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6
2014/9/4   热度:357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6 你们若是有问题……,这里有一个问题。 问:佛教要我们破除执着,那么欲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成佛之心,是否亦为执着?是否也该放下? 答:我们没有学习般若波罗蜜,学习般若波罗蜜没有成就的人,所有的事情完全都是执着!我们念经也执着、拜佛也是执着、说话也是执着、写文章也执着,完全都是执着,你不可能从执着里面解脱出来。只要你没得无生法忍,没有与第一义谛相应,都是执着。但是呢,执着与执着有差别:有的是染污的执着、有的是清净法的执着。清净法的执着,虽然也是执着,但是它会逐渐地引导你到不执着的地方去,所以那个清净法的执着,我们不要放下,是应该学习的。所以我们若是没得无生法忍,你没能够亲近第一义谛的话,执着还在的时候,我愿生阿弥陀佛国也是执着。但是到阿弥陀佛国很好,那么就能够见佛闻法,还是学习般若波罗蜜,可以得圣道。所以那个执着还是不要放下,你继续执着好了! 问:佛法要破我执,要无我,那么既然无我了,是谁成佛呢?这个我,不是身体的我,要破的是那个我呢? 答:「佛法要破我执,要无我,那么既然无我了,是谁成佛呢?」是你的心成佛嘛,还是这个嘛。念佛是谁,就是心嘛,谁念佛?就是心念佛嘛,这是很容易明白这件事。所以,若没有我谁成佛?就是你的心成佛。心怎么成佛?心有智慧了,所以会成佛。如果心糊涂,还是不能成佛的,就是这样子。既然无我,是谁成佛呢?就是你的心有智慧了,就成佛了,是这个意思。 「这个我不是身体的我,要破的是那个我呢?」实在来说,没有我可破,因为没有我,这身体没有我。那为什么说破我执呢?因为你执着,执着有我,就破你的我的执着,不是有我可破。若有我,是不应该破的。佛法是保持真实相。他原来是无我的,我们就是还复、恢复到无我,是这个意思。所以是没有「我」可破的,是破「我的执着」,是这样意思。 问:有人说,修行要在清净之地,如入深山修行,不听新闻,不闻世事,这样不容易起烦恼;然又有另一说,修行要到日常生活琐事中、凡事中去修。两者是否有程度次第之分? 答:是有这个分别。到清净的地方去修行,心里面比较容易清净,是有这个分别。若是到杂乱的境界,在这里住,你的程度高一点也可以,就是「在尘不染尘」,同样可以修行,那就程度要稍高一点,是可以的。 问:六度中的禅定,和禅宗的禅,是否同义? 答:你这个问题,我非常欢喜。欢喜你提出这个问题。 洞山禅师,洞山禅师在三个月安居完了的时候,他对大众学习禅的人说,各位禅师安居完了,说「东去西去」:离开这里到别的地方去,或者到东边去,或者到西边去。「万里无寸草处去。」就是这样解释。这样解呢,实在这句话就是说禅。「万里无寸草处去」,这是一个隐语,或者说是譬喻的话。什么叫做万里无寸草处去呢?这个「草」字是怎么讲呢?就是分别,你心有分别就是草。无分别的地方,就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是没有名言的,所以那个地方是无分别的,到那个地方去。这句话说得好! 当然他本身他不解释的,什么叫做草?什么叫做万里无寸草?他不解释。我是学习经本子的。经本子,那禅宗的人,「那都是戏论」,诃斥你啊!你学习经论是戏论,就是这样讲。但是我学习了经论,就会分别,什么叫做万里无寸草?就是一切境界无分别,一切都是第一义谛,就是无分别的意思,到那个地方去。当然在我的分别呢,那还是要有分别,从有分别到无分别,要这样学习这个第一义谛、学习禅。 但是禅宗初开始,我昨天没有说这件事,禅宗初开始是学习经论的。初袓达摩告诉慧可禅师,学习《楞伽经》。初袓是达摩,二袓是慧可,三袓是僧粲。僧粲这位大德,资料非常少,就那么几句话,我们没有什么可陈述的。但是到四袓道信禅师,就改变了,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他不去学习《楞伽经》了。在我的心情,我是赞成。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非常好。这样说呢,什么叫做禅?《楞伽经》也是禅、《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是禅。这样子,我们可以学习。若说是「万里无寸草处」这里这是禅,那怎么样学习呢?有人问这洞山禅师,万里无寸草处怎么样去呢?他说,「就这么去」。他就不告诉你这闻思修的这一条方法,他不说。 我认为禅宗,我不同意这个态度,不同意这个态度。你应该告诉他嘛,这是佛说的话,闻思修,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是佛说的嘛,你就这样讲,大家容易学习禅,不说。那怎么样去呢?怎么样到第一义谛?就是没有方法。这是禅宗衰败的原因,原因在这里。禅宗自己的人表示,什么意思?我心里又有一句话,但是那句话说出来,我就有过失了,还是不要说。 所以这上面,禅定和禅宗的禅是否是同义?初开始的禅宗,应该和六波罗蜜的禅应该无差别。这个禅宗的义,我们学习这个《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的优点就是在这里,就是详细地告诉我们,圣道这条路怎么走,一点也不令你为难。他告诉我们,这叫一、二、三、四、五,就像这样子告诉我们,我们容易学习,这个好,它的优点是在这里。但是禅宗的禅师不是这样子,叫你不懂!这件事啊,哎呀!我若再说我就有口过了。我有什么口过?我现在我就是宁可有口过,我说出来这话:「表示我高,我说话你都不懂!」我认为这完全是不对的,不应该这样子,让它容易懂嘛!我们读经论的时候,佛还说譬喻,正面地把这个道理说出来,然后再说个譬喻,这是什么意思?表示让那个道理容易懂。但是我们讲话,他隐藏起来,叫你不懂,你看这个事对不对呢?但是我批评古德,这是我的不对。 这个修禅的意思,我刚才其实已经说了,当然还要有前方便;我们在〈声闻地〉那里已经说,还有前方便。在正式修禅的时候,有奢摩他、和毗钵舍那这两个方法。奢摩他就是修止,止成功了就是定,就是禅定。毗钵舍那翻到中国话就是观,观就是思惟,就是心里面思惟这个道理,就是这样子。这个方法有什么难?有何难乎?一点不难嘛,是我们完全能办得到的。就是又修止又修观,修观又修止,慢慢地我们就可以得无生法忍,就可以得圣道,就是这个意思。 六波罗蜜里面这个禅,当然它是具体地说出来,欲界定、未到地定,加上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还有个中间禅,以及无色界的四空定,也都说出来,又说到灭尽定。得了圣道以后,从有漏定变成无漏的三昧了,这是它的次第,也是有深浅的不同。我们昨天曾经提过,舍利弗尊者入了三昧,目犍连尊者不知道三昧的名字,这是更深的事情。这是说禅定的深浅。 禅宗呢,最初的时候,根据《楞伽经》学习禅,也是这样的次第;若是根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来学习禅,也是这样的次第。但是有一点差别:就是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的诸法空,是一切法是自性空,这是普遍地说一切法空的道理。这个唯识宗说的空,《楞伽经》里有唯识义,它说的空,偏重于内心的分别,说它是空;就是「唯识无义」、「妄想无性」,是偏重于内心的分别这个地方说空,而不是说一切因缘所生法都是空,不是这么说。但是「妄想无性」也可以说也是因缘生法,妄想也是因缘生法嘛;「唯识无义」,识的活动也是因缘生法。这个地方就是和《中观论》说的空,有这么点小小的差别,但是总相来说,还是无差别。 所以,六度中的禅定和禅宗的禅,是否同义?应该是相同的!但是禅宗的人,他偏要说不同,他偏要说不同,他偏要这样子。当然我不同意这个说法。 问:请问,檀波罗蜜是否是六波罗蜜之一? 答:是的。就是布施波罗蜜,我刚才没有解释。 问:般若法门是否只适合利根的人?在末法时代修般若法门,真能有成就吗? 答:是的。这个事情是那样: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里边也提到这件事,是利根人学习般若波罗蜜?是钝根人学习般若波罗蜜?的确是这么说到这件事。他说利根人、钝根人都可以学习般若波罗蜜,都可以这样学。都可以学啊,这个利根人可能会学得快一点,钝根人有可能会慢一点,但是也一样可以成功,应该是这么说。 但是现在是末法时代,是有一点问题,有什么问题呢?末法时代学习佛法的人少,和正法时代学习般若法门的人多,这个地方有点差别。学习般若法门的人多,你也在那个时候去学习般若法门,你学习般若法门的因缘也多。现在学习般若法门的人少,通达胜义的人少,你想要学习的时候,因缘也就少,现在是有这个问题。 而另外还有一个因缘,你不要去学习经论,你就看话头好了,这是一个因缘;你不要学习经论,你就念阿弥陀佛好了,会有这种事情。有这个事情有什么不好呢?你学习般若波罗蜜,就会退下来,退下来就可能不学了。但是在我的想法呢,你念阿弥陀佛也好,但是若学习般若法门的时候,对于念佛法门有什么好处呢?你的信愿行可能会更坚定!会有这个不同。你怎么知道呢?你若能够努力地学习般若法门,努力地学,你对于佛法的信心,非常地强,任何人不能动摇你,不能动摇。如果你对于佛法不愿意学习,我就念阿弥陀佛好了,若有人说,那都是迷信,你立刻心就动摇;若是你深入地学习般若法门的时候,会有一个什么想法呢?我能得无生法忍!你有这个信心。你若深入地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不须要佛来告诉你,你自己就会相信,我能得圣道!你会有这个信心。不要说观世音菩萨,或者佛来告诉你,你能得圣道,不须要,你自动会有这个信心。那么你若念阿弥陀佛到阿弥陀佛国去,你这件事也有信心,信心会强,任何人不能动摇你,说你不要念阿弥陀佛,你就是看话头好了。你可能拒绝,不相信这件事,而相信念佛求生净土,相信这件事。所以,你念阿弥陀佛我赞成,但是同时你也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法门,对于你念佛有帮助,有更好的帮助,情形会不一样。 但是你若没有条件,那就是又一回事。说我没有读过书,这几个字我都不认识,那你学习般若波罗蜜也有困难,那是有困难的。若是你文学程度好一点,这几个字很容易认识,只是里面的义须要去思惟,那就读读《大智度论》很容易就通了,这个道理可以通,那就应该可以,应该学习。并不是我念阿弥陀佛,我若去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时候,障碍了你求生净土,那就不要学。但是我认为它不障碍,而且会帮助你求生阿弥陀佛国。 我现在这里有一个妄想,我讲一讲什么叫做「信」。什么叫做信?我相信佛法,究竟什么叫做信?我们讲讲这个道理。这个「信」,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就是真实不虚,我相信佛法是真实不虚,这叫做信,这样意思。什么叫真实不虚?就是佛法说,有世间的因果、还有出世间的因果,这件事我相信,真实不虚,这叫做信。如果说我相信佛法,究竟怎么叫做相信,你都说不上来啊,那足见你的信心有问题。而这件事怎么会相信呢?你要经过学习。经过学习,在你的理智上:哦!是有道理!这叫做信。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是有功德。学习佛法,我会有功德。学习佛法的人有功德,他能够感觉到世间的因果都是苦,出世间的因果能令人得大安乐,相信这件事。这是第二个意思。第三个意思,就是相信自己能学习佛法,我能成就这件事,这叫做信。有这三个意思叫做信。 我刚才说了,如果你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深入地思惟观察;学习《大智度论》,看龙树菩萨给我们的智慧,他解释这般若波罗蜜的道理,你深入地去思惟,你会感觉到,我能得无生法忍!你会有这个信心,这叫做信。 所以这上面说,末法时代,般若法门真能成功吗?可见你对于佛法没有信心。能成功吗?真能成功吗?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不是在外边,是在我们佛教徒的心里面。你现在啊,你现在是正法时代;你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能这样修止观的话,你不是像法、末法,你是正法时代。说佛在世的时候,我曾经说过,佛入涅槃的时候,迦叶尊者,已经超过七天了吧?他从灵鹫山下来,到佛涅槃这儿来,在中途路上遇见一个比丘,拿着花。说是你怎么手里有花?他说,佛入涅槃了,天上的人来散花,所以我们拿到花,有花。这个比丘和迦叶尊者说:现在佛涅槃了,好啊!没有人管我们了!若我看这个比丘,那就是末法时代了,他会这样想。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不容否认,那是正法时代,但是这个比丘是末法时代了。应该这么说吧。 佛入涅槃之后,这个说法不同。五百年是正法住世的时代,因为那个时候学习佛法的人多,得圣道的人特别多,所以叫正法时代。像法时代,信佛的人也是多,学习佛法的人多,得圣道的人少了,所以叫做像法时代。等到末法时代,学习佛法的人都少了,就是这么回事,所以这个时候叫做末法时代。 再明白一点说,什么叫做「末」?就是佛法在你心里面没有力量!说我也学习佛法了,但是没力量,怎么叫做没力量?因为我们不修止观,佛法在心里面就好像没有佛法一样,我们心里面还是贪瞋痴,学习的佛法没有力量调伏我们的贪瞋痴,没有力量。我对佛法很有信心,其实这句话很勉强,很勉强说啊,没有力量嘛!照样地贪瞋痴嘛!也可能照样还造罪的啊!这时候佛法没有力量,所以叫做「末」,末这个字是这个意思。 末法时代学习般若法门能成功吗?这是没有信心,就是没有信心的意思。若有信心,是能成功的。是在乎你自己,你自己肯不肯努力的意思,不是外边的意思。 问:世上的五大宗教,是否都可让诚信者成圣人? 答:你这一位啊,欢迎你来到佛教里边来。这位提这个意见的人,我认为对佛法还没学习。没有学习,所以会提出这个问题。我们要学习佛法以后,我们才知道,唯有佛法才可以成为圣人。我们读这《法华经》〈譬喻品〉,那火宅里面只有一个门,那一门是什么意思,就是佛法。只有佛法能使令我们从起火的房子里面跑出来,再没有第二个门。那么,意思就是回答了这个问题:五大宗教是不是都可以成为圣人?其他的人没有佛法的正见,是不可能成为圣人的。我们说佛法的道理,一切法是缘起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是佛法的道理。若是你相信有上帝,上帝来控制一切,你想成为圣人,我不同意你,你能成为圣人吗?这个上帝他不同意你,他要叫你下地狱,你就得下地狱,因为这个道理是这样子,一切权力在上帝手里头的,不是在你那里。你要成为圣人?你可以成为圣人?所以这件事只有佛法,一切一切权力在你自己手里头,佛法是这样讲的。所以你要成为圣人,那就可以成为圣人;你若不愿意,那就是不能。不是佛叫你成为圣人,不是。佛只是告诉你一个方法,你要自己肯努力,那你就可以成为圣人。从这五大宗教,或者是几百个宗教都有可能,从道理上讲,只有佛法能成为圣人,其他的不能。因为它那个道理,没有授权给你,你怎么可以成为圣人呢? 问:弟子对于读诵、受持、忆念大乘经典都没有问题,乐于去做,唯一不能打坐,该怎么样去改进? 答:「唯一的就是不能打坐,该怎么办?」这件事很容易办,不能打坐这件事很容易办。很容易,怎么办呢?其中有一件事呢,我们看这个律上,出家人的戒律上,女人不可以双跏趺坐,不要双跏趺坐,就是单跏趺坐,男人可以双跏趺坐,这个地方有这么一点差别。所以女人更容易打坐,因为不用双跏趺,双跏趺难一点,单跏趺坐很容易的。如果有困难怎么办呢?有办法!你只要坐的时候就盘腿坐。说是感觉困难,你稍微忍耐一点,忍耐不了了,那么就放腿子,放腿子走走路,还是盘腿坐。常常的盘腿,就进步了,你就由单跏趺坐,也可以进一步双跏趺坐,都能办得到。也还有人告诉我,到热的水里面打坐,这个水帮助你血的流通,你就容易盘腿坐,也可以用这个方便去改进,可以改进的。 问:遍计执是自性空,没有体性,是空无所有的,那么遍计执是通于染净吗? 答:遍计执,严格地说,遍计执是染污,没有清净。但是,融通地说呢也可以通于净。譬如说我们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们是用执着心来读的,那么那也可以算是净。因为我们由这样的执着心,慢慢地就可以到不执着的地方去,所以也可以说是净。染污的,不是佛法的书,颠倒、邪知邪见的书,我们去读那样的书呢,也是执着的心在读,它能增长我们的执着,增长我们的迷惑,那可以说是通于染污。我们学习佛法的书,我们也是用执着心去读、去学习,但是这个学习慢慢地叫你不执着,所以这也可以说是净。但是严格地从佛法的道理说呢,你执着就是不清净,执着就是凡夫,不执着就是圣人,所以说不同于净,就是纯是染污,这么说也可以。 但是,在佛法上像《摄大乘论》上它说的道理,它是说遍计执是染污,依他起也是染污,它不说它通于净,也还有这个意思。但是,也可以说通于净,依他起也可以说通于净。但是,那里边唯识上说这个依他起,是在染污这一方面说,可是它也通于净,也可以这么说。到了你若能修止观的时候,从依他起这个地方修止观的时候,就是圆成实了,那叫做清净,是有点差别的。你的问题,只是问是通于染净吗?这样说,所以别的话我可以不说。 问:这依他起,唯识上说它有自相,那中观是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需要有自相,也可以安立缘起法,那这一点和唯识安立不太一样。师父刚刚解释说,觉得唯识这样的说法没有问题,我想,我还是没有听懂,为什么?因为中观是「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来安立缘起法,唯识是要有自相才能安立依他起,这两种安立的确是不一样。那师父觉得? 答:它是那样:「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当然这一句话不应该是中观学者私有的,也通于唯识。因为这唯识上说是安立一切法,也应该适用这句话。但是它不强调,不强调这句话,它说一切法的安立,是人的分别,它强调这个心,「一切唯心造」,就是强调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我再详细说一点,就是我们心里面分别的时候,不管是染污的、清净的,我们心里若一分别呢,就在阿赖耶识里边栽培了一点力量,就是种子,就是这样子。清净的也是这样子,善法也是这样子,恶法也是这样子,出世间的法我们也是这样子栽培种子的。由阿赖耶识的种子──就是有了因缘,种子是因缘、又有增上缘、又有所缘缘、等无间缘,它就会现行。 这样子就是一切法现前了,一切法都现前了。在现前的时候,由阿赖耶识的种子出现的一切法,就是依他起。这个现的一切法是有体性的,就是我刚才说的。若是我们的第六意识,遇见这一切法的时候,心里面执着,但是我们自己不认为有什么执着嘛!我只是看见这件事,没有执着嘛!实在是有执着。这个执着的境界是没有体性的,这个是遍计执,所以遍计执这个地方是空无所有的。但是我们是明明白白地,我肚子感觉饱嘛,但是实在是没有这回事。所以这个地方,遍计执这个地方是没有体性的,但是由阿赖耶识的种子现行的一切法是有体性的。而阿赖耶识的种子显现出来的时候,主要的还是心,还是我们的心的分别。遍计执也是我们心的分别,依他起也不可以离开我们的心。但是在遍计执的时候,这个心的分别,这是没有体性的。但是若是我们自己,我们不去观察这件事,怎么能说没有体性呢?是有的嘛!我看见很多人,一点都不是空无所有的,都是有嘛,怎么能说没有呢?但是你若从唯识的道理去深入地观察的时候,这一部份是无所有的,是空无所有的。所以修唯识观,是和这个《中观论》修自性空观,有小小差别,有小小的不同。但是,我说这小小的不同,就是大多数还是一样的。我感觉到修这个《中观论》告诉我们修自性空观,和修唯识观还是相同的,就小小的有一点不同,除这个以外,是相同的。我把这个相同的解释解释,好吧? 问:师父!我有个问题。听师父讲,这个佛法,我们的感受就是说,师父讲,有的简单,您讲了我们懂;有的像你讲的中观和唯识,我们根本就都听不懂。那么,简单的道理像苦集灭道,这个大部份的人都懂,那么再讲这个诸相非相,像《金刚经》上这种东西,师父讲我也还懂。但是我觉得,这个佛法里面一定有懂跟证两个不同的阶段。师父讲的就是说,您说我们要有止观才能够证,我们不会证苦集灭道,我们懂,但中观的话连懂都不懂。所以在我们修行上,譬如说我们现在要读般若波罗蜜,师父要我们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要修《金刚经》,我们去看,我们是不是就是说一直往下懂,你讲这个我也懂,讲那个我也懂,懂完这个我还要懂下一个,还要懂更难的,这懂要花时间的,另外证可能更要花时间。换句话说,我们是不是修的时候,如果能证苦集灭道……,我们是不是要一直懂下去?还是说,你就懂《金刚经》就好,稍微不懂不要气馁。我觉得,我也是修了很多年,但是师父讲《中论》,我一句话都听不懂,上次来听师父讲,听了一个礼拜,很气馁,唉!觉得自己这么差!我这问题,不知道师父你懂不懂我的意思?是不是只要修《金刚经》就好,不懂的就不要气馁。 答:你讲的,如果你气馁是不对!气不馁,我一定要懂,那还是能懂的。说是这个地方,你讲了老半天我都不懂,讲了老半天不懂,还是能懂的。我认为你应该是通达一切法,难懂能懂,因为你是有学问的人,你不是一般的没读书的人。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你要拿出来时间去阅读,你就懂了。我原来对你不完全认识,你刚才这一段话我认识你很多,认识你很多。其实《中观论》的道理是容易懂,不是难懂,是容易明白的。但是问题是什么呢?我现在我姑妄言之,你对于这一类的书读的少,读的少。譬如《金刚经》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个应该不难懂。「若心取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也不是很难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难懂一点,就是难懂一点。难懂,但是若是能够把它慢慢地解释,应该也是能懂。那么,这个《中观论》的道理不超越这些道理,所以也是应该容易懂。说我不能懂,不懂,读得少的关系,这个书读的少,所以你就好像不懂,实在是还是可以懂的。因为我感觉到,连我都能懂嘛,所以你更应该懂!我这句话,我不是说客气话,真的,真是这样子!但是能懂是能懂,有的时候会有误会,会有误会这件事。现在我们……,您的话我就说到这里,现在我们还说这段话。 我说修中观和修唯识观,这个地方有点儿差别,但是又无差别,我说这个话。我现在不说差别,说无差别。「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我们学习《中观论》的时候:「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根据《中观论》的道理修空观。修空观的时候,我看我们学习《中观论》的人当然很容易,一切法因缘生也就是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叫做自性空,自性空里面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也是因缘有,因缘有它就是自性空,自性空中受不可得,想、行、识都是不可得。那么我们这样子,在奢摩他里面这样思惟,应该百分之百地肯定这件事,毫无疑问是这样子。但是还有一件事,有什么事呢?「诸法宛然有」,对不对?诸法宛然是有的,我观一切法是空的,我是一点儿也没有疑问,是空的!但是还是有,《中观论》的理论是这样子。 我们修空观的时候呢,初开始的时候,我们若偏于空是可以的,这是我说的话,你们同意不同意?我不知道。先偏于空,等长时期这么修的时候,能调伏烦恼了,我们贪瞋痴活动的时候,这是空的,有什么好贪的?有什么好贪瞋痴的呢?能调伏烦恼了,这个时候呢,就是天台智者大师这句话:「即空、即假」,一切法是毕竟空的,但是还是宛然有的,要这样子,那就是不偏于空了,那这样这个理论上是容许你这样的见地的,是容许的。这样子,你才能圆融、圆满地学习了《中观论》的理论。如果你不修观的时候,你的烦恼不能调伏,那还不圆满的。但是这句话是附带来的话,主要我是说这句话:你修了空观的时候,你还应该承认,诸法,一切因缘生法宛然而有,还是应该承认这件事。学习中观的学者,同意我这句话吗? 我现在说第二句话。唯识学者说:不可以说依他起是自相空的,原因也在这里。你可以讥嫌这句话吗?不应该讥嫌。观一切法,这个遍计所执性是毕竟空寂的,但是依他起宛然而有,不是和《中观论》一样了吗?所以不应该讥嫌,你不应该讥嫌这样。如果说是我观一切法空,我把这依他起我不承认了,是不合道理。中观观一切法空,和诸法还是宛然有的;修唯识观也同样观一切法是毕竟空的,但是依他起宛然而有,还是要有,不是没有矛盾吗?是没有矛盾的。但是可以偏,初开始学习的时候可以偏,容许你偏,先偏于空。不要说智者大师说:「即空、即假、即中」,那是利根人才可以,我们钝根人先学习空,先学习空来调伏烦恼。等到能断烦恼以后,一切法都有,没有关系,我心还是清净的,这时候可以这样,可以有个次第。「先空,次假」,智者大师这句话说的好。若利根人呢,「即空、即假、即中」。 我初开始学习天台教,但是我那时候没有智慧。我后来来到美国,我第二次讲《维摩诘所说经》,我注意读智者大师的《维摩经》的玄疏,感觉智者大师大智慧,不得了!不是平常人的境界,是大智慧人。我就说到这里。 问:师父!我还有一个问题,是净土宗的问题。譬如说如果一个人能够持阿弥陀佛名号,七天七夜一心不乱,临命终的时候蒙佛来接引。这句话很容易懂,可是它下一段是说,如果这个人持不到七天七夜,譬如持两天两夜,或者持几个钟头,或者几分钟,是来接,还是不来接呢?若你有七天七夜,一定来接;不到七天七夜?这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我觉得七天七夜,这个很难的事情,说一心不乱七天七夜。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个七天七夜,跟这个止观来做一个比较,这个功夫上的比较:譬如说止观上,你想得未到地定也不是很容易的,初禅、二禅就更难了。七天七夜,相当于止观里面的未到地定呢?就是说这两个功夫上那一个难?还是说不能这样比? 答:《阿弥陀经》上说是:「若一日,若二日」,所以它这个「若」字是不确定的。假设你是一日一夜一心不乱,或者是两天、或者三天、或者四天,或者乃至到七天一心不乱,这话是这么说的。话是这么说的,你就是一天,就是一心不乱。但是这个地方还有两个意思:你这一天,你念这一天的阿弥陀佛名号就一心不乱了,就永久的一心不乱,这是一个解释法;或者说你一心不乱的时间只能一天,超过一天就不行了。所以若一日一心不乱,若七日一心不乱,这样解释,它这个「若」这个字,是个不决定的意思。我们说是你七天一心不乱,或者是一天一心不乱,临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还有个心不颠倒,不只是一心不乱,临命终的时候还有个心不颠倒,阿弥陀佛就来接引你,这里有这个意思。但是,我们在念阿弥陀佛,临命终时的情况来看这件事呢,它的条件就降低了,降低了。说我生存的时候,我也念阿弥陀佛,没有一心不乱,但是我可是诚心的念,诚心的愿生阿弥陀佛国,这样子,这样子这个条件就降低了。降低了,但是有一样事是决定你要具足的,就是临命终的时候,你要心不颠倒,这个条件是很重要的。你就可以,阿弥陀佛就来接引你,你就可以往生,它是这样子。你若读玄奘法师的《阿弥陀经》呢,那就又有一个意思,有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生存的时候,能诚心地念阿弥陀佛,若一日一心不乱,或者若七日一心不乱,那临命终的时候,佛还能加被你,佛还来加持你,那么你就心不颠倒,就往生阿弥陀佛国。玄奘法师翻译的《阿弥陀经》还有这句话。但是那个意思是说,你有诚心愿生阿弥陀佛国,你有诚心的念佛,但是没有得一心不乱,佛可能,佛还不是可能,就是决定来加持你,帮助你一心不乱,帮助你心不颠倒,那就往生阿弥陀佛国,还有这件事。所以和你说的有一点不同,有一点不一样的。 问:当然师父说的对! 答:我说的,也可以大家商量,可以讨论这件事,可以讨论,是这样。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佛门的人知道,贵人身上那个气味很香,业障深重的人,他身上那个味道很难闻!有人亲近过虚云老和尚,发现老和尚身上有清香,而且很远就可以闻到。老和尚一年只剃一次头,只洗一次澡,身上清香不臭,人家心清净;我们天天洗澡,身上还是臭气难闻,这业障深重!我们自己修行有没有进步?从前我们口臭,口说话好难闻,现在这个味道没有了,那就有进步了。如果在口里头有香味的时候,那这个功德就大,这个感应就大!只要我们认真地修六度,认真地修普贤大士之德,身上就会放出清香,就会有这个感应,这是真正不可思议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