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9


2014/9/4    热度:329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9

   复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终不横死。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行檀那波罗蜜,于一切众生等心供给故。

  「复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终不横死。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行檀那波罗蜜,于一切众生等心供给故」,这里是说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的人,得五种满意的果,现在是第三种果「终不横死」。「复次,憍尸迦!」佛又招呼释提桓因,「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位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的人,他有什么好处呢?「终不横死」,他从生至到最后,不会横死的。这个「横死」就是不应该死,就不会死,就是寿量没有尽,就死掉了,叫做「横死」,就是意外的这些死亡;或者是吃药吃得不对,而死掉了,也可以名之为横死。因为什么不会横死呢?「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位学习般若法门的人,他不但是自己能修止观,他还能够有慈悲心去行檀波罗蜜,就是在社会上的广大群众,有苦难,有困难的人,他能够布施他的力量,来救护社会的这些有苦难的人,是怎么样救护法呢?「于一切众生等心供给故」,对于所有的社会群众,他能够没有怨亲的差别,平等的爱护他们,他们有所需求的,他都能够供给他,他能够这样做。

  这个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在自己这一方面,当然是修止观,就是静坐,修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另外呢,对于社会大众,他也有慈悲心去救护他们,来救济他们的,他不是独善其身的人。他因为有这样的功德的关系,「终不横死」,就不会有这件事,那么这是因为他的功德,使令他避免了这样不如意的事情。

  这个横死这件事,也不是无因缘的,也就是因为自己有一种过失,前一生,或者是没有信佛的时候,在信佛之前,或者是前一生造过一种罪过,现在这一生这个业力成熟了,就会有这件事。现在因为这位菩萨,他能够修止观,能灭罪,能行檀波罗蜜救护众生,当然是用慈悲心救护众生的,所以使令他这个罪能够消灭,就不会有这种事情了。

  复次,憍尸迦!三千大千国土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是诸天中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未闻是般若波罗蜜,未受持、亲近,是诸天子今应闻、受持、亲近、读诵、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

  「复次,憍尸迦!三千大千国土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的六天,下边这个「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梵天」是初禅天,「光音天」是二禅,「遍净天」是三禅天,「广果天」是四禅天。

  「是诸天中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未闻是般若波罗蜜,未受持、亲近,是诸天子今应闻、受持、亲近、读诵、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这是第四科「劝诸天发心受持般若」。这是佛这样子开示:「复次,憍尸迦!」三千大千的世界里面,欲界天、色界天,没有提这个无色界天。「是诸天中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未闻是般若波罗蜜」,这话是说,欲界的天和色界上面的天人,这两个地区的天人,有发无上菩提心的。这是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前一生在人间的时候,接触佛法,发无上菩提心,做了一些慈善的功德,或者修禅定,生到色界天、生到欲界天里面去。到了天上的时候,他就为天福所迷惑了,这个欲界天为欲界天的五欲乐所迷惑,他就不愿意去学习般若波罗蜜,就不想这件事。色界天上的人,也有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但是他们在色界四禅里面,高深的禅定里面有乐,也是为三昧乐所迷惑,他也不想学习般若波罗蜜,有这种情形。

  现在佛的大慈悲,就在这里提出来,「未闻是般若波罗蜜」,说是这些人他们没有来佛的这个法会,来学习般若波罗蜜;「未受持亲近」,也没能够受持般若波罗蜜、也没能亲近般若波罗蜜。「是诸天子今应闻、受持、亲近、读诵、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这些人应该听闻、受持、亲近、读诵和正忆念般若波罗蜜,也就是读诵般若波罗蜜的文,正忆念文里边的义,也就是修止观了。

  在欲界天的人,这个地居天的人,他们没有定,空居天有多少欲界定;这个色界天的人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三昧,那完全不同于欲界天了。现在要学习般若法门呢,就是没有定的人,应该学习奢摩他,在奢摩他里面正忆念般若波罗蜜的义。色界天的人,他们已经有了禅定,在禅定里面正忆念般若波罗蜜,应该这样的学习。

  没有禅定的人,要努力地学习禅,禅若没有成功的时候,忆念般若波罗蜜的义,就是迟钝了一点;若是已经成就了色界四禅的人,他在禅定里边观般若的无相义,很容易得无生法忍的,很容易得圣道的。这是有禅定、无禅定的差别。

  「不离萨婆若心」,就是你学习般若波罗蜜,你不要远离无上菩提心,你有这样的愿来学习般若波罗蜜;去学习般若波罗蜜的目的,是为得无上菩提的,你这无上菩提的愿不要弃舍,这是佛这样劝这些人。

  复次,憍尸迦!诸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亲近、读诵、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是诸善男子善女人若在空舍,若在旷野,若人住处,终不怖畏。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明于内空,以无所得故;明于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以无所得故。

  「复次,憍尸迦!诸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亲近、读诵、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这是第五科「明住处安」,就是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你在什么地方居住,心里面总是感觉很平安,这也不容易,这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复次,憍尸迦!」佛又招呼他,「诸善男子善女人」,这是指人间,前边是说欲界天、色界天,现在这里是说人间的事情,人间里面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这个「善」这个字,应该表示他受了三皈五戒了,所以可以名之为「善」;如果这个人不受三皈五戒,你劝他受五戒,他不受,那就表示他随时可以杀盗YIN妄的,那怎么能称之为「善」呢?

  「闻是般若波罗蜜」,他听闻这个般若法门了,他肯「受持、亲近、读诵、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他肯这样做。他肯按照这个次第这样学习。

  「是诸善男子善女人若在空舍,若在旷野,若人住处,终不怖畏」,这一位学习般若法门的人,有什么好处呢?是有这样的好处,「若在空舍」,就是这个房子里没有人住,在这个地方居住。这个「空舍」,如果空得久了,容易有鬼魅在里面住,你若是到里面住呢,就有可能会心不安,就是有这种事情,虽然你可能不知道里面有鬼,但是你可能心就会感觉到有点不舒服。「若在旷野」,那就不是在城市里,在郊外、旷野的地方,空旷的地方,也可能有虎狼这些事情,也容易有恐怖。「若人住处」,这是在聚落里面,在城市里面住处。

  这个在空舍、在旷野,我们通常的习惯,有可能会有恐怖,在人的住处,很多人在这里住,心可能没有恐怖,但是也很难说。也很难说的。可是在人的住处,在《大智度论》里面特别的提到一件事,这个天上的魔王不愿意来,很多人在这里住,天上的魔王不愿意到这来,因为什么呢?因为人在这里住,这个地方就不净,有很多的不净,这个魔王不愿意来,还有这么一件……。《大智度论》里曾经提出这件事,但是其他恐怖的事情多得很,很多的事情。「终不怖畏」,但是因为这一个人,他学习般若波罗蜜,他就没有恐怖心,就会这样子,没有恐怖心。

  「何以故?」什么原因没有恐怖呢?这上面说「是善男子善女人明于内空,以无所得故;明于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以无所得故」,是因为这个善男子、善女人他常常静坐修止观,观察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是毕竟空的,他心里面常这么观察。这样说呢,你一观察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内空,观察眼耳鼻舌身意是因缘有的、自性空的,这样观呢,就不见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差别了,不见有眼耳鼻舌身意。

  「明于外空」,这位学习般若的人有智慧,会通达「外」──色声香味触法也都是毕竟空的,现出来虎、狼、狮子,现出来鬼神恐怖的境界,或者是可爱的境界,或者是种种的境界,不出色声香味触法,你观察都是毕竟空的,那么心就不恐怖了。那么这样的说法呢,这表示这位菩萨这个止观修习得蛮好了,他能这样子「无住生心」,像《金刚般若经》说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达到这个境界,心里面就不恐怖。

  「乃至无法有法空,以无所得故」,这是十八空,中间还有多少空就略去了,这个「无法」也是空的、「有法」也是空的。这个「无法」,一切法毕竟空,毕竟空也是不可得的;「有法」,就是因缘有的这一切法,也都是毕竟空的,你心里面不执着。「以无所得故」,无法也无所得、有法也无所得,因为有和无都是内心的分别,所以,你若不分别,那个无法也不可得、有法也不可得,是这样意思。

  那么这样说呢,是因为你自己学习般若波罗蜜所成就的道力──不恐怖,这可见这个人修行很不错了。这上面说是这个「住处安」是这样意思。

  你因为这样子学习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空,有这个道力,这个道力就表示你内心里面这个贪瞋痴不动了,不一定是得圣道,但是你作如是观的时候,这个烦恼是调伏不动了,不动了呢,鬼神就是不能够触恼你,所有的虎狼都不能触恼你的。

  尔时,三千大千国土中诸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乃至首陀婆诸天,白佛言: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般若波罗蜜,亲近、读诵、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者,我等常当守护。何以故?世尊!以菩萨摩诃萨因缘故,断三恶道,断天人贫,断诸灾患、疾病、饥饿。以菩萨因缘故,便有十善道出世间,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以菩萨因缘故,世间便有生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诸王及转轮圣王,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以菩萨因缘故,有须陀洹、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阿罗汉果,辟支佛、辟支佛道。以菩萨因缘故,有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便有诸佛出现于世,便有转*轮,知有佛宝、法宝、比丘僧宝。世尊!以是因缘故,一切世间诸天及人、阿修罗应守护是菩萨摩诃萨。佛语释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以菩萨摩诃萨因缘故,断三恶道,乃至三宝出现于世。以是故,诸天及人、阿修罗常应守护,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菩萨摩诃萨。憍尸迦!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菩萨摩诃萨,即是供养我。以是故,是诸菩萨摩诃萨、诸天及人、阿修罗常应守护,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尔时,三千大千国土中诸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这底下第六科「诸天守护」,这就是五种果里面最后一个果,「诸天守护」。「尔时,三千大千国土中诸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乃至首陀婆诸天」:「首陀婆天」就是净居天,在四禅之上,圣人居住的地方,就是三果圣人居住的地方,就是净居天。

  「白佛言: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般若波罗蜜,亲近、读诵、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者,我等常当守护」,这上面有一点差别,我们可能会……,你们各位没有说话,但是心里面可能有一个问题,就是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他有那么高的道力,他心里面不恐怖,「魔不得便、人不得便」;若是我们初学般若波罗蜜的人,我们的道力没有那么高的时候,虽然学习观一切法空,不那么理想,还不是决定能调伏烦恼的,那么若是魔来恼乱你、是人来恼乱你、鬼神来触恼你,应该是有这种事情了吧!现在说,诸天保护你!这不是你自己的力量,是诸天来保护你,是外来的力量来保护你,所以这个问题也是解决了。

  「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他若肯努力,把世间的尘劳的事情能放下,他肯努力地受持般若波罗蜜,能够「亲近」,这个「亲近」,当然你常常地学习般若波罗蜜,那就是「亲近」;当然也表示你常能亲近那位善知识,教导你般若波罗蜜,也有这个意思。常能够读诵文和正忆念《般若波罗蜜经》的义,就是常常的修止观了。「不离萨婆若心者」,虽然有种种的问题,但是你的无上菩提愿不失掉,你这个愿一直地能存在,你若有这样的功德的话,「我等常当守护」,这个欲界天、色界天这些人,我们常常的来保护你,保护你的安全。

  「何以故?」因为什么要保护这个人呢?因为这个人太重要了。「以菩萨摩诃萨因缘故,断三恶道,断天人贫,断诸灾患、疾病、饥饿」,这下面说诸天来保护学习般若的这个人的理由,因为什么要保护他呢?因为这个人「以菩萨摩诃萨」的关系,能断三恶道,就是这个人在世间上,无恶不造,就是放逸,那么将来这个人,就是他人的果报结束了,他就到地狱去、到饿鬼、到畜生的世界去受苦去了,就是这样子嘛。但是因为菩萨的关系,能叫他不去,你看,这是菩萨有这种功德,能断三恶道。

  「断天人贫」,这个「断天人贫」呢,你做种种的恶事,做这五逆十恶,那么就到三恶道去,说我没有做五逆十恶,我是修学五戒十善,但是你修学得不圆满,你虽然是没到三恶道去,但是在人间、在天上还是有贫穷的问题,贫苦的问题。在《正法念处经》上说:天上的人也有生活困难的,生活困难,那怎么办呢?就跑到人间那个树林子里面摘一个生果吃。《正法念处经》有说到这个事情,也有这个问题,就是他的功德不及格,也有这个问题。那么我们人间的人,这个富贵的人还是少数,多数的人都是生活不满意,所以有贫。

  在《瑜伽师地论》里面,和《楞严经》不同,有一个地方不同,就是什么事情呢?说天旱不下雨,这是什么原因呢?《楞严经》上说:有个旱魃,有个大扇子,把云扇跑了,所以天不下雨;但《瑜伽师地论》不这么说,《瑜伽师地论》说:这是偷盗的余报,杀、盗、YIN,这个偷盗的余报,你偷盗别人的财富,使令别人生活困难,这个财富,人的生活所需要的,你如果偷得太厉害,当然也到三恶道去的,到三恶道,从三恶道,不会永久在三恶道里面嘛,又回到人间了,回到人间呢,你生活困难,就是天不下雨。我们实在来说呢,还是靠天吃饭的,人也是有智慧,但是天若不下雨,可能很多很多的困难,这《瑜伽师地论》这样解释。这样解释有什么有好处呢?就是如果你不偷盗,那就没有这件事,它把所有的遭遇会合到你的思想、行为上来,你若能改变、能改善你的思想、行为,一切都是如意的;如果你的思想、你的行为有问题,那你得的果报也就有问题,这问题在这里。这个「断天人贫」。

  「断诸灾患」,能够停止一切的灾患,灾患多得很。我小时候,年轻的时候,小孩的时候,不知道有地震这件事,我那时候在满洲国,不知道有地震这件事,也不知道有什么飓风、龙卷风,不知道有这件事;那么年纪渐渐大了,就跑到这个地方来住的时候,有风灾、水灾、火灾、还有地震,使令人心里面不舒服,很多的灾患,还有世界这个战争、瘟疫、饥馑,很多很多的问题。

  菩萨在佛法里面的学习,发了无上菩提心的菩萨,这个地方我再多说几句,发无上菩提心这件事,不是说是维那举腔:「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随着念一遍,就叫「发菩提心」,当然也可以这样做,也很好了,但是这个不及格的,应该怎么说呢?是我们要……,当然这也可能是前生有善根,今生对于佛法有兴趣,深入地学习、学习又学习,然后在你内心里面思惟观察,忽然间你心里面发出:啊!佛法太好了!众生太苦了!我要发心弘扬佛法、广度众生,你自己经过学习、思惟,忽然间,发动出来这一念的诚心,发动了诚心,感觉到众生很苦,这个时候叫「发无上菩提心」。

  当然,这个发无上菩提心就很了不起了,不是平常人。当然,他若继续修止观,调伏了内心的烦恼,而能得到了禅定,在禅定里面修般若波罗蜜,观察佛法衰微了,正法欲灭,观察众生苦,他又发无上菩提心、他发大悲心,那又进了一步,等到得无生法忍以后,那是得了无漏的智慧了,发大悲心,像《金刚经》上说:「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真实发无上菩提心的。

  若是说我们对于佛法学习得不够,我们随着别人念这么一遍:「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人的发菩提心,我看是还没有发,没有发的,真实发菩提心的人,他的那个大悲心常常现行的,谁若是骂他一句,他不愤怒,他发慈悲心,他常不忘众生苦,他常能知道佛法是太重要了,要学习佛法,学习佛法才能根本的解决一切问题,你不深入地学习佛法,世间上的问题,我下一个命令,这问题就解决了,这是妄想,没有这回事情。

  所以这上面说的:「以菩萨摩诃萨因缘故,断三恶道,断天人贫,断诸灾患、疾病、饥饿」,这真是发菩提心的人,他发了菩提心了。他能够弘扬佛法,教人相信因果,不可以做恶事,那么这样子,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当然,我们说是造一个医院,有病的人来看病,能恢复健康,这个事情也很殊胜,这也的确是很重要,但是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的。而这位菩萨摩诃萨因缘故,把这个世界上的人,教他们不要堕落三恶道,他们在天、在人的世界不贫苦,能够息灭人世间的一切灾难,一切的疾病、一切的饥饿的问题,通通都解除了,菩萨能够这样做。而这个做法,那个地方丰收,他有很多粮食,从那里买来很多粮食,我来解决这个地方的饥馑的问题,其实这是表面上一点,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没有解决的。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心是一切事物的先导: 以恶心思考与行动,忧愁必将随之而至; 以善心思考与行动,快乐亦必随之而至。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