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五天


2014/9/4    热度:569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五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现在我们开始演讲「见性成佛」的法门。我们常说要成佛必然要经过见性的阶段,可见「见性」非常重要,我也引用很多开悟圣僧的法语,乃至引经据典,引用三藏十二部教典中见性的道理,融会贯通汇集起来,说明这「见性成佛」的重要性。现在我仍是引用一位开悟圣僧,他见性以后毫无保留的写出他如何见性的方法。他说:

  「一念着迷外境,处处生着是有情,

  一念心通实相,法法皆空即如来。」

  我们之所以做凡夫众生,沉沦在三界六道中无转圜之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念着迷于外境」。真的吗?真的!看到外面一位婀娜多姿、漂亮的女性朋友,你的心就蠢蠢欲动,染情生心了,是为一念着迷外境,处处生心,染着的话你就是有情,你就是凡夫众生,你就是三界的苦命儿六道的流浪汉了。你看到轿车,很流线很时髦很风行,你起了贪心,起了爱慕之心,当下就陷入泥沼中、着迷外境了,这叫做凡夫众生啊!看到人家恩爱夫妻,你心生爱慕也好、嫉妒也好,心着境,又是凡夫众生了。你看到高官显耀在社会上有一片天的人,你生起了嫉妒心,不随喜的心,说些人我是非,这就是一念着迷外境,又是凡夫众生了。所以凡夫众生生活在此现实的社会,现实的环境,你不能转境而被境所转,你终究要做凡夫众生啊!

  这位开悟圣僧悟明这个道理后说:如果我的心不会染着一切外境的话,心收摄回来,能转境,那么与如来没有两样。也因为凡夫众生包含这位圣僧多生累劫以来,仍然一念着迷外境,所以处处执着、处处留恋、处处染境生心,所以才有生死轮回呀!今天知道这个道理以后,用这智慧的般若利剑,快剑斩情丝,大刀阔斧、切得干净俐落,毫不留情的顿断留恋外境的心,因此见性成佛。所以你是否听过一句话:「大道无情,无情处处为情。」什么意思?大道就是解脱法,见性成佛之法。「性」如果染情不称为「道」,「性」如果爱染世间任何一尘一物一花一境,不能堪称为「道」。道是无染、道是无情的,无情并非攻击的、破坏的、打击的意思。无情是不会染情、不会染尘埃,自性解脱的意思。若有情,那就糟糕了,处处染情生心,处处着一切森罗万象,当下就构成生死轮回了。

  所以说大道无情,你处在五浊恶世,要有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的精神,若不如此,你在世间处处染情生心,着迷外境,你就是有情,还有生死轮回。他还告诉你「一念心通于实相者,法法皆空即如来。」有道理,你若能够一念心清净,会通实相,什么是实相?实相是我们看不到、摸不着、抓不到的东西。实相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要见的性。一念心通实相,当下契会你的本来面目,会到你日日夜夜要参、要悟的那位主人,也就是如来藏性、实相。此时,原来实相、本心,都完全不染一切尘埃,万法不立,一尘不染,真空妙有的自性已经显露无余,此时你就是如来,如来就是你,你与如来不二。但因为你不能法法皆空,却法法皆染,这要如何见性成佛呢?因此他才告诉你「一念心通实相,法法皆空即如来。」的道理。我们就是无法悟空,因此沉浸在万有当中,不了解诸法当下是无常、生灭、空幻不实的。所以染情生心而做生死的流浪汉。再将这位祖师说的法语念一遍:

  「一念着迷外境,处处生着是有情,

  一念心通实相,法法皆空即如来。」

  「一念心通实相」是什么意思?就是了解实相无相的道理,我们的心不是用颜色和形象可以安立的,你不能说心是红的、黑的、黄的、白的、蓝色的、紫色的、粉红色的,完全无法用颜色来安立。要看那看不到的,那看不见的东西,要如何去契会他、见他呢?要透过强而有力的智慧和善根来会通他。「一念心通实相」,佛性既然看不见又无形相,你不能说佛性是三角形的、椭圆形的、长方形的、梯形的,佛性没有形相、没有颜色,那么要如何契会佛性呢?凡夫就是因为看不见实相,摸不到、抓不着实相而将他否认,以为人死后土归土、尘归尘,却不知道有个佛性可得,其神识不灭,因而善根永远无法萌芽,此即「唯物论者」。唯物论者,只承认物质界,否认精神界的存在,这成了断灭。这种人没有智慧、没有善根,聪明反被聪明误,标榜现在是科技时代,否认自己佛性的存在,是为第一等可怜者。正因为他否认佛性的存在,就认定佛性不存在,这种人仍然会停顿在无善根、断灭之中,将继续流浪生死,生生世世沉沦生死,因此,有没有善根全都在这个窍门而已。

  多生累劫曾听经闻法,亲近诸佛菩萨的人,他一念心生清净信仰,这种人是可贺可喜的。所以【金刚经】说,一个人如果听闻佛法后,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此人是多生累劫亲近过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乃至无量诸佛的人。所以听到了义见性成佛的法门以后,当下就信心倍增,不退转,此人的善根,不是这辈子才培养的,是多生累劫亲近过无量诸佛而来的,听过佛陀讲经说法,亲近过诸佛了。所以这一世稍微的点醒他,修行就像野马奔驰般,勇往直前,这个人就是他多生累劫有修啰!向他恭喜了。有人听了之后如同没有听到,看了之后如同没看到,善根总是无法萌芽,说破了嘴说到死去活来,他也听不下去。这种人就是没有善根,多生累劫没有亲近善知识,这种人还有生死轮回,不知还要沉沦多久。

  你要开悟证果,就要悟「空」的道理,「空」不能悟到,也就不能见到本体,如何证果、如何转凡入圣呢?【大般若经】里有一句话:「一切法不空,无道无果。」所以「空」是转凡入圣的关键所在。问他这个道有没有果?就看他有无悟到「诸法空性」?所以【大般若经】说一切法不空。若不能了悟一切法是空性的,那就无道无果可言。空是诸法本来的面目,法是构成缘起,如果没有缘起,诸法不能诞生,它当下是不生不灭的。既然构成法,法法皆是空性,为何空性?因为诸法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所以空有本来是不二的。

  简单说,凡夫所知见的空是如何呢?「绝对有叫做有,绝对无叫做空。」佛教不是这么说的,他说「空是建立在诸法说空,离开诸法,空是不可得的。」佛教所说的「有」是「假有」,是因缘和合的,若失去因缘的和合,这个法也就不存在了。这个拳头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指甲、肉、筋络、血液,加上五只手指紧握起来,就构成一个拳头了,这就是众因缘所和合,离开众因缘,这个拳头就不存在。离开因缘,这个法当下是空性的,但是空性不是因缘离散后才空,它当下是可坏性的、是无常性的、是无自性的,不用经过零点零零零一秒才空,它当下就是空性的。

  这拳头是执假、执空、执中,空、假、中同时存在,并非离开拳头,没有了拳头才叫做空,那是外道所说的断灭空。可见佛门的空,是指诸法的实相,其本来的面目是空有不二的,离开有无空、离开空无有,空有同时,是不二的。学佛之人能认同这一点的话,那么此人已了解实相。

  佛性也一样,佛性是空性的。空性不是代表佛性不存在,不论佛性能起无量妙有是空性,乃至妙有不起时,在它的本体时本体也是空性的。妙有是空性,本体也是空性,空空无碍,悟空因而成佛,悟空有、真空妙有不二而成佛。如果佛弟子已经了解这深深的意境时,向你恭喜,你不成佛也不行了。因此有一尊佛称为「南无空王佛」即悟此真如本性是空性而成佛的。

  修道之初要了解诸法本来是空性,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人事物等当下是无我空性的。外在空、内在自性何尝不空呢?起心动念是空性,见到本体时也是空性。内心没有一境一尘一物时也是空性,空空无碍,悟入真如本体时,向他恭喜了,就见到法身了。总之一句话:「当你的心无相、无尘埃、无一切境界沾粘在你的自性里,心中无一物时,你的法身就显露了。」因为凡夫众生太执着了,处处染情生心,因此心中积了一大堆尘相,北京话叫做「挥之不去」推不掉、弃不了,烦到死去活来,这是凡夫的角色。所以心能离一切相的话,当下自在解脱,你若不能离一切相,你就要当凡夫众生啊!开悟圣僧云:

  「执相心着魔,离相心自在,

  一切平等观,无取亦无舍。」

  这位圣僧为我们开示,修行没什么秘诀,不要搞得死去活来、捶首顿足,很多人修行不能入道,以致道心退转,被境界一考就东倒西歪。他说:不必这么累,不费吹灰之力,像拿桌上的橘子,轻轻松松的修就对了,法门对就好了。圣僧说:「你若执着一切相,执着一切境界,你的心就着魔了。」所以禅宗就是这样修,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心里不可有尘埃。有佛相在心里是尘埃,有魔相在心里更是不可以,心中没有一物才是法身显露,见到本体的时候了。

  「离相当下心自在」你的心中如果有相、有影尘、有境你就不会自在。譬如我现在想一件事,我就没办法想第二件事情,我的心如果不着相呢?就什么事情都可以想,所以心中无相才是自在。那是心的意境,内心的世界。以外在而论,譬如你告诉我:「如本法师麻烦你将桌上的笔拿起来好不好?」可以,因为我手中没有东西,两手可以自由自在、无所障碍,产生无比的作用,随时可以拿起东西来(拿起一支笔)。你又说:「如本法师麻烦你将桌上的手表拿起来好不好?」好!用左手拿起来,两只手拿两样东西,这支笔十几块钱,这个手表在路边摊买的,大约一千元左右,现在这两只手都拿了东西。你再说:「如本法师麻烦你将桌上这些花拿起来好不好?」我没办法了,我唯有将两手中的东西放一样下去,或两者皆放,我才有办法将桌上这盆花拿起来。手上有东西就没办法再拿东西,若手中无物,什么东西都可拿。

  心也一样,你想一件事情时,就无法同时一心多用。心里如果一片空白,你可以想东想西想南想北,想过去想未来都自在。一样的道理,心如果住相,有了执着,你无法见到本体,同时又不得自在。祖师才告诉你「执相心着魔,离相心自在」这是非常重要的。你不要小看这样,若要修到这种境界要费很大的功夫。他又告诉你:「一切平等观,无取亦无舍」。什么叫「平等观」?凡所有一切法都是空性,平等、平等。找不到一切法说它不空的,不空就不能构成法。法法皆是因缘法,因缘法都是空性的、可坏性的、无自性的,叫做「一切平等观,无取亦无舍」。既然一切法无我,你取之是无常,不取亦是无常,与其皆无常不如不取。取是无常,不取也是无常,住是无常,不住也是无常。与其住不住、常不常,当下无取无舍,心无来无去,自性解脱。我们就是有取有舍、有贪有取,当然你的心就来来去去、情绪化、易出状况,而自生麻烦。所以我们修道按照祖师所说去修就对了。他说「执相心着魔,离相心自在,一切平等观,无取亦无舍。」道理在此。

  修道最怕心魔起。以前有一位小沙弥在坐禅,突然看见弥勒菩萨显现在面前。哦!菩萨在笑,沙弥也很欢喜的跟着笑,他的师父知道这位小沙弥已经修到心中着相了,应该离相,否则心魔若起,将心魔当做佛菩萨,以后会发疯、会着魔。小沙弥问:「会吗?那是弥勒菩萨显灵在面前,是我欢喜跟着笑啊!师父如果说他是假的,那么我拿刀杀他。」师父说:「不可,这样做会出人命,我教你,不用拿刀杀,下次你坐禅的时候,当弥勒菩萨再现身让你看时,你就用先前准备好的毛笔沾些墨水,然后在他的肚脐上打一个叉,之后你再来找我。」真的下一次小沙弥在坐禅时,境界又浮现了,一尊弥勒菩萨现前,笑呵呵,沙弥依教奉行,按照师父教的方法,用毛笔在弥勒菩萨的肚脐上打一个叉。事过之后,师父问沙弥,你坐禅时有状况吗?小沙弥回答说:「我坐禅时弥勒菩萨又在我面前笑呵呵,我就用毛笔在他的肚脐上打了一个叉。」师父说:「小沙弥,你把胸前的衣服掀起来让我看一下,你自己也看看。」沙弥把衣服掀起来一看,肚脐上正好打了一个叉。

  诸位,这是心魔所变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自性能生万法,万法唯心所生,包含坐禅时所现的境界是唯心所现,唯心所现之境非外来,若当作是外来的就着魔了,这其实是心魔所变现的。其实弥勒菩萨也是唯心所现,幸好小沙弥没有拿刀砍过去,如果砍过去,就正好插进自己的肚子里。所以,他的师父救了小沙弥。修道要知万法不离自性,很多是心魔所起却当作是外来物,附在身体让他看,这当然要着魔了。所以开悟祖师才说「执相心着魔,离相心自在,一切平等观,无取亦无舍。」道理在此呀!

  我们在修道过程中,最后就是求解脱而已,要解脱就不要去染一切境界,因为圣人、凡夫都和我们一样有佛性,其所以能成为圣人,没有什么秘诀,不染一切尘埃而已。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就是因为染境生心罣碍,不能悟明生死涅槃本来是幻化空性的,因此不能了生脱死。一位开悟圣僧说:「如本法师啊!让我讲两句话,我已经憋很久了,再不讲,对末法时代的众生无法交代。既然我们悟此道理,就要将这解脱、见性成佛的法门,与所有爱好真理、爱好佛法的同仁分享。」好,看他怎么说:

  「一念分别被云遮,圣凡本来共一家,

  随顺众缘无罣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凡夫众生不动念头便罢,念头一旦动起来,念念皆是分别染污,念念即是生死,都落入因果,在善恶是非当中打转。所以他才说凡夫就是「一念分别被云遮」,清净光明的本体已经被乌云遮住了,被无明烦恼遮住了,被贪瞋痴围住了,叫做「一念分别被云遮」。凡夫的角色就是这样呀!但是开悟祖师安慰你,不要担心,圣人也好,凡夫也好都是一家人,也就是说「圣凡本来共一家」,凡夫众生圣人全部共一家,都有佛性就对了,不是圣人有佛性,凡夫就没有佛性,这样就不平等了。所以开悟祖师说:「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这是人人平等的,人人有心都可以成佛。因此说佛教是平等的宗教,是每一个人学佛都可以成佛的宗教。如此听来才会大快人心啊!不像基督教、天主教,若往生到伊甸园上帝天堂之处,你不能有意图想要做上帝,你若有意图要做上帝,登上衪的宝座者,会触怒上帝,上帝也不允许你怀疑祂,你怀疑祂质疑祂,这样会触怒上帝,上帝会将你逐出伊甸园赶出天堂,打入炼狱,变成亚当夏娃的历史重演,亚当和夏娃当初就是没有听上帝的话而偷吃禁果,因此触怒上帝被逐出伊甸园。所以你往生到上帝耶和华的伊甸园,在天堂上帝永远是高高在上,你只是他的仆人、百姓、子民而已,有阶级、有次第的。

  但是为什么我们学佛的人感觉非常有尊严呢?因为人人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啊!佛并非申请的专利品,佛没有特权,佛是人人可以成的呀!我会成佛,你以后也会成佛,他也会成佛,你我他人人都可以成佛。所以佛教是平等的宗教,人人可以成佛的宗教,这样才叫做尊严呀!

  佛告诉你,吾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来佛,按照佛所教导修福修慧来见性悟明本性以后,你有一天和我一样都可以成佛。就像我做老师教书,做老师没有特权、没有豁免权,不是只有我可以,别人不可以,只要学生好好用功、好好读书,修满学分,总有一天你也可以做老师啊!佛也是一样,人人可以成佛,听起来真是大快人心。佛无高下之分,不会我这尊佛的神通比你强、智慧比你高、慈悲比你广阔、神通愿力比你更高超,没这回事,佛佛道同,法法平等,如此才称为佛,佛没有对立、佛没有两极化,都是平等一如的。不是阿弥陀佛较强,释迦佛较饭桶,没那回事。佛的智慧、慈悲、愿力都是佛佛道同、法法平等。

  应如何修?既然有佛性的存在,佛性处在日常生活中要随顺世缘无罣碍,在世间起心动念,行住坐卧二六时中都不罣碍世间的一花一尘一物,当下你的自性解脱了。说你涅槃也好、生死也好,当下等空华,生死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涅槃和生死是不二的。同样的,你在涅槃当中,但是每天随顺世缘都在罣碍,与其说是涅槃不妨说是生死。反过来说,你每天不罣碍世情,不会依依不舍留恋世间,你当下随缘在生死当中,那么你的生死即同涅槃。所以生死涅槃在乍看之下有区别,但是有功夫的人看到生死,生死就是涅槃,无功夫无境界的人虽然处在涅槃当中,涅槃也变成生死了。悟和迷,就在这个窍门而已,这些祖师的法语,让人一看就非常感动,应如何修道?自己的心中就冷暖自知了。不知每一位学佛的同仁,心里有没有认同,看法有否一致呢?

  「见性成佛」这套CD、DVD光碟片,流传八十年、一百年、二百年甚至几千年,以后的众生,人民百姓闻法后会说:「二百年或五百年前,有一位如本法师,将见性成佛说得那么庄严,教我们如何来见性成佛,我若能生在那个时代就好了,这样我可以看到如本法师的风采啊!法师讲经说法笑眯眯的!指出万法唯心所生,心能生万法,恭喜那个时代的人能得闻佛法。」换句话说,现在是西元二00二年,以中华民国来论是中华民国九十一年,经过二百年以后,如本法师再来人间时,看到自己以前的DVD光碟片会说:喔!如本法师看来还那么年轻,但是骨头早已烂光了、找不到了,光碟片中法师正向台湾宝岛甚至全世界的人讲经说法。这片光碟片DVD救了很多人的法身慧命,科技可以辅助弘法,使佛法能流传更久,真是功德无量啊!开悟圣僧的法语太庄严了,庄严解脱了义的经典多念几句,百利无一害。

  「一念分别被云遮,圣凡本来共一家,

  随顺众缘无罣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所以修道之人要「随顺众缘无罣碍」,这一点就是修行的法门。有人说当你见性以后、成佛以后,佛会不会动念头?诸位听好,佛一样会动念头,只是他动的念头是清净的,都对社会、对国家、对众生有利益的,都是慈悲喜舍的,是度众生之念,他的念头要动就动,不动就不动。停止后会自在,因他的愿力支持、解脱支持、涅槃支持、空性支持住,念头要停就停、要动就动,自在出入无所障碍。那么凡夫如何呢?凡夫就不可能如此了,凡夫也动念头,不过,不动便罢,一动就惹来一堆灾祸,凡夫所动念头不清净,一动无非是三毒贪、瞋、痴,造无量业,他要动念头时无法不动,他不想动时偏偏动,叫它动偏又动不来,叫做不自在。业力所趋使故,故此即凡夫的角色。所以凡夫不动念头便罢,一动就惹祸连连无法收拾。

  凡夫或圣人是以他的心地有无解脱来认定他的念头有无清净。刚才说「圣凡共一家」是什么意思?圣凡本来共一家,是说圣凡皆有佛性,难道圣人有佛性,凡夫就没有吗?同样有,所以说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增不减是佛性。那怕是生死轮回在六道中团团转,沉沦生死历尽沧桑和痛苦,佛性也未曾减少。有一天好好用功修道,已经明心见性成佛了,成佛后,佛性也没有增加,不增不减。所以我们不用烦恼未开悟证果,佛性会有所失去,不用烦恼,他不增不减。

  见性的人,悟此「空」的道理,见到真如本体的时候,「空」是无诤的,空是真如本体,空是不生不灭的,空是自在的、是解脱的,空是清净的。所以在修道的过程中越空就越有;不空就不有,这一点很重要。换句话说,涅槃本来空性,百分之百正确,生死当下空性,这样就悟入果地了。凡夫众生在生死当中不知空性,在涅槃中更加没有证悟到涅槃也是空性的,是故名为凡夫。如果了解涅槃本空,生死本空,空空无碍,离生死无涅槃,离涅槃无生死,生死涅槃等空华,是故法尘也是空性的,若悟得空性,那此人已经有道有果了。

  所以佛门有一句话:「从假入空则成大智,从空出假则成大悲。」意思是说,「假」指一切万法,如森罗万象般的世间一切尘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我们说它是假相,是因缘所和合的世间。从假入空,观诸法本空,你能成就大智慧,成就大智慧见性成佛以后,不是就没事了,见到「空」也就是见到如来藏、见到本体时,从空出假则成大悲啊!简单讲越空越有,证悟空越圆满的人,他的大慈悲心就越广阔、证悟雄厚。证悟空越解脱之人所起的大慈悲心、大愿、大力、大雄、大喜、大舍不是语言所能形容。从空出假就是你证悟空、如来藏、见到法身时要出假,进入现实世界,倒驾慈航度化无量众生,成就你无量的大慈悲心,即是「从空出假则成大悲」。

  所以观世音菩萨早就成佛了,他倒驾慈航来人世间度众生,叫做从空出假进入世间,就像船开到那边,又开回来运载这边的众生,横过生死大海到达彼岸,是为倒驾慈航!叫做从空出假成就大慈悲心、加上大智慧圆满你就成佛了。这点非常重要喔!再念一次:

  「从假入空则成大智、从空出假则成大悲。」

  修到大智和大悲圆满时,便是你成佛之时。做一位佛弟子,能够按照这个方法去修行的话,最后成佛者非你莫属。所以有人问:佛要如何成?很简单,成就大智慧。十方三世诸佛,没有一尊佛说他没有智慧,也没有一尊菩萨说他没有大慈悲心,是他的大智慧大慈悲修到该圆满的都圆满了,所以是成佛的时候了,瓜熟蒂落、马到成功、水到渠成。这苹果成熟了,你叫它不要掉下来是不可能的,你修到福慧圆满,要你不成佛也难啊!所以希望诸位修道要谨记:先「见性」再说,见性以后起修,一切都好说。

----------------------------------------------------------------------------------------------------------------

更多如本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您必须能够转化三业,依著这个法就能转化你的三业。怎么转化呢?譬如说我过去很悭贪,学了佛法之后,还是不肯施舍。请您不要误会,说我要求他布施钱,不是这样的涵义,这个意思太狭小了。我所知道的道理,能够布施给别人,转施给别人;我所听到的佛法,我就马上转送给别人,让他也能知道。这比你供养他好多财物,功德还要大。我经常跟道友说,供养师父不一定给红包,你要是在家念部经供养他,他也得到利益,大家不一定给红包,你要是在家念部经供养他他也得利益,你也得利益,大家共同成佛,这叫法施,以法布施。法施的功德比财施的功德还大,就是把自己施舍了,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