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师:一华一叶一世界
2014/9/4   热度:838
如本法师:一华一叶一世界 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广导诸众生,令速证菩提。这庄严神圣的使命,身为佛陀弟子,推动*轮,这是四众弟子应有的共识。毕竟佛法是面面观,牵一法动全身,佛法始终是圆满的、必然性的、普遍性的、法尔如是的。 如来圣典理事兼顾,空有不二,法法融通无碍,大圣出世本怀,一一无非令大地有情,正觉宇宙人生,共登菩提彼岸。 衲庆幸有福报,出家学道,自觉发心弘扬如来正法是僧宝应尽的职责,宝岛南北四处弘法,不分都市与乡村,乃至全台各县市、国父纪念馆、文化中心、电视弘法、佛寺、学校、监狱等处,我皆尽心而为,始终发愿不已! 『一华一叶一世界』这本书的诞生,是继承弘法过后,将演讲的经论律法,一一汇集成册,并分门别类为顿悟门、自觉门、证悟门、净戒门、菩提门等五大篇幅,如是佛法精粹,频频点缀出如来微言大意,前后相互辉映,法义幽微之妙,层出不穷,皆能一一表露无余。愿得此书受持者、出资者,皆得共证无生法忍,同登正觉彼岸。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 顿悟门 如来大圆觉性海,得念失念,无不是解脱;成法破法,都名为涅槃;智慧和愚痴,统名般若;菩萨和外道,所成就法,皆是菩提道;无明与真如,同一境界;一切戒定慧及YIN怒痴,均是清净梵行;众生与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堂,皆为净土;有情无情,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这是如来随顺觉性,所证得的圆觉境界。 圆满的菩提本性中,原没有所证的道果,也没有证道的人,无菩萨众生等假名。 有能证的我,所证的境,凡心中有所取证,依然都是我相。 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 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诸法性,即真实故,无来无去,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无二无别,犹如虚空。 蕴处界相,无我我所,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但断三界无明尽者,即名为佛。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 依般若故,非即五蕴,非离五蕴;非即众生,非离众生;非即境界,非离境界;非即行解,非离行解;如是等相,不可思议。 法性本无性,胜义谛空如。 菩萨未成佛,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 诸佛如来与一切法,悉皆如故。 三乘般若,不生不灭,自性常住。 因言显道,道显遣言;言若不遣,因言障道。 一切幻化虽然灭尽,但真性常存,不会成为断灭,法身荡荡故。 众生有生死,就像见到虚空中的花飞幻影,不知空花客尘如幻,若悟得本自寂然,而证涅槃,妙觉性体,圆满普照,如如不动。 觉灭心空,一念相应,顿超凡圣。 无不能无,有不能有,行住坐卧,心不动摇,一切时中,空无所得。 法是无生之法,无生即无虚妄,法是空寂之身,知空寂而了法身,而真解脱。 常生清净心,定中而有慧,于境上无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无先,双修自心正。 说即先佛而后法,听即先法而后佛;若论佛法本根源,一切众生心里出。 妄想真如不异居,迷则真如是妄想,悟则妄想是真如。 见本性,等虚空,有作有求非解脱,无作无求是功夫。 大圆宝镜镇安台,众生不了攀缘病,由斯障闭不心开。 法身体性不劳看,看则住心便作意,作意还同妄想团。 善恶不思即无念,无念无思是涅槃。 所作意住心,取空取净,乃至起心求证菩提涅槃,并属虚妄。 但莫作意,心自无物,即无物心,自性空寂。 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遇自性见世尊。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 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 世间出世间不二,佛道魔道不二,圣凡不二,诸法本性空故。 法无法比,无相待故。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剎那即是真。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不住。 无念是实相真空,知见是无生般若。 般若照真达俗,真空理事皆如。 无生生者,则生实相;无住而住,常住涅槃。 无行而行,能超彼岸;如如不动,动用无穷。 念念无求,求常无念;菩提无得,得佛法僧。 六度自兹圆满,道品于是无亏;我法二空,有无双泯。 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无,玄知妙有。 妙有则摩诃般若,真空即清净涅槃。 般若无照,能照涅槃;涅槃无生,能生般若。 涅槃般若,名异体同,随义立名,法无定相。 动寂俱妙,理事皆如;理净处事能通,达事理通无碍。 六根无染,定慧之功,相念不生,真如性净。 真如觉性,处于烦恼而不减,证涅槃而不增。 一切诸观中,空观为第一;一切诸法中,涅槃为第一。 我心自空,罪福无主。 佛性究竟空寂,无相无色,非长非短,非大非小,非可称计,假名施设。 此性本来清净,具足万德,但以随染净二缘,而有差别,故诸圣悟之,一向净用;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没溺轮回,其体不二。般若经云:『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 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 般若波罗蜜,不着三界,不离三界。 常观诸法性空寂,以是义故,故名圣人。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一切众生常寂灭相,即大涅槃。 先分别说诸法,后说毕竟空。 诸法本空上,显示诸法本寂灭,所以空也就是涅槃寂静印的开显。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知真如法身佛。 佛佛佛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入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指望。 内外圆明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 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净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有无,便是南无大迦叶。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法性本寂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分别,若能通达诸法性,于有于无心不动。 法身恒寂静,清净无二相,为化众生故,示现种种形,于诸蕴处界,未曾有所着。 真如离妄恒寂静,无生无灭普周遍,诸佛境界亦复然,体性平等不增减。 法性无作无变异,犹如虚空本清净,诸佛性净亦如是,本性非性离有无。 了知诸法性寂灭,如鸟飞空无有迹。 若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令三宝不断绝,是报如来恩者。 如来非色非非色,随应而现无所住。 不离世间,不着世间,行世无障碍,如风游虚空。 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 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 善能了达诸法性,普于三世无所着。 一切世间从缘生,不离因缘见诸法。 于言语中随顺建立非法为法,不断诸业道,不舍菩萨行,求一切智,终无退转。 虽说三世一切法,如是等法悉非有。 不于此死而生彼,是人悟解诸佛法。 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以空法证成四圣果位。 莫认三际,念念不见一切相,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 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尝踏着一片地。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惑所动,方名自在人。 自觉门 我原本无我,人亦且无人;会得老僧意,大地现全身。 贪YIN不见法,愚痴意亦然,除YIN去痴者,其福第一尊。 迷则乐境成苦海,悟则苦海为乐境。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心之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六根门头,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 见身如沫,幻法自然,断魔华敷,不睹生死。 深观善恶,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终吉无忧。 譬如厚石,风不能移,智者意重,毁誉不倾。 万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复何求哉! 譬如深渊,澄静清明,慧人闻道,心净欢然。 去YIN怒痴,憍慢诸恶,如蛇脱皮,是谓梵志。 垢中之垢,莫甚于痴,学当舍恶,比丘无垢。 仁人智者,斋戒奉道,如星中月,照明世间。 五蕴身多障,千生业未消,若能心解脱,便是斩魔刀。 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若人寿百岁,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学推佛法要。 世皆有死,三界无安,诸天虽乐,福尽亦堕。 休将自己心田昧,谨慎应酬无懊恼,莫把他人过失扬,耐烦做事好商量。 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 一切法空,就是诸法寂灭性,就是涅槃。 法空大乘的寂灭,是我空、法空,是人无我与法无我。 无常是相续中的非常,无我是和合中的非实。 博通法义,积闻成圣,自致正觉。 多闻知法律,解疑亦见正,从闻舍非法,行到不死处。 士有信行,为圣所誉,乐无为者,一切缚解。 已知自觉意,当解甘露要,常当昼夜念,念诸漏得尽。 念身念非常,念戒布施德,空不愿无相,昼夜当念是。 广行慈仁,是谓大人,圣人所履,德普无量。 少壮舍家,勤修佛教,是照世间,如月云消。 如实知世间,是名出世间。 一念善念生佛出世,一念恶念生佛灭度。 离一切烦恼,常得安乐住。 空寂体用,自有本智,谓知以为照用。 应无所住,本寂之体;而生其心,本智之用;但莫作意,自当悟入。 病由业起,业由心造,心净则业除,业除则病愈。 证悟门 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当下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众生妄分别,有佛有世界;若了真法性,无佛无世界。 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莫生异见,总不出汝心。 云何识自心?如言语者正是汝心,若不言语,又不作用,心体如虚空相似,无有相貌,亦无方所,亦无一向是无,有而不可见故。 你的微笑也是佛性作用,行住坐卧不离汝性,忧悲苦恼不离汝性,乃至慈悲喜舍亦不离汝性,珍重! 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异,即心即佛,若离于心,更别无佛。 但无生死烦恼等心,即不用菩提等法,故佛言:佛说一切法,度我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若欲无境,当空其心;心空境空,自性现前。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五蕴如梦无自性,响、影、焰幻化无自性。若法无自性,是法无相,是法一相,若法无相,所谓无相。 众生及诸法,非以入无余涅槃时乃空,从本以来常空。 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 六凡不离心,四圣不离心,离心无凡,离心无圣,凡圣空寂故。 人生一念受一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 如来劝人称念佛号,正摄伏一切妄念归于一念,念至一念不起,自然证见阿弥陀佛。 本来法本净,因昧分别起,念念不昧时,心心从此止。 以相取相,都成幻妄;以真求真,转见不亲。 本来非末初,那得有终始;示语参玄人,应参本来底;吾今本本来,一口吞生死。 妙性圆明,如如不动;触处相逢,是何面孔! 触境不随境流,世事何须更厌;若也别作别为,必也堕坑落堑。 诸佛众生,本无异相,只缘迷悟,见有差殊;迷时本体不曾迷,悟时本体不曾悟,迷悟都不干本体之事。 发大勇猛精进心,莫问会与不会,见性不见性;但只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靠着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究竟必登涅槃彼岸。 念佛不离心,日日时时,不要放舍,绵绵密密,如鸡抱卵,常教暖气相接,即是净念相继,更加智照,则知净土即是自心,此乃上智人修进功夫。 持一句阿弥陀佛,只此一念,是我本师。只此一念,即是化佛。只此一念,是破地狱之猛将。只此一念,是斩群邪之宝剑。只此一念,是开黑暗之明灯。只此一念,是渡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是医生死之良方。只此一念,是出三界之径路。只此一念,是本性弥陀。只此一念,达唯心净土。 情存圣量,犹落法尘。 念佛三种人: 一、念他佛。 二、念自佛。 三、念自他佛。 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 净土的信仰确为佛法上,一切大小乘各宗派均有的佛国理想。 菩萨今是学时,非是证时。 宇宙世间乃至生命,都依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而存在,离此蕴处界则别无一法。 释尊时代佛教,声闻弟子都急证解脱为目的。 大乘兴起,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法门,逐渐发展为时代共趣的佛教。 佛法不断在流行传递下去,构成庞大的圣典,后来不免会变质,只怪我们了解不够,怪得谁呢? 大乘佛菩萨,外现声闻身,内秘菩萨行。 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有心无相,相自心生;有相无心,相从心灭。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如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佛心、凡夫心、众生心,一切皆如。 法相如是,有所得心,无所得心,皆不可得。 诸法相续,念念不住,剎那剎那,非一非异,速起速灭,非断非常,诸有为法,如阳焰故。 诸法缘成,蕴处界法,如水上泡。 诸法因成,一切有情,俱时因果,异时因果,三世善恶,如空中云。 若有修行,亦不取着;若不修行,亦不取着;非行非不行,亦不取着,于一切法,皆不取着。 有为不实,从因缘起,盛衰电转,暂有即无。 诸界趣生,随业缘现,如影如响,一切皆空。 识由业漂,乘四大起,无明爱缚,我我所生。 识随业迁,身即无主,应知国土,幻化亦然。 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无所取着,犹如虚空。 心心寂灭,无身心相,犹如虚空。 般若波罗蜜多,能出生一切诸佛法,一切菩萨解脱法,一切国王无上法,一切有情出离法。 迷悟有深浅不同,证悟有渐次差别。 常当恳切勤忏悔,消除无始一切罪;若得业障尽消除,清净佛境自现前。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名为禅定。 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何谓一行三昧?即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何谓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即是般若三昧。 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 禅宗但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名为真性自用。 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 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 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无念念成正,有念念成邪。 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烦恼即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如实现。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本性自净,没尘埃,无染着,绝轮回;诸行无常是生灭,但观实相见如来。 净戒门 小乘比丘为因,阿罗汉为果;大乘菩萨为因,佛为果。 小乘阿罗汉是无学,大乘佛果是无学。 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 在家众过本,出家趣菩提。 佛教徒守戒律,不是为佛而守戒,是由自己自由意志而守戒,为登正觉故守戒,如同吃饭是为自己吃,不吃饭不能饱,不是为他人吃饭,无逼迫性。 一般宗教或外道,是遵照上帝或神的约命而守戒,不遵守即违背上帝或神,触怒上帝,这即是为上帝或神而守戒,如同吃饭是为别人吃的。这行得通吗? 大乘菩萨戒两种情形失戒体: 一、犯重戒。 二、故意舍弃菩提心。 小乘戒五种因缘失去戒体: 一、命终。 二、二形(男女根变性)。 三、断善根。 四、作法(比丘、俗人皆可)。 五、犯重(犯四根本重戒)。 若有受持菩萨戒者,当知是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见佛性,如来涅槃。 戒有四科门: 一、戒体。 二、戒行。 三、戒相。 四、戒法。 住持三莫:事繁莫惧、无事莫寻、是非莫辩,达此三者,方可名为住持也。 出家五年为依止师,出家十年可为亲教师,出家二十年可谓上座,出家五十年为耆宿长老。 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 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礼。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 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瘥。 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慈?、兰?、兴渠。 一切众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 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 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者,如暗遇明,如贫得宝,如病者得瘥,如囚系出狱,如远行得归,当知此戒,即是众等大师,若佛住世无异此也。 自知有罪当忏悔,忏悔得安乐,不忏悔罪益深。 戒律是道德因果的标准。 远舍罪福,务成梵行,终身自摄,是名善学。 以戒降心,守意正定,内学止观,无忘正智。 比丘立戒,守摄诸根,终无放逸,日夜无为。 持戒清净,为无上道,亦舍非道,离诸魔界。 受学佛戒,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造众恶。 身清净戒,护身三恶故;语清净戒,离语四过故;心清净戒,永离贪瞋邪见故。 巧言多求,放荡无我,怀YIN怒痴,不惟止观,聚如群牛,非佛弟子。 戒为甘露道,放逸为死径,不贪则不死,失道为自丧。 莫贪莫好诤,亦莫嗜欲乐,思心不放逸,可以获大安。 当出口伤人时-心存还债想。 当流言中伤时-随缘消旧业想。 当接受任务时-感恩纳受想。 当对方无理时-容忍宽恕想。 当别人受难时-奋勇救度想。 当不幸来临时-正观因果想。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将戒戒其行,定则定其心,性中常慧照,自见自知深。 菩提门 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克服自己确实比战胜别人要来得高尚。 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正法是证成无上菩提之宝筏。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 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 菩提心总摄信愿、慈悲、智慧。十方诸佛皆依菩提心而得成佛道,并护持菩提心如眼中珠,不可令异。 声闻缘觉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不如一位发菩提心之菩萨。 一发大心,超过历劫修行。 菩提心是生死与涅槃之别。 菩提心是大乘与小乘之别。 菩提心是世间与出世间之别。 菩提心是凡夫与圣人之别。 菩提心是自度自利与度人利人之别。 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播种。 四种菩萨: 一、名义菩萨。 二、凡夫菩萨。 三、登地菩萨。 四、佛菩萨。 菩萨性向有三种典型: 一、智增菩萨。 二、悲增菩萨。 三、悲智双运菩萨。 原始佛教的重心,在于劝人先断烦恼,继而劝人回小向大。 佛虽然不能代替众生吃饭,佛却会劝挨饿的众生吃饭。 学佛者各见自性无相,得见本源自心是佛,当知此人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量也! 出家僧宝,应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 诸佛出世人间,无不办水月道场,做幻化佛事,共度群迷为正宗。 父母给我们色身,佛法给我们法身。 是人弘道,非道能弘。 佛法出现人间,普度有情,如昙花一现。 一合掌,一点头,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归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究竟归依处,三宝最吉祥。 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不逢出世名师,枉服大乘法药。 超度有三: 一、知见超度。 二、现生超度。 三、善后超度。 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涅槃以无放逸为食。 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解行相应,方能建立。 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现念犹侵。 背觉合尘为迷,背尘合觉为悟。 若菩萨舍一切烦恼,是名真布施。 夫妻是缘,善缘,恶缘,无缘不聚;儿女是债,讨债,还债,无债不来。 一切世间中,十方三世诸佛第一大,次有菩萨、辟支佛、声闻,是四大人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 学佛之人有三类型: 一、信愿增上。 二、慈悲增上。 三、智慧增上。 三贤十圣居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 学佛发三种心: 一、增上心。 二、出离心。 三、菩提心。 发三种心能往生净土: 一、至诚心。 二、深心。 三、回向发愿心。 佛陀言:施比丘已,便供养我;我不摄受众,依法摄僧。 成佛是一切佛教徒共同的最高大愿。 无知的众生,不明世间是生灭的因果关系,就以为世间一切现象,都是无因的、偶然的、自然的,故犯下无知之错。 有信无智长愚痴,有智无信增邪见。 自力是解脱的亲因缘,他力是解脱的增上缘。 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 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有高深的学问,有坚强的宏愿,才有伟大的事业。 菩萨发三种心: 一、发质直心。 二、发深心。 三、发广大心。 一切法因缘生,所以菩提心当然也是因缘生,绝对不是本来具足。 为度苦难众生才激发对众生的悲心,是为度众生而成佛,非为成佛才度众生。 真正的佛法,是绝对重视现实的人生生活。 佛教是缘起论,非创造论,非神权论。 凡夫的悲心是小悲,菩萨的悲心是平等大悲。 佛教原本是缘起论,后期佛教则走入唯心论。 四念处: 一、观身不净。 二、观受是苦。 三、观心无常。 四、观法无我。 施比受有福。 若人爱敬佛,亦当爱敬僧;不当有分别,同皆为宝故。 佛法之句,如净莲华,华香远益,遍满十方,若人持诵,福慧远扬。 佛教是阐明宇宙人生最高原理的宗教。 国父孙中山先生说: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寤欲昏乱,荣命难保,唯道是真。 导以所行,释己愚暗,得见道明。 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 能行说之可,不能勿空语,虚伪无诚信,智者所摒弃。 学当先求解,观察别是非,受谛应诲彼,慧然不复惑。 学能舍三恶,以药消众毒,健夫度生死,如蛇脱故皮。 夫学有二,常亲多闻,安谛解义,虽困不邪。 佛教是积极于乐善好施,精进菩提;而消极于造业,乃至净化五欲六尘。 唐朝布袋和尚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月,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立道之根果,于因正见,行不回顾。 信能度渊,摄为船师,精进除苦,慧到彼岸。 比方世利,慧信为明,是财上宝,家产非常。 欲见诸真,乐听讲法,能舍悭垢,此之为信。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信心能生极乐国,信能悟入无生法忍。 授与善道,禁制邪非,后无所悔也。 至诚安徐,口无粗言,不瞋彼所,是为梵行。 常以慈哀,净如佛教,知足知止,是度生死。 无道堕恶道,自增地狱苦,远愚修忍意,令谛则无犯。 至诚甘露说,如法而无过,谛如义如法,是为近道立。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治还乱,器界成复毁。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旃檀多香,青莲芳花,虽曰是真,不如戒香。 不怕虎生三个口,只怕人怀两样心。 凡人为恶,不能自觉,愚痴快意,令后郁毒。 此心随欲转,轻躁难捉摸,善哉心调服,身心得安乐。 无害于天下,终身不遇害,常慈于一切,孰能与为怨! 命欲日夜尽,及时可精勤,世间谛非常,莫惑堕冥中。 学先自正,然后正人,调身入慧,同登觉岸。 万物如泡,意如野马,居世若幻,奈何乐此。 过份的喜爱和悲哀,都是障碍我们实践佛道的根本因素。 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鹤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深。 众苦所因,贪欲为本;能不贪欲,则无忧患。 世间多少烈丈夫,往往多受妻儿苦,究竟妻儿何所用,生死分途不相共。 夫为恶者,怒有怒报,怒不报怒,胜彼斗负。 若人打骂不还报,于嫌恨人心不恨;若瞋人中心不瞋,见人为恶自不作。 火莫热于YIN,捷莫疾于怒,网莫密于痴,爱流驶乎河。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自己有了强烈的贡高我慢心,或嫉妒心,这是断丧佛道的基因。 佛言: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终之所教诲。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以来,因为有种种恩爱贪欲,所以才有生死轮回。 众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众生,过去有恒河沙数诸佛,一尊佛度一位众生,早应度尽,何以如今我等亦流浪生死,不得成佛,当知众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珍重! ---------------------------------------------------------------------------------------------------------------- 更多如本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生死轮回是每况愈下,一世不如一世,一世比一世苦。怎么晓得?我们也不要想过去世,也不必考虑未来世,就想想这一生,你就会明白这个事实真相。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