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二十九天
2014/9/4   热度:295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二十九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今天已经进入了第三十天,这段时间以来听众非常热烈,要求如本法师继续下去,可见在当今的时代,大家对禅宗「见性成佛」是非常非常热络。所说的「热」是非常喜爱。在此工商时代大家都很忙,如果可以听到一句解脱的法语,听一句见性的法语,听一句涅槃的法语,能够让你这一辈子终身受用,何况长篇大论的经文,要受用是不容易啊!因为你没有那种美国时间,看那些长篇大论,我们这些见性成佛的法语,都是四句为一首,让我们听起来容易记、容易明白、容易得手、容易入门。所以这段时间以来听众非常踊跃、非常热络,这是为诸位高兴之处。 我们说「见性成佛」是站在果地来说,有时候会站在因地来说,中下层听众的领受各有一片天,对中上阶层的人而言,就会悟到全方位的、立体性的。譬如,同样是月亮,我们在初八、初九所看到的和十一、十二所看的就有差别。那么十一、十二和十三、十四所看到的月亮也有差别,十三、十四所看到的和十五、十六的月亮又有差别。换一句话说,见性还有高低,但是在果地而言是平等、圆满没有高低。演变成大乘佛法,有初地、二地、三地菩萨,就如小乘有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一样。所以「见性」大家要努力。因为你见性以后才好修行,见性以后修行才不会修冤枉行,才不会修错了,错用心,诸位明白了吗? 其实历代禅宗祖师教我们见性成佛,只是唤醒我们,你我大家有一个「性」,「性」不分众生、不分圣人、不分佛、菩萨人人具足。只是众生迷惘迷了他的佛性,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果你自觉了、见性了,那么你和诸佛菩萨的性,没有两样了。 凡夫每天生活在「性」的作用里,自己不能自觉因此迷惘,又每天为你做那么多事情,佛性为你劳碌,在你的行住坐卧来来去去,为你服务贡献,但你不能自觉,迷啊!天下第一悲哀,天下第一伤心的,最大的可惜和遗憾不过于每天和佛性在一起,擦身而过不能契会,不能见你的「性」。所以一位开悟圣僧悟性以后感慨说出几句话,惊天动地: 「诸般迷人,犹如饭箩边坐饿死人,临河渴死汉。若起见性观照,一念即至佛地。」 这句话非常了义啊!很广?又相当有启发性的话。「诸般迷人」就是一般迷惘的人,没有见性的人,凡夫之辈,就好象你在饭锅旁边,只要将盖子掀开来,添饭起来就有得吃了。但是,明明坐在饭锅旁边,他就没有机缘、没有因缘。说到因缘,这就难说了,没有添饭出来吃,却在饭锅旁边饿死了。这是一种暗示、启示,让你回光返照的意思。又如同你走到河边竟然在河边渴死了,渴死了会让人笑死。代表你自己有一个佛性,你在这里讲话、吃饭、走路和人家问答只对,和别人吵架口角,对人家随喜赞叹,佛性为你做这么多事,但是你始终没有见性不能自觉。就如同你在饭锅旁边饿死、在河边渴死,这种人很悲哀啰!真的吗?真的。你说天下那有这么笨的?我们人就是笨。有一个佛性不承认,不去契会它不去见它,和在饭锅旁边饿死有什么两样呢?也好比你走得口很渴,来到河边却不喝水而被渴死,你看悲不悲哀? 我已经对你讲那么多次了,演讲「见性成佛」这个法门以来,告诉你,你能讲话那个就是你的佛性。你现在骂人家、咒人家的那个就是你的佛性。你高兴、称心如意,是佛性的作用,你死都不肯相信,你否认佛性不相信有灵魂的存在,以为人死后土归土、尘归尘,死去后如灯灭,死去后如枯木,和在溪边渴死有什么两样?和在饭锅旁边饿死有什么两样!所以我看开悟圣僧这两个譬喻,让我猛然有一八0度的感慨。在潜意识里面说不出来的点点滴滴,都教我们要「回光返照」,教我们要快快「见性」,教我们人要快快回归我们的「如来藏性」,不要在饭锅旁饿死。 怎么说?因为没见性的人始终用妄想意识做事情,污染你的自性、耍个性、耍无明迷了你的自性,因此流浪生死、沉沦六道,就好比你饿死渴死一样。接下来两句,若起见性观照,一念当下就入如来地入佛地了。要如何见性呢?你眼睛闭起来,不思善、不思恶,你的心不要攀缘过去、未来、现在,万物不思当下无心,无心进入我们的自性本体,会自己会、见自己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此时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种要如何形容?会自己会、见自己见,见到你本来的主人,见到你的心地风光,见到你应该见到的如来藏性。所以佛性在你的身边你又没有契会到,每天为你劳碌来来去去、去去来来,你又和他错身没见到它,哎哟,若论悲哀没有比这个还要悲哀了。每天有佛性又不承认,每天在一起又不认识,真的有够悲哀。众生迷了佛性,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念之间而已你都没有见到它。我问你,你没有「佛性」能够看吗?有人说眼睛看,你心不动眼睛有作用吗?我在这边讲话已经有十分钟了,你听到了,谁在听?如果没有佛性只是一个耳朵,耳朵只是一个器官而已,它如何听?如果能听的话,为何它死去后,昏过去后完全没有知觉没有反应?所以要有一个佛性的存在,它才能有分别、知觉的作用。悟的人讲到这里,当下就悟了。迷的人还有得大辩特辩的了。所以这和多生累?的善根、慧根有非常密切不可分离的关系,有的一讲马上躜进去了、挤进去了,为何躜不进去、挤不进去?善根没有成熟,要生大忏悔心啊! 所以,我常说你我大家就不用互相嘲笑,在还未见性以前,我们都和外在的人做朋友,但是你未曾和你的「自性」做朋友,外在的朋友有生生灭灭、有好有坏,有互相怀疑、利害关系,为一件是非、一件善恶、为了一个价值,最后一个最好的朋友变成仇人互相攻击,最少在脸上留下二三公分的伤痕。所以,外在的好朋友好是好,生生灭灭无常变化,瞬息万变啊!到最后感叹有朋友不如没朋友,外在的朋友我们不否认他的价值性和意义。但是,就算你拥有百千万亿的朋友,你没有见性的话,那些和你的生死一丁点关系都没有。多生累?以来你有多少朋友?如今何在?变成泡沫了,不常在了。所以外在的朋友有生灭瞬息万变,不了时不了义。你如果和自己的心做朋友就不一样了,你的心不会远离你,你的心不会违背你对你最忠心的,但是你从来就不曾和自己的心做朋友。要如何和你的心做朋友呢?要回光返照当下会到了,有契合了,错身时握手了,见到了,这才是一劳永固,这才是我们修道人的诉求!「明心见性」。所以和自己的心做朋友,叫做一劳永固,这才是转凡入圣的关键所在。 禅宗处处教我们明心见性,就是和我们的心做朋友,如此达到不生不灭、成圣作佛的时候,我们那有生死可言呢?凡夫就是不曾和他的心作朋友,所以永远有生死轮回。诸佛菩萨也好,凡夫众生也好,人人全都有一个心,诸佛菩萨悟心性来成佛,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就是迷惘他的心性,因此不能自觉而作凡夫众生。你我人人有,为何你没有勇气来承认这个事实呢?因此,你再怎么样都要做凡夫众生。一位开悟圣僧讲话了: 「佛与众生,唯只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 他说,佛与众生全都有一个心「唯只一心」,佛有心,众生就没有心吗?佛有性,众生就没有性?性无差别,只是它的功用、它的动机、它的作为、它的价值观的差别而已。用的差别,所以性在众生用,变成众生性,性在佛用变成佛性,性在畜牲用变成畜牲性,性无差别,看你如何用,起因不相同果报就感召不相同啊!叫做公平、公平。既然是公平那我们就不要众生用啊!不要畜牲用啊!不要六道用,要佛用。佛用是如何用?要六度波罗密用、要卅七道品用、要空有不二用、要不二法门用、要实相中道用、要见性来用,最后你老人家成佛了。你之所以成佛,是因为你因地悟性,因地正确,因此最后你成就佛道了。 所以众生和佛,唯只一心,更无差别。我们这颗心多生累劫以来,全都是无形无相,如果有形有相就好说了,我们的「性」黑、红、青、白这好说。我们的「性」是长方形、椭圆形、四方形的那样好说。但是你的性无形无相,所以许多人不能善根成熟,多少人无法信入,多少人永远奉祀铁齿钢牙,永远是「你信什么?」「我信孙中山的,我信自己的,我信三餐的,我什么都不信的,我信三民主义的。」对你讲这些听起来哭笑不得的话,这种人就是因为心无形无相,他无法信入抓不到重点,正因为信入不易,又不肯相信,所以永远都没办法向「明心见性」这个目标来迈进,难怪老是做凡夫众生。他告诉你,你的心无始劫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凡夫在不生不灭当中,让他看,让他用,却变成生灭。诸佛在生生灭灭当中,知道生灭就是无生灭,所以见了他的佛性。嗯,当下便是啊!并未离开这一念啊!叫做「当下便是,动念即乖。」既然佛性是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垢不净。如来藏性是不动的,见到法身的时候,在体一念不生,动念即乖,乖就是违背他的本体了,这是要转凡入圣的关键所在。先无念、无住,先见到本体再说。等见到本体以后,你动任何念头都是清净的妙用,所以这些话是教你如何转凡入圣,见到你的「体」,叫做「动念即乖」。 「犹如虚空」虚空不能说它是黑、红、青、白,不能说它是有颜色的,不能说它有形相的,但是虚空总是虚空无有边际,佛性也如同虚空,这样的比喻当中,你就容易入手了。你说它没有,但是他现在会讲话呀!说它没有,他又会吃饭呀,说它没有又会生气呀。你称许他,赞叹他,他会欢天喜地呀!好在没有长尾巴,如果有,会把尾巴摇断,为什么?它存在。如果不存在,如本今天演讲见性成佛已经快二十五分钟了,这二十五分钟谁在演讲呢?演讲的人是谁?嗯,有智慧的人,当下听到这句话以后就悟进去了。再念一遍: 「佛与众生,唯只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 这是教我们,佛性你我大家都有,平等平等,大家都有机会见性,大家都有机会成佛作祖,你没有被矮化,你没被看轻,只怕你自己看轻自己,只怕你自己没有勇气、没有善根、没有智慧来承认你的心就是佛。若承认你的心是佛,这种人也是多生累劫修来的,善根非常雄厚。所以【金刚经】有一句话: 「如果一个人听到一句佛法起了清净的信心,此人不只一位佛祖,二位佛祖,三位佛祖乃至百千万亿佛的面前就种善根了。」 所以这一生遇到佛法,听到佛法,听到见性成佛那么殊胜,当下建立信心,此人不只一佛二佛前种善根而已,已在无量诸佛的面前种善根。所以听到了义的正法,他对佛法立刻建立深信不动摇!所以我们台湾有很多已经见性,已经善根成熟的人,这种人是多生累劫有修,过去在诸佛面前种很多善根了,一听之下当下法喜充满信受奉行。我们千万不要像祖师所讲的,诸般迷人犹如在饭锅旁边饿死,在河边而渴死,这种人难怪多生累劫没有修行,如果能当下起见性观照者,一念就到佛地,向你恭喜了。 有一位居士来找我,因为我很喜欢见性这个法门,他是无神论者,是唯物论者。什么是「唯物论」?是说我们人之所以会动,是物质的功能反射而已,物质大于精神界的存在,没有物质就没有灵性功能,所以物质若死,这神识知觉也同时消失。他不相信有佛性的存在,不相信有来世有轮回,以为人死如灯灭,叫做无神论或唯物论者。说了半天他听不进去,我也不想跟他辩,我说,我教你几句就好,你记住回去实践看看,将你的观念暂时拋开,将你先入为主的观念放诸流水,流到台湾海峡去。你先听我说说看,回去做做看,一个礼拜以后你再来找我,你的感受,我相信多少会改变。我教他回去以后坐在床头,你就这么想:「什么人在这里静坐?静坐的人是谁?如果别人讲话我听到,谁能听?听的人是谁?我看见前面的美女,天姿绝色婀娜多姿,谁能看?看的是谁?如果眼睛在看,眼睛是一个器官,人死后为何有眼睛,眼睛不能看?如果没有一个佛性的存在,眼睛只是一个工具器官而已,如同人死不能见。有佛性、有知觉、有分别,你吃东西有甜咸酸涩苦,谁能吃?谁能分别?分别的是谁?我称赞你,你心情愉快,若嫌恶你,你有恨,你我就对立,谁在对立?对立的是谁?你参这样就好,不用对你讲太多话。」说完回去后,他真的在睡前坐在床边,开始参这个问题。嗯::看,谁在看?如果没有性的分别,性的知觉,那有办法看?听,谁在听?听的人是谁?如果一个耳朵,耳朵只是一个器官而已啊!为何死了以后,你骂他、咒他、斥责他,他都没有听到。如果有听到的话,你到坟场去向那些千千万万的夜总会的那些人,骂他、咒他、斥责他,为何他们都不会爬起来讲话?为何如此?喔!他悟入了:原来我有一个佛性,我背离我的佛性已经四十几年了,背离我的佛性已经迷惘五十年了,如今的我,他当下生起惭愧心,让他悟入承认他有一个佛性了,承认他有一个灵魂。不到一个礼拜,第二天一大早就来找我,说:「师父你说的有道理,让我拜三拜。」我在他要拜下的那一剎那,问他谁在拜?拜的人是谁?又让他悟得更深,反而起来再拜了三倍之多,拜九拜,这九拜谁在拜?如果没有佛性,谁能拜?谁能支使?那个总司令是谁?如果没有发布命令起一个动念要拜下去,他自己能拜吗?每一句都要逼他见性。最后供养二十五万元,虽然我们没有意愿拿二十五万,互相推拖很久,推到后来他快翻脸了,我才收下来,用在讲经说法上。 有许多企业家、富裕的人、很有善根的人、需要佛法的人,但是你没有权巧方便之法,让他悟入自性,他始终徘徊在三宝门外,在佛法外面,永远做一个门外汉。所以演讲的人要能演能讲,能使他以见性为宗旨,我们的出发点在此处,所以多一个人见性就少一个凡夫。 【涅槃经】云:「见佛性不名凡夫,不见佛性是名凡夫。」 所以凡夫和圣人的差别就问有没有见性而已,我们修道当中,不论如何要先见性再说,如果修道已经达到果地了,「道」实在就不用再修了,「道」如果还在修不名为「道」。要如何修呢?来,我们看开悟圣僧怎么说: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造作趣向,皆是污染。」 「道」是大道,在这里是指「见性」而言。你若达到果地,修到圆满的时候,「道」那里需要修呢?「性」那里还需要修呢?那是在因地刚起步初发心的。若达到究竟圆满清净的时候,那里还需要修呢?譬如虚空,你用沙土向它洒过去沙土满天飞,虽然沙土满天飞,最后尘埃总有落地的时候,沾得到处是,但是等尘埃落地以后,虚空恢复它本来的光明清净。用油漆去涂也涂不住,用璎珞去挂也挂不住,用七宝琉璃去装饰,也装饰不住,它永远都那么清净解脱。所以站在果地来说,自性也是清净如同虚空一样。那么,修要如何修?不要污染你的自性就对了。什么是污染?有贪心就污染、有怨妒心就污染,有嫉妒心就污染,使性子、耍个性、任性、我行我素就是污染。说你两句话你就恨我一辈子,恨心重就是污染。人家有能力你就嫉妒,人家有才华,你心里就不舒服,人家的境界比你高,你就生嫉妒心,污染啊!所以不可污染你的自性,当下就是修道,道就是这么一回事。 如果你仍然有生死的造作,做了三毒十恶的话,当然你就取向于六道轮回去了,这些都是污染的意思。所以修道只是达到最后「心如虚空」,这种意境你静静的去思考,说不定就悟进去了。「道」本来就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所谓「法尔如是」。实相本来就是如此,也说不得,但是没讲你又不了解,假藉说的语言,衬托真理的存在,衬托你佛性的存在,所以因地还要再修,果地就不用修了。 五祖弘忍大师将衣钵传给第六代时,要道场选佛,选一个见性的人作为衣钵的传人。叫他的许多门人,大家各做一首偈颂来给五祖弘忍大师看,看那一位见性较为圆满,要将衣钵传给第六代。他说第六代以后就不可再传下去了,衣钵是一个争端,为抢衣钵大家互相砍杀闹人命,因此传到第六代就好,所以衣钵只传到第六代不再传下去。五祖告诉他的门人:「你们各人将多年来上山参学的过程悟的境界,写一个偈颂给我看看,如果见性圆满的人,我将衣钵传给第六代。」大家回去后都想:「神秀大师是我们的上座,是教我们佛法的,在行住坐卧上教我们规矩的,教我们内典佛法的东西,所以我们大家想一想,实在没有能力写这偈颂。」大家共同推举神秀大师,但神秀大师有没有悟入心地他冷暖自知。一来他客气,二来他自知悟得不够深入,所以迟迟不敢写,到后来众人鼓励他以后,才写出四句诗,就在走廊的地方写上去,他写: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依这个方法去修正确吗?百分之百正确,可是他还在修,还在大修特修,还在「有」的当中,尚未达到空的境界,还在生死此岸大修特修的阶段。他说「身是菩提树」他是假设身体就像菩提树一样,觉悟之树。「心如明镜台」用镜台来比喻,镜子有尘埃要把它洗干净才会照天照地,有普照的作用,要时常擦干净,明镜才能显露出它本来照人的功能,你不去擦拭久了以后有尘埃,脏了,没有普照的作用,不要让它惹尘埃哦!对不对?百分之百对,但他是因地,他还没达到彼岸的境界。还有人说,如果没有神秀大师这四句偈颂,无法衬托六祖惠能大师那四句庄严解脱的殊胜。 他这诗句写上去以后,五祖弘忍大师看一看,脸就沉下去,唉!此人尚未达到果地,没有见性。叫他回去再继续写写看,因为弘忍大师也很疼惜神秀,可惜神秀还没达到这个境界啊!未到果地,所以无论怎么写都写不出来。后来六祖惠能大师,他自称没有读书,但是他心地已经见性了喔!就不一样了。一天,听到有人在念「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听入耳后惠能知道此人并未见性。强而有力的自性,心能生万法,万法不离心,他知道这首偈颂没有见性还在因地,虽然不识字,但是悟明心地的人,诸佛的妙理非关文字,诸佛的妙理不在文字,文字只是一种方便而已,你见性后一切妙理都在心里了。他说他也有偈颂要写,旁边的人就说:「惠能啊!你有能力吗?你说你不识字,怎么有办法写诗呢?」半讽刺的意味。他说:「上上人有下下智,下下人有上上智。」你不要小看初发心的人喔,一个人的境界是多生累?,不能以这一世人定乾坤,你单看这一世不准,说不定此人虽然不认识字,但多生累?读很多书的人啊!是没有好因缘出生在不好的环境中,因此没有机会受教育而已,但是没受教育并不代表他就是没有学识。他是有心地的人,说他也要写诗,对方听他这么说。「哦!有来历哦,说这些话都是惊天动地的啊!说出三世的道理出来。」他说你帮忙替我写,我念你写,此时惠能念,他就写。但是在写之前,他有一个条件:「以后你若大彻大悟得正果要度我哦!」人家叫他写还有条件。后来惠能大师就念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好庄严的四句偈,写在走廊的墙壁上以后,这四句偈惊天动地,三千大千世界都摇动起来,这些话传到了五祖耳边,五祖一看大惊,问这是谁写的?查出来后才知道是惠能所写,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完全是达到开悟证果、涅槃彼岸的人是过来人的话,是果地的话,和神秀的偈颂有天地之别,一个凡一个圣,一个是生死此岸,一个是证果涅槃彼岸。他知道此人已悟性了,知道惠能大师本身已觉悟自性,知道佛性之物本来万法不立、一尘不染。如来藏性里面一真法界、大圆镜智。「本来无一物」既然这个镜子清清净净没有污染了,何必每天去擦呢?擦的当中是净上安净、头上安头,既然没什么好擦的,就代表已经究竟的时候、果地的时候了。他说时时勤拂拭,每天要擦就是有污染,有污染就是有烦恼,有生死、有痛苦、有无明所以要修呀,既然没烦恼没痛苦,没这些尘埃了无一物,什么地方惹尘埃呢?没有惹尘埃就是果地的话、涅槃的话。 五祖弘忍大师要怎么做他心里清楚。半夜拿着他的木杖走到惠能的房间,在门上敲三下,意思是今晚三更来找我。惠能不是普通人物,过来人,他听这三下就知道今晚三更,五祖弘忍大师要会见我惠能,心知肚明不敢言说出来。所以当晚就偷偷跑到五祖弘忍大师的房间,六祖说:「我惠能自性常生智慧,自性能生万法。」这悟境很深的。五祖弘忍大师说:「正因为如此,这衣钵是一个象征性,一种信物而已,诸佛的妙理不是在信物里,只是取信于天下间而已。诸佛妙理在我们的自性里,你今天悟明心地,我就将此衣钵传给你,你就是第六祖知道吗?」衣钵传给他以后,同时为他说了心地法门讲【金刚经】的道理,让他彻底圆满自性,在此状况之下衣钵传给他。所以两个偈颂,有很大的差别,一个因地、一个果地,一个还要修、一个不用修,已经到达果地「道」不用修。如果仍要修那就还在因地,我常说上到十楼,想要到十楼,那么一楼、二楼、三楼一直到九楼,你还要爬啊!既然还在爬,就不能说不用,要再爬就是因地。 六祖正式领到衣钵以后,五祖告诉他:「你不用急,现在大家知道我衣钵传给你,衣钵是一个争端,你暂时避开这段时间过几年后,因缘成熟你才东山再起弘法布教。这段时间避开衣钵相争,大家要抢你的衣钵弄得性命都会没有,所以大家虽然出家修行,还没达到开悟证果,凡夫之心,这衣钵大家都会争、要抢。」所以他暂时就避开这个环境,混入打猎的行列里十几年,等到他出来弘法布教的时候已是中年人了,宣扬他见性成佛的法门。所以在修道过程中,我们无论如何先要见性,见性以后一切都好说。最后再将神秀大师的偈颂和六祖惠能大师的偈颂两个对比一下,一个因地、一个果地,一个是生死的此岸,一个是涅槃的彼岸,对照下去功夫输赢就出来了。 神秀大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六祖惠能大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由此可知,确实境界有高低有输赢,到最后真正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时候,告诉你啰,「道」不用修!
---------------------------------------------------------------------------------------------------------------- 更多如本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禅的本质是使人的生活充满安详真实情趣,使人们摆脱心理和情感的困扰,看到我们自在生活的本来面目,从而以最真实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世事和享受我们拥有的真实自然的生活。人的精神生活是不能掺杂挑剔的,更没有必要为自己寻求合理化,充面子,畏首畏尾。只有以平直自然的心去生活,真正地回归到自己,才能肯定自己,同道唱和,无人而不自得。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