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8
2014/9/4   热度:354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8 「谛了知受想行识空,空不能得空便,乃至无作不能得无作便;乃至谛了知一切种智空,空不能得空便,乃至无作不能得无作便」,都是一样,这个所观的境界有差别,但是能观的智慧无差别,一切都是因缘生法,一切法都是空、无相、无作。「何以故?」什么原因这样子呢?「是诸法自性不可得故」,这一切因缘生法,都是没有自己独立的体性的,独立的体性是不可得的,所以你在不可得那个地方,就离一切相了,离一切相了,心就无分别了,所以「无事可得便」。 如果我们不观一切法空,你去执着这个相的时候,你就心随境转,这个人恭敬我,我就生贪着心、这个人毁辱我,我就生瞋心,你就有种种的……。当然烦恼有粗细,有粗显的烦恼、有微细的烦恼,这个粗显的烦恼,你容易警觉;而微细的烦恼,有的时候自己还不知道,但是你常常静坐、也常要读经,你也会感觉到,也就应该觉知到这件事。所以「是诸法自性不可得,无事可得便」,就是没有色受想行识的事、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事,没有可爱的事、也没有可恨的事,那么就没有机会捣乱了,是这样意思。「谁受恼者?」那一个人会受到魔王的恼乱呢?不可得!自己也不可得。「谁受恼者?」 这个地方表示这个修行人有一点程度了,你的用功,你用功有可能会最低限度,可能一小时一念不生,可能一坐两个钟头一念不生,而能修般若波罗蜜的正忆念,也可能更多的时间,或者五个钟头、八个钟头、或者二十四小时。我头几天说过,初开始修行是难的,若是你一坐能坐八个钟头,心里面一念不生,这时候容易了,这不是难事,就感觉到容易了。这个时候,就有可能这些向你捣乱的事情,说是天上的人来捣乱,我看这是一个平常人,那个人就是魔王派他来的,你可知道?所以这个地方,是指已经有修行的人了,有修行的人,魔王向你捣乱的时候,「不得便」,因为你心里面一直能保持清净,你一直有这样的观,有这样的观察,心清净,魔王没有办法,没有机会叫你生贪心、叫你生瞋心,没有这个机会,就是「不得便」,不得到机会令你生烦恼,所以叫「不得便」。 我们从这一段文,我们来观察,我说我们佛教徒,我自从我信佛以来,我学这个法门、我学那个法门,学了很多的法门,你自己反省一下,我这个贪心动不动?我的瞋心动不动?你反省一下。但是这里面现在说呢,你学习般若波罗蜜能达到这个境界,能不动心,心能不动,能达到这个境界。达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这上面是说魔王向你捣乱,魔王向你捣乱,现出来的境界,当然都不是一般的境界,也可能现出个普通的境界,但是引你烦恼;如果普通境界,你不生烦恼,他就现出更高、更微妙的境界向你捣乱,也有可能的。这是说学习般若波罗蜜可以和魔王对抗,有这种力量。 你学习其他的法门,怎么样?我看不容易。我说这个其他的法门,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成分的这些法门,有没有这个作用?我看不容易。只有般若波罗蜜能观一切法空、无相、无作,有这个作用。而这件事呢,如果你肯做,不是难,不是很难的事情,和打妄想一样,你坐在那里打妄想,现在转变一个境界,转变这个思想的内容,我就是学习般若波罗蜜,按照般若波罗蜜的道理来作思惟、观察,就是这样子嘛!初开始就是这样子嘛! 我刚才说了,释迦牟尼佛开示我们的法门,不是令我们为难的,就是你现在,只要你会打妄想,你就能做这件事,不是难事。但是你这件事,如果你今天也修,明天也修的话,你将来就见到效果了,没有徒劳,不会徒劳的,你其他的法门,不行,没有般若波罗蜜成分的法门,不行。但是那些法门也是佛菩萨说的,是给我们作前方便的,给我们作前方便,我实在修不来嘛,所以佛就给一个净土法门,到阿弥陀佛国去修去,还是这么意思。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人非人不能得其便。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中善修慈悲喜舍心,以无所得故。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人非人不能得其便」,这是第二段,第二段是「人非人不得便」。佛又招呼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前面佛是说「菩萨摩诃萨」,现在说善男子、善女人,这有什么意思呢?当然也可以做深浅的解释,就是那一位佛教徒,那个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善男子、善女人,那个菩萨摩诃萨,他对于佛法的学习,达到了一个程度,他心里面能作如是观,能观察色受想行识是空、无相、无作,观察一切法都是这样子。他能止、能观,能做这样。现在这底下说「善男子、善女人」,有可能那个程度是低一点,也可能有这个味道,但是又不必这样说。也可以说,前面说那个「菩萨摩诃萨」是谁?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并不是另外有一个菩萨摩诃萨,菩萨摩诃萨也就是这个善男子、这个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就是菩萨摩诃萨,也可以这么讲。 「人非人不能得其便」,就是这个善男子、善女人,他学习般若波罗蜜,「人非人不能得其便」,人不能得便,「人」是什么?「人」就是土匪,土匪不能够恼乱你,或者是官、或者政府的人,政府的人来找你麻烦,你还没有报税,或者你犯法了,或是怎么的这些事情,都是人,土匪也是人,一般政府的人也是人,其实有可能就是你周围的人,常常的触恼你。 那么现在说,善男子、善女人,人不能得便。「非人」就是鬼神了,鬼神也不能得便。这个「非人不能得便」这个地方有点事情,也是有这种鬼神没有理由的向你捣乱,也可能这样;也可能有点问题,就是你以前和他有一些冲突,利害的冲突,他吃亏了,他的恨在那里,虽然事情已过去了,这个恨还没过去,看你要修行的时候,他就来障碍你,也有这种情形。现在你若修学般若波罗蜜呢,「人非人不能得其便」,不能得便,也得不到机会。 「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中善修慈悲喜舍心,以无所得故」,这上面说出一个理由,就是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他也有慈悲喜舍的这种心,前面的「菩萨摩诃萨」当然是有慈悲心,这个也是,他学习般若波罗蜜呢,他对于世间上的人,他有慈悲心。这个慈悲心,「慈悲喜舍」在我们佛教徒来说,非常重要,非常的重要。譬如说人与人之间说话,你忽然间骂他一句,这就是没有慈悲心嘛,你叫他苦恼,就是不慈悲嘛;说是对方来触恼你,但是你是佛教徒,对他要慈悲,不要因为我的行动令他苦恼、令他不安乐,他怎么样是他的事,我应该保持我的佛教徒的态度,我应该对他慈悲。这个「慈」,《瑜伽师地论》上解释得很详细,我们也简单说一说,但是我今天想要讲个故事的,但是时间又是这么多了,我把这个讲完,我们讲故事。 「善修慈悲喜舍心」,这个是把我们慈悲喜舍的对象分三类:第一类的人,他是无苦无乐,也没有苦恼,没有苦恼的事情,但是也没有什么快乐的事情,那么这样的人,当然他希望有些如意的事情,那么你就对他发慈、发这个慈愍心,就是可以帮助他得安乐,那就叫做「慈」;但是这件事呢,只是心理上的事情,另外一个呢,就是事实上要做这件事。说是这个菩萨他自己修止观的时候,对于没有苦恼,也没有快乐的人,他要求快乐,我帮助他,使令他安乐自在,你发这个心,就叫做「慈」。 这个「悲」呢,就是有的人很苦恼,有很多的困难,很多的苦恼,对于这种人,我就想办法帮助他解除一切苦恼,那么这就是「悲」。这个「喜」是什么呢?就是有快乐的人,这个人有很多很多如意的事情,很多很多的,那么你对于这样的人,你发欢喜心,对他发欢喜心,就叫做「喜」。这样说呢,这个「喜」是已经有快乐的人、「悲」是有苦恼的人、这个「慈」的对象呢,是不苦不乐的人,这三种人,对这三种人,你要发「慈、悲、喜」,发这三种心。 「舍」这个字,这是佛教徒的态度,很重要,这个「舍」就是你在静坐的时候,心里面想,他也无苦也无乐,无苦无乐的人,这个有苦恼的人,他愤怒多,有愤怒;有快乐的人,就有爱着心特别多;那么无苦无乐的人,当然这个爱着心和愤怒就少,那么这个佛教徒就要发这个舍心,要用佛法来开导这三种人,教他们不贪、也不瞋、也不愚痴,用佛法来开导他,教他们舍弃贪瞋痴的烦恼。佛教徒,你要利用佛法利益一切众生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现前生活所需的一切事情;但是你内心最高、最终的那个目标,是要愿意一切众生转凡成圣、得无上菩提的,是这样。不是说现在有病痛,给你看医生,病痛好了,就完了。佛菩萨的慈悲心不是这样子,因为这个不决定的嘛,他过几天又有病了;说这个人生活困难,我帮助他解决问题了,解决问题了,这个事靠不住的,不知道那一年这个人又困难了,这些是眼前的事情,都是无常的。最究竟安乐自在的,非要断除一切烦恼,得圣道以后,才是永久自在了;所以佛菩萨这个慈悲心,不是只是眼前的解决一点困难,叫做「慈悲」。所以,佛菩萨叫「大慈大悲」,是这样意思的。所以这个「舍」,这是佛法中,佛教徒的一个很高尚的境界的。 说是这个善男子、善女人,「人非人不能得其便」,什么原因呢?「是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中善修慈悲喜舍心」故,他常能够对一切人都发慈、发这个悲、喜、舍,有这种行动。行动的时候呢,「以无所得故」,他还是不执着的,观察慈悲喜舍的对象,乃至慈悲喜舍本身,都是毕竟空的,他还有这种智慧,他这样子来教化众生的。这样子呢,就是解除了一切的问题,这个「人非人」都受到感动了,不能够来触恼他的,也是一样不能触恼他。 当然这上面是说「人非人不能得其便」,就是不能假藉一个机会,引起他的烦恼,他心里面不烦恼,不管是什么境界,菩萨对于一切众生有慈悲喜舍的行动,但是众生还是来触恼菩萨,触恼这个菩萨的,菩萨心里面不动,「以无所得故」,因为菩萨感觉我对一切众生没有慈悲喜舍,因为一切众生都是不可得的,都是毕竟空的嘛,是这样的意思。当然前面这几段,这都是佛教徒里面修行很高的境界,很高的境界的。 复次,憍尸迦!」哎呀!现在这个时间短了,我不要说谎话,我现在讲个故事听听。佛在世的时候,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这个时候在这里住。舍卫国的国王是波斯匿王,波斯匿王有一个大臣叫做黎耆弥,当然这是印度话。他有七个儿子,前六个儿子都结婚了,就这个小儿子还没结婚。没结婚,他这一天,坐在那里就是打妄想:哎呀!我的小儿子还没有结婚,给他找一个非常美丽的,还特别贤慧的女孩子,给他做夫人,就这样打妄想。有这么一天,他有一个老朋友,是个婆罗门,就来了,同他来见面谈话,他就把他这个给小儿找一个女孩子这个愿望,对这个老朋友说了,希望你帮我这个忙,你是周游列国,见闻非常的广,应该容易做到这件事。那么这个婆罗门说:「好!」也同意了。 那么这个婆罗门,这一天有事情到得叉尸罗国,就从这个舍卫国到得叉尸罗国,到这个国家去。到这个国家去的时候,在一个地方就看到很多的女孩子在那里,在一起游玩。他就注意,这些女孩子呢,向前走,过河,很多的女孩子都是脱了鞋过河,这个女孩她不脱鞋。那么过了河以后呢,走走,又遇到了一个河,这个河的水深,那些女孩子就脱了衣服,就从那里过去;但这个女孩子她不脱衣服,她就穿着衣服过河。过了河以后,这些女孩子就向前走,遇到一个树林子,这树上有很多花,这些女孩子就上树去拿花,单独这个女孩子她不上树,别人摘了很多花,她同她们要,要了很多花。 那么这时候,这个婆罗门就对这个女孩子就问他,说是别的女孩子过河都脱鞋,为什么你不脱鞋呢?她说是:你这个人糊涂,就诃斥这个人,穿鞋就是为了保护脚的嘛,我们在陆地走路还能看见,可以躲避一些,水里面看不见嘛,那么若是有刺刺脚、或者是有毒虫,不是伤害我了?我穿着鞋,不是可以保护一下吗?所以不能脱鞋!说是刚才过河的时候,很多的女孩子脱了衣服,为什么你不脱呢?她说呀:人的身体,有的长得很美妙,脱了衣服还好一点,如果很丑陋叫人看见,不是讥嫌了吗?所以不要脱!后来说是上树去取花去,人家都上树,你怎么不上树呢?她说:上树危险啊!我若上树,摔下来呢?所以我不要上树!她们取了花,我同她们要一点就好了嘛! 那么这婆罗感觉到,哦!这个女孩子心很细,很谨慎,是有智慧的人。那么他就随这个女孩子,就到她家去了。到她家的时候,这个婆罗门问她:你的父母在家里吗?她说:在家里。请你父亲,我想要和你父亲谈话。她说:可以!可以!那么就进到屋里同她父亲说:外面有婆罗门想要同你见面谈话,那么这婆罗门就出来,就同外面这婆罗门,就迎接他到里面去谈话了。就问,这个婆罗门说:这个女孩是你的女孩子?是的,她有没有未婚夫?有男朋友没有?他说:还没有!说是你知道,舍卫国波斯匿王有个大臣叫黎耆弥,他这个第七个小儿子还没有结婚,想愿意和你这个女孩子结婚,好不好呢?他说:他是豪族,我也是富贵的人、豪族,当然是可以嘛!那么说定了,这个婆罗门就写了一封信通知了黎耆弥。黎耆弥就来了,大家一见面都很欢喜,就同意了这件事,那么就是迎接他的女儿到舍卫国去了。 到舍卫国去,那么当然就是结婚了这些事。结婚了,他感觉这个女孩子心很细致,感觉到是很有能力的人,于是乎就把他家里面管的一些杂事,通通都委托她,管理这个家里的事情。经过一个时期,也感觉她很有次第,管理得井井有条,这个能力很强。后来有一天,黎耆弥从政府回来,心情不快乐,就是在那里很忧郁的。那么这个女孩子,名字叫做毗舍离,她就问这个黎耆弥说是:你有什么忧愁的事情?说是:今天在这个政府里,有一个难题,大家都没有办法解决。说:什么问题呢?说是得叉尸罗国国王和我们的国家有一点不和,现在就是给我们一个难题。什么难题呢?就是送来两匹马,都是母马,长得大小完全一样,但是它们是有母女的关系的,你辨别那一个是母亲,那一个是女?大家看了老半天也分别不出来。这个毗舍离女说:这件事情很容易,很容易就知道!说:怎么办法呢?拿来马爱吃的草,并头,这两个马一起站着,把这个草给两个马吃,如果若是母亲,它就会让;如果是那个女,它就不让了,拿到就吃了,这就可以从这里分别出来。 第二天,黎耆弥就把这个意见告诉了波斯匿王,那么大家就这样试验,果然是有这样情形。那么这是一件事。 后来,得叉尸罗国又送来两条蛇,两条蛇都是一样大小的,但是要你分辨出来,那一个是雌、雄?大家看,还是分别不出来。后来这个毗舍离女说:有一个办法,用这个细的毛布铺在那里,把这两个蛇放在那里,你看,如果它卧在那里不动,那个就是雌性;如果卧在那里有点动,那就是雄性。那么他就这样又是报告了波斯匿王,试验了一下,果然有这个现象不同。 后来,得叉尸罗国又是出来一个难题,就是拿来一条木,一个木头,两面都是一样的,没有粗细的分别的,叫你辨别出来,那一个是根本?那一个是末梢?叫你辨。大家想了老半天也不知道。后来这毗舍离女说是:有办法!把它放在水里头,往下沈的那个就是根本,它扬起来的那一方面,那就是末梢。这样一试验呢,果然是这样子。 那么这个时候,得叉尸罗国的使者回去报告了得叉尸罗国的国王,国王来了一封信,就是向波斯匿王说:「我现在知道,你们舍卫国有有智慧的人,我愿意和你做好朋友。那么这以前的误会,这个不和的,就是取消了。 这个时候,波斯匿王就对黎耆弥说:这几次的问题,你为什么知道这些事呢?黎耆弥说:「我也不知道,是我的小儿子媳妇告诉我的。哎呀!这波斯匿王说:你小儿子媳妇这么有智慧,那么拜她为王的妹妹,就是干妹妹,有这个事情。 那么过了多久吧!这个毗舍离女生产了,生了三十二个卵,每一个卵有一个小孩,就生了三十二个儿子。这三十二个儿子长大了的时候,一人能敌千人,就是都是有大力量的,而且有智慧。那么这个时候,这个毗舍离女也接触了佛法,这一天请佛陀到她家吃饭,吃完饭的时候,佛为她说法,毗舍离女得须陀洹果,这三十二个儿子,除最小的儿子不在内,那三十一个也都得须陀洹果,有这个事情。 当然,得了圣道,这真是非常吉祥的事情。但是有一天发生一件事,就是她的小儿子骑着大象,从城里向城外走,出了城门,就是遇见另外一个人,是波斯匿王的相,就是宰相,宰相的儿子,坐着车,从城外向里走,就同她的小儿子,就是走到对面,谁也不让谁。那么大家不让的时候,毗舍离女这个小儿子呢,在大象上一伸手,就把这个相的儿子的车,抓起来就丢掉了。当然,一摔就受伤了,受伤了,那么勉强回到家,向他父亲报告这件事,说是:毗舍离女的小儿子欺负我,怎么怎么地。相说:毗舍离女是波斯匿王的干妹妹,我们是惹不起,不能同她斗,但是我们可以想个办法的。 过了多久呢,这时候这个相做了三十二个鞭子,就是骑马打那个鞭子,做了三十二个鞭子,每一个鞭子里面都有刀,当然这刀不是很大,送给他们。所以这个人与人若要有问题的时候,做什么事情要谨慎一点,但是他们也没有介意这件事,拿着鞭子很好嘛!就用了。 但是,波斯匿王也是常请他的干妹妹家里人,常请吃饭这件事,常常见面的。那么这时候这个辅相,这个相就对波斯匿王说:这个毗舍离女她这三十二个儿子有野心、有阴谋,王要小心一点!说是怎么知道他们有阴谋呢?说他们的鞭子里面就是刀,你要知道啊!波斯匿王心里:哦!这样子吗?那么看一看,那么就请他们来吃饭,果然的,偷偷的看他们的鞭子,果然是有刀。那么波斯匿王:哦!拿着刀到我这儿来!于是乎就是有个空房子里边设一个力士拿着刀,这三十二个儿子,进去一个杀一个、进去一个杀一个,把三十二个通通杀掉了;杀掉了,把这个头,就装一个大盒子里边,就是派人就送给毗舍离女去了。而这一天呢,这个毗舍离女就是请释迦牟尼佛吃饭,释迦牟尼佛带着五百个比丘在那里吃饭。 那么毗舍离女这个时候就知道波斯匿王送来一盒东西,就要打开。佛说:不要打开!那么佛这么说,当然就是不打开了。那么吃完饭的时候,佛又为说法的时候,毗舍离女得三果阿那含,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洹、三果阿那含。佛说完法了,佛就带领这些比丘就走了。 走了,这个毗舍离女这时候把波斯匿王送来一盒东西打开一看,是她三十二个儿子的头,哎呀!苦哉!苦哉!但是得了三果的圣人没有爱了,所以她还没有什么痛苦。但是她说:这三十二个儿子,三十一个得了初果,小儿子没得初果,苦恼了。得初果圣人的人临命终的时候,决定是正念分明,不会颠倒迷惑的;但是小儿子没有得圣道,所以他苦了。 但是这件事,因为那三十二个儿子都结婚了,都是豪族的人,这豪族的人也很快都知道这件事,那个经上说呢,他们都有军队吧,这些人集合起来力量,就把波斯匿王的皇宫包围了,就是要同波斯匿王算这笔帐,波斯匿王也有军队,就是冲出来,就是到了祇树给孤独园来见佛了,就是报告这件事。 报告这件事的时候,这三十二个……这些夫人的亲戚带领着军队,也都到祇树给孤独园了,那么大家都在那里坐下来听,看佛怎么讲这件事,佛说:「今天的事情是有一个原因的,什么原因呢?久远久远以前的时候,有一个年纪很大的女人,是开这个客店,现在叫宾馆,就是客人来这儿住宿的这种店。这个女人开店,这一天有三十二个人偷来一条牛,就在这里把这个牛杀了,要杀这条牛,这个临要杀的时候,这条牛就跪下来哀求他们,他们不管,还是把这个牛杀了,杀了以后,这个店的主人,这个女人就把这个牛又烧了,大家吃,吃得很快乐。佛说:那条牛是谁呢?就是今天的波斯匿王;那三十二个人呢?就是现在杀的这三十二个人;那个女人是谁?就是毗舍离女。他们宿世有这种因缘,那个牛临死的时候,我哀求你们,你们还是不饶了我,我终究有一天要报这个仇的,所以今天就是有这个因缘,就有这种事情出现的。」 然后,这些怨恨波斯匿王的那三十二个亲族,哦!原来他们宿世有这种因缘,那么今天我们就不要管这件事了。那么大家就撤退了。这个故事我讲完了。 所以看出来,不应该杀生,所以佛为我们制这五条戒里面,第一条不杀生,不应该杀生。杀生,现实感觉到没有事情,但是有后患,将来还是,这件事还要解决的。所以,佛菩萨有大智慧,知道过去的事情、知道未来的事情、知道现在的事情,就是才知道有善恶果报的问题,所以这个恶事不可以做的。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经典不是读的,你要懂得里面的意思,你要把经典的教训、经典里面所讲的理论,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这才叫学佛。佛在经上,教给我们许多修学的方法。从日常生活、做人,到修行证果,都有方法。依照佛在经上讲的理论跟方法认真修学,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会成就。这个成就是究竟圆满,不但脱离轮回,而且脱离十法界!《华严经》也是处处指归西方净土,你看,到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由此可见,大方广佛华严的大圆满,也是归极乐世界。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