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实宗史略


2014/9/3    热度:835   

成实宗史略
  刘果宗
  (一)诃梨跋摩传略
  中国佛教学者,所称之成实宗,乃是依罗什所译之成实论而立名。
  成实论作者诃梨跋摩,出生年代,有多种异说,今据嘉样三论玄义,转录僧教成实论序曰:
  成实论者,佛灭度后九百年,罽宾小乘学者之匠鸠摩罗
  陀上足弟子,诃梨跋摩之所造也。诃梨跋摩,此云师子钟,后来有刘宋时玄畅,撰诃梨跋摩传略云
  诃梨跋摩者,宋称师子钟,佛泥洹后九百年,出生在中
  天竺婆罗门子也。罗什于姚秦弘始十四年(四一二)译此成实论十六卷,或作二十卷,并为参预译场之门人,如僧教等讲述,嘉祥谓成实是罗什所译,僧钗为讲论之始。其实罗什每翻一经,必为参预者,讲说一遍,如翻译维摩、法华、大小品等,皆曾为门下讲解大意,此为罗什译经时,一贯之惯例,故其译成实论时,为僧睿等讲解成实论大意时,想必言及戍实论主之出生年代。三论玄义云:“睿公录其遗言”。故僧教威实论序所记“佛灭后九百年内”比较可信,而玄畅所记“佛泥洹后,九百年出”,想亦根据僧钗序所记也。
  “佛灭九百年”,印顺导师在论书与论师一书中,亦认僧钗序“佛灭后八百九十年”较为可信,据此推算,诃梨跋摩出生年代,比佛灭八百年之提婆稍迟,比无著、世亲稍早,约在西元三世纪中叶、四世纪初。成实论译者鸠摩罗什,其出生亦约在此一世纪(三四四——四一三),而罗什在年轻时,曾随母到过厨宾莎车等,西域各国。罗什在疏勒遇到莎车王子,改宗大乘,研习大乘教义,此时该地区,成实论已流行,故罗什便将此论梵本,带来中国,弘始十四年才译成。于此可知,罗什与诃梨跋摩,则是同一时代之大师,诃梨跋摩年岁或许稍长一点。
  玄畅于诃梨跋摩传中又云:
  遇见梵志导以真轨,遂抽簪革服,为萨婆多部,达摩沙
  门究摩罗陀弟子。三论玄义称“鸠摩罗陀弟子”,此只是字音之小异,意译为“童受”,出生于萨婆多部一系之经部大师,当其见到诃梨跋摩,便大加赞赏曰:
  既器而非凡,即训以名典,迦旃延所造之大毗昙(发智
  论),乃有数千偈而授之曰:此论盖是众经之统例,三
  藏主要目也。迦旃延为一切有部创始人,其所造发智论为有部之根本教典,亦为大毗婆沙论之源头,故凡萨婆多部学者,无不宝而习之,勤加研究,故究摩罗陀,授其发智论,勉其勤习。诃梨跋摩敬遵师教,便精勤钻究。然因其“神期秀拔,思周变通”,所以在其钻习不久,便能洞彻了然,“功不腧月,皆精其文义”,加上聪慧过人,体悟入微,故能“经耳而究其幽,遇心而尽其妙”也。
  又因时代文化之变迁,敦义流布环境之不同(其时龙树、提婆等大乘敦兴),使其思想下街泥守,探玄新义,而对婆沙论义,提出强烈批评,慨叹曰:“唯见浮繁妨情,支离害志”。并引经证义曰:
  名相竟无妙异,若以为先圣,应期适时之渐,斯则教之
  流,非化之源矣。又曰:
  第三藏(小乘三藏)之旨,考九流之源,方知五部创流
  荡之基,迦旃启偏竞之始,纷纶遗踪,谋方百辙,由使
  归宗者,昧其繁文,寻敦者,惑其殊轨,夫源同末异,
  乃将之衰微,然颓纲之下振,亦弘道者之忧也(见出三
  藏记集卷十二。诃梨跋摩如此大胆批评婆沙论义,比其后来世亲在俱舍论,反对一切有部敦义,更为直接而强烈,震撼当时,无怪乎“众师雷动,相视阙如也”。
  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一载,诃梨跋摩,因不满一切有部敦义,婆沙论师泥守繁文,而离开迦湿弥罗,到疏勒,在巴连弗,遇到一位大众部僧,转而学大乘。传云:
  时有僧只部僧,住巴连弗邑,并遵奉大乘,云是五部之
  本,久闻跋摩才超群彦,为众师所忌,相与慨然,要以
  同止,遂得研心方等,锐意九部。巴连弗邑,即华氏城,是当时疏勒国之首都,他近西域,为大众部所流行教区,大众部为大乘敦最早之源头,故其在巴连弗邑,“研心方等,锐意九部”,是其求学历程中一大转捩点,亦是其思想上转变之关键时期,本来对迦旃延论,及昆婆沙师就不满意,嫌其泥守名相繁文,今得此直探玄旨之大乘学,当然容易接受,其制作成实论之动机,亦由此而产生也。传云:
  采访微言,搜简幽旨,于是博引百家众流之谈,以检经
  奥通塞之辩,澄汰五部,商略异端,考窍迦旃延,斥其
  偏谬,除繁弃末,慕存归本,造述明论,厥号成实。
  又据其本传载,诃梨跋摩撰成此论后,曾震惊全国,“外道论师优楼怯弟子”,“阖境英豪,皆惮其高名”,不敢与其抗辩,当时花氏王崇敬三宝,闻之甚悦,即敕奉迎,便请升论堂,令与外道决其两正。诃梨跋摩以其才辩敏锐,纵横无碍,结果外道怯退。传曰:
  沈惟谢屈:心形俱伏,王及臣民,庆快非恒,即与率土
  ,奉为国师。该王并宣告,号为“像敦大宗”,由是诃梨跋摩,振名殊方,全国敬仰,至于其一生详实经历,世寿若何?惜乎资料缺乏,无法叙明,只知其为“佛灭九百年”,由一切有部,转学大乘之一代论师也。
  (二)成实论内容
  诃梨跋摩制作成实论,最重要之用意,是在批破迦旃延论,嫌其“浮繁妨情,支离害志”。其论内容,“博引百家众流之谈”,以建立自己思想理论,其中不仅采用大众部,及其他各家宗义,并引用“马鸣菩萨说偈”。提婆四百论中“小人身苦,君于心忧”之偈文,亦被其引用,这虽是不重要之两句偈文,但可证知成实论,所采纳之文义广博。尤其对“法无自体”,一切诸法皆空义,可说受龙树、提婆敦义影响最大。嘉祥三论玄义亦曰:
  有人言,择善而从,有闻必录,弃众师之短,取诸部之
  长。诃梨跋摩制作本论,欲以众师之言,会通佛陀经义,其传又云:
  每欲师圣附经,籍同黜异,遂博举三藏开塞之涂,大杜
  五部乖竞之路。又曰:
  志在会宗,光隆遗教。成实论中因引用经量部敦义较多,便有人认为诃梨跋摩是经部譬喻师,其实不然,细考内容,各部派敦义皆有,大乘敦义,亦被采用,故成实论旨义,可说是自成一系,亦可说是由小进大,由我空入法空之桥梁,是一部中间性之论典也。
  本论组织结构,仍沿昆昙学之陈规,以四圣谛为主体。“成”者,成立也。“实”者,实在也,真实也,灭谛也。四圣谛虽为佛陀所说教法之真义,也为后世各部派,及大乘佛教所论究之中心,但各家对四谛内容解释,见解纷歧,各有不同,诃梨跋摩依佛陀所说经敦—四阿含,论述四圣谛之真实义。
  全论组织,以二百零二品,分五聚,叙明本论之要义。传云
  崇附三藏,准列四真,大明筌极,为二百二品。五聚分类是:
  (1)发聚:亦即是序论,共三十五品,先赞礼佛、法、僧三宝之功德。次明造论理由,及四谛法真义。再次列举佛教有关有相无相等十种重要之异说。最后批破异说,及成立造论者自己之宗义。
  (2)苦谛聚:共十九品,说明五阴(五蕴)之苦谛,并详述色、识、想、受、行为四大所成之法义。
  (3)集谛聚:共四十六品,详细解释苦因,与业、烦恼等法义。
  (4)灭谛聚:凡十四品,揭示本论独特之见解,即谓灭尽假名心、法心、空心等三心,即可达到涅槃之境界。
  (5)道谛聚:共四十八品,说明灭苦而证得涅槃之方法,为禅定与智慧,乃是空无我之真智,是灭烦恼后所得之智慧。此外又言及空无我之实践法门。
  在诃梨跋摩时代—佛灭九百年,正是部派佛教,各家敦义,最兴盛之时代,小乘本末分有二十部,各派有关五聚、三世、四谛等论诤,极为纷歧,故其造成实论,欲以佛陀所说经义,评破各家异说,其论诤问题,如本论卷二有相品曰:
  于三藏中,多诸异论,但人多喜起诤论者,所谓二世无
  (过去、未来)、一切有、一切无、中阴有、中阴无、
  四谛次第得、一时得、有退无退,使与心相应、心不相
  应、心性本净、性本不净、已受报业、或有或无、佛在
  僧数,不在僧数、有人无人。成实论体裁,是以问答形式,先提出问者异见,而后依文解答,并说明自己之主张。如:
  (一)二世有无问题:三世实有,此为一切有部根本之敦义,也是昆昙学者传统之思想,而威实论则主张,过未无体,唯有现在刹那之法,有因缘生之功用,论曰:
  于佛法中,若有若无,皆方便说,为示罪福业因缘故,
  非第一义。成实论虽说现在有,然只是因缘生法功能上刹那有,是假名有,不是实体永恒有。
  (二)法体有无问题:“法”者,一切诸法,一切有部昆昙学者,主张法体是实有,而成实论,则说法体非有非无,是中道,如论云:
  又佛法中,以方便故,说一切有一切无,非第一义,所
  以者何?若决定有,即堕常边,若决定无,则堕断边,
  离此二边,名圣中道。
  ㈢中阴有无问题:一切有部昆昙学者,主张在“死有”与“生有”之间,尚有一“中阴”。成实论则主张没有中阴,人之死生,则随业因缘而定,论曰:
  复次佛说三种业,现报、生报、及后报业,下说有中阴
  报业。
  以业力能至,何用分别说中阴耶?
  又心无所至,以业因缘故,从此间灭,于彼处生。
  (四)四谛次第得,一时得:“得”者,“见”也。即见四谛真实义,关于四谛之解释,在部派佛教中,各有不同之异义。大体说,一切有部主张次第见谛,大众部,及大乘学者,多主张一时得。而成实论,则折中二说,将四谛分立为真俗二谛,就俗谛说,苦、集二谛,是世俗有,论曰:
  俗谛,谓但假名,无实有体,如色等因缘成瓶,五阴因
  缘成人。
  真谛是第一义谛,非五阴所成,故是实有,但在证入灭谛修慧中,经四加行位,观泥洹空寂,是次第渐入,灭三心而得见灭谛真实。所谓“灭三心”者,第一灭假名心,一般认为人我,是五取蕴聚合而成,故人我是假名,但在一切有部认为人我虽假,而五蕴是实有,故第二要灭实法心,亦即是建立法无我义。此说已近于大乘我法二空思想,第三灭空心,部派佛教中—一切有部,有讲人我空,不讲法空,初期大乘佛教,进而讲我法皆空,而成实论,连这空心也要灭,即空亦复空,于灭尽定时,入无余涅槃,灭此空心,于是究竟证得灭谛之第一义。此一论义,已接近龙树、提婆之思想,以毕竟空为中道义。然成实论侧重在分析空,如四大分析到最后极微亦空,如嘉祥二谛论云:
  次成论……明诸法有,为世谛,析法空第一义谛。成实论因偏明析法空,而下是于诸法中,当体即空,此与龙树、提婆敦义下同。因此成实论解释四谛义,入无余涅槃,一时见谛,则同于大众部等,但修行过程中,渐次见谛,则融摄了一切有部敦义,故本论则是折中二说,亦即是从小进大之过渡论典也。
  (五)有退无退:此指小乘阿罗汉行者而言,昆昙学者,立退法阿罗汉,与不退阿罗汉两种。而成实论则主张圣道不退,阿罗汉已断使结,戒、定、慧三学已成就,则下退转,如论云:
  又经中说,爱生爱等,是阿罗汉永拔爱根,何从生结…
  …无明因缘起贪恚痴,是阿罗汉无明永尽,云何生结。无明永尽,结使不生,由此成实论立阿罗汉为不退转圣者。
  (六)心心所相应下相应:“心”即“心王”,小乘如俱舍论,立心王为一个:心所有四十六,大乘如百法论,立心王有八:心所有五十一,昆昙学主张心与心所,各有自体,当心王生起时,而心所亦随之而起,故为心与心所有相应,成实论明心所无别体,受、想、行等,皆为心之异名,故心与心所无相应,如论卷五无相应品云:
  受、想、行等,皆心差别名。……故知但心,无别心数。
  (七)心性本净不净:昆昙学者,主张心性本净,因客尘染故下净,又信勤等行,唯有善性。成实论主张信勤等善行,通善、不善、无记等三性。如论云:
  又三种心,善、下善、无记。善、无记心,是则非垢,
  若不善心,本自下净,下以客(客尘)故。
  又曰:
  于世谛,是亦多过:心生已灭,未生未起,云何相续?
  是故心性非是本净,客尘故不净,但佛为众生,(方便
  说)谓心常住,故说客尘所染,则心不净。
  (八)过去业有无问题:昆昙学者,认为过去业,是生未来果之正因,成实论主张过去、未来无体,只认现在刹那有,而是假名有,故亦不认为有过去业,如论云:
  此业若失,则过去,过去若下失,是则为常,失者过去
  异名,则为失已。
  (九)佛在不在僧数:佛在僧数,此一异说,不知为何部派佛教,或外道所主张,大体言之,大小乘佛教,大多主张佛下立在僧数中,成实论亦然,故论云:
  若言佛在声闻众中,是则有咎,以闻法得悟曰声闻,佛
  相异故,不在此中。
  又曰:
  以三宝差别故,佛下在僧中。
  (十)有人无人:亦即是有我无我问题,关于有我无我论诤,据成实论主所提,在部派佛教中,唯“犊子道人说有我”。因此部主张补特伽罗为实有,业力不空等义。其他部派皆主张无实我,成实论亦复如是,论云:
  又言无我无我所,无众生无人,但言空。
  又云:
  五阴生灭,灭坏败相,有业有果报,作者不可得,众缘
  和合,故有诸法相续,以是等缘故,佛种种经中皆遮计
  我,是故无我。 。
  于此可知,成实论不仅在破我执,“众缘和合故诸法相续”,连法执亦为其所破也。
  其次成论所述法数,大多采用部派论典中名相,其中或有增减,小乘如俱舍,立五位七十五法,大乘如百法论,立五位百法,而本论法数,因无俱体名相,故中国历代学者所说,便有各自不同,其中如天台学者研究,立五位八十四法,净影慧远于大乘义中,在二一有为法”、“三无为法”、“五阴”等门,立五十五法,加众生而成五十六法。日本境野氏,亦立五位八十四法。故今学者,大多皆以八十四法来解释。五位八十四法:
  (1)色法—有十四: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
  地、水、火、风。
  (2)法心—一:心王。
  (3)心所法—有四十九:想、受、思、触、念、欲、喜、信、勤、
  忆、觉、观、不放逸、下贪、不嗔、不痴、掎、舍(递行、别
  境、善法) 、贪、嗔、无明、憍慢、疑、身见、边见、邪见、
  见取见、戒取见(本惑) 、睡、眠、掉心、悔、谄、诳、无惭
  、无愧、放逸、诈、罗波那、现相、傲切、以利求利、单致利
  、下喜、频申、初不调、退心、不敬肃、乐恶友(随惑及下定
  、心) 。㈨下相应行法—有十七:得、不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处、
  命根、生、灭、住、异、老、死、名众、句众、字众、凡夫法
  、无作。
  (5)无为法—有三:虚空、择灭、非择灭。
  细察成实论所列举法数,大多根据阿毗昙论,尤其心所法,几乎全依品类足论辩五事品,及阿毗昙心论而来,下过其中略加取舍评论而已。
  (三)成实论弘传
  成实论之传译,鸠摩罗什,应姚显之请,于弘始十三至十四年间译出二说弘始八年译出,罗什死于弘始十一年),本论汉译本,仅此一种,别无异译,今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为中国成实宗根本论典,然在宋、元、明藏本中为二十卷,诸经录中有十四卷、十六卷、二十卷、二十四卷等诸说。又有一说,有广略两种本,广本为二十卷,略本是文宣王萧子良,召集五百名僧,经讨论后,将二十卷,删成九卷,故称略本,可惜此等版本,今皆遗失。现今一般研究者,皆以十六卷本为准。
  罗什译成实论时,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一载,由昙晷笔受,昙影正写,其他参预译场者,尚有僧睿、僧导、僧嵩等,梁僧传卷七僧教传云,罗什译毕后,便令教讲解,什谓散曰:
  此诤论中,有七处文破昆昙,而在言小隐,若能不问而
  解,可谓英才,至教启发幽微,果不咨什而契然悬会。
  什叹曰:吾传译经论,得与子相值,真无所恨矣。
  嘉祥三论玄义亦云:
  昔罗什法师,翻译戍实论意,命僧教讲之。什师寂后,僧教并“录其遗言,制论序云”。故中国人讲解成实论最早者,当以僧教为第一人也。
  其次昙影(印顺导师认为昙晷、昙影同一人),罗什译成实论时,任正写,梁僧传本传云:
  助什译经,初出成实论,凡诤论问答,皆次第往反,影
  恨其支离,乃结为五番,竟以呈什,什曰:大善,深得
  五口一忌。可见原本草率支离,经昙影组织整理,今论分类为五聚二百二品,原出自昙影之手,经罗什认可也。
  罗什寂后不久,关中乱起,史称南北朝,刘宋初寿春(安徽寿县)石娴寺释僧导,原为罗什门下青年才俊,升堂弟子,在长安时,姚兴曾钦其德业,什公译出经论,并为参议详定,僧传云
  于是谋猷众典,博采真俗,仍著成实论义疏,及空有二
  谛论等。
  于此可见,注释成实论,应以僧导义疏为最早。宋祖刘裕为太尉时西伐长安,曾邀导相见,当其南返时,并以子刘义真相托,拓跋氏侵略长安,僧导护刘义真南返,并率弟子数百人,南游京师,行化各方。后住寿春石涧寺,大弘成实宗义,故后世称成实论寿舂派。并影响南方成实论弘传。导公有弟子僧音、僧威、道猛、昙济等,皆承僧导学,弘传成实论义。
  释昙济,即七宗论作者—综论罗什以前中国般若学所谓六家七宗派别,十三岁即随僧导住寿阳八公东山寺,读成实、涅槃,以夜继日,未尝安寝,故自当师匠,誉流四海,末孝武帝请至京师,住中兴寺,为众敬崇。
  于此时,宋京师北多宝寺,又有释道亮者,师承不明,或亦为僧导系统,游化南越,大明年中,还至建业,盛开法席,著成实论义疏八卷,宋太始中卒,年六十九。
  释梵敏,游化彭洒,数讲法华、成实论。又序成实论要义百科,师承虽下明,想亦为成实论研习者。
  京师兴皇寺释道猛者,本西凉人,少游燕赵间,后停寿春,力精勤学,三藏九部,大小数论,皆思入渊微,无不镜彻,而成实一部,最为独步,宋文帝深相崇荐,敕猛于兴皇寺,开讲威实,序题之日,帝亲临幸。道猛师承僧导,故其成实论宗义,亦为寿春系统也。门人有道慧、智欣等,先后敷演成实论义。
  同时代有慧隆者,师承道亮,受末明帝之请,在湘宫讲成实论。又有荆州玄畅,在江陵作诃梨跋摩传一篇。尚有释智顺,精通涅槃、成实,僧传中虽未言其有若何讲说制作,想亦为成实论研习者。
  此上所列,据梁僧传载,皆为刘宋时弘传成实论,较为著名之大师,时至萧齐,成实学研究者,仍绵延下绝。
  济州释僧渊,初游徐州,止白塔寺,从僧嵩受成实、昆昙二论,学未三年,功逾十载。僧嵩是罗什门人,深精成实、昆昙学,亦因关中战乱而至徐州,住白塔寺,数讲成实论,世称成实论彭城系,与南方僧导,为戍实论南北两大系统。
  释昙度,少游建业,备贯众典,善三论、涅槃、法华、维摩、大品等,并探索微隐,因足疾西游,乃造徐州,从僧渊更受成实论,北魏孝文帝闻风征请,既达平城,大开讲席,法化相续,学徒自远而至者,千有余人,以太和十三年(四八九二华,撰成实论大义疏八卷,盛行北土。
  北地弘扬成实论者,又有惠记、道登二人,均为北魏孝文帝所敬重。道登者,姓芮,闻徐州有僧药者,雅明经论,挟策从之,研综涅槃、法华、胜鬃,后从僧浦研究戍实,年造知命,誉动魏都,北土宗之,卒于太和二十年,孝文帝甚为哀悼。太和十九年,孝文曾幸徐州白塔寺,顾谓诸王及侍官曰:
  此寺近有名僧嵩法师,受戍实论于罗什,在此流通,后
  授渊法师,渊法师授登、纪二法师,朕每玩成实论,可
  以释人深情,故至此寺焉。
  于此可知孝文帝对登、纪二法师之崇敬,亦可证知成实论在此地弘传之盛况也。
  南齐时京师庄严寺释道慧,本余姚人,寓居建业,十一岁出家,为僧远弟子,复受业于道猛、昙斌二法师,猛尝讲成实论,张融构难,猛称疾不堪多领,乃命慧令答之。
  中兴寺僧钟,僧导弟子,曾至寿春,导公见而奇之,妙善成实、三论、涅槃、十地等。僧钟成实宗义,乃属僧导寿春之学系也。
  齐梁间又有慧球者,扶风人,年十六出家,住荆州竹林寺,事道馨为师,后与同学慧度俱适京师,咨访经典,又赴彭城,从僧渊受成实论,至年三十三方还荆土,专当法匠,讲集相继,学侣成群,荆楚之间,终古称最,使西夏义僧,研习成实,得与京邑抗衡者,球之力也。梁天监三年卒,春秋七十有四。
  方当惠记,道登传戍实于此土时,南方僧柔、慧次亦张成实宗义于建业,二师德业,为南齐之冠,义学之匠也。齐太祖、世祖并钦崇德业。细查僧传,柔、次二师成实学师承下明。慧次梁僧传云:
  初出家为志钦弟子,后遇徐州法迁,解贯当世,年十八
  解通经论,名贯徐土,频讲成实及三论等,大明中出都
  ,止于谢寺,迄宋季齐初,归德稍广,沙门智藏、僧曼
  、法云等,皆幼年俊朗,慧悟天发,并就次请业,文惠
  、文宣,悉敬以师礼,四事供给。永明八年卒,年五十
  七。
  据此传文,慧次成实学,是来自彭城系也。
  僧柔,出家为弘称弟子,僧传云:
  精勤戒品,委曲禅慧,方等众经,大小诸部,皆彻鉴玄
  源,洞尽宗要,年过弱冠,便登讲席,一代名宾,并投
  身北面,……齐太祖创业之始,及世祖袭图之日,皆建
  立招提,傍求义士,以柔耆素有闻,故征书岁及,文宣
  诸王,再三招请,乃更出京师,止于定林寺,躬为元匠
  ,四远钦服,人神赞美,文惠文宣,并服膺入室,柔秉
  德居宗,当之弗让。
  据此推知,僧柔只是萧齐时义学名僧,其对成实论义,僧传中未有言及,或亦如慧次,深受彭城系之影响也。
  齐永明七年(四八九)柔、次二师,应文宣王萧子良之请,于京师普弘寺,迭讲成实论,并抄成实论为九卷(世称广本为二十卷,略本为九卷),命周显制序。出三藏纪集卷十一载,略成实论记曰:
  齐永明七年十月,文宣王招集京师硕学名僧五百余人,
  请定林僧柔法师、谢寺慧次法师,于普弘寺,迭讲(成
  实论),欲使研霰幽微,学通疑执……公每以大乘经渊
  深,而近世陵废,莫或敦修……故令柔、次等诸论师,
  抄比成实,简繁存要,略为九卷……即写略论百部流通
  ,敦使周颐作论序。
  周颥序文中,视成实为大乘论,与般若、三论同一敦义,序云:
  成实论者,总三乘之秘数,穷色心之微阐,标因位果,
  解惑相驰,凡圣心枢,罔下毕见乎其中矣……顷泥洹、
  法华,虽或时讲,维摩、胜鬓,颇参余席,至于大品精
  义,师匠盖疏,十住渊弘,世学将殄……成实既有功于
  正篆,事不可阙……今欲内全成实之功,外镯学士之虑
  。……刊文在约,降为九卷。则方等之助无亏,学者之
  烦半遗……般若诸经,无坠于地矣(见出三藏纪集卷十
  一 ) 。
  自此以后,梁代弘传成实论者,如所谓梁三大师,皆以成实为大乘论,无论讲说笔疏,学者皆以成实论义,会通大乘玄旨。
  时至梁代,成实论之弘传,尤盛前朝,广弘明集智称行状中,述及当时佛学情形云:
  法华、维摩之家,往往间出,涅槃、成实之唱,处处聚
  徒。
  于此可见,成实宗义,至梁而极盛,宣武法宠,及所谓梁三大师,一时名宿,均研成实。
  释法宠,姓冯氏,南阳冠军人,后遭世难,避居海盐,先出都住兴皇寺,从道猛、昙济学成实论,则系出寿春。又从长乐寺僧周,学通杂心,及法胜昆昙学,从庄严寺昙斌历听众经,末又从慧基听其讲导。平生常讲成实及昆昙,故法宠,可谓齐梁间,专精小乘学之名家,梁武礼敬,呼为上座法师。普通五年(五二四)卒,年七十四。
  世称梁三大师,他们并不足一经一论,一宗一派之专家学者,是众经皆习,各宗兼弘之义学名僧,望重当世,德业千秋。三大师与成实论弘传关系是:
  开善寺智藏,江苏吴郡(今苏州)人,十六岁代宋明帝出家,事师僧远,后从柔、次二公受学,“挹酌经论,统辩精理”,为梁武所钦崇,晚敕住于彭城寺,讲成实论,听侣千余,撰有成实论大义记、成实论义疏等。其门人弘传成实者,有龙光寺僧绰,精研成实,为梁陈间名僧。僧绰后有警韶、慧佢、洪偃、慧勇等,皆为梁陈时,弘扬成实论之名师。续僧传载,慧晅在徐州中寺,讲成实论数十递,可谓讲成实论之专家也。其门人智琳,在丹阳仁孝道场,亦讲此论多遍。洪偃于陈代天嘉五年(五六四),撰成实论数十卷,故亦为研究成实论之学者。
  庄严寺僧曼,吴郡富春人,七岁出家,住虎丘西山寺,为僧回弟于,安贫好学,与同寺法云、禅岗、法开等,禀学柔、次、达二壮严寺僧达)、亮四公经论,齐竟陵文宣王,尝请柔、次二法师,抄普弘寺共讲成实论时,参其法席,续僧传云:
  大致通胜,冠盖成阴,曼于末席论议,词旨清新,致言
  宏邈,往复神应,听者倾属。次公乃放尘尾而叹曰:
  老夫受业彭城,精思此论之五聚十番,以为难窟,每恨
  不逢敕敌,必欲研尽,自至金陵,累年始见竭于今日矣。
  年二十六:水明十年,始于兴福寺讲成实。撰有成实论义疏等,门人有慧韶、宝渊、道超,僧乔等,皆继僧曼后,于梁陈间,弘扬成实论名僧。
  光宅寺法云,宜兴阳羡人,七岁出家,为宝亮弟子,齐永明初,僧柔东归,于道林寺开讲,法云从之受业,与同寺僧曼,等腊齐名,历学众师,且经且论,四时游听,寒暑不辍。僧传云:
  梁武高临,甚相钦礼,时诸名德,各撰成实义疏,云乃
  经论合撰,有四十科,为四十二卷,俄寻究了。
  又云:
  敕于寺三遍敷讲(成实论),广请义学,充诸堂宇。
  法云有弟子宝海等,皆善成实论。
  又梁武帝天监年间,有远昙无者,撰成实论聚抄二十卷,慧琰撰有成实论玄义十七卷。又宝琼著,受业南涧仙师,研精数论,名解映彻,洞弹义窟,凡讲成实九十一遍,撰玄义二十卷。可谓成实论专家。其门人有普光、道庄、明解、慧布、慧哲等,皆为梁陈间,善通成实论义者。
  时至隋代,有解法师者(或是明解,宝琼弟子),亦为隋代宣讲成实论名师。又有慧隆,住彭城寺,讲成实数十遍,灵裕撰成实论抄五卷。然隋时成实论最享盛名者,智脱也。其系统出自庄严寺智嚼及强法师,此二师皆为成实、昆昙学名家,智脱后住长安日严寺,讲戍实论数十遍,尝应炀帝之命,撰成实论疏四十卷,为历代戍实论注释书中,卷数最多,内容最丰富之钜作。智脱弟子,有慧诠、道灌等,俱知名于当世。
  同时又有慧影者,撰成实论义章二十卷。道宗住慧日道场时,亦时讲成实论。另有神泰、明彦、慧休等,皆曾讲述,或撰作成实论宗义。即如玄奘大师,于末赴印度前,亦曾就赵州道深修学成实。故有隋一代,成实论研习弘传之势,虽下如齐,梁之盛况,然亦间有学人辈出,讲习之风仍未息也。
  (四)成实论衰微
  成实论传译者鸠摩罗什,原是大乘学者,尤重龙树、提婆之般若三论,晚年翻译此论,固应姚显之请,然其用心,一是此论名相分析,条理井然,可为研究佛学者一助,二是此论有多处破昆昙、明法空理,可与研究般若者,作一比对,是要促其门人学者,对照成实所明之我法二空,与三论所明之毕竟空,互相研究,相互发明,两者空义之下同,可是其门人,有些弟子“有人言,此论明于灭谛,与大乘均致”,因热心三论,而将成实视为大乘论典,并大力宣扬,无怪乎罗什闻之而叹曰:“秦入之无深识,何乃至此乎” (见罗什传)。就因后世三论学者,齐梁间兼弘成实论名僧,亦将此论视为大乘论,并有所谓“成论大乘师”。尤其梁三大师及其门下,可能过分强调成实论中之大乘义,而使陈隋间学者反应。如天台智者之五敦仪,净影慧远之大乘义章,嘉祥吉藏之三论玄义等,皆批判成实为小乘论,尤其是嘉祥三论玄义,特以专题,“以十义证成实为小乘论”。玄论曰:
  诃梨解小经,唯将小证,二百二品,并探四阿含,十六
  卷文,竟无方等,以此评之,即可知矣。
  嘉祥大师为摄山三论宗祖,以自家之言,排斥异说,这是人之常情。然过分强调“二百二品,并探四阿含,十六卷文,竟无方等”,有欠允当,印顺导师,对此在其所著“论书与论师”一书,第十一章,摘录成实论中,有关方等大乘文义多条,以证明戍实论中,并非如嘉祥所说“十六卷文,竟无方等”之说。不过成实论,经嘉祥等批判为小乘后,隋唐间研究者少,敦势渐趋衰微。
  其次,陈隋间,南方摄论、俱舍,北方地论、华严、智者之天台、嘉祥之三论,皆于此时兴起,学者群起研习,各舒己见,成实论终属小乘,论中道,不如般若三论,空寂玄奥,谈名相,不若唯识俱舍,详尽俱体。加以唐初之法相、华严新兴宗派之崛起,义学名僧竞相投入,而使成实论,讲习之风日微矣。
  再次,其中更奇怪者,自宋至隋,前代弘传成实论诸大德学者,所著作有关成实论众多义疏注释,唐以后,不知因何原由,竟皆遗散失传,日本境野黄洋,曾有成实大乘义一文,虽稍有说明,然犹简陋草率。查看现存大藏经中,已无一部完整之成实论注疏。后世研究者少,此亦或是成实论衰微一大原因。
  总之,成实论传入中国,自刘宋至隋唐,虽弘传了二百多年,其中在齐梁间,并形成为中国佛学上一大宗派,但其衰微亦早,不逮唐武法难,中唐时,已无人传习矣。
  在此附笔成实论之传播,约在六世纪,有高丽僧慧慈、慧观,百济僧慧聪、观勤等,皆通三论、成实论等学。
  至于成实论传至日本,约与三论学同时,在天武天皇时,百济僧道藏,在日本讲成实论,并撰有戍实疏十六卷,是日本成实论之初传。至推古天皇时,慧慈等自朝鲜至日本,得圣德太子崇敬,而从其学成实论。圣德太子作三经疏,以成实论为法相之入门。西元六世纪以后,日本佛教各宗派兴起,而成实亦为所谓南都六宗之一。不过本论在日本,始终足依附三论而流行。西元八世纪,亦即是日本平安时代,宗派敦势渐衰,成实论在日本之弘传,亦如中国,渐趋式微。现今日本学者,间或有研究,则足以研究历史眼光,注意成实论在流行过程中之情形而已。
  摘自《海潮音》总第75卷11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 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六道凡夫,六根攀缘外面六尘境界,在一切境缘当中,争名夺利,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千方百计想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你说多苦!我们所有烦恼从哪里来?患得患失。众生之苦,苦在患得患失!只要你能看破,在一切境缘里面,没有得失的念头,你就会很自在。得失,说实在话,这是个妄念!事实真相是什么?《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劝我们,要把眼前的人生宇宙看作是梦境、幻影。看作梦境、幻影,我们就不执着了;不执着,得失的妄念也就没有了。得失的念头没有了,这个心就很清净、很自在!事实上,一切法当中,世出世法里头,统统没有得失,真的没有得失,这是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我们今天之所以痛苦烦恼,是因为把人生宇宙看作是真的,坏就坏在这里,所以在这里面患得患失。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