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遣异品 2
2014/9/4   热度:345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遣异品 2 我们再讲一回合就停下来!说是:我听说,你们佛教里面讲一件事,说是一个恶人在社会上做事,做了很多的罪,但是他念佛,念阿弥陀佛,又念经,临命终的时候还能念佛,他不会堕落恶道,能往生佛世界去,这件事不合道理,不合道理。因为有罪就应该下地狱嘛,为什么念佛就能往生净土了呢?他说这个,那么这时候,龙军比丘回答这个问题,说是一块石头,你把它丢在水里面,它是能浮在水面上呢?是沉在水底下呢?当然是沉在水底下了,它不能浮在水面上。龙军比丘说:说是有个船,有个大船,你多少个大石头放在船上,它是不是沉在水底?这个不能,不沉在水底,它还是在船上,不会沉下去。说是:我们佛教里面讲,说生存时有罪,但是他诚心地念阿弥陀佛呢,由阿弥陀佛大慈悲的愿力的大船,它不沉,不沉下去,不到三恶道去,就是到佛世界去了」,这又一回合。 我说这一段事是什么意思呢?这叫做「如量智」、也叫做「后得智」。就是读书多,他有广大的差别的智慧,很多很多的事情,他能通达无碍,这些智慧就叫做「如量智」、叫做「差别智」、叫做「后得智」、也叫做「权智」、也叫做「方便智」,这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当然我们没得圣道的人,也有的人有智慧,也有这种智慧,很多的事情他都知道、他都能讲解、都能问答。 但是在佛教徒、佛法里面讲呢,那和世间人的智慧,那可是不一样。不一样,其中有什么不同呢?就是你得道了,见到真理的智慧的时候,你发出来的这种如量智,这种方便善巧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清净的。由根本智能见真理的这种智慧的力量,使令你这个差别、分别的智慧得清净;你若没有这个根本智,那不行。就是我们没得圣道的人,这个人很有学问、很有辩才,都是虚妄分别,那个不一定是清净的。所以这里还是有差别。 可是在我们凡夫来说呢,在我们凡夫的佛教徒来说,我们学习这个智慧的时候,先应该学习这个见真理的无分别智,先应该学这个智慧。因为这个智慧能使令我们心不颠倒;刚才说,那个后得智、那个分别智,它不颠倒、没有错误,是由根本智的力量,它才是清净、不颠倒。如果没有根本智那个智慧,虽然有智慧,那个智慧是颠倒的、是错误的、是邪知邪见的、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学习佛法呢,先应该学习根本智,学习根本智,就心不颠倒。就和刚才说,我们念阿弥陀佛要心不颠倒,问题也就在这里,要先学习这个根本智。 学习这个根本智,当然在经里面,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里面,也说得很深,说得也是很深奥。但是我们现在简单地说,就像刚才我说的,「照见五蕴皆空」,我们观这色受想行识、观眼耳鼻舌身意、观色声香味触法,这十八界,世间上一切法,能够观察它空了,心里面无分别。空了以后,心里就无分别。要学习,观察一切法空的时候,是心有分别的,心有分别,等到见到真理的时候,这个智慧是无分别。由有分别而入于无分别,是这么一个境界。 我们学习这种智慧的时候,在我们没得圣道之前的时候,这个智慧还没成就,没成就。虽然没成就,但是我们会有一种与根本无分别智相似的智慧,我们现在没得圣道,但是不断地学习佛法,不断地修行的时候,就会成就了与圣人的根本智相似的一种智慧,先要得到这个智慧。先得到这个智慧呢,这个智慧也就是不断地学习佛法的时候,虽然没有证悟圣人的那个无为法的境界,但是也可以由分别心,由现在的分别心,喔!世间上一切的境界都是如梦,如梦中境、如水中月似的,都是有而不实的、是虚妄的,心里面就能看开一点,就是这个执着心就轻了,执着心不那么重了,这个烦恼渐渐地就微薄了、就微小了、就少了,而不那么重了,不是那么多了,不是我们,哎呀!一有点不如意的事就不得了,那个暴跳如雷,不会那样子。这个烦恼渐渐地会轻下来,而智慧也逐渐逐渐地增长。而这个智慧就是和圣人那个智慧还是有距离,但是也相似,就这个智慧。 这个智慧,现在说「劝持品」;这个「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失掉。你学习了这个智慧的时候,你学习不失掉,不失掉这个智慧。这个不失掉,怎么叫做不失掉呢?当然我们学习佛法,先要从文字上来开始学习,从这个文句,「尔时,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语释提桓因诸天言」,这就是文字;像《般若波罗蜜经》也是文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是文字,乃至《华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都是文字,从文字上学习的时候,你逐渐地就有了这种相似的智慧。 初开始的时候,「持」这个字不及格,我们办不到,我昨天学习的,今天记不住、记不清楚了,还要再去看一看,才能清楚一点。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惟、也要不断地静坐,这时候能够记得清楚一点,但是没有力量。怎么没有力量呢?有人赞叹你一句的时候,你不知道这是个如梦的境界,那个赞叹的人,是如梦里面的人,不是真实有人赞叹你,但是你就执着,哎呀!我有这么好吗?自己就高起来了。这样呢,这个如幻如化的智慧失掉了,又失掉了。有人骂你一句,说:你这个人并没有修行,你是很差劲的!毁辱你的时候,这个愤怒心就来了,就是如幻如化的境界,这个智慧失掉了。如果你知道骂的时候也是如幻如化,如梦中境;赞叹的时候也是如梦,都不真实,你心就不动。你赞叹我,我也不需要欢喜;你毁辱我,我不需要愤怒,就是因为有那个相似的智慧的时候,你这个智慧在活动的时候,在发生作用了,心就不动,这叫做「持」,就是那个智慧能拿得住,在你心里面能掌握得住,那就叫做「持」。 说是,我出家很多年了,我还能讲经说法,但是人家一毁辱你,你火就来了;你就没有这个智慧,智慧不够。或者有,你不能「持」,你不能够掌握得住,这是不及格的呀!不及格的。所以现在说呢,「劝持」,下面经里面有说,就是要劝你努力修行,要拿得住;你这个智慧要叫它拿得住,不要失掉,这是本文的一个正义。 但是这件事一定要经文的佛法,这文字的般若波罗蜜,你也要持,你天天要读,天天要读,天天地读,读熟了能诵,从文字上。为什么要读这文字的经论、经典呢?「文以载道」,佛法的真理,离开了这些符号,离开了这些文句,没有办法表达出来;所以佛也来到人间说法的时候,也要说话,用语言文字。语言就是文字,语言里面有文字,用这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真理;如果没有这个语言文字,这个真理没有办法表达,所以我们要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学习文句,文句的经典,有文字的经典要学习。学习它的时候,你心里面才能够去分别。 《摄大乘论》上,我又想起那句话,「非离彼能诠,智于所诠转」,就是这样意思。你离开了能诠显真理的文句,虽然你有智慧,你不能在所诠的义理上活动,你不能,你不能活动。所以我们若是学习佛法,你不听人讲解,你就得读书,不然的话,佛法的道理你没办法学习;这个道理就是「非离彼能诠,智于所诠转」,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劝持」也包括学习文字的佛法,你也要受持,最好是能背下来。像《金刚经》要把它背下来,或者《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在古代是有这种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他能背下来。古代的人,《华严经》六十卷、八十卷的华严,他能背下来。《法华经》是七卷,不算多,但若按我们来说,要背还不容易;但是很多人能背《法华经》。现在「劝持」也包括这个意思,这叫做文持,文句的文、文章的文,这叫文持。一个文持、一个义持,由文持才能得到义持;你自己这样学习,你为人讲解,都需要有文,就是要有语言文字才可以,所以〈劝持品〉包括文持,也包括义持。就是由文字般若波罗蜜的学习,才能够得到义,你才能够持;由渐渐地持,最后得无生法忍就成圣人了,那是真实的持,而不退转了。 我们现在学习,我们从文字上的学习,又能多静坐、多思惟,好像对于文、对于义都很熟悉,但是一口气不来的时候,死掉了,这来生你还能持吗?靠不住!但是若得圣道的人,还能持,你得初果的人,他死掉了,他来生,他还是初果,他那个圣道的智慧不失掉,他不失掉,他不颠倒;但是凡夫靠不住。所以「劝持」,当然主要是我们凡夫;我们凡夫要努力地学习佛法,使令我们有智慧,令心不颠倒,不要失掉了,这叫做「持」。但是我们多数自己不愿意持,要人家劝,劝我们,我们才能持。这个题目就简单说这么多。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语释提桓因诸天言:应受是般若波罗蜜,应持,应亲近,应读、诵、说、正忆念。 这以下「尔时,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天王天」,这底下一科是什么意思呢?是「诸天劝持」,不是佛,也不是比丘,不是一般人,是天上的人,天上的人,他表达他的好意,劝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经》,劝我们受持、读诵,是这样意思。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这前一品是〈述成品〉,结束了的那个时候。那么三千大千世界是处所。「所有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四天王天」是欲界天,欲界下面的最低一层天,第二是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六层天是欲界天。然后,色界的天有初禅天、有二禅、三禅、四禅天。「阿迦尼咤天」是色界最高的那一层天。这样子,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四天王天,乃至到色界顶天,这很多的天,很多的天了。 「语释提桓因诸天言」,他们就对释提桓因说。「释提桓因」就是忉利天主、忉利天王,是对他说。这诸天和诸天在说话,但是是在法会里面,在佛陀说「般若波罗蜜」法门的法会里面。他们说:应受是般若波罗蜜,应持,应亲近,应读、诵、说、正忆念,这是说受持的相貌。我们怎么样受持呢?应该这样子。「应受是般若波罗蜜」,「受」是接受;怎么叫「接受」?「受」者,信也,你相信这个法门,那就是领受了;如果你不相信,就排斥了,就不接受了,所以这个「受」是相信的意思。你要信受是般若波罗蜜。 「应持、应亲近」,我们一般人来说呢,譬如说是我的好朋友劝我相信般若波罗蜜,我可能相信;因为我和他有感情,他说的话,我不能拒绝,我就非要接受不可,这可能是有这种情形。也可能不行;其他的事情我们是好朋友,但是这件事,我有我的主意,我不能相信你的话,这也是可能。但是说是,譬如说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若劝你相信呢,你也可能会相信,但是也可能不相信。现在这上面是说「诸天」,天上的人。天上的人……,我们一般人,譬如说是你这个平常人,你说的话不值一毫钱,我不用相信;但是若一个人有神通的话,他若说话,哎呀!这个人可不简单!可能容易相信,但是那还是人间的人。现在是天上的人,有欲界天的人、有色界天上的人。 欲界天、色界天上的人,那是大福德的人,和人间的人可是不一样。 我们说……,这个也是《大智度论》上说的话,说是天女,天上的女人若来到人间的话,我们人间的男人若看见了,假设他的欲心重的话,要发狂而死;这《瑜伽师地论》上也有这个话。这个话的意思,就是天上的女人特别美,天女;其实天上的男人一样,也是非常的美,那是大福德的境界,他若和你见面的时候,不用说话,你一看见心里就欢喜,我看,他若和你说话的时候,你相信不相信?若是色界天上的人有禅定,那是有广大的神通了。 所以「诸天」能这样劝,一个天、两个天,这么多的天来劝我们,的确是容易相信,容易相信的。这个有人说:谎话说一千遍,就是真实的了;何况佛法的真理的语言呢?更容易令人相信。当然这是说话人的身分有关系,也看自己的善根。现在说「应受是般若波罗蜜」,就是你应该信受这个般若法门,你应该信受。 「应持」,就是你应该要持,不断地学习,要能够持它的文、又能持它的义,应该持。「应亲近」,就是不断地和它接触,你要常常和它接触的;不是说是,我把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把它背起来了,但是你要天天地背,那叫「亲近」。我背下来就又不背了,不背又忘了。所以这个「亲近」,你要不断地和它接触。「应读、诵、说」,这个读、诵、说,读是照文、照本念;诵是背着本,不用本,那么自己能够把它诵出来、能念出来;说,要为别人讲说,这样子,这样学习。 「正忆念」,「正忆念」怎么讲呢?「正」是不颠倒的意思,没有错误,你能够「忆念」。「忆」是想的意思,我过去的事情,我昨天做什么事情?想一想,那就叫做「忆」。「念」呢,就把所想的事情显现在心里面,明明了了地显现在心里面,那叫做「念」。而现在这里的意思,是思惟观察的意思;你心里面对于般若法门的文、般若法门的义,你把它显现在心里面去观察思惟,那叫做「忆念」。佛法也重视「信」,但是实在来说是重视智慧的。由智慧来建立对佛法的信心,不是信就完了,不是!你还要在心里面去观察思惟佛法的道理,常常这样观察思惟,然后究竟是不是真理,才能决定的,是这样意思,所以叫做「正忆念」。 那么这几句话的意思呢,叫做「劝持」,这个「劝持」包括这么多的意思的。 何以故?若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一切所修习善法当具足满,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 「何以故?」这底下又再加以解释。什么原因我要受持、亲近、读、诵、说、正忆念般若波罗蜜法门呢?有什么理由呢?这是问。底下就是回答,回答出来两个理由。 这是第一个,「若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一切所修习善法当具足满,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这是第一个理由。「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假设我们能这样学习般若波罗蜜,我们会得到什么好处呢?「一切所修习善法当具足满」,就是我们的身语意,身就是表示我们的行动;这个「语」就是我们的语言、说话;「意」,就是我们的思想。我们在这三方面,我们能够学习十善法,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我们身业清净的善法。那么语言,在语言上我们不说谎话、不说离间语;某甲和某乙有感情,对我不利,于是乎我破坏他们的感情,我才得到好处,那你去破坏去,那就叫做离间语;还有粗暴语,暴恶的语言也不好;还有杂秽语,放逸的语言也不好,我们这四种过失都避免了,这是我们的口业上的善法。我们心里面有正知正见,没有非法的这种思想,那就是意业的清净,那么这叫做善法。这个善法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现在得到安乐,我们做这种事情,现在能够安乐;将来也能得到好的果报,那么这是善法的意思。 我们所修习的善法,「当具足满」,你若能够学习般若波罗蜜,你的智慧增长了,你所修学的善法,你不会中断的,你会继续地学习、继续地努力,所以你的善法愈来愈多,就像人做生意发财了,这个财富愈来愈多似的,所以,「当具足满」。 「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诸天众」,色界天的天人,欲界天的人、色界天上的人、无色界天上的人,这些人一定要修学善法,在人间修学善法死掉了,他才能生到天上去。所以修学善法的人多了,天上的人也就多了,就是在人间修善法的人,生到天上享天福去了。「减损阿修罗」,修善法,就不修恶法了,所以阿修罗就少了。阿修罗也能修善法,修得不圆满,这个地方有什么差别呢?譬如说我们修善法,有慈善的动机,对于社会上的大众有苦难的时候,我对他们很同情,我就做一些慈善的事情来解决他们的苦难。我完全是为了解决他们的苦难,对于自己完全没有想,没有想自己的事情,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利而做善事,是纯粹为了救护社会的大众,为他们的福利,这样子修的善法呢,这个人他会生到天上去,就会生到天上的。 如果是他也做善法,但是目的并不是为了救护人,而是为了我慢,你能做,我比你还更能做!为了比你强,我去做善法,那么这个人将来就是生到阿修罗的世界去了,他不会生到天上去。就是加上了烦恼的成份,也做了很多的善事,但是加上烦恼的成份、不清净了,这个人将来不能生到天上去。 我们看,有大福德的神,大福德的鬼神,有大福德的龙,龙也有大福德、也有苦恼的龙,也有,但是也有大福德的龙,也有一些大福德的鬼,他们都有些苦恼,但是也有很多的安乐的,有超过我们人的境界,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他以前也修善事的时候、做善法的时候,有杂染的成份在里面,所以不能生天。现在我们学习般若法门的智慧呢,我们修学善法的时候,纯是用慈悲心来做的,里面没有什么其他的心机的,纯是一种慈悲心,就像我们佛教徒弘扬佛法也是一样,纯是弘扬佛法,不是为个人的利益的,你很清净地做这种善法,你将来得的果报,就纯是可爱的果报;你若加上其他的心机,你将来得果报的时候,就有苦恼的事情,同你的果报放在一起。 我还说一句话,南无观世音菩萨!我是乡村的人,乡村里面也有狗,也养狗,也有狗。但是那个狗怎么样维持它的生活呢?就是做那个饭,都是拿洗锅的水给狗吃一吃,那狗就是这样子生活。但是现在若到台湾、或者香港、或者这地方,那个有财富的大富翁的狗,和人一样,什么道理会这样子?就是那个人,他在人间也做了很多的利益人的事情,但是同时有罪过的事情,他就是做了狗了,就是在狗里面来享福,在狗的世界享福的。 所以佛法说这个因果的事情,这里面的内容很多的曲折、很多问题。但是这种事情呢,但是人是那样子嘛!他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他那样的思想,他就是要这样做事,你不可以改变他的,你向他建议,他不听的,他一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他不听的。所以现在这上面说,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增长智慧的时候,就知道这是平坦的道路、这是危险的道路!这才是善法、这是恶法、这是有过失的,是有灾难的,这个是有幸福的!就是你有这样的择法眼了,你再去做事情的时候,你会做一个很圆满的善法,将来你也会得到一个圆满的果报,圆满的果报的。 所以这段文意思就是这样子。「一切所修习善法当具足满,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大意就是这样子。我们现在佛教徒有个什么倾向呢?我也不想做大法师,我学习佛法干什么?这话是不对的,是不对的。说是我们修学善法,我们在社会上可以做很多的功德,在社会上办很多的慈善事业、办学校、办医院,政府给你一个奖,这就很满意了。但是在佛教徒来说呢,学习佛法增长智慧,你做的功德会圆满、会圆满的,是不同的。阿弥陀佛!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释迦牟尼佛在灭度之前,留给后人的遗教,除四依法之外,还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话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戒”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的表现,“苦”是释迦牟尼佛一生为我们做的生活示范。生活不要过得太富裕,清苦一点好,为什么?常有出离心,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生活太富裕,对这个世间产生贪恋。到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我这个世间还放不下,这世间很快乐很好,还不想去”,机会就错过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