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五讲


2014/9/4    热度:667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五讲

 

  【原文】:“一切法者,略有五种。”此总标诸法也。称理言之,实有无量,以众生性欲无量。是以瑜伽始五识身,历至法界六百六十等法,今言五位百法,岂非要略乎?故云略有五种。自此至真如无为,总答初问。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心法者,总有六义:一、集起名心,唯属第八,集诸种子起现行故。二、积集名心,属前七转识,能熏积集诸法种故;或集起属前七转现行,共集熏起种故;或积集名心属于第八含藏,积集诸法种故。三、缘虑名心,俱能缘虑自分境故。四、或名为识,了别义故。五、或名为意,等无间故。六、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识。斯皆心分也。

  甲一、经文释义

  乙一、“一切法者,略有五种”。

  这两句是世亲菩萨《百法明门论》里面的,宇宙万法,一切法,概略说,有五种。“此总标诸法也”,诸法把它总的概括起来有五种。“称理言之,实有无量”,如果从道理上面来说,有无量无边的诸法。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法?

  “以众生性欲无量”,因为众生的根机、好乐心无量无边,所以就有无量无边的法。

  【喻】吃菜,有中餐、西餐;中餐又分各种菜系,有不同的口味,但实际来说都是菜。

  佛法也是一样的,法的本性、本相是一味的,但相上是无量无边的。

  【造论缘起】这么多法相,我们学不过来,怎么办呢?分成五种。

  部派佛教时期,众说纷纭,对佛法理解很多,不能统摄,于是世亲菩萨造本论将之概括起来。在当时注重论辩的环境下,谈得越多越离谱,离佛法越远,所以本论简明扼要。

  【造论目的】造这个论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达无我,也就是为了修行。从一个法相到一个法相,从一个法类到一个法类,来诠释其无我性。

  【万法无我】不是只有最后到了六个无为法才是无我的,前面九十四法,每一个法都是无我,都是相,它的圆成实性、自性上面来讲都是无我、无为法。前面都是有为法,生灭法,那无为法才是不生灭法。

  【初识百法】“是以瑜伽始五识身,历至法界六百六十等法”,《瑜伽师地论》从“五识身”(“五识”)一直到“法界”,一共是六百六十个法。“今言五位百法,岂非要略乎?”一百个法对比六百六十法来,六百六十法来讲,难道不是要略吗?

  “故云略有五种。自此至真如无为,总答初问。”刚开始问“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这里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何等一切法”。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百个法。过去有个偈颂:“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四句就把他概括了。

  乙二、略释心法

  五位百法,第一位是心法。

  “心法者,总有六义。”

  心法通义有六,别义即八识。

  【心法通义】通义,即贯通八识的,有六:

  (一)   集起名心。唯属第八,集诸种子起现行故。

  【宗】窥基大师的注解,如果从“集起”义来讲,只有第八识可以称为“集起”义。

  【因】何谓“集起”呢?即“集诸法种子”。我们种种现行的出现,都是有种子的;没有种子,就没有现行。我们能够看到种种相,都是跟我们内在的种子有关系。

  【喻】有了种子,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理论传承】

  ◇部派佛教时期,认为人身语意造业,集合感果。

  ◇大乘唯识宗认为:业集合起来变成种子,即“业种”,这样更好理解一些。

  【大小差别】

  ◇部派佛教只讲六识;

  ◇大乘唯识讲八识,谈到种子、现行、业。

  【结释】我们造了种种业,业过去了就变成种子;种子以后再感果,种子实际上也是因,起了现行也就是感果。

  “此义唯属第八心王阿赖耶识,其他心法没有这种功能。若就现行集起,则通其余的诸识。”

  其它七识没有此功能(集诸法种子),如果通现行,其它七识也有。

  其他识现行的状态、特点,都与种子有关。

  (二)积集名心,属前七转识,能熏积集诸法种故;或集起属前七转现行,共集熏起种故;或积集名心属于第八含藏,积集诸法种故。

  【宗】能熏、能积集为前七识,所熏、所积集为第八识。

  【因】第八识被前七识所熏,前七识能够熏第八识。第八识,汉译为“藏识”,也叫“含藏”。

  【喻】它(第八识)像仓库一样,前七识造种种业所构成的种子,都保留在第八阿赖耶识当中。

  【辨析】集起属前七转现行,共集熏起种故;或积集名心属于第八含藏,积集诸法种故。第二义主要是从能熏、能集(的角度)来讲的。

  “积集”义是心的通义。

  (三)缘虑名心,俱能缘虑自分境故。

  1.正明

  【宗】缘虑:能缘,自虑,自分境。八个识,每个识只是我们心的一分,各个识都只缘自己的一分。

  【因】心是无形无相的,只能从作用上来说明心的意义,所以分为八识。八识各有心所,只有从现象、表现出来的作用上,才能说明它的意义。若不从相上说,就很难说。

  【喻】我们常说,你这个人对人不好,“没有良心”、“心不好”,什么叫“心不好”呢?心能不能拿出来看?佛法所说的“心”不等于医学所说的心脏、大脑,前者是心法,后者是色法。

  【万法归心】唯识、百法,是从心上来说明它的规律、说明无我。

  无论何宗派,显教密教、性宗相宗、大乘小乘,如果我们没有心,这些宗派就与我们没有关系。修任何一个法门、法类,都与心有关系。只有我们心去缘它,我们心去学它,这些宗派对于我们来讲才是有意义的。

  【识心为先】佛法是怎么来认识我们的心?佛法上面是怎么讲?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如果我们没有去学,我们本身就搞不清楚佛法是怎么来认识心,它怎么来剖析?

  【喻1】医学解剖,把整个人分解,各个部位、器官,都清清楚楚。

  【喻2】电脑、电视、录像机,都是如此,各个零部件的名称、性能、形状,都很清楚。

  佛法对心的认识也是清清楚楚的,只是后人难以理解如此复杂、深细的理论,剖析内心的理论。

  2.破除邪执

  我们学习本论,不是只学一百个定义,若仅仅是学习一百个定义,可以找到很多参考书,都写得清清楚楚。

  【依师学法】学佛法,是学习一种经验,即讲课的法师对经论的体会,只有这样才能与现在接轨,现代人才能接受。

  【喻】医学、科学,必须要人讲,才容易、快速(地了解),才能少走弯路,才不会走错路。若没有人讲,只是自己看书(的话),科学的书这么多,我们怎么看得过来呢?科学的门派、学科非常多,我们都不知道学哪个,肯定学不好。

  【依法识心】《百法明门论》,佛法,非常扼要,让我们一步步、一层层,逐渐认识自己的心,认识佛法要告诉我们的心态究竟是什么。

  【师父破斥】不是我们自己妄想“我们的心是怎么样,我们要用功”(就可以的),过几天用不下去,算了。这纯粹是一种妄想!妄想,今天这么想,明天那么想,怎么能够持久?

  3.听闻与修行

  【闻法目的】要对我们的心进行非常深入、细微、系统、全面的剖析,我们才会知道:我们的心有哪些好的方面,有哪些不足的方面,有哪些问题……这才是我们闻法、学习经论的主要目的。

  【重在实践】我们听经、闻法,本身就是在修行,就是在用功,是真正意义上面的用功,而不是仅仅听一些道理。听了道理若不与心结合起来,绝对有问题,绝对只是一套理论。

  【喻】上解剖学,能够把躯体的各部位与自身对应起来。上电脑课,(书上的)各个零部件要(与机器)对应起来,一定要对应,如果不对应,很久都学不下去。

  (四)或名为识,了别义故。

  (五)或名为意,等无间故。

  什么叫等无间呢?就是前面的灭了,后面的生起,中间没有间隔。

  (六)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识。斯皆心分也。

  这些都是心的一部分。八识各有作用,但都是心的一部分。

  甲二、学习方法

  我们学佛法、唯识、法相,很多人觉得麻烦,记不住。

  法是法相,而不是学习一百个名词,如果把所有的名词定义都记住了,却不能通达无我,那么你记得越多越烦恼。

  【分类演绎】要汇归到无我,汇归到空性,再多的相本性都一样,再多也不怕,可以给它分类。

  【喻】百货公司有几千几万种商品,但只要能够分门别类,找起来就很简单,一目了然。

  【以喻说明】商品是色法,色法需要分类,心法也需要分类,否则认识不清楚。

  【经验导行】但要分类也不容易,需要经验。如百货公司,这么多东西给你分,肯定发愁,但经理一看就知道。它都必须要经过学习,没学过是分不了的。我们基金会分衣服,大家都很头疼,这么简单都分不了,原因就是不懂得分类学。

  【心的演绎】任何一个法,归纳和演绎,世间法将之运用到物上,佛法将之运用到心上。

  甲三、结合现实破邪显正

  乙一、不依佛法盲目修行

  我们长期不能解脱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构筑了自己的一套名言体系,既不同于世间的名言体系,也不同于佛法的名言体系。

  【现行误区】我们学习佛法,对世间的一切都不上心、不用心了,世间上面的名言、名相已经坏了,至少坏一半,因为他觉得这些东西可有可无,学佛法不在乎这个东西了。但是,又不懂得佛法的名言体系,不知道佛法是如何安立的,以为否定了外在,内心就能得到肯定。

  【清醒认识】但是,否定外在,并不等于正确的就能建立起来。必须通过佛法来建立,而不是凭自己的热情就能建立起来的。先要学习佛法,没学过绝对建立不起来。

  乙二、不依智慧乱用法类

  【佛法妙用】佛说法,是为了让我们的心完全、彻底、究竟解脱。如果心不能解脱,就是有束缚、不自在,被捆住了。佛法让我们觉悟:心的束缚把它去掉,心的局限让它突破,心的痴暗让它光明。

  佛法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套方法,让我们突破内心的局限,照亮内心的光明,让我们的内心从死气沉沉到死灰复燃。

  不仅有方法,还有标准,内心的境界是有标准的。

  当下如何用功?转心,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要以智慧去观察,而不是以分别心去观察。

  ◇分别心和妄想去了解、认识外境、外物,答案是错误的。

  ◇智慧是觉悟,是透彻的观照。

  【喻】身体有问题,用心电图、X光机透视一下,就能找到问题。

  【自利利他】佛法是自我透视,能够知道自己内心的状态和境界。如果能掌握佛法,就能给很多人透视。好比医生掌握了仪器,就可以给很多人透视。

  【师父提醒】但如果不精通,就会出大问题,如(医生)用测心脏的仪器去测胃,就是乱用,折腾一番,没有病都被折腾得有病,至少是破财了。佛法亦如此,乱用法类(就会出问题)。

  【心理解剖】学佛好比心理解剖,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

  【内外分别】佛法如何看待外在世界?如何看待我们的内心世界?这两个方法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用对待内在世界的方法来对待外在的世界,也不能以对待外在的世界来对待我们内心的世界。

  【四悉檀】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对治内心世界用对治悉檀,对应外在世界用世界悉檀。

  【外在标准】世界悉檀即世间公共标准,你必须要遵守世间公共标准,否则肯定不成就。

  【喻1】直播,有一个公共标准,怎么做才好,我们只有掌握了、熟悉了、应用了这种公共标准,我们才能做成功。若哪里还有问题、哪里还有不熟,就说明我们对于这些标准的掌握还不熟练。

  【喻2】开车,必须遵守交通规则。

  【内心标准】内心标准(与外在标准)不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一套标准,佛法有佛法的非常严整的一套标准。有人以无标准为标准,乱七八糟。

  (【结论】我们必须用佛法的标准来看待外在及自己的内心世界。)

  乙三、不学无术妄灭烦恼

  我们找到了问题,还要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社会要解决问题,用科学;修行要解决问题,用佛法。

  只有掌握了高科技,你才能运用它;佛法也是如此,你不掌握怎么应用呢?

  当我们起烦恼时,光拿一本藏经、抱一尊佛像是不能去烦恼的;正如只拿着一本科技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师父强调】必须要熟练掌握、融会贯通(才有用)。

  【喻】炒菜,什么东西和什么东西不能放在一起,什么东西和什么东西放在一起会变质,这里面都有科学的道理,不掌握、不了解,炒出来的菜就不行。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乙四、内心矛盾处处对立

  【错误现行】我们常常到处都是矛盾:人与人矛盾、事与事矛盾、自己与自己也矛盾--是要看书呢还是劳动?是个人用功还是集体共修?等等,总之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都是矛盾。

  矛盾都是一种烦恼。

  怎么办呢?怎么认识这些问题呢?

  【“矛盾”新解】矛、盾。左手持矛,右手持盾,左手之矛与右手之盾互相矛盾。如果你认为左手的矛具有发展性、进攻性,右手的盾具有保护性,那就不矛盾了。如果你老认为矛是进攻别人,盾是保护自己,(就会觉得)自利和利他难以统一;(如果你认为)矛是进攻敌人,是利他,盾是保护自己,是自利,(自利与利他就统一起来了)。老是觉得到底是自利还是利他,本身就是不会用矛、不会用盾的标志。

  【引申】就是不能很好地认识什么是自利、什么是利他,把自利与利他对立起来,把动与静对立起来,把读书跟修行对立起来。实际上都是我们内心互相矛盾,不能超越、解脱的表现。

  (实际上)哪里有矛盾?矛、盾都是一种工具,一种武器,就看人怎么来用它。

  乙五、不识无我难以超越

  【错误现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空间、方位,也非常执着。上中下、前中后、左中右,都很执着。例如站在前面就高兴,站在后面就不高兴;站在上面高兴,站在下面不高兴;站在中间就高兴,站在旁边就不高兴。

  【世俗知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世间上认为:人在上面就高人一等,站在中间比较有尊严,等。这些都是世间名言、价值的标识。

  【入佛知见】佛法,无论前中后、上中下,都能够从无我来认识。站在上面不会认为比别人高一等,站在下面也不会自卑。

  【无我无烦恼】从无我观照,很多烦恼都没了。自他起烦恼,都可以观察为无我,“一切烦恼、问题很快都会过去,烦恼、问题都是不实在的”,内心就不会被烦恼境界、烦恼现行所转。

  【烦恼如火】否则,对方烦恼时,非常容易引发我们自己的种子,让我们自己的烦恼种子也起现行。对方起烦恼就如同起火一样,火烧到你的烦恼,你也起现行,火与火烧到一起,越来越厉害。

  【师父策励】所以需要学佛法,来观照无我,色法、心法,都用得上。

  【错误现行】大部分人都是活在一种感觉当中。例如刚才所说上中下(的方位),他感觉在上面、在中间比较好;又如领导走红地毯,(其实)走红地毯与走水泥地有什么不同呢?只是感觉不同,感觉身份不一样,都是一种感觉。

  【对比认识】大部分的人都活在感觉当中;第二等的人,理性的人,能从事物本质意义上来认识问题;而佛法,不仅仅是感觉、理性,是超越感觉和理性的。

  【深入辨析】感觉,局限在事物范畴的;理性,是讲事物背后的原因和道理。佛法,超越事与理的对立,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为什么呢?就是超越的。没有生就没有灭;没有烦恼生起来,也就谈不上断不断的问题。

  甲四、信为根本,依师修行

  怎么来超越、怎么来转意?这就非常关键。

  乙一、修行三过程

  首先,我们是否真正意义上相信(我们)能成佛?这一点如果我们不能真正的相信,其他都会有问题,其他所有的理论、方法都会有问题。

  因为首先对我们终极的目标有怀疑,其他任何的步骤都会有怀疑。

  【喻】科学研究,他一定是相信自己能够研究出来,有信心,就能研究出来。

  【师父强调】我们内心深处要真正意义上相信轮回、相信解脱、相信修行能够成佛。

  其次,要有理论与实践的方法。

  第三,还要训练,之后才能有真正意义的实现。

  【区别认识】训练与实现,是两个概念。训练阶段是在练习。

  【喻1】当兵,要先去练习、训练;

  【喻2】大学生毕业后到社会上去工作,有实习期。

  【认识自身】修道也是如此。我们大部分的人,实际上训练期还没有过,有时候根本就没有经过这种训练阶段。

  【师父破斥】听到就能实现,怎么可能?

  【依师训练】所以戒律里说要“五年不离依止,通达开遮持犯”。如果五年还不能自立,还不能真正意义说自己能实现的话,还要继续学。依师的目的,就是来训练自己的心。如果没有依师,没有依照外在善知识对我们训练,我们自己很难把自己训练起来。训练不了,人会有很多问题,我们自己很难学会,很难学好,很难自己掌握一套佛法的理路。

  乙二、培养善法欲

  【师父破斥】如果我们以分别心、功利心、世俗心在佛门中来看待人事物的话,那我们内心呈现出来的都只是自我的增长,根本无法看到诸法实相。

  【培养善法欲】我们内心必须培养一种追求真理的能力,佛法才是永恒的真理。我们内心当中必须有对成佛、修道的渴求、渴望。

  【喻】如同我们口渴了想喝水一样,不然身体就会有问题。

  【烦恼症结】我们现在烦恼重重的原因,就是因为对修道,对成佛没有渴望,没有渴求。所以他觉得这个佛法不管用,不需要。

  【喻】比如你不想喝水,眼前摆再多的矿泉水,跟你也没有什么关系。真正这种渴望,饥渴感有了,你才会去享用这些美味佳肴。

  【信心根本】我们对一个道场、三宝、善知识有没有信心,归根究底是对佛法有没有信心;对佛法有没有信心,是对自己所走的路以及自己信仰的终极目标有没有信心,这些都是一种连带关系。

  【师父破斥】不是说是无缘无故的,我只要里面一个法类,别的就不要了,你就能够坚持得下去,那绝对不能长久!

  乙三、忏悔业障,消除分别

  【错误现行】我们总是认为娑婆世界很苦,要到极乐世界去。苦海茫茫,自己还不能度怎么能度人呢?肯定会掉到大海里面去淹死。我们还没有成佛,还不是菩萨,我们怎么度人呢?

  【师父破斥】这些都是很荒谬的想法!

  【如理认识】此岸与彼岸,此地与他方,凡夫与成佛,不是时空的距离,是心态的距离。

  【圣凡对比】以佛的心态,秽土就是净土。如果我们是烦恼的心态,认为自己是凡人、没有办法,如此作意,坚持这么作意,那永远就烦恼。

  【自甘堕落】你认为“我有问题,没有办法”,那你永远就有问题,这些问题就永远没有办法解决。因为你没有想去超越,所以内心的距离只有越来越远。痛苦跟快乐,凡夫跟圣者,此岸和彼岸,这种距离只有不断扩大。扩大到什么程度呢?最后已经都分不清楚此岸彼岸了,他不去分了,也不去管了,也不去管现在是现实世界还是极乐世界,到底我们要成佛还是成凡夫,好像就这么过了。

  【严重后果】慢慢下去的话,那我们人对佛法的信心就越来越没有了。

  【问题症结】我们有对立,就是不懂无我;不懂无我,随便遇到任何一个法,都没办法学下去。有可能是色法,有可能是心法,也有可能是心所法,无论哪个法,你都过不去,这是绝对的。

  【忏悔业障】所谓业障,有障碍,让我们学不下去,把前面的路挡住。那怎么办呢?我们必须去忏悔,把前面的石头、障碍排除掉,否则要么走回头路,要么绕道而行。

  乙四、如理认识修行

  【百法功效】我们学百法,就是让我们对内心潜在的问题,在种子位的时候就不要让他起现行。现行,让它断灭、转化、转意。

  【认识修行】

  从种子位到现行位,从因至果,我们现在处在什么阶段?

  我们要让哪些种子不起现行?

  我们要让哪些现行持续?

  我们要让哪些现行转意?

  这都是我们修行要去培养的地方。

  【修行方法】

  好的等流,好的现行要持续,是有方法的,从内心上来着手才能持续;

  不好的现行要把它去掉,那我们怎么把它去掉?也有它的方法、理路。

  我们要转识依智,要转意,也是有方法、理路的,有训练技巧及实践过程。

  【避免误区】

  我们现在究竟是处在一个什么状态?我们现在怎么修?我们现在怎么学?我们现在在哪一个点上着力?这些自己都要非常清楚,否则的话,我们势必会造成头痛医脚,肯定是弄不成!最后很多工作、很多用功都是无益的,顶多种种善根,熏习佛法的种子,仅此而已。

  【修行关键】我们要更进一步来深入了解和认识,必须要有佛菩萨的经验,没有佛菩萨的经验绝对是过不去的。

----------------------------------------------------------------------------------------------------------------

更多XC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善恶的标准,总的来说,就是“利他”跟“利己”。一定要记住:“利他”是善,“利己”是恶。为什么说“利己”是恶?学佛,如果对佛法稍稍有一点契入,他懂得,为什么?利己,你“己”没有忘掉,“我”没有忘掉,你还有我执;我执不除,你三界出不去!你说,“利己”是不是恶?佛法头一个教我们学习的,就是“忘我”,《金刚经》上教给我们,“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学佛,先从“无我相”下手,从“无我见”下手!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