本来是完整的功德,我们自己去把它切成一块一块,这个是不对的,也划不来。这都是我们学的过程当中的毛病,非常大的毛病。 这些毛病的产生,都是因为我们的心造成的,因为我们的心没办法那么大,没有那么大的一种广大心,但是至少我们不能去作意说,我只皈依某某佛,只皈依某某人,那你的功德就很小。我们看到任何的三宝,(都要同样的恭敬。)比如,我皈依释迦牟尼佛,那你看到释迦牟尼佛像,就很恭敬尊重,你看到弥勒菩萨像,你说弥勒菩萨跟我没什么关系,我可以把他扔掉,这可以吗?不行的事情。你说我皈依某某法师,这个袈裟是这位法师穿的,我要恭敬;这个袈裟是另一位法师的,跟我没什么关系,这个袈裟也没什么用,都是如此。你不能说,我们现在这本论,《广论》,我们要恭恭敬敬,你看到《华严经》——“我们又没有共修《华严经》,就可以不恭敬。”不行的,这都是毛病。 皈依是要让我们的心对所有的三宝都有恭敬心,不能说我们对什么经、什么佛、什么法我才恭敬,对什么就可以不恭敬,你这样会养成很坏的等流,你会有非常大的麻烦。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内心的我执和法执混合在一起的一种体现。世间杂染,你会认为说杂染当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我们认为自己需要的是好的,这个是法执;法执的前提,是我执,我执法执在一起。学佛以后,我们会把这种等流不知不觉带到庙里来,带到佛教里来,带到佛法里来。 佛法告诉我们的是两个不同的境界,世间都是痛苦、轮回、迷茫、烦恼,出世间都是清净、解脱、圆满,所以我们对这些境界如何来用心,就是修行。我们对照这些清净圆满的境界,都应该有恭敬心、希求心、诚恳的心,我们才有办法悟道。 举一个例子来讲,在僧团当中,你说我们这个班导法师管我们,我们一定要对他恭敬,别的法师不管我们,我们对他恭敬干什么?居士也是一样,你是哪个组的,那个组长,你对他客气一点,以后他好照顾我,别的组的组长跟我有什么关系?你的心都有毛病。不管组长不组长,法师不法师,都是三宝、师法友。师法友的概念不是随便说的,你自己随便乱安立,一切都是非理作意,都是虚妄分别,都是颠倒,都是邪见,最后自己搞得很苦,别人看了也苦,别人看到你这么苦,别人看到也难受。你天天很快乐,天天很开心,别人看了也高兴。所以,佛法一定要学懂,不能学得糊里糊涂,越学越执着,世间的执着没有去掉,把佛法的执着又加上去,那很麻烦。 好,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更多XC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相能转;如果一切相是真实的,你就没办法转了。用什么转?佛在经上常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就知道了,“心想”能转。我们为什么不去想善法?我们一般凡夫看到别人造罪业,看到别人做不善事,都会气愤,这是凡人的常情!我们想想自己,在没有学佛之前,还不是如此吗?你的心平,你看事情就能看得清楚、看得真。别人就是造了滔天的大罪孽,你不会动一念嗔恨心,也不会现出厌恶的相,你会跟佛菩萨一样默然受之,就是一句话不说,一丝毫表情也没有,来接受这事实。为什么?这里面业因果报,尤其是因果通三世,你清楚明白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