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4


2014/9/4    热度:353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4

   「何以故?」这底下解释这个理由,为什么如佛呢?解释这个理由。

  「是般若波罗蜜中虽无法可得,所谓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而有三乘之教,所谓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何以故?」什么原因看这个人是如佛呢?这是问,问的口气,下面就解释。「是般若波罗蜜中虽无法可得,所谓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这个「虽」字我们姑且不念。「是般若波罗蜜中无法可得」,什么法不可得呢?「所谓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是不可得。

  这个「行般若波罗蜜」的人,他的身、语、意不远离般若波罗蜜,怎么叫做「不远离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无法可得。「所谓色受想行识」,这个「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的生命体。佛的大智慧说:我们的生命体是什么东西组织成的呢?就是这五样:一个色、一个受、一个想、一个行、一个识,这五样组成我们的身体。这个「色」就是物质,佛教里面常说地、水、火、风,我们的身体就是地水火风组成的这个身体。但是这个地水火风里边和身外的地水火风不一样,身外的地水火风是无情物,我们这个身体里面,这是物质组成了,组成这个身体;但是另外还有受想行识,这个「受」就是感觉,你感觉到苦恼、你感觉到快乐、或者是感觉到不苦不乐;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这个身会觉触、心里面分别一切法,都会感觉到;或者感觉苦、或者感觉乐、或者感觉到不苦不乐,有感觉,这是一个「受」。

  第三个是「想」,这个想就是心里面……这个想这个字,上面是个相,下面是个心,就是你内心里面去认识、去观察世间上一切的事情,你心里面有这种作用,这个就是属于智慧这一方面的,这个「受」是属于感情方面的事情。

  这个「行」就是行动,我们心里面有受、有想的时候,然后心里就想:这件事对我有利、这件事对我有害,我要采取行动;对我有利的事情,我要去发动;对我有害的事情,我要排斥,就是心里面有目的的采取行动,这叫做「行」,也是你的心里的活动。当然这里面是很复杂的,只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就提出其中的一个纲要性的,就是这样说:有受、有想、有行这三种差别。

  这个「识」,这个「识」是什么?就是我们的了别性,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识能了别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事。「受想行」这三种,是帮助这个识活动的,是帮助这个识,它不就是识,但是同这个识在一起和合活动的,是这样。所以这个「识」是心王,「受想行」是帮助这个王活动的,名之为臣,王、臣,所以也说是心所有法,这合起来就是五种。或者说这个色就是受、想、行的依止处;或者色、受、想、行是识的住处,识就在色这里,在受、想、行这里,是这样。

  这五种法和合起来,就是我们的生命体,但是每一个人都具足这五种事,但是每一个人,彼此间都不一样,你有你的色、我有我的色,你有你的受想行识、我有我的受想行识,人与人不一样,同一个父母所生的儿女也不一样,也不是一样的。

  这上面说「虽无法可得」,这个「虽」字暂时不念,「是般若波罗蜜中无法可得」,没有法,没有这件事,没有什么事呢?「所谓色受想行识」,是没有的。那么就是般若波罗蜜观察这色受想行识是空的,是这样意思。无所得、不可得,就是没有的意思。

  这个「空」的意思,我讲一下。我们现实的生活上面,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一切境界的时候,都是很明显的,有这件事的存在,但是在佛法的般若波罗蜜的观察,这件事是没有的,这样和我们日常生活的知识,完全是相反的。我们大家,佛教徒多数都是读《金刚经》,《金刚经》上,在前边:「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里面有个「定」字,这个「定」这个字,可以再加上一个字,「决定」,无有决定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现在说色受想行识是没有这回事,也可以用这个字,就是没有决定性的色受想行识,是这样意思。这个「没有决定性」这句话怎么讲呢?怎么叫做「没有决定性」的色受想行识呢?

  一个人,我们现在先说一个大意,一个人有父母的慈悲爱护,这个小孩子来到人间了,然后他渐渐长大了,当然他是受父母的影响,然后到学校去读书,那么到什么学校读书。然后他就有他的思想,小孩的时候听父母的话,渐渐大了,他有自己的思想,不一定听父母的话了。那么这件事呢,就是他生于这个大环境,这个大环境影响他,就有这样的思想。但是同在一个环境里面生长的,同是一个父母所生、同在一个学校读书,但思想不一定是一样的。那么这可见,就是佛法说得对,有前生的事情,今生这个因缘,大的环境的情况是一样的,但是他还有前生不同的因缘,所以就影响了现在,所以就会促成他一个不同的思想。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做一个结论呢,他现在有这样的思想,就是过去的因缘和现在的因缘,促成他现在的思想出来的。如果离开了过去的因缘,离开了现在的因缘,这个思想是没有这回事情,就不会有现在这种思想,就是这样意思。这样意思,怎么叫做「不决定」呢?就是离开了因缘,思想本身是不决定的,它不能决定,它没有决定,它要由因缘来决定它的。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是敲这个磬,我们到寺院里面去,随着做功课的时候,这维那敲这个磬,这个磬,你若到卖磬那个地方去看呢,磬与磬不一样,发出声音也不一样。如果你用一个木头的磬槌去敲这个磬,是发出这个声音;如果你用一个铁的槌敲这个磬,发出的声音是又一样;有的人,会敲磬的人,会发出一个声音;不会敲磬的人发出声音也不一样。那么这个因缘不同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就不同。如果说这个声音,它若会说话的话,你们都不能决定,我自己决定,我一定要这样子,可以吧?是不可以!它本身不可以决定的!它本身不能决定的!这就叫做「空」。这个「空」是这样意思。当然我这么讲,可能会明白一点 「不决定」的意思,但是「空」可能还是不太明白。

  我们读《大智度论》的时候、或者是读《中观论》的时候,乃至到读《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这是密宗的这部经里面也有这种话,就是说一切法空,叫做「自性空」。这个「自性」怎么讲呢?这个自性实在就是决定的意思。这个「自性」呢,就是一切事情的出现是靠因缘有的,因缘叫做「他」,「因」和「缘」都是「他」。譬如说是你种麦,有个种子,然后有土地、有水、当然也要有阳光、有水,有各式各样的因缘,还要有肥料,然后这个种子就生出芽来了。那么这个芽的出来,要靠种子,还要靠有土地,还要靠各式各样的因缘,然后才能出来一个芽来的。这样说,这个芽就叫做「所生法」。其他的因,这个种子是主要的力量,种子是因,其他的事情,这个水、土、阳光都是缘,这个因缘和合了,就有芽出来。如果说这个芽不需要种子,也不需要水、土、阳光这些因缘,这个芽自己就有了,这叫做「自性有」。但是事实上来看呢,没有因缘的时候,是没有芽的,所以叫做「自性空」,就是这样子。

  所以我们看一个人的时候,看这个人呢,就是他前生的业力,再加上他现在父母的帮助,就出来一个人来。如果说不需要这个业力,没有这个业力,也没有父母的帮助的时候,这个人是没有的,这个人就犹如虚空似的,就没有人了,所以叫做「色自性空、受想行识自性空」,这自性空这个地方,「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所以就是「般若波罗蜜中无法可得」,你若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察色受想行识是不可得的、是空无所有的。

  所以若说是你面对一个人的时候,假设你是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你面对一个人的时候,你心里面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的时候,不见有人可得、不见有色受想行识可得,因为他们都是因缘有的,所以都是自性空的,就是这样意思。所以「般若波罗蜜中无法可得」,什么法得不到呢?就是色受想行识,这样观。

  你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你观察别人可能会容易,或者父母观察儿女,儿女本身是无有少法可得,都是空的;或者是其他的一切朋友、知识,你观察别人是空的,也可能比较容易;你观察你自己是空的,看看能不能观上来?可能是有点困难的。

  但是,你常常的思惟,慢慢你观察自己也是空的,一样也能观察空。如果你有诚意的话,假设你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能拿出时间去用功学习,用功学习的时候,然后你多静坐,去思惟的时候,你可能很容易就观察,把自己也观察是空的,观察其他的人也都是空的,心里面无有少法可得,可能会这样。但是你若有困难的时候呢,忽然间进一步,你就会知道:哎呀!我自己是没有这个力量,这是佛菩萨帮助了一下。所以你若用功修行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佛菩萨的帮助,「善护念诸菩萨」这句话是真实不虚的。若是你不用功,不行!你感觉不到这里来。但是这件事,就是你平常要多努力,平常没有事情的时候,你多静坐、多思惟,经行的时候也可以思惟。时间,有的人可能会时间不需要很多,有的人可能是时间要多一点,就可以了。

  但是另外有一个问题呢,修这个奢摩他这件事,就是修定,我们散乱心,也有可能也能够这样思惟:一切法自性空,坐在那里也能这样思惟;但是,你知道,若是有了禅定,这件事更容易,就不难,因为这个定能帮助你的智慧,有帮助它的力量,你常常能够这样思惟、观察的时候,你慢慢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你修成功了的时候,在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一切的境界,对于你没有影响了。好的境界也不能动摇你、坏的境界也不能动摇你,所以那就接近到无生法忍的境界了,你就接近到圣人的境界了,就是这样意思。但是这件事,后边也有提到,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也可能要其他的因缘的帮助,也有这些事情。

  这里面说呢,虽无法可得,就是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这个「乃至」,就中间有略去了,中间略去了「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就是十八界,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乃至到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刚才《金刚经》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中国话,就是一切种智,佛的智慧,在我们读《般若经》的时候,当然和《楞严经》不同、和《起信论》不同。《般若经》上的说法,佛的智慧也是由因缘有的,不是自然有的。我们读《大般若经》上说:「得一切种智,名之为佛」,它不说「即心是佛!」它不这么说,它不这么说的。是「得一切种智」,才是叫做佛,是这样讲。那么「得一切种智」,怎么能得一切种智呢?你就是先要学习般若波罗蜜,先学习般若波罗蜜,慢慢慢慢地就得一切种智。但是我们读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个〈遍学品〉,〈遍学品〉那个意思就是:你得到无生法忍以后,你要广学世间法、出世间法,要广学,那当然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有大悲心的人,他要广度众生,无知无识是不能度众生的,要有广大的智慧。这广大的智慧从那里来?要学习才来的。学习来,有两个,我们从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看出来有两条道路:一个到十方世界跟佛学、听佛说法,从这里得智慧。第二条路呢,到一切的众生的世界来,跟众生学。我们学的《瑜伽师地论》上说:菩萨也懂得医,为众生治一切病这件事,也懂得医,懂得医啊!也懂得工巧明,工巧明实在就是很多的世间上造房子,造房子这是工巧明,你造机器,世间上所有利益众生的事情,菩萨无有不学的,没有一件事菩萨不学习的。菩萨到众生的世界做大学教授,乃至做乞丐、做贫苦的人、做富贵的人,菩萨也可能会做鹿王、也可能做一条牛,到一切众生世界去学习,通达一切法,究竟圆满了,叫做「一切种智」。

  《法华经》〈如来寿量品〉有一句话:「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久修业所得」,佛那个圆满的智慧,大光明的境界,「久修业所得」,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不断地在学习所成就的,这可见就是你努力地学习,成就了智慧。那么这个话就是「因缘所生法」,佛的一切种智是因缘所生的,因缘所生的,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毕竟空中一切种智不可得,就是这样意思。

  我们读《金刚经》上说:「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不但佛的智慧,我们观察它是毕竟空,佛的身相也是毕竟空的。观一切众生是毕竟空,乃至观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都是毕竟空的,此中无有少法可得,心里面离一切相到无分别的境界,那么这就是「般若波罗蜜」,是这样意思。

  「是般若波罗蜜中无法可得,所谓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你能这样观察呢,这叫做「如佛」;你能这样学习,你肯这样努力,这叫做「如佛」。但是佛是有大悲心,为一切众生说法的,那么这位行般若波罗蜜的人亦复如是。他学习般若波罗蜜,自己能这样学习,同时也能为众生说法,所以下面说:「而有三乘之教」。

  「三乘之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位菩萨,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他知道世间上一切事情都是因缘有的,都是因缘有。说是这个人性格非常的坏,是因缘有的;说这个人的性格很好、品德很好,也是因缘有的。世间上的众生是善、是恶,是因缘有的;出世间的圣道也是因缘有的,也是因缘有。那么菩萨呢,他感觉到世间上的众生,做恶虽然是有罪过,做善是比较好,终究是在生死里流转,是不究竟的、还是不圆满的;若能学习圣道,才能解脱生死的苦,永久的安乐自在了,所以菩萨大悲也学习佛为众生说法,所以「而有三乘之教」。

  什么叫「三乘之教」呢?「所谓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这是三乘之教。「声闻乘」这个「声」就是佛为众生说法的法音、法语,叫做「声」;「闻」呢,听佛的法语而能够努力的修行,然后从生死苦恼的世界得解脱了,叫做「乘」。这个「乘」就是车,车有运载的意思,有动力,能从这里运载到另一个地方去,有这个动力的,叫做「乘」。你若学习佛法的时候,学习「苦集灭道」的佛法,你就能够从生死苦恼的世界,运你到涅槃的地方去,所以叫做「乘」,有动力。说我不学习佛法,我愿意学世间上的慈善事业,我造个医院,众生很苦、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我来布施他们,做这个善法。做这个善法,也很好,但是不能够把你运到涅槃去,没有这个力量,没有这个动力。但是能够不到三恶道去,还有点好处,不会到三恶道去受苦,在人间、在天上受乐,那么这世间善法是这样。

  但是,佛教徒和非佛教徒还有一点差别,我们佛教徒也应该有慈悲心。我们这个地方没有医院,很多人有病,没有地方去治疗,那么我在这个地方办一个医院。如果我们是佛教徒做这件事,你回向无上菩提,愿以此功德,愿一切众生得无上菩提,那么这就是菩萨道了,这不是世间的善法了,就不同了。如果你没有回向无上菩提,你只是:我造一个医院,就令众生在这里能够恢复他的健康,消除他的病苦,你就知足了,那这是世间善法,所以大家共同地做这一件事,但是思想不同,所得的果报不一样,所得的果报还不一样的。

  所以现在说这「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这是出世间的善法。出世间的善法好过世间的善法,就是使令你究竟地解脱一切苦恼,是这样意思。

  这个「辟支佛乘」翻一个独觉,就是他出现在没有佛、没有佛法的世界,没有人教导他佛法,而他自己无师自悟,没有老师教导,他遇见一个因缘,他就能明白佛法。

  在这个经论上说到一件事,说有个国王,这个国王有很多的女人陪着他,他这个后背,也许他不常洗澡,他就发痒,他就叫他的女人给他搔痒,而这些女人都是带着手镯,带着什么东西。那么很多的手在那里搔痒的时候,这些手镯与手镯碰,就发出来音声了。等这个搔痒搔完了的时候,这个声音就没有了,那么这国王就从这里,就明白一切法空的道理了。他明白这个空了,他就心里面寂静住,就得了禅定、得了神通,他就弃舍了王位,到深山里面修行,得了圣道。

  所以这叫做出在无佛世的时候,无师自悟,他能够得圣道。而这种人为什么会这样子?为什么有人不能这样子呢?就是宿世的栽培不同。这个人宿世见到佛见得多、修福修得多、栽培善根多,修四念处是栽培善根,还能修福,做了很多的善事,所以他这个功德做得特别多,而他也愿意出在无佛、无佛法的世间,无师自悟,他也有这个愿望,于是乎他就是出现这件事了,这叫做「辟支佛乘」。

  这个「佛乘」呢,也是修学佛法,但是他发了无上菩提心了,也就是发了大悲心。众生在这世界上流转很苦,那么他发大悲心,我要弘扬佛法、广度众生,以三乘圣道普度一切众生,他有这样的大悲心,有这样的大悲的愿力,他能广学佛法、修学圣道,得无生法忍以后,就能普度众生,一直到最后功德圆满就成佛了,那叫做「佛乘」。

  「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而有三乘之教」这个地方,就是由大悲心宣扬三乘的佛法,普度众生。前面是「无法可得,所谓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这是般若的智慧;「而有三乘之教」是大悲心;一个般若的智慧、一个大悲心,这两种功德圆满了,那就是佛了,是这样意思。

  这上面说:「虽无」,「虽」这个字,就是虽然是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空,但是他有大悲心为一切众生宣扬三乘之教,所以这个地方也是如佛。前面是说他自己是……,前面这一段,「若有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我辈视是人如佛」,这只是说学习般若波罗蜜如佛。「何以故?」下面呢,说到般若波罗蜜,也同时说到大悲心。所以他又能自己学习般若波罗蜜,来调伏自己的烦恼乃至断烦恼,还有大悲心广度众生,所以也是「如佛」。所以诸天说:「若有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我辈视是人如佛」,是这样意思。我还想讲个故事,现在到点了,就休息,明天再讲。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在家的居士五戒可以分开来受,五戒全受叫满分戒;五戒当中有一条不能做,这一条不受,受四条,叫多分戒;或者五戒里头,我只有一条能做到,两条能做到,你就受一戒、受二戒,叫少分戒,这很如法。你一条都做不到,你就不要受。如果你受了戒而不能持戒,你决定堕地狱。为什么?你破坏佛教形象。你受了五戒、你还作恶,你还有贪嗔痴慢,你还有是非人我。那别人骂你,骂你就是骂佛、骂菩萨、骂三宝,你叫人造这种罪业,你不堕阿鼻地狱,谁堕阿鼻地狱?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