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6
2014/9/4   热度:376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6 「悭贪、犯戒、瞋恚、懈怠、乱意、无智;常想、乐想、净想、我想,如是等爱行」:这个「悭贪」,这个悭吝就是我已经得到了,我不肯施舍出去,叫做「悭」。「贪」呢,是我没得的,我想要得到,这是「贪」,其实都是贪、都是爱着;当然这种态度呢,这个「悭贪」在佛法的立场来看,人与人应该互相爱护,我帮助你、你也帮助我,不应该悭贪,所以站在佛法的态度,来看众生的境界就会出这件事,或者是悭、或者是贪;若在凡夫本身,这个悭也没有什么不对嘛,贪有什么不对?没有什么不对。 「犯戒」,就是佛法说不可以杀生,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五戒,或者十善也算是戒,或者是出家的戒,各式各样的戒法,那么你不遵守,你违犯了。当然这犯戒,可能因贪心而犯戒,或者是因瞋心而犯戒,或者因为邪知邪见而犯戒;这个邪知邪见,怎么叫做「犯戒」呢?我小时候在齐齐哈尔读书的时候,市里面有孔庙,恭奉孔夫子的庙,那个人还是好心:我恭敬、尊重孔夫子,就杀猪宰羊来供奉孔夫子。按佛法来说呢,这个地方就是愚痴而犯戒。恭敬心而去杀害生命,这是不对的,这是愚痴,也是犯戒,也是不对的。像我们佛法,是香华供佛,是特别清净,应该这样子,不违背慈悲心。做功德里面,你要有智慧,智慧从那里来呢?还要从学习经论中来,不然就不知道,我们很多事情不知道犯错误,这也是很多的。 「瞋恚」,刚才我们说到瞋恚;「懈怠」,这个「懈怠」是对于善法提不起劲来,我不能发心去做,那么就是懈怠。这个恶事还是欢喜做的,那是另一回事,其实也是懈怠;「乱意」,「乱意」就是这个得了禅定的境界,看我们没得禅定的人的境界,心里面乱,忽然间这样子、忽然间那样子,这个思想混乱,心里面不能寂静住,那么欲界的人完全都是这样子,色界天上的人有禅定,在欲界的人,修学禅定成功了,那他也不是乱意,也不是乱意的。「无智」,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不能见到真理,那么就叫做「无智」;刚才说那个愚痴,不相信有善恶果报,不相信有圣人,那么这都是无智,那么这几样呢,就是六波罗蜜所对治的过失。 「常想、乐想、净想、我想」,这是四种颠倒。这个「常想」,就是我那一天说,譬如说刘邦,刘邦他希望,我做皇帝,我的儿孙永久姓刘,永久姓刘的做皇帝,那么这是常,常想,连秦始皇都有这种想法。那么这就是常;或者说是虽然看见殡仪馆常常有人死这个事情,但是总是希望我永久活着,那么这叫做「常想」,当然这是个错误,不可能有这种事情,世间上的事情,你若注意的话,不可能有这件事。 孔夫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自古皆有死」,没有一个人说是不死的;若是我们佛教徒,有的时候感觉到自己不能精进用功,你不妨想这个无常,这个生命随时会死掉的,这个生命不是很坚固的,随时就会有意外,就会死掉的,实在那能常呢?不能永久的;这个生命体是这样子,其余世间上的事情都是无常的,没有一件事能永久不变的,没有这件事;好的事也是无常的、坏的事也是无常的,总是会变的,但是你认为它是永久的,这是不对的。 「乐想」,这个地方也是有点事情,在佛菩萨开示我们世间上是苦,实在是勉强地可以说苦多而乐少,但是我们人总感觉到乐很多很多,苦恼很少很少;但是我在想,年轻的人,因为身体强,这个心脏也特别健康,加上自己学习了一些特别的知识,总感觉前面有很如意的事情等待我,一个劲的向前冲,受一点苦也不在乎;但是年纪大了以后,想法完全不同,就会感觉到人是很苦,不是那么快乐。尤其是,我们若是欢喜读书的话,最初的时候,这个理想不得了,好像世界上任何人都不如我聪明,我做的事情是最好了,过了几十年回头看看呢,一毫钱也不值,一毫钱也不值啊!我看这件事并不很远,我看这五六十年内,就在你眼前摆着这件事,那么这件事,事情过去以后,你才知道,当时谁知道呢?但是我们若是能够深入地学习佛法,这件事很容易知道,很容易知道的,不是难知道的事情。 所以这个「乐想」,世间人是很苦,但是我们总感觉到很乐。当然我们一般人,我们共同有的情形,共同的生活里边,我们大家都容易犯过失的地方,那就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满意的事情,你想要去追求这件事很不容易,追求到以后,要保护,害怕失掉,也很辛苦,真实若失掉了,不得了,心里面受不了。所以世间上,我们容易接受的一句话,是「苦多而乐少」,但是我们自己总是感觉到很乐,这个乐是不对的。 「净想」,这个「净想」也有点事情,主要就是我们的这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实在是很臭秽,但是我们人就是得这个果报,如果你常洗衣服、常常沐浴,也感觉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天上的人,感觉我们人间不行,人是很臭秽的。有一天,有人问:这身体没有什么不对嘛?有人提出来:我们身上这个血是什么味道?血的味道,有人说:不是很好的味道,就是身体不净啊! 《大智度论》上有一句话:「地水火风质,能变除不净,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洁」,就是我们这个身体是地水火风这个物质组成的,「地水火风质」。「能变除不净」,它新陈代谢,这样子变化,像我们吃的东西经过胃、经过肠,然后也就有排泄这些事情,其实不只于此,就会变出来很多的不清净;「倾海洗此身」,把大海水来洗这个身体,用那么多的水来洗这个身体,也不会使令这个身体变成香的,这是《大智度论》有这么一句话,这个身体不是那么清净。 若是天上的人,欲界天上的人就好一点,比我们人间的人好一点,但是他们也有欲;到了色界天上的人,色界天上人的身体是个大光明的境界,和我们人间、欲界的人都完全不同,他们的这个身体,味道比我们好一点。我们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在下面有提到这件事,就是现在这上面说,下面有提到,就是我们人间的佛教徒若用功,你要受持、读诵、正忆念般若波罗蜜的话,你能用功修行,天上的人就会来看一看你,来看看我们;那么就有人问,怎么知道他来了呢?佛说:有香气,有香气,还有光明,有光明,或者有香气,那就表示他来了;那可见他们的身体来了的时候,我们会闻到有异香,那我们的身体没有这件事。就是我们人间的人和色界天上的人不能比,为什么这样子呢?因为因果不一样,他们修学禅定成功了,得了果报是那样,我们人间的人,就是可能五戒十善里面,我们有一样功德,那么就会得了人的身体,这个是散乱的善法,天上的人是定善,禅定的善法,禅定的善法是超过散乱的善法,是有这件事。 所以我们若学习佛法,从经论上的开示,我们对于人世间的事情,不要再争了,我认为不要再争了,不值得争,我看!这是「常想、乐想、净想」,这都是错误的想法。 「我想」,就是刚才我说那个「我见、人见、众生见」那个我想,这身体里面没有我,但是执着有一个我;《瑜伽师地论》里边说到无我那一段,说了很多,说得很详细,是没有我的;其中有一个道理,简单的说,什么叫做「我」呢?就是有主宰,我说了算数,说了算数,那就是「我」;那么在这个《大乘庄严经论》上,它说一个很简单的理由来否认这个「我」论,是什么呢?这个「我」,譬如说是我有一点快乐,我现在有一点快乐,这个快乐,你怎么知道快乐呢?当然就是这个「识」,色受想行识的识,这个识才能知道这是苦、这是乐,不然这个无情的东西是不知道苦乐的,就是你有识,你这个识,你这一念心才知道这是苦、是乐,知道现在感觉到快乐,你感觉到快乐的时候,你能做得主吗?怎么叫「做得主」呢?我希望这一念快乐的事,叫它永久的存在,那就是有我,你能做到这里吗?不能!这个很快的就失掉了。这个乐,这一念的感觉,很快就变了,就不存在了,那就表示你不能做得主,不能做主,那就是没有我!这在《大乘庄严经论》上说到这里。 「如是等爱行」,前面这一段这么多的爱着的地方,我们说这个贪是我们所爱的,我们才贪着嘛,那这个瞋恚不是贪嘛,应该不是可爱的,其实瞋恚也就是爱,因为你这个爱不满足,就是瞋了,所以这个瞋和爱不能分开的,很多的,与你距离三千里外的人没有关系,不会有爱、有恨这件事的,就是在一起才有这个问题,所以这个爱和恨是分不开的。 「着色,着受想行识」,这和前面那个「见」字是一个意思,就是所有的这个地水火风的事情,所组成的一切的色相,都是执着,当然这里面有深、有浅;「着受想行识」,我们心里面的感觉,和这个想、和行、和识,也都执着,你不知道它是假的、是空的。 「着檀那波罗蜜」,我若做了檀那波罗蜜,在这上也执着;「尸罗波罗蜜」,我若持戒清净的时候,我也执着,你们都不如我,我持戒清净,这是执着;「羼提罗波蜜」,也是执着;「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都是执着,只要有一点优越的地方,心里面就执着这个。 「着内空、外空、内外空」:这个「内空」,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是内,色声香味触法是外,这个「内外空」,就把这两件事合起来说。我们能这样观察,我们初开始这样修观的时候,观一切法空的时候,我们还是执着的,观察这个内空、内外空,都是执着;「乃至无法有法空」也是执着;「着四念处」,我们若修三十七道品的时候,也是执着;「乃至十八不共法」,心里面也执着;「着一切智、一切种智」,对于佛的智慧,他也是执着,现在我们见到佛来这儿了,假设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时候,我们在这里看见了,我们心里还是执着,不知道这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能这么想,都是执着。 但是可有一样事情呢,初开始修行的时候,你修四念处,着四念处,但是和着五欲还是不同,你着四念处,虽然着是不对,但是好过执着五欲的境界,你继续修四念处呢,你的执着逐渐地轻,逐渐地会轻,所以也还是应该学习四念处,虽然有着,还是好的。 「着涅槃」,佛说阿罗汉入涅槃的时候,前一念,他的色受想行识灭了,后一念不生,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了,这是涅槃;我们若是听见这个法,我们还是执着,执着这个不生不灭是涅槃,其实涅槃那个地方,不能用心意识来分别的。 「是一切法诤乱,尽能消灭,不令增长」,这个粗显的、微细的、浅薄的、甚深的,这一切法上面的这些烦恼,执着的这些动乱,「尽能消灭」,这个般若波罗蜜能把这一切的问题都能够消除,「不令增长」,不令这些烦恼再增长。 我们日常生活里面这个贪心一动,感觉到过一会,我又有其他的心情了,其实在你心一动贪心,你内心里面贪的种子就受到了熏习,就增长,力量就强大了;贪瞋痴一切的烦恼都是这样子。现在你用般若波罗蜜来对治这个贪瞋痴的时候,这个贪瞋痴它不增长,它就不增长,而你这个无所得的智慧,逐渐地逐渐地增长,在你不知不觉之中,是有这回事的。 复次,憍尸迦!三千大千国土中诸四天王天、诸释提桓因、诸梵天王乃至阿迦尼咤天,常守护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供养、读诵、为他说、正忆念般若波罗蜜者。十方现在诸佛亦共拥护是善男子善女人能闻、受持、供养、读诵、为他说、正忆念般若波罗蜜者。 「复次,憍尸迦!三千大千国土中诸四天王天、诸释提桓因、诸梵天王乃至阿迦尼咤天,常守护是善男子善女人」,前边是说「魔不得便、人不得便」,这是第一科,现在这上面是第二科,「明诸天守护果」,你能够这样修学般若波罗蜜,诸天来守护你,有这种事情,分三科,第一科「明诸天守护」,佛还来守护。 「复次,憍尸迦!三千大千国土中」有很多的四天王天、有很多的释提桓因、还有很多的梵天王,「乃至阿迦尼咤天」,就是色究竟天。「常守护是善男子善女人」,他们常能够来保护这位修行人,因为这个修行人「能受持、供养、读诵、为他说、正忆念般若波罗蜜」,所以常来守护这个人,为这个人做大护法。「十方现在诸佛亦共拥护」,不但是这些诸天来守护你,现在十方世界的佛也共同的来拥护这位善男子、善女人,「是善男子、善女人能闻、受持、供养、读诵、为他说、正忆念般若波罗蜜者」。这前边的文说诸天守护,没有说诸佛守护,这个地方有点不同,加上了十方诸佛还来守护这位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的人。 这件事,若是初开始你是不感觉到佛来守护你,你是不大感觉,什么时候你能感觉呢?就是你精进的时候,你精进的用功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有佛菩萨保护你,会知道这件事的。若是你能够得圣道,你随时和佛菩萨能通消息的。但是我们若是初开始来到佛法,这肉眼什么也不知道,但是你若用功的时候,境界会变化,会不同的。所以常常用功呢,你对于佛法的信心会坚定起来,别人说什么话,你不相信,我是相信真实有佛菩萨,会这样子。不是由书本上看见,是由你自己精进勇猛中得来,你对佛菩萨有信心的,是有这件事的。 我初开始来到佛法里面来,很多事情感觉到很困难,我办不到,你叫我受五戒,我不受;但是你继续地学习佛法,你肯能用功修行呢,你的信心增长了,你的智慧增长了,以前认为办不到的事情,能办到,不感觉难。所以这个事情,所以这个初开始的时候来到佛法里面来,你不要武断的说三说四,你不要这么说,你逐渐地进步,努力地学习,慢慢慢慢你才能知道有更甚深微妙的事情,你才知道的。 是善男子善女人,不善法灭,善法转增。 「是善男子善女人,不善法灭,善法转增」,这下边呢,「明菩萨行般若故内益」,前面是说诸天和佛来守护这个修行人,这一段说完了。下边是说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自己本身得到利益,说这件事。这里边一共分四科,第一科是「恶灭善增益」,你不断地学习般若波罗蜜,你的罪过的事情逐渐就灭掉了,这个善法会增长。这里面分二科,第一科就是开出来两章门,开出来善恶两章门。 「是善男子善女人,不善法灭,善法转增」,这个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没有学习的时候,当然这贪瞋痴不断的活动,也可能有的时候有点功德,但是很多很多的过失;现在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这个不善的事情逐渐地就消灭了,罪过的事情,你逐渐就不做了,这个善法增长了。其中有一样事,就是最难的一件事,就是这个说谎话,说谎话这件事很难,不要说谎话,很难很难的。当然,我们只是讲究知识,有专业知识,能做出种种的事情来,只是注重这件事,我们不讲究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不道德,那当然我们随时这件事怎么对我有利,我就怎么讲,说是说谎话是有过失的,没有这件事。但是若学习佛法以后呢,这个完全不同了,就是说谎话是有过失,说真实语是有功德的。这件事初开始学习佛法的人,尤其是在社会上生活的人,感觉到很困难的,很困难、很困难,所以想要把这个不妄语,这句话不容易,不容易做到,其他的事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我们就单说这个不妄语,容易吗?恐怕不容易。现在你学习般若波罗蜜呢,这件事能够改变过来,会改变过来的。 「善法增」,有意义的事情逐渐地增长了,逐渐会增长。这是标出来这两件事,下边就解释。先解释这个「善法转增」。 所谓檀那波罗蜜转增,以无所得故;乃至般若波罗蜜转增,以无所得故;内空转增乃至无法有法空转增,以无所得故;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转增,以无所得故;诸三昧门、诸陀罗尼门、一切智、一切种智转增,以无所得故。是善男子善女人所说,人皆信受,亲友坚固,不说无益之语,不为瞋恚所覆,不为憍慢、悭贪、嫉妒所覆。 「所谓檀那波罗蜜转增,以无所得故;乃至般若波罗蜜转增,以无所得故」,这先说到这个布施。布施呢,要同情别人的苦难,我有剩余的力量,我应该帮助他,你有这么点同情心,你就可以做;第一次做可能会要加强一点力量才能做,第二次就容易一点,第三次、第四次,就逐渐逐渐地,这个布施的心情就增长了,「所谓檀那波罗蜜转增」。但是这件事呢,还是要有般若的力量在里边,不单是这个布施,「以无所得故」,要有无所得的智慧,观察这个檀那的事情,是空无所有的,观察受你帮助的人,是空无所有的,观察自己也是空无所有的,那么这件事,也是本性空寂的,你作如是观,要作如是思惟、观察,就好了;那么你这个布施的功德里面,有般若的气氛在里面,不是难事,就是思惟一下就是了,初开始就是这样子。 「乃至般若波罗蜜转增」,其中的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都逐渐逐渐的增长,不要要求太高,就是细水长流,总是天天有功德在进步,天天做、天天做,慢慢它就容易一点,是这样意思。 佛在《阿含经》里面说到修行的事情,所以我感觉到,佛虽然是境界很高,我们实在是不及格,但是佛的说话是接近人情,合乎人情,说什么话呢?佛说修行这个事情,就像那个匠人拿那个斧子的把,最初那个斧子的把,是个木头把嘛,木头把是那样子,你天天用手拿,你也不感觉到有什么变化,但是久了,那个把就细了;说我们用功修行也是这样子,你今天也静坐,观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观完了也不感觉有什么问题,也没有感觉我有什么进步,但是今天也作如是观,明天也作如是观,久了呢,在你不知觉之中有进步了,有什么进步呢?谁来骂你的时候,你心里面不介意了,谁来赞叹你,心里面也不那么介意,就是你这个无所得的智慧发生作用了,发生作用,这表示什么?表示你接近圣人的境界了,表示这个意思,这是个好消息啊!并不是说这个人是一个白痴,人家骂了他,都不出声,不是这个意思,不是的。并且愿意用功修行的人,愿意修止观的人,他的这个识越灵,越灵敏,但是表现得很迟钝,大智若愚这句话可以用,就是表现于外的,他很慢,但是其实在他的心是非常的敏,非常的敏捷的,比我们一般人,就说有智慧的那个人,比他的心还要快,但是他表现的就是慢,不是那么快。这上面说呢,就是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在你不知不觉之中都有进步了,都有进步的。 「内空转增乃至无法有法空转增,以无所得故」,你观一切法空的智慧也在进步,这个智慧也不断的进步,转增,也不执着这个空了,所以「以无所得故」。 「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也是转增,「以无所得故」。「诸三昧门、诸陀罗尼门、一切智、一切种智转增」:「诸三昧门」,你常常的静坐,你这个定就逐渐地增长,你如果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在初禅里面又能得到无量无边的三昧,在二禅、三禅、四禅里面又能得到无量无边的三昧的,所以四禅是门,是这么意思。 「诸陀罗尼门」,这个「陀罗尼」就是念力,你这个念,就是记忆力,这个记忆力也逐渐地增长、逐渐增长。我们初开始背这个《心经》感觉不难,若背《金刚经》就感觉到很难,但是你若进步了,把《法华经》背下来也不感觉难,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背下来也不感觉难,那个记忆力特别强,完全不同了,那个堪能性就是特别的强了。初开始感觉,哎呀!你叫我背一部经,就头疼,不欢喜,但是进步了的时候,没有这个难的这件事。 「一切智、一切种智转增」:「一切智」,就是认识真理的智慧;「一切种智」,就是通达一切缘起法的智慧,你这个智慧也逐渐逐渐的转增,「以无所得故」,但是也知道这个智慧是毕竟空的,而不执着的。 「是善男子善女人所说,人皆信受,亲友坚固」,这个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人,他的功德逐渐地增长以后,会有什么现象呢?他说出来的话,人家都相信,而不疑惑你是说谎话,他也是不说谎话,但是初开始,人家还不一定是相信,久了呢,这个人对他相信,他说话不虚妄。「亲友坚固」,和你亲爱的人,就是很坚固,不会忽然间又不高兴你,没有这件事,因为他本身,他也是用慈悲心面对一切人,也用般若波罗蜜面对一切人,都是利益一切人,而没有伤害任何人的事情,当然这亲友不会有变化。若是你用手段、用机心面对一切人,没有朋友,所以有朋友也是暂时的,没有朋友。 「不说无益之语,不为瞋恚所覆,不为憍慢、悭贪、嫉妒所覆」,这是第二科解释「不善法灭」。「不说无益之语」,这位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他不对人说没有利益人的话,他说的话对人都有利益,对人有伤害的话,不说,不说这种话;「不为瞋恚所覆」,他的心,他这个清净心被愤怒所盖住了,不会有这件事;「不为憍慢、悭贪、嫉妒所覆」,也不会,他有了成就,他高慢起来了,瞧不起别人,没有这回事,也没有悭贪的这件事,也不嫉妒的这件事。 其实这个嫉妒是个很苦恼的事情,也是非常丑陋的事情。但是这个啊!如果你不修学圣道,难免都会有这个事情,那怎么办呢?若是我们是佛教徒,我们不应该叫它继续有这件事,如果你没有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的话,你心里面有嫉妒的时候,你立刻的自己要把智慧拿出来,你自己诃斥自己,我不应该嫉妒;别人有些荣耀的事情,我应该发欢喜心,我不要嫉妒,自己诃斥自己。如果你若是家里供着佛堂,你在佛前忏悔:我今天什么什么情形,我弟子妙境,我今天在什么情形下有了嫉妒心,是不对的,我向佛前求忏悔,最少磕三个头。你有过这么几次以后,嫉妒心就轻了,我以前遇见这种因缘,嫉妒心会有,到时候慢慢就没有了,只是它不动,那个种子还是有的。要想办法把烦恼灭掉,这个烦恼在心里面是一个丑陋的事情,凡夫肉眼看不见,没有他心通不知道,但是佛菩萨、诸天都知道、鬼神也知道的。所以,我们应该不要只在表面上做工夫,要维护自己内心的清净;维护内心的清净呢,就是用般若波罗蜜,是最大的力量,能灭除一切烦恼的。下文付与来日。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在顺境、善缘里面,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觉悟到生死无常!我们中国人讲“好景不常”,我们要珍惜这个时节因缘,认真求道;如果把大好光阴去享受世间五欲六尘之乐,把你过去生中修的那点福报享尽了,那你就错了! 人在一生当中要修福,不要享福,不要把你所修的那点福报都享尽,享尽了,到了晚年就没福了。 我过去看过不少富贵人家,少年得志、中年得志,尽情享受,一呼百应的,到晚年就衰了。晚年的时候,我们看他连一个伺候他的人都没有了,洗衣服、烧饭都要自己动手,可怜得不得了!我们记取这个教训,在自己得志的时候,在自己福报现前的时候,千万不要享尽,留一点给后面。所以,晚年有福报,那是真正有福报;年轻有福报,那不是福报!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