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4


2014/9/4    热度:347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4

   佛告释提桓因言:憍尸迦!若有外道诸梵志、若魔、若魔民、若增上慢人,欲乖错破坏菩萨般若波罗蜜心,是诸人适生此心,即时灭去,终不从愿。

  「佛告释提桓因言」,这下面就是「广明功德」,广明二世功德。先说「现世的功德」,正明现世功德。

  「憍尸迦!若有外道诸梵志、若魔、若魔民、若增上慢人,欲乖错破坏菩萨般若波罗蜜心」,佛招呼憍尸迦,「若有外道」,就是佛法以外的其他宗教的人士,那么他想要破坏佛法,这样意思;「梵志」,这个外道就是梵志,这个「梵」不是中国话,是印度话,翻到中国话是清净的意思。这个「志」就是意愿,印度的婆罗门教,一般人都是在世间上过这个欲的生活嘛,但是这个人放弃了欲的生活,在山里面修禅定,成就色界天或者无色天的禅定,这是很高尚、很清净的事情,所以叫做「梵志」,这里面有个赞叹的味道,但是他不是佛教徒。

  「若魔、若魔民」,这前面说是外道的诸梵志,或者他们因为大家的思想不同,那么他就反对佛教的思想;「若魔、若魔民」,这前面说了。「若魔」,这个魔是魔王,「魔民」是魔王的眷属,前边的文是「魔及魔天」,这里面说是魔及魔民,那个「天」就是魔民的意思;「若增上慢人」,这个「增上慢人」是佛教徒,佛教徒怎么叫「增上慢」呢?就是他在佛法里面修行,他不大愿意闻法、不愿意听法,听佛说法的时间很少,佛虽然常常说法,他不大愿意听法,他愿意自己修禅定。修禅定,他得了初禅、得二禅、得三禅、得四禅了,这是很了不起的境界,但是因为少闻佛法,他就误解了认为是得圣道了,得初禅,就认为是得初果、得二禅,认为是得二果、得三禅,认为是得三果、得四禅,就认为是得四果阿罗汉,有这种误会。

  那么,得四禅还是凡夫,还不是圣人,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圣人了,就是以凡乱圣,他有这种错误,所以叫做「增上慢」。这个不是说谎话,他自己就是认为这是得了四果了,就是你事实上的修行的境界是低的,而你自己认为是很高的,就是增加很多的。由自己的虚妄分别,与事实不符合,抬高了自己,自己是个凡夫,认为是圣人,那么这叫做「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所以叫做「增上慢人」。

  前面这就是三种人,一个是外道梵志是一种人、魔及魔民是一种人,加上增上慢人,这是三种人。这三种人统而言之,就是有所执着,他有所成就的时候,认为这是很了不起,这个执着心很大,有我,我能有这样的成就,有这种高慢心,也是有执着心。

  般若波罗蜜呢,于一切法不执着的,和他的执着心是相反的,所以他若读这个《般若经》,说一切法皆空,「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与他的思想是相冲突的,他就不高兴了。那么他要怎么样呢?「欲乖错破坏菩萨般若波罗蜜心」,他就有「乖错」,就是乖违错乱,就是把佛法里面把它弄得错乱它,来破坏;「乖错」也就是破坏,把它搞乱了它,破坏什么呢?「菩萨般若波罗蜜心」,就是我们佛教徒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他学习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都是毕竟空、无所得,心里面不执着,不执着有我、我所,观一切法空,不执着。

  那么前面这三种人就想要破坏菩萨这样的道心,破坏他,叫他生烦恼,叫他有所得。

  「是诸人适生此心,即时灭去,终不从愿」,这三种人刚一生这种心呢,即时这个心就灭掉了,「终不从愿」,从开始有这种心、采取这种行动乃至到最后也不会满愿的。菩萨的般若波罗蜜的相应心,不会被你破坏的,你不可以破坏的。

  何以故?憍尸迦!菩萨摩诃萨长夜行檀那波罗蜜、尸罗、羼提、毗梨耶、禅那、般若波罗蜜;以众生长夜贪诤故,菩萨悉舍内外物,安立众生于檀那波罗蜜中;以众生长夜破戒故,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戒;以众生长夜斗诤故,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忍辱;以众生长夜懈怠故,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精进;以众生长夜乱心故,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禅那;以众生长夜愚痴故,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般若波罗蜜。以众生长夜为爱结故,流转生死,是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断众生爱结;安立众生于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空、无相、无作三昧;安立众生于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佛道。憍尸迦!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得现世功德。

  「何以故」,这是第二科,解释它的原因,为什么不能破坏呢?佛招呼:「憍尸迦!菩萨摩诃萨长夜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般若波罗蜜」,因为菩萨有这样的功德,所以他们不可以破坏,就是这样意思。这个「长夜」,就是太阳出来是昼,太阳落下去就是夜;但是现在加个「长」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夜是没有光明的意思,没有光明,什么叫做没有光明呢?就是众生的世界,众生的心里面都是无明烦恼,没有般若智慧的光明,那叫做「长夜」。这个世界上很多很多的众生,都是在黑暗里面生活,都是在无明烦恼里面生活,而菩萨的大悲心,就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面,修行这个檀波罗蜜的光明;「尸罗波罗蜜」就是戒;「羼提」就是忍辱;「毗梨耶」是精进;「禅那」就是静虑,这般若波罗蜜的光明。就是菩萨在众生这个黑暗的世界里面,修行六波罗蜜的光明,来教化众生的,是这样意思。

  这是一个「标」,这几句话是把这个义标出来,下面再解释。

  「以众生长夜贪诤故,菩萨悉舍内外物,安立众生于檀那波罗蜜中」,为什么菩萨要学习檀那波罗蜜来度化众生呢?这个理由何在呢?「以众生长夜贪诤故」,这个众生愚痴、烦恼的众生在这个欲里面生活,就是贪心很大,也是「诤」,你也贪、我也贪,这个纠纷多得很。因此而有很多很多的苦恼,很多很多的苦恼。这个事情应该是很明白的事情,就是人总是愿意自己多得一点,不管别人的死活,我愿意这样子;那么别人也是同样这样心情,大家是有诤了。少数人有修养,稍好一点,但是只要是凡夫还是有诤的,不过轻重的不同就是了。

  「菩萨悉舍内外物,安立众生于檀那波罗蜜中」,这个大环境,所有的众生都在那里有贪心,互相诤;菩萨来教化众生,怎么教化呢?菩萨本身就不贪,他就把自己内里面的生命,外边他一切的财富,他都能够布施给众生,他这样子;有的众生可能向他学习,就是「安立众生于檀那波罗蜜中」,就会这样子。

  这个经论上很多的故事,这个地方应该讲个故事好,不过,我若老讲故事,就没有办法讲完了,还是讲一个好!我讲一个故事。

  就是菩萨在没有成佛以前,久远以前,自己做国王。做国王的时候,他爱护老百姓,老百姓的困难就是他的困难,他真是为人民服务,他的这个财富常常是布施给人民,解决老百姓的问题。但是邻国的国王不是这样子,邻国的国王调动军队来侵略这个国家。这个菩萨国王,当然他有大臣就报告了他,说是邻国要侵略我们,菩萨国王说:好!我们把军队训练训练,准备防御他!但是没有下令进攻。这个邻国的军队一直地向前进,这些大臣一直地向国王报告,国王就是不动,不下令去反抗,到最后邻国的这个军队已经包围了首都了,那么报告了国王,国王就对他的臣下说:没有关系!就请他进来,你们就为他做臣、为他服务好了,何必为我一个人和他作战呢?我现在就变成一个老百姓,我走就是了嘛!没有事嘛!和平,不要打战!这个菩萨国王,他就带他的皇后,还有两个儿,就这样子,就变成了老百姓的情形,就走了。走了,这且不提,另外又发生一件事。

  在其他的国家有一个婆罗门,生活很贫苦。当然,勉勉强强的这样生活,但是他的太太这一天就对他说了:我和你结婚这么久,生活很困难,我忍受到现在,我不能再忍受了,我现在提出条件,你一定要是有多少财富,不可以继续这样穷,你若能解决问题,我继续的和你做夫妻;如果不能,我就走了。这婆罗门说:不要紧!我有办法!有什么办法?我听说某某国王非常的慈悲,爱护老百姓,只要老百姓向他有所求,他不会不满你所愿的,一定会满足你,我到他那去,向他乞求一点财富,他会给我的,我们生活就不难了嘛!说:那好,你就去!那么这个婆罗门就来了。来了,走在路上就遇见了下台的这个国王,大家见面了就问,问这个婆罗门,说是:你到那去?说是:我去见这个国王,我生活困难,我如果再不解决我的困难,我的太太就不给我做太太了,我一定要找他去,向他乞求一点财富。说:你这回来晚了,我就是那个国王,现在已经下台了,没有钱了,这真是太对不住你啊!这国王说:还有办法,还有办法能得到钱。什么办法呢?因为现在敌国的国王占了我的国家以后,他下个命令,谁能得到这国王的头,我会给他多少多少钱!你现在不妨把我头拿去,你就会发财了!这个婆罗门说是:哎呀!我看你很好的一个人,怎么可以这样做呢?不忍得这样做,如果不这样做,我随你去也可以,到那时候你把我绑上,交给国王,他就会犒赏你。那好!那么又随他回来。等到入到王城的时候,就把他绑起来,然后去见这个王。见这个王的时候,见这个侵略者,然后这个侵略者这时候也就看见了原来他那些臣,这个菩萨国王这些臣,这个菩萨国王,一看见他,大家都跪下向他哭,有这种事情。

  然后呢,这个国王说:怎么回事情?就问,问这个事情。然后这贫苦的婆罗门,就如此如此的一说,就把这个侵略者感动了,这个侵略者就向菩萨国王跪下来:你真是有道德的人,我真是太惭愧了,我现在把王位还给你,把国家通通还给你,我还是回到我自己的国家去。有这么一件事。这可见菩萨做国王的时候是这样子的,是这样子。这里边,这就是布施波罗蜜,菩萨这个布施波罗蜜也不得了、菩萨这个忍辱波罗蜜也是不得了,有这种境界。

  当然,菩萨那个大智慧,那当然是我们所不能及,但是我们常常的调伏烦恼,修学四念处,修学般若波罗蜜调伏烦恼,常常的学习发大悲心呢,我们也一样可以做到这一步的,也是可以的。

  所以这个地方「以众生长夜贪诤故,菩萨悉舍内外物,安立众生于檀那波罗蜜中」,「以众生长夜破戒故,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戒」,这就是众生都是烦恼活动,他不能够调伏自己的烦恼,贪心来了,也会做恶事、瞋心来了,也会做恶事,这当然就是破了戒,不应该做的事情做了;而菩萨呢,「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戒」,也会这样教化众生,以身示范。

  「以众生长夜斗诤故,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忍辱」,这个众生是不忍辱的,小小有一点感觉到不合适,这个瞋心就来了,众生就是这样子;但是「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忍辱」,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好的故事,也还是讲一讲这个故事。

  久远久远以前,这个因缘是,有人,佛的弟子里边问佛,佛初成道以后,到鹿野苑去转*轮,这个憍陈如五比丘,最先听佛说法得圣道,为什么会这么样子呢?佛就说这个因缘,就讲这个故事。

  在久远久远以前的时候,有一个国王叫迦利王。这个国王他这一天,带着皇宫里面他这些女人,到野外去、到深山里面去旅游。旅游,可是他疲倦了,他就卧在那里休息,那么他这些女人就另外到别的地方去走,到一个地方看见有一个人在那里坐,看见这个人,这个人就是忍辱仙人,他有五百个弟子在这个山里面修行的。那么看见这个仙人,这些女人就围着这个仙人坐,仙人就为这些人讲解一些佛法的道理,那么这些女人听了很欢喜。可是迦利王睡醒了的时候,不看见女人了,他手里拿着剑就各处走,喔!看见在这里,那么就对仙人就问他:你有没有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有没有得圣道?说是:我没有得圣道!说是:你有没有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我没有得!没有得,你就是普通人,你有这么多的女人在这里,这件事可疑。你在这干什么呢?我修忍辱。这个王说:我试一试,看你能不能忍辱?这个迦利王拿着剑,就把他两只手斩断了。把它断了,断了,看他面色不变,你在这干什么?他还是说:我修忍辱!这个迦利王又把他的两个足割断了:你在这干什么?我修忍辱!他还是说修忍辱,于是把他鼻子也割断了、把耳朵也割断了,你在这干什么?我修忍辱!他还是修忍辱。但是,这个时候呢,他的这些五百个弟子从虚空里飞来了。飞来了,就对他说,对他称:师父啊!说是你受这个王这样的毁辱,你这个忍辱的心,有没有失掉呢?说:我心里面不变易!不受影响,心里面还是寂静的,还是平静的!

  那么这个时候,这个迦利王:哎呀!把他身体这样子破坏,他这面色不变,而一直是说忍辱,而他的弟子从虚空飞来的,称他为师,就感觉这个人不是平常人,就向他忏悔,说是:「您是神人,我这样子对付你,不对,我向您忏悔!这时候天空里面乌云密布,有大雷、刮大风的样子。然后,这个忍辱仙人就是对着天空说:如果你们这些龙神,若是为了我这样子,不要!不要伤害这个国王,不要伤害他!他说完这个话也就没有事了。然后,这个国王对这个忍辱仙人说:我也感觉到你不是平常人了,但是你用什么来证明你是修忍辱的呢?你有什么表示呢?他说:我真实是修忍辱的,如果我是真实的,你断我这个身体,流的血能变成乳!这是一个;第二、我能恢复原状,我这个手足、鼻子、耳朵割掉了,现在恢复原状,这就表示我真实是修忍辱的!那么,忍辱仙人说完这个话,就恢复原状了,流的血,而不是一般的血,是像乳似的。那么这个时候,这个迦利王就是请他常到皇宫里,他来供养他,是有这么一个故事。

  这里边,这个国王似乎是,也是懂得多少佛法的,他能问他:你有没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说是没得!得没得四禅?说是没有得!但是他有这样的工夫呢,我这么想,这人是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了,他说没得圣道、也没得四禅,这个「没有得」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境界,而不是说我们凡夫没有修行的人,说我没有得初果、没有得四禅,不是这个意思。

  那么得了圣道的人,你这些苦恼的境界加在他身上,他心里面能够不动,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呢?这个原因,我们平常人,我们这个心,就在这些虚妄的境界上分别,就在这虚妄的境界上分别,那么这个刀剑伤害他的身体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虚妄分别心所存在的地方,所以你就受到了痛苦。这个得到圣道的圣人,他心里面,他若不入定呢,当然他心里面也是观察这一切法,这样观察;但是他若正念入定的时候呢,他心能游于胜谛,游于第一义谛,是离一切相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毕竟空,这个第一义谛这个地方,是无一切法相的,他的心能游于第一义谛了,你怎么样杀害他,于第一义谛上没有关系,所以他不感觉痛,他会不感觉痛的。这是因为得了圣道会这样子,如果没得圣道,当然不行,没有得圣道的人,不要说刀割,用针刺你就受不了。

  所以修学圣道会有这种境界,能忍辱,你怎么样毁辱他,他心里面能够不动,而这个不动很自然的,当然这是修行的功夫的境界,你没有修行,勉强也勉强不来的。所以说「以众生长夜斗诤故,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忍辱」。

  「以众生长夜懈怠故,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精进」,众生长夜懈怠,你要他精进,这个事很不容易;若是放逸的事情,他可能欢喜做,若是有功德的事情,想做就是很困难。但是「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精进」。

  「以众生长夜乱心故」,心里面散乱,「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禅那」,菩萨自己也能为众生示范,能修学禅定,众生向他学呢,也就得禅定了。

  「以众生长夜愚痴故」,这个不明白道理,不明白缘起的道理,世间上一切事情都是由因缘而有的,不是自然有的,那么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叫做「愚痴」;「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般若波罗蜜」,教导众生佛法,开大智慧。前面这五种事情,还是以智慧为根本的,没有智慧,前边五种功德都还是弄不好。

  「以众生长夜为爱结故,流转生死」,我们平常的凡夫就是在欲里面生活,就是一切一切凡有所做,都是为了欲,欲的生活。欲的生活,实在是令你很多的苦恼。很多的苦恼,死掉了以后,就是随业流转,流转还是苦恼,这是「众生长夜为爱结故,流转生死」,很少人会去追求真理这件事,总是为欲。欲这件事没有满足的时候,所以就是一直地在那里追求,众生就是这样子。

  「是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断众生爱结」,菩萨以大悲心、以大智慧为方便,开导众生,断众生的爱烦恼;「安立众生于四禅」,因为若得色界四禅,就是没有爱了;「四无量心」,就是要有慈悲喜舍的心;「四无色定」,就是无色界的四空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前边还是凡夫的世间的善法,「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这是出世间的圣道,出世间的圣道是永久也不会再流转生死受苦了。

  「空、无相、无作三昧」,我们头几天解释了这一个;「安立众生于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佛道」,这都是圣道,要修「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要修「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才能成就的。

  「憍尸迦!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得现世功德」,这个菩萨能这样的教化众生,他自己也这样的修行,所以这三种人来恼乱他,是不能成就的。

  后世功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轮,所愿满足,入无余涅槃。憍尸迦!是为菩萨摩诃萨后世功德。

  「后世功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轮,所愿满足,入无余涅槃。憍尸迦!是为菩萨摩诃萨后世功德」,前面说「现世功德」,这是说「后世功德」。

  菩萨现在能这样修学般若波罗蜜自利利他,那么将来会怎么样呢?后世功德是得无上菩提,就成佛了,得大智慧。「转*轮」,就是为众生演说佛法,能令众生得圣道。「所愿满足,入无余涅槃」,佛出现世间是为度化众生,这个众生得度了,这个愿望满足就入无余涅槃了。当然这个「入无余涅槃」这件事,是指佛的化身说的,不是佛的真身,真身没有这回事情。「憍尸迦!是为菩萨摩诃萨后世功德」,菩萨将来是这样子。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罗蜜若闻、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其所住处,魔、若魔民、若外道梵志、增上慢人,欲轻毁难问破坏般若波罗蜜,终不能成。其人恶心转灭,功德转增,闻是般若波罗蜜故,渐以三乘道得尽众苦。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罗蜜若闻、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其所住处,魔、若魔民、若外道梵志、增上慢人,欲轻毁难问破坏般若波罗蜜,终不能成」,这下边是第二科「重明现世功德」,前面已经说过,这里再说一次,分三科。先说「现世功德」,下面有个譬喻。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罗蜜」,就是语言文字这样的书,「若闻、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你能这样学习般若波罗蜜,「其所住处,魔、若魔民」,这个学习般若法门的人,他所居住的地方,不管是在旷野、在空舍,或者是在聚落里面,这个魔和魔民,或者是外道梵志、或者增上慢人,「欲轻毁难问」,轻视他、毁辱他、破坏他、难问他,破坏般若波罗蜜这个法,「终不能成」,是不会成就的。「其人恶心转灭」,而那些人想要破坏般若波罗蜜,这就是恶心,这个恶心不会存在的,渐渐就灭掉了;「功德转增」,他将来也会学习般若波罗蜜,得成圣道的。

  「闻是般若波罗蜜故,渐以三乘道得尽众苦」,他听闻了般若波罗蜜的法门,逐渐逐渐地或者声闻乘、或者是辟支佛乘、或者是佛道,一佛乘,修学这样出世间的圣道,「得尽众苦」,能够灭除世间一切的苦恼。这底下这个也讲了它!

  憍尸迦!譬如有药名摩祇,有蛇饥行索食,见虫欲啖,虫趣药所,药气力故,蛇不能前,即自还去。何以故?以是药力能胜毒故。憍尸迦!摩祇药有如是力。

  「憍尸迦!譬如有药名」曰「摩祇」,这下面说个譬喻,这个「摩祇」是一个外国话,翻到中国话翻个神丹,仙丹的丹,神妙的神。「有蛇饥行索食」,这个蛇,它很久没有吃东西,心里很饿,想要去求东西吃。「见虫欲啖」,或者是见一个蛤蟆,或者是见一个老鼠,它就想要吃它。「虫趣药所」,而这个虫就跑到「摩祇」这个药这里来,「药气力故」,这个药的气味的力量,「蛇不能前」,这个蛇不能向前走,「即自还去」,所以就跑了。「何以故?」什么原因呢?「以是药力能胜毒故」,这个药草的力量很大,能够胜过蛇的毒,所以蛇就不能吃这个虫了。「憍尸迦!摩祇药有如是力」,这个神丹有这样的力量。这是一个譬喻,下面就是合这个譬喻。

  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罗蜜若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若有种种斗诤起,欲来破坏者,以般若波罗蜜威力故,随所起处,即疾消灭,其人即生善心,增益功德。

  「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罗蜜若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人,「若有种种斗诤起」,若有各式各样的烦恼、纠纷出来,或者是魔、魔民,或者是外道梵志、或者增上慢人,那么这就是譬喻蛇,而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人就譬喻那个虫。「有种种斗诤起」,就是那三种人来烦恼他,「欲来破坏者,以般若波罗蜜威力故」,那就是那个神丹的力量,「随所起处,即疾消灭」,随所起的这一切纠纷,这些烦恼事情,它自然的就灭掉了,「其人即生善心,增益功德」,破坏菩萨般若波罗蜜心的那个人,他的善心会生起来了,而后能栽培善根也可以得圣道了。

  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能灭诸法诤乱。何等诸法?所谓YIN、怒、痴、无明,乃至大苦聚,诸盖、结、使、缠;我见、人见、众生见、断见、常见、垢见、净见、有见、无见,如是一切诸见;悭贪、犯戒、瞋恚、懈怠、乱意、无智;常想、乐想、净想、我想,如是等爱行;着色,着受想行识,着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罗波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着内空、外空、内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着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着一切智、一切种智,着涅槃;是一切法诤乱,尽能消灭,不令增长。

  「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能灭诸法诤乱。何等诸法?所谓YIN、怒、痴、无明,乃至大苦聚,诸盖、结、使、缠」,这个明天讲,今天就讲到这里!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动作瞻视,安定徐为”,这实实在在是讲修养。“徐”是缓慢,就是日常生活当中,一举一动不要急躁,要学着稳重、要学着安详。一个具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日常生活当中,他举止一定端庄大方、稳重安详。凡是急躁的人,成就都很有限。自古以来,建大功、立大业的人,态度都是很端庄的,“心安、身安、心定”这几个字,他真的做到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