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贤法师:入中论讲记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 著魔之后
2014/9/4   热度:362
明贤法师:入中论讲记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 著魔之后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总第十讲之 著魔之后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4月19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著魔之后 见到这些魔境会发生什么事呢! 首先是见到这些魔境,自己就高兴,就想,“不用跟那个师父说吧,那老师,反正我觉得他可信可不信这也很难说,现在我这里来的是佛呀,那我一定要天天见他”,于是每天晚上或打坐的时候都想要见。 要见他,他真来,而且他越来越勤快,一开始你想他他来,后来你不想他他也来。首先是白天他来,后来是你梦中他来,梦中他一开始来了,没有什么语言,过段时间他来了,在梦中跟你说话,对你说法。只要是你这一辈子学过什么,你认为最了不起的法,他一定在这个最了不起的法面前有更深入一层的解释,更深入一层意义的指导,在那儿跟你说。你觉得,“我这个本尊出现了,我相信梦中也就可以了,其它的地方我就不相信了”,那么这样一来,麻烦会越来越大。他在你梦里经常跟你说话,进一步又回到白天里他也讲话,这种幻听有时候就像打手机,耳朵里面也给你传来声音,或者是遥远的地方传来,或者是比较近的地方传来。有了声音以后,看到影子那也就不远了,等到你看到影子的时候,那个精神病医院的医生就给你判定了:幻听有了,而且幻象也出现了,那已经是精神分裂第二期了,赶快关进二重禁闭了,吃药至少要吃一个月之后才能够好。这种情况都是跟我们的执著有关。 现在有个别学佛小群体十分奇怪,就是这些幻听将来、幻视不远的怪人,成了教人学佛的导师,这真是自古以来希见之怪现象。期间的学人最无辜,如果这导师仅是一般问题也就罢了,如果一旦出现一个“命令式幻听”,那可大家倒霉。命令他持刀对大家行凶、或跳楼去天国……… 为什么说一个修行人要处理好跟指导老师之间的关系呢?因为指导老师,他在你那一层,佛教禅宗叫做“贴肉布衫”,你有一重贴着身体的衣服,这重贴肉布衫、这重执著解脱不掉的时候,你的老师可以帮你来解除。但是如果处理得不够良好,这一重老师即使要帮助你解除,你第一个不信任的一定就是你这个老师,这就是魔钻空子的地方。 很多地方魔可以钻空子,刚才所说的是见光见花的这些魔。第二种情况就是烦恼魔。拿到修行问题上来说,处理不好关系,烦恼魔钻进来了,“我这老师不好信任了”。那怎么办呢?考虑其它的方式吧。或者只是从书本上来延续这个修行方法,我继续向下摸索,自己来摸索;或者只是从其它渠道,但是当从这些渠道来摸索的时候,烦恼魔就产生了。他进来的时候一定是比你要高明的一个思考就出现了,“你这个老师,他因为那一次说那一句话不圆满,所以你足可以放弃他,你看书上这么说也好,那么说也好,它一定比那老师高明,那么你就放弃他吧”。念头上只要产生了一念的放弃,这个烦恼魔就乘虚而入。很多烦恼魔就起来了,“我这么多不顺利的事,怎么能解除得了啊?我那老师,靠不住!”事实上谈到修行,最核心的是理论,是修行的正理我们立不立得住。修行的正理来源于你实际用功的指导老师,也就是说,从根本上来说是你跟你的指导老师的这个渠道通不通畅。你跟指导老师的渠道通不通畅很重要。
---------------------------------------------------------------------------------------------------------------- 更多明贤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信愿行,是资助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条件。净土三资粮,必须要具足,一条都不能缺。什么叫做信?于净土妙理,深信不疑,这才叫真信。我们现在信不信?很难说。你说不信,好像很虔诚;说你信,净土道理还没懂。不懂是无明覆盖,那是个大障碍!理一定要懂得,一定要断疑生信,才是真实的信心。心心向往极乐世界,念念都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叫做“愿”。我们真的心心念念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吗?我们在念经或念佛时,心里还在打妄想,还在胡思乱想,可见得是有口无心,没愿! “行”是讲修行,“行”就是趋向、就是造作。我们向哪一个目标趋向?要向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目标、这个方向去走,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与这个目标相应。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