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3
2014/9/4   热度:320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3 问:弟子请问一下,就是静坐的时候,我们的意念是往下,好像放松、放下,但是这个头上这里好像有一股力量往上冲,那整个人好像有那种引力,地心引力,达到像太空人一样,那个无重力状态,所看到的呢,就是好像很清净、很光明,佛菩萨都出现,那这样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形? 第二个呢,就是我们小孩子的时候,这个顶门这里,我们发现它会动,但是我们在静坐的时候,也感觉这个地方会动,好像有一股什么东西在这个地方盘旋。那我看阿弥陀佛上面这里,就是好像有红色的……肉髻,这个东西,不晓得是代表什么意义?另外,佛像的前面,这个地方好像都有一点,那一点代表什么意义?请师父慈悲开示,阿弥陀佛! 答:阿弥陀佛!看我能回答这个问题吧。我们平常啊,医生也会告诉我们,心脏在什么地方,生理上这个心脏,好像是在偏左,在这个地方。事实上呢,我们自己在用脑时候、用心在思惟什么事情的时候,这个中心点在那里?好像在头部,不是在这里,这个中心思想的地方是在头。在头部,所以我们若想静坐的时候,的确要注意这个事情。不要说静坐;就是我们不静坐,我们常读诵经论,为人讲解这些事,他也会有问题,这个头部会有问题。你一定稍微地要平衡一点,不然的话头部就有问题。 而静坐的人,最初要注意这个事情,就是你的这个思惟的力量。静坐有两个行相:一个止、一个观。这个止的时候,譬如说是你在止的时候,心里就是无分别住,心里面明静而住;心里面明了,而不是惛沉,寂静而不散乱;不散乱而寂静,明了而不惛沉,是明静而住。但是呢,佛菩萨告诉我们,修止的时候要有个所缘境,如果我们这个所缘境放在顶上,你就是坐在那里,或者站在那里也是一样,你心里面注意头顶的话呢,你这样做的话呢,它这个气就会向上冲,这个血就集中到头部,这个止的时间越多,越有问题,这个气血就向上冲,你止这样做,是不可以。你暂时地、短时间这样可以,时间多了不可以。如果我注意这个眉间,或者是上面一点,或者注意鼻端,都有这个问题,你这样子这个血就集中在头部,就容易上火,就会有刚才他说这个现相,严重了的时候,就会吐血、喉咙疼、眼睛疼、头疼,就是不能静坐了,就会有这个事情。 说是见到佛、见到菩萨、见到光明,这都是妄想境界,不是真的!不是真实见到佛、见到光明,都是妄想。但是你若到了未到地定,情形不同,到了初禅的时候,那个时候超越这个境界,那个时候你一入定的时候,你要见佛就能见佛,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现身,就可以和阿弥陀佛对话。你念观世音菩萨也可以,念弥勒菩萨、念文殊菩萨、念普贤菩萨、你念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法华经》说那些菩萨,或是念地藏菩萨,都是这个菩萨就会现前。现前了,你可以和他谈话,可以请问一切的问题,那个时候,见的是佛菩萨,那见的是佛菩萨,也是佛菩萨的化身,也不是真身,但是可是有作用。你没有到这种程度,所有的境界都是虚妄,看见放大光明都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那么这是看见佛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这样子。他还有什么问题啊?这是第一个问题。 阿弥陀佛顶上这个肉髻,其实这个呢,你超过了这个范围了。关于修止观这个问题,可以不谈这个问题。这是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庄严,我就回答你这个问题,那是他的庄严,他原来愿意成就这样的相好光明。这个菩萨呢,也就是这样回向的问题,愿意得什么样的庄严,就是修六波罗蜜加以回向,他就成就了,这是佛的一种功德,菩萨也可以成就这个功德的。 眉间的白毫相,这也是他的…,他愿意成就这个功德,他修六波罗蜜就可以出现,譬如《法华经》眉毫、白毫相放大光明,这是他的功德,他愿意成就这个功德。 问:那如果我们观想观世音菩萨的时候,好像在跟我讲这个头要正、下巴要下垂、身体要放松,就是觉得整个境界很安祥。整个好像是坐在莲花台上,好像身体没有重力的感觉,但是自己的身体还在。 答:是的!这个你心里面想:观世音菩萨来告诉我坐禅的方法,也有可能的真的,真实是观世音菩萨来告诉你。 问:这个是不是就是自己的阿赖耶识里面有那一种,就是一种心里自己的一种感觉? 答:这是第六识,第六识出现这个境界,当然和阿赖耶识有点关系,出现这个境界呢,有可能观世音菩萨真实来帮助你,也有可能。但是这不是你的定力,这个定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你不到未到地定,这个定还没有这个力量,但是你和观世音菩萨有特别因缘,观世音菩萨会来帮助你,这事是有可能的,这是有可能的。 问:和尚慈悲,学尼自从学佛以来,师长一直教导弟子要老实念佛,那弟子就一直念佛,虽然有时候念得很烦恼,念得好像调伏不了自己的烦恼,可是就想说,就是老实念佛,因为有佛力的加持,所以弟子虽然念得烦恼,还是继续念。自从参加了和尚的禅修一个月以后,和尚教导弟子要修止观,来调伏自己的烦恼,弟子虽然对四念处都不清楚,可是弟子还在学,那感觉好像找到一个烦恼的出处解决的辨法。 可是就是说;祖师都是交代就是要「老实念佛、莫换题目」。那现在我要换题目了,那弟子很惶恐是说,我换题目了,可是我修止观,然后我把佛放下,然后修止、修观,然后我要怎么精进,我才可以保证说我修止观比念佛好,一定可以成就,不然我换题目,不就是错掉了吗?谢谢和尚开示! 答:我回答你这个问题,告诉你「老实念佛、莫换题目」这个人是谁?当然我在书本上看见这句话。当然这些人,在明清以后的人,在中国历史,明清以后的高僧大德说的话。他说的话呢,你愿意听信他的话,你听不听都随你。我说换题目,不是我的意思,最近我们学习过〈九品往生〉,《十六观经》的〈九品往生〉上看。我现在说话,我有点过失,但是我还要说出来。从〈九品往生〉上看,上品三生、中品三生,都没有提到念阿弥名号这件事,在下品里面才提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才有这件事,这话说出来好听不好听?但是这话不是我说的,事实如此。〈九品往生〉里面,在下品三生提到这件事,念阿弥陀佛名号;在上品里就没有提这件事。上品里面提到的,实在是修止观的事情,都是修止观,而不是念阿弥陀佛名号这件事。我这是回答,从〈九品往生〉上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再重新根据其他的经论,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读这个大本的《无量寿经》,大本的《无量寿经》,它那上也说念佛,也说念佛三昧的事情,也说行六波罗蜜的事情,和小本的《阿弥陀经》不同。小本的《阿弥陀经》,鸠摩罗什法师翻的,他说得非常的明白,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地执持名号。这个「执持名号」这句话,很明白地就是念阿弥阿佛的名号,这句话说得非常明白。但是我们若读大本的《无量寿经》,也说念佛,那和「执持名号」一样吗?不一样。但是我们后来的祖师,多数,那就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叫做「念佛」。可是在《观无量寿佛经》〈九品往生章〉里面,那个下品下生的时候,很明显地说出来「执持名号」和「念佛」不同,不一样。就是那个下品下生那个人的罪过很多,让他念佛念不来!「不遑念佛」,念不来了,那怎么辨呢?就叫他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这也可以知道「念佛」和「执持名号」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的祖师就把它讲成一回事了。讲成一回事,那个地方怎么讲呢?那个地方就是很明显地就讲不通了,就是这样子,这是一件事。 其次呢,我们读《华严经》也好、读《法华经》也好、读《大般若经》也好、读《维摩诘所说经》也好,我们现在读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鸠摩罗什法师翻的,那个《大般若经》是玄奘法师翻的。我们读这些经论的时候,这都是佛说的,都是佛说的,不是祖师说的。那么这些佛菩萨,古代的高僧;像天台宗的大师、华严宗的大师、三论宗、法相宗这些大师,古代的时候和现在都不同,他们所提倡的就是有深、有浅,不是说「莫换题目」,不是这句话;就是要适合你的根性。其中有一样事情呢,其实后代的,净土宗的这些大德,也提倡、也主张修不净观,如果你的欲心重,也可以修不净观,没有说你一定要念阿弥陀佛,不是。用不净观来对治我的欲心,那么这个欲心对治了,然后念阿弥陀佛。这可见呢,你有这样的病,要用这个药;你有这样的病,用这样的药,不是说「不换题目」,不是,是要换的。我的瞋心很重,念阿弥陀佛不能调伏瞋心,那么修慈悲观嘛,怎么能说不换题目呢?这一味药不能治一切病嘛,怎么能说不换题目呢?当然,你没有其他的问题,你只是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心不颠倒,那样子你就不要换题目,也是可以。如果有特别的原因,是可以换题目的,当然,这句话是我说的。阿弥陀佛! 我刚才这句话重复提一下。我们中国佛教、汉传佛教,我说不出来决定的时间,但是可以说很久以来不提倡修止观的、不提倡圣道的,就是念阿弥陀佛。这件事,这位祖师应该也是慈悲,不能说他一定不对。但是这件事,我们事实上,很多人念佛的时候,念阿弥陀佛,有的人是得利益,那当然就是你合适,你就念阿弥陀佛,也是可以,能往生阿弥陀佛国,也能得圣道,不是不能得。但是有的人,念阿弥陀佛不合适,那就应该另外选一个法门,如果你修止观能合适,为什么不修止观呢?修止观这件事,当然是比念阿弥陀佛复杂了一点,念阿弥陀佛,读《佛说阿弥陀经》比较容易;《佛说阿弥陀经》也不是很深的经,我们读起来,也容易背下来,然后就一心念阿弥陀佛,这个事是容易!但是若是修止观的话;这个修止,有的人也不容易,心里面要一心不乱,叫它明静而住,可以吗?也不是容易的事,但是有的人不难。修观,你若是修无我观,什么叫做「无我」?你不学习经论,你能明白这件事吗?那要比念《阿弥陀经》难一点,比那个难一点。若是修天台宗的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你要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你才能够修这个一心三观,不然你修不来,要明白、要通达第一义谛的,这就是要学习经论才能做到这件事,就是难一点,比念阿弥陀佛是难一点。虽然是难,但是你若能够这样做到,闻思修这样子,按照这个次第这么做的时候,有可能现在得无生法忍,就算是没得无生法忍,你能接近得无生法忍,那就是能调伏烦恼了。能调伏烦恼也很好啊,我们出家人会庄严一点,而不会丑陋的,不会的,就不同。说你不修止观,不能调伏烦恼;不能调伏烦恼,烦恼就要活动。烦恼若活动的时候,不是丑陋的吗?还需要人家登报纸啊?不需要啊!我们自己应该知道这件事。 所以从各方面,从经论上的学习看,从念阿弥陀佛有相应、有不相应来看,从事实上来看,我们出家人的行为,事实上来看,修止观是对的,容易调伏烦恼,使令做住持的人容易一点,在佛学院的院长也容易一点,当老师的、当师父的,也容易一点,你若修止观,你师父头不疼。你不修止观,不修止观,烦恼来了,你不能调伏;不能调伏怎么办呢?只好发作,发作的时候,很好吗?就是这样子嘛,所以还是修止观是对的。你修止观的时候,你师父头不疼,你将来收了徒弟,你头也不疼,所这件事我认为是对的,应该是对的。 问:师父提到女子男相,而且有转相……男性,而相的变现是业力所导? 答:是的!也有的男人,不是来生,就是现在他就转成女人了,也有这个事实的,这是业力啊!要改变业力,就要学《摩诃般若波蜜经》,就是要修止观。 问:这是指女子变现男相不好? 答:不是的。女子变男相是好相;男人若变成女相,我看不是好相。 问:还是女子要学大丈夫,从内心做起。 答:是的。 问:面相实在不足为道。 答:是的,是这个意思。 其实男相、女相都是虚妄,都不是真实。主要你内心里面要通达第一义谛,能够明静而住,能做到这件事,来生决定是转女成男,而不会再做做女人。 问:长老,阿弥陀佛!学生请问长老一个问题。就是刚刚长老有谈到说,我们修止观必需要有一些正知正见,而且对于教理必需要有些了解。那所以说,要修止观……,因为如果说,没有对这个阶位,还有止观的理论不清的话,可能反而越修越糟糕。那如果说这样的话,因为能够对教理深入,因为现在我们教义,对于这个文字,有些像语体文,有些比较不了解,所以说你如果说要深入经藏,有很多的人没有辨法去修学这个止观。如果说这样的话,那念佛应该算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方式,你对这种说法觉得怎么样?阿弥陀佛,谢谢! 答:是的。你的说法应该和我说的是一致的,就是修止观需要学习经论。学习经论呢,要通达这个凡圣的位次,要通达修止观的方法、凡圣的位次。这是要由学习中来,你要学习,才能够达到这个程度,不学习,止观是不能修的。念阿弥陀佛呢,也要学习,也是应该学习的;你最低限度要念《阿弥陀经》,要学习《阿弥陀经》,然后也要知道人生是苦,往生阿弥陀佛国,这件事是有意义的,也要有这样的知识,也要有这样的正见,然后才能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可能念得坚定一点;如果你没有这些知识,阿弥陀佛也是念不来的。总的来说,念阿弥陀佛的这个念佛法门是浅一点、容易一点;修止观这个法门是深一点、难一点,你说的对,我同意这个说法。 但是修止观这件事,因为他得到的利益,就是现在这一生就可以有这么多的功德,也是值得努力学习的,也是值得的。 问:修白骨观从何现起? 答:从你的心现起的,从心里面现出来。心为什么能现起?就是你这样思惟了,它就会现起来。当然白骨观也要学一学才可以,不学也还不可以。这在《大智度论》里面也有、《瑜伽师地论》里也是有,在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密》也有,可以从那里学习,然后你加以修行,就可以了。 问:请问师父,学生张顺表有几个问题请教师父。第一个是说打坐的时候,心情浮动的时候该如何对治?而且在打坐的境所现的那个情境是否可得?第二个就是说,学佛的人对时间的观念,是应该怎样的正确的观念才对?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学佛的人对生死的认知、态度,应该如何去认知?而且当自己在最后的那一段,要如何去自主,不会好像就迷乱了? 答:你把那张纸给我了,好不好?打坐心浮动时,打坐的境现可得否?心若浮动,就失掉了所缘境了。失掉了所缘境,心里面当然就是也不能止、也不能观了,就变成了虚妄分别的境界了。所以,打坐的境就是……,就不是打坐了,就变成一般的虚妄分别的境界了。所以打坐的时候、你静坐的时候,你不要离开你的所缘境,你不离开所缘境的时候,不是止、就是观。观也要有所缘境,止也要有所缘境,你不离开所缘境的时候,这个时候是合适的,是相应的。 问:学佛人时间观如何? 答:学佛的人时间观,不能空过光阴,越早越好,不要等到一百岁才学习佛法,就是越早越好。而其中经论,这个律上也提到,你七十岁还要出家的话,如果你身体还健康呢,还勉强可以出家;如果身体已经有点问题,就不能出家了,这是律上有说这个话。在我们修止观这个方面来看呢,你越年轻越好,这个什么理由呢?年轻的时候,这个杂染轻,年纪越大,这个杂染越多;杂染越多,你想修行,它能障碍你,所以时间观念就是越年轻越好。出了家以后,你要爱惜光阴,这些杂乱的事情尽量地弃舍,一切大事,得圣道以后再说。凡夫的时候,你想行菩萨道,那是菩萨道吗?时间观念,应该要注意这件事。 问:学佛人对生死应什么态度?面临时如何处理? 答:对生死是苦,生死是苦。我们没得圣道的时候,生死是非常苦,我们没有辨法解脱;人家说一句话,我们心就动,若是有实际的行动,更不得了,这个苦痛来了,心里完全是忍不住的、受不了。但是若是得了圣道的人,他能够与第一义相应,他一剎那,他这一念心就从世俗谛到第一义谛了,所有境界在他等于零了,是有这个境界。你刚才说能离苦,什么叫做「离苦」?就是这个修行人得了圣道的时候,就是离苦了。表面上,他也是老病死,但是那个圣道的人,他没有苦。他若不入第一义谛、不入定,那个心还在世俗谛里活动的时候,也有点苦,但是比我们凡夫,不同。我们凡夫这个苦恼是很重的,执着心很强;圣人他不执着,他不入第一义谛,他的苦也比我们轻,并且他常常入定,常常入定的时候,很容易一剎那间就入定了,就是到了第一义谛了,世间上的事情等于零了,所以他没有苦!得了圣道,有这种作用;我们没有得圣道的人,就是说一句谎话,你就受不了,不要说是真实话。所以这个学佛人,对生死的态度应该要认识:得了圣道,这件事非常的宝贵,应该修学圣道。 问:修止观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第一个,你要有这个愿,要有这个愿:我希望得圣道,要有这个条件。然后要学习经论;学习经论呢,你要低头一点,肯向人请教。你感觉:你这个人有什么了不起?你不肯跟他学,那就有问题,你要低头一点,不耻下问,那就比较容易。就这样吧!就这样,好!我们结束了。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八大人觉经》里面告诫我们,教我们“不憎恶人”,不要轻慢恶人。人会回头的,他一回头,成佛了,将来是我们的老师,怎么可以轻慢?恶人往生成佛的,在《往生传》里,最著名的是唐朝张善和。他是个屠户,一生杀牛,杀业很重。临终时,他看到许许多多牛头人来问他讨命,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地狱相现前。碰巧有一个出家人从他家门口经过,听到屋里有人喊救命,就进去塞了一把香给他,“你赶快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一听到这个话,接了香,就大声念阿弥陀佛。念不到十句,他就说:“阿弥陀佛来了,我要跟他走了。”他就这样往生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