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法师·学修笔记:《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课堂笔记十八


2014/9/4    热度:239   

XC法师·学修笔记:《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课堂笔记十八

 

  (4月8日)

  一、【法师开演】

  1、一切众生息息相关

  以前讲过因果的特点是业网。它复杂到什么程度?比如我手上这支笔,它就代表了一切。这支笔跟你有关系吗?跟山下的某个人有关系吗?我吃饱了饭跟你们有关系吗?(大众笑)我吃饱了讲课有力气,你们能听课,由此可以推知我们每个人都跟其他人有关系。从这里看出一切众生息息相关。就是我跟他、跟任何一个人都有关系。

  这支笔跟你有关系吗?跟天上的卫星有关系吗?你跟一个不认识的人有关系吗?金融危机跟你有关系吗?你会说“我都久居山林、都不拿钱了,还有关系吗?”或者说“跟你有关系,不要说上我。”。

  一张网上的一个点与其他的点有关系吗?业网中的每一个业每一个人彼此都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一个人认识到我跟任何一个人是有关系的,这个道理,是要去领悟的。悟了后你会体会到你的利益就是我的利益,你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你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有一种自他不二、感同身受的体会,我跟你是一个、不是两个。我在体会的时候,发现佛法太了不起了,心量会变得很大。

  2、深入思惟缘起  策发大菩提心

  讲业网是要告诉大家缘起,无量的因缘组成了外在的器世界和内在的我们。内在的关系是如此密切,是一体的,不二的,明白这个道理的人还会破坏环境吗?还会杀生作恶吗?杀一只蚂蚁如同杀的是自己一样。他会去杀吗?去作恶吗?去害人吗?不会。这个道理是真的,一个对这个道理真的领悟的人,他必定会走上哪条道?

  这个道理常去思维,你会觉得跟其他人没有距离了,如果没有距离你还会对他排斥,对他怀疑吗?不可能了。你和众生融为一体了,这不是一个道理。很多祖师大德开悟后都有讲过这种境界,在他开悟的一刹那,他悟到了一切众生息息相关。看到这种业缘的错综复杂后,一定会发菩提心。誓救一切众生!为什么?因为我救度众生就是救度自己。

  所以对业果道理的体验、观察要象面粉那样微细,太粗了没有转心的力量。微细到那个程度,就是业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陀可以从一点知一切的事情,佛陀的智慧叫一切智智,即无所不知。这是对缘起完全彻悟后心灵的境界。

  一个佛弟子对业果的道理获得定解,好比你的眼睛才刚刚长出来,即获得正见。不再是一个完全随顺无明状态的人。我们对业果建立了正见了吗?应该说建立了很粗的正见,还根本没有达到像面粉一样微细,所以没有办法体会到自他这不二、身心一如,依正不二。

  这都在讲我跟周围的环境、人、事、物完全是一体的,没有任何的距离。这个就是对缘起透彻了解的生命状态。

  这个道理各位要悟,这就是我们平时吃饭、走路、行住坐卧想什么?要想这个道理,你就会发现什么叫自在,什么叫解脱。理一旦清晰了,一定从一种强大的系缚中解脱出来。因为你会从外在的人我是非,见解不和,家庭问题,都是外在系缚的点,这些东西把我们绑得死死的。初学佛的人,他的心叫“处处着”。没有办法从每一个境界里脱离出来,要去领悟这个道理,不会去跟人争斗,只有尽最大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去伤害任何人。一个通达缘起的人一定会发菩提心。

  这就是一切内佛弟子的正见。这就是缘起。这个问题想通了,成佛要积聚的福智二资粮,你就知道怎么去积聚了。那你去做光盘,发放衣服,你做这些事情时内心的意乐就知道如何去调了;也知道我造业的对象是谁了。

  思惟了这些道理再去做事的意乐就清晰了,比如说我现在把衣服布施给他,实际上是与一切众生息息相关的,那你当下这一念心就是与菩提心相应的。善用其心,无事不办。理路清晰了,发菩提心一定容易,不困难。

  经论里讲发菩提心有两个教授:一个是七因果教授,一个是自他相换教授。这两种都是从知母念恩趣入,更好的是从因果趣入,从缘起趣入,来辅助这两种教授发心,因为你知道我做一件事情,比如这一件衣服布施出去,实际上跟一切众生相关,能不能发菩提心,一定可以发。因为你造的因,所缘的面,一定是很宽阔,不是说内心就缘到这一个人而已,对不对?

  3、如何体会一即一切

  祈求加持静坐思维。这个道理很重要,它不是一个理。如何去体会呢?从一点开始去想,我坐在这里,电脑跟我有关系吗?书跟我有关系吗?你先静坐思维。祈求三宝加持,希望我对业的广大,一切众生息息相关有所领悟。开始去观察。

  比如面前这本论,是广化寺印的,所以有印书的人、印书的人又有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又有兄弟姐妹,印书要有机器,生产机器又有工人,印书的人要吃饭,吃饭就又有农民,种地又要购买工具,生产工具的人又关联出来了等等,一片一片的人都出来了,所以一即一切。

  又如我们吃饭的时候修食存五观,感恩的心会生不起来吗?这样用心一定能积广大福德智慧资粮,菩提心渐渐就能发得起来。又如修水库,背了趟沙子,水能利益龙泉寺的人、景区的人、来寺里的人、游客,这水能与无量众生结缘。就是从一个所缘境推广到一切众生,情与非情我都要去饶益,这就是菩提心。

  【总摄】

  这部分,我们透由积聚福德、智慧两种资粮,引申到业,对业果更深层次的内涵做了开演。

  二、【师父开示】

  “除了认识长远过程的次第目标,如果还能细致地明确近期目标,即后世今生的人生目标,乃至一年、一月、一周、一天的目标,那做起来就会更加容易,更加切实、有力。相反地,如果不知道后世今生的人生目标,每天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或者所做的事与宗旨不相干,或者只是低水平重复,看不到自己进步的痕迹,久而久之,可能退失信心、放弃宗旨。打个比喻,世间人上学,想要成为博士,必须经过小学、中学、大学各年级有系统、有次第的学习,每个学期的学习任务都比较明确而且能够认真完成,这样自然而然一步步达成最终目标,否则是很难的,或者说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刚学佛的人说:‘成佛很简单,只要咬咬牙,在菩提树下坐七天七夜,然后抬头看星星,就可以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证悟成佛了!’我想,大家会把这种想法看作笑话的。”

  我们怎样将宗旨分解成系统的、有次第的目标呢?可以从自身教证功德、弘法利生事业、今生后世学修条件等方面来设立系统而有次第的目标,这需要对佛法整体有全面的认识并结合现在社会与自身的因缘条件。对佛法整体的全面认识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对社会与自身因缘条件的确切认识也更需要一个过程。随各人的因缘条件,可以选择不同的法门,各人设立的今生后世的目标也会有差别,但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设立一个比较共通的近期目标:寻找和建立清净的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体。这个和合的团体包括僧俗二众。不管哪个法门的修学者,不管初学的人或久学的人,这个目标有着正面的作用,甚至是必要的条件。

  【法师摄义】

  宗旨如何去实现,进一步深化,目标是达成宗旨的一个过程,一个个目标达成了,离宗旨就越近了。

  提问:这里师父讲我们要建立的一个目标是什么?

  回答:寻找和建立清净的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体。

  法师:这是我们要努力的目标,这里有很多问题,涉及到我们修行的方式。

  1、我们与世间团体有什么不同?

  (1)我们这个团体与一个公司、党派有什么不同?一个有远大目标、整体考虑的人必然要考虑我们将来要走到哪里去。实际上我们修行的程度,我们一百个人,我们修行的状况还远不如一个世间的公司团体的综合素质,我们唯一好一点的是心很善良,学习了佛法,仅此而已,论福德智慧善巧,可能比不上一个世间人呢。为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很严重的问题。

  (2)我们修行了多生多世,还是这样子,经论上讲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我们为什么今天还是沦落至此?如果我们这些人多生多世在一起修行,我们的福德智慧何以至此?我想说在座各位对自己的福德智慧都不满意,或多或少对自己的生命经历也不满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果相呈现,为什么我们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一个不学佛的人。问题出在哪里?如果对这个问题不作思考的话,这段文字就这样看过去了。

  (3)师父以前讲过全中国最优秀的人,各单位比教优秀的人---党员,积极、肯干、愿意跟人互动,中国有七千万,这是不是一个团体?他是引领整个国家民族向前走的人,他们的素质、福德、智慧都非常大。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我们。他们下位对上位心意的体会和把握远远超过我们对善知识心意的体会和把握;他们的依师法修得比我们好得多,世间公司的下属对上位完全是“观父容颜”,“华严九心”全部做到,我们做为一个佛弟子,专门去修行,都不如人家,这是我们需要好好去反省的。为什么是这样子呢?

  (4)一个世间的公司,他们的和合程度,他们对理念的热情追求不是我们能达到的。我们在这里,不要说悠悠度日,也至少说每天没有全力以赴去努力。你看世间单位,那不是拼命啊,对自己工作的热情超过我们,工作量远远大于我们。你可以说他们业障深重,我能在这里享清福,但这有点自欺欺人,实际上他们的智慧比我们高;福德、能力比我们强;愿力都比我们大。我们可以关起门来说他们不如我们:我们有这么好的龙泉水,这么好的空气,这么大的道场。我们在这里住着,不挺好吗?但实际上这靠的不是你的福报,我们靠的是佛的福报。比如说今天把这些佛像都请走,你们居士都不来了。

  2、我们要思考反省不如世间团体的原因。

  (1)那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修了多生多世,成了天涯沦落人,福德智慧俱微劣,还不如一个世间人。这里面一定有问题。今天把问题提出来,你要去思考,问题的原因在哪里?世间悲智愿力都很大的人,这些人,宿世都是大修行人。所以古人讲“山中五无老僧,朝中无宰相”。为什么老僧越来越少了?从这个角度体会我提的问题,你就能看出一点名堂来。

  (2)一个团体,就是一群人,他们这生呈现的果相,都是他们努力来的,如一个公司老总带领两千人,都是有缘份的人,尤其是最核心的那些人,非常可能在一起轮回了多生多世了。我们这些人也非常有可能在一起轮回了多生多世了,而这一生我们是一群修行人,这群人呈现出来的面貌在某些方面居然不如世间人,那这里面一定是因果上出了问题,我们个人的修行一定是有问题的,我们要去反省,一定能找出很多问题来,你如果能把这个问题看清楚了,将来的路在你面前非常清晰,就不会再走弯路了。

  三、作业

  我们和世间的团体比较,我们不如别人的地方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我如何去改善?我们如何去改善?

----------------------------------------------------------------------------------------------------------------

更多XC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凡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略有两种因缘:第一种是平时依照经论方法修行,积功累德;另外一种是悔过往生,这就是我们讲的忏悔。我们怎样忏罪?怎样改过?我们要为道,我们要作善。为道是求慧,作善是修福;换句话说,我从今之后,念念之中,时时刻刻,我要求慧求福,修慧修福。福慧怎么个修法?佛告诉我们,“便持经戒”,要受持经典,严持戒律。受持经典是修慧,严持戒律是修福,福慧双修。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